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戰爭論》讀後感優秀作文

《戰爭論》讀後感優秀作文

《戰爭論》是十九世紀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當時的德國古典哲學影響很大。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戰爭論》讀後感優秀作文

戰爭論讀後感

由於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有些觀點,特別是一些軍事學術上的具體問題,同今天的客觀實際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個自覺地採取辯證法研究戰爭理論的軍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論斷。恩格斯和列寧對其中某些觀點也有過好評。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曾説:“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奇特的,而書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勞塞維茨不是一個在戰場上很有成就的軍人,他的一生沒有經歷過什麼重大的戰役。此外,雖然深受德國哲學的影響,但是他還稱不上是哲學家,所以他寫的書既算不上地道的軍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學著作。但是關鍵在於他有了創新,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了軍事學。

實際上,這本書是他20xx年的手稿,在他死後由他的夫人幫他整理出版,書中很多的章節都不完整。克勞塞維茨自己也曾經在遺稿中説過:假使我過早地去世,因而中斷了這項工作,那麼現有的一切東西當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樣的思想材料了。它們將會不斷地遭到誤解和任意的批評。

如果作為讀者你想從這本《戰爭論》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訣竅,那麼你肯定會非常失望。因為這本書通篇描寫的是什麼是戰爭,而不是如何戰爭。在這本書中,我個人覺得他得出的比較有價值的觀點有一下幾點:

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公認,應該説這是這本書中最最重要的貢獻,即使意思形態不同的共產主義者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列寧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的社會沙文主義的鬥爭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過作者的這句名言,同時還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討每一次戰爭的意義和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考察各種戰爭的。”在書中他定義了一種“絕對戰爭”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實際戰爭中,好像並沒有這種戰爭發生。不管戰爭慘烈到何種程度,都沒有達到作者筆下的“絕對戰爭”的標準。當這種戰爭被弱化後,他背後的主謀(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戰爭只能被定義為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二、人民戰爭。他的這個觀點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經提出***的軍事思想不過是克勞塞維茨的翻版。(在戰爭年代,***的確拜讀過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至於***是否剽竊別人的觀點,這個命題就讓歷史學家求證去吧)。“人民戰爭”這個概念雖然在書中出現的頻率不是很高,但是畢竟是作為一種戰爭的方式提出來了。這與他第一次用辨證的方法寫軍事學著作一樣,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人民戰爭的描述主要出現在他書中山地作戰和後勤這兩大塊。

三、指揮系統扁平化。這個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來的,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觀點和現代的軍事指揮系統的發展趨勢是不謀而合的。例如美國的的未來戰場指揮系統中,作戰指揮部可以對單兵直接下達作戰命令。這樣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轉達(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或者被夾雜了很多傳達者的主觀意見。

四、提出了戰略和戰術的劃分。雖然現在有很多關於戰略和戰術的劃分標準,但是克勞塞維茨的劃分方法也還是比較獨特的。他指出:戰術就是如何戰鬥,而戰略就是如何運用戰鬥。

簡單的説了一些我認為《戰爭論》中比較有意義的四點後(其實遠不止這些,只不過水平有限,還有就是懶得寫),也應該對他錯誤的觀點進行一下駁斥。

一、防禦是比進攻強的形式。

這個觀點是充斥這整本書的觀點,書中作者認為,防禦是消極的,進攻是積極的,防禦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禦者通過防禦比進攻在形式上強的因素來抵消進攻者在實力上強的要素,從而達到彼此平衡的狀態。其實作者這樣把防禦和進攻單獨的列舉出來談是不正確的,因為,任何進攻都會以防守而結束,而防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攻。(都是指廣義上的)應該説防守和進攻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實作者在最後的幾章中也提到了進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無法領會作者的原意。但是進攻和防守在我認為絕對沒有強弱之分。

二、萬物絕對化、極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為受了當時哲學的影響,什麼東西都會追求絕對的概念,不時的就會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極端的邏輯怪圈中(當然,讀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戰爭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動用暴力。他曾經痛斥“不流血的戰爭”這種觀點,認為在戰場上一定要殲滅敵人的主力。雖然他指出了戰鬥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為上的戰爭規則,也不懂得上兵伐謀的道理。而關於這點,我國的孫子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實這種暴力最大化觀點和他提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矛盾的。因為,從廣義上來講,既然政治是戰爭的目的,那麼戰爭就必須受到政治決策者的影響,也就是説,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戰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視政治,那麼政治必將成為戰爭的奴隸。而且,如果戰爭一味追求暴力,那麼戰爭就稱不上藝術,而應該改名叫屠殺。

本來還想寫第三點、第四點……但他書中的語言太晦澀難懂,而且邏輯有的時候很亂,以至於我不確定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我讀得並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書中關於防禦和進攻的論述佔了一半,當中有很多的觀點和現在的作戰樣式不相符合,這裏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讀讀。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更別提軍事學這種充滿“概然性”的科學。我想,如果給作者多幾年的時間,他一定會給我們澄清他書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觀點,但是造物弄人,這位軍事天才英年早逝,適得他的軍事理論也變得撲朔迷離,可能這本身也符合軍事學的規律吧。

戰爭論讀後感範文1000字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茖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裏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一部分答案,還侑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鬥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尙,我與敵人搏鬥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鬥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茖我這樣的軍人去搏鬥,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茖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佔侑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戰爭的勝利。

那麼戰爭起源於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侑戰爭,只侑兩茖野人為一茖雌性野人打架或決鬥,就像動物那樣為了交配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奄?。隨着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鬥,説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侑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侑利益,就沒侑人願意去戰鬥,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侑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於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於世界,如果不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一直會侑爭鬥,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藖礞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侑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侑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侑了殖民地,侑了奴隸)。尙天給予人侑限的能力,人卻侑無限的慾望。

所以戰爭萌芽於人類的慾望,隨着社會進步,侑了國家侑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沒侑逃出這茖範圍,打着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祂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税,鉅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麼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祂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侑國界,沒侑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侑可能真正的從字典裏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侑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茖大同社會,但願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侑能力征服,那麼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你的身尙。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務必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那裏的軍事力量就應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以其務必在感情的範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就應忽視也不能忽視,個性是在一些關係生死的殊死的鬥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必須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能夠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説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後怎樣樣那是以後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鬥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務必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説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狀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思考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狀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處。實事也説明在很多的狀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就應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就應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能夠明白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我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下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佔而對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狀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到達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論》,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1566——1820xx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我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資料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係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構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將軍,被稱為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採取一種對軍事史的任何階段都能適用之理論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進柏林陸軍大學就讀。做過拿破崙軍隊的戰俘,一年後又投入各種戰鬥。1820xx年升任少將並擔任母校校長。1830年離開軍校接任炮兵訓練總監。這部軍事哲學書,是他把自我歷史研究的成果和戰爭經驗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觀念。在他突然去世後,被其遺孀在一個密封的包裹裏發現。克拉塞維茨曾一再強調,他的原則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教育未來戰爭領袖的心靈,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帶給指導,卻不陪伴他走上戰場”。合理的理論並不能代替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這是克勞塞維茨的一貫堅持!經過了一戰、二戰的炮火,儘管有作者所處時機避免不了的侷限,這部書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數軍事院校列為經典,為世界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熟讀。克勞塞維茨被認為真正觸到了戰爭的本質,他本來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這部書是哲學,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戰爭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都就應有所瞭解”。

《戰爭論》讀後感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為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這天,它最後在我的手中!

讀完全書後,我得到一個結論:要做營銷,就必須要讀《戰爭論》!克勞塞維芡將戰爭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讀着都能夠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似乎參與了這一場“大戰”!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着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潛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也能指引後面的所有人前進,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然而,我們身邊太缺少這樣的領導者了。在戰爭開打後,許多領導者往往不明白怎樣做,多數都不懂怎樣帶領團隊,更不要説是去發光了。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樣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作為中國企業,太需要“領航員”了,克勞塞維芡已經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也告訴我們怎樣去參與一場戰爭。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説:"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一樣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着不一樣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光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繫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務必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着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一樣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務必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必須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狀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裏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着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我的狀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狀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狀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透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説:"在實際生活裏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貼合實際狀況,在戰爭裏,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説:"戰爭中的一切狀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裏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貌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務必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狀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遠成不了好的“領航員”。

這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着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標籤: 讀後感 戰爭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z3no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