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讀《圍城》後感

讀《圍城》後感

在很小的時候,就從爺爺的書櫥裏淘到了《圍城》,可是這本不起眼的書和《紅樓夢》或是《全唐詩》放在了一起,於是,我把《圍城》和這些書混為一談,讀罷才知道除了這部由無數精妙的比喻連綴成的小説可謂才思敏捷無懈可擊,更令我欽佩的是錢鍾書老先生居然把愛情故事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於是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給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間。他用玩世不恭的筆法和精闢的見解用最恰當的幽默體現了出來。我們這個年齡對婚姻沒有直觀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來自朱德墉,一些來自父母。在這個時候,我邂逅了錢老,一個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頭。

讀《圍城》後感

錢鍾書借趙辛楣的口來評價方鴻漸——“不討厭,但是毫無用處”,是客觀而中肯的。方鴻漸是個典型的混混,這區別於一般的街頭流氓,他是留學生,並且還肩負着撐起一個沒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鴻漸自己卻依舊我行我素,在歐洲悠悠閒閒地聽幾門課,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開始着急,方鴻漸才草草買了個文憑了事,匆匆回國,而三個個性迥異的女人就在此時走進了方鴻漸的生活。

在回國的船上,方鴻漸逐漸瞭解了蘇文紈,作為第一代的留學生中最成功的蘇文紈,她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清高孤傲。其實細細想來,蘇文紈的“傲”是有一層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藴。容貌自不必説,良好的家境,高等的教育,高貴優雅的氣質,閒暇時會拈一首小詩(不管是借的還是偷的),總是一種難得的雅興。朗朗上口的法語,罵起人來居然也頗有韻味……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身上散發着一種眩目的光環,使其得以傲視羣芳,傲然於世!可是,高貴的女人無可奈何地缺了點親切,像天上的月亮,發着清幽的光,你只能駐足觀望。所以,方鴻漸對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無論如何愛不起來,他們的親密關係點到為止。在方鴻漸離去之後,蘇文紈立刻結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這種報復心理想來在中國也不是一個兩個,然而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所以在香港與方鴻漸的第二次相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她的痛苦,而和趙母的一席家常在孫柔嘉看來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盡然,更有婚姻使一個大家閨秀蜕變成一個家庭主婦的因素在。或許是因為整個社會,蘇文紈才顯得格格不入,造作矯情。

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是方鴻漸和錢鍾書最為偏愛的一個,然而也是着墨最少的一個,她恐怕也因此顯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曉芙,這個集活潑聰慧青春靈動於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會裏一陣清爽怡人的風,實在可愛,她的自然大方與其表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thatgirlisforget-me-notandtouch-me-notinone,aredrosewhichhassomehowturnedintotheblueflowers.”(那個女孩是“勿忘我草”與“別碰我花”的綜合,是紅玫瑰變成了蔚藍花)。如此浪漫的評價,怪不得方鴻漸舍大家閨秀而取小家碧玉,對她心往神儀、夢寐不忘。當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執拗,她的負氣,使她與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陳詞,“我的愛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着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寬容的對待她深愛的人,她刺傷了別人,也刺傷了自己。她似乎把愛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輕而易舉的就把它放棄了。她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導演了整一出悲劇。

而孫柔嘉,這個一路上不顯山不露水的女學生,其實頗有心計,如同她的那張臉,看着不加修飾,原來也是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很是下了番工夫的。當然,她的心計與政治家的陰謀有天壤之別,或者説只是一種小心眼兒,她不動聲色地導演着一場戲,自始至終,卻不露一絲痕跡。直到她如願以償的和方鴻漸水到渠成,作為旁觀者的趙辛楣才一語道破,原來,看似不經意的一幕幕都是精心設計,煞費苦心。不過孫柔嘉也有她的可愛之處,路途中的艱辛與勞累,刁蠻學生的欺侮,她的哭也的確惹人憐惜,她也有她的小聰明,一頁白紙,她三兩筆就勾勒出汪太太的提綱:十點紅指甲,一張紅嘴脣。形象、生動,一語中的。遺憾的是,隨着她步入圍城,由孫小姐變為方太太,她身上的那點美好就一點點消失殆盡、蕩然無存了。

楊絳説錢鍾書偏愛唐曉芙,所以沒讓她嫁給方鴻漸。個人覺得,錢老先生更偏愛趙辛楣,給了他衣食無愁的生活、一帆風順的仕途還有一個“雙目炯炯的女孩子”。至於痛失蘇文紈,不敢説因禍得福,只能説凡事都該用“塞翁失馬”的觀點來看吧。

相對於書中鴻漸失敗的愛情,更喜歡鴻漸和辛楣患難中的友誼。聰明且志趣相投的兩個年輕人,有時血氣方剛,有時意氣用事。毫無疑問,兩人都是善良且憐香惜玉的,所以會商量替孫小姐爭取路費,會因孫小姐臉上的淚痕而方寸大亂。從拔刀相見的敵人成為了相濡以沫的朋友,想象辛楣在孫小姐身後衝鴻漸吐舌頭翻眼睛的滑稽表情,還有鴻漸不辭辛勞的跑回汪家只為了一頂“莫須有”的帽子,辛楣在黑暗中握緊鴻漸手時的感激。

從《圍城》中,還能看到許多錢鍾書刻意安排的巧合。《圍城》的象徵性在小説中在有跡可循,比如作者用屈原的官職“三閭大夫”做那所後方大學的校名。“遯翁”是朱熹晚年的別號之一,比如“子爵號”和“三閭大學”的封閉性,赴“三閭大學”途中的輪船和長途汽車的封閉性,“歐亞大旅社”和那扇“破門框”所象徵的開放的有名無實,以及方、孫從香港歸滬途中,方鴻漸從收聽廣播引出的那段宏論所象徵的精神性“圍城”,等等,只是由於作者過於旺盛的語言巧智使這種象徵變得閃爍不定而難以窺破。或許正如作者在結尾所説,或許生活真的像那隻祖傳的老鍾,人永遠只能落後於生活,徘徊在圍城內外,而生活則無意中製造了一座座圍城,給人許多無奈和選擇,無意中包含了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標籤: 後感 圍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8n9n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