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XX市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十年工作概況

XX市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十年工作概況

XX市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嶺地區,分水嶺西起定遠縣界牌集鎮,東至天長市諭興鎮,貫穿全境,東西綿延200多公里。涉及到全市7個縣(市、區)原來的71個鄉鎮、150萬人口和252萬畝耕地,分別佔全市總量的40%、35%和40%。目前,省級重點治理鄉鎮29個,鄉鎮合併後共有行政村524個、總人口116.5萬人、耕地面積179.2萬畝。

XX市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十年工作概況

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的重大決策,並掀起了以“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結構調優,把路修通”四大工程為重點的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的熱潮。十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嶺區廣大幹羣不懈努力,我市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初見成效

1、水利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十年來,江淮分水嶺地區始終堅持“把水留住”的建設方針,29個省級重點鄉鎮共開挖、整修塘壩8100面(其中省、市投資扶持的挖塘4500面,羣眾自籌資金挖塘3600面),除險加固大塘和小型水庫120座,建攔河壩68座,改造中低產田25萬畝,新增蓄水能力2.3億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0多萬畝。打井2800眼,新建供水設施300多處,挖建水池(窖)20個,解決和改善了30萬人的飲水困難。

2、“把樹種上”工程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十年來,我市分水嶺地區29個省級重點鄉鎮共完成“綠色長廊”線路和林帶建設2050公里、村莊集鎮綠化3468畝,低產林改造3.5萬畝,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萬畝,新造經果林8.5萬畝,發展生態林5000多畝,退耕還林3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2.7﹪。

3、“把路修通”工程建設效果顯著。實施該項工程以來,江淮分水嶺地區29個省級重點鄉鎮共修建不同類別的鄉村道路455條,共計1500多公里,其中水泥路面315公里、柏油路面250公里、砂石路面935公里。

4、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通過十年的實踐,我市分水嶺地區農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節水、避災、增效的新路子。到XX年底,29個省級重點鄉鎮糧食種植面積達30萬公頃,油料7.2萬公頃,棉花1.5萬公頃,蔬菜1.3萬公頃;飼養生豬170萬頭,牛25萬頭,羊50萬隻,禽2700萬隻;農林牧漁總產值43.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6.9億元,林業產值1.8億元,牧業產值12.8億元,漁業產值2.3億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已由1996年的54.8︰29.4︰15.8調整到XX年的43.8︰28.2︰28。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機械總動力由180萬千瓦增加到256萬千瓦,旱澇保收總面積達到了54萬畝。

5、農民就業結構有了新變化。積極鼓勵分水嶺地區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多方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全市江淮分水嶺地區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佔農村勞動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勞務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10%左右。據初步統計,僅XX年,分水嶺地區29個省級重點鄉鎮的農村勞務輸出就有26萬多人,累計勞務收入20.8億元,人均8000多元。

6、農民收入增長超過了全市農民收入平均增長幅度。十年來,分水嶺地區29個省級重點鄉鎮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1562元增至XX年的2802元,平均年增長6%,高於全市同期平均年增長5.2%的0.8個百分點,治理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7、基礎產業快速發展。通訊迅速發展,村鎮通話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移動信號覆蓋全境,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2%。農村電網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實現了同網同價。公路交通已形成網絡,覆蓋全部鄉鎮和95%的行政村。

8、促進了嶺區社會政治和諧穩定。開展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以來,不少地方把治水治旱與村莊道路建設結合起來,把植樹造林與美化集鎮和村莊環境結合起來,促進了村容村貌的變化。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在治理開發中為羣眾辦了許多實事,特別是挖塘、打井和修路,初步解決了該地區農民生產和生活用水困難,緩解了農民行路難的問題。通過十年的艱苦治理,嶺區民生狀況顯著改善,嶺區羣眾由衷感激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決策,黨羣、幹羣關係進一步密切,增進了嶺區社會政治和諧穩定。

二、XX市江準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主要措施

1.領導重視,把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擺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嶺地區是全市自然條件最差、基礎設施最落後、農民收入最低的地區。搞好江淮分水嶺地區的綜合治理開發,對於解決缺水易旱地區貧困農户增收問題、促進全市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健全領導機構,制定開發規劃,精心組織實施。市財政每年還安排近百萬元的配套資金支持綜合治理開發。市委常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高規格的綜合治理開發工作會議,並多次召開聯絡幫扶工作會議,先後下發了《關於堅持和完善江淮分嶺綜合治理開發聯絡幫扶助工作的通知》和《XX市江淮分水嶺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市幾個班子主要領導和分管理領導都親自聯繫一個鄉鎮,把綜合治理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各級幫扶單位和各縣、市、區都十分重視綜合治理開發工作,千方百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向縱深發展。

2.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按照省裏提出的“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路修通,把結構調優,促進農民增收”的總體思路,結合本地實際,各重點鄉鎮都制訂了治理開發規劃,並在規劃中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統一佈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分年度實施,結合新農村建設,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生產發展和村莊整治統一規劃。二是堅持以項目帶動,並實行項目工程招標制、法人制、合同制和監理制,嚴格考評驗收,實行獎懲制度。三是堅持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兼顧,集約經營和規模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步伐,不斷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

3.突出重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開發。一是以“挖塘、築壩、打井”為重點,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大力開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條件。實踐證明,水利工程建設在這幾年的抗旱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搞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那麼這一地區的災情將會更加嚴重。現在,不少地方出現了“大旱無大災、災年保收成”的喜人現象,部分地方往年的“絕收田”變成了豐收田、增產田和調整結構的示範田。在XX年夏季乾旱期間,定遠縣郭集鄉五楊村新挖三口塘,救活了四組人,保收千畝農田。同時,加大民生工程建設,解決了大量的農民飲水困難問題。鳳陽縣總鋪鎮馬廟村前馬組的農民祖祖輩輩都是到很遠的地方挑土井水吃,XX年挖了一口深井,解決了200多人吃水困難,當地農民感動的在井邊寫了一幅對聯“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產黨”。二是結合退耕還林,以基地造林、綠色長廊建設、生態林建設等為重點,全面開展植樹造林。各地普遍推行“林隨田走,誰種誰有”的政策,按照“誰經營、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建立造林、護林責任制。明光市三界鎮在羊尖山和炮台山開發了3000多畝經果林;鳳陽縣武店鎮王平國開發荒山5000多畝,育苗1000多畝,創辦私營林場和苗圃場,被國家林業總局授予“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來安縣舜山鄉林橋村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產業,並帶動周邊村組的農户發展苗木生產,規模達10000多畝。三是結合“村村通”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村組道路建設,努力改變分水嶺地區交通狀況差的局面,逐步解決農民的行路難問題。

4.優化農業結構,加快適應性農業的發展。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嶺區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號召,針對江淮分水嶺地區缺水易旱的實際情況,各地以市場為導向,以茬口調整和品種調優為重點,積極抓好農業結構優化工作。一是在種植業上仍然以“五早”生產為突破口,着力推廣地膜覆蓋、適期早播等技術,重點發展西瓜、冬瓜、地瓜、花生、山芋、玉米等優質高效農作物,大力發展節水農業。XX年江淮分水嶺地區的“五早”種植面積已達120萬畝,人均1畝多。來安縣半塔鎮一半以上耕地都種植了“五早”作物,特別是“大餘郢”牌地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萬畝以上。二是區域種植和特色農業逐漸凸顯。按照省裏的要求,除了對示範區內的項目認真組織實施外,同時,各地還選準優勢品種,發展優勢產業,以基地帶農户,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滁菊、茶葉、油桃等一批特色農業生產規模正在逐年擴大。明光市管店和三界鎮在甜葉菊協會的幫助指導下,現已發展甜葉菊2萬多畝;鳳陽縣武店鎮發展雙孢菇生產150個大棚、67500平方米,年產菇135萬斤,總收入達513萬元。三是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擴大“訂單”生產。鳳陽縣粉絲廠、麻油廠、恆裕醬品廠等龍頭企業與農户簽訂了農產品的產銷合同,種植優質山芋、芝麻、蔬菜等經濟作物12萬畝;在XX滁菊研究所的幫助下,南譙區已發展滁菊5000多畝。四是在養殖業上以加快品種改良為主,重點推廣定遠縣的瘦肉型豬、奶牛、波爾山羊、皖西大白鵝等優質高效畜禽品種。

5、創新機制,為綜合治理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各地通過承包、租賃和拍賣使用經營權等方式,創新綜合治理開發的機制。一是積極探索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全面放開搞活山場、水面等非耕地資源的經營權。十年以來,治理區內“四荒”地租賃、拍賣面積已達5萬多畝。二是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十年中共租、包、賣小型水利工程1000多處、小型林地6萬多畝。同時,對新挖的塘壩也實行了招標制,把挖塘與發展塘口經濟結合起來。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並把引資與引智有機地結合起來,帶動分水嶺地區的綜合治理開發。

6.加大投入,增強綜合治理開發的實力和後勁。一是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用足用活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等政策,通過“一事一議”積極引導農民興辦集體公益性事業。十年來,分水嶺地區29個鄉鎮累計投勞1550多萬個,各級財政、鄉村集體和廣大農民羣眾投資用於治理開發的資金總額已突破1億元。二是積極爭取上級的以獎代補資金。十年來,共爭取到省裏財政貼息貸款近3000多萬元,財政無償扶持資金8000多萬元。同時,還爭取中央和各級其他支農項目資金1億多元。三是省、市兩級共投入幫扶資金1000多萬元,其中省直幫扶資金800多萬元和大量的物資,市直幫扶資金200多萬元。四是通過創新開發機制,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引進各類資金近2億元,為加快分水嶺治理開發奠定了基礎。

7、加強項目管理,不斷提高綜合治理開發的水平。十年來,始終以項目促發展。按照項目管理程序和有關規定,主要是對省裏批覆項目的立項、實施、反饋、檢查、驗收等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調控,並實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標制、合同制和監理制等,嚴把項目的立項關、設計關、施工關和驗收關,逐步由過去的粗放管理、定性管理,向系統管理、定量管理轉變。各地還按照年初的規劃和省裏的批覆,認真組織好項目的實施,保質保量完成項目的建設任務。同時,對所有項目方面的材料都能做到分類歸檔,裝訂成冊;對所有項目資金都實行了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基本做到了資金與項目、資金與工程進度、資金與工程質量掛鈎,保證了項目按計劃順利實施。

8.堅持聯絡幫扶,帶動綜合治理開發的整體推進。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市委、市政府認真抓好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聯絡幫扶工作,先後四批從市直60多個單位中選派駐鄉鎮聯絡員,配合省直單位的駐鄉鎮聯絡員共同抓好聯絡幫扶工作,並出人、出錢、出力,為江淮分水嶺地區辦實事、辦好事。幾年裏,僅市直幫扶人員和幫扶單位就拿出20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幫助鄉鎮挖塘200多口,新建小Ⅱ型水庫1座,打井100多眼,修建電站6座,整修鄉村道路100多公里,新開發經果林354公頃(5310畝),建立良種羊繁殖場1個,深受當地老百姓的稱讚。市規劃局派駐鳳陽縣原黃泥鋪鎮聯絡員謝立新,幫助該鎮協調資金4萬元,作為修路和挖塘的獎補資金。XX市政協原副主席楊守謨負責聯繫明光市原嘉山集鄉,積極為該鄉籌措40多萬元的資金,幫助新建了一個金馬溝小型水庫,確保了下游三個村1000多畝農田的旱澇保收,解決了當地政府30多年來一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通過十年的治理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水利設施不配套,抗災能力弱。現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興建的,標準低、質量差,且年久失修,機械設備老化,帶病運行,效益萎縮。塘壩工程規模較小,因地形地勢等原因分佈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災之年,農業生產損失嚴重。同時,少數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問題標準質量不高,不能完全發揮效益。

2、交通條件較為落後。儘管近幾年來國家開始“村村通”建設,但由於江淮分水嶺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增加了修建鄉村道路的難度,沙石路面使用壽命較低,尤其是村與村、村與組、組與組之間的道路缺乏維護,路損嚴重,嚴重影響通行。

3、農村產業層次低。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一產比重偏大,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業生產依然處於低層次發展水平,主導產品優勢不強,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場競爭力。城鎮化水平較低,在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構成中,來自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收入佔總收入的80%,農民增收缺少新的增長點。

4、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後。由於缺少上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專業市場和龍頭企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農民生產風險大,難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

5、投入不足。十年來,江淮分水嶺地區六縣市區,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較慢,地方無財力支持分水嶺地區的經濟建設。上級支持的項目資金總量不多,難以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有個別地方仍有擠佔、挪用項目資金的現象,沒有充分發揮項目效益。

6、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後。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整個農村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處於癱瘓狀態,原有的基層農技服務單位和技術人員的職能作用難於發揮,新的服務體系又未能及時建立,出現了斷層,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亟待進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意見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到2012年,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將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翻,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年均增長在7%以上,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由目前的18%達到35%。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糧食穩定在270萬噸;油料略增至30萬噸;肉類總產量達50萬噸,年均增長6.6%;水產品產量18萬噸,年均增長3%;通過消滅荒山、退耕坡地還林還草和鄉鎮、村莊水邊路邊田間的綠化,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22.7%提高到2012年的30%,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居條件有較大提高。

圍繞上述目標,在下一步治理開發中,我們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是:堅持以“四大”工程為抓手,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分水嶺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綜合治理開發的決心和信心。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是一項長期和艱鉅的任務,可以説,沒有分水嶺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市的小康,沒有分水嶺地區的和諧農村就沒有全市的和諧社會。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既要組織打好攻堅戰,又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幹,打好持久戰。加強領導,加大投資,要把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擺上“十一五”和今後十年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位置,克服消極畏難情緒,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積極組織發動羣眾,充分依靠羣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再苦幹實幹10到15年,基本實現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路修通,把結構調優,在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方面邁出重要步伐。同時,通過“一事一議”,積極引導農民羣眾興辦集體公益性事業,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逐步改變分水嶺地區的落後面貌。

2、突出“把水留住”,堅持不懈地繼續抓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江淮分水嶺地區最突出的問題仍然是缺水易旱,治水是個“綱”,綱舉目張。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講求實效,做到宜挖塘的地方挖當家塘,宜打井的地方打井,能攔河築壩的地方築壩,能攔山建庫的地方建小水庫,能引水的地方興建引水工程,實行蓄、引、攔、提相結合。首先是人畜飲水工程,補缺補差,完善提高,徹底解決這一地區人民的飲水困難問題,重點是放在集中供水和安全飲水上,使廣大的分水嶺地區農民飲用上安全放心的水。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是固堤、築壩、清淤。同時,要從根本上改變江淮分水嶺地區缺水易旱的面貌,必須在配合國家重點建設一批牽涉面廣、工程效益較好的骨幹水利工程的基礎上,仍然要合理規劃,分步實施,重點進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和修繕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電灌站,清淤修渠,對有條件的地方新建攔河壩,新挖或修繕大、中塘等,儘量做到“把水留住”。

3、培育主導產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分水嶺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種植業是基礎,養殖業是出路,做強種植業,做大畜牧業,發展蔬菜、苗木花卉等新型產業,推動優勢產業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畜牧業,重點發展生豬、家禽和波雜山羊,推廣種草養殖,培育養殖大户,發展規模養殖。同時,抓好滁菊、茶葉等特色產品生產,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優勢突出,形成板塊,龍頭帶動,產業化經營”的原則,按照“區域化、集約化、優質化和外向型”的發展思路,運用“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區域特色,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抓好“五大”主導產業,即種植業、畜牧業、蔬菜業、林果業、飼料業。集中力量率先建設好“九大”基地:即在淮河流域建立優質麥和在長江流域建立優質油基地;在分水嶺嶺脊兩側建立優質花生、山芋和優質雜糧基地;以南譙和全椒等山區為重點建立滁菊生產基地;以來安、南譙、全椒山區為重點建立優質無公害茶葉基地;以交通便捷、立地條件較好的鄉鎮為重點建立無公害優質瓜果蔬菜基地;以定遠和全椒等地養豬場為龍頭建立三元雜交豬基地;以分水嶺嶺脊山區為重點建立用材林、經果林和苗木花卉基地;以來安縣楊郢、明光市自來橋、石壩和全椒縣西王等地為中心建立牛、羊養殖基地;以明光市三界、管店等地為中心建立甜葉菊基地。以發展主導產業為重點,帶動基地建設,推動全市江淮分水嶺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並逐步形成優勢區域經濟板塊。

4、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結合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的特點,紮實推進嶺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努力,使治理區內的農村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生活有明顯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推進。

5、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一是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方式,發展“訂單農業”,走小農户、大基地,小規模、大羣體的路子。按照“一個龍頭、一個產業、一個協會、一片基地”的模式,抓好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優勢農產品的發展壯大。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優勢農產品轉化增值。同時,扶持養殖大户,帶動畜牧業發展。二是積極培育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按照“政府支持、農民自願、市場運作、多元發展、逐步推進”的要求,組建各主導產業、特色產品行業協會,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培育農民經紀人和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鼓勵和引導農民經紀人和農村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走聯合壯大之路。

6、堅持機制創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活力在於機制,出路在於創新。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步伐。要按照“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機制創新,通過承包經營權有償轉讓,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徹底放開山場、水面的經營權,優化環境,千方百計開展招商引資,大力鼓勵和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加大資金輸入,盤活存量資源。對塘、壩、庫、井、站等小型水利工程以招標拍賣使用權的方式,吸引個人、大户、聯户以及企業的投資,以承包、聯合承包、股份制經營等辦法,把庫塘的治理與水面養殖結合起來,延伸開發鏈條,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益。

7、加大幫扶力度,繼續抓好聯絡幫扶工作。聯絡幫扶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對加快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戰略決策。自從實行聯絡幫扶以來,初步取得了農民得實惠、幹部受鍛鍊的良好效果。但是,由於自然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相對滯後。為了使江淮分水嶺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儘快得到改善和農村經濟的儘快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繼續開展聯絡幫扶工作十分必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和幫助分水嶺地區社會經濟建設,進一步加快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的步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6n8x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