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班級工作計劃 >

大班區域計劃大綱

大班區域計劃大綱

為了引導幼兒愛護幼兒園的玩具,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班務如何制定大班區域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關於大班區域計劃以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大家喜歡。

大班區域計劃大綱
大班區域計劃篇一

20xx學年第二學期大班區域活動計劃,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鬆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鼓勵幼兒自由選擇、便於操作、大膽探索的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開展區域活動中,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及月份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共同參與設置各種區域。同時,還應為幼兒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開發性的遊戲材料,並以同伴的身份對幼兒加以適時的點撥指導。

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情況,我們為孩子創設了社會性區域(我的一家、夢想秀工場、水果加工坊)、建築區(建築工地)、語言區(童心世界)、科學區(魔法學校)、美工區(創意空間)七個區域,現將各區域展開計劃制定如下:一、區域總目標:

1.遵守區域規則,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區域材料進行遊戲。

2.學習掌握各種活動的基本技能,對新材料能積極探索、研究。

3.活動中會和同伴商量、合作,遇到問題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4.能認真進行操作並愛護材料,操作結束後能收拾整理區域。

二、具體措施:

1.根據本學期區域活動情況,對現有各區域材料進行檢查和整理。

2.將幼小銜接內容滲透進區域,豐富相關的操作材料。

3.結合主題活動開展,不斷更新補充和調整區域材料。

三、各區域創設目標及措施:

(一)社會性區域(娃娃家)

1.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開展遊戲,願意和同伴協商、合作。

2.能根據各自扮演的角色遊戲,和同伴大膽交流。

3.能將家庭裏發生的事情進行模擬表演。

措施:

1.通過談話瞭解娃娃家活動的內容,豐富孩子對角色的認識。

2.營造娃娃家的氛圍,指導幼兒正確認識衣物對應的職業。

3.提供多種表演的道具,指導幼兒進行合作遊戲。

(二)社會性區域(表演區)

1.對錶演產生興趣,能大膽自信的表演節目。

2.合理的選擇喜歡的樂器並能正確的演繹。

3.能和同伴合作表演節目,有初步的合作意識。

措施:

1.指導幼兒正確認識各種樂器,懂得不同樂器的表演方式。

2.鼓勵幼兒輪流進行表演,提高幼兒的自信心。

3.以節目單的形式開展活動,提供幼兒表演興趣。

(三)社會性區域(水果加工坊)1.能根據不同水果的特點用正確、合適的方法處理。2.會做簡單的水果拼盤,有美的感受和欣賞。

3.掌握基本的切、削、刨等技能。

4.能和其他區域進行互動,大膽推銷自己的商品。

措施:

1.通過談話瞭解不同水果的特點,引導幼兒思考用合理的方法處理水果。

2.指導幼兒製作水果清洗、削皮、切塊流程圖,供幼兒參考製作。

3.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新,製作不同的水果拼盤。

(四)建築區

1.能和同伴協商制定搭建主題,併合理選擇搭建材料。

2.會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創造性地表現自己所感受的東西。

3.能交流講述創建的內容與作品,為自己的作品命名。

措施:

1.鼓勵幼兒自主的選擇多種材料進行組合搭建。

2.指導幼兒選擇輔助材料豐富建築作品。

3.提供圖片、視頻,豐富幼兒建築的經驗及視野。

(五)科學區

1.正確運用多種材料(七巧板、接龍、棋類、智力拼圖等),探索多樣化的玩法,發揮創造性,一物多用。

2.會做科學小實驗,活動有目的,操作認真。

3.能有重點的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有探索慾望。

4.能自覺、有條理的收拾遊戲材料。

措施:

1.提供多種容易操作的材料,指導幼兒進行科學小實驗,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2.指導幼兒正確的記錄試驗結果,懂得有效試驗。

3.及時更新替換幼兒試驗材料,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

(六)美工區

1.引導幼兒對色彩感興趣,願意選用自己喜愛的顏色均勻飽滿地構圖。

2.會收集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創造性地表現自己所感受的事物。

3.會用多種工具材料與同伴一起用塗、畫、捏、折、撕、貼、剪、印染等方法有創造性地合作完成作品。

4.並能交流講述活動內容與作品,相互學習促進。

措施:

1.通過談話引導幼兒對材料的認識,瞭解材料的正確使用。

2.提供多種自然材料,知道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3.鼓勵幼兒大膽用色、大膽創造,增加幼兒的自信心。

(七)語言區

1.養成愛護圖書的好習慣,能初步看懂圖畫書中的主要內容,並能夠表演。

2.對圖片感興趣,能看圖説話,學説普通話。

3.初步學習運用廢舊材料修補圖書。

措施:

1.營造閲讀的氛圍,通過榜樣的方法指導幼兒正確閲讀。

2.提供多種工具,示範的方法指導幼兒正確的使用修補圖書。

大班區域計劃篇二

預設目標

1、引導幼兒愛護幼兒園的玩具,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2、引導幼兒在遊戲時能認識簡單的漢字並懂得他的意思。

投放內容

教室:講講做做畫畫(泥工、編織、立體圖)

拼拼搭搭(搭撲克牌、橡皮筋、插塑)

設計師(管塑積木、自己設計房屋)

閲覽室(各類圖書、*識字造句、接龍、故事表演)

智力大沖浪(釣魚、打電話、數字找朋友)

探索世界(自制蠟燭、陀螺轉、摩擦起電)

棋類區(飛行棋、井字棋)。

餐廳:娛樂天地(小舞台、打桌球)。

過程記錄

最近在語言區我們增設了“識字造句”這一內容,一方面是考慮到大班上學期了,另一方面也為幼兒的語言發展和閲讀能力的發展做鋪墊。

張一鳴是我班識字較多的孩子之一,一個故事他能差不多唸完,因此他特喜歡到識字區去,把認識的字再組合成詞語,每每講評時,他總能把自己用認識的詞語造成好聽的句子給大家聽,其他孩子看到了,也也增添了興趣,越來越願意去識字角了,高麗亭、羅明豪等幾個孩子也象小老師一樣,教他們認字,造句,他們自己也覺得很開心,很滿足,因為他也當了一回“小老師”。

反思分析

及措施

幼兒對認字的活動開始時興趣不大,但是當看到別人回自己看書,會認字講故事時,本領那麼大,也會躍躍欲試,但怎樣讓更多的孩子去學一學呢?我們第一想到便是“榜樣示範”的方法,用“小老師”也就是小朋友教小朋友,一起去學,再他們的玩中認字,老師不直接參與,而只是講評時,和他們一起分享經驗,所以這樣的方式不錯,幼兒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在以後的其他區域的活動開展指導也可以借鑑。

大班區域計劃篇三

一、課題背景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誇美紐斯根據兒童的情況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點。全美幼兒教育協會(NAEYC)出版的《幼教綠皮書》中指出:當前幼兒園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對個別差異的關注不夠,教育方式仍然無法真正重視個別差異的存在,並配合孩子的差異調整教育方式;明知每個孩子都不同,卻要求每個孩子要在同一時空、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學習。

90年代以來,當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傳統的“教師教、幼兒學”的活動模式產生困惑,於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開始漸漸形成:如何引導幼兒自覺自主學習?國內省內一些研究水平較高的幼兒園如南京市鼓樓幼兒園於是開展了單元教育課程的研究、南京市實驗幼兒園開展了綜合教育活動的研究、上海則在全市推廣了探索性主題活動的研究,無錫市也全面推開區域化學習活動的研究,於是田野課程、生成課程、建構式課程、生活課程等應運而生。

順應幼教改革的浪潮需要,一種新型的活動模式區域活動應運而生,它注重活動過程,把活動看作是不斷探索的持續過程。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他們自主地控制着活動內容、時間、地點、材料及玩伴,尤其在“注重幼兒學習差異與特點”上,區域活動顯示了獨特的優勢。可以説,區域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類似於為每個幼兒開出的優良的教育處方,是一種個性化、個別化的教育方案。

20xx年開始我園對區域活動進行探索與研究,從區域創設到材料投放,從目標制定到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研究,我們感到區域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簡單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機械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幼兒可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豐富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主動地發展。作為幼兒素質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品質,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由於區域是相對獨立的,各個區域之間缺少相關性,教師的指導不集中,孩子活動的持久性不強,因此單一地運用區域活動模式,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最大教育價值。在幼教改革大踏步前進的今天,我們將重新審視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繼續深入地研究主題下區域活動如何與集體活動相結合。本課題的研究體現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以區域活動為平台,通過個別化學習、小組化指導、集體化交流,為達成教學目標,使所有的學習資源都圍繞“為了幼兒多元地全面地發展”這一核心服務,實現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從而進一步擴大加深對幼兒自主性學習的研究。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由於主題活動、區域活動兩種活動模式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優勢與弊端,因此如何有效地將區域活動主題化,最大程度地挖掘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的教育潛力,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與成長即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向所在。

解決的主要問題為:

弄清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各自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優勢與弊端,進而尋找兩者之間可以內在整合的最佳切入點。在此基礎上建立“主題性區域活動”的課程新方案,使這個具有發展潛質和發展生命力的活動形式給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園本課程,為深化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帶來新的景象。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幼兒園主題性區域活動的研究是當前幼兒園課程研究和實踐中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它關係到幼兒園課程特質的顯現,關係到幼兒教育的成效,關係到幼兒的發展。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在於對主題性區域活動進行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研究,豐富和發展園本化的幼兒園課程理論,形成一些支撐自主性課程的新理念,揭示兩種活動的有機整合對於3-6歲幼兒發展的價值所在,探討未來幼兒園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從而進一步揭示幼兒園課程應有的價值取向。

本課題具有廣泛的實踐應用價值,本課題的成果對於指導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對於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在於創造一種更科學的幼兒教育教學新模式,在於開發一套有助於幼兒園教師進行課程安排和內容選擇的新體系,有助於糾正目前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或過於強調集體化的活動模式的傾向,或過於強調個別化指導的傾向。融合兩者之長,產生化學堆式的裂變效能,探尋出一條適合國情的、適用於3至6歲幼兒發展之路。此外,本課題的研究也有助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進一步貫徹和落實。

四、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1. 主題是指教育和教學活動的中心議題;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中,主題是指不同內容共同指向的核心問題。以主題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意即選取和確定一個主題,並將與該主題相關的內容組織起來。通過這種形式組織的課程內容將是綜合的、“去邊界”的。

2. 區域活動:也可以稱為區角活動、活動區活動。它主要的教育精神源於福祿貝爾的遊戲法、蒙特梭利的啟發式學習、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赫恩的合作學習等理念。它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觀摩的活動,有相對寬鬆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它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設在區角內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應的活動中的材料、情景和活動中所承載的教育功能。

3. 主題性區域活動:根據某一主題的目標和內容,創設相應的區域,它的特點是各個區域之間不是孤立的,應有一定的聯繫性,並應緊緊圍繞主題來創設情境,所提供的材料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

4. 個別化指導教學(IGI):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個別化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創立,其要點包括教學既有固定的目標,又有變化的目標,確立適當明確的教學目標;強調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習者先前的學習水平和動機,然後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提供大量的教學經驗,使學生能夠實現目標,並根據學生的個性與需要靈活調整學習內容、形式和途徑等。

5.適應性學習環境模式(ALEM):旨在建立和維持確保大多數學習者學習成功的最佳機會和學校環境,教學計劃包括12個標準:空間和設備設施的安排,創造和實施教材,建立交流的規則程序,管理支持,診斷性測驗,記錄維持,調控和診斷,陳述和規定,互動的教學,教學活動,激勵動機,發展學習者的自我責任。

五、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 目標

課程目標:

l 整合兩種活動模式,構建“主題性區域活動”課程新模式。

教師目標:

l 以課題為龍頭,增強教師的目標意識,使其明確各個區域活動的最終目標是達成主題活動的總目標。

l 在研究中普遍提高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水平,提高教師對主題下各區域活動的觀察、指導、記錄和評價的能力。

l 形成相對穩定的主題性區域活動內容、活動形式與材料及指導方法。

l 加強個案研究,學會分析幼兒、解讀幼兒,提高教師的分析、反思的能力。

l 通過研究幫助教師樹立整合的教育觀、兒童觀和教師觀,用心去發現、去感悟、去思考,最終將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育實踐。

幼兒目標:

l 通過主題性區域活動,建立活動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促進每一個幼兒多元化地、全面性地發展。

l 通過豐富的區域環境創設、提供材料、組織活動、有效指導,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

l 通過教師內容安排、情境創設、有策略的指導、高效的評價,讓幼兒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並將已有經驗進行概括、總結、遷移,不斷形成新的經驗。

(二) 內容:

l 研究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相互關係。如區域活動作為“學習島”起着序曲的作用,區域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組成部分起着和聲的作用,區域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延續起着尾聲的作用。

l 建構“主題性區域活動”課程新方案:選擇和設計幼兒區域活動主題,建立區域活動生活化的主題系列。小班中班大班都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從幼兒生活出發的主題菜單。

l 研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有效指導與評價,形成具體的指導方法與評價體系,用科學的指標判斷指導的有效性,合理發揮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評價指標要體現綜合、生活、生成的理念和特點。

l 繼續研究主題性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進一步細化各年齡段區域創設的種類,細化材料的種類、數量、多樣性操作等,充分有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六、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在理論的指導下,創設自然、真實的活動情境,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對研究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進行診斷、提出問題、加以討論,擬訂計劃、付諸行動、評價總結,在此基礎上再次展開診斷、反饋等一系列步驟,形成一個循環的體系,使幼兒行為指導課題研究不斷處於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從而解決本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個案分析法:對實驗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案例進行跟蹤觀察,分析根據主題所設的區域在其個體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觀察法:在實施過程中,點滴記錄不同模式下幼兒的活動狀態及老師指導情況,及時指正老師指導的誤區,提高幼兒活動的效率。

調查法:在研究開始和實施結束階段,通過訪問、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有關材料,經過分析統計後,瞭解研究前後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七、研究過程

準備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確定研究內容,成立課題組,明確職責。主要是建立領導和實施組織機構、研究制度等,為課題研究作好制度準備、組織準備。

研究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研究確定具體的區域活動評價指標,研究制定3至6歲主題性區域活動課程。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放在學習上,明確研究的目的、主要內容,為課題研究作充分的理論準備、思想準備等。。

確定實驗班與指導教師,制訂計劃、組織實施。先在大中小班確定三個實驗班,進行試點研究。在此基礎上,逐漸向其他班級推廣。此階段主要研究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相互關係,建構大中小班“主題性區域活動”課程新方案,繼續研究主題性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通過研究逐步修改完善“主題性區域活動”課程,確立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及區域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修正前階段制定的評價體系。

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彙編成果。主要是組織教師將兩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彙編,提煉出經驗心得,達到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爭取向社區推廣、向姐妹園推廣。

九、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l 加強課題管理,保證研究質量。首先,制定嚴格的研究制度,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包括教科研活動制度、教科研學習制度、課題研究制度,並將教師的每月津貼與教科研工作緊密聯繫,對研究者進行適當獎勵。其次,精心組織研究力量,形成多維結合的研究隊伍。組織以市區級優秀骨幹青年教師為研究主體,以省市幼教專家為顧問,以市區教研員為指導的行政人員和一線教師相結合,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相結合、骨幹力量和一般人員相結合、園內力量和園外力量相結合的研究隊伍,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完成。第三,營造自主、自律、自省的科研氛圍,構建寬鬆進取的人文環境,激發每位教職工的潛能,促進研究者主體意識的提高。

保證充足的研究時間:即保證每月兩次的科研學習時間,使每個參與研究的班級都能參與集體學習或分組討論或活動觀摩。凡是班級缺人手,園領導班子則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幫班”的責任。

保證相應的研究經費:即提供足夠的經費,為課題研究購買設備設施、教玩具、書籍資料等,從而在資金上保證教科研活動的正常開展。

在研究過程中尤其要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研究水平。定期組織研究人員進行學習研討,並撥出一定的科研經費,優先提供研究人員外出參觀學習。

十、預期研究成果

l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工作報告 3至6歲“主題性區域活動”系列課程

2 優秀主題性區域活動設計方案 區域活動個案觀察記錄 教師教育反思

3 優秀主題性區域活動圖片和音像記錄 與主題性區域活動相關的環境佈置集錦

標籤: 大班 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banji/9l0yx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