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精選27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精選27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

活動名稱:紙片變變變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精選27篇)

活動目標:

1、在折折、剪剪、貼貼中,引導幼兒理解紙片從平面到立體的變化。

2、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剪刀膠水手工紙紙房子模型PPT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手拿哭泣紙娃娃)今天我們大二班來了一個朋友,看看它是誰?(紙娃娃)看一看,你們覺得紙娃娃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它為什麼會難過?

小結:紙娃娃很想像我們的小朋友一樣每天開開心心的到處走來走去,看看我們美麗的幼兒園,看看我們美麗的世界。可是你看,(教師立起紙娃娃)紙娃娃根本就站不起來,你們有什麼好辦法來幫幫它嗎?誰來説説看。

二第一次操作

1.現在後面有很多紙娃娃,請你們去動動腦筋,讓紙娃娃站起來。希望你們每個人成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樣哦。(要求:不用搬好小椅子,雙面膠的膠帶仍在托盤裏面,你的成果放在前面的白桌子上)

2.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我覺得有幾個方法蠻特別的,我們來請這些朋友來介紹一下(幼兒來介紹好方法)給他們一點掌聲,真聰明

3.你們幫紙娃娃想了那麼多的好方法,看看,紙娃娃的表情變的怎麼樣啦?(開心了)你們真棒!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讓紙巾力氣變大的辦法,感受紙巾的神奇。

2.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

3.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紙巾、裝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擰好的紙繩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紙巾、裝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導幼兒結合經驗,大膽猜測。(問題引入,激發興趣)

你覺得紙巾能把這半桶水提起來嗎?為什麼?

2.幼兒操作探索用紙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紙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嘗試驗證)

(1)提出任務與要求:想辦法用一張紙巾把油桶提起來。

(2)幼兒嘗試探索,教師觀察,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大膽嘗試,重點觀察幼兒用紙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紙巾把油桶提起來了嗎?你是怎麼做的?

3.幼兒再次探索用紙巾提起油桶的多種辦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用紙巾提起油桶的方法。並引導能力強的幼兒探索如何讓紙巾變更有力氣,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麼不一樣的辦法?

②發現那種辦法紙巾更有力氣,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讓紙巾更有力氣的辦法,鼓勵幼兒挑戰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經驗)

(1)出示裝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務與要求:想辦法讓紙巾更有力氣,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張紙巾或與朋友合作。

(2)幼兒嘗試探索,教師觀察指導。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大膽嘗試各種辦法。

(3)交流分享:你發現那種辦法使紙巾更有力氣,提起更重的油桶。

5.遷移經驗,初步感受團結起來力量大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繼續引導幼兒探索讓紙巾更有力氣多種辦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瞭解篩子的作用,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係。

2、對探索活動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黃豆與芝麻混和物,小勺、鑷子、筷子、中孔篩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裏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現在,我想把芝麻和黃豆分開,請小朋友想想用什麼辦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開呢?

2、認識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鑷子、筷子、篩子。

你們可以隨便選用一種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開,分別放在兩個碗裏,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二、發現篩子的作用

1、請幼兒説一説是用什麼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開了嗎?

2、分別請幼兒説一説是用什麼方法分的?

3、請用篩子的幼兒進行示範,然後大家都來嘗試。

(通過嘗試、比較,發現了篩子能分離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

1、提問:你知道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嗎?

(幼兒邊操作邊討論)

2、提問:你覺得用篩子分東西有什麼好處?

(討論得出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篩子上有許多篩孔,它能把比孔小的東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東西留在上面,這樣就把兩樣東西分開了。)

四、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係

1、出示:麪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

2、教師:這些東西你們是不是用一種篩子能分的?

3、教師:米和麪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嗎?我們來試試。

教師演示用大孔的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漏了下去。

4、討論:為什麼會這樣?

讓幼兒發現米和麪粉都比篩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師:蠶豆和麪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別的行嗎?

教師演示用小孔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留在上面。

為什麼會這樣?

使幼兒明白了分東西時要選擇合適的篩子。

五、再請小朋友把這些東西用合適的篩子來分一遍,

比比看誰分得又快又準確。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觀看錄像,欣賞、觀察風箏,激發幼兒製作風箏的慾望,學習風箏的簡單製作方法。

2、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動手製作的快樂。

3、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風箏。

2、風箏會現場的錄像。

3、錄音機、錄音帶。

4、教師製作的風箏作品一個

5、製作風箏的材料(楟稈、不同形狀的紙、綵帶)若干、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猜謎語引出風箏

引導語: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謎語,看看誰能猜出來。

謎語:

天上一隻鳥,用線拴的牢,

不怕大風吹,就怕細雨飄。

(風箏)

小朋友見過風箏嗎?見過什麼樣的風箏?請為小朋友描述一下它的樣子。

(二)基本過程:

欣賞、觀察風箏,瞭解風箏的基本製作過程。

引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風箏,想請小朋友欣賞一下,看看哪些是你們見過的,哪些是你們沒見過的,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幼兒欣賞)你最喜歡哪一個?請把它拿過來。

提問:1、你為什麼喜歡這個風箏?

2、你知道這麼漂亮的風箏是怎樣做成的嗎?(引導幼兒發現風箏的對稱美)

(三)看錄像,激發幼兒製作風箏的願望。

引導語:小朋友這麼聰明,表現的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一件禮物,你想

不想知道是什麼?在給你們禮物之前我要先考考你們,你們知道風箏會是哪一天嗎?聞名世界的風箏之都是哪裏呢?每年的4月20日全世界的風箏愛好者都會來濰坊參加國際風箏節,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的禮物就是風箏會現場的錄像,請小朋友仔細的看一看。(放錄像)提問:錄像裏有什麼樣的風箏?看完錄像你有什麼感受嗎?

(四)嘗試製作風箏,體驗合作的愉快。

引導語:再過幾天就是今年的風箏會了,你想不想也製做一個美麗的風箏

去濰坊參加風箏會呢?那麼你想製作一個什麼樣的風箏?(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新)那還等什麼?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小朋友儘量製作,如果你覺得自己製作有困難可以兩個或三個小朋友一起製作,製作完畢以後,請將垃圾收到小盆裏。(幼兒動手操作)在製作的過程中,放輕緩、優美的音樂。

(五)展示、欣賞作品。

引導語:小朋友,請將你們製作的風箏帶過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

製作的是什麼風箏,是怎樣製作的?咱們來個風箏展示表演吧。

(六)結束部分:

引導語:小朋友製作的風箏這麼漂亮,我們趕快到外面放飛一下,練習

練習,過幾天在風箏會上大顯身手。

活動反思:

新《綱要》中指出:活動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開展幼兒感興趣的事情。這不孩子們對今天的活動表現得非常好,尤其是在討論選用材料時他們的奇思妙想讓我震驚。還有在製作過程中他們敢於嘗試利用自己的方法及材料進行製作,極大的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還有在作品展示時,孩子們大膽的講述自己的風箏。在這自然的環境中為孩子們營造願意表達的氛圍,使他們輕鬆的表達自己的心聲。幾個人一起製作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瞭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裏的什麼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鍾,(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錶,手錶)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鍾與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錶針,都有錶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錶針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遊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裏嗎?

師:時針想旅遊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遊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着數字幾?時針指着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着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户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錶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五、發連線練習圖,幼兒連線。【驗證學習過程】。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堅果的外形特點,瞭解堅果的作用。

2.品嚐堅果,懂得與同伴分享。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堅果、介紹堅果作用的ppt、各種果實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猜一猜”導入活動。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祕的籃子,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嗎?誰來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麼?(核桃、花生、開心果)

幼兒摸堅果,説一説摸上去是什麼感覺?它的殼怎麼樣?

二、品嚐堅果。

1.提問:你們吃過這些嗎?

2.每人選一個堅果品嚐。

3.談話:你吃的是什麼?吃起來怎麼樣?

4.師總結:堅果是植物的一類果實,它由堅硬的果皮和種子組成,一般我們吃它的種子,就是堅硬的外殼裏面的果仁,堅果的果仁香香的,裏面油。

三、幼兒交流討論:你還吃過哪些堅果?

四、欣賞ppt,瞭解堅果的作用。

1.觀看ppt,瞭解榛子、松仁、葵花籽、開心果、核桃、杏仁等幾種常見堅果對人體的作用。

2.T:認識了這麼多的堅果,你們知道堅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處呢?

3.小結:多吃堅果有美容補腦、還可以防止衰老、補充微量元素等好處,不過小朋友也不能貪吃,避免營養過剩引起發胖。

五、遊戲:《我是誰》

遊戲規則:教師發各種果實(有堅果、有水果、還有其他乾果)的圖片,幼兒選擇一種貼在胸前。幼兒分2組傳球,音樂停則停止傳球,球在手裏的小朋友就介紹自己的圖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堅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7

【活動目的】

1、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2、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科學興趣和對發明家的崇敬。

3、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各種拼插積塑、紙張、紙筒、塑料珠、布片、各種有連接的生活用品。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一定的連接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材料,請小朋友玩玩連接的遊戲,看看你是用什麼方法將它們各自連接起來的。

2、第一次探索--對需要和不需要輔助材料的連接進行分類

(1)操作探索

師:請小朋友每一種材料都連一連,連的時候可以告訴身邊的小朋友,你是怎麼連的。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藉助輔助材料的連接。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主要是通過簡單的操作,感受物體間連接的各種方法。斯詠連接紙筒,他先是將夾子都夾在紙筒上,然後又拿了一個紙筒比劃着,比劃後他將夾子都拿下來,將兩個紙筒靠在一起,用夾子夾住,他就這樣一個紙筒一個紙筒連着夾成一串,他説:這是蜈蚣。

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環節中的分類打下鋪墊。)

(2)經驗交流

師:請小朋友來説説,你連接的是什麼物體,你是怎麼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連接經驗。

(在這個環節中我有意識地請了連接不同物體的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連接經驗,在交流中,幼兒知道了老師提供的紙筒、布片、紙片、珠子本身是不能連接的,需要藉助輔助物,而夾子、回形針、別針、彩鏈等本身是可以連接的。)

(3)對不同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師: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物體連接需要輔助物,有的物體連接不需要輔助物,現在我們來分一分。

引導幼兒根據需要輔助物與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幼兒進行分類,重點鼓勵幼兒説説為什麼有的物體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幼兒通過操作、觀察瞭解了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本身的特徵。如果這個活動直接引導幼兒進行分類,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兒的經驗,幼兒在分類中能進一步感受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特點。)

3、第二次探索--發現不需要輔助物連接處的特徵。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夥伴才能用,請小朋友幫幫忙,幫它們連接起來,使它們成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連接時要認真觀察它們是怎樣連接起來,連接處藏着什麼祕密。

B、把發現的祕密告訴小朋友和聽課的老師。

(2)幼兒操作探索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物體間連接部分的特殊結構。

(這個環節幼兒在操作中對物體連接處的祕密很感興趣,他們在連接時很認真觀察,奕馨小朋友對杯子與杯蓋進行連接很感興趣,旁邊的謝詩蕾發現了一個塑料杯中有一個過濾網,奕馨看到了也把過濾網拿過來,她比劃了半天,告訴我:"陳老師,這個網不能放在我的這個杯子裏。"我問她為什麼,她説:"因為杯子比較大,過濾網比較小,會掉下去。"在這個環節中,幼兒有的將筆的各個零部件連接組合起來;有的連接風車;有的連接各種杯子……他們發現了很多連接處的祕密,在連接中,幼兒很高興地和老師、同伴交流着自己的發現。)

(3)幼兒分享自己的探索發現。

師:這些東西是怎樣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探索發現,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

(由於幼兒在上一個環節中的操作探索很認真,所以在本環節中,幼兒的發言很積極,他們能將自己在連接中發現的祕密用連貫的語言告訴大家。)

4、在比對中提升連接的經驗

師:小朋友都發現了不同物體連接處的祕密,連接處的祕密一樣嗎?為什麼杯子有的直接蓋上去,有的是螺紋的?是不是同樣在連接處有螺紋的物體都能連接起來呢?

(1)請個別幼兒對比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瞭解。

師:請一個小朋友來試試,這個瓶子的瓶蓋是哪一個呢?

請一幼兒從一堆瓶蓋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蓋。

師:物體的連接是需要通過精密的計算和設計的,而且根據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們的結構也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方便。

(本環節我主要選擇用螺紋連接的不同物體讓幼兒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雖然這些物體都是有螺紋的,但是它們並不是都能連接在一起,而是還要通過設計,在大小、螺紋的疏密等方面的考慮,物體才能緊密連接起來。

但是,本環節由於考慮到時間關係,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讓孩子來操作,這樣效果會更好。)

(2)比較不同杯子的不同連接的不同便利

師:老師這裏有幾個有杯蓋的杯子,請小朋友看看它們的杯口和杯蓋各是怎麼連接的。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杯子和杯蓋連接處的不同特徵。

師:以前為了不讓杯蓋掉下來,杯子和杯蓋是用繩子綁的,而現在人們根據材料的不同將杯口的連接處設計成只要壓一壓或擰一擰,既牢固又方便。

師小結:今天小朋友通過連一連、看一看,知道了我們人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明了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本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幼兒比較不同杯子的連接變化,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出了自己的發現,發言十分踴躍。他們在討論中感受到了不同連接特點杯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便利。)

6、活動延伸

教師拋出問題:怎樣解決剪刀給小朋友帶來的潛在的危險性;怎樣解決老師筆帽常常在使用後找不到的問題。

教師鼓勵幼兒向發明家學習,嘗試運用連接的祕密改進我們生活中需要改進的各種物體。

(延伸環節,我給幼兒佈置了任務,保持了幼兒探索連接的積極性。)

【活動反思】

科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次活動來源於幼兒園片區聯動的教研活動,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顧本次活動,有幾點體會。

一、教學有效性方面

1、選擇適宜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連接"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幼兒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玩具無一不是需要連接的,因此,我提供給幼兒的活動操作材料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種物體:各種瓶子、杯子、筆、包裝盒、玩具等等。幼兒對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雖然這些物品的連接沒有什麼難度,但是在活動中他們仍操作得興趣盎然,活動的積極性很高。

2、制定適宜的教學目的,教師做到心中有目標。

《綱要》指出:科學活動內容要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因此,針對"連接"這個活動內容,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三條目的:①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科學興趣和對發明家的崇敬。③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

在活動中我能帶着目標去引導孩子進行連接操作,如:在第一個環節的探索中,教師的重點是鼓勵幼兒將各種物品連連看,從中發現了有的物體的連接是需要輔助物的,有的物體的連接是不需要輔助物的。雖然這個環節的操作比較簡單,但重點是讓幼兒通過這個環節的比較發現引發幼兒探索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祕密的興趣。在第二個環節中,幼兒通過連接各種生活中的物體發現物體連接處的各種祕密。在第三個環節中,幼兒有了前兩次的探索經驗,教師的重點就放在引導幼兒通過比對,進一步感受到雖然連接處的祕密很簡單,但是我們人類在生活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現,有了連接處的小小發明,為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幼兒逐漸產生了對科學家的崇敬,願意向科學家學習,學習他們刻苦鑽研發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導語,是師幼互動的關鍵。

每一個環節的開始,教師都要設計好具有承上啟下、富於啟發性的指導語。幼兒雖然整個活動的環節比較多,但是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指導語的啟發下,幼兒的關注點始終在探討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祕密上,在教師的啟發性提問下,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大家的談論,説出了自己在探索中發現的連接處的祕密。雖然,後排的幼兒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但他們也很認真地在傾聽同伴的講述,整個活動氣氛非常活躍。

二、活動中的不足

雖然活動開展得很順利,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的地方。

1、教師在材料的準備上,考慮還不是很充分,應再多準備一些操作性強的物體,在引導幼兒進行比對時,應該選用一些對比比較明顯、需要幼兒反覆比較才能連接的物體,這樣幼兒的探索會更具主動性。

2、教師在關注幼兒時還是比較關注眼前的幼兒,師幼互動中前排的幼兒做得比較好,由於後排的幼兒比較遠,班級常規又要求幼兒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後排個別幼兒的參與更多的是傾聽老師與同伴的對話。這個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出現,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尋找有效的方法,使全體幼兒的學習主動性都能調動起來,學習更具自主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8

活動目標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關係。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水、透明的杯子、塑料瓶、小勺、筷子、記錄表、筆若干。

2.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做過的溶解實驗,引出新的探究問題。

教師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説説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2.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係。

(1)出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請幼兒觀察其不同點,猜猜哪種溶解的速度會快一些。

(2)請幼兒分組做實驗驗證。

請幼兒分為三人一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中開始攪拌,看看誰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討論實驗結果,並記錄。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於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温的關係。

把全班幼兒分兩組,一組拿冷水杯,一組拿温水杯。幼兒在老師的指令下,同時放進方糖,並一起輕輕地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結:水温越高,物體溶解的速度越快。

4.請幼兒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裏,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請幼兒在科學區繼續探索物體的溶解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進一步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圖形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活動準備

1.玩具車四輛。

2.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積木若干。

3.學習資源課件。

活動重點

比較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動難點

感知圖形與生活相關。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出示玩具車,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神祕的百寶箱,請小朋友到上面來摸摸。

師:小朋友在家都是怎麼玩的呢?為什麼它們都會向前跑呢?(都有輪子)

(二)基本部分

1.結合生活經驗,知道其他物體也有輪子。

師:除了小汽車有輪子,你們見過身邊還有什麼東西有輪子呢?

2.出示圖片,結合幼兒回答,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其他帶有輪子的物體。

火車、自行車、輪椅、旱冰鞋,等等。

3.輪子的形狀和作用。

師:小朋友,你們仔細看這些輪子都是什麼形狀呢?

圓形。

4.通過比較,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師:如果我把輪子換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們覺得可以嗎?為什麼呢?

我有一位動物朋友,它就想把圓形的輪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讓我們來幫幫它吧。

5.通過積木進行操作,感知圓形適合做輪子。

師:後面有很多不同形狀的積木,小朋友現在自己動手操作下,看哪個圖形適合做輪子。

(三)結束部分

1.老師進行總結。

請拿各種輪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結合課件,驗證哪個圖形適合做輪子。

師:為什麼是圓形適合做輪子呢?

結論:因為圓形沒有邊和角,沒有東西阻礙它向前運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邊和角,會阻礙運行,所以圓形適合做輪子。

2.帶領幼兒到操場觀察其他帶有輪子的物體。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0

1、樂於參加科學探究活動,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2、對身體的影子及其變化感興趣,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體驗遊戲快樂。

活動難點: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投影儀、音樂《雨中旋律》、幼兒具備"影子"相關經驗(事先準備好的尋找影子視頻)、人站在太陽下影子圖片一張、教師幼兒具備做各種手影的經驗、畫有每位幼兒影子造型的長軸紙卷一個、蠟筆。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音樂律動)小朋友們,今天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大家認真聽,比比是誰第一個猜出謎底。我的謎面是: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後,我和他説話,就是不開口。(是一種現象,有陽光的時候就會出現)(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們很棒,都猜對啦!我們的影子這麼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這有一段小朋友們尋找影子的視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那我們要帶着幾個任務去看,第一個: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麼情況下找到的)第二個:我們去了什麼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為什麼?(幼兒觀看視頻資料)(引導幼兒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們回答得真棒,我們表揚下自己。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張圖片更進一步的瞭解光與影子的關係(出示圖片)(引導幼兒懂得在有光的情況下才會有影子,當光線被物體擋住後,物體後面光線照不到的地方就變黑了,這就是影子)(發現光和影子的關係)好,下面張老師就帶着你們一起來玩影子游戲好不好?第一個遊戲:手影遊戲(老師先做出幾個造型示範,幼兒猜並模仿,再請7--8名幼兒分別在投影儀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邊做造型邊學小動物叫聲,其他小朋友來猜並模仿)第二個遊戲:給影子塗色(教師將每位幼兒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畫在長軸紙上,請每位幼兒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給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圖案)

結束部分: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欣賞影子作品並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1

幼兒園教案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輕重,讓幼兒感知、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

2.讓幼兒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根據物體的輕重排序。

3.提高幼兒的感知覺能力。

幼兒園教案活動準備:

1.衣架一個

2.三個相同的礦泉水瓶(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三個相同的易拉罐(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

3.一大一小積木若干,大小、形狀相同的積木若干(按3、6、10數量扎一起)

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籃球、鐵球、蘋果、梨、桔子

5.在生活活動、區域活動中學習如何使用天平

幼兒園教案活動過程:

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讓幼兒觀察並提問: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衣架)它有什麼作用?(掛衣服用的)現在我掛在前面,它處於什麼位置?(水平)。請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側掛上一袋橡皮,你們觀察衣架有什麼變化?(掛橡皮的一側下垂)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掛橡皮一側重,另一側沒掛物品的輕),你們在看,我在衣架另一側掛一把尺子,你會發現什麼變化?(掛尺子的一端下垂,掛橡皮的一端翹起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或這説明了什麼?(掛尺子的一端比掛橡皮一端重)

師:小朋友非常聰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掛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輕的一端上翹,衣服架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哪個物體重,哪個物體輕。

二、出示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來比較輕重

(一)

1.教師:我這裏有三個礦泉水瓶(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子)你們知道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輕?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兒:裝滿水的重;裝半瓶水的輕;空瓶子的最輕(利用目測)

教師:請幼兒驗證,用手掂一掂,感知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輕?

2.按由輕到重、由重到輕排序

教師:現在,小朋友知道哪個重、哪個輕,請你按由輕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輕排序。請個別幼兒操作

(二)

1.教師:礦泉水瓶透明,小朋友用眼睛看就知道,哪瓶水重,哪瓶水輕,我這裏還有三個不透明的相同的易拉罐,你們怎麼分辨哪個罐重?哪個罐輕?(一個裝滿水;一個空的;一個裝半罐)並按由輕到重順序排起來。

2.一大一小的積木

3.大小、形狀相同、塊數不同的積木(3塊扎一起;6塊扎一起;10塊扎一起)

4.幼兒自由看、玩、掂,比較輕重並排序。

5.師幼一起驗證幼兒操作,總結:相同的易拉罐,空的最輕,裝半瓶水的較輕,裝滿水的最重;相同的積木,大的重,小的輕;大小、形狀相同的積木,塊數多的重,塊數少的輕。

三、比較不同物品的輕重

(一)

1.大的棉花沙包、小的豆子沙包

師:請小朋友猜一猜,哪個沙包重,哪個輕?

2.籃球、鐵球

師:這兩個球,哪個最重,哪個最輕?

3.大小几乎相同的蘋果、桔子、梨

師:這三個水果,大小差不多,用掂的方法很難比較,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這三個水果的輕重呢?來小朋友動手玩一玩。

(二)幼兒玩

1.集體討論:為什麼大的棉花沙包輕,小的豆子沙包重?為什麼大的皮球輕,小的鐵球重?

2.請個別幼兒驗證怎樣比較蘋果、梨、桔子的輕重(用天平秤,稱一稱)

四、比賽

兩組比賽:不同輕重的物體混放,每一種兩個,每組幼兒協商每人排一種,比較同類物體的輕重,分別擺放在兩個寫有輕重的箱子裏,快、對的那一組為優勝組。

另換兩組比賽:不同輕重、不同類物體混放,請幼兒用掂、稱等方法,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排序,正確的一組為優勝組。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2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找一找、變一變、演一演,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2.活動中幼兒的觀察、合作能力得到發展,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白色屏幕筐架4個,皮影道具5個,皮影、手影錄像各一,簍子4只,手電筒數量和師生人數一樣多,小動物圖片若干個,音樂《健康歌》,大投影屏幕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尋找屏幕上的影子,激發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師:孩子們,這兒有我們的影子,一起來看哪!

師:揮揮手,搖搖頭,我們一起來和影子跳個舞吧!

(評:孩子們興奮地在大屏幕前急切地尋找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不停地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動,繼而產生了對影子的好奇。)

二、猜一猜手影並欣賞手影錄像,感知手影的神奇魅力

1.幼兒互相討論

師:白色的屏幕上怎麼會有影子的呢?

師(小結):光照在身上,身體擋住了光線,屏幕上就有了影子。

2.師生做手影.猜手影,感受影子的多樣性

師:光照在我的手上,屏幕上就有了手的影子。我來表演幾個手影,你們來猜猜。

師:看這是誰呢?(師分別用手變出小鳥、大灰狼、孔雀。)

師:你們真厲害,都被你們猜到了。誰也會表演手影來考考大家?(分別請3—4個幼兒演示手影)

師: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影子呢?

(幼兒自由討論。)

師:你們真聰明,原來手的不同姿勢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3.觀看手影錄像,體驗手影的神奇

師:有一位大師,做的手影特棒,我們一起來猜猜他表演的手影是什麼?(放手影錄像,幼兒觀看)

(評:此環節旨在讓孩子們感受手影的神奇魅力所在,幼兒被大師精彩的手影表演所折服,紛紛把掌聲送給了表演大師。)

三、通過找一找、變一變,感知影子的變化,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1.找一找影子

師:還有許多小動物也想在白色的屏幕上找到影子,等一會兒三個小朋友一組,去找一找、玩一玩,和你的好朋友説一説,你找到了誰的影子?(幼兒分組在小屏幕後面操作)

師:你找到了誰的影子?誰來做給大家看看?(請3—4名幼兒操作演示)

師:你用什麼辦法找到小動物的影子?(手電筒)為什麼?

幼:因為光照在小動物的身上,小動物擋住了光線,就有了影子。

師(小結):剛才小朋友們找到了小鳥、小兔和小烏龜的影子,發現了光照在這些小動物身上,就被小動物擋住了光線,白色的布上就有了它們的影子。

2.變一變影子

師:剛才我發現了小烏龜的影子還會變戲法呢!(師邊操作,邊讓小烏龜的影子分別變大變小、點點頭、揮揮手、搖搖小尾巴、跳個圓圈舞……)

師:啊!這真是太神奇了!那你們想不想也讓小動物的影子會變戲法呢?等一會兒把發現的祕密告訴大家。

師:孩子們,你們發現影子的祕密了嗎?誰來説説,影子是怎麼變戲法的?

幼1:光離小動物近,影子就大,光離小動物遠,影子就小。

幼2:燈光不動,小動物近,影子就大,小動物遠,影子就小。

幼3:小動物不動,燈光離得遠,影子就小,燈光離得近,影子就大。

幼4:小動物和燈光一起動,小動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5:小動物不動,燈光動,小動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6:燈光不動,小動物動,小動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7:小動物的頭、腳、尾巴、翅膀折了一下,燈光動轉,小動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

師(小結):剛才呀,我們小朋友都發現了影子的祕密,光離小動物越近,影子就越大;光離小動物越遠,影子就越小。把小動物的頭、腳、尾巴、翅膀輕輕一折,隨着光的移動,小動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邊説邊示範)

(評:此環節通過教師的設疑讓孩子們不斷地猜測變戲法的祕訣。在反覆操作、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離光照後,影子的不同變化,繼而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四、欣賞皮影戲,演一演皮影戲,感受影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1.欣賞皮影戲表演

師:影子除了會變戲法、跳舞,它還會演戲呢!我們一起來欣賞皮影戲。

2.合作表演皮影戲

師:哥哥姐姐也來表演皮影戲了(出示哥哥、姐姐形象的皮影道具),等會兒小朋友還是三個人一組,可要分一下工,頭、手、腳的道具分別由一位小朋友拿,一起合作表演,看哪一組的表演最棒。(幼兒分組、合作表演)

師:那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觀眾,欣賞一下小朋友表演,的皮影戲呢?(幼兒輪流當小觀眾欣賞同伴的表演)

(評:此環節中,教師別出心裁地用廢舊x光片,製作了形象逼真的皮影道具。孩子們手拿道具,個個酷似皮影戲演員,伴隨着歡快的音樂節奏,不斷地在屏幕上呈現出影子的各種姿態。還通過互換角色“演員”與“觀眾”,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活動中,不時地發出小觀眾們的捧腹大笑,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五、活動拓展

1.影子有什麼用處?(介紹古代用影子確定時間)

2.影子有什麼不方便呢?(介紹醫院用的無影燈)

3.遊戲“踩影子”,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影子?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3

活動目標:

1、在交流、討論中分享有關蚱蜢的經驗與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並進行記錄。

活動重點: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活動難點:交流質疑: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準備:蚱蜢、投影儀、幼兒用書《認識蚱蜢》。

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

説説捉蚱蜢時發生的趣事。

2、探索活動:

(1)、提出探索的任務,如蚱蜢怎樣跳高。

(2)、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將發現的祕密記在紙上,將問題記錄在有問號標記的紙上)。

3、交流質疑:

(1)、每組推派代表進行介紹。

(2)、根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提出預設問題: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4)、結合圖片,小結蚱蜢的生長過程。(蚱蜢媽媽產下卵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幼蟲,經過5——6次蜕皮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兒提出的,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探索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4

活動目標:

1、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2、懂得健康飲食,保護消化器官,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人體奧祕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大圖、各消化器官的卡片每人一份、西紅柿每組一份、小勺每人一個

幼兒已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分析:

大班幼兒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發展,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和物品,對自己不太喜歡的食物就會排斥。因此,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暴飲暴食、挑食、厭食、狼吞虎嚥、不愛漱口、飯後劇烈運動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他們不但愛問“是什麼?”還想知道“怎麼來的?什麼做的?”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感到非常神祕。尤其是:我的身體裏都有什麼?它們各有什麼作用?食物是如何變成大便的?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們會刨根問底,往往家長缺乏耐心,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是草草地、枯燥的給孩子進行講解,使孩子似懂非懂。大班幼兒的小肌肉運動技能得到發展,雙手更加靈巧,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了,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夠滿足自己動手慾望的操作性活動。這時,具體形象的動畫展示和動手操作的探索性活動就為5至6歲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海洋的大門。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臉蛋圓圓像蘋果,

酸酸甜甜營養多,

可以把它當菜吃,

又能將它做水果。

師:小朋友,你們猜猜這是什麼呢?(謎底:西紅柿)

評析:利用形象的謎語導入,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大大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播放課件鼓勵探索

師:今天,西紅柿要到奇奇的身體裏進行一場神祕的旅行,你想不想知道它都去了哪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播放課件,幼兒欣賞。

2、認識消化系統,初步瞭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A:西紅柿旅行的第一站到了哪裏?它有什麼變化?它是怎麼變的?

(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重點説出牙齒嚼碎西紅柿,並請幼兒進行模仿。)

B:西紅柿被牙齒嚼碎後,通過哪個地方滑下來?食道像什麼?

(鼓勵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形象記憶來幫助幼兒理解食道的樣子和功能。)

C:西紅柿經過食道來到了哪兒呀?它在胃裏發生了什麼變化?怎麼變的?

小結:胃就像一個大口袋,胃會蠕動是為了把口袋裏的食物磨得更細更爛,便於人體消化吸收。

D:被磨成漿的西紅柿接下來來到了哪裏?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在這裏有什麼變化?

小結:小腸是彎彎曲曲的,就像一個加工廠,把營養和水分全吸收了。

(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就小腸的樣子和功能和教師形成互動式討論交流,及時讓幼兒做出補充和申辯,充分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表現,讓幼兒獨立描述問題並接納正確的補充意見。)

E:最後西紅柿到了哪裏?在這裏它又有什麼變化?

F:大便通過什麼排除體外呢?(肛門)

評析:通過直觀形象的課件展示,讓幼兒就像看動畫片一樣欣賞食物通過人體各個消化器官的順序和變化,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加深了幼兒對人體消化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在全體幼兒和教師的討論交流中,本節教學活動的重點(認識人體消化系統)和難點(探索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迎刃而解。

3、交流討論消化器官的位置。

教師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大圖,幫助幼兒鞏固記憶各消化器官的名稱及功能。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討論各消化器官所在的位置,並在自己的身體上找一找,教師安靜巡視,進行適時指導。)

三、提供材料嘗試操作

教師提供各消化器官的操作卡片,請幼兒按西紅柿旅行時經過的地方進行排列,教師進行安靜巡視,輕聲交流,適時指導。

(幼兒從小筐裏取出消化器官卡片,按照消化系統的位置,擺放好各個消化器官,鼓勵幼兒對照自己擺好的消化系統圖片,用語言口述西紅柿旅行的全過程。)

評析:將人體消化器官制作成能夠拆分、組合的卡片形式,以此來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慾望,把幼兒記憶中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片,更大程度上鞏固了幼兒對消化系統的認識。

四、品嚐食物延伸內容

1、教師引導幼兒説出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2、提供西紅柿,讓幼兒品嚐,感受食物旅行的奧祕。

評析:以品嚐西紅柿作為本節科學集體教育活動的延伸,調動了幼兒多感官參與的積極性,使幼兒通過欣賞、討論、交流、操作、品嚐等體驗,輕鬆地瞭解到人體消化系統的奧祕,使整節集體教育活動快樂地結束。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無形、可流動的液體。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能力。

(3)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教師材料準備: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杯各一個,字卡一套;示範用的各組實驗用具一套。

(2)幼兒材料準備:盛水的大臉盆四個;小臉盆兩個;塑料小籃、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杯子每人兩個;糖每人兩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

猜謎活動:(指導語:今天有位小客人要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誰,請先猜個小謎語——雙手抓不起,一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把它請。)

二、認識水的特性

1、看

教師出示裝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師:你們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請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説説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水是無色的,並出示字卡“無色”。

2、嘗

3、觀察

師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別放入一顆糖,引導幼兒觀察並説出自己的感覺,例:你能看見嗎?為什麼?

幼:水中的糖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結:水是透明的,並出示“透明的”字卡。

4、動一動

幼兒自己選擇實驗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觀察、感知水的無形、可流動性。

(1)提供各種形狀的容器,並讓幼兒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來嗎?怎樣才能將水盛起來?並看看盛起來的水是什麼形狀的?説説水有沒有形狀?

總結:水裝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狀,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並出示“無形”的字卡。

(2)提供塑料小籃、杯子等,請小朋友選一樣來盛水,看看會怎麼樣?總結:水是流到盆裏的,並出示“可流動的液體”。

三、總結水的特徵

與幼兒一同看看字卡,一起總結水的特徵。

四、結束活動:水的用處

提問:水有什麼用處?如果沒有水,會怎樣?我們怎樣保護水資源?總結:水對我們用處很大,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不能浪費水

活動反思:

在教學形式上,我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使學生聽覺和視覺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説,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有些遺憾的是:我本想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觀察記錄,但由於種.種原因,我沒有放手給孩子。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引導,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6

活動目標:

1、理解加號、減號、等號的含義。

2、學習5以內的加法。

活動準備:

1、5以內加法題卡,加號、減號、等好卡片,動物卡片等。

2、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活動過程:

介紹新朋友:

1、教師出示"+"、"-"、"="符號。

"+"表示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合起來。

教師示意:兩個幼兒分別站在教師左右兩邊,"+"表示兩個幼兒分從教師的左右兩邊走到一起並擁抱。

"-"表示原來的總數中去掉一個數。

教師示意:擁抱在一起的兩個幼兒,走掉一位。

"="表示它兩邊的數量相等。

教師示意:教師的左右手分別挽着兩個幼兒。

2、學習加法: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題。

--"河裏本來有2只小鴨,這時游來了1只小鴨,現在河裏有幾隻小鴨?"教師演示算式。

--"原來的2只小鴨用數字2表示;游來了1只小鴨用數字1表示;現在河裏有幾隻小鴨?在數字2和數字1之間用'+',表示着兩個數字合起來,2+1=3。""等號兩邊的數字有什麼特點?"以此類推,學習5以內數的加法。

遊戲"奇妙的口袋":

3、教師在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請幼兒參加遊戲,看教師出示的符號,立即做出反應。

--"看到'+'號你們趕快從外邊站到圓圈裏去;看到'-'號從圈裏出來;看到'='表示圈內圈外的人數一樣多。"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7

活動目標:

1.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處,初步學會利用時鐘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嘗試自己製作時鐘,進一步認識鐘面的構成。

3.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示範用的時鐘,紙製鐘面4個,時間牌4張,關於幼兒園生活內容的字卡。

2.手錶每人一塊,幼兒已初步認識過整點、半點。

3.幼兒製作用的卡紙大鐘面、小鐘面多個,時間牌多張,1-12數字貼紙、長針短針、小花瓣若干,剪刀、膠水等。

4.牆面上已佈置好花莖和花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面

1.教師出示時鐘,引導幼兒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12的數字。

2.教師反覆撥動時鐘的時針、分針,讓幼兒觀察發現時針與分針“行走”路程的不同,並引導幼兒理解、表達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關係。

二、根據要求配時間

1.出示鐘面與時間牌,引導幼兒將鐘面上的時是和時間牌配對。

2.認識鐘面上的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這是幾點?這個時候我們一般在做什麼?你能用動作來表示嗎?

3|.教師做吃飯、睡覺、刷牙等日常生活動作,幼兒在手錶上撥出適宜的時間,也可由個別幼兒上來做動作。

三、自制時鐘

1.激發幼兒的製作興趣。

2.介紹製作材料和方法。

A組:我們的一天——製作花形時鐘

出示活動時間表和花形時鐘。請你用靈巧的小手做個花形時鐘來告訴我們一天中的活動安排。

B組:我的一天——製作時間表

請你自己來設計、製作一張時間表,先安排活動內容,再排出時間,每個人的時間表可以不一樣。

3.引導幼兒按意願選擇組別進行製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幼兒。

4.與幼兒討論做好的花形時鐘:哪個鐘面有問題,什麼問題?怎麼修改?

四、佈置牆面

1.將幼兒做好的花形時鐘和時間表張帖在牆面上(高度與幼兒的視線平行)。

2.啟發幼兒互相欣賞、指認。

活動反思

1.與幼兒一日常生活緊密相聯

對於在幼兒園生活的孩子來説,一日活動既豐富又有規律,

孩子們對一些固定的活動時間已比較熟悉。從他們的一日生活入手,設計組織活動,既激發和保持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又通過感知特定時間與相應活動的對應關係,加深了幼兒對時間的連續性、可測量性的認識。

2.巧妙利用幼兒的手錶

過去我在和孩子一起認識時間時往往使用自制的手撥鐘面,由

此出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孩子對於分針的走動很敏感,但容易忽略時針的變化,如在撥半點時,他們常常把分針指在數字6上,而時針依然指在整點數字上。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次活動中採用了孩子們的手錶,它的時針和分針是連動的。在撥撥玩玩中,孩子們知道了撥動的方法,又弄清了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關係,真是一舉兩得。

3.鼓勵幼兒運用生活經驗

這次活動,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製作內容,供他們選擇。其中“我的一天”是自己制定作息時間,孩子們可以自己設計、安排一日生活,合理制定時間。有的説“我要8;00起牀”,有的説“我10:00要去學鋼琴”,有的説“我下午3:30去超市買東西”。孩子們製作的時間表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

4.提供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

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從而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有利於孩子積累成功的體驗,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為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孩子們的作品既可佈置在牆面上,也可懸掛在空中。這些作品成了環境佈置的一部分,孩子們不時地議論、指認,主動積極地與環境交互作用,加深了對時間的認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感知物體間的空隙。

2、感受科學探索活動的快樂。

3、遷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擺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幼兒每人一份 大記錄表 小卡片 演示文稿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活動

“今天,楊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先來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哪些東西?(在一個透明的杯子裏裝滿核桃、花生豆、小米)這三樣東西大小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幼兒觀察後説一説。

二、自由猜想 操作驗證

請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東西到在盤子裏。

1、“剛才小朋友把杯子裏的東西全倒出來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們都裝進去呢?先來猜想一下先放什麼?再放什麼?最後放什麼?(幼兒自由猜想,個別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做記錄。

2、“到底哪種方法呢?現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來試一試,好嗎?”(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一種東西放完後再放另一種東西;操作時要輕拿輕放)

3、説一説自己是按哪種順序放的?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有的把全部放進去,有的已經放不進去了?

4、“___、___、___……把東西都放進去了,他們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放的呢?我們都來試一試吧!”

(教師引導幼兒分步邊操作邊觀察,得出結論: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後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這看!”(引導幼兒觀看演示文稿,強化認識)

三、遷移生活 解決問題

“剛才小朋友發現放東西時先放大的後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東西。那我們就把這種好方法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解決一些小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玩具、廚房裏的盆)

四、鞏固認識 結束活動

“小朋友快來看!這有這麼多的玩具,想玩嗎?”(引導幼兒觀察籃子裏的物品是整齊擺放的,然後進行分組活動。)

“時間不早了,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吧!”(引導幼兒將打亂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擺放。)

“我們用這種好方法去整理我們教室裏的玩具吧!”帶幼兒離開活動室,結束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19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索光的興趣。

2.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以及各種玩具;“我的新發現”記錄圖、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台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實錄與分析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準備了什麼材料(各種顏色的布、紙。)

2.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3.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光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5.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我的發現”圖表上。

分析:教師讓幼兒在用手電筒和布、紙玩的過程中,自己去觀察、比較、發現。儘管幼兒觀察到的變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過他們個體經驗的整合,以及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完善,使探索的結果全面而細緻。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齊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齊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5.幼兒展示自己的新發現,並在“我的發現”圖表上記錄新發現。

分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在幼兒猜測一實驗一再猜測一再實驗的矛盾衝突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培養幼兒有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觀看舞台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幼兒邀請客人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齊表演。

五、活動結束,幼兒快樂地離開大廳。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0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發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學做觀察記錄。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空臉盆(放入活魚)若干,周圍擺放盛水的臉盆若干。

2.海綿、布條、縐紙、白紙、水彩筆芯、粉筆、塑料製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觀察記錄表,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救小魚

引導幼兒想辦法給缺水的魚送水,激發幼兒對材料吸水現象的興趣。

二、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提問:你們覺得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2.幼兒分組實驗,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説説這些材料都有什麼變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兒一起總結操作過程,使他們初步瞭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導幼兒思考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導幼兒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觀看課件

播放大樹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課件,幼兒觀察植物吸水現象,初步瞭解植物是靠根和莖來吸收水分的。

四、記錄、交流

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打“?”或“×”)記錄操作結果,並與同伴、教師交流,進一步鞏固相關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2、能夠通過觀察、合作、比較,大膽的進行有目的有規律地探索。

3、培養幼兒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遊戲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張路線圖、兩張記錄表各5份、骨牌若干數量、筆、投影儀、課件、錄像、地墊。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木塊。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積木,想玩嗎?去玩一玩。

二、老師演示推多米諾骨牌,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排出8塊,輕輕推第一塊,你們猜這些積木會怎樣?是這樣嗎?我來試試。你們想玩嗎?

三、幼兒玩多米諾骨牌。

1、你成功了嗎?為什麼會倒?你的為什麼沒有倒?

2、幼兒再次玩。排成彎的。

出示兩條線,大拐彎和小拐彎。討論哪種更容易倒。

四、幼兒合作玩多米諾骨牌。

1、看圖片。

多米諾骨牌除了排成直的和彎的,還可以排成各種圖案呢,看。你們能排出其它的圖案嗎?

2、合作玩多米諾骨牌。

交代要求:我們一個人的木塊不夠,怎麼辦?怎麼合作呢?找好朋友,5個人一組,選一個組長,討論排成什麼圖案。最後請他來介紹後並且推倒。

五、遊戲:人體多米諾。

生活中除了用積木,還可以用麻將牌、硬的香煙殼子來玩多米諾。更有趣的是還可以用我們的人體當多米諾骨牌呢。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2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認知目標:大膽嘗試瞭解鹽溶於水中會增加水的浮力,水中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並能初步瞭解死海讓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標: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有經驗: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的淺顯知識

2、物質、材料準備: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盤子、糖、鹽、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塊、樹葉等)、PPT、動畫。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謎語《水》

一種東西清又清,沒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簡單説説水的特點: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水有哪些特點嗎?

(小結:水不僅沒有顏色、沒有味道而且還有浮力呢,所以我們可以在水裏游泳,東西還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會浮起來?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會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讓幼兒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與"浮"。

1、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物體沉浮現象。

2、教師提問:為什麼泡沫、核桃、樹葉會浮在水面上,而葡萄會沉在水底呢?

(小結:因為泡沫、核桃、樹葉這幾樣東西很輕,它們的重量比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過了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會沉在水底。)

(二)小魔術"葡萄浮起來了"

1、你們有什麼辦法讓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兒討論)

2、教師演示(變魔術)我也有辦法讓葡萄浮起來,我既不用___的方法,也不用___的方法。

小魔術,出示一杯放了鹽的水,葡萄放進去立刻就浮了起來。

(原來我在水裏加了一種神祕的東西,你們猜一猜是什麼?)教師出示鹽、糖、味精(用不同顏色的碗裝着)。

問:我剛才就是往水裏加了這三個"好朋友"中其中的一個,你們猜猜我放的會是誰呢?我現在先不告訴你們,我請小朋友們都來做一個小科學家,自己動手,去試試,發現我的祕密,你們有興趣嗎?

(三)第一次探索: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兒分成三組,每組6人,幼兒人手一個杯子、一顆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種調料,幼兒開始試驗,把這三種調料各倒進水杯中攪拌,到它們完全溶解後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

師幼共同總結:從剛才的探索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原來老師放的那個神祕的東西是鹽,鹽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鹽能增加水的浮力,那麼鹽的多少和浮力有關係嗎?(遞進的提問引出下次試驗)

(四)第二次探索:鹽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兒給水中加鹽,逐步越加越多,並攪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況,教師逐一指導。

師幼共同總結:只有當鹽達到一定濃度後葡萄才會浮起來,説明鹽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擴展經驗:觀看死海圖片及PPT《死海的祕密》。

小結: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鹽,它的鹽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並知道,鹽溶解在水中後能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動延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雞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們都可以去試一試,加幾勺鹽能讓它們浮起來,同時也可以想一想,我們能讓葡萄浮起來,那有什麼辦法讓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們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試一試吧,找到辦法了帶來給我們大家分享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3

(一)活動目標:

1.在實驗中發現鹽溶於水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2.樂於探索科學現象,體驗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杯子、大小土豆塊、勺子、筷子、盒子若干。

2.鹽、味精、糖。

3.大、小記錄單、勾線筆。

4.“死海”圖片。

(三)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出活動內容:

(1)激發幼兒的探索_

教師出示一塊土豆塊,這是一塊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裏,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沉)

那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師演示

師:我有魔法的,我不用__説的方法,也不用__説的,我只要跟它説一聲讓它浮起來,它就會浮起來了,信不信?

出示兩隻注滿水的杯中(一杯是自來水,一杯是鹽水)師先故意將土豆放在自來水中,土豆沉於杯底,再將土豆放於另一杯鹽水中,土豆浮於水面。

師:咦,真奇怪,土豆片為什麼在這個杯子中會沉下去,而在另一個杯子中會浮起來呢?(幼兒猜可能是放了東西)

師:那到底是什麼東西使土豆塊浮起來呢?

2.小組合作,操作探索

實驗一:鹽能增加水的浮力

(1):説明實驗規則:

出示鹽、糖、味精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4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與實驗操作,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大膽表述自己見解。

⒉、在操作過程中觀察比較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⒊、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⒋、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⒈、物質準備: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若干,水、盆

⒉、經驗準備:充分感知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活動過程:

㈠談話導入活動

⒈、師:孩子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

⒉、師:暖和的春天來了,你知道會有哪些美麗的花兒開放呢?

㈡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⒈、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花,你們看!

⒉、教師出示製作好的三種紙花

⒊、師:請你看看這些花和我們平時見過的花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⒋、師:他是用什麼做的?(紙)使用什麼紙做的?你認識嗎?請你來説一説(教師出示相應的紙)

⒌、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㈢實驗操作,觀察紙花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⒈、引導幼兒想想,如果我們把紙花放在水中紙花會怎麼樣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個小朋友取你喜歡的紙花,花瓣朝上,把它輕輕的放在水中。

②仔細觀察紙花會有什麼變化,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⒊、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⒋、集體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麼紙做的花?

②你觀察到了什麼?(紙花開了)

小結:原來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會開。

思考:紙花為什麼開呢?(幼兒講述)(觀察紙花變濕)

小結:紙花放進了水裏紙把水寶寶吸到了她的身體裏面,紙變濕了,所以紙花就開了。

③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一個祕密:紙會吸水,紙有吸水性。

㈣觀察不同紙在水中的不同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⒈、猜測:剛才,我們發現用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放在水裏都會開放。那如果把這三種紙花同時放在水中,你會覺得誰會第一個開?誰第二?誰第三?(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⒉、試驗驗證: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兒每人取一種紙花,三個人的紙花要不一樣

②在老師説開始時,小朋友要同時把手中的紙花放在水中。

③仔細觀察你的紙花是第幾個開放的。

⑵幼兒和做實驗,教師指導。

⒊、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實驗結果。(驗證和猜測的是否一樣)

⒋、觀察實驗結果,討論:為什麼宣紙做成的花開的最快?

小結:宣紙吸水性強,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體裏,所以宣紙做的紙花很快就開了。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二個祕密,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㈤活動延伸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紙,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祕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5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衞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1、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2、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3、輕輕捏捏衞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裏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5、説一説,植物為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為土壤裏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6、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7、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衞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拓展思路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6

【活動設計】

有一天午睡時,小朋友在脱衣服時聽到了噼噼啪啪的聲音,有的小朋友説玩滑梯的時候頭髮在“跳舞”,覺得很奇怪!還有一次,我們為女孩子們梳頭,孩子們發現頭髮被梳子吸起來,十分好奇。《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於是,我設計了“有趣的靜電”這一活動,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充分感知,觀察不同材料摩擦所產生的靜電現象。

2、通過合作探索,記錄下不同材料摩擦產生的靜電現象。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記錄表,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鉛筆,排筆,水彩筆,吸管,玻璃瓶,幼兒事先分為4組(紅、黃、藍、綠)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變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師變魔術,讓塑料小勺吸起紙屑。

師:想讓它發揮魔力,還得請坐的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兒用小勺自由探索,將小紙屑吸起來。

1、教師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2、請幼兒嘗試操作。

3、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的方法。

4、教師小結。

師:其實我們這個神奇的魔術是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起來。摩擦的力量大,靜電產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紙屑就越多。

三、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1、教師出示記錄表。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

師:小魔術師們,我們研究魔術的時候,桌上的材料不要爭搶,自己先拿一種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盤子裏,再換另外一種材料。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師幼交流實驗結果。

5、教師再次實驗。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後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四、提問: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靜電現象。

1、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遇到的靜電現象。

2、教師小結: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髮也會互相吸引產生靜電現象。脱衣服時,我們身上的毛衣和襯衣和頭髮都會產生靜電現象。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小魔術師們都學會了我的魔術,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給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方案參考 篇27

活動來源:

幼兒的科學是行動中的科學。在晨間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很喜歡玩小汽車,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讓小汽車在桌上、地上到處奔跑着,常常樂此不疲。但幼兒的玩法都僅僅在於自己用力讓小汽車跑起來,有一次,我對她們説:你們不用力,能讓小汽車自己跑起來嗎?帶着這樣的問題,幼兒又找到玩汽車的興趣點,積極動腦動手反覆嘗試,為了讓幼兒掌握更多的關於“玩汽車”的科學經驗,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看誰跑得快》。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與汽車下滑速度的關係。

2、體驗操作活動的樂趣,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1、禮盒一個,內有玩具小汽車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

2、跑道、長短不一的積木若干,記錄表一張,圖片一張。

一、開始部分

1、向幼兒介紹場地。

師:寶貝們,看到地上有根紅線了嗎?紅線的裏面是我們今天活動的地方,外面就是我們説話,聊天的地方,記住了嗎?

2、幼兒自由玩小汽車,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寶貝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禮物,猜猜是什麼呢?(幼兒猜測後教師打開禮盒),喜歡嗎?來,每人拿一輛小汽車。想玩小汽車嗎?請你們想出不一樣的方法讓小汽車跑起來,並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誰的小汽車跑得快,能做到嗎?好,請你們到活動區玩起來吧。(幼兒玩汽車)

師:寶貝們,你們的小汽車都跑起來了嗎?活動區裏有一個停車場,請你們將小汽車停在那裏休息一會兒,我們坐下來説説你是怎樣讓小汽車跑起來的?

引導兒發現,他們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給了小汽車一一種外在的力,它才跑起來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探索不用力,讓小汽車在車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師:寶貝們,如果我們不對小汽車用力,它能自己跑起來嗎?你有什麼好辦法不用力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幼兒答)

師:老師準備了跑道和積木,請你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從跑道上跑下來,有信心接受挑戰嗎?好,拿上跑道和積木,到活動區去試一試吧。(幼兒探索不用力讓汽車自己跑起來的方法。)

師:你們都找到好辦法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了嗎?好,把你的好辦法放好不要動,小汽車就停在跑道旁,我們坐下來聊聊你們的好方法。

2、交流和討論。

師:你是用什麼好辦法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的?

幼兒回答。

師:看看你們搭的跑道像什麼呀?(滑滑梯)搭個像滑滑梯一樣的斜坡小汽車就能自己跑下來了嗎?我也想試一試呢。

教師操作並恭喜幼兒挑戰成功。

3、引導幼兒探討、感受汽車下滑速度與斜坡高度的關係。

師:看看,你們搭的斜坡有什麼不一樣?(有的高,有的低)汽車在這樣的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一樣嗎?(不會)在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幼兒猜想)

4、出示記錄表,記錄幼兒猜想,並引導幼兒驗證。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記錄表,我要記錄下你們的想法。(教師記錄)你們的想法對不對呢?怎樣來驗證呢?

引導幼兒通過兩人一組比賽的方法來驗證他們的想法,並探索比賽規則。

師:我們需要兩人一組,搭建一個高的坡道和一個低的坡道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比賽結果更公正呢?我們需要建立什麼樣的比賽規則呢?

兩個跑道應該怎麼放?

小汽車放在什麼位置最合適?

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小汽車同時出發呢?

在探索完後教師完整講述規則一遍,加深幼兒對規則的理解。

師: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記住遵守比賽規則哦。

(幼兒結伴比賽,教師關注比賽情況)

師:比賽有結果了嗎?快,我們來記錄一下你們的比賽結果。

教師記錄比賽結果,並驗證猜想成功。

5、小結並引出新問題。

師:通過驗證,我們發現坡道高汽車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車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鋪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新的跑道呢,如果換上這樣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還會快嗎?你們覺得現在汽車從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

幼兒猜想教師記錄。

6、幼兒通過比賽繼續驗證。

師:到底你們想得對不對,我們還是要來比一比,還記得比賽規則嗎?待會兒一定記得遵守哦。好,我先請你們兩個人中選一個寶貝來換一下新的跑道,換好後比一比,看看結果是什麼。

(幼兒再次比賽,教師關注幼兒比賽方法。)

師:有結果了嗎?好,我們趕快來記錄一下比賽結果。

教師和幼兒共同記錄結果,並驗證幼兒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兒討論交流並引出新問題。

師:這次為什麼在低的坡道上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了呢?(引導幼兒發現坡面的粗糙與汽車下滑的速度有關係。)

師: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師這兒就有一個粗糙的跑道,如果現在我換上這樣的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不會還慢呢?

(幼兒猜想)

師:老師也想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換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後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又快了。

師: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以後再來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運用。

師:在生活中,小汽車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不是)為什麼?(不安全)那你見過馬路上有什麼樣的設施讓汽車減速,開的慢一點的?(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出示圖片),對呀,看,在我們的馬路上還安裝了這樣的緩衝帶,它們就能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

三、結束部分

師:好,寶貝們,帶上我們的小汽車,到外面去玩吧。

活動反思:

一般幼兒都有自己玩汽車的經驗,但可能沒有探索過原因是什麼,在活動的開始,我就讓幼兒自己玩汽車,通過師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對汽車用力汽車才能跑起來的,再拋出問題“如果不對小汽車用力,你能想到好辦法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利用積木、跑道引導幼兒探索出“搭斜坡”的好辦法。

引導幼兒探索並發現汽車下滑的速度與斜坡的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關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設疑一猜想一驗證”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探索發現知識點,並利用記錄表,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探究,一目瞭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測與比賽結果之間的異同,有助於分享交流。同時又設置“為什麼高的坡道上換上還是粗糙的坡面,汽車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這一問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慾望。

最後通過圖片讓幼兒瞭解到在生活當中汽車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們會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設施比如“緩衝帶”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讓幼兒初步懂得科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與生活的道理。

專家點評:

讓幼兒懂得一定的道理:這就是一定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小汽車幼兒都喜歡,為什麼能跑,速度是怎麼回事,上坡,斜坡,下坡和汽車速度什麼關係,這裏面確實藴藏中一些科學知識。簡單講解,幼兒是無法理解的,準備好幼兒喜歡的玩具小汽車,再用積木設置簡易的“跑道”,讓幼兒玩起來,賽起來,通過“設疑一猜想一驗證”一系列的活動,激發幼兒思考、探索的慾望,使幼兒在體驗中知道了汽車行駛的知識,也對坡度、速度有了初步的認識,特別是懂得了汽車安全的一些常識。應該説,這個活動的設計是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切入點很好,值得肯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gd4m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