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八一建軍節 >

人民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與我軍稱謂的歷史演變

人民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與我軍稱謂的歷史演變

人民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與我軍稱謂的歷史演變人民軍隊的產生和發展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人領導的“南昌起義”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的誕生。1928年2月,毛澤東領導中國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11月到1932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相繼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殲滅20餘萬國民黨正規軍,工農紅軍隊伍也得到了迅速發展。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主力紅軍被迫開始長征。1935年10月,經過長途跋涉,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陝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陝北勝利會師。主力紅軍長征期間,南方紅軍和游擊隊在8省14個地區獨立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保存了1萬餘人的武裝力量。朱德、彭德懷在山西武鄉八路軍總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合作協議,工農紅軍在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改編。1937年8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2.5萬次,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大掃蕩”,擊斃擊傷俘虜日偽軍171.4萬人,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戰爭中獲得發展。到抗戰結束時,解放區的面積和人口擴大到100多萬平方公里和1.2億人口,武裝力量人數擴大到130餘萬人。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無視人民的和平要求,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適應新形勢,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有效地阻止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並於1948年開始進行戰略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底,人民解放軍先後組織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0餘萬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增加到400萬人。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手中解放了除西藏、台灣、金門、馬祖以及南海諸島外的全部國土。解放軍稱謂的歷史演變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於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後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1927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的北伐軍兩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在起義過程中並沒有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餘部轉戰到井山,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後改稱政治委員)。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開始陸續改稱紅軍。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又先後編成了紅一、紅四、紅二方面軍。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

人民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與我軍稱謂的歷史演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bayi/xjjl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