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高中生讀後感 >

800字的高三教師節讀後感:《老師,請您聽我説》讀後感

800字的高三教師節讀後感:《老師,請您聽我説》讀後感

《老師,您聽我説》——這是一位台灣學生寫給老師的一封信,信中她對老師説了十七句話,體現了當今學生對老師的呼籲,也由此看出學生所喜歡的老師,是那些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為之奉獻的教育事業的教師;是那些愛好廣泛、知識淵博、胸懷寬闊的教師;是那些善解人意、公正無私、真正掌握了教育藝術的教師。所有這些美好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每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嗎?

800字的高三教師節讀後感:《老師,請您聽我説》讀後感

讀完這些話語,我感到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要有博大的胸禁,寬容、關愛、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彷彿聽到一個個學生的呼聲,彷彿看到一雙雙渴望尊重,渴望教師的教育藝術的眼睛。我不住問自己:你對“老師,您聽我説”中的要求,做到了哪些?你真正理解、體諒他們、關心他們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嗎?

第一句話:老師,我希望您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教書的機器。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慾”。我們人類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高級動物,這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感情,就如同一具軀殼,如行屍走肉一般。古人説:“人非草木,熟能無情。”也是説的這個道理。

老師從事的是傳授學生知識,塑造學生思想,教會學生做人的職業,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即使有的不算聰明,但他一定有一個等待我們發現的優點和長處。所以我們應該充滿人情味,不要整日板着面孔,擺着架子,傳統教育裏所倡導的師道尊嚴早應被打破,教師和學生之間本應是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臉上都掛着燦爛的微笑。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也是在現實社會之中生活,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情感不可能被理智所掩飾,特別是在學生的面前,我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虛假的面具,但我們應該展現在學生面前一個本色的我,一個真實的我,我們與學生一起歡笑,一同哭鬧,我們的心也會變得和孩子一樣年輕快樂。我們因學生苦惱發火,學生也會體會到老師的一番苦心,會自我改正,這豈不是教師的美好境界嗎?

老師們,“面無表情,麻木不仁”應該從我們的辭典裏刪去,“平和大度,嚴慈相濟”要永遠保留!

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高級動物,都説“人心是肉長”,“將心比心”,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懷被愛護,學生尤是如此,師生間感情上的融洽有助於思想教育的順利實施,實施民主管理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師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善於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同歡樂,共憂傷。要樹立“管是為了不管”這一現代教育管理思想。班主任老師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要有一顆熾熱的愛心和高尚的人格,積極向上的情緒。工作中,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動人。對學生要求要嚴,但嚴中有情,情中有愛。愛在細微處,嚴在該管處。

第二句話:老師,請您把我當一個人看待,而不僅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

李鎮西的《教有所思》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今天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我認為,需要一種把人當人的教育,我們嚮往併為之奮鬥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民主精神,散發着科學芬芳,閃爍着個性光芒的教育。

我們所面對是具有不同個性,不同稟賦,不同愛好的學生。我們要把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就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張揚他們的個性。讓他們象一個人一樣有尊嚴的活着。眼下,一些中學生在花一樣的年齡,就用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除了學習壓力過大,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外,有許多都是他們覺得沒有感覺到一個人活着起碼的尊嚴感,這是讓我們教育者感到憂慮的。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象一個人一樣活着。在學校,他們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任何人都可以踐踏他們的人格,他們沒有尊嚴可言。回到家裏,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失望的眼神比惡語更可怕。所以他們選擇這條不歸之路,不得不讓我們歎惋!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因為升學的壓力,學校的競爭使得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分數仍然是判斷好壞學生的唯一標準,“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打破,本應該是充滿着理想,散發着青春氣息的年齡,在分數面前都成了拜分主義的奴隸。“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收回,本應是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分數面前師生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鴻溝,怎麼也無法逾越!

老師們,請你們“目中有人”,請你們不“唯分是從”,拜託了!

在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以前我們主要看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學生考試的分數。以至於有些教師“唯分是從”,有句順口溜説的很形象:“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的教學必然不會去思考什麼素質教育,不會去思考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不要把自己的學生都教育成教科書的奴隸,課本的克隆者,我們的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應該是“千人千面”的教育,應該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我們要因學生不同的天分而教,因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而教,因學生不同的最佳學習期而教,因學生不同的最近發展期而教,我們要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教育,讓學生學到他最喜歡學的東西。

第三句話:老師,您也需要學,您不學,我怎能從您那裏學到新的東西?

幾千年前,孔聖人就曾經説過:“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説:“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這些名言都告訴我們,人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現在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人人都要提倡學習,人不學,不知道。

作為傳授學生知識的老師,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奉為知識的傳播者。但隨着時代的變化,新課改理論的深入,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但如今一桶水已經完全不能適宜教學的需要,我們老師要能擁有整個海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無所不知。政治經濟,體育娛樂,要無所不談。這樣的老師,在學生面前,才能不時常冒冷汗,才能少出幾回洋相。其實,勇於在學生面前出醜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知恥可以後勇。我們怕的是在學生面前不懂裝懂,結果被學生愚弄,最後只會被學生所拋棄。

作為語文老師,更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的思想,通過讀書來提升人生的品位。要讀文學名著,讀教育理論,讀科普文章,讀哲理美文。“腹有詩書氣自華”!要把讀書作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們,拿起你的書,開始讀吧!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圍繞手中的教材轉,不敢超越教材傳授。碰到學生質疑,總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匆匆收場或一副茫然,方恨自己知識少。在課改的今天,教師肩負着傳授知識的重任,唯有不斷地再學習,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知識傳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適應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所以教師理當首先成為學習型的人,給學生做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最終成為學習型人才,只有熱愛學習的老師,學生才會更加敬重他。

第四句話:老師,請您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長期以來,中國小學科評價與考試製度存在着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不相適應的方面。突出反映在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和激勵功能;關注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個體差異;關注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將評價改革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提倡發展評價理念,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

在我們的校園,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最後一門考試結束鈴聲響起後,全校的同學們歡呼雀躍,歡慶勝利,高呼解放,有的畢業生甚至將自己三年用過的書籍和試卷付之一炬。學生厭惡考試,厭惡學習到如此的程度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宜昌市已經從xx年會考開始,採用等級製表達學業考試成績,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高中招生錄取重要依據。通過實行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將會實現社會從過去的只關注考試分數到關注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轉變;從關注分數到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的轉變;從只關注考試學科到關注各門課程的轉變。

我們有理由相信,宜昌會考評價制度的改革將會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國素質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我們鼓勵和提倡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不只是看分數,而要看其進步;不要只看學生缺點,而要看到學生的亮點”。作為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努力與過程,不能把目光只簡單地盯在結果上,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各類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進取,更好地完善自我。

第五句話:老師,不要勉強我把求學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至少對我,學習不一定是樂趣。

年僅十八歲的天才少年丁俊暉,在世界斯諾克枱球錦標賽中戰勝了各路高手一舉奪魁,成為第一位問鼎世界枱球錦標賽冠軍的亞洲人。

一夜之間,他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人們都把他當天才看待,把他當作突然從天下掉下來的枱球神童,似乎他的成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但當人們瞭解到這位少年坎坷而不平凡的成才歷程後,才真正明白了“十年磨一劍”的道理。

8歲打球,10歲國內無敵手,11歲南下廣東。但這一過程中他遇到的酸楚很少有人清楚。就算丁俊暉現在每年有4萬英鎊的收入,但想起那段日子的艱苦,引領丁俊暉走上這條道路的父親丁文鈞依然唏噓不已。他每天練球的時間長達八個小時,而且他的父親總會在旁邊陪伴,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十三歲那年,他就獲得了香港精英賽的冠軍,此後的三年裏,他幾乎獲得了全國所有的大賽的獎牌。他的父親在丁俊暉十六歲的時候將他送到英國升造,他在英國的生活幾乎是與世隔絕的,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訓練的費用高昂,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父子倆心中的理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參加世界錦標賽。如今,這一切都已經成了現實,而且還站在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上。

有人採訪他的父親:“您為什麼不讓您的兒子讀書,而讓他去打球呢”?他父親的一番話發人深省,他説:“中國的教育總是要求孩子通過讀書這樣一種方式來成才,這條路太狹隘了,成才的標準絕非一條,我認為丁俊暉的這條路沒有錯,因為打球正是他最大的樂趣,其實,路是可以走得通的,關鍵在於如何努力去取得成功。”

是啊,我們的教育總是將學生培養成我們所想象的人才,完全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替受教育者包辦一切,學生必須喜歡學習,然後通過各種訓練考試達到我們認為理想的成績,於是,我們殫精力竭,嘔心瀝血;於是,我們的學生十年寒窗,埋頭苦讀。最後學生的成績也許在艱辛的汗水和勤奮的耕耘下提高了,但我們的孩子也許有志不在於此,他們也許更熱愛音樂,也許更愛好繪畫,也許更熱衷運動……也許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根本不會選擇求學這條道路。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我們教師的悲哀嗎?

北京大學汪丁丁博士説:“教育是一門藝術,一門自由選擇的藝術。”沒有選擇的教育,斷然不會培養出充滿個性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個性張揚的人才,不需要只會讀書,死讀書的書呆子,我們應該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那時我們的教育捧出的就不只是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一個個特長突出,個性鮮明的人。

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方法、統一答案、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把富有生命力的學生變成一個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愛好和豐富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一大批富有想象力,善於思考,富有個性和獨創性的學生被扼殺。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選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須能夠深入細緻地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同時還應予以熱情的鼓勵和科學的指導。擯棄傳統教育中“一刀切”、“一鍋煮”、“千人一面”的教育,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尊重學生的個性,不用考上大學與否這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我們的社會是多姿多彩的,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六句話:老師,您不僅要教我們知識,更要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中國的教育改革步履維艱的行走了20多年,素質教育這個詞也頻繁的掛在我們的嘴邊,但提了這麼多年的素質教育,結果如何呢?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素質教育名不副實。我們的老師也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步入了思想認識的誤區。

誤區一: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德育教育。

在當前會考、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學校不得不追求升學率,追求上線人數,在這樣的環境下,德育教育被擺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雖然領導和老師都知道德育的重要,但考慮到一是沒有時間,二是考試不考。既然考試不考,費這麼多神幹什麼,這不是捨本逐末嗎?所以在他們看來,學生只要學習優秀,品行差點不要緊。於是,忽略了對學生起碼的愛心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等。於是,我們看到了用濃硫酸潑狗熊清華學子,我們看到了用尖刀刺瞎貓眼的女研究生,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學生將同窗室友殘忍的殺害……

這些慘痛的教訓更加凸顯了德育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作為擔當着“培養學生做什麼樣的人”這一崇高使命的學校教育來説,對青少年一代傳遞道德觀念、態度和價值觀,比單純提高學生成績,傳授學生知識能力更為重要。

誤區二:德育脱離生活,重言傳輕身教。

盧梭説:“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在我們的周圍,常常會聽到許多空洞的説教,缺乏生活的體驗,和學生的實際離得那麼遠,學生怎能接受到靈魂的教育?我們教育學生要自強不息,不畏挫折。什麼是自強,什麼是奮鬥?看看我們學生的父母就知道,他們雙雙下崗,自主創業,白手起家,起早貪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向挫折彎腰。這就是自強不息的最好證明。這就是我們教育最鮮活的事例。德育絕不可能脱離生活而孤立存在。

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曾説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優秀的北大學子是優秀的大師薰陶出來的。”是啊,大凡優秀的老師都具有高雅的情趣,敏感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偉岸的靈魂。他們往往在不經意間的一絲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甚至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能夠讓學生讀出人格的魅力,讓他們的靈魂受到洗滌。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和諧的人,作為老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着眼於構建學生高尚的人格體系。不僅要求學生做,更要自己率先垂範。讓自己的人格率先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讓人格的光輝自然昭示與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在一顰一蹙之間,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古人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説教師教學生首先是“傳道”,教他們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業、解惑”,教他們掌握知識。教師既要為“經師”,又要為“人師”,既要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既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科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學生可受用一輩子。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習生傾注真心真愛,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和準則,教學生“學做真人 ”。教師要“以身作則”,善於抓住機會,及時教育學生;其次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教育他們,培養他們。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在努力將學生知識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寬的同時,更要以高尚的情操、師者的風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第七句話:老師,請輔導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而不僅僅是背誦答案。

傳統教學中,教師掌握着“話語霸權”,由教師充當教學陣地的主角,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着教師往裏灌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意的見解,而教師不休止的講,無休止的灌,不論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不論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一股腦往學生腦袋裏塞,學生不能自主學習,只是被動學習的機器。學生接受的全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準備的死板的知識,充當了一個個把老師知識倉庫裏搬運出來的搬運工。也許學生的成績因為充分的準備得到了提高,也許學生因為考試成績的優秀進入了高一級的學校。

但當他們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卻發現他們在學校裏所學習的死板的知識幾乎毫無用處,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出了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點,而應該在乎學生提出了多少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我們講課的藝術性有多高超,而應該在乎有多少學生主動的參與到了課堂中來並積極的思維;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布置了多少作業,而應該在乎學生是否將作業當作一種樂趣;我們不應該讓學生掌握許多現成的答案,而應該在乎學生表達了多少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

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説:“學生進入學校時象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象個句號。”這是學校教育的悲哀,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啊!

學會學習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師的天職。“差老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好教師則引導學生髮現真理”。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上。

教師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以魚,不如教之於漁。“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具有更重要的教育價值。

第八句話:老師,假如我有所失敗或有所困難,尤其在大家面前,不要可憐我,可憐會使我自卑。

春節晚會上有一個小品讓我記憶猶新,一對特殊的夫婦到家照相館補照結婚照,因為丈夫長了腫瘤,經過化療,頭髮全部掉光了,一個七尺男兒沒有一絲頭髮多難為情啊!所以那天他戴了一頂紅帽子去照相,正當他們躊躇不定來到照相館時,他們驚喜的發現照相館裏的全體員工都戴上了一頂和他頭上戴的一模一樣的小紅帽。他們感動不已,夫婦倆照了有生以來最有意義,最漂亮的一張結婚照。

這則小品雖然樸實無華,卻包含了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啊!夫婦倆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夫婦倆更希望他們跟其他正常人一樣生活。員工們做到了,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了一個病人的自尊、自信,沒有可憐,只有呵護;沒有諷刺,只有關愛;沒有刻意為之,只有順其自然。

這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當我們的學生考試失利以後,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是居高臨下的以一種長者的姿態,當眾念出這位學生的成績,然後説道:“你是怎麼考的啊?”還是下課後將他悄悄的叫到辦公室,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一同查找失誤的原因?當我們的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是自然而然的基於一種人最起碼的同情之心,在全班同學面前呼籲為他捐款捐物,然後鄭重其事的請他到講台上來接受饋贈,還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我們的愛心化作平時點滴的行動當中?

如果沒有平等和尊重,只有可憐和同情,愛可能是殘忍的,因為這種愛是一種權利的剝奪,甚至是人格的侮辱。讓我們每一位老師的愛心帶着關注和體驗,摻入真情和奉獻,融進理解和尊重,就像小品中的小紅帽一樣戴在我們的頭上,記在我們的心裏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gaozhong/76y4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