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四川導遊詞4篇

四川導遊詞4篇

本文目錄四川導遊詞四川黃龍風景區導遊詞四川都江堰導遊詞四川青城山導遊詞精選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四川,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大家叫我小唐就可以了,有什麼不清楚的都可以問我。今天我帶大家一起玩的是風景天下奇的海螺溝,希望大家能玩的愉快。

四川導遊詞4篇

認識海螺溝

海螺溝位於瀘定縣以南偏西,距瀘定城70公里,是“蜀山之王”——貢嘎山主峯區東坡的冰蝕河谷,全長30.7公里。海螺溝具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獨特、驚險的風采,自然景觀千姿百態,奇特罕有,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裏有廣袤神祕的原始森林;種類繁多的“動物王國”;名揚中外的“海螺杜鵑”;多姿多彩的瀑布、温泉”;如情似夢的“人間瑤池”;歎為觀止的“海螺樹石戀”;潑墨山下的“神話世界”;心醉神迷的“日照金山”;神祕莫測的“綠海冰川”;凌空垂掛的“大冰瀑布”等等。

磨西古鎮

我們首先來看看海螺溝的古鎮。磨西古鎮是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的門户,當年紅軍萬里長征曾途徑此地,毛主席夜宿磨西,今天舊址尚在。昔日小鎮的情景,可以用“偏僻、閉塞、貧窮、落後、不毛之地”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小鎮辦旅遊走上了富裕文明、欣欣向榮的道路。

小鎮上有法國人1923年來此建的教堂,有曾為搶救松田宏也作過奉獻的醫院,有七人合圍.樹高30餘丈的香杉樹,有唐蕃古道遺蹤,這些使磨西小鎮顯示出獨具的風情和魅力。

原始森林

親愛的朋友們,看完了海螺溝的古鎮,我們就要正式進入原始森林了。海螺溝原始大森林面積達70多平方公里,據專家考證,林區共有植物達4880餘種,其中屬於珍貴的植物有28種,林中樹美、樹奇、樹怪;花多、花豔、花香。

這裏,有如西雙版納生長的闊葉林,有如長白山地區偉岸高聳的針葉林,有像西北高原的樺樹林,更有珍惜的葉緣上綴“紅寶石”的紅豆杉,滿樹繁花報春來的木蘭。其中“康定木蘭”,一樹有紅、紫、粉紅、白色四花,據説,全世界唯有海螺溝有此樹。此外,還有渾身都是寶的江波樹,有被稱為“活化石”的石櫪樹。

原始森林裏的神話傳説

進入原始森林,你將會置身於一個撲朔迷離、虛幻飄渺、童話般的世界。傳説、故事,那麼遙遠、古老,而現實景觀又是那麼貼切、親近,能觸手可及。

請看,那呈現“v”型的山峯,象不象一個筆架?當地人稱為“筆架山”。傳説,古代有秀才參加省試,途徑海螺溝,為優美神奇的景色所迷戀,徘徊不捨,欲做詩説出感受,做了一首又一首,都覺得不滿意,十分羞愧,憤然將文房四寶連同筆架棄之。後筆架化為山峯;墨潑於三營地後巖為“潑墨山”,筆帽在海子後山樑,其形今仍可看到,紙飄於冰川之上與冰川融為一體;筆插地,成為大樹麥吊衫王。筆架衫右側山峯,有一像少年的石人跪在地上作呼喚狀。據説,為秀才書童,至今還在為其主失意而哀呼呢!

海螺杜鵑

海螺杜鵑,是花樹中的主旋律,數量大,品種多,生長茂,花期長。據統計,海螺溝的杜鵑品種佔世界杜鵑種類的8.5%,佔全國的10.4%,共68種。在春夏之交,花開海螺,把景區打扮得萬紫千紅,光彩明媚。

大葉杜鵑,花朵碩大,紅白色為主,還有罕見得黃花杜鵑。小葉杜鵑,善不勞而獲,寄生在高大得雜林、衫樹上,靠主人得供養,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是怎麼上了樹得,誰知道?可能鳥知道。

樹石景觀

遊客朋友們,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奇特的海螺溝森林中有一大奇觀,就是樹與石的結合,禿禿的巖石之上,要麼巨樹挺立,要麼羣樹並生,沒有多少泥土,僅靠樹根的力量撐起一片生命。是巖石多情,還是樹木有意,誰都説不清,但它就是生存下來,成長了起來,送給了我們一片驚奇,一串讚歎。這種奇景到底在海螺溝有多少?我們無法細算,也無法一一考察,單單是沿公路走馬觀花一趟就看到了“一石千樹”、“一門四姓”、“一家四兄弟”、“樹石相依”、“虎爪獨立”等近10處的樹石觀景。如果有雅興的話,朋友們不妨到林區中再細細觀察一番,一定會發現更多的景緻,一定會有更多的驚喜、

樹石合成景,獨樹也成景。樹的景色在海螺溝像一部集成,抬眼就能發現。有的樹像電影《天仙配》中的槐蔭老人;有的樹滿身披着藤子,像一位古代的藤甲戰將;有的樹成了小熊貓的洞府;有的樹高拔偉岸成為衫樹之王;有的樹迎風而立成為迎客的侍女;有的樹上長出另一種大樹,像表演“疊人”雜技……千奇百怪,應有盡有,只要你留心細看,海螺溝樹林中處處有新景,準會令你陶醉其間。

動物世界

朋友們,海螺溝還是動物的王國。在林中,你會看到小松鼠快活地樹上跳躍,巖羊在山巖、冰川上奔跑,小熊貓高超地爬樹表演,聽到山雞在樹叢中鳴叫……據初步調查,溝內有動物4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種內就有羚羊、野驢、獼猴、小熊貓、金豹、猞猁、林麝、巖羊、藏血雞等,一共28種。

二營地

我們緊接着就來到了二營地。俗話説:“天上有瑤池,人間有仙泉”,人間仙泉何處見,天上瑤池何處尋?其實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日海螺見真顏。你們看,在這原始森林的青山翠屏之間,“仙泉”濛霧騰空,“瑤池”碧波盪漾。這泉,這池,海拔高度為2620米,水温高達80多度,可沏茶,可煮蛋,日流量8900餘噸;水質無色透明,屬碳酸氫鈣型中性泉水,無異味和有害成份,是優良的浴療礦泉水,這裏就是二營地。

二營地的温泉

大家有沒有看到腳下的温泉?等我們遊覽完畢之後,大家就能到這裏來泡温泉,洗去一身的疲累。關於這個温泉還有一個傳説故事呢。傳説古時候每逢重陽,天上仙姑便帶五彩神牛來泉邊淋浴。仙姑們迷戀這裏的絕美景色,沉醉於野興山趣,再不願回到天庭,留下來當了海螺女。後來,玉帝降旨召回仙姑,離去時,留下神牛一頭,每到冬至,由神牛領頭,羚羊們結隊來到仙泉邊飲水。

二營地的瀑布

有人這樣説起海螺溝的瀑布:山有多高,瀑就有多長,這話一點也不假。你看,這崇山峻嶺中,有的一瀑三迭,如銀蛇遊弋下山;有的垂掛百丈,青山如綠袍,飛泉似銀帶;有的一山兩瀑,被稱為情侶瀑;有的相鄰一大一小,稱為姐妹泉;有的九彎十八拐;如玉簾隱現……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飛揣瀑流淨喧,崖轉石萬雷”,正是溝內水瀑的寫照。海螺溝的水,冷、温、熱、沸,四水俱全,這是大自然賜予海螺溝旅遊業的寶貴財富。

三營地

朋友們,我們接着就到了三營地,這裏海拔是2940米。

這一幢幢別具風格的“遊客之家”,緊挨着蒼翠的杉林,背景是蒼青色的山峯,峯上蓋着終年不化的白雪,山峯伸入藍天,託着白雲。這些使你聯想到什麼?安徒生童話種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的家?也許,裏面就住着白雪公主、小矮人、麪包士兵也説不定哦。

右面的山巖上,佈滿鬱鬱葱葱的原始樹木,時有云纏霧裹,山和樹飄渺其間,國畫味濃濃的。再往上,就是傳説的潑墨山。朋友們,請在營地大壩中側頭看那山,一尊頭戴雞冠帽的喇嘛仰卧在藍天白雲之下,傳説他就是在海螺溝坐化的藏傳佛教喇嘛真身所變,保佑遊客們的平安。

營地背後,那巍巍的大雪山,你別以為它就是貢嘎山,不,它僅僅是貢嘎山懷抱中海拔6千米以上的40多座雪峯中的一座,海螺溝的“五絕”之一“日照金山”説的就是它。

海螺溝冰川

在三營地左側山樑下面,就是冰川舌。

伸入原始森林的冰川,在此止步。冰川體內消融的涓涓細流、擠、衝、碰、撞,千迴百轉,從這裏以每秒10.4立方米的流量噴瀉而出,再與沿途眾家水族兄弟相結合,形成冰川河,浩浩蕩蕩出溝,與磨西河攜手,投奔大渡河,相聚東去入大海。冰川河出口處,形成的冰弧拱叫“城門洞”,洞內冰景奇美.成為冰川的重要景點。

1982年5月,日本國登山隊員松田宏也與他的夥伴管原信再攀登貢嘎山到達7500米時,遇雪崩而失蹤。19天后,松田被磨西彝族同胞發現,已處於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境地。他們及時救助並報告政府搶救,使松田宏也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中日友誼的頌歌。公園開營後,這條因搶救松田宏也而踏出的小道被命名為“松田宏也”小道,成為今天遊客的重要遊道而名揚海內外。

朋友們,登上冰川舌,在你們的腳下就是冰川了,請看冰川周圍,有森林,林中有動物、花草、森林深入冰川達6公里,世上少有,所以冰川被稱為“綠海冰川”。

朋友,站在觀景台上時,你們可能會認為這冰川太一般,太普通了,不過是一溝亂石,灰僕僕一片,毫無美麗壯觀可言。其實這是假象,這是具有大美的冰川在愚弄你們而不露半點聲色。勇敢的走下去吧,冰川的美麗是不向懦弱者顯示的,只有踏上冰河,爬上冰川你才會驚喜的看到另一個天地。在千姿百態的冰川世界,你會看到精巧的冰面湖,冰刻糟;另人心悸的冰裂縫,色彩絢麗的冰溶洞,冰塔林……你還會看到足以亂真的“冰蘑菇”、“冰牆”、“冰梯”、“冰人”等各種各樣的冰獸。進入冰洞,彷彿進入水晶宮,奇樂無窮。大洞可容納二、三十人,小的其深莫測,冰壁並非純白色,尚有天藍、雪青,在陽光照射下如寶石閃光。

大冰瀑布

走上冰川舌根處,一副巨大的“銀屏玉簾”雄立天際,它高達1080米,寬為500--1100米,其面積相當於我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的15倍,故稱為大冰瀑布。

大冰瀑布是由多級冰坡組成的規模巨大的冰川陡坡,冰川在這裏處於一種超級伸張狀態,終年都有頻繁的冰崩。雪崩發生在夏秋季特別多,日平均可達千次,雪崩體最大時可達數百萬立方米,每當大型冰雪崩發生時,白光藍光閃爍,冰雪飛瀉,如銀龍滾動,攪地周天寒徹,轟轟之聲,震天動地,驚心動魄,這時,你準會聯想到唐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寫照,但又馬上覺得這冰崩的氣勢遠遠超出了詩句的描繪。

好了,關於海螺溝的景觀,我為大家講解到這裏,大家接下來可以去泡温泉、賞瀑布,覺得哪裏的景觀好的再回過頭看看,不過要記住一點,就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哈。

四川黃龍風景區導遊詞四川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為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於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峯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為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牀。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為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為泉化台。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為“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衞着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為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雲人都稱之為黃龍寺,因為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後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説而來:一是説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為:“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説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為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於傳説,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後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遊還是稱之為“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遊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着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為“迎賓池”。它由100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着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羣花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着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人們讚歎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為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羣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台階前。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 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裏。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個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祕,於是當地藏民傳説它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説,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裸體進洞淨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淨身一樣。這“至聖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聖潔的身軀。由於洗身洞富有神祕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説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後可喜得貴子。此傳説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淨,但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淨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巖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為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盪漾着一層薄薄的清流。由於 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説着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樑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卧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於“黃龍”的傳説故事,不正是源於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位於金沙鋪地下半段左側的盆景池,是一組由近100個彩池組成的彩池部落。彩池隨地勢的起伏層層疊置,形態多變。但它們又是堤坎相連、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宛如一串串割不斷。理還亂的多胞治。池畔翠柏挺撥,老幹懸抓;池中灌木雜陳,花草伴生,又像一個個水中盆景。綜景盆池羣落,樹水相映、碧水漣漣,確有詩一般的意境。

位於金沙鋪地上半段左側的一組池羣,有大小彩池80餘個,被名為“明鏡倒映池”。因為池羣緊靠溝邊林區,由於水平如鏡,遠山近樹,豔陽明月等世間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憑遊客賞玩。因為有這樣特殊的環境,遊人除在池邊盡情欣賞倒影美景外,還常常以水為鏡,對鏡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機鏡頭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攝下來,對影成雙,別有一番情趣。

離開明鏡倒映池繼續上行,過“迎仙橋”可見左側又有一組彩色池羣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因此命名“娑羅映彩池”。這裏所產的娑羅就是杜鵑。彩池邊的杜鵑品種據統計有20餘種之多。由於杜鵑品種不同,花期也盡相同,花形花色各異。所以彩池邊的杜鵑花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有的豔如桃紅,有的素如白絹,妖柔豔美,盡映池中。秋天,經霜的紅葉好似滿天紅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與銀裝素裹的彩池融為一休,寧靜而淡雅。

繼續上行,請看,遊覽道右而又有一大片彩池羣,不僅數量眾多,且色彩繽紛各逞豔麗,被命名為“爭豔池”。池羣計有大大小小的彩池500多個,可説是黃龍溝規模最大的一級彩池羣,也是黃龍鈣化池景觀中色彩最豐富的池羣之一。為什麼叫“爭豔池”呢?説的是羣池中無論從形態大小、顏色、質地等不同角度去觀賞,每個池子都有各自的奇特和豔麗之處,真有爭奇鬥豔的感覺。從池子的大小看,有大至數畝者,波光瀲灩;有小如盆、碟者,玲瓏精巧。從形態看,有的狀若荷花,有的形似柳葉,千有效期萬別,無一雷同。從顏色看,有的水色淡綠,有的水色乳白,或顯出孔雀藍、翡翠綠、鵝黃、淡金等斑斕色彩,晶瑩剔透,豔麗動人。從質地看,有的池堤狀如金盔,有的池埂亮如銀鱗,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彩池中的水底世界更為豐富多彩,任遊人去心馳神往地盡情欣賞這大自然造就的奇妙世界。

在爭豔彩池對面的樹叢中還有“琪樹流芳池”和“龍背鎦金瀑”等景觀,因處於溝邊偏僻處,離遊覽道遠一些,所以遊客很光光顧。從爭豔池上行到黃龍中寺的一段是林莽灌叢,沒有彩池景觀。遊覽道上僅有宿雲橋和接仙橋在迎送過往客人。黃龍中寺距溝口約3.5公里,距後寺約有1公里。這黃龍中寺原有彌勒、靈官、天王、大佛、觀音等5座殿宇,均為單檐歇式造型,現僅存觀音殿舊址1座,供上下游客休息之用。

離開黃龍中寺向黃龍後寺進發,可見路旁有兩個較小的小池,一名“簸箕海”,與民間用的簸箕大小差多;一名“馬蹄海”,比真馬蹄要大好多倍。這兩個黃龍溝內惟一的“海”的池子,其實應列入溝內最小的池子之列。它憑什麼卻得“海”了頭銜?大家認真的端詳一番便會發現箇中祕密。原來,這兩個池子雖然面積不大,卻深不可測。按照民間的傳説,水深的地方一定是與龍宮相通,或許是哪王開的一道門亦未可知,當然就應該叫“海”了。

簸箕海的西邊林莽之中還有一羣水池,取名叫“映月彩池”,因位於溝側林陰中,水面平靜,月影倒映,更顯清麗明亮。但白天無月影可賞,所以遊客多半是直上黃龍後寺遊覽“石塔鎮海”池和“轉花漱玉”池等景點。

來到黃龍後寺,眼一片開闊地,這兒應該算是黃龍溝最大一塊平坦地界了。眼前的黃龍寺看上去已顯得十分簡陋,只寺門上方那條彩色巨龍十分醒目。門楣上一塊古匾倒引的遊人左看右看,不肯離去,似乎楊從中尋找些什麼東西。待近前一看才知道,原來這匾額經過了一番奇特的藝術加工:你從正面看是“黃龍古寺”四個大;從左面看則變成了“飛閣流丹”四;從右面看,又變成了“山空水碧”四,且書法雄渾俊美,題詞寓意深刻。

寺前左側一片杜鵑花叢中一地洞口,外貌不揚,深入洞內,方知裏面別有天地。它便是有名的黃龍洞,又名佛爺洞。黃龍洞的大小深淺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遊人足跡所至約有100米左右,洞內有潺潺清泉,百態鍾乳。進洞10米後,空間逐漸增大,並一間寬50餘米、高20餘米的大廳。廳內套有無數小洞。沿大廳右側天我石級而上,可見3尊高1.2米的坐佛;另人寶蓮燈一盞,以及勢欲騰空而起的數條白龍。據考證,佛像建於明代,由於數百看碳酸泉水的浸淋,塑像表面已蒙上一層淡黃色鈣化晶體,不知情者,還會誤認為是大自然的傑作。不過,像這種天人合作的藝術珍品,在世界上也確實少見。溶洞頂部還有石幔、石瀑、石吊燈等玲瓏精緻的石鐘乳,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每年深秋至次年初春,洞內泉水分別變成了冰筍、冰林、冰幔、冰瀑等自然奇觀,又成洞內冬景一絕。

黃龍寺後一大片灌木叢上方,還有一組豔麗奇絕的彩池羣,計有大小彩池40餘個,也是黃龍溝海拔最高的一組彩池,名為“石塔鎮海”池,池羣后人們稱之為邊石壩的台地上,池壩形態各異:有弧形、有扇形,還有裙邊形等,參差錯落,層疊而上。似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言的詩。池水的色調亦隨水底沉積物和池壩顏色有深淺而變得多姿多彩。當陽光高照或白雪掩映的時候,池水會變得更加豔麗動人,勾起遊人無限情思。最叫人稱絕的是在兩個較大型的彩池中間,分別有兩尊石塔和石層露出水面,下半截已被鈣化沉澱物淹沒。據考證,石塔和石屋都是黃龍寺遺物,説明這組彩池形成的年代並不長,但眼前場景卻給人一種神祕、久遠的印象和雲霧仙宮的感覺。可能是因此,人們稱黃龍彩池為“人間瑤池”,像天上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正是:瑤池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處尋?可偏偏在黃龍這人跡罕至的地方找到了。這便是黃龍景觀的聖潔迷人之處。

在石鎮海池上部約100米處還有一奇特的彩池。池面約有2平方米左右,綠樹掩映,碧水漣漣。池水自行旋流,水面泛起圈圈漣漪。如向池中投以鮮花、樹葉,甚至硬幣,你們會隨着碧水旋轉不停,慢慢沉入池底。這旋轉的水流是怎麼形成的?大家仔細觀察就知:池底有一股泉水湧出,泉水衝出地面的方向正好與池壁成一定角度,泉水隨池壁旋轉,帶動池子裏的水跟着旋轉,因引出現前述奇觀,“轉花漱玉池”的名稱亦因此而來。

黃龍溝景區的程就此結束。各位如興致尚濃,可登上後面的玉翠峯頂鳥瞰黃龍全景,將“玉嶂參天一徑蒼松迎白雪;金沙鋪地千層碧水走黃龍”的奇特美景盡收眼底。黃龍後寺左側高坡上建有一觀景台,登台暸望,黃龍後寺及石塔鎮海全景一覽無遺,是拍照留影的理想選擇。

下山時我們可從黃友溝左側森林中開出的遊覽便道和棧橋下溝去,不僅可以換一個角度欣賞黃龍彩池美景,更可盡情地吮吸森林中富貪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它會給您疲憊的身軀注入新的活力,讓您帶着興奮與滿足離開這難以忘懷的“人間瑤池”。

四川都江堰導遊詞四川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湧着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湧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鼈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鼈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羣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説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説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遊覽的目的吧!現在,我們走上了景區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遊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台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裏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於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餘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於溢洪排沙;寶瓶口用於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於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藴涵着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説理,可能比較容易説明白一些。現在我們去看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裏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悦目,這五大建築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後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鬆”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裏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可謂是家喻户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裏多説,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傑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麼? --這本來也不是,是用來降魔鎮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不識”。

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後殿,現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於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後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係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説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澤東,有人崇拜拿破崙,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產生傑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傑出的水利科學家。

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域比現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一心為民辦實事,多才能幹,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羣眾,依靠羣眾,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説,便是“走羣眾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係,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於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裏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1992年後,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庫”,燒紙錢的地方。農曆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裏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讚揚李冰的、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隻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衝出,直上雲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台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裏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再往下走,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着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總結,句精煉,涵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歲修都江堰的“六訣”--深淘灘、低作堰。“低作堰”是説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牀,在每年枯水季年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於人的足部為標準。現今淘灘,以看到四根卧鐵為標準,這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後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四根卧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這邊的“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稱為八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説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遇灣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鋭角,減緩衝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牀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石刻的經驗還有很多,有的我們在遊覽中再作解釋。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築,每逢清明節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官員來時,這裏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講究清靜無為的修煉和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諸葛亮派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護都江堰。

安瀾橋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遊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麼要修在這裏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牀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牀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經中所説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於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裏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裏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經”上説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後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牀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乾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裏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佔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着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後水勢便於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後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託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説,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佈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奮嗎!

離堆公園

從飛沙堰前行是離堆公園。

離堆公園是都江堰的市內入口,也是市區最美麗的園林,奇花異木、盆景藝術、叢林幽徑、處處讓人留連。其中有兩處我認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龍觀和新闢的文物陳列館。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範賢館”,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範長生而建。因範長生被人稱為“範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範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後受封為“大安王”和“應聖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説的二郎伏龍,最後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台階後,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峯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並排立着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藉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水,通稱“鎮水碑”。也有説鎮水碑不是鎮水,而是鎮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於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牀中撈出來。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焉”這段文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於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並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並不大。據推測,他的官位相當於現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

前殿的另一側,陳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於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後來以卧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蹟了。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於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

沿着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裏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XX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後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覆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後一層巖牆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牆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説她死後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卧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着這千年古堰。

現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裏面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於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四川青城山導遊詞精選四川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們現在出發去遊覽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裏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説到這裏,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説青城山有陰陽36峯環狀排列,峯鋭崖陡,林木葱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説法是説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説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説,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地質考察,青城山形成於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巖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有36峯、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向往的是這裏滿布山嶺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築藝術。

説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説,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説、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户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説,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台碧洞”,並封他為碧洞真人”。

從此,青城山道系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祕書長。其後,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併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後面青翠入雲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於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着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峯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建福宮建築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台翠林,門額建福宮三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範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衞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丰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的青城長聯”,寫景説典,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索道

進山門,我們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這條林間山道首先進人眼簾的是路旁並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遊山道上散佈着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迴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峯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卧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

月城湖到了。這裏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們在此築壩攔水,形成湖泊。我們過湖乘索道纜車直達上清宮。從高處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時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遊覽了。索道全長980米,採用安全舒適的循環式吊椅載客,遊人凌空觀景,眼界開闊,別有情趣。

上清宮

下索道,已是上清宮景區的四望觀。

上清宮位於高台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説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另一副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撰書的稱頌道教的對聯,體恭整好認,我就不逐念讀了。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為鴛鴦八封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千手書鴛鴦井”三。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千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長廊再前行到皇經樓,出院門至聖燈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峯頂——彭祖峯,山上有亭叫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現在改建成一個接待點,又在其更高處新修了老君閣”。

三層樓的罩式高閣裏面供奉着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請大家上閣去看。站在老君閣的三樓觀光廊上,憑廊遠眺,青城諸峯,碧綠一片,拱伏眼界,山風橫過,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適和快意,真是難以形容。再遠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婉蜒飄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繡,歷歷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宮,那麼還可賞神燈、觀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經過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雖有扶手鐵鏈,也請大家小心,經過大小朝陽洞,到訪寧橋”路就好走了。

祖師殿

訪寧橋往左約二里到祖師殿。此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祖師殿面對的山谷叫白雲溪,背後是軒轅峯,林嵐掩映,環境清幽。古蹟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讀書的讀書枱”。

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殿右那條小道可去青城後山。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師殿。得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悦,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在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快到天師洞了,這裏叫古龍橋,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説是山縫,實際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景色奇險,傳説是張天師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唸咒畫符之後,硃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就叫它為擲筆槽”。

天師殿

這裏是天師殿,我們通常説的天師洞景區是指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羣。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這殿位於第三混元頂的巖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建。

上層洞窟裏面供的張天師,因此人們説這裏才是名符其實的天師洞。請看這座隋代石刻的張天師像、三隻眼睛怒視,神態威嚴,左掌直伸,現出掌中陽平治都功印”,據説是天師以鎮山之寶降魔的法像。旁邊是他的第30代孫、宋代虛靖天師的塑像,和氣文雅,一副濟世救人的形象。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裏朝拜。

往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十分寶貴,世代傳為鎮山之寶。其它碑刻有張大千先生的天師像”和《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等,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後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後再遊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迴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石任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祠前的軒轅黃帝洞碑”刻的是馮玉樣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詞: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説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三清殿

現在我們遊覽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託,前檐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於高1.2米、精雕奇獸圖案的石礎上面,顯得莊嚴而又十分氣派。殿堂橫列五大開間,共580平方米,前後檐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圓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草,色調素雅,與建築配合和諧協調。樓上是無極殿”,樓正中有八角形樓井,用於採光通風,還可卸去遊人壓抑之感,正中懸有康熙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於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徵洪元世紀;居於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徵混元世紀;居於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徵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裏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頭光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毛根兒”,穿開擋褲,若嬰孩形象,是為赤子”。按《道德經》説:常德不離,得力歸於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悦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石雕就天簌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殿前還有一株古銀杏,高約30米,樹冠直徑36米,傳為張天師手植。

下山

走出古常道觀的山門,天師洞景區的遊覽告一段落,請大家再看一下這宮觀的位置,當初的選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觀位處白雲溪和海棠峯之間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後有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攜黑虎塘,三面環山,前方白雲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迤邐,萬樹凝煙,身居深山目及天際,一派神仙都會的境界。而且天師洞的宮觀建築把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作為核心,佈置在中軸線上,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聯成一片,廊柱上楹聯詩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滿詩情畫意,與周圍的山景相襯,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於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現在順路下山。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時候更青幽、更美麗,到此旅遊的中外遊客也比任何時期更多。這是因為,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宮觀亭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青城山煥發了青春,更加靚麗。

大家就要離開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饋贈親朋好友,我介紹四樣青城山有名的特產: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青城貢茶、洞天泡菜。

標籤: 導遊詞 四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96y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