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中國智慧》讀後感

《中國智慧》讀後感

——易中天《中國智慧》讀後感(原創)

《中國智慧》讀後感

今年是我第二次參加“我讀我悦”讀書活動了,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這次我讀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國智慧》。説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對他在百家講壇中《品三國》這個節目略有耳聞,當年我也是因此而對這個家喻户曉的人物產生興趣的。今天有幸閲讀到《中國智慧》一書,在書中還是能感覺到他一貫的風格,所以讀下來並不覺得吃力,你會覺得是一個大師在跟你對話,用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話語跟你講述他對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書共分為六個章節: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和禪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後記中提及的一樣,這六章分別是他對自己在福州、重慶、綿陽、咸寧、南京和黃石做的六場演講的記錄稿進行大幅度修改才公開出版的著作,總標題為《中國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和禪宗是中華智慧中的精華,這樣走馬觀花般地淺嘗輒止自然難入方家法眼,但他仍舊希望我們這些只是想“觀其大略”的讀者能夠有所收穫。

對我來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則一章。在講中庸是什麼之前,得先講它不是什麼。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沒有原則。這也就是説,實際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極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調。然而,在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被神聖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為這種對中庸的唱高調走極端的誤解,在文化大革命當中,中庸的名聲很不好,什麼騎牆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沒有原則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為了當時很多人對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們應該恢復中庸的本來意義!把孔子從神壇上拉下來,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復“常人之道”。

其實古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用意也與中庸有幾分相似之處,他來告誡我們為人不要太苛刻、處事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適中之道,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適合,也就是“無過無不及”。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怎麼來踐行今日之中庸之道?書中提到一個辦法——權益。“權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經,小事權”;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經,方式權”;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級經,領導權”;最後是討價還價,“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經就是不變的,權就是要變的,有經有權,才是中庸。

總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種道德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一種處事原則、更是一種做人一書。雖然中庸是中國智慧,但它也並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張。但至少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辯證地思維去容納中國古今各個派別的智慧。或許您會覺得易中天先生所談的《中國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堅信,即便是這“一家之言”,也足夠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了,至少你我都從中收穫了我們想得到的“中國智慧”。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7m89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