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四川經典導遊詞(通用6篇)

四川經典導遊詞(通用6篇)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四川經典導遊詞(通用6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成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黃龍溪古鎮位於成都市雙流縣西南部邊緣,屬四川省歷史文化古鎮及省級旅遊風景區。黃龍溪古鎮不僅風光秀麗、環境優美,還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影視攝影基地,素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

四川雙流縣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有着1700餘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是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是以旅遊業為主,商貿服務業為輔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始終堅持以旅遊為龍頭,農業為基礎,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黃龍溪正在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交

通 便捷,設施配套,佈局合理,功能齊備,環境優美,是有濃郁特色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

黃龍溪古鎮坐落在黃龍溪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心,位於成都市雙流縣境內。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附近毛家灣,四川足球訓練基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無論春秋,一派靜謐。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等六條老剛進行完一年的閉關維修改造,全部鋪上了紅石街面,兩側建築也恢復了本色,古色古香。

景區與府河漂流遊覽連在一起。從成都市郊望江樓起程,沿府河經黃龍溪順流而下,可達彭山縣的江口鎮。兩岸風光如畫,有8處景點可供遊人觀賞。

雙流 龍舟 古鎮

黃龍溪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龍燈、獅燈、牛兒燈、幺妹兒燈、四月初八放生會、端陽節賽龍舟,還有代代相傳的府河號子、民間兒歌、童謠、諺語,扯響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鎮至今保留着打更的習俗,按時辰鳴鑼報時從亥時(晚九點)起打更,每個時辰打一更,直到卯時(早上五點),共打五更,一更鳴鑼一聲,二更鳴鑼兩聲,依次類推。夜深人靜之時,清脆的打更聲會讓你睡得分外香甜。

位  置:

出成都東門沿成仁公路(成都-仁壽)向東南方向前行約40公里,便是近幾年被影視界人士和旅遊者看好的新年闢旅遊景點-黃龍溪。

景區特色:

上古牌坊、古寺廟、古代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古渡口渾然一體,極具川西情調,風光獨具魅力。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大年十五,黃龍古鎮會舉行多種娛樂活動,如耍火龍、彩龍、水龍等,場面十分熱鬧。黃龍古鎮至今仍保留着打更的習俗,每天每兩小時打一次更,遊人在此可真正感覺到黃龍鎮的古樸民風。

黃龍溪古鎮位於雙流縣西南,距離成都市區約40公里,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鎮上有明清時代的青石板古街,與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等渾然一體。鎮上傳統民俗“燒火龍”活動,場面恢宏,被稱為“中國火龍之鄉”。

古鎮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有“水鄉”的風味。一條溪水穿城而過,兩岸是青石鋪就的路面。路兩邊多為明清建築,傍水而築,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杆,寧靜古樸。如今古鎮是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電影《芙蓉鎮》、電視劇《海燈法師》等近多部影視片在這裏取過景。

正街上有三座古寺,分別是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古龍寺內有上千年的黃桷樹、清代的戲台。此外還有一個奇異的“三縣衙門”,因歷史上的黃龍溪鎮地處三縣的交界處,號稱“一腳踏三縣”,所以三縣在這裏設立了這個機構。

黃龍溪古鎮的小吃也是鼎鼎有名,一根面、焦皮肘子、珍珠豆花、紅燒黃辣丁等都值得品嚐,在古鎮內的大部分餐館都能吃到。

黃龍溪民俗風情濃郁,以每年正月八年級至十五的“燒火龍”為最。“火龍”栩栩如生,而家家户户則準備好煙花爆竹,待龍燈臨門時,煙花齊射向龍身,表演結束後,眾人將龍身燒燬,殘灰撒入江河,以祈求當年風調雨順。

遊玩黃龍溪古鎮,可以成都當日往返,也可以在鎮上住宿一晚。古鎮入口處的新鎮有很多住宿點;古鎮中心有家“大院壩”,是一座真正的川西大院,也提供住宿。

成都旅遊最不可錯過的古鎮之一,便是黃龍溪古鎮。黃龍溪古鎮全鎮幅員面積達50.4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人,此外黃龍溪古鎮曾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中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AAAA國家級旅遊景區”。黃龍溪東臨府河(錦江)、北靠牧馬山,是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要衝,也是成都歷史上最南邊的江防據點、屯兵要地。

黃龍溪古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附近毛家灣四川足球訓練基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黃龍溪古鎮旅遊資源豐富,全鎮由一湖(龍潭湖)、兩河(錦江、鹿溪河)、六寺(正街的古龍寺、潮音寺、鎮江寺和外圍景區的金華庵、觀音寺、大佛寺)、七街(鎮龍街、復興街、黃龍新街、黃龍正街、仿清街、上下河街)、九巷(魚鰍巷、擔水巷、煙市巷、扁擔巷、龍爪巷、篙竿巷、蓑衣巷、艄公巷、打更巷)組成。古街、古巷、古樹、古廟、古堤堰、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巖墓和古衙門,構成了黃龍古鎮的旅遊特色。

黃龍溪古鎮名稱由來

黃龍溪古鎮稱赤水,地處錦江、鹿溪河匯流處,牧馬山、二峨山隔江對峙,乃古蜀王國的軍事要地。公元前320_年,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後的決戰。《水經注》載:“武陽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又樑虞《荔鼎錄》記:“蜀章武二年,黃龍見武陽之水九日,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黃龍溪”。

黃龍溪古鎮僅200多米的黃龍正街,分別建有“古龍寺”、“潮音寺”、“鎮江寺”,稱為“一街三寺廟”;清末民國初年華陽、彭山、仁壽三縣在此共設一衙門,稱之為“三縣一衙門”。 “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也成為古鎮最著名最奇特的文化遺存。

現古鎮內有樹齡在620_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蒼勁的軀幹雄渾班駁,盡顯歷史的滄桑。有的需十餘人才能合圍,枝葉覆蓋面積達三百多平方米。古寺與遮天避日的古樹成為黃龍溪古鎮的一大標誌性景觀。黃龍溪自古香火鼎盛,特別是佛誕節日,遊人香客不斷,一派繁榮景象。鎮內現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廟會,還能再現昔日古鎮的喧鬧場面。

古鎮黃龍溪之所以為遊人所青睞,是因為這裏不僅山清水秀,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更因這裏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很多少年宮的老師喜歡帶着學畫畫的同學到黃龍溪寫生。因為黃龍溪不僅風景優美,有很多古樹和古建築,非常適合寫生。如果到河對面看風景,更有一番風味。

黃龍溪古鎮門票:免費。

黃龍溪古鎮的一街三寺廟和三縣衙門,需要收票,但價格不貴。

氣候描述:

黃龍溪古鎮的最佳遊覽時間是:3-6月,9-11月。但7、8月最熱的時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嶺雪山、九龍溝、九峯山、天台山、龍池森林公園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黃龍溪古鎮位於四川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特點,年平均氣温16°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哮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寫。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日雖然氣温不高,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温平均都在5°C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最佳旅遊時間是3-6月,9-11月。但7、8月最熱的時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嶺雪山、九龍溝、九峯山、天台山、龍池森林公園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天上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欣賞雪景也是南方省區難得的好時機。

然而想去感受領略黃龍溪古鎮風情沒有固定的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皆宜。走出喧囂的城市,將繁瑣忙碌的工作擱置幾天,放鬆自己,返璞歸真,去領略黃龍溪古鎮風情,感受古鎮人民的民風民俗。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2

成都蓉城,是著名的娛樂之城。它隨着時代的變遷也有了飛速發展,漸漸成為了現代化的城市。然而,在這座城市中,仍然存在着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錦裏。

錦裏坐落在成都市武侯區,在武侯祠旁。錦鯉,也是一種魚的名字。錦裏之所以得名錦裏,正是因為這老街裏的魚池裏全是錦鯉魚。那裏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有其獨到的韻味。你會不由自主地隨着人羣走入錦裏的深處,去體會這條老街的美麗。

白天來到錦裏,你要體會的是幽靜。錦裏那邊天氣一般都較冷。白天慢悠悠地走在街上,一邊感受着迎面吹來的涼風,一邊感受着古街的韻味。魚池中的錦鯉魚,也慢悠悠地遊着。撒下一把魚食,魚羣會馬上跑過來搶食。力氣大的馬上就搶在了前面,力氣小的被壓在了下面,運氣好的順手牽羊,從別的比自己弱的魚的嘴中把食物搶過來......看到這副情景,你一定會"撲哧"一聲笑起來的。

錦裏的夜晚同樣是美麗,這個時候你要感受的是熱鬧。東看看,西看看,這是街上人們統一的動作,因為街上好玩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四處燈火通明,特別是燈會的時候,門口就是各式各樣的彩燈,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美麗極了!因為看燈看的出神而跌倒的人也不在少數。錦裏中的戲台上也會演各種古老的戲劇,為"古老"一詞更添姿彩。

這麼多年,成都的變化日新月異,只有這條老街依舊訴説過去。它的古老韻味會讓全世界的人都記住它,一個響亮的名字――錦裏!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3

五彩池就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一樣藏在密林之中,是九寨溝最小、最豔麗的池子。從長海下行1公里即為五彩池。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於公路下邊的深谷中。五彩池以秀美多彩,純潔透明聞名於天下,面積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凍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盪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無增減。

原來這池水是由位於高處的長海經地下補給,地下四季常温不凍,補給水量全年大體穩定之故。深6.6米,池底礫石稜角,巖面紋理分明,池水蔚藍寶綠,明澈透亮。

五彩池是九寨溝湖泊中的精粹,池裏生長着水綿、輪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羣落,同時還生長蘆葦、節節草、水燈芯等草本植物。這些水生羣落所含葉綠素深淺不同,在富含碳酸鈣質的湖水裏,能呈現不同的顏色。

同一湖泊裏,有的水域蔚藍,有的灣汊淺綠,有的水色絳黃,有的流泉粉藍……變化無窮,煞是好看!在日頭當頂,山風吹拂或以石擊水時,還能濺開一圈圈金紅、金黃和雪青的漣漪,分外妖豔。五彩池雖在九寨溝眾海中最小巧玲瓏,然而它的色彩卻是最為斑斕,與九寨溝的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異常清澈,透過池水,可見到池底巖面的石紋,由於池底沉澱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藍色的湖面變得五彩斑斕。

湖水色彩的起因,由於水是富含鈣離子,水流緩慢,所以經過長年的沉積,水中漸漸生成不同形狀的沉積。湖水對太陽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太陽光或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長的單色光組合而成的複色光,在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減小。九寨溝的湖水呈現豔麗的藍綠色,説明湖水中短波長的散射遠大於長波長,這就是瑞利散射(RAYLEIGHSCATTERING)效應。

瑞利散射效應在九寨溝的湖水中之所以尤為突出,主要是因溝內植被鬱閉度高、水循環條件較暢通以及石灰華對懸移質的固定作用,從而使水中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潔淨度和透明度極高。

湖水中常見的CA2+、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時由於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於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錶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五彩池水底有許多石筍,石筍上有一些石粉。就像高低不同的反光鏡,顯出美麗的顏色。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4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為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20_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築而成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為數眾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們現在出發去遊覽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説青城山有陰陽36峯環狀排列,峯鋭崖陡,林木葱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説法是説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説“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説,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説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説,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説、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户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説,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本站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台碧洞”,並封他為“碧洞真人”。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後面青翠入雲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於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着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峯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四川經典導遊詞 篇6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_x,你們可以叫我小x。此時,我的心情非常高興希望我們這次遊玩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愉快。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全國唯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兩項世界級桂冠的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境內,全山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實154平方千米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古稱“黟山”。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完成中原統一大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後,曾在這裏採藥煉丹,沐浴湯泉,得道成仙。李隆基下詔書,將黟山改名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直沿用至今。神奇秀麗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是地球內外引力長期持續作用的結果。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歷經滄桑,逐漸演變成危巖峭壁、怪石林立的奇特地貌。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一座著名的花崗巖名山,它具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等。奇鬆、怪石、雲海、温泉,歷來被譽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四絕。近年來,有人將冬雪譽為第五絕。

各位遊客,你知道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為什麼如此頑強,能紮根巖石呢?原來啊,松樹的根系能不斷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它可以溶解巖石,從巖石中吸收養分,再加上平時腐爛後的花草、樹葉,都給它提供了養料。所以,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極其旺盛,能紮根巖石。

俗話説,不到始信峯,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龍爪鬆、黑虎鬆、探海松等名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山不峯,這裏千峯競秀,峯峯稱奇,各有特色。歷史上先後命名的有三_大峯、三十六小峯。有高聳的蓮花峯、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峯等。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峯不石,名氣大的就有121處。

站在北海的獅子峯上,你可以看到二仙下棋,丞相觀棋,仙人揹簍,還有夢筆生花,猴子觀海等。這些怪石,有的似人,有的像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目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開發的景點多達400餘處,可分為温泉、雲谷寺、北海、玉屏樓、鬆谷庵、釣橋庵六大景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玉屏樓景區。

玉屏樓景區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最絢麗的景區。當年陳毅元帥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曾作出精闢的概括:“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玉屏景區則充分體現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徵。其精華為三峯:天都峯、玉屏樓、蓮花峯,沿途有鰲魚洞、一線天、百步雲梯、蓬萊三島等奇妙景觀。過了百步雲梯,便可以開始攀登海波1864米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第一高峯——蓮花峯。從蓮花峯到峯頂約1.5千米,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杜鵑,還有飛龍鬆、倒掛鬆等名鬆。穿過前面四個洞之後就到達峯頂,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台,人們又叫它“石船”;圓台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裏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沙井”。置身峯頂,萬峯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眾山小之感。過了蒲團鬆,便到了玉屏樓,這裏被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為“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絕頂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座著名寺院,後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面”之説。樓後玉屏峯崖壁上刻有眾多摩崖石刻,由毛澤東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一覽眾山小”等。峯頂形成一尊卧佛,惟妙惟肖。在玉屏樓左邊,有一顆奇特的松樹,它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這就是壽逾千年、被稱為國寶的迎客鬆。這裏還有陪客鬆、送客鬆相伴,極合乎中國的禮儀規範。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峯相擁,松石鬥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天都峯右邊有一座山峯叫耕雲峯,峯頂有一塊巨石像一隻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再順着螺旋梯向下走,就到了蓬萊三島。一線天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0.5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鯽魚背是登天都峯的一段最險峭的是矼,長約20米,寬1至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雲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着它在水中游動呢。峯頂有“登峯造極”石刻。登天都峯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不登天都峯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峯”呢?

從半山寺來到立馬橋,可以看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等高望太平。”每字邊長6米,其中“平”字一豎長達9.4米,為唐式遵將軍於1939年題寫,由6名徽州石工懸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鐫刻成功。書法氣勢非凡,磅礴壯觀,而且寓意深刻,不僅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的高度藝術概括,更顯示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我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

希望大家在這次旅遊中,要好好的保護好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自然文化遺產,不能去破壞它們。

標籤: 導遊詞 通用 四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8pl0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