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大綱

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大綱

傳承千年古民俗共築中國“女兒夢”

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大綱

為搶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充分發掘隴南民俗文化特色優勢,打響走向世界的“中國乞巧女兒節”文化品牌,隴南市委、市政府將於2019年7月27日至8月2日(農曆七月七年級至初七)舉辦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

隴上江南: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隴南地處中國大陸板塊的幾何中心,位於甘、陝、川三省交界處,是西北通向西南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市幅員2.79萬平方千米,人口280多萬,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省唯一具有北亞熱帶氣候特徵的地區。這裏江河溪流縱橫密佈,高山、峽谷、丘陵、盆地依次分佈,形成獨具特色、形態迥異的壯美景觀,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又因其豐富的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被譽為“複雜的寶貝地帶”。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演變中,隴南都曾演繹出一曲又一曲歷史活劇,留下眾多掌故,湧現出一批歷史名人和文化珍品。歷史的變遷,王朝的更替,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西狹文化、茶馬古道文化、三國文化、乞巧文化、白馬人民俗文化等古老獨特的文化現象,豐富了隴南文化的內涵並提升了影響力。

西和乞巧:

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

在隴南各種特色文化中,乞巧以其豐富而深邃的民俗文化內涵,最具傳奇色彩和時空穿透力。乞巧起源於漢代,“乞巧”即向神靈祈求賜予智慧的意思,乞是祈求,巧則是心靈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實質是説有智慧。乞巧在我國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在我國多地都有流傳,但因年代久遠保存得多不完整。乞巧民俗在隴南西和及周邊地區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其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摯、程式之完整、人數之眾多在全國絕無僅有,是中華七夕文化的動態傳承,是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2019年12月,隴南市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成為繼岷縣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之後,甘肅省第3個被命名的“中國民間文藝之鄉”。

“乞巧女兒節”從每年農曆六月最後一個晚上開始,到七月初七晚結束,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一種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間傳説、詩歌謠賦、音樂舞蹈、才藝展示和民間工藝為一體的綜合性歲時節令活動。乞巧節是女子娛神自娛、學習交流的盛大節日,積澱了中華民族厚重的審美心理和傳統美德,由於參加乞巧活動的多為適齡未嫁的女子,所以當地俗稱“女兒節”。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會認為乞巧是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才舉行,而事實上,為了使乞巧節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在正式的乞巧活動開始之前,各村的乞巧姑娘們還要進行一至兩個月準備工作。乞巧活動準備工作非常隆重,主要包括選址、聯絡、籌資,接着要練歌、備裝、生巧芽、造巧、請巧等。在乞巧的各項準備活動結束之後,乞巧活動正式開始,從每年農曆六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開始舉行各種儀式到農曆七月初七送巧結束,西和乞巧風俗歷時七天八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送巧儀式後,7天8夜、無拘無束、歌聲不斷的自由狂歡活動全部結束,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近年來,西和縣先後舉辦了五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節會上,通過大型民俗文藝演出、乞巧文化動漫展播、山歌比賽等活動,全方位展現獨具魅力的乞巧文化。

2019年8月舉辦的第五屆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期間共舉行了10項活動,其中在北京舉辦的乞巧文化論壇邀請到了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烏丙安等30餘位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和學者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聯合國婦女署中國區首席代表湯竹麗等知名人士出席論壇開幕式並發表演講,論壇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影響。

為傾力打造走向全國的金字招牌,西和縣圍繞境內乞巧文化、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等文化資源和仇池山、晚霞湖、雲華山等旅遊資源,進一步挖掘乞巧民俗的文化內涵,全面提升乞巧文化。

西和縣還以姜席鎮、石堡、長道、稍峪等鄉鎮為核心,以晚霞湖為龍頭,修建巧娘娘雕像、乞巧文化牆、乞巧文化展館,開發乞巧旅遊線路和乞巧文化產品,使乞巧文化品牌和知名度全面提高。

目前,西和縣乞巧文化生態文明長廊建設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工程已經完成,按照秦漢風格統一打造的謝莊、姜窯等環晚霞湖乞巧民俗村、乞巧文化生態園和星級農家樂已開門迎客。

與此同時,西和縣開通了“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網站,開展了拍攝乞巧電視宣傳片、乞巧微電影、改編乞巧動漫、創作乞巧歌舞節目等系列活動,出版了文趙逵夫教授撰寫的《西和七夕節》《牛女傳説與七夕風俗的傳播與分化研究》等乞巧文化研究著作以及專家學者發表的論文和學術觀點文集,這些為提升西和乞巧民俗的影響力提供了理論支持,為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成為國內重要的民俗節日並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

西和縣文化、民俗等部門蒐集整理出版了《仇池乞巧風俗錄》《西和縣乞巧志》《西和乞巧歌》等珍貴的文史資料,拍攝了大型記錄片《尋找失落的女兒國》在央視播出,微電影《乞巧緣》,創作了民俗秦腔劇《七月七》、民俗歌舞劇《乞巧情》,製作了中英雙語《乞巧動漫》和《乞巧連環畫》《女兒巧》系列乞巧主題歌曲等一批文藝精品,在20個鄉鎮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人,成立了乞巧文化旅遊傳播有限公司,開設“乞巧坊”網店82家,發展“乞巧坊”民俗村20多個,開發了刺繡保健枕、書畫麻紙等系列文化旅遊產品,為乞巧文化的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

仇池古國:

譜寫轉型跨越新篇章

近年來,有“仇池古國,伏羲生處”之稱的西和縣發揮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攬,以加快推進扶貧開發、產業培育、城鄉一體、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生態文明、電子商務、非公經濟、社會事業、開放開發等工作為重點,以項目工程帶動、財政金融支撐、社會治理創新、政府職能轉變為保障,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雙聯行動、“美在西和”行動三項重大活動,奮力加快富庶西和、文化西和、生態西和、平安西和建設步伐,譜寫了中國夢的西和新篇章。

乞巧習俗在西和淵源流長,也深深地影響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動已成為當地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糧。為了讓一大批以乞巧文化藝術為代表的古老民俗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近年來,西和縣委、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遺產,全縣先後挖掘整理了以乞巧民俗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44個,“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挖掘、整理出了一批以麻紙生產、仇池石加工、草編、柳編、繡花保健枕、刺繡鞋墊等為代表的非遺文化項目,使優秀的民俗文化瑰寶得到了繼承和保護。依託“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國文化”三大旅遊王牌,近年來西和縣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大手筆謀劃、大力度推進、大氣魄落實,旅遊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重點景區面貌日新月異,旅遊業經濟效益節節攀升,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邁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52.5萬人,創旅遊綜合收入2.5億元。自2019年來西和縣已成功承辦了五屆乞巧文化旅遊節,2019年第四屆乞巧文化旅遊節順利升格為省級節會,傳承千年的古老乞巧民俗掀開她神祕的面紗,向世人展現她獨特的風姿。

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準備就緒

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以“女兒夢·中國夢”為主題,7月27日至8月2日(農曆七月七年級至初七)舉辦。節會期間,除了傳統的民間乞巧活動外,其他各項活動內容豐富,其中包括由文化部非遺保護司、中國民協,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旅遊局、甘肅省外事辦、甘肅省文聯、甘肅省婦聯、甘肅省民協,中共隴南市委、隴南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由甘肅省文聯、甘肅省婦聯舉辦的女兒夢·中國夢——全國百名女性書畫作品邀請展等,論壇前期還將邀請專家學者及駐華使節親赴乞巧之鄉採風。

“七月七年級天門開,我把巧娘娘請下凡;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一句句不加掩飾的真情流露,一段段傳唱千年的乞巧歌曲,帶着西和兒女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和遐想,西和乞巧節已成為“中國乞巧女兒節”。

歡迎各界朋友到西和做客,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中,感受這一古老民俗的獨特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ekj3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