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天津導遊詞 >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通用5篇)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通用5篇)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 篇1

天成寺舊名福善寺,又稱“天成法界”,是盤山遊覽區的重點景區。寺正面為翠屏峯,寺前有兩棵銀杏樹,高25米,胸圍3.1米,已有樹齡800多年。此寺始建不祥,因寺西有普化和尚塔基,普化和尚為唐朝人,故寺疑為唐建。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步入寺門,可見江山一覽閣,乾隆皇帝親自題額“江山一覽”。閣面澗背巖,上下五楹,雕樑畫棟,精巧別緻。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通用5篇)

古佛舍利塔屹立於天成寺正殿以西,為密檐式寶塔。塔身淺黃色,通高22.63米,邊長3.38米,呈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巖須彌座和三層仰覆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出檐為仿木作磚雕斗拱。盤山現存三座舍利塔,除此之外,還有定光佛舍利塔、多寶佛舍利塔(舍利者,佛之真骨也,雖烈焰百鍊不能成灰,污津久煙不能掩彩,至堅至硬,動有殊異者,何也?蓋以佛之功德法力所薰故也。迄今仍有存者,覆公法師靈塔是也)。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 篇2

天成寺舍利塔又名古佛舍利塔。位於薊縣盤山蓮花嶺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大殿西側,飛帛澗旁。始建於唐,重建於遼天慶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禎年間重修,1942年為日本侵略軍焚燬,1980年修葺添配銅鐸和塔剎。

天成寺舊名福善寺,又稱“天成法界”,是盤山遊覽區的重點景區。寺正面為翠屏峯,寺前有兩棵銀杏樹,高25米,胸圍3.1米,已有樹齡800多年。此寺始建不祥,因寺西有普化和尚塔基,

普化和尚為唐朝人,故寺疑為唐建。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步入寺門,可見江山一覽閣,乾隆皇帝親自題額“江山一覽”。閣面澗背巖,上下五楹,雕樑畫棟,精巧別緻。古佛舍利塔屹立於天成寺正殿以西,為密檐式寶塔。塔身淺黃色,通高22.63米,邊長3.38米,呈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巖須彌座和三層仰覆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出檐為仿木作磚雕斗拱。盤山現存三座舍利塔,除此之外,還有定光佛舍利塔、多寶佛舍利塔(舍利者,佛之真骨也,雖烈焰百鍊不能成灰,污津久煙不能掩彩,至堅至硬,動有殊異者,何也?蓋以佛之功德法力所薰故也。迄今仍有存者,覆公法師靈塔是也)。

古佛舍利塔是遼代建築,明代重修。重修時曾發現塔內藏有石函、舍利和佛像等物。塔高22.63米,邊長3.38米,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巖須彌座和三層仰復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密檐角上掛着104個銅鈴,山風徐來,叮鐺有聲。塔前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柏,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樹。塔西有徹公長老和尚靈塔。塔下有“善蛇洞”。傳説有72條護塔的蛇。塔往西有飛帛澗。澗西可通西浮青嶺。大成寺東,山坡上有梅仙庵石洞。沿洞側山路可達翠屏峯頂,俯視天成寺全景。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和大家介紹一下!

又名古佛舍利塔。位於薊縣盤山蓮花嶺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大殿西側,飛帛澗旁。始建於黨,重建於遼天慶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禎年間重修,1942年為日本侵略軍焚燬,1980年修葺添配銅鐸和塔剎。塔八角密檐13層,通高22.63米。每個檐角懸掛銅鐸,共104枚,風吹鈴響悦耳。塔基以花崗石須彌座和三層磚雕仰覆蓮花構成。

塔身南面開矩形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側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轉角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柱間補間斗拱出斜拱,均為仿木磚雕。上承高大的13層密檐,磚疊砌法,出檐逐層遞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內幽頁,造型秀麗、端莊。塔通體飾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峯交相輝映。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 篇4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於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為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築羣,宏偉壯觀,古色古香。整體建築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門樓、大門以鐵柵欄圍圈,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禮拜殿建築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4組單體建築結成一個整體

。前為捲棚式前廈,連接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頂上有5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餘4個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懸一匾額,書“望月”2字,北邊樓閣懸匾書“喧峙”2宇。5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磚雕花飾,殿內樑柱懸掛18塊阿文匾額,4幅阿文楹聯。寺內共懸掛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幅。其中康熙年間匾額1塊,上書“清真無二”,楹聯1幅,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後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並行”。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嘉慶年間匾額8塊,書有“真宰一原”、“恪守清真”等字樣。楹聯兩幅,其一“帝鑑匪遙矢冰競於曰明曰且,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道光年間匾額“無始原有”。咸豐年間匾額“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其一:“卻妄歸真”。楹聯其一“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懍遵從”。光緒年間匾額“普今獨後”。楹聯1幅“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該寺在清代近320xx年時間中,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是少有的,被文化界人士譽為“清代書法展覽”。該寺還藏有100多部伊斯蘭經書典籍。

天津清真大寺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夥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餘年歷史。集中國宮殿式建築和伊斯蘭教建築為一體,風格獨特,其中禮拜殿建築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進行禮拜。歷代“阿林”(學者)和“回儒”留下豐厚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8.5平方釐米,一本僅4平方釐米,精巧絕倫。

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為清代書法的展覽廳,並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南寺:大寺南側清真寺大街12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2)。主體建築為抱廈坡脊殿頂結構,周圍聳立着八個造型各異的樓亭,直插雲天,巍峨壯觀。“文革”時兩次火災,大部分古建築焚燬。1985年市政府撥款近10萬元修復了對廳、走廊等,1995年民辦公助集資近100餘萬元新建大殿(可容納800人),基本恢復了原貌。

新寺:大寺北側大豐路2號。建於20xx年,阿拉伯式建築風格。是原北寺、楊莊、洋樓、女寺的合建寺。佔地7313平方米,建築面積12499平方米。主體建築三層16米。兩端各建一座47米的幫克樓,沿梯可攀至頂樓,俯瞰周邊全景。寺內院落面積700平方米,迴廊環繞,迎面在1.6米高台上建禮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內園頂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層,可供千人聚禮;院內南北兩為錯層建築,靠大殿為一層,其它部位為二層,連接門樓處為三層,設各種專用廳房。南側星級清真大飯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吃住兼備。百米伊斯蘭風情街,展賣特色商品、工藝品等。

天津天成寺舍利塔導遊詞 篇5

來自_的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叫林媛是青旅的一名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林。

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駕車經驗很豐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我們現在開車前往薊縣的獨樂寺,中午12點用餐,下午爬盤山,晚上5點返回酒店。在接下來的遊覽活動中請大家多多配合我的工作,我也會給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後在此預祝您旅遊愉快順利。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就快要到獨樂寺了,我在這裏先對它做個簡單的介紹:

千年古剎獨樂寺坐落在天津薊縣城內的武定街上。它建於唐初天寶十一年,遼統和二年時重修,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1961年,獨樂寺作為最早的一批被國家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獨樂寺五最之一最,那麼另外四最,您不妨在一會兒參觀時和我一起注意一下。

大家注意一下,現在是10:20,我們11:3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記住,我們所乘的車是韓國大宇車,車牌號為津AT8210而且在車前窗右下方有“天津青旅”字樣。好了,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按順序下車。

大家看這兒就是獨樂寺的山門了。我們先抬頭看一下這塊兒匾,這字徑半尺,鋼勁渾厚的三個字“獨樂寺”是出於明代大學士嚴嵩的手筆。嚴嵩的字在北方只留下了六個。這是其中的三個,另外的三個就是北京的“六必居”。那麼有關獨樂寺的得名,有幾種説法。有人説,唐玄宗時,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命名獨樂。取“蓋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之意。另説,佛家清心寡慾,恪守戒律,獨以普渡眾生為樂,才命名獨樂寺。現在,就讓我們進去看一看。

我們一進來就看到了這兩尊高大的塑像,我左面的這尊,從他的表情看,似有一股強勁的氣流從嘴裏噴出一“哈”字。而這尊似由鼻孔噴出一“哼”字。他們就是我們民間俗稱的“哼哈二將”,也叫“二王尊”,是佛教裏的護法天神,是專門把守山門的。真的是居高臨下,虎視眈眈,讓人不禁生出幾分畏忌。請大家跟我繼續向裏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清光緒年間繪製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它們手持之物呢組成一個成語,就是風調雨順。我們現在走出山門,從外觀上看一看山門的建築特點。

我先前提到的獨樂寺的五最,山門佔了兩最。它是我國最早的廡殿頂式山門。大家看,它的特點是有五條脊,四面坡。這種建築形式在我國古代屋頂建築中是等級最高的了。大家看它橫脊兩端的飾物,叫鴟吻,這是我國最早的鴟吻實物。鴟吻傳説是龍生九子之一,能噴浪成雨,施於屋頂,取噴水鎮火之用。好,下面請大家回過頭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之閣。

我們看到,觀音閣它通高23米,從外觀上看它是上下兩層,其實它是三層,在它的正中間還夾有一個暗層。觀音之閣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這也是獨樂寺的五最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在它上檐的這塊匾的左下方落款為“太白”,對了,它就是出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手筆。李白52歲時北遊幽薊,在此留下了“觀音之閣”這四個大字。那麼關於這塊匾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説。

傳説李白在寫這塊匾的時候喝的大醉,迷迷糊糊地寫下了這四個字,可是等把這塊匾掛起來以後,才發現“之”字少了一點。李白站在閣前,把筆蘸飽了墨水,用力往上一甩,正好點在“之”上。這就叫做“飛筆點之字”現在讓我們到大閣裏面看一下。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高大的觀音菩薩像,是獨樂寺的第五最,是我國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因為她的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所以又稱十一面觀世音。我們看她兩邊的這兩尊小的是脅侍菩薩,這三尊塑像加上剛才的哼哈二將,是獨樂寺共有的五尊遼代的塑像,專家評述獨樂寺的早期塑像就是“少而精,藝術價值高,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站在這裏向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在外面看不到的暗層。為了將這16米高的觀音像安排在閣裏,觀音閣採用了“減柱法”,就是將這裏的立柱去掉。沒有了立柱,這個暗層就承擔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一樓的閣頂,又是三樓的地基,這樣使觀音閣更加堅固。另外,觀音閣對於斗拱的運用也使得它儘管歷盡滄桑,卻仍然屹立於此。我們看這碩大渾厚而結構複雜的斗拱,它是互相插合而成的,中間留有縫隙,就好像人的關節一樣,起了連接的作用,同時又把上層柱頭的壓力都卸掉了。

我們看這些壁畫,它主要繪製的是十六羅漢和二冥王像,在乾隆十八年大修獨樂寺時它被一層厚達一釐米的白灰覆蓋。直到1972年我們在修整觀音閣時,在牆皮脱落的地方,偶然發現裏面還有彩色的東西。然後請專家把它撥開,才發現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它的發現有很大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在它已經被臨摹輸入國庫了。在觀音閣的後面呢,還有韋馱亭,卧佛殿和三世佛殿,以及當年的乾隆行宮。

好了,到這裏,有關獨樂寺的情況我先為您介紹這麼多。下面的時間留給大家自由參觀。但是,請您務必在中午十一點半之前回到車上,大家注意安全。現在就可以解散了。

各位朋友,我們這次的旅遊活動就要圓滿的結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説再見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對於我工作中不周到,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衷的和您説一聲對不起,請大家多多原諒,這次的旅遊活動也使我們大家都成了朋友,我祝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身體健康,萬事盛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tianjin/we73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