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水滸讀後感(通用3篇)

水滸讀後感(通用3篇)

水滸讀後感 篇1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它生動形象地刻畫了“英雄與狗熊”的殘酷又悲廖的鬥爭,最終雖然是真正的“英雄”幾乎全都死無葬身之地;而“狗熊”依舊當道,但它給我們詮釋了豐富地人生哲理意義。我們讀水滸並不是僅僅停留在為了瞭解書中的情節故事,而是要真正地理解這本書給我們的人生哲理地寓意,下面讓我為大家來細細地品味一下這本書的大致意義吧。

水滸讀後感(通用3篇)

這本書記述了以宋江,吳用,盧俊義為首的一百單八條英雄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整本書,刻印在我心靈裏揮之不去的只有:忠,義。二字。忠,即指的是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益誘惑之下,仍然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忠心不二,這就是忠,對國家的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的兒子“高衙內”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對相公的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對兄弟的義;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

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精神簡直是少得可憐,我試問:在公交車上給婦女,老人,兒童讓座幾乎每個正常的青少年朋友都可以做得到;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我相信不會超過10%的,這就是反應現代社會的不足的地方。

雖然書中的忠義之士幾乎全都死於奸佞之手,但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只是“悲劇”,還有“忠義”二字!現代社會有人説:“忠義”有什麼值得我們遵循的;自古以來不都是奸臣的下場吧都比忠臣好嗎?如《水滸》上面的及時雨宋江,盧俊義不全都死在高俅,童貫的手裏嗎?而他們依舊是朝廷命官。這個問題我也是一灘迷津,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啊。

水滸讀後感 篇2

“赤日炎炎似火燒,田中禾粟半枯焦。農夫心中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一個顛覆時代的風暴逐漸顯現,一場驚心動魄的起義正在醖釀。

我不得不説,作為中國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滸》太令人震撼了,在一瞬間,便顛覆了我長久以來對這類農民起義小説的偏見——不過是官逼民反,小老百姓劫富濟貧,打打殺殺的無聊小説而已。然而,細讀了《水滸》全本後,我才領悟到這部鉅作的精華所在。

《水滸》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説,通過宋江起義這一歷史故事的敍述,生動的描寫了貧苦農民被迫聚義梁山,拿起武器,鋌而走險進行反抗的動人畫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小説前半部通過王進出逃,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林沖逼上梁山等典型事件揭示了“亂自上作”的現實反映了農民起義由小到大,有個人到集體,有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後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巨流的發展過程,歌頌了像武松,阮氏三雄,吳用等一批農民英雄的形象,無情的鞭撻了以昏君和姦臣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集團的罪惡。小説的後半部,寫出了起義的悲慘結局,揭示了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宋江接受招安,反映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和悲劇性。

《水滸》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更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黑旋風李逵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他頭腦簡單,直爽率真,不受禮節約束,是個真正的粗人。初上梁山,便口出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殺去東京,奪去鳥位。”像大宋皇帝,小宋皇帝這類的粗話,也只有李逵才説的出口。他做事不思後果,打死殷天錫連累柴進坐牢,險些送了性命。他豪放粗獷,上陣必脱得赤條條手提兩柄板斧衝鋒陷陣,不為箭矢,在劫法場救宋江時,只他一人提着雙斧,便為眾好漢們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忠於梁山事業,堅決反對招安。李逵不是一個大人物,論謀略比不上吳用,論武藝敵不過武松,然而,他卻是一個真正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再如豹子頭林沖,忍辱負重,一忍再忍,直至聽得陸謙幾人議論説要害了林沖去領賞。林沖忍無可忍,提刀殺了幾人,上了梁山。可見,林沖上山的過程就是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的一個轉變過程。當然,不只他們,每個好漢都有屬於自己的辛酸史,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轉變過程。但他們都擁有共同的對於正義平等的渴望,這也是他們能夠真正聚義的原因。

《水滸》,讓我們看見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正義平等理想社會的無限嚮往,儘管,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最後在統治者的陰謀下被摧毀了,失敗了,不!它並沒有失敗!因為,它將俠肝義膽的英雄氣概傳承了下去它搖撼了陳腐的王朝同時,它如一滴水珠般,在湖面上在人民的心裏激起了層層蕩起的漣漪。

水滸,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是一個時代的心聲,是一個時代的引領者。他讓我們領略一百零八人豪俠仗義的心聲齊聚的力量,讓我們聽見了姍姍來遲的正義的腳步。

水滸讀後感 篇3

暑期曾在家裏把水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初次閲讀,也只能瞭解大概的內容。不敢説有大的收穫,疑問倒是有那麼一些。

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歷經坎坷風雨,徵遼、徵田虎、徵王慶,有些人中途甚至被俘、受傷,最終卻也都倖免於難,無人陣亡。可一旦到了徵方臘,眼看就要功德圓滿,竟然陣亡了五十九人,其他人在後來也大都紛紛逝去,還死得十分落魄,能安享天年者寥寥無幾。這應作何解釋?

另外還有一個疑問。這一百零八位英雄,死得大都十分窩囊。其中許多是被亂箭射死,或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亂軍之中。就連武藝出類拔萃者也不能倖免。秦明是被飛刀偷襲致死;張清是因槍搠在樹上拔不出來,被人乘機殺死;林沖竟是因風病而死。這些近乎荒唐的事,又作何解釋?

是不是作者對方臘也抱有讚美態度,才這樣寫來顯示方臘軍力強盛?但書中對方臘往往是一副蔑視、鄙薄之態,總是一口一個“賊”,這樣看來就不大可能。在我想來,作者似乎有意要這樣安排。聯繫上他們幾乎有些不可思議的死法,總讓人覺得他們命中註定要死於非命,難得善終。儘管他們曾逃過了無數的劫難,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我想,這大概是意味着,宋江這隻隊伍,其實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在宋江等人的時代,奸臣當道,朝廷昏庸無道,民不聊生。身為一支起義隊伍,最重要的目標,應是推翻朝廷,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可是宋江等人蔘加起義的目的,不過是為了避難。連他指揮軍隊與朝廷作戰,也多是為了救人和自保。所以,他才堅持走招安的道路。可試問,在那樣的時代,被招安後又有什麼好下場?即使他們又躲過徵方臘這一劫,也只會遭奸臣迫害排擠,宋江、盧俊義等人之死不正説明了這一點?

這是我的一點拙見,肯定是有些漏洞了,不知他人意見如何,不妨賜教。

標籤: 讀後感 水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zv6n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