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十一國慶節 >

發展歷程——抹去貧瘠

發展歷程——抹去貧瘠

在中科院駐河南封丘的實驗站裏,矗立着一塊石碑,它是當地幾十萬人民為紀念一位科學家而立的。

發展歷程——抹去貧瘠

在中國的耕地中,2/3是中低產田,低產田就佔三成以上。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黃土高原、北方旱區、南方紅黃壤地區是我國農產品的富集區,而中低產田卻佔到80%。我國中低產田綜合治理的第一鎬落在了黃淮海平原上。這裏是我國主要的麥棉基地,然而50年代末這將近2億畝的耕地中一度有近1/3的面積是鹽鹼地、沙土和粘質土,小麥畝產很少能超過100斤。

在河南封丘的神水源村,今天的人們還在使用30多年前打的機井,它曾是黃淮海平原上用來壓鹼洗鹽的第一眼機井。通過壓鹼洗鹽,平衡施肥等綜合措施,第二年小麥畝產就達到了300斤,在鹽鹼地上創造了奇蹟,也揭開了我國以科技為先導的農業開發和綜合治理的序幕。

1964年當科委主任範長江看到這一切時很興奮,於是決定在山東禹城也要搞。在中低產田綜合治理中,禹城被稱為“小黃淮海”,這裏的土壤類型在黃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針對禹城的旱澇、鹽鹼、風沙等不同類型的土地,科學家們通過攻關形成了三項配套技術:以喬灌草防護林和沙地經濟林相結合改造沙荒地;用挖魚塘建台田的模式改造封閉型和半封閉低窪地;在重鹽鹼荒地採用淺羣井強排強灌與覆蓋抑鹽相結合調控水鹽運動。20多年過去了,50多萬畝的中低產田已建成高產穩產田,糧食單產由50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850公斤,與這一切一起改變的還有科學家們的青春年華。

1987年陳俊生國務委員視察禹城後,親自向中央寫了“從禹城經驗看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的路子”的報告,從此開始了黃淮海平原上的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今天,黃淮海平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三江平原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糧倉,黃土高原和南方紅黃壤地區許多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變成了林茂糧豐的典型。

目前我國還有9億畝中低產田,到2000年,中國計劃改造中低產田2.1億畝,力爭到2030年使中低產田全部得到改善,中國的糧食生產將為此而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標籤: 貧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guoqing/ykj7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