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精選6篇)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精選6篇)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精選6篇)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着這一趨勢,活動課程、遊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範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併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採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脱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温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温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並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並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我們認為,實踐與理念脱節是阻礙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主要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內涵與本質,但更需要掌握理念與實踐的中介,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演繹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兒童為中心,從目標模式到過程模式;理論上,課程的設計、運用和評價,以社會文化、知識和兒童發展這三個方面為依據,而實踐中,教師往往難以使這三者取得一種平衡。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地產生理想的效果,不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要具備實施的可能性。因此,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地社會需要和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成為本研究的重點。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州軍區、廣西、南寧市四級示範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後進行了《蒙台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遊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遊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面對現狀,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認識到:從綜合教育到“五大領域”、“活動區教學”、“活動課程”,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對幼兒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幼兒以一種積極的個體意識去主動地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在生活過程陶冶情操,培養個性,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 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彙,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 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誕生並盛行於70年代初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提出“人文關懷”的主張。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課程應充分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人的生成、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生活狀態,引導幼兒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對於幸福生活的引導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幼兒積極地展開現時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二是引導幼兒主動把握未來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二者是共同延續不可分割的,只有積極地展開現實生活,才能主動地把握未來;要主動地把握未來,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地生活。

鑑於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傑、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説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着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説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説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説:“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着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着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衞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衞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衞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 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衞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閲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通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藴涵着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設計意圖:《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在家庭育兒上出現重智育輕體育、重保育輕鍛鍊的現象,再加上多數家庭住在新村高樓,獨門獨户,因此幼兒户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鍊。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對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户外體育活動的場地大,教師不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由此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常常流於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去的得不到保證。鑑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幼兒户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和,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參照《綱要》的精神,我們實施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 目標性原則

以幼兒發展目標為核心,將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新《綱要》提出的保教目標是制定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幼兒發展衞生學是制定目標的理論基礎。我園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制定目標的現實依據。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過去教育工作中重內容出發,忽視教育目的的現象。

2、 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幼兒的發展。發展不僅體現為幼兒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體現在幼兒的心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的發展規律既遵循一般的規律,又體現着個體的差異。為此,幼兒園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指導必須把着眼點放在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3、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幼兒主動性結合相結合的原則

對幼兒進行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應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計劃、組織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任何教育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注意、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調到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發展需要和幼兒主動性的傾向,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新的“兒童中心”,消弱教師作用的現象。

4、 活動性原則

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樑,是幼兒活動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應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教育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幼兒動手動腦為特點的教育活動,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傾向。

5、 整體性原則

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徑的教育均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使體、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成為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克服重智輕德、重課輕遊、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脱節的現象。

二、研究內容:

1、我們發現園內普遍存在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問題,我們將就提高體育器材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尋求合理運用體育器械的規律。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充分蒐集廢舊物品和自然物製作各種體育器械;探索創新,發揮體育器械的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為幼兒選擇適當的體育器械。

2、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我們經常使用的遊戲的方法組織幼兒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遊戲活動,使幼兒輕鬆、愉快的參與活動,達到增強體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將精心設計新穎多變的遊戲活動,在住址形式和內容編排上進行改革,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幼兒探索遊戲的玩法,促進幼兒的發展。

3、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幼兒每日“一小時”户外體育活動,課程目表是課程的靈魂,制定好目標對開展整個體育活動有調控和保證的作用。但長久以來,有的教師習慣於按照事先編排好的教學內容來實施幼兒每日“一小時”的户外體育活動,注重表面形式,頭腦中缺乏目標意識,我們將加強教師的園本培訓,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見夠户外活動的形式,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户外體育活動更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

1、為使教師進一步樹立發展的觀念,掌握幼兒參與户外體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方面發展的特殊規律,易於根據發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將每一目標分解為若干水平層次,形成從低到高的發展序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發展實際,選擇相應水平層次的目標。

2、各體育活動的目標既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依據,教育內容、方法及手段亦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而定。

四、活動的組織:

1、組織原則:注重手段的多樣化與內容的豐富性。強調通過多方面的重複性的經驗促進每一分解目標的實現,充分挖掘各級發展目標。

2、基本形式:

(1)個體活動:教師根據當前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活動興趣提供環境,投入玩具和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活動。同時,教師亦注意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對於較長時間內一種或幾種行為練習的幼兒給予適當指導,以使幼兒通過個體的活動獲得發展。

(2)小組活動:主要作用是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照顧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有利於教師因人施教、個別給予身體鍛鍊技能上的重點指導,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及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3)集體活動:集體活動以傳授身體鍛鍊的新知識、新技能為主,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能適宜通過集體教育傳授給幼兒。

以上三種活動形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不可相互分割。

五、保障措施:

1、每週進行一次心得體會交流,採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

2、每月進行一次户外體育公開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觀摩、點評。

3、不定期的學習一些理論指導或優秀教案等文獻資料,幫助教師及時瞭解最新的理念

4、每季度進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效果測評,以掌握研究的實效性和進程。

六、研究過程:

1、 準備階段:

主要收集開展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研究用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對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指導的理論水平,確定研究的內容,成立課題小組。

2、 實施階段:

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組織教師進行實施計劃,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數據,及時調整實驗的進程。

3、 總結階段:

主要為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論文、總結、彙編結題材料。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設計意圖:《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在家庭育兒上出現重智育輕體育、重保育輕鍛鍊的現象,再加上多數家庭住在新村高樓,獨門獨户,因此幼兒户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鍊。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對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户外體育活動的場地大,教師不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由此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常常流於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去的得不到保證。鑑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幼兒户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和,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參照《綱要》的精神,我們實施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 目標性原則

以幼兒發展目標為核心,將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新《綱要》提出的保教目標是制定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幼兒發展衞生學是制定目標的理論基礎。我園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制定目標的現實依據。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過去教育工作中重內容出發,忽視教育目的的現象。

2、 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幼兒的發展。發展不僅體現為幼兒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體現在幼兒的心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的發展規律既遵循一般的規律,又體現着個體的差異。為此,幼兒園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指導必須把着眼點放在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3、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幼兒主動性結合相結合的原則

對幼兒進行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應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計劃、組織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任何教育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注意、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調到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發展需要和幼兒主動性的傾向,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新的“兒童中心”,消弱教師作用的現象。

4、 活動性原則

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樑,是幼兒活動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應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教育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幼兒動手動腦為特點的教育活動,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傾向。

5、 整體性原則

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徑的教育均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使體、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成為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克服重智輕德、重課輕遊、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脱節的現象。

二、研究內容:

1、我們發現園內普遍存在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問題,我們將就提高體育器材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尋求合理運用體育器械的規律。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充分蒐集廢舊物品和自然物製作各種體育器械;探索創新,發揮體育器械的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為幼兒選擇適當的體育器械。

2、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我們經常使用的遊戲的方法組織幼兒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遊戲活動,使幼兒輕鬆、愉快的參與活動,達到增強體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將精心設計新穎多變的遊戲活動,在住址形式和內容編排上進行改革,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幼兒探索遊戲的玩法,促進幼兒的發展。

3、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幼兒每日“一小時”户外體育活動,課程目表是課程的靈魂,制定好目標對開展整個體育活動有調控和保證的作用。但長久以來,有的教師習慣於按照事先編排好的教學內容來實施幼兒每日“一小時”的户外體育活動,注重表面形式,頭腦中缺乏目標意識,我們將加強教師的園本培訓,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見夠户外活動的形式,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户外體育活動更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

1、為使教師進一步樹立發展的觀念,掌握幼兒參與户外體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方面發展的特殊規律,易於根據發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將每一目標分解為若干水平層次,形成從低到高的發展序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發展實際,選擇相應水平層次的目標。

2、各體育活動的目標既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依據,教育內容、方法及手段亦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而定。

四、活動的組織:

1、組織原則:注重手段的多樣化與內容的豐富性。強調通過多方面的重複性的經驗促進每一分解目標的實現,充分挖掘各級發展目標。

2、基本形式:

(1)個體活動:教師根據當前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活動興趣提供環境,投入玩具和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活動。同時,教師亦注意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對於較長時間內一種或幾種行為練習的幼兒給予適當指導,以使幼兒通過個體的活動獲得發展。

(2)小組活動:主要作用是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照顧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有利於教師因人施教、個別給予身體鍛鍊技能上的重點指導,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及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3)集體活動:集體活動以傳授身體鍛鍊的新知識、新技能為主,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能適宜通過集體教育傳授給幼兒。

以上三種活動形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不可相互分割。

五、保障措施:

1、每週進行一次心得體會交流,採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

2、每月進行一次户外體育公開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觀摩、點評。

3、不定期的學習一些理論指導或優秀教案等文獻資料,幫助教師及時瞭解最新的理念

4、每季度進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效果測評,以掌握研究的實效性和進程。

六、研究過程:

1、 準備階段:

主要收集開展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研究用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對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指導的理論水平,確定研究的內容,成立課題小組。

2、 實施階段:

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組織教師進行實施計劃,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數據,及時調整實驗的進程。

3、 總結階段:

主要為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論文、總結、彙編結題材料。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説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20xx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着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説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説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説:“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着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着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衞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衞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衞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 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衞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閲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通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藴涵着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七、研究步驟和進程安排

(一)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2月)

1、進行理論文獻的收集、整理。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理論。

3、請專家到園講座、指導、引領。

4、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

5、邀請區教科室領導、專家開題論證,提出意見,進一步修改實施方案。

(二)課題實施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9月)

XX年3月

1、分析全園幼兒基本情況,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幼兒在家的一些行為習慣。包括(文明禮貌習慣、生活衞生習慣、勞動學習習慣)

2、各班進行個案調查,觀察記錄,跟蹤指導。

3、理論學習,指導實踐研究。

4、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4月

1、各班進行活動觀摩。研討研究中的問題

2、理論學習。

3、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5--6月

1、小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2、邀請專家來園引領、指導。

3、根據小結的情況糾正不足,突出重點進行研究。

(三)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9——20xx年2月)

1、收集整理課題資料,裝訂資料。

2、各成員認真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和經驗論文,形成文集。

3、各課題組認真進行總結,撰寫好各子課題的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撰寫總課題的研究報告。

4、推廣研究成果,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

5、幼兒園將邀請專家來園指導、鑑定研究成果,申請結題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園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參加課題研究,成立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邀請市、區的領導專家進行課題的論證、指導幫助。

2、幼兒園投入一定的資金,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負責人是幼兒園園長,在課題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上有顯著的成績,有很強的教科研能力和組織能力。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園骨幹教師,有一定課題研究工作經驗的積累。

九、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論文集。

3、相關的活動圖片資料集。

4、主題活動方案集

十、課題組主要人員分工

1、方雲琴(園長):課題主持人 小一

2、姚 豫 : 課題研究者。 小高

3、顏春梅:課題研究者。 小一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着這一趨勢,活動課程、遊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範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併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採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脱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温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温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並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並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州軍區、廣西、南寧市四級示範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後進行了《蒙台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遊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遊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 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彙,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 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鑑於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傑、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2、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內容;

3、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和有效方法;

4、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評價指標;

(二)框架構想:

1、課程模式設計:

許多資料表明,課程走向整體綜合化已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模式課程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其操作性強、效果明顯可見是主要原因。過程模式的許多觀點的確表達了教育的理想,但他對教師的要求實在太高,其追求的價值比較抽象,因此從我國目前的師資狀況、社會意識及其文化價值觀念等條件來看,要完全採用這一模式,最後的結果可能事與願違。所以,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綜合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兩種課程模式的優點,採用主題教育與生成課程相結合,將教育目標、內容與幼兒興趣和需要巧妙結合,按《綱要》要求“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2、課程的目標設置:

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人為主線,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及幼兒年齡階段為兩條緯線,構建快樂教育課程目標系統。目標系統含總目標、分解目標、層次目標和單元目標。

(1)總目標: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學習、樂於生活、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2)分解目標:從“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來分解構建目標。

生活目標:

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熱愛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使幼兒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幼兒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培養幼兒認識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

學習目標:

激發、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促進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逐步形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使幼兒能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嘗試用來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探究心、動手嘗試與操作能力,逐步培養幼兒學習能力。

交往目標:

樂意與人交往,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3)層次目標:根據各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年齡特點,制定出各年齡段幼兒的層次目標。

(4)單元目標:根據層次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地域條件、幼兒發展需要,以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為着眼點,構建貼近幼兒生活的單元主題框架;同時,教師也根據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從本班幼兒的興趣及需要出發,生成單元主題,根據主題制定目標。

3、課程的內容選擇:

以 “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為框架,圍繞目標制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依據以下原則制定:

(1)應從培養未來人才的要求出發,具有前瞻性;

(2)應從本地人文背景出發,紮根於本地實際;

(3)應與幼兒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

(4)應考慮本班幼兒、個別幼兒的興趣、需要;

(5)應具有相對穩定性、靈活性、自我調整性;

4、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與方法:

(1)以整體性發展為原則,強調組織形式靈活化。即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服從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小組教育活動與個別教育活動。

(2)拓展教育途徑:在“一日生活即課程”的觀念指導下,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專項活動室活動、遊戲活動、生活活動、户外活動,注重正規教育活動與日常隨機教育活動相結合,注重通過一日生活中的各項環節培養幼兒積極態度與情感、良好習慣與技能。

(3)教育方法多樣化,重視運用現代與傳統的多種有效方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年齡、個性特點,採用相應的方法和手段。

(4)開發潛在課程的教育能量:

①創設有利於幼兒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包括建設優美的園所大環境,如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創設可供幼兒選擇的教育環境:如:建立幼兒閲覽室、美工活動室、音體室、感覺統合活動室、室內體育活動室、蒙台索利工作室等多種專項活動室以及角色遊戲長廊、多功能遊戲室、户外體育場等遊戲環境;

②創設充滿尊重、理解、肯定與鼓勵的精神環境,全員教職工努力營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環境,是幼兒園能力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

③建立“合作型”的家園關係,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實現家園共育。

④充分利用社區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5、課程的評價:

(1)日常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對班級體進行整體性的定量評價,對典型事例進行個別性的定性描述。

(2)終結性評價:主要通過一學期一次的教師主觀評價和一年一次的測試性評價,對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三、課題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為研究法,由園領導、園科研室成員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且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研究小組,邊實踐、邊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方案,從實踐研究中形成思路,回到實踐中檢驗並形成經驗。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提出方案(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組織全體教職工分組討論,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以理論培訓與經驗交流相結合,幫助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3、研究組集體討論,提出課程目標,選擇制定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實施研究方案,收集、處理資料。

2、做好日常性評價及每學年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

3、每學期召開一次全園教育工作討論會,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做好撰寫論文、階段總結、教育個案等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整理、歸納有關資料,彙編課程研究專著。

3、做好結題準備。

四、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

3、快樂教育案例及光碟;

4、《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研究》專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q0l9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