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天津導遊詞 >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9篇)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9篇)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通用19篇)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裏,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羣。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內大街路北,由相鄰的三路建築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廟,東路是府明倫堂,均始建於明正統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縣文廟,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個建築羣佔地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府縣比鄰的文廟古建築羣,1954年公佈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建築始建於明代,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裏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衞學。天津衞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衞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後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天津衞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衞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並列的格局,後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古建築羣,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羣。

基本信息

天津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天津文廟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天津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據《天津衞志》載:“文廟,在東門內。明正統元年,天津左衞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説天津文廟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衞學)合為一地。

天津於明代1420xx年設衞建城,後增設“天津左衞”和“天津右衞”,三衞戍守軍士達16800人,加上家屬和隨軍移居人口,數量相當可觀。當時天津居户的主體就是軍人户籍人口,而學校教育尚為空白,因而軍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1436年,天津左衞指揮僉事朱勝獻出私宅,建成天津“衞學”,“衞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

後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又先後增建了櫺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曆四十年(1620xx年)在天津衞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衞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衞學改為州學,後又升為府學,天津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於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並列的格局。

1920xx年,教育家嚴範孫等在文廟成立了“崇化學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襄、鄭菊如等在此講學,培養出許多文史方面的學者,後改為崇化中學。1949年改為東門內一中,後被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古籍部等單位借用。1985年進行復原修繕,原駐內單位遷出。

平面佈局

文廟的平面佈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牆(照壁)、泮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築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櫺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説櫺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櫺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主體—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着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於孔子,每年農曆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麪,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後殿—崇聖祠

崇聖祠就是後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餘年。在津門,孔子作為聖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佈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撥鉅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葺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櫺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並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裏,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羣。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內大街路北,由相鄰的三路建築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廟,東路是府明倫堂,均始建於明正統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縣文廟,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個建築羣佔地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府縣比鄰的文廟古建築羣,1954年公佈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建築始建於明代,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裏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衞學。天津衞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衞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後清雍正三年(1720__年),天津衞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衞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並列的格局,後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古建築羣,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羣。

基本信息

天津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天津文廟位於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築羣。天津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據《天津衞志》載:“文廟,在東門內。明正統元年,天津左衞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説天津文廟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衞學)合為一地。

天津於明代1420__年設衞建城,後增設“天津左衞”和“天津右衞”,三衞戍守軍士達16800人,加上家屬和隨軍移居人口,數量相當可觀。當時天津居户的主體就是軍人户籍人口,而學校教育尚為空白,因而軍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1436年,天津左衞指揮僉事朱勝獻出私宅,建成天津“衞學”,“衞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

後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又先後增建了櫺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曆四十年(1620__年)在天津衞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衞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衞學改為州學,後又升為府學,天津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於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並列的格局。

1920__年,教育家嚴範孫等在文廟成立了“崇化學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襄、鄭菊如等在此講學,培養出許多文史方面的學者,後改為崇化中學。1949年改為東門內一中,後被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古籍部等單位借用。1985年進行復原修繕,原駐內單位遷出。

平面佈局

文廟的平面佈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牆(照壁)、泮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築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櫺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説櫺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櫺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主體—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着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於孔子,每年農曆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麪,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後殿—崇聖祠

崇聖祠就是後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餘年。在津門,孔子作為聖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佈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撥鉅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葺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櫺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並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你們這次行程的導遊,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渤海之濱——天津,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座海濱之城。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首都北京的門户,中央直轄市,也是世界第__大城市之一,是北方最大的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的風味小吃很有名頭,除了聞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這三樣外,還有張記果仁、曹記驢肉、石頭門坎素包子、芝蘭糕乾,以及貼餑餑熬小魚等等特色小吃……

大家吃飽了,喝足了,接下大家跟着我去天津的幾個主要景點走走吧!

天津的主要景點有很多,有天后宮、九龍山、水上樂園、東麗湖……我們現在要去的是號稱“天眼”的“天津之眼”。它的全稱是“永樂橋摩天輪”,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能。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這座摩天輪不但外形美觀,而且還能升到35層樓的高度,在上面能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緻。

現在是晚上七點鐘,是觀光的最佳時間,下面是大家的自由活動時間,九點鐘在這裏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4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你們嚮往已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中文廟。歡迎各位的到來資中文廟。資中文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距今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位於縣城大東街。不過前後經過三次搬遷後,於清道光九年(1829)將文廟遷於此地,那麼為什麼會選擇遷到此處呢?是因為呀在南宋時期資中的這條街上出一個叫趙逵的狀元,這也就是為什麼説文廟座落的這條街叫狀元街的原因。因為趙逵是一名文狀元,而文廟則是來弘揚儒家文化的地方,在封建社會中他們兩者之間有着相似之處。所以我們的先輩們就把文廟遷移道了此處。

大家首先請看這個巨大的月池,它的名字叫做“洗墨池”。傳説是狀元趙逵讀書時期洗筆蕩墨的地方,旁邊的高牆是“萬仞高牆”。我們都知道,像皇宮這樣高貴的地方,它的宮牆也僅僅被稱為“數仞宮牆”。但是孔子廟裏的宮牆為什麼會被稱為“萬仞宮牆”呢?這是因為先人們覺得“夫子之牆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由此可見孔子在古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大家再看這2個華表,眾所周知,華表是莊嚴肅穆的象徵,一般出現在皇宮附近,全國各地一般的文廟裏也是沒有的哦,但為何我們資中的文廟裏會出現2個高高矗立的華表呢?這是由於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古時候在人們心中享受着帝王的待遇。而這裏的2個特別的華表也充分的顯示出了當時這裏的人們對孔子的萬分尊敬和仰慕。所以説跟全國其他的文廟比起來,這2個華表也就顯得分外的獨特和珍貴了!

當然了,古人認為對孔子光是心中的尊敬是遠遠不夠的,行為上也得充分的體現出 來,大家請看這塊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也就是説在踏入此廟之後,哪怕你是當朝宰相、三軍統帥、皇親國戚,到了這裏都得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徒步而行的穿過我們前面的這道“禮門”去裏面祭拜孔夫子,因為這裏是萬世師表孔大聖人的神聖殿堂!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這裏是不能隨便進出的。它不像其他的廟宇,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燒香拜佛,求神許願;這裏就不行,平時的大門是關着的,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縣學生大考的張榜拜孔之時才把大門打開,讓官員、舉人、考上了秀才和社會上頗有身份的紳士們才能進去,一般的小民百姓是不許進去的。今天來到這裏遊覽的朋友們我想如果在那個時候至少都能算是秀才了,個個都是有功名的,絕對有資格進去朝拜孔聖人,請! 我們資中文廟總佔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築面積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佈局,佈局格調以山東曲阜的孔廟為原型,但規模要小一點。這個文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別的廟門都是向南而開,這裏卻是東西二門,東邊叫“禮門”,西邊叫“義路”,這個根據孟子的“以禮為門,以義為路”而得來的。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資中的文廟裏有“五絕一奇”。首先讓我們來先看看這其中的一絕——照壁。這個照壁修建於清光緒年間(1857),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川內所有文廟中設有照壁者只有這裏一處,在全國文廟、孔廟也是極為鮮見。照壁中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寓意深刻,表現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七孔鏤空壁塑的磚骨灰塑的工藝手法,極為少見。整個照壁長19.5米,高6米,雄奇瑰麗。

這七孔照壁主要表現的就是“魚躍龍門”。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魚躍龍門”裏的“魚”指的主要是鯉魚,但是請大家仔細看,這照壁上的鮮活的魚兒扁腦殼、大嘴巴、長鬍子。不是鯉魚,而是我們資中三絕之一的鮎魚。資中的鮎魚在清代就被刻上了照壁,這説明資中的鮎魚並不是美名於現代,而是早在清代就已經赫赫有名了。這也使得這塊照壁極具資中的特色和代表性!第一孔照壁主要傳達出的寓意是比喻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之前好比河中之魚,然後大家請看第二孔,在第二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龍頭魚身的“怪物”,但其實它是要表示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的過程中不停蜕變,更加精進的過程,樹立一個要向“龍”轉化的這麼一個理念也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照壁上榜題文字“龍文炳躍”寓意苦讀寒窗,魚躍龍門,彪炳千秋。而第三孔講的就是有了理想之後要把理想付出於行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孔壁周圍有一圈梅花,表示“梅花香至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高樓下的螃蟹,它比喻的是人心中的私心雜念,表示出,只有拋棄了心中一切的私心雜念,才可以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縱觀這七孔照壁,主要的就是向大家告之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的付之於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好了,大家現在請往後面看,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文廟的建築佈局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建築佈局,它的中軸線就是我們的第四孔照壁和正前方大成殿裏的孔子像這兩點所形成的一條直線。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青石牌坊,正中為“靈星門”,左邊是“賢關”,右邊是“聖域”,表明這裏是靈天寶地、聖賢之區。為什麼要在這裏立這麼一個青石牌坊呢?這個在古時候是有講究的,當人們來到文廟祭拜孔子的時候,要從這三道門進去。但是古人們在祭拜孔子的時候,他們有着嚴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人要從不同的門進去,正中的“靈星門”在古時候是隻有皇帝或者是皇帝欽點的狀元才可以走的,左邊的賢門是那時候被認為是有賢之士走的,而右邊的聖域則是給得聖之人準備的。不過今天大家來到這裏地位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夥兒也不必拘禮,請跟我來吧!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就是我們資中文廟的又一絕——“泮池”。為什麼叫“泮池”呢?原來呀,在古代學校被稱為“泮宮”。是由魯德公在泮水之濱建立學宮而統一命名的。“泮池”的意思即是學校門前的水池,傳説能振興學業。在科舉時代,童生考中秀才之後,都要到這裏來繞池遊走,慶賀入學,古人稱為“游泮”,是相當體面的光宗耀祖之事。那麼它被稱為絕的原因是因為別的文廟的只有一個“內月池”即“泮池”,而我們的文廟不僅擁有“內月池”還擁有一個“外月池”也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洗墨池”。兩池兩兩相稱,相得益彰。再有就是我們這個泮池本身,大家請看,橫跨池面的一座刻有龍形的橋,叫做“狀元橋”。跟全國別的文廟不同的之處在於,其他文廟的橋都是一橋一孔,而我們的狀元橋是一橋三孔。是不是十分的特別呢?而且在其他各地的有些文廟裏它的狀元橋是封閉的,不過呀,因為資中在歷史上一共出了2個狀元,一個是南宋的趙逵,一個則是清朝的光緒年間的駱成驤,所以呀我們文廟裏的狀元橋是可以向遊客開放的,大家不妨在這泮池邊和狀元橋上盡興的遊走一番,體檢一下古時候讀書郎升入學官和高中狀元的喜悦之情!

我們先來到泮池的左邊,現在我們看到這塊高大的石碑便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在他40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33年手書的《四書.大學》碑,距今300多年的歷史,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康熙也下令全國,凡是有文廟的地方也就必須要立這塊碑,現在有些文廟裏已經沒有了,而我們這裏的文廟卻至今仍舊保存了下來,這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雖然是一位滿洲皇帝,但是他對漢族的儒家文化確是十分的喜歡。這塊碑的內容主要是《大學》裏經一章的內容,簡單的説來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寫這塊碑的時候康熙正當盛年,其書法剛勁豪放,頗具唐人氣韻,從這塊碑裏的書法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滿洲皇帝的深厚的漢文化功底。這塊碑與它正對面的石碑並稱為資中文廟的另一絕,對面的石碑是明成化四年明憲宗皇帝書《御製重修孔子文廟碑記》碑。兩塊碑均高4米,寬1.9米,兩兩對稱而立,兩道碑文,碑體高大,尤顯風采,均以帝王萬乘之尊御書,堪稱資中文廟之精品。

兩座碑的旁邊都各有一座祠堂,也是對稱而立的。首先我們來看位於左邊的名宦祠,名宦祠供祀的是外地人從隋到清在資州做官而政績卓著的官員,如唐代的節度使韋皋、刺使羊諤、宋代的範祖禹等,一共二十八人。因為我們資中在歷史上曾是州郡屬的所在地,為州時間長達900多年,所以這裏面的最高官就是州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現在我們來到了與剛才名宦祠對稱而建的另一個祠堂,叫做鄉賢祠,鄉賢祠供祀的是資中人在外地作官而名揚青史的傑出人物,如西漢的詞賦家王褒,南宋狀元趙逵、南宋宰相趙雄等,一共二十四人。其中宰相趙雄為這裏供祀的最高官員。鄉賢祠的旁邊有關於張大千所作的資中八景的介紹, 我們知道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雖為內江人,但卻與資中有着很深的情誼。因為他的親戚很多都在資中,小時候他經常跟着他的二個來到資中玩,所以從小就對這裏很瞭解。1956年張大千離開大陸移居法國的時候,出於對家鄉的思念,他便憑小時候自己的記憶,畫了這資中八景圖,送給自己的資中親戚。大家不妨來欣賞一下國畫大師張大千印象中的資中8景。

位於兩座祠堂中間的這一排殿堂式的建築叫大成門,又叫“戟門”。這道門同外面的大門一樣,從前只逢祭祀大典之時才會開放,主要的作用是供文武官員休息整裝的地方,平時只能從兩邊小門進出,左邊的小門叫“金聲”,右邊的小門叫“玉振”。

現在我們穿過了大成門,來到了又一個聖潔的天地。這座院落叫崇聖祠,它與前面的大成殿錯落有序,頗具匠心,佈局是相當合理、巧妙的。資中的文廟的面積很小,但是他的結構確實十分的緊湊,我們可以看到左右兩邊的鐘鼓樓也都完好的保存下來了!兩座樓也是對稱而建的,用一句成語就叫做晨鐘暮鼓。

好了,遊客們,我們現在處於的位置是西廡,在正對面同樣與它也是對稱而建的是東廡。西廡和東廡在古時候又叫做“廂房”。它們在文廟裏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陳列孔子和72賢人(也就是他的72位弟子)牌位的地方。但由於我們的文廟博物館也在文廟內,所以這裏變成了我們陳列我們文廟內珍貴文物的地方。那麼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塊石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這組碑刻一共七塊,每塊長2米,寬1.2米,是質堅粒細的巫峽石刻制的。話説在清朝的咸豐年間,資中人李福州靠一手熬糖的好手藝,成了當地八大首富之一,就在縣城外牛寨溪修起了“李家花園”。李福州讀書不多,卻天資聰慧,發財後不惜重金購買名人字畫裝點花園,有一次他在宜賓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了黃庭堅的這幅字,他非常的喜歡,並派人專程從巫峽開採到了上好的巫峽石,又花重金請了一位成都的匠高手,在自己的家裏面把黃庭堅的這幅《幽蘭賦》給刻了下來並用他來裝飾自己的書房。不過十分可惜的是,待到這位商人死去了之後,後輩式微,字畫散盡。而這7塊石碑每個就重達1噸多,無人搬動。新中國成立之初,土改時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分到了這堆石頭,將它們砌成灶房外牆和豬圈。建房時嫌有字的一面不光滑礙事,就將無字的背面放在外面當豬圈牆,有字的一面是自家灶房糊上了泥巴。誰知這樣就完好地保護了石碑,還使它“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74年,當時我們文廟的老館長楊祖塏老先生才意外的發現了這塊珍貴的石碑,經過細心的清理、保管之後,這才讓此碑重見天日,也讓大家一飽眼福!

這塊碑我們又把它稱為“三絕碑”,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它在文、書法、雕刻這三方面都是可以堪稱“三絕”的石刻。首先是它的文章此文是唐代的韓伯庸所作,大家請看:“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彼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意在説吸收了天地精華,有國香之資的蘭花卻因出生不好“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而無人知曉只能孤芳自賞。然後文章説了三個故事來讚美蘭花,第一個便是“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今”。這裏的夫子便是孔子,説孔子發現的蘭花之後很是喜歡,便彈琴給蘭花聽,以此來讚美蘭花的高潔。第二個便是“燕姞夢蘭”的故事,説燕姞只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女子,一日夢見他的祖先給她一棵蘭花,告訴她這蘭花將來會是你的兒子,你現在收下她之後,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般的來愛你,而後當時的國君鄭文公愛上了這位叫燕姞的女子,並以蘭花作為定情之物娶了她,果然婚後為鄭文公生下一子,取名為蘭,也就是後來的鄭穆公。第三個講的便是屈原也喜歡蘭花,讚美蘭花,我們可以看到,碑裏提到的“騷人,楚客”指的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蘭花的確是有國色之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寄願移根於上苑”,即搬到了皇宮受大家的賞識。介紹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不難想到其實孔子的遭遇就像蘭花一樣,一開始周遊列國,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被賞識,而後才被人們認可,受到大家的尊敬。因此把這篇《幽蘭賦》放在祭拜孔子的文廟裏,也是十分適合的。我們再看他的雕刻,説它絕是因為這位工匠的刻工了得,他把黃庭堅每個字的虛筆都刻得近乎完美,栩栩如生,十分難得。當然了,三絕”中最絕的還屬黃庭堅書法,全文396個字,平均手掌大小,寫得氣韻橫生,是50多歲的黃庭堅第一次被貶後奉召回京時書寫的。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跌宕開闊、沉着剛勁的手法,來表現受冤平反後的心情及對蘭花品格的嚮往。碑文中的字體奔放壯美,章法連綿,是黃書的代表作之一。

怎麼樣朋友們是不是覺得這塊碑很值得一觀呢,欣賞完我們文廟的石刻精華之後,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館內的木刻精華,我們文廟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們文廟的第4絕——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這塊牌位是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時製作的,已經有480多年的滄桑歲月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明世宗嘉靖九年,禮部議奏:“人以聖人為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孔子是至賢,但畢竟是人臣,因而應當去掉“文宣王”的王號,改稱“至聖先師”,准奏後,嘉靖帝就詔令全國,“去塑橡、設木主、罷封爵”,意思是説文廟以後都不準在供奉孔子像了,把孔子像換成孔子的牌位進行拜祭久可以了。而且嘉靖皇帝還頒佈了各地製作孔子牌位的統一規格和標準。按照規定,孔子牌位必須是“高二尺三寸七分,厚七分,闊四寸,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不能大,也不能小,規矩是相當嚴格的。以至於現在山東曲阜孔子廟內保持着的一塊嘉靖九年製作的孔子牌位,其長寬高厚完全按照朝庭規定的尺寸而作。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我們資中文廟內的孔子牌位卻忤逆了“天威”,光是通高就有八尺八寸六分,超出當時規定的3倍,它的寬是四尺二寸,厚度七寸五分,可以説是遠遠超出了嘉靖皇帝所頒佈的孔子牌位的規格大小。其二便是按規定,牌位必須“朱地金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位卻是金底黑字,正中的“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是用黑漆寫在金榜上的。可以説,這塊牌位無論是從尺寸大小還是字體顏色上都沒有按照當時皇帝的要求來製作,我們都很清楚在封建專制社會裏,是最為忠君守道的。但是當時的這裏的人們為什麼偏偏如此大膽的頂風違命,抗旨不尊,公然的忤逆天威,炮製出了這麼一塊欺君之物呢?有人説或許是對資中文廟的一個特許,因為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都是站着的。。。。。但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這也成為了我們華夏神州所有文廟中永遠的未解之謎。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此牌四周縷空雕刻着九條龍,二條鳳,外圍是以花瓣和海濤、龍鳳纏繞其間,栩栩如生、呼之慾飛……可以説此牌構思巧妙,形態生動,技術精湛,氣勢恢宏,是不是令大家歎為觀止呢?其實現在在山東的孔子廟裏也有這麼一塊一般大的牌位,只不過那個牌位是清代才立的,而我們這塊是明代就有了的,相比起來,我們文廟裏的這塊牌位不僅大,而且歷史更悠久。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如此完好的保存下來,是十分不易和珍貴的。怪不得此牌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牌下面我們來到的是東廡,這裏同樣也陳列着各式各樣的館藏文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拓畫,是從我們資中南宋時候出的宰相趙雄的墓裏拓畫下來的,這幅圖的名字叫做“宰相出行圖”當時發現的時候,墓裏的圖畫都是彩色的,非常的漂亮。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資中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駱成驤的照片。他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這塊“經魁”匾就是他中舉人的時候,送給他的外公的報喜之物。31歲時被光緒皇帝欽點,成為清朝唯一的川籍狀元。這塊“狀元”匾就是在他中狀元之時候,送給他的舅舅的報喜之物。這個“狀元”匾上的“欽點”二字便指的是光緒皇帝的欽點,那麼為什麼光緒帝會欽點他為狀元呢?我們可以開看看下面的文章,這是駱成驤在當時殿試的時候手寫的《殿試策》。單從這篇字來講就寫的十分工整,如同現在的印刷一般,由此可見駱成驤的書法功底。據説當時光緒皇帝臨軒側問當下應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並要求大家暢所欲言,於是駱成驤就在這篇文章中寫下了4個點來回答光緒皇帝所提出的問題,這4點分別是:整軍練兵、興修水利、例行節儉、懲治貪污。可以説這4點建議在歷朝歷代都是十分受用的,光緒皇帝看後十分喜歡,便欽點了駱成驤為狀元。由於其出身於貧寒農家,中狀元后駱成驤並沒有做官,而投身教育事業,大力的興辦學堂。他在當時的京師大學堂(現在的北京大學)做過首席提調,後來回川以後創辦了四川高等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大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份《殿試策》的原件就保留在了現在四川大學裏。

走出東廡,我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資中文廟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請跟我來,這片寬大的平台是祭孔之時舉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謂“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橫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諸侯只能縱橫六人,叫“六佾”;大夫縱橫四人,叫“四佾”。孔子是文宣之王,連皇上都要對他頂禮膜拜,當然要享受八佾之舞的最高待遇了。站在這個平台上,我們大家還可以看到對面的一座黃色的琉璃瓦建築,那就是我們的資中“武廟”。現在現存的文廟是全國有29座,現存的武廟在全國有10座。文武廟並存且相距如此之近的在全國已經十分少見了,所以20xx年的時候,國務院就把這兩座廟一併歸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曾講到我們資中文廟有5絕1奇,我們先前已經欣賞完了4絕了,那麼剩下的一絕和一奇便是在我們的這做大成殿裏面。請!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們大成殿中心的孔子站像!這尊孔子站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淨重7噸。站像姿取的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繪的“至聖先師圖”。它便是我們文廟裏的一奇,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全國的29座文廟裏的孔子像全都是冠冕莊嚴的帝王坐像,原因我們剛才有講到是由於孔子被封為“文宣王”,要享受帝王的待遇。而我們這裏的孔子卻塑得是站着的布衣像。很多人曾對此表示不解,為何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是站像而且還是布衣的呢?我們都知道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學樂於萇弘”。即是説向師襄此人學了琴,而後又向萇弘學了音樂。而萇弘又是我們資中人,根據孔子一直強調的“尊師重道”的思想,那麼在老師的故鄉孔子他便要站而不坐,以表示他對自己老師的尊重。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恭身而立,雙手前伸上舉,作“天揖之勢”,生動地再現了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禮,尊師重教而平易近人的聖潔丰姿。其實呀,在南京的夫子廟裏也有一座孔子站像,不過那尊站像僅立在門口不受祭拜,而我們資中文廟裏的布衣孔子站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要接受祭拜的孔子站像,這也便使他成為中華一奇。

現在大家抬頭看到的這10塊匾,便是我們資中文廟的第五絕了。這10塊匾裏面有8塊都是清代從康熙到光緒8個皇帝為孔子題寫的。因為呀,當時康熙皇帝規定凡是要做皇帝的人都必須為孔子題匾,這樣才能有資格,所以康熙帝便帶頭於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寫下了正中最高一塊“萬世師表”匾,意思是説千秋萬世都要以孔子為師,以孔子為表率;第2塊是雍正皇帝於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題寫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説至從世間有了生靈以來都沒有再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人物了;第3塊是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年(1732年)題寫的“與天地參”,這裏的“參”是第三的意思,就是説天為一,地為二,孔子為三;門口上面是嘉慶皇帝於嘉慶七年(公元1820xx年)題寫的“聖集大成”,意思是説孔子是聖人,是集大成於一體的;然後依次是道光皇帝題寫的“聖協時中”,意思時説孔子是聖人,他講的中庸很能教育人;咸豐皇帝題寫的“德齊幬載”,意思説孔子的道德學識用布都寫不完,用車也載不完,以此來表現孔子的學富五車;同治皇帝題寫的“聖神天縱”,意思是説孔子是聖人是神人,他的行為是天都要放縱的,表示孔子不受天地之約束;光緒皇帝題寫的“斯文在茲”,它的意思是説如果要談文化的話,只有孔子才能算得上有資格。這便是清朝8位皇帝為孔子提的匾,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八皇匾”。這些全都是萬歲爺們的親筆題詞另外還有兩塊是國min黨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德配天地”、國min黨總裁蔣中正題寫的“道冠古今”。提起林蔣二位題字的匾額,“文革”開始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極左思潮衝激下,難逃厄運,紅衞兵準備砸爛此二塊匾額。 這緊急關頭,原縣文管所所長楊祖塏急中生智,將二塊匾額當着文廟大門安上,真乃天意,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剛剛合適。楊在上面塗上了紅漆,並在大門正面寫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在大門背面寫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號,才躲過了這場災難。在打倒“四人幫”。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把這兩塊匾恢復原狀,理直氣壯地掛在文廟大成殿內。好了,對於文廟的介紹就到這裏了,希望大家在這一次的遊覽中感到高興。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5

偽滿皇宮博物院位於長春市光復北路5號,是1931年日本侵佔我國東三省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任偽滿皇帝時的皇宮,建立在偽滿皇宮遺址上的偽滿皇宮博物院,主要陳列一些偽滿政權時期的遺物,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日本在我國東三省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

偽滿皇宮分為東西兩院,主要以東院的皇宮建築羣為主,有同德殿、御花園、游泳池和防空洞等,還有建國神廟遺址、禁衞軍營房、懷遠樓、嘉樂殿、勤民樓、緝熙樓等。

偽滿皇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分為,原狀陳列、專題展覽、聯合展覽等,其中皇宮東院中的大部分建築均為原狀陳列,有緝熙樓、勤民樓、懷遠樓、同德殿、宮內府、植秀軒、暢春軒等;專題展覽有“從皇帝到公民”、“偽滿宮廷官吏”、“偽滿政權官吏”、“偽滿宮廷服飾展”等;聯合展覽是溥儀和其後妃生活用品的聯合展覽,另外,博物院中還有一些各界捐贈和偽滿皇宮遺物複製品臨時性展覽,以及“勿忘‘九•一八’”的流動展覽等。一座偽滿皇宮博物院就是一部日本法西斯對我國東三省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史,是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賣國求榮的歷史見證,進入偽滿皇宮,始終給人是一種歷史的沉重感,時刻警醒國人“勿忘國恥”。

靈空山靈空山位於沁源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五龍川鄉,是一風景名勝區。靈空山為太嶽山支脈,方圓20平方公里。這裏滿山松林覆蓋、奇峯疊翠、古木參天,深溝峽谷,成為旅遊避暑勝地。

靈空山上樹木種類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藥近百種,國內最為珍貴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於山顛,一基出土,派生九枝,高達40多米。山中,樺樹千姿百態,“一佛二菩薩”、“七柱香”、“三柱香”、“迎客鬆”、“三大王”等令人驚歎。靈空山上,還有古剎聖壽寺。相傳唐代懿宗第四子李侃於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因避黃巢起義在此出家為僧,被皇封為先師菩薩。靈空山中,有獨特的巒橋、仙橋飛跨一線天上,成為絕景。此外,山中還有蓋海洞,十八盤、五龍池等多處景觀。

偽滿皇宮博物院的相關景點推薦:黃河灘島、獅泉河、青銅峽、桂林穿山、網師園、賀蘭山、興凱湖、鹿回頭、展旗峯、大連港燈塔、珠海鳳凰山風光等,是旅遊不能錯過的好去處。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6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你們嚮往已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中文廟。歡迎各位的到來資中文廟。資中文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距今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位於縣城大東街。不過前後經過三次搬遷後,於清道光九年(1829)將文廟遷於此地,那麼為什麼會選擇遷到此處呢?是因為呀在南宋時期資中的這條街上出一個叫趙逵的狀元,這也就是為什麼説文廟座落的這條街叫狀元街的原因。因為趙逵是一名文狀元,而文廟則是來弘揚儒家文化的地方,在封建社會中他們兩者之間有着相似之處。所以我們的先輩們就把文廟遷移道了此處。

大家首先請看這個巨大的月池,它的名字叫做“洗墨池”。傳説是狀元趙逵讀書時期洗筆蕩墨的地方,旁邊的高牆是“萬仞高牆”。我們都知道,像皇宮這樣高貴的地方,它的宮牆也僅僅被稱為“數仞宮牆”。但是孔子廟裏的宮牆為什麼會被稱為“萬仞宮牆”呢?這是因為先人們覺得“夫子之牆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由此可見孔子在古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大家再看這2個華表,眾所周知,華表是莊嚴肅穆的象徵,一般出現在皇宮附近,全國各地一般的文廟裏也是沒有的哦,但為何我們資中的文廟裏會出現2個高高矗立的華表呢?這是由於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古時候在人們心中享受着帝王的待遇。而這裏的2個特別的華表也充分的顯示出了當時這裏的人們對孔子的萬分尊敬和仰慕。所以説跟全國其他的文廟比起來,這2個華表也就顯得分外的獨特和珍貴了!

當然了,古人認為對孔子光是心中的尊敬是遠遠不夠的,行為上也得充分的體現出 來,大家請看這塊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也就是説在踏入此廟之後,哪怕你是當朝宰相、三軍統帥、皇親國戚,到了這裏都得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徒步而行的穿過我們前面的這道“禮門”去裏面祭拜孔夫子,因為這裏是萬世師表孔大聖人的神聖殿堂!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這裏是不能隨便進出的。它不像其他的廟宇,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燒香拜佛,求神許願;這裏就不行,平時的大門是關着的,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縣學生大考的張榜拜孔之時才把大門打開,讓官員、舉人、考上了秀才和社會上頗有身份的紳士們才能進去,一般的小民百姓是不許進去的。今天來到這裏遊覽的朋友們我想如果在那個時候至少都能算是秀才了,個個都是有功名的,絕對有資格進去朝拜孔聖人,請! 我們資中文廟總佔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築面積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佈局,佈局格調以山東曲阜的孔廟為原型,但規模要小一點。這個文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別的廟門都是向南而開,這裏卻是東西二門,東邊叫“禮門”,西邊叫“義路”,這個根據孟子的“以禮為門,以義為路”而得來的。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資中的文廟裏有“五絕一奇”。首先讓我們來先看看這其中的一絕——照壁。這個照壁修建於清光緒年間(1857),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川內所有文廟中設有照壁者只有這裏一處,在全國文廟、孔廟也是極為鮮見。照壁中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寓意深刻,表現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七孔鏤空壁塑的磚骨灰塑的工藝手法,極為少見。整個照壁長19.5米,高6米,雄奇瑰麗。

這七孔照壁主要表現的就是“魚躍龍門”。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魚躍龍門”裏的“魚”指的主要是鯉魚,但是請大家仔細看,這照壁上的鮮活的魚兒扁腦殼、大嘴巴、長鬍子。不是鯉魚,而是我們資中三絕之一的鮎魚。資中的鮎魚在清代就被刻上了照壁,這説明資中的鮎魚並不是美名於現代,而是早在清代就已經赫赫有名了。這也使得這塊照壁極具資中的特色和代表性!第一孔照壁主要傳達出的寓意是比喻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之前好比河中之魚,然後大家請看第二孔,在第二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龍頭魚身的“怪物”,但其實它是要表示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的過程中不停蜕變,更加精進的過程,樹立一個要向“龍”轉化的這麼一個理念也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照壁上榜題文字“龍文炳躍”寓意苦讀寒窗,魚躍龍門,彪炳千秋。而第三孔講的就是有了理想之後要把理想付出於行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孔壁周圍有一圈梅花,表示“梅花香至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高樓下的螃蟹,它比喻的是人心中的私心雜念,表示出,只有拋棄了心中一切的私心雜念,才可以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縱觀這七孔照壁,主要的就是向大家告之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的付之於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好了,大家現在請往後面看,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文廟的建築佈局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建築佈局,它的中軸線就是我們的第四孔照壁和正前方大成殿裏的孔子像這兩點所形成的一條直線。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青石牌坊,正中為“靈星門”,左邊是“賢關”,右邊是“聖域”,表明這裏是靈天寶地、聖賢之區。為什麼要在這裏立這麼一個青石牌坊呢?這個在古時候是有講究的,當人們來到文廟祭拜孔子的時候,要從這三道門進去。但是古人們在祭拜孔子的時候,他們有着嚴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人要從不同的門進去,正中的“靈星門”在古時候是隻有皇帝或者是皇帝欽點的狀元才可以走的,左邊的賢門是那時候被認為是有賢之士走的,而右邊的聖域則是給得聖之人準備的。不過今天大家來到這裏地位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夥兒也不必拘禮,請跟我來吧!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就是我們資中文廟的又一絕——“泮池”。為什麼叫“泮池”呢?原來呀,在古代學校被稱為“泮宮”。是由魯德公在泮水之濱建立學宮而統一命名的。“泮池”的意思即是學校門前的水池,傳説能振興學業。在科舉時代,童生考中秀才之後,都要到這裏來繞池遊走,慶賀入學,古人稱為“游泮”,是相當體面的光宗耀祖之事。那麼它被稱為絕的原因是因為別的文廟的只有一個“內月池”即“泮池”,而我們的文廟不僅擁有“內月池”還擁有一個“外月池”也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洗墨池”。兩池兩兩相稱,相得益彰。再有就是我們這個泮池本身,大家請看,橫跨池面的一座刻有龍形的橋,叫做“狀元橋”。跟全國別的文廟不同的之處在於,其他文廟的橋都是一橋一孔,而我們的狀元橋是一橋三孔。是不是十分的特別呢?而且在其他各地的有些文廟裏它的狀元橋是封閉的,不過呀,因為資中在歷史上一共出了2個狀元,一個是南宋的趙逵,一個則是清朝的光緒年間的駱成驤,所以呀我們文廟裏的狀元橋是可以向遊客開放的,大家不妨在這泮池邊和狀元橋上盡興的遊走一番,體檢一下古時候讀書郎升入學官和高中狀元的喜悦之情!

我們先來到泮池的左邊,現在我們看到這塊高大的石碑便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在他40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33年手書的《四書.大學》碑,距今300多年的歷史,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康熙也下令全國,凡是有文廟的地方也就必須要立這塊碑,現在有些文廟裏已經沒有了,而我們這裏的文廟卻至今仍舊保存了下來,這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雖然是一位滿洲皇帝,但是他對漢族的儒家文化確是十分的喜歡。這塊碑的內容主要是《大學》裏經一章的內容,簡單的説來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寫這塊碑的時候康熙正當盛年,其書法剛勁豪放,頗具唐人氣韻,從這塊碑裏的書法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滿洲皇帝的深厚的漢文化功底。這塊碑與它正對面的石碑並稱為資中文廟的另一絕,對面的石碑是明成化四年明憲宗皇帝書《御製重修孔子文廟碑記》碑。兩塊碑均高4米,寬1.9米,兩兩對稱而立,兩道碑文,碑體高大,尤顯風采,均以帝王萬乘之尊御書,堪稱資中文廟之精品。

兩座碑的旁邊都各有一座祠堂,也是對稱而立的。首先我們來看位於左邊的名宦祠,名宦祠供祀的是外地人從隋到清在資州做官而政績卓著的官員,如唐代的節度使韋皋、刺使羊諤、宋代的範祖禹等,一共二十八人。因為我們資中在歷史上曾是州郡屬的所在地,為州時間長達900多年,所以這裏面的最高官就是州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現在我們來到了與剛才名宦祠對稱而建的另一個祠堂,叫做鄉賢祠,鄉賢祠供祀的是資中人在外地作官而名揚青史的傑出人物,如西漢的詞賦家王褒,南宋狀元趙逵、南宋宰相趙雄等,一共二十四人。其中宰相趙雄為這裏供祀的最高官員。鄉賢祠的旁邊有關於張大千所作的資中八景的介紹, 我們知道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雖為內江人,但卻與資中有着很深的情誼。因為他的親戚很多都在資中,小時候他經常跟着他的二個來到資中玩,所以從小就對這裏很瞭解。1956年張大千離開大陸移居法國的時候,出於對家鄉的思念,他便憑小時候自己的記憶,畫了這資中八景圖,送給自己的資中親戚。大家不妨來欣賞一下國畫大師張大千印象中的資中8景。

位於兩座祠堂中間的這一排殿堂式的建築叫大成門,又叫“戟門”。這道門同外面的大門一樣,從前只逢祭祀大典之時才會開放,主要的作用是供文武官員休息整裝的地方,平時只能從兩邊小門進出,左邊的小門叫“金聲”,右邊的小門叫“玉振”。

現在我們穿過了大成門,來到了又一個聖潔的天地。這座院落叫崇聖祠,它與前面的大成殿錯落有序,頗具匠心,佈局是相當合理、巧妙的。資中的文廟的面積很小,但是他的結構確實十分的緊湊,我們可以看到左右兩邊的鐘鼓樓也都完好的保存下來了!兩座樓也是對稱而建的,用一句成語就叫做晨鐘暮鼓。

好了,遊客們,我們現在處於的位置是西廡,在正對面同樣與它也是對稱而建的是東廡。西廡和東廡在古時候又叫做“廂房”。它們在文廟裏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陳列孔子和72賢人(也就是他的72位弟子)牌位的地方。但由於我們的文廟博物館也在文廟內,所以這裏變成了我們陳列我們文廟內珍貴文物的地方。那麼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塊石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這組碑刻一共七塊,每塊長2米,寬1.2米,是質堅粒細的巫峽石刻制的。話説在清朝的咸豐年間,資中人李福州靠一手熬糖的好手藝,成了當地八大首富之一,就在縣城外牛寨溪修起了“李家花園”。李福州讀書不多,卻天資聰慧,發財後不惜重金購買名人字畫裝點花園,有一次他在宜賓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了黃庭堅的這幅字,他非常的喜歡,並派人專程從巫峽開採到了上好的巫峽石,又花重金請了一位成都的匠高手,在自己的家裏面把黃庭堅的這幅《幽蘭賦》給刻了下來並用他來裝飾自己的書房。不過十分可惜的是,待到這位商人死去了之後,後輩式微,字畫散盡。而這7塊石碑每個就重達1噸多,無人搬動。新中國成立之初,土改時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分到了這堆石頭,將它們砌成灶房外牆和豬圈。建房時嫌有字的一面不光滑礙事,就將無字的背面放在外面當豬圈牆,有字的一面是自家灶房糊上了泥巴。誰知這樣就完好地保護了石碑,還使它“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74年,當時我們文廟的老館長楊祖塏老先生才意外的發現了這塊珍貴的石碑,經過細心的清理、保管之後,這才讓此碑重見天日,也讓大家一飽眼福!

這塊碑我們又把它稱為“三絕碑”,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它在文、書法、雕刻這三方面都是可以堪稱“三絕”的石刻。首先是它的文章此文是唐代的韓伯庸所作,大家請看:“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彼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意在説吸收了天地精華,有國香之資的蘭花卻因出生不好“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而無人知曉只能孤芳自賞。然後文章説了三個故事來讚美蘭花,第一個便是“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今”。這裏的夫子便是孔子,説孔子發現的蘭花之後很是喜歡,便彈琴給蘭花聽,以此來讚美蘭花的高潔。第二個便是“燕姞夢蘭”的故事,説燕姞只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女子,一日夢見他的祖先給她一棵蘭花,告訴她這蘭花將來會是你的兒子,你現在收下她之後,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般的來愛你,而後當時的國君鄭文公愛上了這位叫燕姞的女子,並以蘭花作為定情之物娶了她,果然婚後為鄭文公生下一子,取名為蘭,也就是後來的鄭穆公。第三個講的便是屈原也喜歡蘭花,讚美蘭花,我們可以看到,碑裏提到的“騷人,楚客”指的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蘭花的確是有國色之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寄願移根於上苑”,即搬到了皇宮受大家的賞識。介紹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不難想到其實孔子的遭遇就像蘭花一樣,一開始周遊列國,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被賞識,而後才被人們認可,受到大家的尊敬。因此把這篇《幽蘭賦》放在祭拜孔子的文廟裏,也是十分適合的。我們再看他的雕刻,説它絕是因為這位工匠的刻工了得,他把黃庭堅每個字的虛筆都刻得近乎完美,栩栩如生,十分難得。當然了,三絕”中最絕的還屬黃庭堅書法,全文396個字,平均手掌大小,寫得氣韻橫生,是50多歲的黃庭堅第一次被貶後奉召回京時書寫的。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跌宕開闊、沉着剛勁的手法,來表現受冤平反後的心情及對蘭花品格的嚮往。碑文中的字體奔放壯美,章法連綿,是黃書的代表作之一。

怎麼樣朋友們是不是覺得這塊碑很值得一觀呢,欣賞完我們文廟的石刻精華之後,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館內的木刻精華,我們文廟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們文廟的第4絕——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這塊牌位是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時製作的,已經有480多年的滄桑歲月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明世宗嘉靖九年,禮部議奏:“人以聖人為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孔子是至賢,但畢竟是人臣,因而應當去掉“文宣王”的王號,改稱“至聖先師”,准奏後,嘉靖帝就詔令全國,“去塑橡、設木主、罷封爵”,意思是説文廟以後都不準在供奉孔子像了,把孔子像換成孔子的牌位進行拜祭久可以了。而且嘉靖皇帝還頒佈了各地製作孔子牌位的統一規格和標準。按照規定,孔子牌位必須是“高二尺三寸七分,厚七分,闊四寸,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不能大,也不能小,規矩是相當嚴格的。以至於現在山東曲阜孔子廟內保持着的一塊嘉靖九年製作的孔子牌位,其長寬高厚完全按照朝庭規定的尺寸而作。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我們資中文廟內的孔子牌位卻忤逆了“天威”,光是通高就有八尺八寸六分,超出當時規定的3倍,它的寬是四尺二寸,厚度七寸五分,可以説是遠遠超出了嘉靖皇帝所頒佈的孔子牌位的規格大小。其二便是按規定,牌位必須“朱地金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位卻是金底黑字,正中的“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是用黑漆寫在金榜上的。可以説,這塊牌位無論是從尺寸大小還是字體顏色上都沒有按照當時皇帝的要求來製作,我們都很清楚在封建專制社會裏,是最為忠君守道的。但是當時的這裏的人們為什麼偏偏如此大膽的頂風違命,抗旨不尊,公然的忤逆天威,炮製出了這麼一塊欺君之物呢?有人説或許是對資中文廟的一個特許,因為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都是站着的。。。。。但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這也成為了我們華夏神州所有文廟中永遠的未解之謎。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此牌四周縷空雕刻着九條龍,二條鳳,外圍是以花瓣和海濤、龍鳳纏繞其間,栩栩如生、呼之慾飛……可以説此牌構思巧妙,形態生動,技術精湛,氣勢恢宏,是不是令大家歎為觀止呢?其實現在在山東的孔子廟裏也有這麼一塊一般大的牌位,只不過那個牌位是清代才立的,而我們這塊是明代就有了的,相比起來,我們文廟裏的這塊牌位不僅大,而且歷史更悠久。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如此完好的保存下來,是十分不易和珍貴的。怪不得此牌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牌下面我們來到的是東廡,這裏同樣也陳列着各式各樣的館藏文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拓畫,是從我們資中南宋時候出的宰相趙雄的墓裏拓畫下來的,這幅圖的名字叫做“宰相出行圖”當時發現的時候,墓裏的圖畫都是彩色的,非常的漂亮。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資中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駱成驤的照片。他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這塊“經魁”匾就是他中舉人的時候,送給他的外公的報喜之物。31歲時被光緒皇帝欽點,成為清朝唯一的川籍狀元。這塊“狀元”匾就是在他中狀元之時候,送給他的舅舅的報喜之物。這個“狀元”匾上的“欽點”二字便指的是光緒皇帝的欽點,那麼為什麼光緒帝會欽點他為狀元呢?我們可以開看看下面的文章,這是駱成驤在當時殿試的時候手寫的《殿試策》。單從這篇字來講就寫的十分工整,如同現在的印刷一般,由此可見駱成驤的書法功底。據説當時光緒皇帝臨軒側問當下應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並要求大家暢所欲言,於是駱成驤就在這篇文章中寫下了4個點來回答光緒皇帝所提出的問題,這4點分別是:整軍練兵、興修水利、例行節儉、懲治貪污。可以説這4點建議在歷朝歷代都是十分受用的,光緒皇帝看後十分喜歡,便欽點了駱成驤為狀元。由於其出身於貧寒農家,中狀元后駱成驤並沒有做官,而投身教育事業,大力的興辦學堂。他在當時的京師大學堂(現在的北京大學)做過首席提調,後來回川以後創辦了四川高等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大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份《殿試策》的原件就保留在了現在四川大學裏。

走出東廡,我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資中文廟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請跟我來,這片寬大的平台是祭孔之時舉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謂“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橫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諸侯只能縱橫六人,叫“六佾”;大夫縱橫四人,叫“四佾”。孔子是文宣之王,連皇上都要對他頂禮膜拜,當然要享受八佾之舞的最高待遇了。站在這個平台上,我們大家還可以看到對面的一座黃色的琉璃瓦建築,那就是我們的資中“武廟”。現在現存的文廟是全國有29座,現存的武廟在全國有10座。文武廟並存且相距如此之近的在全國已經十分少見了,所以20__年的時候,國務院就把這兩座廟一併歸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曾講到我們資中文廟有5絕1奇,我們先前已經欣賞完了4絕了,那麼剩下的一絕和一奇便是在我們的這做大成殿裏面。請!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們大成殿中心的孔子站像!這尊孔子站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淨重7噸。站像姿取的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繪的“至聖先師圖”。它便是我們文廟裏的一奇,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全國的29座文廟裏的孔子像全都是冠冕莊嚴的帝王坐像,原因我們剛才有講到是由於孔子被封為“文宣王”,要享受帝王的待遇。而我們這裏的孔子卻塑得是站着的布衣像。很多人曾對此表示不解,為何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是站像而且還是布衣的呢?我們都知道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學樂於萇弘”。即是説向師襄此人學了琴,而後又向萇弘學了音樂。而萇弘又是我們資中人,根據孔子一直強調的“尊師重道”的思想,那麼在老師的故鄉孔子他便要站而不坐,以表示他對自己老師的尊重。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恭身而立,雙手前伸上舉,作“天揖之勢”,生動地再現了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禮,尊師重教而平易近人的聖潔丰姿。其實呀,在南京的夫子廟裏也有一座孔子站像,不過那尊站像僅立在門口不受祭拜,而我們資中文廟裏的布衣孔子站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要接受祭拜的孔子站像,這也便使他成為中華一奇。

現在大家抬頭看到的這10塊匾,便是我們資中文廟的第五絕了。這10塊匾裏面有8塊都是清代從康熙到光緒8個皇帝為孔子題寫的。因為呀,當時康熙皇帝規定凡是要做皇帝的人都必須為孔子題匾,這樣才能有資格,所以康熙帝便帶頭於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寫下了正中最高一塊“萬世師表”匾,意思是説千秋萬世都要以孔子為師,以孔子為表率;第2塊是雍正皇帝於雍正三年(公元1720__年)題寫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説至從世間有了生靈以來都沒有再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人物了;第3塊是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年(1732年)題寫的“與天地參”,這裏的“參”是第三的意思,就是説天為一,地為二,孔子為三;門口上面是嘉慶皇帝於嘉慶七年(公元1820__年)題寫的“聖集大成”,意思是説孔子是聖人,是集大成於一體的;然後依次是道光皇帝題寫的“聖協時中”,意思時説孔子是聖人,他講的中庸很能教育人;咸豐皇帝題寫的“德齊幬載”,意思説孔子的道德學識用布都寫不完,用車也載不完,以此來表現孔子的學富五車;同治皇帝題寫的“聖神天縱”,意思是説孔子是聖人是神人,他的行為是天都要放縱的,表示孔子不受天地之約束;光緒皇帝題寫的“斯文在茲”,它的意思是説如果要談文化的話,只有孔子才能算得上有資格。這便是清朝8位皇帝為孔子提的匾,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八皇匾”。這些全都是萬歲爺們的親筆題詞另外還有兩塊是國min黨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德配天地”、國min黨總裁蔣中正題寫的“道冠古今”。提起林蔣二位題字的匾額,“wenge”開始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極左思潮衝激下,難逃厄運,紅衞兵準備砸爛此二塊匾額。 這緊急關頭,原縣文管所所長楊祖塏急中生智,將二塊匾額當着文廟大門安上,真乃天意,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剛剛合適。楊在上面塗上了紅漆,並在大門正面寫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在大門背面寫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號,才躲過了這場災難。在打倒“sirenbang”。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把這兩塊匾恢復原狀,理直氣壯地掛在文廟大成殿內。好了,對於文廟的介紹就到這裏了,希望大家在這一次的遊覽中感到高興。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7

各位觀眾朋友們:

您們好!歡迎您參觀偽滿皇宮。偽滿皇宮,位於長春市東北部,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 溥儀 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雖然沒有中國傳統皇宮那般莊嚴肅穆,也不像西方宮殿那般宏偉壯觀,但建築風格仍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既有中國舊式帶廊瓦房,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還有歐式情調的樓宇,可謂古今雜陳,中外並舉。

宮廷佔地總面積13.7萬平方米,略呈南北窄而東西寬的梯形。外周為993米長宮牆所圍,內有圍牆368米,附崗樓11座,共有宮門7座。偽滿皇宮正門位於南部,稱萊薰門,此門偽滿時期專供“皇帝”溥儀、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及來偽滿訪問的各國政府首腦出入使用;萊薰門的西部有專供偽滿官吏和其他有資格者出入的側門——保康門,它有“保衞康德”的含義(“康德”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的年號);萊薰門以東有出入建國神廟及偽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的日式鳥居門;北面由西向東分別為體乾門、福華門、含宏門;西面有一禁衞門。內部宮門主要有僅供溥儀及其眷屬日常出入使用的長春門、偽滿皇宮東區的正門同德門及日偽官吏進出偽滿皇宮西區外廷的必經之門——興運門和迎暉門、偽滿皇宮西區內廷與外廷的分界線——中和門等。興運門建成於1934年1月,時值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偽滿洲國皇帝前夕,溥儀認為自己即將成為至尊,便命人在其門楣上雕刻二龍戲珠圖案,並親自將其命名為“興運門”,希望國運從此興隆。

偽滿皇宮主體部分為4.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不對稱的區域。西區由三進式四合院構成,包括內廷與外廷,二者以中和門為界。溥儀依據《禮記·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為此門命名,以表達他的處事觀“中庸之道”。中和門兩側房間除由溥儀的乳母、部分隨侍和御醫居住外,還有一間是宮內府司房的辦公室。司房是處理溥儀日常生活的辦事機構,它負責管錢、管物、收發、傳達,隸屬於近侍處。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居住和日常生活的區域,包括中國古式四合院和西御花園。四合院的正房居北,為溥儀的寢宮緝熙樓,西廂房為溥儀的中膳房和茶房,東廂房為皇后婉容的畫師崔惠茀小姐及傭人的住房,南部為洋膳房。外廷是溥儀的政務活動區,主要建築有溥儀處理政務及舉行大典的勤民樓、供奉列祖列宗的懷遠樓、偽滿皇宮的綜合管理辦事機構——宮內府及關東軍派到宮中負責監視溥儀的特派機構——日本憲兵室等。東區包括集居住、辦公、娛樂於一體的同德殿、舉行大型宴會的嘉樂殿、書畫庫、東御花園、御用防空洞、游泳池和網球場等。此外,宮廷還包括西部的跑馬場、汽車庫、御用花窖、禁衞軍營房,東部的“建國神廟”遺址、“天照大神”防空洞、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禁衞軍營房等附屬建築設施。如今,偽滿皇宮的主體部分已全部對外開放,以其獨特的風貌向遊人訴説那段蒙恥的歷史。

偽滿皇宮,原為民國時期負責鹽務管理與運輸的吉黑榷運局所在地。因為它是當時長春市內最好的建築之一,所以,溥儀於1932年3月8日來到長春就任偽滿洲國執政,4月3日便住進這裏。溥儀本想借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復辟大清王朝,卻沒想到反被其操縱和控制,在這裏渡過了20xx年4個月零8天的傀儡生涯。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小皇帝住鹽倉,鹹(閒)龍一條”。

現在,請讓我們共同走進偽滿皇宮,瞭解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血統治下,充滿了怪誕氣息的宮廷以及溥儀及其後妃被扭曲的,迥乎異常的宮廷生活。

(勤民樓)

這座歐式磚瓦結構的二層建築,就是溥儀的辦公樓——勤民樓。它建於1920xx年,佔地面積1206平方米,是溥儀處理政務、召見日偽高官、接見外國使節和重要來賓及舉行典禮的場所。時值青春鼎盛的溥儀雄心勃勃,依照祖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此樓命名。勤民樓的正門叫“承光門”,每當接見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或其他重要人物和團體後,溥儀都要在這個半圓形的台階上與他們合拍一張“協和影”,登在當時的各大報刊上,因此,這座門也就成了偽滿時期家喻户曉的“名門”。

由承光門而入,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方形天井。偽滿時期,這裏時常舉行擊劍、摔跤等表演活動供溥儀觀賞。

勤民樓的一樓,設有四個不同等級的候見室。除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可以直接面見溥儀外,其餘被召見的人,都要按官銜大小分別在此等候。偽滿初期,一樓還設有近侍處、伕役室和“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的辦公室等。“帝室御用掛”為日語,是“內廷行走”或“皇室祕書”之意。吉岡安直為日本人,他身兼關東軍高級參謀和“帝室御用掛”兩職,是日本關東軍派駐溥儀身邊的高級特務。溥儀行幸、巡守、訓示臣民、舉杯祝酒,以至點頭微笑,都要聽從吉岡的指揮、安排。他的辦公室安置於此,其用意不言而喻。吉岡安直曾毫不客氣地對溥儀説:“日本天皇就是你的父親,關東軍是代表天皇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像聽父親的話一樣。”這是在赤裸裸地告訴溥儀:你是一個“兒皇帝”。

沿承光門內的狹窄樓梯而上,我們來到勤民樓的二樓。

二樓的東南部為勤民殿,是溥儀接待重要來賓和舉行正式儀式的場所。1934年3月1日,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偽滿洲國的傀儡荒地,其典禮儀式就是在這裏舉行的。登基當天,溥儀一改往日遲眠晏起的習慣,早早起牀。他穿上特意派人叢天津取來得光緒皇帝曾穿過的龍袍,來到長春南郊杏花村的順天廣場(今長春市文化廣場),把那裏臨時搭起的一個小土台,權且作為“天壇”,行了“告天即位”的古禮。祭天時,突然狂風大作,將溥儀的皇冠吹起,溥儀卻在臣子們的阿諛中,認為是上天示意自己能夠力挽狂瀾,日後必將復興清室,再做大清皇帝。然而,這卻是日本人決不允許的,日本人只同意他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祭天回來後,溥儀立刻言聽計從地換上了日本人為他早就準備好的“陸軍大元帥服徵裝”,並在勤民殿舉行了正式的登基典禮。勤民殿的地面鋪着大紅的地毯,在北牆的正中,用絲帷幕裝設成的一個金黃色的神龕下,放着印有偽滿皇室專用的蘭花御紋章的高背沙發椅。這便是他的“御座”了。御座兩側各有一帽台,前方還置有紅木國璽台,這使勤民殿看起來有些不中不洋,不倫不類。溥儀就是在這裏接受百官的朝賀。溥儀登基之前,這裏還發生過一件大事:1932年9月15日,溥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後不久,為了換取日本人的歡心,謀求復辟清王朝,指令偽滿洲國國務院總理鄭孝胥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偽滿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在這裏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日滿議定書》,把我國東北的主權全部出賣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此殿也是溥儀賣國求榮的歷史見證!

勤民樓二樓的東南部為溥儀處理政務的“御學問所”。“御學問所”是日本人取的名字,為皇帝的書房之意。1942年5月8日,溥儀在這裏會見了時任偽中華民國政府主席的汪精衞。汪精衞曾刺殺溥儀的父親載灃未遂,可謂是溥儀的仇人。因清末的幾次民主革命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汪精衞日漸消沉,想以刺殺的方式來激勵革命。1920xx年4月,汪精衞組織在載灃每日進宮的必經要道——什剎海旁的銀錠橋下祕密埋藏自製炸彈,因為犬吠,驚動了民政部的偵探,計劃失敗,汪精衞等隨即被捕。1920xx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汪精衞等才被釋出獄。這位民主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卻於1938年12月,當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禦日軍侵略時,公然叛國,並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了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如今,這對仇人卻在日本關東軍的導演下,在這裏相會了。他們互致問候,並表示願意為日本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攜手效力。會見結束後,溥儀還為汪精衞一行在嘉樂殿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宴會。汪精衞的來訪,加速了日、汪、滿之間的勾結,汪偽政府和偽滿洲國政府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有力配合了日本侵略者,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兇和工具。

御學問所的北部為溥儀賜宴的場所——饗宴場。每當萬壽節或慶典之日,溥儀都要在此設宴招待日偽高官。溥儀坐在正中的“御座”上,其他人按照職位的高低依次落座。溥儀賜宴時用的是由大和旅館提供的西餐,如濃湯、酒煮鱸魚、蒸燒牛肉、冰淇淋、咖啡等,同時備有月桂冠酒、竹葉青酒、葡萄酒和香檳酒等酒水。餐桌上的酒菜雖然一樣,但溥儀的那份卻是由宮內的洋膳房特製的。溥儀疑心大,在飲食方面更是格外小心。因害怕別人在食物內投毒,所以他所吃的東西都是由廚師和隨侍嘗過後,裝入特製的食盒內,貼上封條並在餐桌上當面開啟。溥儀有時也在此召開御前會議。偽滿初期,一些漢奸官吏、土豪鄉紳還到此向溥儀進獻珍品或寶物。

勤民樓到此就參觀結束了,請大家隨我去懷遠樓。

(懷遠樓)

由勤民樓向北,穿過空中走廊,我們來到懷遠樓的二樓。懷遠樓,建成於1934年秋,佔地面積1483平方米。懷遠,意為安撫遠方的人。該樓主要用於溥儀祭祀列祖列宗,此外,為溥儀服務的宮中部分機構也在此辦公。

懷遠樓二樓的南部為溥儀供奉列祖列宗的奉先殿,溥儀依據《尚書·太甲》中的“奉先思孝,接下思恭”這句話為此殿命名。它設立於1934年,主殿坐北朝南,供奉列帝列後的畫像、牌位;東西各有一偏殿,分別供奉王爹爹、王媽媽的偶像及四太妃和兩位福晉(溥儀的祖母、親生母親)的牌位。每逢重要節日或各位皇帝、皇后的誕辰,溥儀都要親臨祭拜或派最親近信賴的人恭代行禮。清室之所以供奉王爹爹、王媽媽,是因為清朝的祖先畝努爾哈赤在明末的一次逃亡中,多虧有一對王姓夫婦搭救才倖免於難。其後世子孫為了不忘其救命之恩,便在供奉祖先的地方,同時供奉他們二位,並尊稱為王爹爹、王媽媽。二樓的東部設有溥儀賜宴的中型宴會場所——卿宴堂。除舉行宴會外,偽滿舉辦的一些博覽會、展覽會的藝術精品,都要送到這裏供溥儀觀賞。此外,二樓的北部還設有替皇帝掌管御璽、國璽的機構——尚書府。它是偽滿洲國皇帝直屬的五大輔弼機構之一,偽滿頒佈的數以千計的法令都是在這兒加蓋國璽、御璽生效的。尚書府大臣表面上是尚書府的負責人,但實際上所有的大權都控制在以日本人為祕書官長的手中。高木三郎、武宮雄彥在偽滿十四年中先後任祕書官長。

此外,懷遠樓一樓還設有宮內府下屬部分辦事機構:掌管帝室會計審查事務的帝室會計審查局;負責溥儀日常生活及壇廟、陵寢事務的近侍處及主管祭祀、典禮、樂隊、接待外賓等事務的掌禮處。另外還設有與宮內府、尚書府同級的侍從武官處,溥儀疑心大、膽子小,非常注重侍從武官的人選。尤其是侍從武官長,必須由陸軍上將或中將,並且是溥儀最親近的人充任。其級別也最高,為特任官(偽滿時期官員級別由高到底: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偽滿陸軍上將張海鵬任侍從武官長一職時間最長,達七年之久。他不僅隨同溥儀去瀋陽東陵、北陵祭祀清祖,還曾兩次陪護溥儀出訪日本。每當有重大儀式活動以及外出巡幸時,侍從武官都要時刻跟隨溥儀左右,以保證他的安全。懷遠樓,這座本應專門供奉溥儀列祖列宗的建築,卻因種種原因,也被宮內的幾個辦事機構同時佔用着。如果按照清朝的祖制,這可以説是對其先祖的大不敬吧。但由於日本人為他安排的宮廷狹小擁擠,溥儀本人也毫無辦法。由此可見,傀儡皇帝的日子並不好過。

停放與懷遠樓東南的這兩輛轎車,是溥儀的御用車。其中的這輛黑色轎車,為溥儀的私家用車。它是由美國派克汽車公司於20世紀20xx年代製造的當時世界上最時尚的180 型豪華轎車。因派克汽車公司早於1956年就徹底倒閉,這輛車也因而成為派克汽車的絕版。轎車長5.7米,寬1.8米,高1.7米,具有乘坐寬敞、馬力強勁、平穩高速等特點。溥儀就任偽滿執政後,曾經乘坐此車並攜帶皇后婉容和二妹、三妹等到新京大同公園遊玩。日本人發現後,馬上派憲兵和警察以不利安全為由強行追回,剛到公園的溥儀只好隨即返回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過。看來,溥儀毫無人身自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傀儡!解放後,這輛車被東北局接受,東北局書記、遼寧省省長都曾用過此車。1959年,此車歸遼寧省撫順大夥房水庫管理局所有,曾多次維修,80年代末報停。1992年,我院將此車收藏,並於20xx年將其修復、展出。這輛飽經滄桑的派克車終於重返故居,向遊人訴説着那段令國人難忘的歷史。

這輛紅色轎車,為溥儀於偽滿洲國宮廷使用的儀仗車隊“鹵簿”中溥儀的御用專車。它是1932年秋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特別訂製的超豪華凱迪拉克老爺車。轎車長5.7米,寬1.99米。高1.92米,比溥儀的私車乘坐起來更為舒適。聳立於車頭之上的車標——偽滿洲國的皇室徽章“蘭花御文章”,更證實了它的主人的身份。所謂“鹵簿”,是古代天子出行,安排車駕次第的一種制度。偽滿“皇帝”溥儀所用的“鹵簿”,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車頭駛插有小國旗的“淨街車”,隨後是溥儀的紅色御用專車,其左右各有兩輛日本憲兵駕駛的摩托車伴隨,後面是隨從和警察的車輛。溥儀出行時,其“鹵簿”車一般為九輛,但1934年3月1日,溥儀登基當天的“鹵簿”車卻多大22輛,可見登基典禮之隆重。溥儀還曾因此而一度沉醉於自己再次做了“皇帝”。但此後發生的一切,卻打破了溥儀的復辟迷夢。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擺脱不了傀儡皇帝的命運。1945年8月11日夜,溥儀逃離偽滿皇宮時乘坐的也是這輛汽車。遺憾的是,這輛不知見證了多少醜聞與罪惡的汽車卻在偽滿洲國覆亡後散失而不知去向了。這輛轎車則是我們按照原車原貌複製的。

請大家隨我去參觀溥儀的寢宮緝熙樓。

(緝熙樓)

緝熙樓,是一座青磚鐵皮房頂的歐式二層樓房,原為吉黑榷運局的辦公樓,1932年4月3日之前經改建維修,成了溥儀及其後妃居住的寢宮。溥儀依據《詩經·大雅·文王》中的“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這句話為此樓命名。“緝熙”二字象徵着光明,但溥儀住進這裏後,發現一切都與他想象的截然不同,完全受日本關東軍擺弄得傀儡皇帝的生活簡直就是暗無天日!

進入樓內,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二樓。二樓的西側為溥儀的生活區,主要包括卧室、書房、理髮室、佛堂、衞生間和中藥庫。溥儀的卧室裝修得簡潔明快,牀為雕有二龍戲珠圖案的紅木牀,牀上的一對緞枕,據説是祥貴人譚玉齡親手縫製的。溥儀天生怕熱,從小養成了蓋毛巾被睡覺的習慣,夏天蓋一條,冬天蓋兩條,貼身處襯着一個白色的衞生單,每天都要換洗。奇怪的是,南部窗下還擺放着一男一女兩具仿真人體模型,平時用布蓋着。臨睡前,溥儀常把它們豎在牀前。據説,這是溥儀為防人暗算而用作防身的“護衞”。

與卧室相通的房間是溥儀日常學習的地方——書齋。溥儀作為傀儡皇帝,由於整日裏無公可辦,也就漸漸地懶得去勤民樓辦公處理政務了,大部分時間在緝熙樓渡過。書齋成了溥儀的又一個辦公場所,溥儀常常在這裏接見“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本來,不經溥儀批准,任何人是不能隨意出入書齋的,但對吉岡安直卻是例外,他有時一天來往數次。每當吉岡安直到來時,溥儀都要起身迎接,不敢怠慢。牆上的這幅水墨山水畫,就是吉岡安直所畫,雖然畫得叫人不能恭維,但溥儀卻非常“敬重”地將它掛在書齋最突出的位置。房間內擺設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物品是溥儀第一次東渡訪日時曾乘坐的日本“比睿”號戰艦的模型,日本人特意將該戰艦做成模型送給溥儀留念,就是要讓溥儀時刻不忘日本扶植他做偽滿皇帝的恩德。1935年4月2日,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在大連碼頭乘坐日本天皇派來得軍艦“比睿”號開始了他的訪日之行。在航行中,溥儀為表示對日本人讓他作皇帝的無比感激,寫下了獻媚的四言詩:“海平如鏡,萬里航行,兩邦攜手,永固東方。”5月2日,溥儀從日本歸來5天后,就頒發了鼓譟日滿親善、同心同德的《迴鑾訓民詔書》。從此,“與友邦一德一心”成為了溥儀的口頭禪。

溥儀的理髮室不大,但理髮用具卻是一應俱全。有一個叫津田的日本人專門為溥儀理髮,每次剪下來的頭髮都要用黃絹包起來,標明日期,妥善保存起來,以示對其龍發的珍視。此外,這裏也用做消毒室,溥儀用來注射進口強壯劑荷爾蒙的用具,便在此消毒。溥儀有潔癖,不僅襯衣每天必須換洗,而且到了夏季,他還隨身攜帶酒精盒,即便蒼蠅落在身上,也要用酒精棉擦拭消毒,以免沾染“細菌”。

佛堂位於西北角。溥儀從小就信奉佛教,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無論出門還是重要活動,溥儀都要搖卦占卜,以主兇吉。有時一搖就是一兩個小時。總之,不搖出一個吉卦,他是決不會罷休的。偽滿後期,日本戰局江河日下,溥儀感到前途渺茫,精神也更加頹廢。他整日裏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打坐唸經,搖卦問卜。宮中彷彿成了寺廟,木魚銅磬聲不絕於耳。然而,信佛的溥儀對自己的下人卻從不心慈手軟,下人們稍有過失,便會遭到溥儀的責打。以負責宮內打掃及做雜活的勤務班的孩子們為例,他們每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晚上還要作更守夜。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十幾歲的孩子,工作最辛苦,吃的卻最差,個個面黃肌瘦。他們稍有不慎,就要被懲罰、遭毒打,甚至關禁閉。1944年,孫博元因無法忍受這種虐待,兩次逃跑失敗後,在溥儀的授意下被活活地打死!事發後,溥儀卻認為此事與自己無關,還狠狠地處罰了打過孫博元的人,又為其在佛前誦經超度亡靈,以免遭“冤鬼”報復。

衞生間位於溥儀卧室的對面,分為浴室和廁所兩個房間。與眾不同的是,抽水馬桶的旁邊還設有一個小木桌,放着報紙、雜誌。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溥儀患有痔瘡病,嚴重時,入廁的時間特別長,為此漸漸地養成了坐在馬桶上讀書看報、裁可奏摺的習慣。對於奏事官呈遞上來的奏摺及一些反動法令等,溥儀連看都不看一眼,拿起筆來就裁可,然後扔到地上,奏事官再一一撿起來退出。偽滿時期的許多反動法令就是這樣被簽發的。也許溥儀並不知道,這些不起眼的“可”“知道了”“覽悉”,卻給東北人民帶來了數不盡的災難。

溥儀從小身體就不好,可以説是久病成醫,吃藥成癖,藏藥也就成了一種嗜好。因此,他在卧室旁特意設立了中藥庫。溥儀讀過《本草綱目》、《驗方新編》、《醫宗醫鑑》、《醫卜星相》等許多醫書,算得上略通醫術。當時宮中有四位御醫,每天輪流給溥儀診脈,稱作“請脈”,即使沒病,也要開個方子並把藥煎好,稱為“代茶飲”。這些都是無關痛癢的平安藥,溥儀並不喝。而真正想吃的藥,溥儀都要在御醫開好的方子上增減幾味,或自己重開方子,並親自到中藥庫抓藥。

二樓的東側為皇后婉容的生活區。主要包括卧室、書房、吸大煙室和衞生間。婉容,滿洲正白旗,姓郭布羅氏。1920xx年生於天津,她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説一口流利的英語。不僅天生麗質,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旗人中聞名遐邇的美女和才女。1920xx年12月1日,時年16歲的婉容與溥儀在紫禁城內舉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禮。1932年3月,她追隨溥儀來到長春,併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后。因為與溥儀感情不和,精神生活又空虛,導致了她與溥儀的隨侍私通。溥儀發現後,將其打入冷宮。從此,她的生活範圍僅限於二樓東半部她的生活區內,幾乎與外界隔絕。爾後,溥儀想借口攜婉容赴旅順避寒之機,廢掉皇后,結果因婉容拒辭不去和日本關東軍的干預而使這一計劃落空。與丈夫雖近在咫尺卻如隔世,親人又不能相見,婉容的“囚禁”生活實在難熬。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婉容只好躺在吸煙室的煙榻上來麻醉自己。她的煙癮日益嚴重,每天要吸二兩煙土,每次八個煙泡,配85只香煙,偽滿後期,已經到了離開鴉片不能生存的地步。由於長期不能到室外活動,導致雙目怕光,在光亮的地方看人時,必須用摺扇擋住臉,從扇子的縫隙中看去。兩條腿也已經不能正常走路。偽滿洲國垮台後,婉容隨溥儀逃往通化大栗子溝。1946年6月20日,婉容在逃亡途中,病死於延吉。這個傾國傾城的美人,當年如果不追隨溥儀來長春作為滿洲國的傀儡皇后,怎麼會有如此悲慘的命運呢?與婉容相比,淑妃文秀就幸運得多了。她與婉容同時入宮,是一位自強自立、思想比較進步的女性。1931年,因不甘於溥儀的冷落和婉容的污辱,她毅然與溥儀在天津離婚,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婉容則因愛慕虛榮,反成為溥儀及其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緝熙樓的一樓西側,是溥儀的第三位妻子——譚玉齡的生活區,主要包括卧室、書房、客廳和衞生間。婉容被打入冷宮後,為了懲罰她,也為了宮中有個必不可少的擺設,1937年,溥儀派人從北京選了一位國中生——時年17歲的譚玉齡入宮,並將其冊封為祥貴人。譚玉齡性格温柔賢惠,對溥儀關懷備至,體貼入微。有時溥儀遇到不順心的事,對她大發脾氣,甚至撕破她的衣裳,她卻從不動怒,而且還勸慰溥儀,為此深得溥儀的寵愛。下人們經常可以聽到二人在譚玉齡的卧室內説説笑笑。西側的笑影,東側的淚人,鮮明地映照着緝熙樓這個與外界幾乎隔絕的世界。由於譚玉齡從北京來到長春途中,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百姓的欺壓,在平時的言談中對日本人的不滿時有流露。1942年譚玉齡患病,溥儀請來中醫診治,認為是傷寒,但是屢次服藥均不見效,便又請西醫為其診治。這樣,譚玉齡的病經溥儀一會兒温補,一會兒又涼功的折騰下,不但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日益嚴重。後經吉岡安直推薦,請來了滿鐵醫院的日本醫生——小野寺院長為其治療。小野寺認為她患的是粟粒結核症,為其打針、輸血,忙個不停。後來,吉岡安直找小野寺在勤民樓內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等他再進入緝熙樓,為譚玉齡注射了一針後,不到第二天天明,譚玉齡便死去,年僅22歲。關於譚玉齡的死因,如今已成為難解之謎,但溥儀始終認為她是被日本人所害,以致於在後來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大聲控訴“譚玉齡是被日本人殺害的!”。為了紀念譚玉玲,溥儀在她的照片背後寫上“我最親愛的玉齡”幾個字,並將照片連同她生前剪下的指甲和一縷青絲一同裝入莊士敦送給他的鹿皮夾內,一直隨身珍藏。溥儀還追封她為“明賢貴妃”,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按照“大清會典”規定的貴妃喪禮之格,在西花園的暢春軒搭起靈棚,由和尚、喇嘛輪流為其誦經超度亡魂,21天后出殯,72名槓夫抬着綠色棺罩罩着的金棺,在“執事”、送殯隊伍的簇擁下,由皇宮到達停放靈柩的護國般若寺bo ruo si。溥儀命人在靈柩的周圍擺放了譚玉齡生前最喜愛的、當時偽滿皇宮所獨有的君子蘭。這些花卉,經和尚們的精心培育,漸漸成了君子蘭中的名品,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並被稱為“和尚頭”。而譚玉齡的屍體,在護國般若寺一直停放到偽滿垮台,溥儀才命族人將其火化並把骨灰帶回北京。如今,譚玉齡的骨灰幾經輾轉,現由我院收藏。

緝熙樓的參觀到此結束,請諸位隨我去同德殿參觀。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你們這次行程的導遊,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渤海之濱——天津,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座海濱之城。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首都北京的門户,中央直轄市,也是世界第xx大城市之一,是北方最大的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的風味小吃很有名頭,除了聞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這三樣外,還有張記果仁、曹記驢肉、石頭門坎素包子、芝蘭糕乾,以及貼餑餑熬小魚等等特色小吃……

大家吃飽了,喝足了,接下大家跟着我去天津的幾個主要景點走走吧!

天津的主要景點有很多,有天后宮、九龍山、水上樂園、東麗湖……我們現在要去的是號稱“天眼”的“天津之眼”。它的全稱是“永樂橋摩天輪”,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能。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這座摩天輪不但外形美觀,而且還能升到35層樓的高度,在上面能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緻。

現在是晚上七點鐘,是觀光的最佳時間,下面是大家的自由活動時間,九點鐘在這裏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9

中國黃酒,天下一絕,是華夏民族的國粹。紹興黃酒是中國黃酒的傑出代表,也是紹興的“金名片”,其釀製技藝更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紹興黃酒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和卓越的內在品質,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名酒之冠。

紹興黃酒城坐落於紹興古老的光相橋邊、紹興環城河畔,佔地28000餘平方米,集文化、歷史、旅遊、購物於一體,作為核心的黃酒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專業性的以黃酒文化和產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佔地近10000平方米。博物館通過各種陳列手段全面展示了黃酒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精髓,提供酒道表演、花雕演示、花雕品鑑等服務,還推出酒令投壺、花雕DIY、三維投幣品酒、個性化酒標製作等活動,並設有茶室、酒樓、購物商場等休閒設施,是一個融黃酒博覽、文化研究、收藏交流、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體驗聖地。

博物館佔地三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點六萬平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黃酒博物館。在博物館廣場上,有結合紹興特色和酒文化特色的“品”字型花崗巖石雕、“青銅六禮”錫青銅雕塑、“壺酒興國”廣場主題浮雕、酒罈壘成的“城牆”、重達二十七噸的“酒器皿”等,是個酒韻流芳、經世傳承的藝術品。黃酒博物館的設計非常具有特色,匯聚眾多中國之最:國內最大的木榨;國內最大的黃酒器皿;國內最大的地下酒窖和用九百三十六隻酒罈壘成的“城牆”。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天津塘沽海洋館和奧林匹克博物館。

我們坐了一個小時的大客車到達海洋館。下了車,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我頭一次看海洋動物,以前我只是在電視裏看它們。海洋館很大很大,它是一個梯形的建築物,外牆塗着深藍色,正中間刻着一隻天藍色的小海豚,非常可愛。我們走進海洋館,看到許多魚、海豚、海獅、海象、黃海馬、刺刺球、北極狐、北極狼和北極熊……。然後,老師還帶我們去看海豚和海獅表演了。海豚好像一位藝術家,會唱歌、會跳舞,還能聽懂我們説的話,太神奇了!海獅好像一個雜技師,它會套圈和頂球,非常活潑。我最喜歡北極熊了,滿身雪白毛絨絨的,真像我的毛絨玩具,太想領一隻回家,陪我玩。

看完了海洋館,我們又去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在那裏我看到許多紀念品、許多雕像和七個奧運福娃。到了下午,我們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塘沽博物館位於中心路南端的河濱公園與海河臨界處,建築面積7700平方米,展陳面積5000平方米,其建築外形南高北低,平面呈橄欖形。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共分六大主題,分別是追溯塘沽海岸形成地理地貌的“滄海桑田”;再現塘沽鹽業發展脈絡的“鹽興漕暢”;已闢為紅色旅遊走廊的“海門古塞”;反映近代民族工業興衰的“工業興邦”;表現新中國初創的“沽口曙光”;展示近年來塘沽區飛速發展的“明珠璀璨”。採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陳列方式,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步入博物館東廳,牡蠣堤、貝殼礁、先民最早居住的草屋、海洋產品、農耕工具及農產品、採鹽業等實物和場景模型,向人們訴説着塘沽滄海變桑田的歷史。十一世紀中後期50十年間,黃河三次改道,奪海河入海,先後共行水62年,濁水所經即為平陸,具有驚人的造陸能力,海岸線平均以三年一千米的速度向大海推進。至1120xx年,塘沽退海而陸成。元初,來自周邊地區的移民定居塘沽,以捕魚和煮鹽為生,開始創造塘沽地區的初始文明,成為第一批開拓者。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小導遊,我叫關艾,那麼今天就讓我陪大家一起參觀塘沽博物館吧!

它坐落於天津市塘沽區,裏面有800餘件藏品呢!文物珍品有大沽鐵鐘等。建築面積約有8100平方米,展陳面積6000平方米。它的外形南高北低,平面是橄欖形,造型非常獨特,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 塘沽博物館是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的,分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明珠璀璨、沽口曙光六部分主題,採取博物館與紀念館結合的陳列藝術形式、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陳列方法,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更多的鋪張出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定位及豐厚積澱。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在海門古塞裏,一座大鐵鐘被陳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它就是大沽鐵鐘,184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炮台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裏。但是,1920xx年,大沽炮台淪陷後,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xx年,在多方努力下,漂泊海外120xx年的大沽鐵鐘,終於回到了塘沽。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嶄新的友誼。

塘沽的變化可真大啊!剛過去僅僅幾年,就建成了一個超大的博物館,我真為我是一個塘沽人而自豪!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遊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於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鑽探普查,發現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卧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羣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台。

在我國古代,由於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麼等級的生活,死後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在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發現中,法門寺地宮無疑是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987年4月,20xx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着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裏,您可以瞻禮佛祖真身舍利,欣賞大唐皇室的奇珍異寶,追尋法門寺千年文化,領略古老文明的風采神韻。

法門寺概況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寶雞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峯太白山遙遙相望,地勢坦蕩,風景秀美,正如古詩所天:“面太白而千疊雲屏,枕清渭而一條翠帶。”這裏距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僅數公里。另外,周邊還有周公廟、五丈原、石鼓山、釣魚台等諸多人文景觀。這裏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3020xx年來物華天寶,人文薈萃。雄偉壯觀的法門寺真身寶塔就坐落在這塊關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門寺創建於漢魏之際。佛典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釋迎牟尼佛祖滅度200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篤信佛教,並宣佈佛教為國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別刻在全國許多地區的石頭上,希望能代代相傳。他最大的弘法活動是跨國傳教弘法。

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塔地宮,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區和國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據佛經記載,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因此,法門寺最初又稱阿育王寺、無憂王寺。

漢魏之際,絲路西去,佛典東來,中外文化交流日見擴展。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實為佛教開始。如梁啟超所言:“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隴西行之樞紐,東西交通之要衝,是以長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為西北少數民族進人中原的必經之途,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帶。自然成為事實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在這裏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吸收,發展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支脈。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為佛指舍利的埋藏創造了條件。法門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這時由西域高僧帶來造塔供奉於此。

記載,法門寺寶塔建於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時期,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滅佛運動,法難波及法門寺。這次滅佛表面看是釋、道兩教的鬥爭,而實質上還是政治鬥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説明了此時佛教發展太快和寺院經濟的異常膨脹,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代的法門寺雖不可與唐時的繁盛同日而語,但仍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闊氣勢。據《扶風縣誌》記載,宋徽宗曾為法門寺題寫了“皇帝佛國”的寺額。

明代時,法門寺己無昔日的繁榮景象。1472年後鑄造大鐘,“法門曉鍾”為扶風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朽崩,1579年,人們動工在原址上重建寶塔。這次重建為當地百姓集資,其間,因為工程浩大,災荒連年,建塔經費極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殘塔時,曾發現一塊明代磚上刻有 “塔上缺米麪”的字樣,一塊刻有 “法門寺修磚塔,頭層缺少磚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資財,共成聖事”等。這些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工程的艱難。後來由於官府的支持,建塔工程最終在1620xx年得以圓滿結束。

清代時,清政府對法門寺做了適當的保護和維修,但未顧及真身寶塔,對其隱患視而不見。1654年夜半時分,甘肅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風地區,法門寺真身寶塔塔身向西南方傾斜,塔體出現裂縫,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體重心偏離則達2米之多,塔上小佛龕內一些佛像紛紛墜地。這次重創,為寶塔在300餘年後轟然崩塌埋了隱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餘波累及扶風,真身寶塔塔身裂縫進而擴大。1981年8月乃日,明萬曆年間修造的人稜十八級磚塔在經歷了近仰)年的風風雨雨後,因雨水浸滲,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餘一半巍然斜立,一時成為奇觀。

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出土了震驚世界的4枚佛指舍利和20xx餘件大唐皇室珍寶。這批國之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這是20世紀中國考古界繼半坡、秦兵馬桶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4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為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修於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於寢殿之後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35年。位於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後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户,號稱“陝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於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為“卧龍先生”。劉備為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託,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着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為什麼叫“武侯墓”?是因為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為“武侯墓”。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5

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邙山鎮冢頭村東,佔地150餘畝,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歷代典型墓葬展區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築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珍花異木,鬱鬱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迴曲折的遊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6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衞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為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説,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為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為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卧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台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卧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枱”。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7

眼前這個寬敞的位置是一個餐廳,也是臨時的議事廳,一舉兩得,減少了佔用空間,這裏可以看到一個灶台,這口大鐵鍋就是五百年前明代遺留下來的,從鍋的大小來看,這裏應該主要是供高級將領吃飯的地方,因為駐守此地的常備軍為251名,這口鍋肯定不夠二百多人吃飯。在這個灶台上方還有一個巧妙的設置,有三個出煙口,三個出煙口有什麼好處呢,一方面可以分散煙的濃度,防止被地面上的敵人發現,另一方面不管外面風向什麼樣,總有一個出煙口可以排煙,防止煙刮到洞內薰到他們自己人。

地下二層兵器庫 室內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地上有很多散落的兵器,為什麼前面陷阱裏面的屍骨沒有進行清理,兵器庫也是散亂不堪,這可能由於不可查證的原因,整個藏兵洞遭到了破壞和填埋,也可能是明代衰落時期,很多人死於這種朝代變遷的戰亂當中,最裏面可以看到有一個戴着頭盔的頭骨就是有一位明代的普通士兵命喪黃泉了,而且還不是全屍,他的身體並沒有找到,當時北方很多少數民族軍民合一,論功行賞是以取敵人首級多少來界定的,這名明代普通士兵被殺之後,他的頭顱被砍下帶走,但是敵人到了兵器庫後,不知處於什麼原因,丟下了這顆會帶給他榮譽的頭顱,戰爭的殘忍不言而喻,真心希望世界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永遠和平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8

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8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均有出產。

天津文廟博物館導遊詞 篇19

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於1956年被髮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後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釐米,口徑5釐米,白色,製作精緻,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製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製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為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囱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脱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裏需要説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説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 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粧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緻、製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峯。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徵,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徵,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綵女俑頗多,有的悠閒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脣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於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於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髮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羣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義發拋河裏,黃裙逐水流’。”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她體態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温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於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着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於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採取誇張手法,着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卧牛或鬼 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凶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説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製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崑崙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蒼 鬱、絡腮鬍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着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着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説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着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髮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徵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羣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鬆、兩峯間馱着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裏畜養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佈置數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羣,望之如雲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幹是當時善於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説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釐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後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並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豔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着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着燦爛的光彩。現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襆頭,身着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 “朝着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樑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説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説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説”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裏,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裏。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後,我們車上集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tianjin/reqgq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