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一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 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育才學校公約草案》規定指導員(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 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民辦教育更應如此。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二

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説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三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之先生,讀罷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他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改革中國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我想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要使你對學生的德育培養、知識傳播等都較好地被學生接受併產生效果,應具備的基礎條件不外乎這樣三個方面:(1)人格、(2)學問、(3)方法。即:一個要得到學生尊敬和愛戴的教師,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育人藝術水平。同時,還要做到“心中有書,眼中有人”(這裏的人是指學生)。兩千多年前我國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夫子曾説過樣的話“仁者愛人”,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師,你首先要愛你的學生,教師愛學生是無選擇的,沒有愛的教育肯定是被動的、壓抑的。

學生尊敬和愛戴我們教師的條件又是什麼呢?除了上面講到的“人格”、“學問”、“方法”以外,還應該加上“關愛”,即:關心愛護學生。在教育行為中,教育管理學生,要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前提。從一定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力學的關係,進一步説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按照牛頓力學原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質相同的。我們做教師的給予我們學生的是關愛、是親和,學生會回報我們教師疏遠與冷漠?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沒有親和力,你怎麼能要求學生走近你、親和你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早就有這樣的定論:輕鬆、和諧、充滿愛的環境能夠激發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夠喚醒人的愛心。相反,充滿仇恨、冷漠的環境卻會誘發人產生邪惡,使人與人之間變得隔膜、疏遠、喪失愛心。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三

利用短暫的寒假,我品讀了《陶行知教育箴言》的部分內容,感受頗多。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的這句話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雖然陶先生已經逝去半個多世紀了,但他對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讀來,仍然振聾發聵;他對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深深體會到“教學做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內容,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下面我就以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這是陶先生首先提出的“教學合一”的三個理由,繼而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

陶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這“生活教育”、“社會教育”其實就是“教學做合一”,所以“教學做合一”,不僅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

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假使再來一個秦始皇,把一切教科書燒掉,世界上會失去什麼?大書呆子沒有書教,

小書呆子沒有書讀,書呆頭子出個條子:‘本校找不到教科書,暫時停課。’”陶先生的這個笑話很形象地諷刺了我們當前“迷信書本”,“以書為本”的教育現象。要知道,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如何教學生學,“一方面要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這才是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我永遠視陶先生為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愛學習,愛學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樣,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故事觀後感五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論,真是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我常常問自己:有時候,自己的教育效果為什麼不那麼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還不夠較“真”,許多人類文明的精華,在我的心目中,有時候可能只是“教條”,甚至只是一個美麗的包裝,而非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既不是發自內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優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滿矛盾,左右搖擺,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對學生來説,這就是“壞的生活,壞的教育。”而只有當我感到把教育從目標到過程都非常認真時才是卓有成效的.當然,教師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沒有七情六慾,沒有私心雜念,要求教師人人都達到陶公那樣的境界,更不現實。但是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有幾點卻必須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實踐之:

首先,教師對待學生必須公正公平。這是學生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到滿意。在這樣的情況下,

要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難。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強調“公平公正” 對待學生的。這可以從陶公真心實意大辦“平民教育”、“孤兒教育”中得到驗證。

第二,教師對待工作必須認真紮實。“認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教育就更是這樣。只要教師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學生不把學習當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師的知識能力與他的工作態度相比,我覺得其重要性最多隻有3 :7,而且那份“知識”還得依靠“認真”來學習,那份“才能”還得憑他的“認真”去發揮。所以有句名言説得好——“態度決定一切!”

第三,教師對待學問必須好學上進。這是當好教師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可能個個都是學問家,但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相關內容,卻應該熟練系統的掌握,以便給學生最好的幫助指導,更有效地帶領學生開展學習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學科知識、教材教法,還有教育學心理學,都要努力掌握。這需要在漫長地教育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這是當好一名教師的保證。而且更重要是,教師謙虛好學、積極進取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最有説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學做真人”就要永遠虛懷若谷,永遠好學上進。即便這樣,能夠成“家”的依然是少數。因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藴,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發現規律,並進行深刻的理論創造;同時,還要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帶領出許許多多確實優秀的學生,並獲得社會確認。

第四,教師對待教學改革要有創新精神。時代在發展在進步,教育必須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什麼是創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概括的説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識的形成離不開行動,創造也必須在實踐中產生。所以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理論,也必須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要有自己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x70p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