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精選5篇)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精選5篇)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篇1

中秋吃月餅的説法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精選5篇)

中秋節的特色便是吃月餅,吃月餅的由來有兩種説法。其一是説唐高祖在位時,李靖征討突厥於八月十五凱旋,消息傳來時,唐高祖正在吃胡餅(月餅),便與月亮對飲説“應將胡餅邀蟾蜍”。由此,胡餅便與中秋佳節掛鈎。

其二是説唐玄宗年間,楊貴妃與唐玄宗品嚐胡餅,兩個附庸風雅之人認為胡餅二字不雅,楊貴妃抬頭望見一輪明月,便將胡餅改為月餅,自此人們一過中秋便想起月餅。

宋朝時,中秋吃月餅這一習俗便開始廣泛流傳,蘇東坡便寫詩歌頌説“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明朝《夢樑錄》中也記載説“八月十五日,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由此可見,古人吃月餅不僅是飲食之歡,更是欣賞其中團圓之義。吃月餅可謂是如今中秋節的主流,這千年文化竟能如此完好地延續至今,實在是讓人感歎中國文化傳承的博大深遠。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篇2

其實中秋自春秋時,便已有記載。

《禮記》中便曾記載説:“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其中“夕月”一詞便是指中秋,在古人意識裏“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月亮於古人而言便是“天下和”的信仰,祭月之時便是中秋之日。

自上古時期便奉行八月祈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明世宗在位時,還特意在北京建月壇專用於祭月活動。《明嘉靖祭祀》中記載有:“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醜、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由此便可見古代帝王對祭月的重視。

唐朝時,祭月儀式便已完善,《新唐書·卷十五》中便有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由此可見,唐朝祭月儀式之盛。

祭月習俗不僅盛行於宮內,還流行於民間,宋朝《新編醉翁談》便有記載説:“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地區一直延續着祭月儀式。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篇3

中秋節別名以及其他各種習俗

自古至今“月圓人團圓”幾字一直印在人們腦海中,無論是宋代蘇轍的“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還是唐代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亦或者是宋代辛棄疾的“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都是在借中秋月圓來表達自己思鄉之情。

世人都説每逢佳節倍思親,當親人如月亮般遙不可及,中秋佳節,遠在他鄉的遊子只能借“千里共嬋娟”來寬慰自己。傳至今日,中秋賞月不僅成了一雅事,還成了一不可或缺的習俗。

中秋節又名“拜月節”“女兒節”,古代女子大多足不出户。可在這中秋佳節,女子們卻能攜手共逛,猜燈謎、放河燈、看花燈等助興活動數不勝數,甚至有不少男女因此巧遇,共結連理之好。

唐代李端便作詩説:“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到了明清二朝,中秋佳節更備受重視,其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篇4

中秋還有一習俗,便是喝桂花酒。

據《酉陽雜俎》記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月宮中的桂樹,也為中秋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自此喝桂花酒便與中秋佳節聯繫起來,中秋祭月之時,也大多用桂花酒。

時至今日,桂花酒已成為不少地區中秋節必備飲品,於桂子飄香之際,飲一杯桂花酒品一口月餅,與家人齊聚共賞皎潔月光,實在是一件樂事。

中秋還有觀潮的習俗。

宋代詩人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寫到:“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浙江一帶,中秋觀潮可謂一盛事,“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短短几字,便將便寫出潮水如火如荼的氣勢。

如今,還有不少人延續這一習俗,從山南水北趕往錢塘江,只為觀那震撼之景。

中秋節還有一重要習俗,便是吃芋頭。

這個習俗,相信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在蒙古滅南宋後,漢人長期屈服於殘酷統治下,為不忘屈辱歷史,漢人便將胡頭“芋頭”示為胡人,爭相食之。中秋之際正逢芋頭豐收,便有了如此習俗。

《潮州府志》中也曾記載説:“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清朝時《順德縣誌》也有記載“八月望月,尚芋食螺”。

如果説中秋賞月吃月餅喝桂花酒,僅僅是為了陶冶情操,寄託思鄉之情,那吃芋頭便為中秋增添了濃重的歷史沉重感,它不僅代表了一個節日,還代表着那段被胡人統治的歷史。

中秋節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篇5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中秋賞月習俗在北方還不很流行。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20xx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週六週日重合,則在下週一補休一天。

中秋拜月習俗,今天雖存在於局部地區,但已不廣泛流行。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輝,月亮神話成為愉悦精神的口頭作品。

其實古代拜月習俗,今天可以進行有效轉換利用,如果將虔誠的叩拜變為一種特定的趣味化的遊戲,拜月活動就可增添我們的生活情趣。比如拜月祈福、拜月問姻緣、拜月求平安等,可以作為一種生活願望的表達,在嬉戲中獲得一種心理滿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we0m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