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情況彙報 >

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彙報

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彙報

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省、市一系列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繁榮和諧省會衞星縣”的目標,立足山區資

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彙報

和區位實際,集中精力抓重點、攻難點、促落實,有效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下面,我就閩清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及工作思路向各位領導作個簡要彙報。

一、關於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縣域經濟是一個區域經濟概念,在國民經濟總盤子中佔據重要一席。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我們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致力發展“大工業”。工業在我縣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我們始終把工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大力實施“大工業”戰略,努力把閩清工業做強做大。一是抓產業結構調整。認真實施《關於“十一五”期間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內部結構優化,從政策、資金、用地等方面進行扶持和引導,培植髮展了陶瓷、工藝品產業集羣以及造紙、製藥等優勢產業。加快陶瓷產品結構調整,積極引導建陶業將研發生產的重點轉移到中高檔產品上來,鼓勵電瓷業發展高壓電瓷。三茂、聚福等工藝品企業以及聚豐紙業、延年藥業、金盛鋼業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投產,小神龍表業、超越路橋等一批新項目落地建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抓質量品牌提升。大力實施品牌經濟戰略,積極扶持企業自主創新,豪業陶瓷公司生產的牆地磚獲得國家免檢產品資格,中陶等4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省、市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達14個。三是抓市場營銷拓展。積極開闢產品外銷渠道,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了1000多個營銷網點。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和邊境貿易,組織企業赴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參展。目前我縣陶瓷、工藝品已打入歐美、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四是抓招商引資。通過舉辦閩清十八阪商貿旅遊文化節活動等形式,進一步宣傳推介閩清形象。密切與在外鄉親聯繫,組織成立了北京閩清商會,搞好親情招商。積極組織“5.18海交會”等招商活動,積極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不斷提高利用內外資的規模和質量。五是抓載體建設。構建了池埔、朱厝等7個縣級工業集中區,同時推進了白樟、白中等鄉鎮舊工業集中區整合。

——努力構築“大交通”格局。316國道、外福鐵路、福銀高速公路和閩江航運貫穿全縣,形成公路、水路、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目前,我們突出抓好“一縱四輻射”主骨架項目建設。一縱即總投資4400萬元的202省道雲龍互通口至阪東段公路拓寬工程;四輻射即123、124、125、127四條縣道部分路段的改擴建。同時,精心組織實施好省下達閩清農村路網硬化100公里的任務,爭取完成120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

——加快推進“大城關”建設。受地理條件制約,閩清城區開發建設和改造難度極大。但加快城區改造步伐、擴大城區面積、改善城區環境,又是廣大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這些年,我們引資開發了城區“金茂花園”、“華僑城”等項目,建成了縣新會場、世紀廣場等一批城區基礎設施。按照構建“大城關”發展戰略的要求,抓緊編制完善《閩清縣城總體規劃》,高標準地推進大城關建設。精心組織實施好閩清一中搬遷等項目,帶動梅溪新區開發,擴大城區範圍。認真組織好閩清電瓷廠、北青坑、“學林苑”等地塊的運作,高品位地推進城區商貿住宅區建設。加快推進“華僑城”後期工程等一批房地產及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實施西大路、梅城大橋改造等建設項目,啟動城區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項目一期工程,儘快完成城區電網和路燈改造工程,完善城區配套功能,提升閩清縣城形象。

——積極培植特色旅遊業。我們積極挖掘旅遊資源優勢,建成了大明谷、黃楮林温泉景區等項目,黃楮林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國家林業局資格審查,水口電站景區被列為“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旅遊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我縣正力促黃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成功,積極開展阪東鎮和桔林湯兜村“旅遊名鎮名村”建設活動,加快推進塔莊七疊温泉、上蓮豐達等生態農業觀光遊項目建設,引資開發白雲山、美菰林等景點。充分發揮“天下黃楮林”温泉景區的龍頭作用,將水口電站、宏琳厝、大明谷、白巖山、白雲山等景點串成一線,加強互動,提升閩清縣旅遊的整體效應。

二、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

我們認真按照中央建設新農村“二十字”方針和省、市部署要求,編制了《閩清縣XX-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確定了50個市、縣級“雙百工程”示範村和整治村,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立足區域優勢,大力扶持發展茶果、蔬菜、林竹、食用菌等農業特色產業,加大對“閩清三寶”等特色產品爭創綠標的扶持力度,加強農產品包裝加工,提高附加值。積極扶持成立西紅柿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農民種植效益。認真抓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積極做好農業開發捆綁項目及省級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工作。開闢了雲龍、白中等常年蔬菜基地和上蓮、下祝等反季節蔬菜基地,推進梅溪、上蓮、雄江等名優水果基地的建設。加強農民就業培訓,積極拓寬勞動力對外輸出渠道,促進了農民增收。

——逐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完成了50個市縣“雙百工程”試點村新農村建設規劃修編。整合涉農資金,加大對“雙百工程”試點村教育、衞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傾斜扶持力度,確保每年在新農村建設上都能辦成幾件實事。建成了省璜建功村、塔莊茶口村等一批特色產業示範村,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新農村建設。實施了118户“造福搬遷”和地災點羣眾遷移工程。完成163個山地蓄水池和36處飲水工程。啟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確定了3個鄉鎮和32個行政村作為今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示範點,在重點鄉鎮鎮區及周邊行政村配備了村級衞生清潔員,着手籌建白樟、池園、阪東等鄉鎮的垃圾處理場。加大農村改廁以及牲畜糞尿等污染整治力度,完成農村改廁1800户,建成農村户用沼氣池564口,農村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積極推進農村文化衞生建設。精心組織實施“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年”活動,向首批20個鄉村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示範點,贈送科技文化等方面書籍。利用“十八阪”商貿旅遊文化節活動平台,舉辦了多場豐富多彩的文體和“三下鄉”服務活動,進一步繁榮了農村文化。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實現全縣農民參合率達82.4%,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設立了16家縣鄉級農村醫保定點醫院,改善了省璜、池園等一批鄉鎮衞生院醫療設施條件,農民基本醫療服務得到較大改善。

三、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措施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圍繞又好又快發展這一主題,立足閩清實際,提出了“發展、穩定、計生、黨建”八字工作要領,致力打造“省會衞星縣”、“中國東南新瓷都”和“新興山區特色旅遊縣”,推進了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

——以現代農業為訴求,推進城鄉聯動發展。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大力發展茶果、畜牧、林竹、水產、食用菌、蔬菜等六大重點特色產業。圍繞優勢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積極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強、具有競爭優勢、與農户利益聯結比較緊密的龍頭企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地產品與倉儲超市、生鮮超市順暢對接。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同時,我們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形成合理的農村城鎮發展體系。進一步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六大員”隊伍、農技推廣體系、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提高了農村的自身發展能力。加大城鎮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優化各種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推進了城鎮基礎設施、社會文化事業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

——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我們堅持向改革要辦法,向開放找出路,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健全徵地制度和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簡化各類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收支分類預算管理,調整完善縣鄉兩級財政體制。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帳前審核和會計委託代理制度。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激活民間投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通過擴大開放促發展,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和外經貿工作。牢固樹立招商引資爭先意識和縣外即外的觀念,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改進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領域,做好項目文章。特別是充分發揮僑鄉優勢,注重親情招商,加強同海外鄉親、社團、僑領的聯絡,最大限度地擴大僑資、僑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擴大對外貿易,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外向型企業申請自營出口權,重點扶持一批出口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附加值高的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份額和出口區域。堅持市場多元化方針,重視會展經濟的作用,鼓勵陶瓷、工藝品等企業到境外參展、辦展,不斷拓寬出口渠道,推動外貿出口持續快速增長。

——以工業產業為主導,發展壯大經濟總量。強化工業產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將精力向工業集中,將資源向工業彙集,將政策向工業傾斜,在提升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擴張工業規模、提高運行質量上下功夫。一是壯大產業。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加快培育和發展陶瓷、工藝品和箱包、製藥和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集羣。陶瓷產業加大技改創新力度,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築陶瓷、電瓷,積極鼓勵發展日用瓷、功能瓷、工藝瓷,挖掘潛力,引進項目,形成“五瓷並茂”的發展態勢,並延伸陶瓷產業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陶瓷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工藝品和箱包產業加大引進和迴歸力度,加強研發創新,促其迅速做大。製藥和食品加工產業發揮傳統工藝和優勢,加強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提高產業競爭力。同時,大力扶持發展冶金、造紙、電力、建築等產業,積極引導東橋鐘錶業迴歸發展,引進培植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新興產業,以產業集羣發展,推動大工業格局的形成。二是做強企業。本着扶大扶強的原則,加大政策激勵和政府服務力度,運用市場機制,採取兼併、聯合、控股、租賃等形式,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培育壯大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引導企業以質量創品牌,走品牌興企之路,爭創一批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以品牌創建為載體,促進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更好地發揮品牌的集聚帶動效應,提升了閩清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三是建好平台。按照“集約用地、配套發展”的原則,加大工業集中區舊區整合和新區開發力度,加強工業集中區建設和管理,合理安排功能區劃、產業佈局和項目配套,積極引導企業入區發展。鼓勵發展“飛地工業”,調動邊遠、高山、缺地鄉鎮發展工業的積極性。積極爭取銀行的支持,組建產權多元化的擔保公司,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工業,多渠道解決企業發展融資難問題,促進了縣域經濟良性發展。

——以城鎮化建設為基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我們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加強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閩清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認真做好城鎮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推進城區“東拓南延”,構建以梅溪和閩江沿岸為縣城發展軸線,以梅城為中心,梅溪、雲龍為兩翼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加強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管理,加大房地產開發力度,放寬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權和使用權,推進融資多元化、經營市場化,逐步實現以城養城、以城興城。同時,圍繞實施“大交通”戰略目標,加大城鄉道路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縣域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健全城鄉通信網絡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

——以旅遊業發展為龍頭,推進第三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完善 “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為主題的文化、休閒、度假和生態旅遊,逐步形成多層次的大旅遊體系。積極開展省級、國家級景區申報工作,申報和建設黃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打響閩清旅遊品牌。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中介、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改造提升商貿、娛樂、餐飲、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勞動服務、科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新興服務業,提升了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以可持續發展為途徑,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積極推行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礦產等資源,嚴格用地管理,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確保耕地總量佔補平衡。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園、安靜、潔淨”五大工程,推進生態示範區、綠色社區和環境優美鄉鎮的創建工作,構建優美人居環境,紮實推進“綠色閩清、生態閩清”建設。

四、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亟待突破

一是地理因素。山區立地條件差,山多平地少,不論是發展工業還是農業,均投入大、成本高。基礎設施相對滯後,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建議上級加大對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優化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二是人文因素。基層幹部羣眾的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比較保守,基層羣眾的素質相對比較低,高等院校畢業的高素質人才回鄉興業的少,人才外流的多。建議上級出台向山區縣傾斜的更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縣域經濟發展大軍中。

三是生產力因素。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後,許多還停留在手工操作上,機械化、現代化程度低,效益低。建議上級能夠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方面制定相應政策。

四是體制因素。條塊分割明顯,垂直管理的部門多,但是權、責、利劃分不夠合理明確,許多責任由地方政府承擔,但地方政府對垂直管理部門又缺乏人事權、管理權,不利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的統籌與協調,不利於調動地方的工作積極性。建議上級進一步加強條塊工作協調,促進“權、責、利”的統一,促進工作協調開展。

五是政策因素。金融政策方面,金融部門強調“抓大放小”、“扶優扶強”的信貸政策,對縣域企業技改擴產,對建農業基地、發展產業化等扶持不夠,銀行貸款的附帶條件多,貸款難。建議上級幫助協調金融部門關係,促進金融部門降低門坎,在扶持“三農”、推動企業技改待方面,安排更多信貸資金,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有五個問題,一是關於財政分配問題。分配關係不夠合理,縣鄉財政十分困難,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的其它收費渠道已經堵死,財政陷入更大困難。建議上級從調整分配關係入手,化解縣鄉財政困境。二是關於財政基數問題。財政基數一定五年,在實際情況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容易給縣級財政造成長時間的包袱,比如:省財政廳《關於核定財政收支基數的通知》規定,以XX年收入決算數為基數,核定從XX年起把水口電廠增值税25%地方級收入基數6415萬元下劃我縣,但由於發電量減少,當年入庫增值税地方級收入比基數少57萬元,由於電價下調原因,增值税地方級收入將減少655萬元,給我縣財政造成很大負擔。建議上級在基數核定上能夠一年一定,根據實際情況增減財政收入基數,並對達不到基數的給予補助,促進縣域經濟輕裝上陣,加快發展。三是關於財政轉移支付問題。鑑於當前縣鄉財政十分困難,建議上級加大對縣鄉轉移支付的力度。並且要實行分類扶持,對發達縣、中等縣、中下縣和貧困縣分別進行相應扶持,特別對困難大的縣給予適當傾斜,促進困難縣減輕債務,減少赤字,改善財政收支狀況,減輕財政壓力,推動縣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四是關於實行省管縣財政新體制問題。首先,省管縣財政新體制實施後,省下達的專項指標補助資金直接下撥,不通過市結算,有利加快資金週轉速度。但目前,省市下達的專項資金零星分散,資金使用效益不高。建議根據資金性質切塊下達給縣政府,由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下達給項目單位,專款專用。其次,税收優惠政策審批權下放,各縣可根據財力狀況,出台税收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有利於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但各縣區為爭取項目落地,必將互相攀比,出台更優惠政策,造成縣與縣之間的無序競爭,建議省出台相關約束機制。其三,省管縣財政體制實施後,赤字縣財政結欠市財政局的資金,省財政廳應制定相關政策,豁免或暫緩劃撥。其四,省管縣財政體制應根據全省縣份的財力實際狀況,實行分類指導,一縣一策,不搞“一刀切”。其五,省財政廳應建立資金調度彈性機制,保證縣級幹部職工工資發放。

五、發展縣域經濟的基本思路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已經擁有一定的思想、產業、政策等基礎,發展縣域經濟,時機已經成熟。從我們山區縣看,重點要發展五種經濟。

一要發展特色經濟。立足資源、產業實際,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宜商則商”的思路發展,建設陶瓷、箱包、林竹、茶果、食用菌、水產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鄉、特色村,發揮特色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

二要發展民營經濟。隨着地方國有資本逐步從競爭性行業退出,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像閩清縣民營經濟已經佔據全縣“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份額,因此要想方設法發展好民營經濟,促其加快發展步伐,提高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政府要加強引導和服務,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幫助協調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將民營經濟培育成縣域經濟的主力軍。

三要發展外向經濟。在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同時,要善於利用國內資金這一“內力”,巧用國外資金這一“外力”,做到自力、內力、外力“三力”並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提高縣域經濟的外向度。重點要做好接受省會城市發展輻射、承接沿海先進地區產業調整轉移、招商引資三篇文章,通過引進大項目、發展項目,實施項目帶動,促進經濟發展多元化。

四要發展規模經濟。要以農為本,走“基地化帶動產業化”和“產業化帶動基地化”並駕齊驅的路子。一是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先做大林竹、茶果等基礎,在此基礎上引進龍頭企業,高位嫁接,促進農業效益迅速提升。二是以龍頭企業帶動,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促進蔬菜、食用菌、水產、畜牧產業的迅速發展。要以工為綱,走“工業強縣”的發展路子。要建好工業園區,促進工業集聚,加快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提升其規模、檔次,鼓勵相關企業以兼併、聯合或股份制等形式,組建行業集團,提高企業的規模和綜合競爭力,發揮規模效應,謀求規模效益。

五要發展要素經濟。重點在市場、人才、科技等方面下功夫。在市場方面,着眼於開拓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充分發揮在外華僑、華人以及國內各經銷點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商貿網點,爭取更多的地產品打開國內市場,並打入國際市場。同時,要加大創名牌產品的力度,以名牌搶佔市場,提高地產品市場佔有率,以市場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在人才方面,要暢通培養和引進兩條渠道,通過選送技術骨幹人員到對口的高等院校進修培訓,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一批優秀人才等辦法,努力構築專家、技術骨幹、職工人才隊伍“金字塔”。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科技方面,要加強產業與高等院校聯姻對接,加快引進新技術,開發新品種,提高農副產業、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標籤: 情況彙報 縣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qingkuang/nl84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