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精選3篇)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精選3篇)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1

內容提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精選3篇)

在改革開放40年不斷推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中,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無疑是一項重大成就。正如所指出的,“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

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針對過去把家庭副業、集市貿易等也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加以限制的做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這為個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依據,為調整所有制結構打開了突破口。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脱胎於生產力極端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私有制的存在,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不可能存在私有制;同樣道理,在社會主義社會要以公有制完全取代私有制,必須以生產力高度發展為條件。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的問題時明確指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着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就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為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立足中國實際,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改變原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鼓勵和引導國內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發展,又積極引進外資企業來我國發展。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被傳統體制束縛的生產力,需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此,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又要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一開始只允許個體經濟存在與發展,到允許私營經濟發展,再到鼓勵外資的引進與發展;從界定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到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實踐中的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在理論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兩個毫不動搖”;從市場調節和市場經濟概念的提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再到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提出的。在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增加供給、滿足需要、擴大就業、增加税收、搞活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理論上,還需要突破社會主義與私有制不相容的傳統觀念,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我們黨根據我國生產力落後的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一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提出。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論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説明了當時的國情:我國10億多人口,8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還存在落後於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還存在大量貧困人口和不少文盲半文盲。與基本國情相聯繫,進一步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的作用。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就需要進行改革開放,就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們進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至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這裏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並對其積極作用進行了論述。1997年黨的xx大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xx大以來,多次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作出重要論述,指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其次,它指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第三,它為在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它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積極因素;第五,它為我國消除貧窮落後、解決温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現實條件。

在新時代繼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其中,既有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的貢獻,也有非公有制經濟的貢獻,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首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應當認識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要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良性競爭、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黨的xx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我們黨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其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意味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言的。原來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產力非常落後,連低端低質的供給也不能滿足人民低水平的物質文化需要。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高端生產力相對不足,低端低質產品過剩而高端高質產品供給不夠充分,不能滿足人民提高了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了供給和需求新的不平衡。還應看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也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把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動力都充分激發出來,共同致力於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共同推動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到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重要論述,十分深刻地闡明瞭目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徵,同時也指明瞭新時代我們黨所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結束了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以後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20xx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xx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富足標準。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各項民生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社會養老保險已經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3.5億人。我們實現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回顧歷史,我們理所應當有這樣的自信:“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體而言,要分兩步走:第一個階段,從20xx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

要實現上述宏偉目標,就必須深刻把握“強起來”的實質內涵,處理好以下幾對關係:

數量之強與質量之強。如果説,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注重的是將蛋糕做大的數量之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必須注重發展的質量之強。為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和規模擴張型向質量和效益提升型的根本轉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中關鍵,是要注重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使經濟發展建立在可靠、持久的基礎之上。

經濟之強與生態之強。如果説,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必須補生態文明建設之課,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國人均資源嚴重短缺,目前我國人均佔有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佔有淡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但與此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單位GDP創造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了真正能夠“強起來”,我們必須要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花大力氣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讓中國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

物質之強與精神之強。如果説,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注重的是物質財富的創造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更應注重精神財富的創造和文化建設,滿足人們的精神所需。文化興則國運興,精神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精神強大是國家強大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同樣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亟須通過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培養起成熟的大國心態。與民族復興相適應的大國心態,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形成的,也不可能隨着國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產生,它需要培育與涵養,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以理性的精神進行反思和重建,從而奠定民族復興的文化基礎。

國內之強與國際之強。如果説,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眼光向內,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國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促進中國綜合國力的成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在注重國內建設的同時,還要更多將眼光朝外,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隨着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勢必要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更多地在國際事務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種負責任大國,絕不是要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搞霸權主義,而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各國風雨同舟、攜手同行,共同建設人類的美好家園。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強起來”的階段,既是我們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時代。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我們的目標,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山巔,各種不可預測的複雜因素也將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將越大。

我們曾以“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中國近代走過的艱難歷程,而在當下,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又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單邊主義、保守主義、逆全球化傾向沉渣泛起。為此,我們必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增強全民族清醒感、緊迫感、危機感,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和韌勁,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抓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繼續融入國際潮流,使中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為人類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3

“中等收入陷阱”是20xx年世界銀行在其報告《東亞復興:關於經濟增長的觀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在提出初期,這個概念並沒有引起經濟學界的關注。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增速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擔心尤其是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逐漸成為輿論熱點。然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被這個概念的“邏輯陷阱”所誤導,甚至對國家未來產生不必要的悲觀情緒。其實,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學者經過客觀研究都不難得出結論: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存在不少“邏輯陷阱”

按照世界銀行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這一概念的語義,“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許多國家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之後,將會進入經濟停滯期,出現貧富懸殊、環境惡化、社會動盪等現象,最終長期徘徊在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之外。深究這個概念,可以發現其缺乏嚴謹的理論論證,存在不少“邏輯陷阱”。

一是“統計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這個單一指標來衡量發展水平,但GNI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質量、精神狀態等。從聯合國公佈的各國國民幸福指數排名看,被視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排名顯著高於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不丹屬於中低收入國家,但有關調查卻認為它是“全球最幸福國家”之一。皮尤中心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高收入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未來表示樂觀的國民比例普遍在30%以下;而在孟加拉、巴西、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國民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阿瑪蒂亞·森、羅伯特·巴羅等著名經濟學家都認為,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種統計現象,並沒有經濟學方法論支撐,因而相當片面。

二是“對照陷阱”。“中等收入”標準往往是與美國對照、用美元衡量得出的。比如,按美國經濟學家胡永泰的説法,人均國民總收入是美國水平55%以上的國家為“高收入國家”,相當於美國水平20%—55%的為“中等收入國家”,是美國水平20%以下的為“低收入國家”。通行的中等收入標準是按照匯率法計算、用美元衡量的,例如,人均國民總收入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間的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樣的對照和衡量方法有失偏頗,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三是“歷史陷阱”。目前對於“中等收入陷阱”的觀察,主要侷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1世紀初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許多發展中國家剛剛實現獨立,處於現代國家成長的初級階段與發展探索期,難免會有不少國家走彎路。因此,不能過早地對這些國家蓋棺定論,認定其會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實,能否儘快跨過“中等收入”這道坎,關鍵在於能否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而且,成為高收入國家也並不代表着未來就會高枕無憂。目前,有的高收入國家已經陷入低增長困境,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徘徊不前。因此,需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觀察“中等收入陷阱”。對當下的中國來説,如何營造有利於平穩健康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才是更有意義的討論話題。

中國不會重蹈一些拉美國家覆轍

在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中,一些拉美國家常常被視為典型案例。這些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後所暴露出的問題集中表現在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資源開發、科學技術落後、貧富差距懸殊,既無法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也難以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而觀察中國不難發現,我們早已吸取一些拉美國家發展中的教訓,不僅沒有走上拉美國家的老路,而且走出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新路,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大力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綠色發展,是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蓬勃發展。具體而言,綠色金融通過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工具和政策,將資金引導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項目中。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已經對綠色投資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正在加快建立。

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加註重提升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些拉美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由於政府公共職能缺失,導致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卻找不到工作,出現了許多貧民窟,引發了很多社會矛盾。相比之下,我國的城鎮化始終在有序推進。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佈局,努力創造更多城鎮就業崗位,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速形成。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採取切實措施提高城鄉居民衣、食、住、行水平,並且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到20xx年將使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一系列舉措極大提升了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近年來,我國一直把振興實體經濟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放在重要位置,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我國的產業鏈向着中高端方向加速邁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諸多重點領域,我國企業正走向世界前列。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無疑將為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根基。

上述這些舉措能夠保證我國不會重蹈一些拉美國家覆轍,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實上,我國還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發展舉措,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在高質量發展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我國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表明我國完全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黨的xx大以來,我國政府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營造有利於企業自主經營、消費者自主消費的公平市場環境。針對經濟領域存在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問題,提出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重點任務有序推進,無效和低端供給明顯減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日益擴大,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在“三去一降一補”基礎上加快實施“破”“立”“降”,即破除無效供給、培育新動能、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這些舉措正在產生積極效果,我國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結構持續優化。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動力充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一個共同特徵:在經歷了初始階段的高速發展後,經濟發展無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逐漸失去發展動力,因而陷於停滯。我國高度重視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推進,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

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展的均衡性顯著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抓手。“一帶一路”建設着眼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方位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空間格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重心,也是溝通我國東中西部的交通大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將構建起沿江綠色生態走廊和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促進沿江產業合理佈局,更好發揮東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作用。目前,隨着“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推進,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城市羣建設提質增效,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大大增強。

同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進共同繁榮。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上升,並日益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份額改革和治理機制改革,推動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積極參與上合組織、亞信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中阿論壇,促進世界發展更加均衡。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增添更多發展動力。因此,中國不僅自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將助力其他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ny6r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