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石油戰爭》讀後感

《石油戰爭》讀後感

《石油戰爭》是由德國人威廉·恩道爾寫的。他從搶奪石油控制權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以來英國和美國的國際戰略,仔細剖析了英美兩國利用世界大戰,軍事幹預和金融霸權逐漸控制了世界石油制高點的過程,分析問題角度新穎,史料豐富,雖然論據運用不免有牽強之嫌,但總的來講,是一本分析國際關係的十分優秀的書。

《石油戰爭》讀後感

石油是一種成本很低,運輸方便,用途十分廣泛的能源。幾乎是能源家族中最優秀的份子。近代以來,隨着英美法德俄等國家的工業化,對能源的需求逐漸加大,各國都逐漸明白石油對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意義。

所以,石油產區就成了各發達工業國家論劍之地,石油開採權也成了各列強稱雄武林的武學祕籍。

在整個世界為石油控制權明爭暗鬥的過程中,英美兩國技冠羣雄,脱穎而出,成了最大的贏家。

事情得先從英國的工業化説起。在英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工業犧牲農業,金融業犧牲工業”兩個階段。

1846年5月,在羅伯特·皮爾爵士的領導下,英國保守黨推動廢除了《玉米法》,這一舉措大開了大規模廉價農產品貿易的大門,大批農民破產,這為英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在英國全球海上霸權的支撐下,英國的工業產品能在世界五大洲傾銷,英國的霸主地位逐漸確立。

作者總結英國成功的經驗:利用軍事佔領重要航線,維持國際貿易霸主地位。同時建立政府和私人聯動的情報系統

同時,倫敦的金融鉅子設計了英鎊和黃金按比例兑換的外匯政策,並開始了他們的全球業務,在本國市場的信貸動力反而開始不足。隨着英鎊在全球信貸市場的泛濫,英鎊和黃金的比價逐漸不能維持,英國的黃金開始外流,英格蘭銀行為了保持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大幅提高利率。高企的利率打擊了英國的工業。

另外,英國的工業因為市場廣闊,競爭壓力小,技術革新動力不足,逐漸衰落。

雖然英國霸主地位最終被美國取代,但英國畢竟統治了世界將近150年。英國政治精英的戰略眼光世界一流。在他們經濟陷入困境之際,精英們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發展戰略。

他們盯上了石油!

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未來世界的秩序。這是他們在將近1XX年前的戰略構想,而我們才剛剛意識到。

事實上,在當時意識到石油的重要性的只有英國,包括法德俄美都還沒有開竅。

所以,德國準備修柏林—巴格達鐵路,向英國融資,卻遭英國百般阻撓。德國怎麼也想不通,如此雙贏的生意,英國人為什麼不做?

英國早就盯上了中東這塊石油儲量驚人的肥肉。所以,英國很早就開始祕密支持以色列建國,打破中東的政治格局,重組它在中東的石油版圖。猶太復國主義的經濟背景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而羅斯柴爾德家族曾收到過英國外交大臣的信件,信中明確表示支持他們建國,理由冠冕堂皇,當然是為了解放,為了人權等等美麗的詞藻。

英國真正控制中東的石油是在一戰後。戰時,英國在中東屯兵百萬,理由是為了保障俄國的後方給養。戰後,順理成章的控制了中東的大部分土地。

在戰後的分贓會(巴黎和會)上,各列強你爭我奪,各有斬獲。但大多沒有像英國那樣,目的明確地控制石油產區。早在1916年11月,英國強迫卡塔爾接受奴役性的條約,把卡塔爾變為其“保護國”。 1920年國際聯盟的聖勒摩會議規定,英國獲得對伊拉克外約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法國則獲得對敍利亞、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 1925年英國還宣佈塞浦路斯為它的直轄殖民地。此時海灣地區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諸酋長國已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到1937年,西亞和北非(埃及)的石油總產量為15655000噸,其中英國佔76.9%,美國佔13.1%,法國佔6.2%,荷蘭佔3.8%。

由此奠定了英美七大石油寡頭(“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礎。

後來,因為美國在金融和軍事上的霸權,逐漸擴大自己的石油版圖,但英國兩大石油公司(英荷殼牌,英國石油)始終在石油俱樂部的核心成員裏。

縱觀現代美國的戰略,西亞和中東始終是其戰略重點。但因為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各產油國逐漸將油田收歸國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權有所削弱,但他們的“七姊妹”始終控制着石油的銷售。而且當局始終把石油放在重點戰略位置,不惜動用武力干預石油產區的政治格局,以維持自己的控制權。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中國,法國和俄羅斯都和薩達姆政府簽署了石油開採協議,但美英的軍事入侵推翻了薩達姆政府,致使中法俄計劃泡湯。

美國對尚未擁有核武器的伊朗的關注度,勝過一個已經擁有核武器的朝鮮,箇中緣由不言自明。

標籤: 讀後感 石油 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6w03d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