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清明節 >

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我國民間重要的八節之一,那麼在西寧地區會有什麼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西寧習俗

西寧人過清明節,有些獨特的風俗。西寧人的清明節從春分過後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田社開始,就要準備上墳掃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掃墓,一直到清明節。到了清明這一天,就不能再掃墓了,這一點頗有寒食節的古風。西寧人的風俗,和外地人只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還是有點區別的。

上墳掃墓是個很重要的活動,為此,整個家族要提前商量,細緻安排。有的家族認為姑娘女婿是親戚,還要專門提上禮物去邀請。所以,田社上墳也是一次家庭團圓的機會。到了上墳的日子,以家為單位,人們帶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墳。傳統的祭祀品是紙錢、黃表紙、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準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過紙後,就點燃煤火,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男人們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們坐在一邊拉家常,順便拾點撒在墳頭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據説,吃了墳上的祭品後牙就不會再疼了。孩子們更是撒歡,拿着風箏在墳地裏跑,腳下的塵土便一股一股地冒起來。可憐地下的老祖宗不知是否享受到了子孫們送來的紙錢和祭品,反正是活人帶來的美食仍被活人吃掉了。吃完抹抹嘴,還要自我解嘲地説一句:“先人的名義,我們的嘴。”

吃飽喝足,該下山了。臨走前還要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比較整齊的饅頭,從首輩老祖母的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着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裏,誰就眉開眼笑。因為據説得了饅頭的人就有好運道,沒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沒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對象、讀書的人可以考上大學、沒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總之,這個饅頭就是一個福星,能保佑一切願望都能夢想成真。吃喝完畢,收拾好滾到懷裏的饅頭,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背篼裏的饅頭和剩菜全部給他們。因為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就是行善的日子,要讓祖先看看,他的後代們也是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的人。所以在過去,祭祀品一般都不拿回家,全在路上施捨完了。現在當然沒有這種傳統了,也不再帶着食品到墳地裏吃喝,而是掃完墓下山,找一家飯館或農家樂,坐在熱炕上消停吃喝。

很早以前,西寧人過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掃完墓回家後,女人們要在這一天洗頭、理髮。舊時的女人是不剪頭髮的,平常只是綰個纂兒。在這一天,把纂兒打開,由家中的婦女們互相幫着修飾、打理一下。熬一罐濃濃的胡麻水,抿到洗乾淨的頭髮上,再梳一個光光亮亮的髻子。髮髻也有很多名堂,什麼元寶髻、朝陽髻、丹鳳髻……老太太們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鵲尾巴髻子,咧開沒了牙的嘴便笑了。有一句俗語:“抿了水澇澇,阿奶再不老。”

現在這些習俗漸漸消失了,但人們還在過清明節,不僅是為了緬懷先人,還可以在這個春風拂面、柳枝吐綠的季節裏,走到户外,擁抱大自然。

福州習俗

福州每年清明節前後,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

掃墓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

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麼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説明本户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清明節習俗中掃墓祭祖還要供奉供品,一般有光餅、豆腐和麪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福州清明節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現在即使大家家裏不自己動手做了,也會從街上買回家。

在傳統民俗節日-清明節裏,用菠菠粿來祭祀祖先,互贈親友,是福州特有的風俗之一。掃墓時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麪點和菠菠粿即可。壓紙就是在墓頭壓一些冥紙,以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有閩詩云:“墳前致祭酒三杯,點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應無幣廠,只好人間造錢財。”詩句既幽默詼諧又道出了福州人為什麼稱清明掃墓為“壓紙”的緣故。

掃墓歸來,要折一鬆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户已為祖先祭墓了舊時,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備有雕刻精緻的印模,來印製菠菠粿,上面還刻有氏族堂號。

菠菠粿是福建傳統的漢族小吃。福州方言音譯(俗稱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在清明節有此供品,是福州特有習俗與傳統文化之一。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菠菠粿顏色嫩黃,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蒸制菠菠粿必須用黃淡果葉襯底,才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粿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一定比例,磨漿濾水出面泥後,所揉成。餡料有甜鹹之分,棗泥、豆沙、蘿蔔絲、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絲等。色澤鮮綠或深綠,清新可人,外形可用印模壓出各種形狀,面紋。常見有烏龜、壽桃等。

底墊多采用年糕葉(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墊甑葉,是大草寇、豔山姜的一種),也有采用黃皮葉、龍眼葉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

福州清明節制作菠菠粿的風俗,宋元明三朝未見記載,大約在清乾隆以後才興起。考其淵源,應由“寒食”和“青飯”演變而來,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這一天不舉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節。

菠菠草(學名鼠麴草,可食,可入藥,舊時福州踏青遊民有拾其作野菜),能使粿皮更香、更筋、更有嚼勁,更有味道,只有融合此草的香味才是最傳統的最地道的美食。

浙江習俗

清明糰子成必備美食

每到清明,江南一帶的人都有吃青糰子的習俗,一隻只小青糰子,碧綠碧綠、糯韌而綿軟,秀色可餐。“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説的就是人們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後,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百果等餡料,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

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團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從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清明節臨近,嘉興的青糰子已經上市。在街上的多家小吃店,隨處可見擺放着的青糰子,月河、各大菜場門口是賣青糰子的主要地點。

麥芽塌餅、螺螄受歡迎

據民間傳説,或稱蠶花娘娘下凡行香的時候,曾在農家吃過麥芽塌餅。為此,每年清明時節,麥芽塌餅就成為養蠶人家奉祀蠶花娘孃的必備供品,也成了農家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佳美食。

麥芽塌餅是以米粉、麥芽粉和一種叫作“草頭”的野草為原料製作的,煎好的麥芽塌餅呈青色,表面油光黃亮,吃起來甜度平和,軟而不爛,糯中有韌,不粘牙齒,還帶着一絲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實在是一道上佳的綠色點心。

由於麥芽塌餅製作工藝實在有些麻煩,整個製作過程的工時成本太高,所以在一般的商店和超市裏是買不到的。而且,“草頭”只能在清明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採摘,時令特色明顯,要吃麥芽塌餅,只能在這段時間。

清明時節,也是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此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在嘉興,炒螺螄都要放醬油和糖,所以螺螄口味甜美,藉着酒糟散發着酒香蓋住了螺螄本身的腥味兒;也可以先把螺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都非常好吃。

標籤: 清明節 西寧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qingming/9ljlp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