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牛虻》讀後感:不止關於革命

《牛虻》讀後感:不止關於革命

作者伏尼契寫作的初衷,是想寫一部革命者的讚歌,這從書名便可以看出來。但實際上給我的感受,卻不只是一本關於革命的書。那些讓人念念不忘,甚至潸然淚下的動人情節,不是來自鬥爭和犧牲,而是來自牛虻和蒙泰尼裏神父,以及與瓊瑪之間的愛和救贖的故事。

《牛虻》讀後感:不止關於革命

先説説亞瑟和瓊瑪。

“瓊瑪,過去我是愛你的。記得你小時候還是個很難看的小丫頭,那時候我就愛你,現在我仍然愛你。”

愛情的種子早在年少的時候就已播下。可卻因為卡爾狄神父的泄密,讓這兩個原本可以成為戀人的夥伴產生了誤會。瓊瑪在沒有聽完亞瑟的解釋就打了亞瑟的一記耳光。而且一直以為是自己的一耳光,讓亞瑟自殺。此後一直活在深深的內疚裏不能自拔,三十出頭的人烏黑的頭髮下已經有了縷縷白髮。這個見到河流就要想起亞瑟的姑娘,將自己的心狠狠地釘在了耶穌的十字架上,一釘就是十三年。

牛虻是在事後才知道瓊瑪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正如在某個夜晚看到蒙泰尼裏神父跪在神壇前思念懺悔一樣。可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告訴瓊瑪自己就是亞瑟,那無疑會讓她更加難受。因此牛虻一直沒有承認。直至死前,給瓊瑪的信中才寫道:

那時候我就愛你,現在仍然愛你。這封信裏,在寫道你名字的地方,我也在紙上吻過。我已經吻了兩次,兩次都沒有得到你的同意。

瓊瑪和亞瑟的愛情是個悲劇,亞瑟和神父之間也是一個悲劇。

亞瑟原本以為一生的依靠就是蒙泰尼裏神父。替神父找文稿的那個17歲的傍晚,以及和神父一起旅遊的那次短暫時光,似乎是全書中最為温暖的場景。然而,當得知生父就是蒙泰尼裏神父的時候,亞瑟的生活崩塌了。帶着對神父的仇恨,他遠走美洲,經歷常人所不能經歷的苦痛。而儘管這樣,他依舊在夢中渴望拉父親的手,渴望得到神父的愛。與其説是為了革命回到故鄉,其實何嘗不是想要神父永久地待在自己身邊,才參加的革命。可就像夢中的舉動一樣,蒙泰尼裏神父再一次選擇了上帝,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好在作者是善良的,為了不使讀者過分絕望,在結尾處讓蒙泰尼裏神父當眾吐露內心的悔恨。他終於選擇了亞瑟,拋棄了上帝。雖然有點遲,但畢竟能給讀者一點心靈的慰藉。一如《唐山大地震》中,做出選擇的母親一樣。

説是紅色年代的產物,但感動人心的卻不只是革命的熱情與犧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關於愛和救贖。那個深夜跪在神壇日日懺悔的父親,那個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如同修女般單調乏味的瓊瑪,他們都深深印在腦海裏,一想起來就隱隱作痛。

當然,雖過着非人生活的牛虻,卻能憑着敏感又堅強的內心,走過人生所有的低沉與灰暗。比起保爾,更令人振奮。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一棒子,那時候多想想牛虻,似乎就會多一些勇氣和力量。是的,我們需要牛虻這股勁。

本文作者:芒果happy (微信公眾號: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

標籤: 讀後感 牛虻 革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enq0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