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清明節 >

潮州清明節習俗

潮州清明節習俗

潮人過清明節更有充滿風趣的民俗。

潮州清明節習俗

禁火寒食

相傳源於春秋名臣介子推,護駕晉文公重耳復國功成身退,帶其母悄然隱居綿山。重耳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燒林,子推寧死抱樹身焚。重耳為悼念他,於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難之日起舉國都要禁煙火三日,只吃冷食,謂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鄉古往今來,歲逢寒食前夕,街頭巷尾,喊賣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睞。潮詩《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紅,五日層陰一日風。着意留春無別計,朝朝深巷賣糖葱。”及“樸葉青青樸粿情”的樸枳粿。詩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縣誌》記載:清明節,潮人相沿習俗吃“薄餅”、“樸枳粿”,既有紀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義,也是潮州別具風味的時令美食。

祭墓“掛紙”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詩也寫:“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由於寒食禁火與清明節令緊相連,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掃墓,祭奠祖先之風俗,自古以來,人們常把寒食與清明並稱,掃墓民間泛稱為“過紙”(潮俗有“過春紙”和“過冬紙”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掃墓,由於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紙錢而掛在墳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讓紙錢漫天飛揚,故謂之“掛紙”。世人掃墓要整修墓地,並用銀珠、沙綠(紅、綠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稱“粧墳碑”字)。還要將黃白紙條用“土圪泥”壓緊等等,這些都是古俗遺風。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掛紙”古俗,與當今大力提倡文明掃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玩“半仙戲”

古今清明玩鞦韆是承襲寒食習俗。宋代惠洪詩僧詠《鞦韆》詩云:“畫架雙栽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飄揚血色裙拖地,彩繩斜掛綠楊煙,下來閒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此景,唐玄宗譽稱盪鞦韆是玩“半仙戲”。明代的《燈宮遺錄》載:“人稱清明節為‘鞦韆節’,各宮俱設鞦韆一架,相邀嬉戲”。

潮汕盪鞦韆歷史悠久,宋朝陸秀夫於景炎元年(1276年)被貶潮州,謫居闢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陸厝圍)見鄉民盪鞦韆很感興趣,當眾讚道:“此舉可強力也”。囑其屬下與民共蕩。潮人清明盪鞦韆世代相沿成風。

食薄餅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説: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裏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

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蓆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麪粉拌人適量温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乾、蛋絲,油煎葱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説。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

標籤: 清明節 潮州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qingming/lgoy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