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國旗下講話稿 >

九月勵志國旗下講話:口口聲聲傳家風

九月勵志國旗下講話:口口聲聲傳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國家的基石,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是家庭的作風,是一個家庭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品德及行為方式的傳承。家風關係到個人、家庭和社會,連接着歷史、現實和未來。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月勵志國旗下講話:口口聲聲傳家風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一

姥姥的“人”字腳印一直在我前行的路上,每時每刻,都會牢牢地繡刻在我的腦海裏,引領我一步步穩穩地前行。

姥姥是小腳,她那輩分的女人興裹腳。姥姥腳小,可走起路來很快。那年,父母在山上林場工作,我住在山下姥姥家。上學了,姥姥早早起來為我做飯,然後催道:“快起來,吃完飯我送你上學去!”“姥姥,你腳那麼小,咋送我呀!”我邊穿衣服邊嘟囔,“還沒有我走得快呢!”

等我吃完了飯,姥姥還是幫我背好書包,領我上路了。那時我們小興安嶺腳下綏稜縣這個山區小城交通十分不發達,車也少,路上馬車多,路也全是土路,高低不平,加之昨天夜裏又下了雨,走起來直打滑。我擔心姥姥會摔跟頭,可姥姥在前面卻走得很穩。泥濘的路上,姥姥踏出了一行行深深的小腳窩。姥姥腳小,步伐邁得也小,兩隻腳離得很近,所以邁出的步伐就像一個個“人”字。我就喊道:“姥姥,你的腳會寫字呢。”

姥姥頭也不回,喊道:“什麼字?”

我説:“人字。”

姥姥回頭看看,喊道:“快跟上!”就又邁着小腳步往前走了。

我就沿着姥姥的“人”字腳印,追上了姥姥。姥姥摟着我的頭説:“不論腳大腳小,用心走就能走穩路,不會摔跟頭!”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説:“跟姥姥走就不會摔跟頭!”姥姥轉過身來,語重心長地説:“姥姥的腳太小了,你要邁大步,邁出個大大的人字!”

後來,我從國小走到了中學。再後來我就入伍了。忘不了我入伍那天,姥姥非要去車站親自送我。我趴在姥姥的耳朵邊大聲告訴她,您年歲大了,這麼遠的路,就不要去了,到了會給您寫信的。

我隨着隊伍到了火車站,當我上了火車,從窗口探出頭來時,一下子看到了姥姥在歡送的人流中擠過來。此時,火車長鳴,車輪開始有節奏的啟動了。姥姥就揮着胳膊隨着火車的車輪,向前小跑着,火車漸漸快了,姥姥也開始快起來,那雙小腳是那麼堅定、有力。我的心滾燙滾燙的,此時再也控制不住了,一串串淚水滾了下來,隨風撒向了窗外。我想起了姥姥説的話:要用心走路,別摔跟頭!

幾十年過去了,姥姥離開了我們,但那雙 “人”字腳印牢牢地凝鐫刻在了我的心裏。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父親正陶醉在元曲的意藴裏。但是他不是在讀,而是在唱,唱到結尾,他還把嗓門提高,一句一句把聲調拉長。

從小我就是這樣聽着父親唱唐詩宋詞、唱元曲。父親坐在木格窗下的八仙桌前,拿着一本豎排版的古書,他微閉着眼睛,握着書本,唱得搖頭晃腦,唱得抑揚頓挫。唱一陣子,就拿筆抄寫一陣子,每一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我覺得他不單單是寫字,他是一邊書寫,一邊思想,他把詩裏、詞裏、曲裏的意境都寫到筆畫裏了。

那時小小的我,很是好奇,好像那詞曲裏有非常迷人的東西,讓父親感動和陶醉。父親不但自己唱,還一句一句地教我。有時他還拿着《新華字典》,一點一點給我解讀。跟着父親,我們家姐弟三個,從小就會背誦了不少唐詩宋詞。

在故鄉院子裏的榆樹下,我們坐着鋪在地上的涼蓆,或者蕩着拴在兩棵樹之間的鞦韆上,母親教我們背誦毛澤東詩詞,至今我對那首《卜算子·詠梅》還記憶猶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我記憶最深的是關漢卿的《一枝花·不伏老》尾曲: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這曲因為讀起來朗朗上口、押韻,口語化、通俗化,我也很願意跟着學。父親告訴我,關漢卿多才多藝,是元代四大家之一,一生寫了很多雜劇詞曲,廣為流傳。這首曲是他的自畫像,字字珠璣、精彩紛呈,表現了關漢卿的錚錚鐵骨以及耿直、堅毅的性格。

長大一些,自己能對着書看原文了,因為已會背誦,覺得理解的就快一些。尤其是翻到自己會背的那些篇目,就像見到老熟人,特別親切,忍不住再細細賞讀,懂了其中更深的寓意和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社會背景。

記得國中時學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老師在黑板上寫,我就在下面跟着背誦,通過老師的講述,我對馬致遠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似乎看見在夕陽西下的光景裏,一條古老荒涼的驛道上,一個書生牽着一匹瘦馬鬱郁獨行,不遠處的老樹上纏着一道道乾枯的藤條。幾隻寒鴉在枝頭蹲就,一動不動,像樹上長成的黑疤。另一邊,小橋彎腰靜默,河水緩緩流動,有炊煙自農家的屋頂冉冉升騰。瘦馬跟着書生,書生跟着瘦馬,哪裏是他們漂泊的方向?同學們都很驚訝,問我,咦,還沒學你怎麼會背?我有點兒暗自得意。

現在我們家姐弟三個都已經成家立業,每個人的家裏都有整整一面牆的大書櫥。不光我們喜歡閲讀,我們的孩子也是從小愛上了讀書。

讀書能讓人洗滌靈魂,擯棄日常裏的雜質,沉澱思想的河流。能讓一個人變得目光澄澈起來,慈愛起來,柔和起來,彷彿是涉世之初的明亮和單純,能讓一個人更加陽光更加自信。在全民閲讀的今天,這種家風會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三

母親是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年輕時留給我的是長辮子、大眼睛,打扮得體、做事麻利的印象。母愛的芬芳讓我們的成長之路灑滿陽光。

父母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成的婚。父親是當地的村支書,其幹事創業的事蹟還上過省報。持家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身上。每天天剛矇矇亮,她和祖母就幫我們拾掇整齊、做好早飯,然後和隊裏那些男女勞力一塊在田間地頭、山衝陡角幹農活。南方農村最苦的活當是仲夏時節的搶收搶插,俗稱“雙搶”。在人力上婦女兒童佔不了優勢,但在人工插田方面可以憑“手巧”與青壯勞力一決高低。當時隊裏推行插田定額記工制度,母親總是按成人標準為我要“份子”。一個月“雙槍”下來,被磨得腰痠背痛、曬得黑不溜秋不説,手上腳上都有蚊蟲、螞蟥叮咬和秧莖稻稈勒劃所留下的累累傷痕。秋季入學好些日子,雙手雙腳還使不利索。

母親做得一手漂亮的針線活。我是兄妹中的老大,父母穿舊的衣服經她一剪一縫就成了我的罩衣,我穿舊的衣服經她一染一改又成了弟妹的新衣裳。哪怕是幹活再累,母親也要堅持用山泉水清洗衣服。母親説,這樣洗的衣服耐穿無異味。因而我們也有了愛整潔的習慣。勤勞的人往往又是節儉的人。幾乎所有農忙之外的夜晚,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奶奶在一輛竹木結構的簡易紡車前紡紗,母親在扎鞋底,或許是婆媳聯手拆舊毛衣繞線圈,拼破舊衣褲打禙子。我們兄妹各做各的作業。一家人共用一盞煤油燈,是帶玻璃罩配燈檠的那種。

春華秋實,大愛無聲。唯有慧心如蘭的濃濃母愛釀造的家風芬芳依舊、綿遠流長。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四

我出生在四川省洪雅縣山區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樸實無華的農民。父母辛苦把我拉扯大,供我讀書、成家立業。

春節回家,妻子幫着母親做飯,兒子專心看電視。我和父親圍坐在爐火邊,我注意到父親的神情漸漸凝重起來,剛才遞給他的一支香煙久久沒有點燃。看到父親的神色,我的心突然緊張起來。父親雖是個農民,但身上與生俱來有一股剛正之氣。一直以來父親的為人處事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

氣氛凝固了一會兒,父親開口説話了:“兒啊,你現在是國家幹部了,能為羣眾辦事,我和你媽都很高興,但今天我要給你潑瓢冷水,咱可千萬不要去做違法違紀的事情啊。”

父親的話讓我一頭霧水,我本能地反問一句:“爸,我怎麼就違法違紀了?”

父親舉起手中的煙,説:“你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多少,你帶回來的好煙好酒是自己花錢買的,我接受,要是佔公家便宜或是其他途徑來的,我還能心安理得地吃下去嗎?

父親的話像鋼針一樣猛然間刺扎着我的心,圍爐裏的火燃燒得更加旺盛,我對父親説:“煙和酒是我給你買回來的,沒有利用職權……

“我也沒有其他意思,就是叮囑你,咱們家絕不能幹違法違紀的事,咱們家祖祖輩輩靠勤儉過日子,識大體,講正理,雖沒出過什麼官,但活得本分、實在,沒被人戳過脊樑骨。我在村上幹了幾十年,就是那時在全家缺糧最困難的時候,你爺爺就常告誡我,不貪不佔不拿集體一針一線。”

在回去的路上,我腦海裏迴盪着父親那樸實的、語重心長的叮囑:“你是國家幹部是為羣眾服務的,大家都看着你,你只有不貪不佔,做好表率大家才會尊重你……我和你媽沒有什麼想法,就盼你們平平安安,把咱家好的風氣傳下去,把子女教育好……”我一定謹記父親的話。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五

在出嫁之前,我只知道婆婆以前是一個工人,50多歲的時候就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至於婆婆以前是幹什麼的,丈夫從沒有説過,我也沒有問過。

婆婆是一個很賢惠的老人,每天從早到晚忙裏忙外的操持家務,從沒有聽她説過什麼。但和其他老人不一樣的是,婆婆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吃完晚飯後準時看《新聞聯播》,她對每條新聞都看得很認真。

有一次,我下班回來得早。進屋後,聽見婆婆在卧室裏和兒子談話。

兒子説:“奶奶,你哪兒來的這麼多的舊本本,這有什麼用?這上面的照片是你年輕時候嗎?”

婆婆説:“這是工作證,我們那時候上班的人,每人都有一個.這是黨費證,繳黨費用的,繳一次黨費,人家就會在上面給你寫上。”

兒子又問,黨費是幹什麼的,和我們現在繳的電費、水費、電視費是不是一樣的?

婆婆笑着説:那可不一樣,只有黨員才有黨費證,也只有黨員才繳黨費,一般人不繳的。

兒子又説,繳費不就是給錢嘛,奶奶你是不是很高興給人交錢?

婆婆停了好一會兒説,你們現在的娃娃不懂,我們那個時候,入黨是很難的,考察很嚴格,奶奶寫了好幾次入黨申請書,才被批准入黨的,繳黨費當然是一件很光榮、很高興的事情。

從婆婆的口氣裏,我分明能夠聽出驕傲與自豪。

我走進婆婆的卧室,看到她小心地一本一本地給兒子翻看她的那些證件。我拿起她的黨費證,那是一個套着紅色塑料封皮,大小和手機一樣的小本子,封皮上印着一個退了色的黨徽。小本子裏的紙已經泛黃,每張紙上都密密麻麻地填滿了用各種顏色不同的鋼筆和圓珠筆書寫的數字和收費人的印章,一年一頁、一頁12行,從1976年一直到1991年,整整20xx年的黨費繳費清單。

看到婆婆像寶貝一樣的收藏着這些證件,我心中充滿了不解,但當着兒子的面,我又不好問婆婆。晚上,我向丈夫講述了白天看到的事情和我心中的疑惑。

丈夫聽了我的講述,給我講了婆婆的過去。

原來,婆婆早年是縣修配廠裏修鐘錶的一名技術工人。那個時候,她是縣上為數不多的幾個修表師傅。她不但鐘錶修得好,而且為人處事各方面都好,廠裏廠外大家對她的評價很高。婆婆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她不滿足自己僅僅是一名技術骨幹,上班時間不長,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寫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然而,令她沒有想到是,原本很順利的入黨考察,卻在政審環節被卡住了。婆婆的家庭出身為“富農”,黨組織在考察過程中覺得她成分偏高,不宜過早發展為黨員,就將她的入黨問題擱置了下來。面對這個結果,婆婆雖然很失落,但並沒有氣餒,而是將入黨當成自己最大的心願,滿腔熱情地撲在工作上,繼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幹工作。

有一年冬天,有個單位的一塊進口鐘突然壞了,拿到省上、市上都沒有修好,最後抱着試一試的想法,交到了婆婆手上。廠裏有幾個熟悉她的好心人勸她不要接這個活,免得修不好了讓人家笑話。但婆婆説,黨組織把這個事兒交給我,那是對我的信任,我怎麼能不接呢?她把壞鍾抱回家裏,鑽研了好幾個晚上,硬是將這塊鍾給修好了,給縣上挽回了很大的損失。單位上提出要對婆婆進行表彰獎勵,婆婆説什麼也不要,説只要組織上能批准她入黨,她就心滿意足了。

也許是婆婆始終如一、默默無聞地工作經受住了黨組織的考驗,也許是婆婆以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的標準,達到了入黨的條件,那件事情之後時間不長,婆婆就真得被批准入了黨。

入黨後的日子,婆婆非常激動和興奮,就像一個上滿發條的鐘表一樣,每天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將一個普通黨員對黨的熱愛化做無形的動力,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據説,婆婆修鐘錶的時候要戴一種類似放大鏡一樣的眼鏡,但那種眼鏡不能長時間戴,戴得時間長了會損傷眼睛。但那個時候,找婆婆修鐘錶的人很多,她一戴上眼鏡開始工作,就把什麼也忘記了。每天來修鐘錶的好多人都是一大早從老遠的鄉下趕到城裏來的,為了儘快地把羣眾的鐘表修好,讓他們趕在天黑之前回去,婆婆往往一坐下來就是一天,眼睛疼了,揉一揉繼續幹,大家勸她休息。她卻説,老鄉們來一趟不容易,早點修好讓人家早點回去,不要因為咱們工作的拖延,誤了他們的事兒。正是這樣長年累月的工作,她經常戴眼鏡工作的那隻眼睛,受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傷,視力急劇的下降,幾年後,就幾乎什麼也看不見了,她不得不離開自己深愛的崗位。

聽了婆婆的故事,我很感動。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她不忘初心,用她一生腳踏實地的忘我付出,生動闡釋了一名普通黨員的信仰,也教育和影響了我們年輕的一代,應該如何工作和奉獻,我一定要將她愛黨敬業的良好家風永遠傳承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guoqi/4x93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