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預備黨員讀書筆記

預備黨員讀書筆記

【預備黨員讀書筆記: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

預備黨員讀書筆記

近日,在區委組織部和區委宣傳部的組織下,六合區廣大黨員幹部深入開展了“三個一”讀書季活動。藉此機會,我再一次認真閲讀並學習了《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

再次學習該材料後,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學習貫徹好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寫的這本書是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的一本好教材,是黨的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縱觀全書,我主要從幾個方面來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糾正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的觀念。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並不意味着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經濟建設不重要了。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沒有過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我們必須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各方面,促進全面發展。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來的。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只是經濟的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的全面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最後,注重以人為本,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

3、制度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重心。從根本上説,樹立科學發展觀,要解決的是體制、制度問題。中央是在《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科學發展觀問題的,它表明,科學發展觀同時也是科學的改革觀。這就要靠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許多現實問題與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關鍵的一點還是市場經濟體制在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按“五個統籌”的發展要求來深化改革,致力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正確處理好幾個關係

1、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堅持發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穩定是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2、正確處理好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一定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關係。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既大力促進物質文明發展,也大力促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並努力使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3、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係。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發展則是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經濟不斷髮展,才能為社會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才能有條件增加就業,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通過本書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了科學發展觀對於我國發展的重大意義。它不僅有利於促進黨的理論創新、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健康發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黨的先進性建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而且對於解決當前全球經濟問題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意義,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預備黨員讀書筆記:長征】

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和左右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確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長征》一書中,我讀懂了兩個字——“信念”。

一、信念源於現實,高於現實

《長征》開始部分就提到一個1922年到達中國的外國傳教士薄復禮。19世紀30年代,他跟隨着紅軍度過了一年半的時光,當他回到英國後對全世界説:“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聞的。”這是一個連虔誠的基督徒都覺得訝異的問題。他們的信念來自上帝,而紅軍的信念從何而來呢?

當代青年人很難想象:70多年前的中國大地是怎樣的一個場面,為我們創造今天幸福生活的紅軍先輩們,面對的是一個如何艱難的處境?讓我們回到書中描述的 20世紀初的那個時代:“19XX年的辛亥革命,這個國家經過長期的痛苦醖釀和短暫的暴力行動推翻了封建帝制統治,然而革命使巨大的國家驟然裸露於政治混亂中。隨後出現的以中國國民黨為軸心的政權,從來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統一過中國,疆土、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的裂縫在這片國土上縱橫交錯。國家前景暗淡不明,軍閥爭鬥無休無止,政治統治空前脆弱,各種新鋭思潮與各類陳舊陋習衝撞演繹出畸形世態,掌握絕大部分財富的少數集團導致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極端貧困----民國以來的中國,是一段無法敍述清晰的混亂時光,整個民族心靈麻木已久但睡夢浮淺極易驚醒。這種混亂在某種意義上對產生人類歷史的驚人事件顯得極其難得,因為當各種政治見解、政治主張和政治信仰不可避免地紛紛滋生之時,在思想的旗幟下聚集起一支張揚和捍衞思想的武裝力量就不足為奇了”。

“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經歷短暫的合作以後,最終走向了破裂。中國共產黨按照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開展的革命運動,不可避免地觸及了代表作為資產階級代言人的國民黨的利益,這種政黨之間的衝突意味着一個無法調和的問題,即中國革命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是單純地消滅軍閥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重新統一中國?還是進行一場把勞苦大眾從不公正的社會體制下解放出來的階級革命?共產黨和國民黨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因不同的階級地位而追求着不同的社會利益---社會利益的不同是人類衝突的本質所在,本質的衝突是永遠無法調和的。因為革命目的的不同主張,不久便演變成政黨之間的政治對抗”。

“在社會極端不公平的年代裏,富人的噩夢就是赤貧者的夢中天堂。在不知道什麼是夢想的時候,赤貧的農民只求能夠活下去。他們為此到神廟裏禱告和哀求過,但是依舊活得一貧如洗牛馬不如。當一面畫着他們所熟悉的鐮刀和斧頭的紅旗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當舉着紅旗的人告訴他們窮人也有權利過好生活的時候,他們訝異、欣喜、衝動,然後赤着腳板跟上那面紅旗無論走到哪裏。這樣的情景幾乎能夠解釋二十世紀國中國所有革命發生的根由。”

“中國蘇維埃共和國,儘管存在的歷史十分短暫,但這個“國中之國”存在的時候卻充滿了勃勃生機。站在今天的角度,無論如何都無法準確地想象當時中國瑞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深山靜謐,篝火熊熊,因為擁有理想和信念而能夠戰勝一切苦難的紅軍士兵此時此刻享受着無比的快樂,他們跳着唱着。在偌大國土上的這偏僻一隅,烈烈燃燒的篝火向着夜空騰起璀璨的火焰。誰能透徹地解釋,那些九死一生的紅軍士兵在這個夜晚歌聲為何嘹亮?快樂從何而萌?”《長征》一書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這樣一支隊伍裏,令紅軍官兵捨生忘死的動因是,只有在這裏他們才擁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世間的平等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猶如夢幻中的珍寶。紅軍是這個世界上官兵之間從着裝到待遇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的軍隊。是紅軍使廣大紅軍士兵獲得了人的尊嚴,使他們擁有了改天換地的夢想和勇氣”。“所有的紅軍成員,無論是佔少數的政治軍事精英,還是佔多數的赤貧的農民官兵,因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他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是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的政治追求。所以,沒有理由把一個人或一支部隊認定為中國革命史上的政治主角----自人類進入有政治紛爭的時代以來,所有推進文明的力量從來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羣體,而只能是某一種理想或某一種信仰。因此,紅軍戰士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如馬克思曾經説過的,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中國工農紅軍,作為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他們是無產階級及其廣大勞動人民的代表。紅軍戰士懂得,要使自己和所在階級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就必須徹底消滅剝削、壓迫他們的一切反動階級及其反動政府。共產主義社會,正是他們所向往的理想社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實際上就是為實現自己及其所在階級的最大利益而奮鬥。

二、信念激發毅力、創造輝煌

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敗中不放棄奮鬥,在挫折中不忘卻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難微不足道,無邊的艱險不足為奇。這種力量,就叫信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征,面對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浴血突圍,晝夜兼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智取婁山關,突破臘子口,用雙腳在綿亙數萬裏的土地上,與敵人的飛機汽車進行競賽,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兩年時間裏,與強大的國民黨軍隊展開一場殊死搏鬥;敵人重兵始終打不倒、壓不垮他們。長征,飽含着人類生命中最驚心動魄、最悲壯的酸甜苦辣,它留給人類的是用鮮血和生命凝聚成的寶貴財富。“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紅軍長征出發時,總人數共20.6萬餘人,途中補充兵力有據可查的為1.7萬餘人,到長征結束僅剩 5.7萬人,超過16.6萬人犧牲或失散在了長征路上。單是江西興國一個縣,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二萬五千里長徵路的每一公里,都有一名興國籍戰士化作的生命路標。在長征的隊伍裏,有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有稚氣未脱的紅小鬼,還有剛強的女戰士,征途漫漫,關山重重,他們連續行軍打仗,身心備感疲憊。但就是這樣一支看似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隊伍,把生死置之度外,像一股勢不可擋的鐵流,一路向前!面對着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畏懼,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面對終年積雪的高山、激流洶湧的江河,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是退縮,而是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踏進荒涼神祕、杳無人煙的草地,伴隨身旁的不是消沉和失望,而是昂揚的鬥志和樂觀的情緒。引導後續部隊前行的路標,不是別的,而是一具具烈士的遺體!就是這樣,紅軍官兵坦然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經受了超越人類生理極限的磨練,充分體現出對黨的忠貞,對事業的執著。這些英雄壯舉可歌可泣,至今仍在震撼着我們的心靈,淨化着我們的靈魂。

那麼,長征這麼艱苦,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跟着走呢,為什麼幾萬紅軍能長時間,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迸發出那麼大的力量。“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具有堅定無比的政治信仰和鐵一樣的組織紀律,因此,他們能夠身處巨大的危機之中仍然從容不迫地一一打點行裝,雖然幾乎所有的紅軍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遠,要走多久要去哪裏。”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浴血重生的史實告訴人們,紅軍長征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紅軍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的堅定信念。

長征光榮的歷史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黨我軍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民族復興,必須有民族精神的支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中,我們黨特別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行動,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覺和自信,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

三、信念指引人生、決定方向

xx同志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就會失去奮鬥的目標,偏離前進的方向。理想抱負猶如水中的燈塔、時鐘的發條,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來源。堅定理想信念,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在社會轉型、改革深入的新時期,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部分黨員理想信念動搖,有的甚至產生了“信仰危機”。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各種思潮的影響,我們黨內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出現了迷惘,他們覺得共產主義太渺茫、遙不可及,覺得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是虛的,理想是遠的,票子是實的”。於是,理想淡漠了,信念動搖了,滿腦子裝的是個人、家庭的小算盤。有的更是不擇手段化公為私,攫取國家財富,以使自己暴富,最後成了人民的罪人。胡長清、成克傑、戚火貴、趙林等人的悲劇在於:面對歷史潮流的變遷,未能堅定理想信念,在各種利益、誘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最後墜入萬丈深淵。原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祕書、河北省國税局局長李真因受賄、貪污罪被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處死刑。他反思自己走向毀滅的根源時説:“人可以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信念,喪失信念,就要毀滅一生”。這種由於理想信念動搖導致腐敗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能不引起執政黨以及廣大黨員的深思和警惕。因此,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的首要內容來加以強調,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核心。不同的理想決定着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對共產黨員來説,只有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才能真正解決思想上入黨的問題,才能有昂揚的鬥志、蓬勃的朝氣,才能始終如一地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才能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上作出表率。只有毫不動搖地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堅定地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眼界開闊,胸懷坦蕩,生活充實,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不躁,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動搖,經受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最終的落腳點要體現到我們每個人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去,掌握本領、勇於探索,在本職崗位上建功立業。這就要求我們做艱苦奮鬥的模範,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作風漂浮、好大喜功、熱衷名利的不良風氣;樹立正確的事業觀,把心思凝聚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上,把精力集中到履行職能上,把工作落實到提高戰鬥力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秉公用權、依法用權、用權盡責;樹立高尚的道德追求,正確對待金錢、物慾,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常修為官之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用黨性原則約束自己,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用羣眾的評議和意見反省自己,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樹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而實現這一切,其關鍵就是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動力源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ykew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