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通用19篇)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通用19篇)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通用19篇)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説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台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234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誌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温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温、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讚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淨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佔3分之2強,太湖72峯,蘇州攬入58峯,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蹟遍佈其間。

遊覽太湖,四季皆宜,真所謂“春可觀花品茗、夏有賞荷食鱸、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遊覽的是何園。何園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清光緒年間任過湖北漢黃德道台何芷舠辭官歸隱後建造,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主人附庸風雅,從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為“寄嘯山莊”。但人們習慣因園主人姓何而稱何園。

何園一改我國私家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把住宅融入疊石理水的花園之中,力求人居環境的最大美化,被我國文史專家羅哲文題為“晚清第一園”,它也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官邸園林。

何園大體上分為東園、西園、園居、片石山房和祠堂五個部分。我們的參觀路線是從東門進,南門出,整個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現在請大家跟着我參觀遊覽。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部分,東園入口是一座玉帶小橋,不僅玲瓏可愛,還使全園充滿水的靈性。何園的三個花園全部有真水,這可能和主人的名字有很大關係。

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牡丹廳,牡丹是何園的園花。請大家向西屋山牆頂上看,那是磚雕“風吹牡丹”,是晚清揚州磚雕中的精品,牡丹廳也因此而得名。

東園中央的點石是一峯太湖石,點石的北面是貼壁假山。過去大户人家的圍牆都很高,不高沒有氣派,也不安全。但高高的圍牆會擋住視線,讓人拘束。於是對高牆進行裝飾的貼壁假山在中國的私家園林中得到普遍運用,增加景色,豐富視野。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往前走。現在我們到了東園最精緻的建築羣船廳了。廳是船形,漢白玉砌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無礙,人在廳中,猶如置身甲板。廳外地面用瓦片、鵝卵石鋪成水波紋,給人以水意。而環顧四周,竟無一滴真水,船廳成為我國園林中旱園水意的經典之作。何園主人一生與船有着緊密聯繫,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臨水而改叫望江,主人為民為官為商,幾乎天天與船打交道,楹聯中的“船為家”就點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廳周邊的鋪地,分別是“松鶴延年”的壽字、“如意蓮子”的福字、“九鹿藏鬆”的祿字,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裝飾圖案。

下面我們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讀書樓。讀書樓是何家大公子何聲灝讀書的地方。裏面有當時大公子鄉試試卷的複印件,以及當年考上全國第九名的喜報。何家先後出現祖孫兩翰林,兄弟兩博士,父女兩畫家,姐弟兩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的史料陳列館裏,大家到時再去參觀瀏覽。

出了讀書樓,我們現在走的是何園的複道迴廊。説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長700多米的頤和園長廊,而何園的複道迴廊總長度是它的兩倍,達到1500餘米。跟頤和園的湖廊不同,何園是樓廊,樓廊之妙,不在於長,而在於曲。複道迴廊猶如彩虹飛落,環繞何家五大樓宇,使園與宅、中與西、鬧與靜融為一個整體。因此何園複道迴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譽。

我們沿着複道南行,就進入了何園的園居部分。我們先去看一座獨立的小苑“賞月樓”,這是園主人母親生活的地方,是專為吃齋唸佛喜歡獨處的母親建造,圍繞着“奉親”的主題,你們看就連從法國進口的鐵鑄欄杆上還鐫刻着“延年益壽”的字樣。

現在大家看到有點歐式特點的樓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後兩棟用迴廊圍成了院落,院裏栽種的是廣玉蘭和繡球樹,所以取名玉繡樓。玉繡樓中西合璧,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串樓理念,房間裏使用西洋的吊燈、壁爐等。各位遊客,你們注意看一下,在兩邊的廊道上,為什麼要留下六個圓孔呢?是留給傭人從樓下遞送飯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為那時規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動的,更不能上樓。

現在我們下樓去何家的正廳“與歸堂”,這是揚州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廳。楠木廳為主人會客之用。大廳所用的 9毫米玻璃在當時是進口的,是用同質的黃金換的,採光效果特別好,一掃中式廳堂的封閉、古板和沉悶,洋溢着開放、敞亮和明快的氣息。不過,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現在有一個彈孔和一道裂紋,彈孔是紅衞兵留下的,裂紋是拍戲時留下的。   下面我們一起去何家祠堂,去認識一下何園曾經的主人們。我先帶大家去看一口古井,我們看到的井一般是建在屋外的,但這口井為什麼建在屋內呢?其實關於這口井的存在一直都有爭論,一種説法認為具有空調作用,用作空調的話,就應當在屋內兩側各建一井,而這口井明顯不是空調,它只有一口,且建於屋子的一側。第二種説法是因為井在屋子東側,和風水有關,但史書上未有先例記載。第三種説法是因為井建在祠堂內,是對祖上恩德的銘記,叫做飲水思源。各位遊客,您覺得哪種説法更有道理呢?

現在我們到的地方是片石山房,它就是因水池北面的假山而得名,為清代石濤和尚的手筆。石濤和尚不僅是中國畫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他在41歲時結束雲遊生涯,客居揚州,創作了片石山房,這是他留在人間的唯一疊石作品,稱為人間孤本。東面牆上有石濤“片石山房”石刻一幅。石刻的北邊有一棵羅漢松,樹齡已有三百多年了,也是當年考證片石山房是石濤遺作的論據之一。遊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觀就是鏡花水月。現在你們看片石山房西邊廊壁間鑲嵌的一面大玻璃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面鏡子都能將園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懷抱。與鏡子遙遙相對,東北湖山腳下的水潭中,則藏着一輪明月,它跟隨我們的腳步,從月牙到滿月,依次變化。“人工造月”是片石山房的一絕。這兩處景點合起來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觀:鏡花水月。遊客們你們現在就想去親身體驗一下“鏡花水月”的妙鏡嗎?

走進何園,彷彿走進一幅自然和人文的美麗畫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園藝術,一個近代大家族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這裏生動展現。我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説:“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歡迎大家以後有機會再來我們揚州,再來何園。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3

歡迎各位來到甪直古鎮觀光遊覽。

古鎮位於蘇州東南約25公里處。古鎮周圍湖泊眾多,河網密佈,古鎮上“小橋,流水,人家”到處可見。因此,可以説直是—個典型的“水鄉澤國”。

甪直,古稱甫裏。到清代才改稱甪直。甪直;來源於“六直”。所謂“六直”,是指古鎮東邊的大直、小直、直上涇三條河道可以通達六處的意思。而“用”,則是佔代神話傳説中的一種吉祥的獨角獸,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尊雕塑上的形象。據説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種浯言、信息靈通的特異功能,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護佑—方平安,所以取“川”與‘‘六’’在吳語中的諧音,將乏;鎮命名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為古鎮的鎮標,立於此地,充分表明廠佔鎮人嚮往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

川直古鎮隸屬於蘇州市吳中區。古鎮面積僅為1.1平方公里。古鎮北靠吳凇江,南臨澄湖,境內水域寬闊,河道縱橫,自古盛產稻、麥、淡水魚類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稱地道的“魚米之鄉”。

古鎮不僅有豐富的水鄉物產,而且與其它江南古鎮相比,它更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吳王夫差都曾先後在這裏營造過離宮。鎮西南的張陵山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墓葬處;唐代詩人陸龜蒙曾隱居於古鎮白蓮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鎮自元代創辦了甫裏書院以來,—直重視教育,培養的秀才文人不計其數。到近代民國初年,古鎮更是率先興辦新學,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為古鎮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古鎮留下了徐多的歷史遺蹟和名人足跡。從古寺、古園、古街到歷史名人的古宅,整個佔鎮宛如—座琳琅滿目的歷史古物館。其中,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不僅能得到文化的滋養。現在古鎮—上保存着古堡聖寺、陸龜蒙詞、叫聖陶紀念館、沈宅、蕭宅、萬盛米行、王韜紀念館等古蹟和人文景觀。尤其古堡聖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羅漢像是江南古鎮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來古鎮視察後,為古鎮題寫了“神州第一水鄉”幾個字。今天“神州第一水鄉”已作為讓鎮人的驕傲,成了甪直古鎮的代名詞。鎮於19Q4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個景區之一。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一同進入古鎮去領略“神州第一水鄉”的獨特風姿吧。

[保聖寺]

甪直古鎮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鎮上有一處新中國成立後進入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聖寺古物館。至今為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南古鎮,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聖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和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一樣,同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歷史上,屢次興廢。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當時寺內殿宇達五千多間,僧眾有千人之多,寺廟範圍達半個古鎮。到民國初年,寺內建築幾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學校。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雄寶殿倒塌時,毀壞了殿內西壁的羅漢塑像,後經蔡元培、顧頡剛等著名學者文人的倡修,於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寶殿的遺址上建造了古物館以保護羅漢塑像。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古寺進行了整修。現存的古寺山門是—‘九L四年時,按清乾隆年間的山門原貌重修的。山門—卜“保聖寺”三字是當代掃法家費新我先生所題寫的。

穿過題有”輔揚顯祕”的.:二山門,就可看到天王殿立於院子正中。天王殿建於明代,清末同治年間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風格,其昂嘴斗拱結構就是明代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礎,則是北宋遺物。據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崇禎年間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來的。據説,建築天王殿時未用一根鐵釘,連接處完全以榫頭相接,可見木工工藝之精巧。殿內原有四大金剛泥塑像,抗日戰爭時期均毀於日軍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寶殿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院中有古寺的兩件鎮寺之寶。立於西側的是一青石經幢,它原立於天王殿前東側蟠竿夾石旁,用以驅邪降魔。經幢和夾石均為北宋遺物。其實經幢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一種佛教石刻,一般由蓋、柱、座三部分組成。柱體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經咒。現存青石經幢上的字跡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東側有一隻鐵鐘,高約1.5米,直徑1米,此鍾鑄於明末清初。鐘上鑄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吉祥語。

古物館中有著名的塑壁羅漢。館前廊檐下有廠引任先生所題寫的“保聖寺古物館”匾額。古物館門楣部上的“九羅漢聖蹟”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汀所書,:據《吳郡甫裏志》記載,原大雄寶殿建於;1020_年北宋年間,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羅漢,系唐代楊惠之所摹到之處。楊惠之是唐代吳縣人,是與唐代“畫聖”吳通廣齊名的“塑聖”。由於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樣容易保存,所以楊惠之的真跡作品千年不巧,實屬不易。

1920_年,史學家顧頡剛應葉聖陶、王伯祥之邀來賓遊保聖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聖手之作引起了史學家的注意。到1920_年,顧頡剛發現羅漢部委員塑像嚴重受損兵折將,急待保護,於是四處奔走呼籲,要搶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品”。後來在胡適、蔡元培先生的關心和倡導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員會”,集資並邀請了徐悲鴻、劉海粟、江小鸛、滑田友等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來考察研究,擬訂保存方案。鑑於原大雄寶殿已倒塌,於是決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館來保存這批珍貴的藝術遺存。

古物館動工於1930年秋,於1932年秋落成。古物館原為平頂的羅馬式紅磚建築,由於平頂容易積水,五十年代初發現屋頂漏水,於是對古物館進行了修整,改平頂為坡頂。改成坡頂後,雖能瀉水,但與寺廟整體建築不協調。於是1987年再次對其進行改造,將屋頂改為歇山單檐式。

進人古物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羅漢。羅漢塑像,在許多寺廟都能見到,或為五百羅漢,或為十八羅漢,但他們幾乎都沒有任何背景襯托,而着這裏則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羅漢塑像外,有山石、雲朵和浪花,給人一種如臨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覺,九尊羅漢塑像,除兩尊像在討論佛經外,其餘均分散而坐,且形態、表情各異,給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覺,使整個圖案少了一點宗教氣息,添了幾分人間的親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因十六羅漢和十八羅漢中都沒有他,所以也有人認為正中的這尊像是梁武帝蕭衍,是他被困台城時聽天由命的寫照。在達摩洞東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羅漢”,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飾是眾羅漢塑像中最華麗的。

在“望雁羅漢”下,有一對羅漢。東面的是諾矩羅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講經説法,所以他也叫“講經羅漢”。那麼他在講經給誰聽呢?請看西面這一尊,一副認真聽講的神態,這就是“聽經羅漢”,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講經羅漢”東面的是跋陀羅尊者。因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尷尬羅漢”。

在達摩祖師西面的是難提密多羅尊者。瞧他那心寬體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人稱“袒腹羅漢”。

在“袒腹羅漢”西面那尊怒目圓睜的是戍博迦尊者。從他怒不可遏的神態上,他被俗稱為“憤怒羅漢”。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羅漢”蘇蘋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樣子。

在整個塑壁中坐在最西頭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彷彿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

我們現在看到的九尊羅漢像,只是原來保聖寺大雄寶殿中供奉於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的一半,而且有多處殘損。另外,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聖”楊惠之,史學界從唐末以前沒有十八羅漢,只有十六羅漢以及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爭議。但不管是出自楊惠之之手,還是末人仿楊的風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藝術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華,極具藝術感染力和文物價值。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羅漢塑壁前,還有兩塊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時的古物。以前一般置於街心,喻佛無所不在,觀照眾生。

[葉聖陶紀念館]

現在各位來到的院子是葉聖陶紀念館。這裏最初是甫裏書院的遺址。1920_年興辦新學,把甫裏書院改成了甫裏國小,後來又改組成為“吳縣第五高等國小。

校”,簡稱“五高”。葉聖陶先生於1920_年春,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這裏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時間。在此期間,他進行了教育改革的實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寒曉的琴歌》、《低能兒》等,都是直接取材於甪直古鎮而創作的作品。因此,葉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88年2月葉老在北京逝世後,古鎮人民為了表現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葉老當年執教的幾處舊址重新修繕一新,闢為葉聖陶紀念館。紀念館正門門樓上鐫刻的“葉聖陶紀念館”,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寫的。

院子東側的這幢兩層樓建築是當時“五高”的女子部。1920_年,葉聖陶夫人胡墨林應“五高”之聘,曾在此擔任過三年女子部教師。

院子中部是一間很像方亭的四面廳建築。這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也就是閲覽室。現在四面廳當中的桌上放着一隻花籃,花籃前安放着葉老的遺容面模,供人們瞻仰。

四面廳西側是一間鴛鴦廳。當年是“五高”外地教師的宿舍兼辦公室。靠北的一側現已恢復了當年“五高”教師辦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開的七間平房,以長廊貫通,這就是紀念館的展覽廳。從東邊的序廳開始,分八個部分,以照片、實物、文獻資料等展品向人們介紹了葉聖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學、出版和社會活動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紹了葉老在古鎮的工作和生活初情況。

從紀念館北門出來,我們就來到了葉聖陶墓園。由花崗巖砌成的墓台坐西朝東。碑牆上鐫刻着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葉聖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墓台東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厭亭。亭中匾上“未厭”兩字是葉老遺墨。葉老早年曾將自己的住所稱作“未厭居”。“未厭”二字就是學而不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意思。

[陸龜蒙祠]

從保聖寺西門出來,這裏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創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白蓮寺遺址。在白蓮寺遺址以西,就是陸龜蒙祠,也叫甫裏先生祠。這裏原為陸龜蒙的宅園,北宋時建為甫裏先生祠。

陸龜蒙是晚唐文學家,蘇州人,別號甫裏先生。家世顯赫,祖上出過兩任宰相。陸龜蒙從小刻苦讀書,以期學成報國。然而運氣不佳,應試不第。在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來到甪直古鎮買田隱居了下來。他不顧封建世俗觀念,親自下地幹活。這在當時實屬可貴之舉。務農之餘,他也經常泛舟出遊,出入江湖之間,寫下了許多反映吳地水鄉生活的詩歌。作品有《甫裏先生集》、《笠澤叢書》等詩集傳世。他與唐代詩人皮日休最為要好,世稱“皮陸”。另外,陸龜蒙對農具也很有研究,他寫的《耒耜經》是研究我國古代農具的重要資料。

陸龜蒙衣冠冢佔地約一畝。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間的石刻碑。

衣冠冢邊有一清風亭,意思是稱頌陸龜蒙“清風亮節”的高雅人品。清風亭旁有一水池,這是當年陸龜蒙養綠鴨的水池。因綠鴨善鬥,所以水池又被稱為鬥鴨池。

清風亭、鬥鴨池最初建於北宋年間,明、清時曾經重修過。清同治年間重修清風亭時還在亭中掛了“清風亮節”匾,並立了陸龜蒙的塑像。時,再次遭到破壞。現存的清風亭、鬥鴨池均為一九八一年以後陸續修復的。其中陸龜蒙衣冠冢和鬥鴨池均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鬥鴨池東西兩旁種有三棵古銀杏樹,據説是陸龜蒙所植。它們就像三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蒼然屹立於此,見證着古鎮的滄桑變遷。

[萬盛米行]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説《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寫到的萬盛米行。它的原型是萬成恆米行。這家米行是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夥經營的,也是角直古鎮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場時,這裏門口的河道就會彙集起許多賣谷買米的船,裝谷卸米的熱鬧場面可想而知。

這裏五十年代曾改為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現在為了適應旅遊市場的發展,開發古鎮的人文旅遊資源,將其重新修葺為“萬盛米行”,向各位遊客再現民國年間小鎮米市“前店後場”的風貌。面對河埠的三開間門面是賣米的店鋪。高高的木製櫃枱上掛着“萬商雲集’’的廣告牌。店鋪後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地上鋪着石板,南北兩邊廊下陳列着各種.種稻用的農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後大廳叫“耒耜堂”,“耒耜”原指農具,也借指耕種。

[王韜紀念館]

王韜(1828—1897)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改良主義先行者。他出身於甪直古鎮上的一個書香門第,十七歲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親進了美國教會辦的。

上海墨海書館,從事文字潤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當他乏味於平庸無聊的書館生活時,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認為這是他出世報國的機會,於是積極上書“平賊”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和起用,但終究未能如願。後來他因化名上書太平天國蘇福省一事被李鴻章以“通賊”罪名加以通緝。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從事翻譯和辦報活動。後來又到美國實地考察了兩年多時間,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國要強大,必須實行改革。1874年,他創辦了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刊《循環日報》,並親自擔任主筆。這期間他還寫了許多主張變法維新的論文,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王韜的變法主張比康、樑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説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王韜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擔任過《申報》的編輯主任,而且還在上海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間,他曾多次返回古鎮。我們從他晚年的作品《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那份濃濃的眷戀之情。

現在闢為王韜紀念館的這座清式建築是王韜去上海墨海書館做事之前的舊宅。佔地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廳蘅花館是一間面闊三間的鴛鴦廳。所謂蘅花館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和賢達的清高。這裏題作館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館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風,上面刻有王韜的主要生平事蹟。屏風前有王韜半身銅像。

蘅花館後有一小巧雅緻的後花園,點綴有池水、假山,種有桃、柳、青楓、石榴等植物,給飽經歷史滄桑的古宅平添了幾分綠意和生氣。

[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沈宅)]

古鎮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庫門宅院,門前有一座青磚裝飾的照壁,上面鐫刻着“漪韻”二字,點出了水鄉枕河人家的清雅風範。這裏原來是民國時古鎮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稱“沈宅”。

沈宅建於清末同治年間,佔地約2500平方米,共分五進。建築結構精巧,雕樑也極為精細,具有清代建築的特點。尤其三開間主廳樂善堂是其精華所在,高大寬敞,樑柱憑欄間遍飾雕刻,而且前後重軒,冬暖夏涼,稱之為古鎮上最豪華的古建築也一點不過分。

沈家在古鎮上是以興辦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寬夫於清光緒年間在鎮上重建過甫裏書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輕時曾留學日本,專攻教育學。回到家鄉後,把甫裏書院改為甫裏國小,成為古鎮上創辦新學的第一人。他還曾經為保護保聖寺唐塑捐過善款,受到古鎮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進現闢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展廳。吳地水鄉婦女的服飾以手工土布為材料;憑其特獨的裁剪樣式和素樸的顏色搭配,顯得樸素而娟秀,鄉野而淡雅,在江南水鄉獨樹一幟。連穿戴這種服飾的水鄉農家婦女也被戲稱“水鄉少數民族”。

這裏展出的服飾,有形狀和系法獨特的包頭巾,有大襟、紐襻、緊袖並且三色拼接的上衣,還有自腰齊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鄉婦女靈巧手工的繡花百衲鞋。這些設計獨特的服飾,既方便婦女的生產勞動,又能體現出一種水鄉婦女健康的美,堪稱獨特的實用藝術品。儘管隨着時代的變遷,水鄉的經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而逐步發生着變化,水鄉婦女的傳統服飾正逐步從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樣,它作為吳地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對研究吳文化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

[蕭宅]

古鎮上除了剛才看過的沈宅外,其實還有一處富家宅院,這就是位於中市街的蕭宅。蕭宅雖沒有沈宅那麼華麗,卻也有幾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感覺。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蕭宅,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進之深,是古鎮上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為鎮上姓楊的武舉人所建,後來賣給了蕭冰黎,故稱為“蕭宅”。蕭冰黎是鎮上“五高”的教師,還曾與沈柏寒等人一起創辦電燈廠,曾任鄉議會副會長,為古鎮的地方公益事業作出過諸多貢獻。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電影演員。現在蕭氏老宅中設有“蕭芳芳演藝館”,介紹她的從藝經歷以及藝術成就和社會活動等。

蕭宅自門樓起,茶廳、樓廳、廂樓和飯廳都整齊地按規制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樓廳雖為主廳,但卻不算最高的建築。蕭宅的建築特點之一是從門樓起,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昇”之意。在茶廳和樓廳前還各有一座磚雕門樓,上面分別刻有“積善餘慶”和“燕翼治謀”的門額,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題寫的。“積善餘慶”的意思是積德行善方保五福齊全;“燕翼治謀”則是説要善於為子孫後代謀劃人生。

蕭宅中原來也有不少雕飾,可惜在中遭到了嚴破壞,現已很難欣賞到其精巧的工藝了。

[古鎮水鄉風光]

用直古鎮地處江南水鄉地帶,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稱,“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觀自然是隨處可見。尤其是作為水景觀主體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脈一樣,流到古鎮的每個角落,給古鎮注入了幾多的活力和阜無限的生機。河道兩側石駁岸上至今還留有許多雕刻精美的船纜石,也叫系船石。它們不僅具有繫纜拴船的實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塊塊內涵豐富的石雕藝術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壽桃、蝙蝠等精美圖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鎮昔日的繁華。

與血脈般蜿蜒於古鎮各處的河道水巷緊緊依偎的是一條條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兩邊依街傍水的水鄉民居。古鎮人大多臨水或面水而居,家與河之間也就只是幾步石階的距離。古鎮人從日常的淘米洗菜、漿洗衣物到以舟代步,無一離得開水,似乎一天不下幾次河埠頭去洗洗刷刷,心裏就總覺得空落落的。在這裏,家與河的共存,人與水的親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果説石板街是古鎮的“骨架”的話,那麼,一座座跨河連街的石橋,便可以説是古鎮的“關節”了。它們不僅溝通了古鎮的陸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畫龍點睛的橋聯還為古鎮的水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鎮上現存各種形狀的小橋四十座,均為自宋到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古橋。宋、元古橋一般採用質地鬆軟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則採用青石造橋,至於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巖造橋則是叢明末清初才開始的。造橋石材的這種變化,客觀上反映出古代水鄉造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古鎮上還有多處“雙橋”,即建在河道交匯處,呈“L”形連在一起的兩座橋。因其形似古代的鑰匙,因此也稱鑰匙橋。許多遊客一講“雙橋”,就會想到周莊,以為只有周莊才有雙橋,其實不然。雙橋在江南許多水鄉古鎮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鎮上就有五處之多,尤其以古鎮中心的三元橋和萬安橋為代表。雙橋又稱‘‘三步二橋”,即三步跨兩橋的意思。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4

尊敬的何園客人、嘉賓,大家好。花園,是私家園林的華彩樂章,對於前來欣賞何園這部樂章的觀眾來説,東園只不過是序曲,西園才是高潮。西園是何園精心打造的山水空間。這裏層樓幽谷,廊道迂迴,山環水繞,古木參天,月白風清,鳥語花香,交織成天人合一的立體畫卷,來到這裏,讓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幻覺,好像誤入了傳説中的世外桃源、神仙洞府。

從西園看複道迴廊是最佳角度,何園複道迴廊全長1500米,它騰挪、纏繞於園中建築之間,複道凌空,內外分流,迴廊曲折,高低錯落,構成了園林內部的四通八達與迴環變化之美,把廊道建築的功能和魅力,發揮到了登峯造極之境。複道迴廊是何園特色建築之冠,在江南園林中絕無僅有,它造就了何園獨一無二的串樓景觀,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建築專家更把它看作是立交橋的雛形。晴明天氣,日出月落,複道兩邊的透空雕花欄杆交錯投影,流光溢彩。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藉助這條廊道,人們就可以無憂無慮徜徉園內,悠閒自在流連美景。

神話傳説裏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壺的記載,揚州園林中喜歡借用這個典故,在園中挖池為海,築亭當山,虛擬海上伸山的意境。與眾不同的是,經據專家考證,西園水心亭壺上春秋同時還是一座水心戲台,主人把戲亭建在水裏,在上面演戲拍曲,輕歌曼舞,可以巧妙藉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和光影,增強音響與視覺效果。

水池北面是匯勝樓。樓上供來收藏古今典籍、名家字畫,樓下蝴蝶廳是主人的宴客場所,廳內牆上裝飾有宋蘇東坡竹石圖、明唐寅花鳥圖、清劉墉書法和鄭板橋竹石圖等木刻壁畫。體現了主人的雅好和品位。

池西桂花廳坐落在山石桂樹叢中。廳上有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手書 "桂花飄香"匾額,何園一萬多平米的園區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餘株。中秋到何園賞桂、賞月,是揚州二分明月節的重頭戲,屆時何園夜遊,浴桂香,賞明月,啜芳茗,觀看水心戲台地方傳統曲藝表演,品嚐精緻可口的維揚風味小吃,盡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又是別一種風味。

西園建築景觀到桂花廳為止,接下來過渡到山水景觀,水池南面這座湖石假山,是何園的制高點,望去懸崖峭壁,奇峯飛谷,呈千丘壑萬千之勢;山上古樹名木,蒼翠蓊鬱,有拔地參天之姿。古人疊石掇山講究人性化,所謂"七分主人三分疊",西園湖山的立意佈局,儼然就是一幅唐代大詩人王摩詰的詩意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它所傳遞出的那種山林深深深幾許的幽渺意境,與園主何芷舠避禍歸隱,寄嘯山水的心境十分切合,不知大家在參觀中是否留意,東南兩側樓廊的上下廊壁間各有一排什錦花窗,在此提醒大家,品味花窗和花窗賞景,也是何園的又一特色。花窗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扮演着極其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如果把成功的園林比作一手好詩,花窗就是它的錦詞佳句。何園花窗不但數量多,而且製作精,樣式美。它們集中分佈在花園與住宅之間的廊壁上,組成一條條優雅別緻的花窗帶,不但自己成為賞心悦目的景觀,而且實現了不同空間相互借景,人們透過花窗,就像在觀看一幅幅流動的框畫,移步換景,迷離多變,十分賞心悦目。

好,我的講解到這裏介紹。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去中華門城堡參觀遊覽。我們的車正行駛在中華路上,這條路原來是六朝及南唐時代宮城前面的御街,是歷代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現經拓寬改造,成為既保留明清古建特色又融入現代風格的商業街,特別是沿街底層的騎樓,富有方便行人的人情味,為千年古街增色不少。

前方橫亙在路端的古城堡就是中華門,穿過三道城門駛入第一道甕城,我們就處於古城牆四面包圍的天井之中。請大家順着蹬道臨甕城城頭。我向各位介紹一下。

〔古城之邦〕各位朋友,談到城這樣一個古代戰爭的防禦設施,各位沒有不知道的,我們從小就熟悉天安門城樓、萬里長城等名詞,它已成了古老祖國的象徵。一部封建社會歷史貫穿着造城的歷史,自始至終伴隨着封建社會的興衰。三千多年以來,歷朝歷代都把大興土木築城當作興國安邦的重大舉措,“築城以衞君,造廓以安民”。秦始皇調集百萬軍民建造萬里長城,給我們留下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同樣漢武帝修造僅內城即有35平方公里的長安城,而在其後的羅馬城也不過14平方公里,拜占庭才12平方公里,使通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的西方人無不驚歎。城的規模就是國力強盛的標誌。封建社會越發展,城池就越堅固複雜,它體現了創業君王的雄才大略和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屹立的城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到建國前,我國有二千多座城池,到現在保存完好的有山西平遙古城(周長13.7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荊州古城、壽州古城、西安古城等。至於世界名城如雅典、羅馬早已灰飛煙滅,以巴黎為代表的數以萬計的古堡,除邊遠的騎士莊園城堡外,大都在大革命中紛紛倒塌。當今世界首屈一指,在硝煙炮火中矗立六百餘年,原長34公里,現存21公里的南京城,是任何一個城池都無法比擬的。

〔應天京城〕各位朋友,南京是六朝古都,但這些朝代大多是南北分裂偏安江左的小朝庭,其中統一全國、政唯此出的只是大明王朝的初年。元朝末年,農民出身的紅巾軍首領朱元璋看準了金陵的王氣,選此作為立基興業的根據地,江東沃土的南京山川形勝,物阜民豐,橫可以東進西討,縱則能南征北戰。他於公元1356年攻下元集慶路,改為“應天府”,即應受天命之意。他深謀遠慮,穩住腳跟,以圖宏業。公元1366年接受皖南休寧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也就是鞏固根據地防守,貯備充足的糧草,不先出頭,避開羣雄的矛頭,蓄積力量,後發制人,爭霸天下。築起高大堅固的城牆,就是實現這個戰略思想的重大舉措。在南唐都城、宋建康府城的基礎上擴建應天府城,“建泰山不拔之基,為萬世無窮之計”。儘管其中有移都中原及故里興中都的考慮,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劉基的主張,力排眾議,把南京定為京師,繼續擴建完成。

朱元璋調集20萬匠户,籌集資金,直到公元1386年共用了20xx年的時間,才建成了應天京城。連甕城在內城長達33.676公里。有13616個垛口,二百多個屯兵窩棚,牆高14~21米,基寬14米左右,上寬4~9米,全部用磚塊條石砌成,沿江的牆段部分以巖石峭壁作為牆身和牆基,保留了石城的特色。從江南5省152個州府縣調運城磚,統一規格質量,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每塊磚上均有銘文記着出產的州府縣官員、保甲及工匠師的姓名,遇有質量問題就要追究,這就是幾百年前的承包責任制,但這種責任是以頭顱來擔保的,因此城磚的質量非常優良,幾百年都未見嚴重的分化。築城是分幾個階段進行的,先是結合皇宮建造拓建南唐都城東部,接着利用原城的南牆西牆加厚加高和延伸,最後擴建北城,環湖帶江,城的面積比南唐城大三倍,達到43平方公里。施工中充分利用山形、舊城、舊堤,用條石打牢城基,有的地段如通濟門至三山門用長1米左右,厚30釐米,寬70釐米的條石砌成7公里的城牆,勾縫用糯米、石灰、桐油、蓼草等熬成極粘的砌漿,並且下寬上窄,斷面為穩定的梯形,再處理好各種排水設施,這樣的工程歷經數百年,還堅固如初。

南京城的形狀是按地形變化決定的,以當時作戰的軍事要求選擇走勢,不是採用方形對稱的古制,而是依山環水,據山脊築城,把制高點富貴山、雞籠山、覆舟山、清涼山、馬鞍山、四望山、獅子山等十幾個山頭作為城基,既居高臨下,增加險固,又減少了工程量。並連接河湖作為城壕。這樣南京城就形成了多邊的自然葫蘆形。各位可以看一看南京導遊交通圖,葫蘆的嘴部在獅子山,玄武湖、莫愁湖是兩個牙腰,中華門、通濟門是底邊。可以看出朱元璋不講虛華最講實用,不拘古制,以適為宜的務實創新的作風。為了彌補紫金山控制城內製高的缺陷,朱元璋又在京城外圍興造長達60公里的外廓,負山帶江,以土築城,號稱土城,設有18個城門,也就是“外十八”的來由,加強了京師的防禦屏障。

聚寶盆的傳説。朱元璋造城之時,割據江東一隅的地方勢力,財力不豐,而且連年征戰府庫空虛。這樣築城經費就攤派由江浙富户來承擔,大概要佔到一半的費用。作為江南首富沈萬三被大大地放了血,至少獨家領佔了三分之一的攤派。這個老南京家喻户曉的人物原名富,字仲榮,排行老三,有當時最富者的稱號——萬户三秀,又稱沈萬三。浙江湖州人,遷居蘇州,現崑山水鄉小鎮周莊仍有沈家故居,因善於經商理財,積累鉅富。人們傳説他少年時,在田野裏蛇口中救出一隻青蛙。這隻青蛙是天上的仙女,因罪被貶下凡,為報救命之恩從口中吐出聚寶盆酬謝沈富。聚寶盆只要投入金銀時,立即溢滿全盆,取之不盡,成了沈萬三滾滾而來的財源。也該他這位富可敵國的鉅商倒黴,朱元璋不僅要他出幾百萬兩銀子的工程款,還要徵用聚寶盆,吃了雞蛋還要殺雞。傳説建造聚寶門時,內外秦淮二水相夾,有水怪作祟在城基挖掘洞窟,城堡屢建屢塌,工程一再延誤。朱元璋指令劉基察訪內情,這位軍師大人串街走巷,忽聽見孩童唱着金陵民謠“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個聚寶盆,找到聚寶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頭戴聚寶盆,埋在城牆根,城門篤定建得成。劉基本是通陰陽曉卜算的術士,聽懂兒歌的含義,向朱元璋建議尋找名叫戴鼎成的人,再向沈萬三索取聚寶盆。朱元璋也是一個迷信取諧音討口彩的人,造宮殿填鐘山腳下的燕雀湖,殺了田(填)得滿才把湖填平,建後湖皇冊庫殺毛(貓)老人以鎮鼠,故劉基的建議頗合聖意。但沈萬三的聚寶盆也不便強取硬奪,便派徐達前往沈家,聲稱皇上借用,於五更時天亮即予歸還,沈萬三豈敢違抗,只好悻悻捧借。誰知寶盆一去不返,讓戴鼎成頭頂着跳入城牆根活埋於城基,只見金光一道,河妖逃遁,城門立馬造成。朱元璋無盆奉還,就想出一計,下令南京城所有的更夫都不準打五更報時。沈萬三坐等天亮盼着五更報時,直等到天大亮仍不聽五更,知道堂堂天子又耍滑頭賴帳了,但也無可奈何。自此南京城與其他城不一樣,不打五更天就成了慣例。沈萬三最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除築城資金,還要出百萬兩銀犒勞三軍,皇帝認為他與已比富,他用茅山石鋪街心,説他是“謀反”,雖逃死罪,但落得個抄沒家產充軍雲南的結局。

〔城門、甕城〕明南京都城闢有 13座城門,民謠“裏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往外插”及“三山聚寶臨通濟,洪武朝陽鎮太平,神策金川定鍾阜,儀鳳淮清到石城”,用順口溜的語言順序編出了13座城門、即三山門(水西門),聚寶門(中華門),通濟門,洪武門(光華門),朝陽門(中山門),太平門,神策門(和平門),金川門,鍾阜門,儀鳳門(興中門),定淮門,清涼門,石城門(漢中門)。其中有7座城門增建甕城加強防守。三山、聚寶、通濟四城三甕,石城門三城二甕,正陽(洪武)、清涼、神策二城一甕。各位朋友,什麼叫甕城呢?就是在主城門的內外加建一至多道圈城,形狀似盛水的陶甕。古代有“請君入甕”“甕中捉鼈”的成語,指的就是難以逃脱坐以待弊。有了甕城可以增強防禦縱深層次,利於殲滅犯敵。類似的形式還有羅城、子城、月城等。南京的甕城有不同於其他城的獨到之處,就是甕城在主城門內,僅有神策門一道甕城在外,城內有層層防禦。這也是朱元璋講求實效,匠心獨具的地方。可惜這些甕城除聚寶門、神策門完整保存,石城門大部保存外,其餘都看不見了。

〔明城風光帶〕1988年南京城牆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存下來的有21.35公里的牆段。

隨着中華門城堡、水西門及漢中門市民廣場、鬼臉城公園、獅子山閲江樓及三宿巖、神策門公園、台城、月牙湖公園等等相繼修復或即將復建,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值得向各位特別介紹的是台城,它已按原樣修復,面對鐘山,下俯玄武湖,遙對九華山、背倚雞籠山,風光旖旎,還建了城牆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安排前往,保證各位不虛此行。

各位朋友,南京的兩條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風景帶——秦淮風光帶和明城牆風光帶在我們的腳下交匯成結合點。我們現在目字形的城堡上散步,不難想象當年建造的艱難和戰爭中攻守激烈的場強作面。城堡東西寬118米,南北縱深129米,佔地16512平方米,首道牆高21. 45米,由一道城門,三座甕城組成。西側是登城(石姜)(石察)[注:前面兩個括號為兩個單字](坡道),又稱馬道,便於拖運作戰物資。在城內附建有藏兵洞形似陝北的窯洞,一道門的底層兩側各3個,馬道外邊兩側各7個,二層上也有7個共27個,平時貯存軍用物資,戰時可藏兵三千。第一道甕城寬16.14米,三面牆長104.7米,第二道城寬15.8米,第三道寬19.3米,牆高都是8.4米,三道門上原都有閘樓,現已毀,但留有樓基。1.24米高的基座上還留有絞關座石,是用來提升閘門的機關。門洞內原有30餘釐米厚的內開木門和千斤閘,現門枋門栓孔及閘槽清晰可見,不久將重建閘樓、絞關、閘門,恢復原貌。

大家隨我走到最北面的閘樓上,下面就是寬28米的內秦淮河,正對城門的長32米的橋叫鎮淮橋,它正對南唐皇宮的大門,附近就是著名的朱雀橋的故址。內秦淮就是我們在夫子廟看到的槳聲燈影的千古名河。原來是秦淮河的正流,呈V形流經這一帶,河寬達100多米,又稱小江,可通數百噸的大船。兩岸歷來是高門貴第,府宅連宇,聚集了多少代名流文士,商賈熙攘,學子云集,消磨了無數英雄豪傑。十里秦淮,六朝金粉,門東一帶有三國張昭的婁侯府,晉代中丞周處故宅,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出生地。鎮淮橋東北面是明開國元勛信國公湯和府第,河南邊是英國公張輔府第,門西有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的遊居之所,大畫家顧愷之的宅樓,有引起李白詠唱千古名詩的鳳凰台,還有中山王徐達的西花園。真是“秦淮明月無新舊,脂香粉膩滿東流”。南唐時為保衞這一居民稠集、富庶繁華之地,下令擴大金陵城,把秦淮河圈入城內,在城外另挖護城河,分秦淮水流,人稱外秦淮河。這樣一來,內河通航的作用逐漸減小了,河道變窄了,但繁華不減,朱樓依舊,沿岸馬頭牆鱗次櫛比,河廳河房依水而築,笙歌飄揚,脂香四溢,“一代粧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蟬娟”,內門東西,一現秦淮風光的嫵媚妍麗。

各位朋友,繞過三道甕城,從西路登臨城樓,我們看到城為三層,正城門券深52.6米,寬8米多,券洞幽深,要隘險固,券壁上已凝結成鈣質鐘乳石,是數百年時間的沉積。第二層樓基厚47米,寬65米,高9米,磚石結構,7個兵洞深40餘米,寬7米,中洞面積達310平方米,內有閘門絞關座石一對。洞內展有字畫、文物和紀念品供應部,有城牆概況和守城器械文物展覽,等一會自由活動15分鐘時大家可以去參觀或選購。第三層上是寬闊的平台,原有七開間三重檐歇山頂的敵樓及三面環繞的廂房廊廡,下面是一道圍牆屏護,氣宇軒昂,雄鎮城關。它1937年毀於日軍攻陷南京的炮火,但樓基柱礎石仍整齊排列歷歷在目。現市政府已計劃在近期修復敵樓,再現雄姿。城堡的東西兩側是1931年因交通需要開闢的豁口,以利車輛繞門通行,不久也要修建券門連接東西城牆,遊人可步入城牆遊覽。

各位朋友,我們站在城牆上從垛口南望,城外腳下是跨越外秦淮的長幹橋,橋長100米,橋名是解放後第一任市長劉伯承元帥的題字。橋正對城門,城門上書“中華門”三字,是1920xx年由聚寶門改現名時蔣介石手題。這一帶是秦淮河河谷地帶,是最早開發南京先民們的聚居地之一,自古繁榮,也是南京建城最早的越城舊址,至今有2500餘年。金陵第一寺三國東吳的建初寺也在這一帶,古名長幹裏。在場各位可能對長幹二字不熟,但有一個成語一定耳熟能詳。李白“長幹行”一詩寫道“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愛情故事就源出於這裏。東南方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為紀念生母所造大報恩寺和名揚中外的高達80米金碧輝煌琉璃寶塔舊址,抗戰時期,還出土了唐代高僧玄奘的佛骨舍利,驚震佛界。

正南1公里,有一片蒼翠的山崗,那就是雨花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區,烈士陵園所在地。山原名聚寶山,因出產五彩斑爛晶瑩可愛的瑪瑙又名雨花石而得名,聚寶門也因此得名,它與聚寶盆故名是兩回事。我們看到,山顛有一巨碑矗立,就是鄧小平同志書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這裏是進出南京的南大門,皖贛鐵路通往浙江、福建、江西,寧馬(馬鞍山)、寧高(高淳)、機場高速三條高速公路,寧丹、寧合、環城一級公路從這裏向各地輻射延伸。各位現在這裏,看城內外高樓林立,寬闊大道車行川流,特別是城內數百幢大樓拔地而起,各展風采,構成現代化都市的風景線,給古老的南京注入無限的生機。

各位朋友,看着這堅固的城堡和城牆上留存的累累彈孔,似乎空氣中還彌散着炮火的硝煙,可謂身經百戰,飽受兵火。1853年,洪秀全率五十萬太平軍抵臨城牆,在聚寶山引炮轟城門,用雲梯攀攻城樓,太平軍據守天京的20xx年間,與清軍在這裏數次激戰。辛亥革命,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南路部隊佔領雨花台,在中華門與張勛的清軍殊死搏鬥,最終擊潰清軍光復南京,扭轉了武昌起義後的革命局勢,為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創了根據地。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蘇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美譽。蘇州園林源遠流長,明清全盛時200多處園林遍佈古城內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數十處,分別代表了中國宋、元、明、清江南園林風格。蘇州古典園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譽,是蘇州獨有的旅遊資源。1997年12月4日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批准了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准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增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俱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蘇州城歷史悠久,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聞名遐爾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獅園、怡園等。蘇州園林戰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拙政園享有“江南名園精華”的盛譽。宋、元、明、清歷代園林各具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特色。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_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藴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明清時期,蘇州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階段,造園藝術也趨於成熟,出現了一批園林藝術家,使造園活動達到高潮。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至今保存完好並開放的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於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鬧市的人們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變化,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藴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盪怡然自得的(怡園“畫舫齋”),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四園生活的(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充滿着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在園中行遊,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峯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中國園林是世界造園之母,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對蘇州古典園林的評價。近年來蘇州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古典園林自然遺產公約》及《蘇州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等,積極保護園林,鞏固擴展申報成果;深入挖掘園林文化內涵,弘揚吳文化。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按照“保護、疏導、恢復、發展”方針,使園林之城名副其實。蘇州園林和綠化局從世界同行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國際標準實施對古典園林的保護、管理和規範,建立現代化的園林管理體制:一是恢復性保護;二是挖掘性保護,如拙政園再現明代文徵明《三十一景圖》,滄浪亭重現林則徐珍貴遺蹟等;三是建設性保護;四是接軌性保護,拙政園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景點,並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留園、獅子林、網師園也被評為4A級景點。蘇州園林不斷推出一系列特色旅遊活動,如虎丘藝術花會、金秋廟會,拙政園杜鵑花節、荷花節,留園吳文化活動,網師園特色夜遊及怡園水仙展,獅子林時令花展,天平紅楓節,石湖串月,滄浪亭蘭花、菊花展,耦園水鄉特色遊等;蘇州園林還抓住“保護、開發、管理、服務”四個環節,使古典園林成為體現蘇州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20_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20多年來,蘇州園林藝術自1980年首次出口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式庭院“明軒”後,“品牌”效應凸現,先後設計、建造並獲多項榮譽:日本池田“齊芳亭”、加拿大“逸園”、新加坡“藴秀園”、日本金澤“金蘭亭”、美國佛羅里達“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香港九龍寨城公園、雀鳥公園、美國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99昆明世博會“東吳小築”(獲綜合大獎)、美國波特蘭“蘭蘇園”等,使蘇州品牌的園林在五湖四海安家落户,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吸引了歐、亞、美等專家學者來蘇州考察古典園林。

第28屆世遺會在20_年6月28至7月7日在蘇州召開,是中國政府承辦最高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將近100個國家、500多名代表到會,及中外記者等,共800多人。有利於世界進一步瞭解蘇州,蘇州進一步走向世界。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7

無錫惠山古鎮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羣密集分佈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20__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佈惠山古鎮祠堂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錄名單

古鎮的文化底藴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

惠山古鎮各行業會所佔一定數量,其中山貨公所、耍貨公所、石作公所、鹽業公所、建築業行會,婺源會館等。成為古鎮亮點。惠山古鎮具有水陸二條交通線,水路由京杭大運支流三裏至古鎮腹地,陸路離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金蓮橋、唐聽松石牀在古鎮中重要位子。唐皮日休詩“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牀”。明洪武初年600餘年古銀杏,400餘年古玉蘭,古香樟,根深葉茂。始建於明代的寄暢園、愚公谷舊貌依舊。

明代“千人報德坊”、“華氏四面牌坊”是古鎮牌坊羣的佼佼者。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羣佔居古鎮主體位子,始建於唐而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惠山祠堂羣按規制可分為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餘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竇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峯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咸豐六年。五里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經銷惠山泥人的店鋪林立,龍頭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館,寶善橋有惠山泥人廠,街上有張巡廟。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文化底藴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已發現ll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蹟,彙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為國內所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參與興趣感,今後是探勝訪跡、尋根文化體驗互動、憑弔先賢道德哲理、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之源。

惠山寺周邊祠堂羣有過郡馬祠、錢武肅王祠(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鏐)、嵇忠節祠、張義士祠、鄒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綱)、貞節祠、張孝子祠、張節婦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軍作戰陣亡的全體湘軍淮軍官兵)華孝子祠(孝子華寶)、華節愍公祠、華節婦祠、華貞節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賢祠、報忠祠、蔣家祠惠山寺、蘇家祠唐張貞節祠、蔡氏孝友祠、貞節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簡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陸子祠(陸羽)、顧端文公祠(顧憲成)、邵文莊公祠(又稱二泉書院,邵寶)、劉猛將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湯斌、李星源)、單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學者周子義)、王僉事祠(明畫家王問)、任節婦專祠。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為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芷舠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台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歎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説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台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為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為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台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為“蝴蝶廳”。這裏原為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為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為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為“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為適宜,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敍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敍》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台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為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説、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為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抬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為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才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説,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為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為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為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為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為書屋,另一邊為棋室,中間是湧的泉,並配置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為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為“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為這是何園,分明是瑤台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9

靈山梵宮位於靈山勝境景區內,與靈山大佛比鄰而立,是一座相當豪華的佛教宮殿,內部有精美的裝潢和展品,值得細看。當梵宮聖壇不舉行會議時,每天還有如夢如幻的演出靈山吉祥頌,壯觀震撼,不容錯過。

靈山梵宮的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並融合了石窟與傳統佛教建築元素,大塊的石板外牆上佈滿了精美的浮雕,五個金色尖頂非常大氣。走進宮殿,殿內的東陽木雕、敦煌壁畫、揚州漆器、景泰藍須彌燈、壽山石雕、景德鎮青花鬥彩缸等藝術珍品讓人目不暇接。寬敞的大廳四處金碧輝煌,你會看到人形的十二生肖金像,各個坐姿不同,神態逼真。來到中庭,精雕細琢的高大穹頂氣派非凡,藍色的頂端宛如蒼天;前方樑柱上有不同形態的仙人雕像,彷彿就要飛出來一般。

穿過中庭走到底,可以看到一堵閃耀着奇光異彩的高牆,這就是梵宮的鎮館之寶“華藏世界”。牆面有100平方米大,由160塊琉璃燒製而成,上面有浮雕,中間鑲嵌着“一大四小”五座金佛,上方是一塊木匾,寫着“妙應無窮”四個金字,整個作品可謂耀眼奪目。

再到聖壇看看,這個寬敞的會場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它斑斕的大穹頂,不斷變化的燈光讓人好似進入夢境一般。這裏的靈山吉祥頌演出講述釋迦牟尼捨棄皇太子地位及奢侈的生活,出家學道,歷經磨難後成佛的歷程,你可以坐在蒲團坐墊上來觀賞。購買了門票的遊客可憑票免費看吉祥頌演出,免票羣體看演出需另付50元,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官網。

另外,在梵宮2樓還有一個珍寶館(單獨售票,30元),展示許多當代美術工藝大師的作品,包括玉雕、瓷器、繪畫等,可以大飽眼福。在3樓的五觀堂還可以品嚐齋飯,淨素自助餐參考價50元。

梵宮外面還有廣場、香水海、曼飛龍塔、五印壇城等佛教景觀建築,可以細細觀賞。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0

歡迎大家來到周莊,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遊覽這座魅力古城,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著名畫家羅冠中曾這樣評價過周莊: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將我們周莊同黃山相媲美,足以見周莊魅力之大了。現在我將帶領大家切身體會一遭周莊的美。

首先由我來簡單的向各位介紹一下週莊。

周莊是江蘇省崑山市的一個具有9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環境幽雅,建築古樸,處於澄湖,白蜆湖,澱山湖和南湖的懷抱之中,古稱搖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是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搖君的封地,又名貞豐裏。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春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後人為紀念週迪功郎,遂將貞豐裏改名為周莊。周莊還有位商業天才沈萬三,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沈廳,領略下這位商業天才的輝煌人生。周莊四面環水,南北市河、後巷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構成了水鄉的神韻。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橋多,是其特色之一。這裏有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蜆園橋、永安橋、世德橋等等。特別有名的是永安橋和世德橋,又稱雙橋,這些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

整個周莊就是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畫。周莊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藴涵:沈廳、張廳、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 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莊;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鉅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莊採風者更不勝枚舉,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讚譽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等等,他們對周莊情由獨鍾,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

古語有云“蘇州以市肆勝,杭州以湖山勝,揚州以園林勝”,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揚州園林的代表之作——何園。何園,始建於1883年,獨特多樣的建築手法,多方兼容的藝術風格使得何園被譽為“中國晚清第一園林”。

“依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何園主人何芷舠效陶潛之情操“吾其歸去”,辭歸田園,寄情山水,“寄嘯山莊”是以得名。但園主人姓何,故而後人慣稱何園。

何園佈局精巧,住宅、景點,獨立成章又相契相和,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堪為中國園林改革之最,長期以來備受推崇,是“江南園林中的孤例”。因而,何園如夢幻般的人間天堂也吸引了諸多劇組前來取景,《紅樓夢》、《還珠格格》續集等近百部影視劇,都在這裏錄製了大量亭園風光的曼妙美景,深受觀眾好評!

首先,步入東園,迎面月洞門上鐫刻的便是當年園主親自題寫的園名——“寄嘯山莊”,移目而前,一座長達60多米的貼壁山狀若蛟龍,有“城市山林”之美譽。

轉過玲瓏剔透的石屏風,牡丹花香撲面而來,花朵微頷,隨時準備被簇擁着前來觀賞的遊人輕拈一嗅。池花相映,合抱着敞開山門迎客的牡丹廳。廳北是在構造裝飾上最具創意的構撰——船廳。兩千多年前,孔子乘牛車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時説過:“道不行,吾將乘桴桴於海”,是故船廳又名桴海軒。廳兩旁有楹聯一對曰“月做主人梅做客,花為四壁船為家”。船艇後面的西北角上有座不起眼的小樓,大年大公子何聲灝在此夜夜奮讀,勇過三試,一朝欽點翰林,成就了何門祖孫兩翰林的巨大榮耀,也給何園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讀書樓”。讀書樓裏簡樸清寒的陳設,威嚴肅穆的家訓和工工整整的試卷、熱烈醒目的捷報陳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對人們講解着“學而優則仕”的真理。

人間仙境是西園——

和東園相比,西園的山水特色設計更為別具匠心。幽深廊道,山水重複,蝶語花飛,巧妙的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優美畫卷。同時,西園還是欣賞“天下第一廊”——複道迴廊的最佳角度。

園主人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追求,在此理念的指導下,相繼在園中建造了水心戲台——水心亭和專門收集經史子集的蝴蝶廳。

桂花廳坐落於山石桂樹叢中,廳內百餘種桂花競相綻放。“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中秋到何園賞月,賞桂,觀賞水心戲台曲藝表演,盡情吮吸桂花的芳香體味遠離城市喧囂的另一種寧靜。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這大概就是園主人當年設計園林時的心境寫照吧!

素有小花園之稱的片石山房,其故事引人尋味,風景耐人尋味。據説,剛滿十歲就遭國破家亡之痛的明皇室後裔朱若極,為避災禍,隱姓埋名,出家為僧,法號石濤。他鐘情山水,一生遍訪名山,“搜盡名山打草稿”,開創中國畫壇繪事一代風尚。他同時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在四十一歲時結束羈旅,隱居揚州,創作了其遺留人世的唯一疊石作品,那便是人間孤本——片石山房。直至光緒九年,何芷舠購之並至於何園。

過“注雨觀瀑”門景,有琴、棋、書、畫四景陳於水榭三間其東是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天任館”,堪稱何園最老的建築。廳東面牆鐫有“片石山房”石刻一幅,字體飛舞靈動,古色古香。

遊罷片石山房,則不可不攬懷鏡花水月。片石山房之西廊有鏡一面,鏡湖相映,步行其間,月隨人移,極盡盈缺之變,此景暗隱佛理,用心方可徹悟。

各位遊客,最後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我國已故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的這首詩: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春波綠,覽勝來登一串樓。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的主題園區,以傳承歷史、彰顯時代的特色,將傳統的佛教文化與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景觀。

隨着靈山三期開園,靈山勝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佛”是展現了佛祖四相成道的過程:出生、降魔、説法、涅盤;“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靈山梵宮、五印壇城、梵宮廣場等景觀展現。“僧”是以靈山禪修中心、慈恩寶塔、靈山佛學院等禪修為代表;整個景區以靈山大佛的“大”、九龍灌浴的“奇”、靈山梵宮的“特”構成了三大奇觀。

剛剛我們瞭解了佛的一生,現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現,有金色梵宮、紅色壇城、綠色廣場、藍色聖海。靈山梵宮是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築,因世界級佛教盛會應運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靈山梵宮不僅是一座全新地標式的會址建築,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美輪美奐的建築形態、品類繁多的藝術瑰寶以及感觸心靈的全新體驗帶給人們太多的感歎與震撼。走近她,以一種始終仰視的姿態。

站在梵宮廣場,佛教三大語系的漢傳、南傳、藏傳的特色建築鮮豔奪目。在梵宮的正南面,與梵宮遙相呼應的建築就是“五印壇城”。壇城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藏傳佛教風格的建築,“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種手印相,分別為:施無畏印、與願印、説法印、觸地印、定印。壇城代表佛的世界,我們在這建造五印壇城就是讓大家感覺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壇城大家可以根據地面所畫的標誌繞着壇城走一圈,代表對佛的尊敬。

東南面是南傳佛教中代表建築---曼飛龍塔。屹立於曼飛龍塔基座上的主塔與子塔的整體造型,都是多層葫蘆相壘形成的圓錐形體。主塔居於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佈在主塔周圍,形成八角之狀。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狀拱門佛龕,佛龕宇沿有許多浮雕,人字形檐邊上有許多裝飾物,塔脊頂有一裝飾小塔,龕內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蘆體上端是個蓮花座,蓮花座上又是一個長嘴葫蘆體,極頂是一根穿着3個鋁環罩的風鈴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蘆底的圓形台階,層層相疊,漸上漸小,形成一圓葫蘆細腰,其上託着一隻兩台寶葫蘆。塔身以白色為基色,顯示出多層立體感,造型美觀,玲瓏精緻。

在壇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這是根據佛經上記載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間的為須彌山,香水海是中間的海,據佛經記載是注滿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謂“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梵宮廣場面積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築就是靈山梵宮,作為靈山勝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築,整座梵宮共有三層,呈退台式佈局,面寬150米,進深約180米,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建築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築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語系的建築精華,莊嚴神聖,雄偉壯觀。頂部依次錯落的五座巨大的蓮花聖塔,是整個梵宮建築的精神象徵,其造型以敦煌壁畫中的“華塔”為原型,並以現代建築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傳達着佛教經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來闡釋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盧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別是東方藥佛(發菩提心之德)、南方寶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彌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盤之德)。至高可達60餘米高的華塔高聳雲端,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生輝,意念流轉間,佛教經典《華嚴經》中描繪的“蓮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氣息迎面而來,這依山而建的梵宮,更給人一種矗立山巔般的壯觀與神聖之感。

走進靈山梵宮,首先是彰顯修行功德、表達美好理想的“三德門”。根據佛經記載三德(智德、斷德、恩德)是讚揚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無上智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救濟一切眾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門”邊的兩側,是“福”、“慧”門,祝福福慧雙增。

帶着神聖走進梵宮,震撼才剛剛開始。從門廳進入,經廊廳、主塔廳直至聖壇,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體畫卷徐徐鋪展開來,每走一步都是開闊,每看一眼都是驚奇,每觀一景都是感觸。進入梵宮,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藝術創造,裏面彙集了當代知名藝術家和工藝大師的佛教藝術品,涉及繪畫、雕塑、書法、木雕、銅雕、景泰藍、金銀器等,梵宮內部主要由門廳、廊廳、塔廳、聖壇幾部分組成,主要特點是美侖美奐、氣勢磅礴、神聖震撼。

來到門廳,站在兩層的門廳中央,門廳採用大量精品漢白玉雕琢而成,抬頭仰望一面十餘米長的刻漆貼真金《心經》書法壁畫懸掛在門廳南立面的牆上,這是唐玄奘當年奉旨翻譯的,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經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根據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在揚州大明寺石碑篆書拓本與精湛的刻漆技藝揉為一體的作品,來不及細細體味,清淨之意早已油然而生。它採用了揚州漆器中的刻漆貼真金工藝,在製作過程中經過刻、鏟、批、作、貼、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製作好的漆坯件上,運用各種刀具刻成各類畫面,然後根據畫面要求填選所需色彩,採用貼金箔、撒螺屑等裝飾手法使其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每項程序都延續了傳統的手工製作技藝,自有其細緻精妙之處。它耐水、耐熱、耐磨,光澤度好,在靈山梵宮內將給大家展現多處這樣精美的漆器工藝作品。在門廳的頂部還有四個藻井,藻井是覆鬥形的窟頂裝飾,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鬥形。一般藻井處於石窟內中央頂部,使石窟窟頂顯有高遠深邃的感覺。這四個藻井採用的是傳統的東陽木雕工藝,選料為楠木,在整個三期靈山梵宮的內部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楠木進行了東陽木雕的展現。

我們現在進入輝煌的佛教文化藝術長廊——廊廳,近百米長的廊廳為拱頂結構,兩側高大雄偉、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廳藻井色彩變幻,在東陽木雕構建的捲棚間高懸的仕女飛天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玉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慾出,思緒也隨之翩躚。在它的兩側牆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詩意義的大型油畫,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從鹿野苑“初轉__”、“靈山説法”的佛教思想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開始,到佛教傳入中國的東傳、西求的傳播發展進程,再到近現代中國佛教中興、傳播、發展的概貌以及向歐美等西方國家傳播的史實,一幅幅氣勢磅礴、莊嚴明朗的巨幅油畫,清晰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壯闊場景,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這組大型油畫組圖,它由眾多着名文化研究專家、着名畫家聯合組成的創作團隊歷經兩年的艱辛付出後完成。畫布寬3米、高6.82米,分為四大板塊,每個板塊由3幅作品組成,每幅作品獨立成篇。前廊廳分別是六幅油畫:

第一幅 初轉__圖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首次講法,為曾經伴隨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説“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真理,併為他們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個僧團。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傳播佛教圖

公元前4—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並傳播佛教,使佛教迅速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以及周圍一些國家和地區,佛教由此成為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圖

約在公元2—3世紀之間,被稱為“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以及之後的無着、世親等着名思想家,他們解經立論,各成體系,推動了佛教大乘思想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幅 佛教東傳圖。

根據《魏略》等書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經由中國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經夜夢“金人”,並於公元68年建立洛陽白馬寺供養從西域請得的佛像、經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圖。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東傳西行者就絡繹不絕。他們在求學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當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異花授粉,斑斕多彩。其中,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等高僧的動人故事和豐功偉績,傳頌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師圖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相繼創立了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律宗、淨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傳承,富有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佛教與文化的繁榮。其中,禪宗是最富中國文化個性而且影響深遠的,禪淨融合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的特點。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3

江蘇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最佳旅遊季節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温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濕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揚州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4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為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為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説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為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説,“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為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周莊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周莊是一個具有九百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而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卻是在清康熙初年。周莊在蘇州管轄的崑山之西南,古稱貞豐裏。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

最為著名的景點有: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莊八景等。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

周莊古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蕩,與吳江分界。乘船經南湖可抵青浦商榻,遊覽大觀園。湖濱茂林修竹,環境幽靜,湖水清澈澄淨,魚蝦豐盛。這裏既是一個天然水庫和養魚場,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景區。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充滿了“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

周莊八景:—全福曉鍾、指歸春望、缽亭夕照、蜆江漁唱、南湖秋月、莊田落雁、急水揚帆 、東莊積雪,隨着歲月的變遷,有的陳跡依舊,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卻已影蹤難覓。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

迷樓:地處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古鎮,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莊壓倒羣芳。在父母的寵愛下,抵制纏足,“大腳觀音”的雅號不脛而走。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捨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着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

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鎮區交界處,矗立着一座仿古牌樓。四根堅固挺拔的淺褐色花崗石方形柱子,支撐起重檐翹脊的蓋頂;渾然粗獷的木質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築的風采。整座牌樓氣勢軒昂,形態翼然,恰如水鄉周莊古鎮的一道莊重古樸的門扉。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遊覽的是何園。何園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清光緒年間任過湖北漢黃德道台何芷舠辭官歸隱後建造,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主人附庸風雅,從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為“寄嘯山莊”。但人們習慣因園主人姓何而稱何園。

何園一改我國私家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把住宅融入疊石理水的花園之中,力求人居環境的最大美化,被我國文史專家羅哲文題為“晚清第一園”,它也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官邸園林。

何園大體上分為東園、西園、園居、片石山房和祠堂五個部分。我們的參觀路線是從東門進,南門出,整個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現在請大家跟着我參觀遊覽。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部分,東園入口是一座玉帶小橋,不僅玲瓏可愛,還使全園充滿水的靈性。何園的三個花園全部有真水,這可能和主人的名字有很大關係。

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牡丹廳,牡丹是何園的園花。請大家向西屋山牆頂上看,那是磚雕“風吹牡丹”,是晚清揚州磚雕中的精品,牡丹廳也因此而得名。

東園中央的點石是一峯太湖石,點石的北面是貼壁假山。過去大户人家的圍牆都很高,不高沒有氣派,也不安全。但高高的圍牆會擋住視線,讓人拘束。於是對高牆進行裝飾的貼壁假山在中國的私家園林中得到普遍運用,增加景色,豐富視野。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往前走。現在我們到了東園最精緻的建築羣船廳了。廳是船形,漢白玉砌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無礙,人在廳中,猶如置身甲板。廳外地面用瓦片、鵝卵石鋪成水波紋,給人以水意。而環顧四周,竟無一滴真水,船廳成為我國園林中旱園水意的經典之作。何園主人一生與船有着緊密聯繫,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臨水而改叫望江,主人為民為官為商,幾乎天天與船打交道,楹聯中的“船為家”就點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廳周邊的鋪地,分別是“松鶴延年”的壽字、“如意蓮子”的福字、“九鹿藏鬆”的祿字,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裝飾圖案。

下面我們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讀書樓。讀書樓是何家大公子何聲灝讀書的地方。裏面有當時大公子鄉試試卷的複印件,以及當年考上全國第九名的喜報。何家先後出現祖孫兩翰林,兄弟兩博士,父女兩畫家,姐弟兩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的史料陳列館裏,大家到時再去參觀瀏覽。

出了讀書樓,我們現在走的是何園的複道迴廊。説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長700多米的頤和園長廊,而何園的複道迴廊總長度是它的兩倍,達到1500餘米。跟頤和園的湖廊不同,何園是樓廊,樓廊之妙,不在於長,而在於曲。複道迴廊猶如彩虹飛落,環繞何家五大樓宇,使園與宅、中與西、鬧與靜融為一個整體。因此何園複道迴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譽。

我們沿着複道南行,就進入了何園的園居部分。我們先去看一座獨立的小苑“賞月樓”,這是園主人母親生活的地方,是專為吃齋唸佛喜歡獨處的母親建造,圍繞着“奉親”的主題,你們看就連從法國進口的鐵鑄欄杆上還鐫刻着“延年益壽”的字樣。

現在大家看到有點歐式特點的樓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後兩棟用迴廊圍成了院落,院裏栽種的是廣玉蘭和繡球樹,所以取名玉繡樓。玉繡樓中西合璧,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串樓理念,房間裏使用西洋的吊燈、壁爐等。各位遊客,你們注意看一下,在兩邊的廊道上,為什麼要留下六個圓孔呢?是留給傭人從樓下遞送飯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為那時規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動的,更不能上樓。

現在我們下樓去何家的正廳“與歸堂”,這是揚州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廳。楠木廳為主人會客之用。大廳所用的 9毫米玻璃在當時是進口的,是用同質的黃金換的,採光效果特別好,一掃中式廳堂的封閉、古板和沉悶,洋溢着開放、敞亮和明快的氣息。不過,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現在有一個彈孔和一道裂紋,彈孔是紅衞兵留下的,裂紋是拍戲時留下的。   下面我們一起去何家祠堂,去認識一下何園曾經的主人們。我先帶大家去看一口古井,我們看到的井一般是建在屋外的,但這口井為什麼建在屋內呢?其實關於這口井的存在一直都有爭論,一種説法認為具有空調作用,用作空調的話,就應當在屋內兩側各建一井,而這口井明顯不是空調,它只有一口,且建於屋子的一側。第二種説法是因為井在屋子東側,和風水有關,但史書上未有先例記載。第三種説法是因為井建在祠堂內,是對祖上恩德的銘記,叫做飲水思源。各位遊客,您覺得哪種説法更有道理呢?

現在我們到的地方是片石山房,它就是因水池北面的假山而得名,為清代石濤和尚的手筆。石濤和尚不僅是中國畫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他在41歲時結束雲遊生涯,客居揚州,創作了片石山房,這是他留在人間的唯一疊石作品,稱為人間孤本。東面牆上有石濤“片石山房”石刻一幅。石刻的北邊有一棵羅漢松,樹齡已有三百多年了,也是當年考證片石山房是石濤遺作的論據之一。遊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觀就是鏡花水月。現在你們看片石山房西邊廊壁間鑲嵌的一面大玻璃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面鏡子都能將園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懷抱。與鏡子遙遙相對,東北湖山腳下的水潭中,則藏着一輪明月,它跟隨我們的腳步,從月牙到滿月,依次變化。“人工造月”是片石山房的一絕。這兩處景點合起來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觀:鏡花水月。遊客們你們現在就想去親身體驗一下“鏡花水月”的妙鏡嗎?

走進何園,彷彿走進一幅自然和人文的美麗畫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園藝術,一個近代大家族豐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這裏生動展現。我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説:“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歡迎大家以後有機會再來我們揚州,再來何園。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7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 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 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 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 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 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 “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 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 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 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 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 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通過“靈 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 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 ”,“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一定的 因緣。據説, “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 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 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説“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 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 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 複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 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 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 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 作為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 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 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 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 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 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 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 氣勢,並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 苦”,多為別人着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説,佈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 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 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 涅盤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説:“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 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 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 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七、 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 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 道”。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 以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 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希望要為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 命。

八、 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 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 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天定時開啟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 16:30),開啟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 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 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 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為獅子 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為“八功德水”,據説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 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 義是讀誦佛經,然而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 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 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 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 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得道成 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現在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 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 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 法。所以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這根整料雕刻 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 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 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 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文明承前啟後的 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 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 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為“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 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 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 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 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 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 “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 江蘇着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 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 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 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 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 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 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 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 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 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 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 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 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 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 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 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 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 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 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 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 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 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8

周莊是中國江南一個具有九百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

周莊在蘇州管轄的崑山之西南,周莊古稱貞豐裏。北宋年間,周迪功朗(官名)在此闢田設莊,於宋元佑元年(1086年)舍田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遂有周莊之稱。而正式定名為周莊鎮,周莊卻是在清康熙初年。周莊位於上海、蘇州之間的江南水鄉腹地。讚美的人説那裏是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港汊分歧,湖河聯絡,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近日更因著名畫家陳逸飛將周莊畫入油畫中,在美國鈕約拍賣得了好價錢。人們紛紛要追尋這江南水鄉美景,老外紛至沓來,周莊一時成了旅遊熱線。

周莊鎮舊名貞豐裏。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但那時的貞豐裏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0xx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裏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裏。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説,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澱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甪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江蘇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去參觀遊覽的景點是一處歷史悠久、曾先後作為太平天國天王府和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辦公處所的總統府。它位於長江路292號,現在已成為我國的近代史博物館。

【歷史沿革:漢王府—兩江總督衙署—天王府—總統府—南京市政協會議中心】

遊客們:作為歷史遺蹟,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物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津推翻元朝以後,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政權,為了籠絡人心,在此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漢王府,用來安置漢王陳友諒之子陳理。到了1420_年,這裏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的王府,因朱元璋封朱高煦為漢王,故也稱漢王府。

到了清代,清王朝把漢王府改建成兩江總督衙署。康熙時,又把原來的漢王府東側部分改為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之職,掌管江南的織造業。正因為曹寅的母親是康熙的保姆,所以曹氏家族當時非常富庶,曹寅也深得康熙信任和賞識,康熙皇帝六次巡視江南,五次均住在江寧織造署。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曹家被抄,江寧織造署才不復往日的繁華,開始敗落。到乾隆時,把織造署擴建為行宮,以西花園為基礎建成了一個富麗宏偉的宮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的農民革命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用了3年時間,席捲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六省,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破南京,洪秀全於這年的3月28日人城。此後,將南京改為天京,並定都於此,在此大興土木,把兩江總督行署擴建為天王府。於是,這裏成了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中心。今天的總統府大廳就是當年天王府正殿金龍殿的遺址。當年的金龍殿,重檐圓頂,棟樑塗以赤金,繪有龍鳳圖案,四壁還畫有龍、虎、獅、象等圖案,可謂金碧輝煌,所以又稱“龍鳳殿”。1866年,太平天國失敗後,天京陷落,天王府被搶劫一空。當時攻打南京的曾國藩兄弟,為掩蓋掠奪的罪行,竟然放火焚燒了天王府,使這座華麗的宮殿化為灰燼。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是僅存的天王府內城部分和西花園。

1920_年,天王府成了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中山先生掌權僅三個月就因北洋軍閥的破壞,被迫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同年4月,黃興在此做過留守。後來的張勛、馮國璋、孫傳芳都在此建立過自己的都督府。1920_年4月18日,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公開破壞國共合作,清洗北伐鬥爭中的共產黨人,蔣介石公然導演的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被定為新政府的都城,天王府又成了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遷都重慶,汪精衞在此成立了偽國民政府。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又還都南京,將原來的“國民政府”改為“中華民國政府”,改國民政府主席為總統,因此又稱為總統府。直到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攻克南京,蔣家王朝覆滅,“總統府”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解放後的總統府改為南京市政治協商會議中心,一直謝絕參觀,只有西花園和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原址對外開放。今天,就讓我們踏着歷史的遺蹟前來參觀這座“總統府”。

【門樓—照壁—“金龍殿”大堂】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總統府”的大門前。只見門樓上方高大的旗杆直插雲霄。門樓橫循上有“總統府”3個大字,據稱是由書法家、原監察院副院長周鍾嶽題寫後用水泥澆製上去的。

再看門樓對面的照壁前,豎着一塊由郭沫若先生書寫的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00週年的紀念碑。

進了大門,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廂房,原是當年的“朝房”,後改為士兵的宿舍,現已闢為旅遊紀念品商店。正前方那座寬敞的大發,就建造在太平天國的金龍殿遺址上,現在正中懸掛着的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匾額。

大堂之後為今江蘇省政協辦公所在地,目前暫不對遊人開放。我們主要參觀的是位於西側的煦園,也叫西花園,是洪秀全、孫中山曾經工作、居住過的地方。

【煦園:十二生肖石—壽字名—鴛鴦亭—桐音館—俞樾所書詩碑—不繫舟—忘飛亭】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將前往“總統府”景區最精華的部分煦園參觀。請大家跟我往西走。前面有一道粉牆,牆的圓洞門上方鑲嵌着“煦園”兩字。這就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辛亥革命孫中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煦園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全園面積僅20餘畝。園內花木扶疏,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湖山疊石點綴其間,顯得小巧玲線、秀麗雅靜,是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園林。

進入園內,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假山羣,由十二生肖石疊合而成,在這兒,大家不妨一起來尋找一下自己的生肖石。假山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築中的文要要素之一,中國北方皇家園林體現的是真山真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0j6o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