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選19篇)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選19篇)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實踐家、詩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為平民教育事業做出着貢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他將名字“知行”改為“行知”,這表明了他認為“行”是檢驗“知”的標準,和毛澤東提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出一轍。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選19篇)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就是“知行統一”和“探索真理”。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脱離生活,脱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羣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呆子”。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學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教師不是處在世外桃源,學生面臨的挑戰,教師同樣首先遇到,他應先於學生獲得這些本領和品質。否則,他就無法引導學生既學會生存又學會關心。這裏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應有一種清晰的辯證觀,即懂得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關心和奉獻他人之間的辯證關係。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懂得這種辯證關係,使之把學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

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改“教授法”為“教學法”。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着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並勉同志》詩。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斷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典範。他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探索、開闢了一條中國新教育道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了終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種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

認真的讀完《陶行知詩歌與教育》,我發表以上的觀點,其實,陶行知先生的光輝點不僅僅如此。我是一名職業教育教師,更加註重的是學生的行,即實踐,職業教育是一個相當難的教育,對學生我就更加應該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追求愛的教育”和“創造教育”。我會向陶先生學習,我的學習不會是簡單的模仿,我要學會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華,為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2

勸喻輕生者

位於長江南岸的燕子磯,是‚金陵名勝‛之一。也許是大江東流一去不返的蒼涼寥廓景

象,易引發人生短暫的感傷。有些厭世者就選擇這兒告別人間。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勞山腳下創辦曉莊師範學校,那兒離燕子磯不遠。有一天,他聽到人們在紛紛談論,燕子磯下又浮起了一具女屍,並且是個學生。他極感不安,立即到學校木工場找來兩塊木牌,在上面寫了幾句話勸喻輕生者,並把它立在磯頭上。一牌上寫‚想一想‛三個大字,下邊寫了幾行小字:‚人生為一大事來,當做一件大事法。你年富力強,有國當救,有民當愛,豈可輕生?‛另一牌上則寫‚死不得‛三個大字,下寫:‚死有重於泰山,或有輕於鴻毛,與其投江而死,何如從事鄉村教育為中國三萬萬四千萬同胞努力而死!‛

其時陶行知先生有個朋友辛甫在燕子磯旁邊開了一家小小的茶酒館。豎立木牌後,陶行知就請他暗中留意,一是酒不要多出賣,最多賣一兩,以免喝醉了更加悲從中來;二是看見有人在磯頭徘徊不去,就趕快上前勸説。此後,不少來到這兒打算自殺的人,看了木牌,聽了勸説,終於停下了投江的腳步。

1980年,當時88歲的復旦大學陳子展教授撰文回憶説:‚我在南京上大學時得了胃潰瘍。一次我正在讀書,一陣陣劇痛襲來,簡直使我要發瘋了。便無可奈何地來到燕子磯,想跳江了卻一生。我抬頭望去,只見木牌上寫着‘想一想’、‘死不得’,我猛醒,終於打消了輕生的念頭。‛有像陳教授這樣經歷的人一定為數不少。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3

陶行知以詩教子

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常勸孩子在少年時代要勤奮學習,莫誤好時光,曾作詩贈給孩子: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

蹉跎悔歧路,為一大事來,

做一大事去,多少白髮翁,

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4

讓學生找重點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的教學手段非常有新意。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史的內容非常煩瑣,各種文史資料、插圖、題注,學生們往往眼花繚亂,甚至無所適從。因此,陶行知老師在教‚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他一反以前先講述課本內容再分析重難點的做法,而是説:‚同學們,請大家先把本課要講習的內容瀏覽一遍,把你認為是重點的地方標出來,十分鐘後我們開始講課。這十分鐘裏,你們可以自由討論。‛

學生們開始埋頭閲讀課本,並時不時有學生交頭接耳一番。

十分鐘後,陶先生説:‚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隋唐時期一課,哪位同學回答一下:隋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隋陽帝的暴政,而結果是在隋朝統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來。‛

陶先生讚許地看着他的弟子:‚對。隋朝滅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唐朝從太宗時期開始進入繁榮階段,史稱‘貞觀之治’。到玄宗前期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今天將學習唐朝前期這一段我國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歷史。那麼,同學們,在這段時期,你們認為影響最重大的是哪一段?‛

另一學生舉手:‚陶先生,我覺得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最重要了,因為在這兩個時期唐朝

正處於鼎盛時期。‛

這回立即有學生表示反對:‚不,我覺得貞觀之治才是重中之重。‛陶先生微笑地看着這位反對者:‚你的理由呢?‛

或許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該學生的音調立即壯了不少:‚因為唐朝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興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説的具體一點嗎?‛

對方沉思了一會:‚唐太宗李世民借鑑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比較注重各方面發展,這樣唐朝從他開始興盛起來,才會有後來的開元盛世。‛

陶先生點頭道:‚説的不錯,這確實是個重要階段。那麼,為什麼歷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較重視社會生產呢?待會兒我們會詳細講述。蘇珊同學,你剛才認為開元盛世也是個重點,你的理由呢?‛

那位叫蘇珊的立即站了起來:‚這段時期不僅是唐朝的全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時期,理所當然是一個重點了。‛

陶先生笑逐顏開:‚有道理。那麼,除了這兩個重點,大家誰還有不同意見?百花齊放呵,大家有話儘管説。‛另一女生舉手道:‚老師,武則天統治的時期是不是也是一個重點呢?‛

陶先生笑道:‚問的好,貞觀之治是一個開端,但開元盛世並不是直接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説武則天在位的這段時期也不容忽視。唐高宗時武則天掌權,後來稱帝,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統治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會經濟不斷髮展,可以説她在位的時期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下面我們開始詳細講述這三個時期。‛

帶着自己找出來的幾個重點,學生們頓時有了明確的方向感。

一節課快到尾聲時,陶先生問:‚誰能説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立即有很多同學舉手,其中一個答道:‚我發現,如果把我們前邊分析過的幾個重點串起來,就是這節課的一條線索。‛

陶先生十分滿意的點點頭,哈哈笑道:‚説得對,既然大家都這麼聰明,那麼,以後課堂的重點和線索就交給你們自己去找了!‛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5

“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 是陶先生一生奉獻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他創立的“生活教育”學説,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那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2、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幹。他批評那種自古以來不許孩子動手的惡見。我想愛動手是動腦、好奇、好學、好創造的表現。如愛迪生被學校開除後,要不是他母親讓他在地下室搞實驗,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夭折了嗎?3、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如果不加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則猶如睜眼瞎,大千世界將在他面前白白流過。4、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特別要有問的自由,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5、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從鳥籠式的學校裏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空間,才能蒐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任。給他們一些空閒消化所學的,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的事情,使他們不致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解放兒童的眼睛體現出學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兒童的腦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解放兒童的手無疑是動手實踐的能力,解放兒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兒童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教學的創造性。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

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6

連環教學法

20xx年代,為了喚醒民眾,改良社會,挽救國家,陶行知以極大的熱情奔走於祖國的大江南北,宣傳、組織、提倡、推動了這個平民教育運動。當時推廣貧民教育,最初的困難就是沒有教材。陶行知自編了《平民千字課》。平民千字課編成後,陶行知拿它到北京、南京的平民學校中試用,結果很滿意。陶行知還把《平民千字課》拿到家裏試用。當時家裏辦了一個‚笑山讀書處‛。他家共7口人:母親、妻子、妹妹和桃紅、小桃、三桃3個兒子,母親已57歲,妻子和妹妹初通文字,桃紅8歲上學,小桃和三桃分別為5歲、4歲,沒到入學年齡。桃紅很喜歡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有趣的課文。桃紅每天都要把這本書拿來讀一會兒。有一天,在一邊玩的弟弟小桃也被哥哥讀的書吸引過來。他坐在哥哥身邊,跟哥哥讀書。哥哥讀一課,弟弟也跟着讀一課,哥哥讀完了一冊,弟弟也讀完了一冊。

母親操勞了大半生,沒有機會讀書,行知也送給母親一本《平民千字課》母親笑着對兒子説:‚我又不識字,你送我書做什麼?行知説:‚教母親讀書啊!‛母親説:‚我都57歲了,還能讀書?‛老太太經過兒子的勸導,很快也捧起了《平民千字課》。行知又動員妹妹文美教母親識字,桃紅和小桃也不示弱,他們也成了祖母的小先生。有一天隨美國科學家推士來華進行教育考察的推士夫人到陶行知家做客,見到小桃教祖母讀《平民千字課》的情景,非常驚奇,她立即抓拍了一張祖孫同讀書的照片。

陶母讀了16天《平民千字課》的時候,陶行知正在張家口推廣平民教育。他便用16課中所學過的字給母親寫了一封信,母親居然能完全看懂。陶行知聽説後高興得不得了,他即興賦詩《慈母讀書圖》。更使他高興的是:從哥哥教弟弟、女兒教母親、孫子教祖母讀書這件

事上,發現了自己尋找了很久的開展平民教育的有效方法——連環教學法。

陶行知的連還教學法,使陶行知如獲至寶。他的朋友成了他推廣的對象。他這種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宣傳、推廣平民教育。他在給他妹妹陶文美的信中寫道:‚最近,我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店裏、家裏、學校、旅館裏、私塾裏、甚至於和尚廟裏,我都去勸平民教育,並且很有靈驗,很有樂趣。我過幾天還要到軍隊裏、工廠裏、清潔堂裏、監獄裏、去推廣平民教育。‛連車伕、傭人、廚師也不例外。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7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8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説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麼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係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着,嘗試着„„通過閲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9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論,真是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我常常問自己:有時候,自己的教育效果為什麼不那麼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還不夠較“真”,許多人類文明的精華,在我的心目中,有時候可能只是“教條”,甚至只是一個美麗的包裝,而非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既不是發自內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優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滿矛盾,左右搖擺,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對學生來説,這就是“壞的生活,壞的教育。”而只有當我感到把教育從目標到過程都非常認真時才是卓有成效的.當然,教師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沒有七情六慾,沒有私心雜念,要求教師人人都達到陶公那樣的境界,更不現實。但是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有幾點卻必須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實踐之:

首先,教師對待學生必須公正公平。這是學生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到滿意。在這樣的情況下,

要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難。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強調“公平公正” 對待學生的。這可以從陶公真心實意大辦“平民教育”、“孤兒教育”中得到驗證。

第二,教師對待工作必須認真紮實。“認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教育就更是這樣。只要教師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學生不把學習當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師的知識能力與他的工作態度相比,我覺得其重要性最多隻有3 :7,而且那份“知識”還得依靠“認真”來學習,那份“才能”還得憑他的“認真”去發揮。所以有句名言説得好——“態度決定一切!”

第三,教師對待學問必須好學上進。這是當好教師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可能個個都是學問家,但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相關內容,卻應該熟練系統的掌握,以便給學生最好的幫助指導,更有效地帶領學生開展學習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學科知識、教材教法,還有教育學心理學,都要努力掌握。這需要在漫長地教育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這是當好一名教師的保證。而且更重要是,教師謙虛好學、積極進取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最有説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學做真人”就要永遠虛懷若谷,永遠好學上進。即便這樣,能夠成“家”的依然是少數。因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藴,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發現規律,並進行深刻的理論創造;同時,還要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帶領出許許多多確實優秀的學生,並獲得社會確認。

第四,教師對待教學改革要有創新精神。時代在發展在進步,教育必須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什麼是創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概括的説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識的形成離不開行動,創造也必須在實踐中產生。所以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理論,也必須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要有自己的思考。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0

我最喜歡的一個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務實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生活比較艱難,他很懂事,小小年紀就能主動幫助媽媽做許多事情。中午媽媽給他一個紅薯吃,他總要再硬塞一半到媽媽嘴裏。他真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在現在的生活裏,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開張口,不知道報答父母。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難道不感覺慚愧嗎?

等他再大一些時,父母送他去當地名師吳爾寬那裏讀書。他刻苦學習,不懂就問,知識面不斷擴大。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迎難而上,勇攀科學高峯。

14歲那年,他寫下了“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的座右銘。這表明他有遠大的志向和偉大的愛國精神。我們是炎黃子孫,無論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住一句話:“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將來在祖國各行各業創建一片輝煌。要實現美好理想,從小就要打好基礎,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説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説別人都説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幾年前就看到這個故事,當今天在教師學習的校本培訓課程《有效上課》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説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應邀到某地做一次關於教育的報告。報告開始,只見他拎着一個口袋疾步走上台,從口袋裏捉出一隻雞,然後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將雞的頭使勁往桌子上按,可是雞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撲騰,雞爪狂抓······數分鐘後,他將雞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雞自由地走了一會兒後,開始悠閒地吃起米來。最後,他走到話筒前説了句“報告完畢”。全場愕然!

在人們驚異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難道教育不是如此嗎?只有主動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任何外在的強制力都是無用的。

是的,幾年前我也犯下了類似的錯誤,好在這幾年我已意識到。而現在我們有的老師還沒有意識到,仍然是一條道走到黑,結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歎!因為他不學習,不瞭解孩子的生理、心裏特點。不學習新知,而憑自己的高壓政策去強逼孩子學習,膽小聽話的孩子因害怕老師而去好好學習,固然暫時取得一定的好成績。但他們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壓抑的,是感到累的,學習是被動的。而對於那些膽大的,個性張揚的孩子,高壓政策只能物極必反,他們始終成績不夠理想,而且厭惡學習,視學習為極其痛苦的事。

説到這裏,有的人會説,你這樣説,那麼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少關注一點,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現在獨生子女多,誰不想自己的子女憑着出色的成績,綜合能力強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因此大多數負責任的家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們不能看孩子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一天到晚三句話不離學習倆字。孩子本來對學習挺感興趣的,但是長此以往,滿腦子都是家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一提到學習就反感,就厭惡。就像一個喜歡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讓他吃桃子,長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這和我們學習是一樣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屆和這屆家長中,真有一些對孩子很負責任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那種關心,為了孩子犧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動。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的關心下,有的確實成績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卻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很委屈,也很傷心,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孩子智力不行,還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與其這樣,不如干脆放棄算了。我要説的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績不夠理想的家長來説,上述的家長是可敬的。孩子為什麼對學習反感,成績落後。就其原因,主要是你們採用了強逼的態度,孩子不是主動地學習,而是被動的學習。這樣一來,孩子當然不會有出色的成績。

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一名家長,我們必須瞭解孩子,運用我們的智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自願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付出才有價值,才有回報。親愛的同仁和家長朋友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自覺自願的學習,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吧 !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1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説:“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説,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會進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天都問問自己進步了嗎?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説:“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着這種精神去教導學生,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探索真理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和正面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悦和歡樂體驗可以塑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陶行知先生還説過這樣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們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我們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思想能力的人,有發展潛力的人,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讚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

發現他們有可愛之處。我們在對學生教育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冷靜地考慮學生需要什麼?要多注意他們一點,多關心他們一點,老師對他們給予深深的理解,就會發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 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學習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論,自己感覺受益匪淺,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餘,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説:“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2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師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學生除了在學業上不斷進步,還要多學本領,追求真理,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他都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為人處世,不假、不虛、不滑,做個“真人”,做個“實人”,將“誠信”作為立身之本。誠信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誠信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在一個小鎮上,有個鎖匠,修鎖技藝高超,並且價格公道,童叟無欺,大家都喜歡到他店裏修鎖。每次他修完鎖都會説:“我修過的鎖,若是不滿意或有任何問題,隨時等候你們來換。”他的正直和誠信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鎖匠經營的小店規模越來越大,鎖匠也漸漸老了。為了把自己的修鎖技藝傳下去,他培養了兩個徒弟。

兩個徒弟性格各異,大徒弟性格外向,腦子也很靈活,老鎖匠教給他的技巧,他一學就會。小徒弟呢,平時不喜歡説話,有時候,反應也有些慢,不過師傅教給他的知識,他一直很認真地學習。

老鎖匠有些為難了,兩個徒弟,他都很喜歡,但是隻有一個人能得到真傳。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準備對他們進行一次考驗。 老鎖匠在兩個房間各放了一個加鎖的箱子,讓兩個徒弟去開鎖。很快,大徒弟把鎖打開了,小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大家都以為大徒弟是勝利者。老鎖匠問大徒弟:“箱子裏有什麼?”頓時,大徒弟眼

睛中放出了光亮,“師傅,裏面有很多錢啊。”老師傅轉向小徒弟,小徒弟支吾了半天説:“師傅,我沒注意裏面有什麼。”

片刻之後,老鎖匠鄭重宣佈,小徒弟為他的惟一接班人。大徒弟很不服氣,老鎖匠微微一笑説:“做我們這一行,要講究一個信字。我收徒弟,不僅僅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還要有高超的職業道德——誠信。”

老鎖匠接着説:“一個成功的鎖匠,必須做到心無私念,對錢財視而不見,心中裝的只有鎖。否則,一念之差,用修鎖的技法去打開門鎖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

誠信,是人生的一大考題。在考試中,我們能否拒絕作弊,撿到錢財,我們能否堅持還給失主┉┉

而你想怎樣在你的人生考卷上作答呢?

近年來,很多人失去了誠信。欺騙隱瞞多了,社會上的假冒偽劣也氾濫了。但是我們要堅信,社會中還是有誠信,在你我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誠信的影子。畢竟,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倡導並和千千萬萬善良的正直的人在一起。呼喚誠信,讓我們身邊共同種植培育起誠信的森林,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人生,漫長路遠,面對的誘惑也很多,在人生的考卷面前,擁有誠信,做最真誠的自己。

沒有信,沒有德,惟有能力,是修不成正果的,還極有可能誤入歧途。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心中才能有一把永遠打不開的鎖。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3

利用短暫的寒假,我品讀了《陶行知教育箴言》的部分內容,感受頗多。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的這句話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雖然陶先生已經逝去半個多世紀了,但他對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讀來,仍然振聾發聵;他對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深深體會到“教學做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內容,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下面我就以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這是陶先生首先提出的“教學合一”的三個理由,繼而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

陶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這“生活教育”、“社會教育”其實就是“教學做合一”,所以“教學做合一”,不僅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

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假使再來一個秦始皇,把一切教科書燒掉,世界上會失去什麼?大書呆子沒有書教,

小書呆子沒有書讀,書呆頭子出個條子:‘本校找不到教科書,暫時停課。’”陶先生的這個笑話很形象地諷刺了我們當前“迷信書本”,“以書為本”的教育現象。要知道,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如何教學生學,“一方面要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這才是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我永遠視陶先生為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4

報童工學團

上海靜安寺附近車站,一羣衣衫襤褸的報童在高聲叫賣:‚新聞報,大公報!‛穿長袍馬褂的先生呵斥:‚走開,小癟三!‛小姐掩住鼻子説:‚髒死了,滾遠點!‛

陶行知在等車,一羣報童圍住他。陶先生笑咪咪地掏出錢,向每一個報童買了一份報紙,報童紛紛找錢給他,他搖搖手:‚不用找了。‛他拉着一個孩子的手問:‚你們是逃荒來的吧?‛孩子點點頭,他撫着孩子的頭説:‚國家窮得連災民都接濟不上了,苦了你們這羣小朋友。‛這時,來了一個外國巡捕,用警棍驅趕報童。陶行知用英語與他交涉,巡捕走開了。報童們感激地向他道謝,他和藹地説:‚不用謝,你們快去賣報吧!‛

幾天後,靜安寺的一條弄堂裏,報童賣完了報都坐在地上。陶行知走來,孩子們齊聲親熱地喊起來:‚先生!先生!‛陶行知與他們一起坐在地上説:‚報都賣完了?‛他拍拍身邊一個孩子的腦袋又問:‚你們什麼時候有空?‛‚早上賣《申報》、《大公報》,晚上賣《晚報》,只有中午有空。‛‚應該把中午的時間利用起來,學習文化。要過好日子沒有文化可不行。‛一個報童怯生生地靠近陶行知,陶將他挽着坐在身邊説:‚孩子,你們不會一輩子賣報,將來會有好日子過的。有空學點文化,識了字人家就不會再欺侮你們。‛‚讀書?可我們沒有錢買書和筆!‛陶行知伸出手指説:‚看,這就是筆。‛他用食指在地上寫了一個‚人‛字,大人小人的人,做人的人。一報童説:‚沒有書怎麼辦?‛‚你們每天賣的報紙就是書。你們識了字,會讀報上的新聞,介紹報紙的內容,人家聽了會喜歡買你們的報紙。‛‚沒有老師怎麼辦呢?‛陶行知想了一想説:‚我每天早上提前幾分鐘來,教你們識字。誰識的字多,學得快,我就多買他的報紙。‛從此,陶行知每天在靜安寺附近的車站上教報童識字。

後來他請陳挺夫、方明來當小先生,在梵皇渡路榮慶裏辦了一個報童工學團。在報童工學團,這些窮苦的流浪兒學識字,學文化,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有一些報童在陶行知先生的關心教育下,後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5

揹着愛人游泳

‚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

1939年,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這所學校是陶行知創辦的成績最大的學校,學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難童,對學生不收學費和生活費,因而經費非常困難。有人問陶行知‚你何必揹着石頭過河呢?‛,陶先生説‚我背的不是石頭,是愛人‛。這是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勞動人民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

陶先生有四個字‚愛滿天下‛。不僅愛人類,而且愛生物,反對把生物弄死來做標本,把生物學變成死物學,這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推廣這樣的愛,可以教導人們不再互相殘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6

站在教室外面聽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裏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7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深深體會到“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內容,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如何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每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1、重視教育的“社會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判斷能力弱,不善於辨別,不懂得選擇,在很多時候,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論點當是最好的印證。這也告誡我們在實施開放教育、生活教育時,必須堅持“適合於學生、有利於發展”的原則,對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學生在毫無抵抗能力的時候受到社會上非主流思潮的影響;其次是將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學校生活以外的範圍,如家庭生活、社區生活,努力構建立體教育網絡,讓學生擁有一個相對純淨的、與他的認知水平相協調的人際交往空間。

2、重視教育的“逐步成長性”特點,為學生營造“正確合理的”生活。 每個人成長是全方位的,伴隨身高、體重一起變化的是思想和心靈,雖然後者是隱性的,但是老師、家長還有社會也決不能忽視。在本書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積極創設“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學生還原成6—12歲的兒童,讓他們的身心需求得到釋放和滿足:學生需要交流,我們老師就是可以家談的朋友;他們需要傾訴,我們就是忠實的聽眾;他們想要解釋,我們就給予充裕的機會;他們需要玩耍,我們就開展“有效課堂”、“有效作業” 的研究,追求“輕負擔、高質量”……

其次,是愛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

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教師沒有愛,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 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面臨的零零後,零壹後,信息網絡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快捷,學習的方式多元化。因此,我永遠視陶先生為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讓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做到英語學習天天練,為學生上中學奠定良好的語音語調,英語綜合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8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之先生,讀罷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他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改革中國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我想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要使你對學生的德育培養、知識傳播等都較好地被學生接受併產生效果,應具備的基礎條件不外乎這樣三個方面:(1)人格、(2)學問、(3)方法。即:一個要得到學生尊敬和愛戴的教師,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育人藝術水平。同時,還要做到“心中有書,眼中有人”(這裏的人是指學生)。兩千多年前我國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夫子曾説過樣的話“仁者愛人”,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師,你首先要愛你的學生,教師愛學生是無選擇的,沒有愛的教育肯定是被動的、壓抑的。

學生尊敬和愛戴我們教師的條件又是什麼呢?除了上面講到的“人格”、“學問”、“方法”以外,還應該加上“關愛”,即:關心愛護學生。在教育行為中,教育管理學生,要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前提。從一定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力學的關係,進一步説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按照牛頓力學原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質相同的。我們做教師的給予我們學生的是關愛、是親和,學生會回報我們教師疏遠與冷漠?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沒有親和力,你怎麼能要求學生走近你、親和你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早就有這樣的定論:輕鬆、和諧、充滿愛的環境能夠激發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夠喚醒人的愛心。相反,充滿仇恨、冷漠的環境卻會誘發人產生邪惡,使人與人之間變得隔膜、疏遠、喪失愛心。

精選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9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説:“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温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隻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

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同時,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我認為教師學習並實踐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教學思想,才能提高教學能力。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四、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的操作要求。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學生的心理髮展是與肢體的活動連在一起的,它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並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但傳統教育往往以“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急切情緒,加以不適當的干預,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為,或惡語直傷心靈,使其壓抑、萎縮、扭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和舊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可以説是他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穫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説:“從定義上説,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説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標籤: 精選 陶行知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q9n0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