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通用16篇)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通用16篇)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

九寨溝在四川省南坪縣城西45千米處,與甘肅省相接,因有九座藏族村居於其中而得名。九寨溝呈人字形,主溝叫樹正溝,呈南北延伸,南高北低,向北開口,其上有兩條支溝,東名則查哇溝,西名日則溝。溝谷總長約50千米。其自然風景點都集中在溝兩側。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通用16篇)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峯、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 溝內串珠式的分佈着108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雖深過數十米,但可直視海底。因水中植物種類和湖底沉積物不同,水色各異,漣漪多彩,晨曦或夕陽下,海中之倒影,更加明淨真切,步移景異,妙趣無限。

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又是世界人類自然遺產。這裏保存着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色,有着自己的特殊景觀。

九寨溝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現遊覽區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十泉等水景為主景,與九寨十二峯聯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九寨溝景觀分佈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窪3條主溝內,總長50餘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羣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卧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巖、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窪溝景區,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扎如景區,有魔鬼巖、扎如寺等景點。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2

青城山道教名山,著名旅遊景點。古稱天谷山。在都江堰市西南。 因青山四合,狀若城廓,故名。屬邛崍山系,處邛崍山東坡與成 都平原交接處,背靠岷山雪嶺,面向成都平原,山體主要由礫岸 組成,有36峯,最高峯海拔1600餘米。為道教第五洞天,全稱洞 天第五寶仙九室之天。

相傳東漢張陵在此後山(即大邑鶴鳴山)結茅,傳五斗米道 ,其子張衡、孫張魯也嗣法於此。晉範長生、隋趙昱及趙冕、唐 杜光庭等相繼來此修道。

有張天師降摩的擲筆槽、試劍石、天師手植銀杏樹、天師池 、唐玄宗手詔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鑄飛龍鐵鼎、杜光庭讀書枱 、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師像、明代木雕門屏等文物遺蹟。

歷代宮觀林立,至今尚存遺蹟38處。現存主要宮觀有建福宮 、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其中 天師洞和祖師殿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正一道,明末趨於衰落,清唐熙時武當 山全真龍門派道士士陳清覺來此山傳道,從比屬全真龍門派碧洞 宗,至今已傳13代,有36峯、8大洞、72小洞、108處勝景之説, 以“青城天下幽”著稱,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曾以青城後山為 根據地,並存明末張獻忠起義部隊駐紮的遺蹟。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3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説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峯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蹟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亙曲折、千巖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遙望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餘公里的峨眉山,與“亞洲脊樑”崑崙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一般遊人所到,主要是奇峯攢聚、名勝薈萃的大峨山,這就是今日人們通常所説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讚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遊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閒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4

西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積79.8平方公里,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縹緲峯海拔336.6米,為太湖七十二峯之首。登巔俯視太湖,沐日浴月,煙霧無際,美不勝收。 西山因太湖而嫵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豐富多彩。這裏山巒起伏,奇石嶙峋,峯迴路轉,曲徑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帶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勝。主要景點有石公山,太湖大橋,林屋洞,羅漢寺,太湖梅園等。西山土特產豐富,每年西山梅花節更是吸引着眾多遊客到訪。

太湖72峯有41峯在西山,最高峯縹緲峯海拔336.6米。山丘上部多灌木疏林和草坡,山丘中部為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山丘下部為果樹和茶樹。果樹品種有柑橘、楊梅、青梅、批把、桃、李、杏、柿、棗、石榴、櫻桃、葡萄、銀杏、板栗等,南北方乾鮮果兼而有之。四季有花,四時有景,太湖西山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山”。西山多古樹,1200—1520xx年的柏樹有3株,1020xx年以上的香樟有2株,500—820xx年的香樟有12株,820xx年以上的羅漢松有1株,620xx年以上的紫藤有1株,520xx年以上的桂花有2株,400—520xx年的銀杏有3株,320xx年以上的白皮松有2株。

西山歷史悠久,勝蹟眾多。三山島曾出土1萬年前舊石器和古動物化石,把太湖流域的歷史推前到舊石器時代。相傳夏禹來此治水,“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吳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賞月。吳越交戰,留下烽燧墩、戰船碼頭等古蹟。秦末漢初,“商山四皓”在此避亂隱居。東晉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遺民在此建宅造園,留有古建百餘幢。西山是歷代文人雅士遊賞之地,唐代白居易、王昌齡、皮日休、陸龜蒙,宋代范仲淹、范成大、蘇舜欽,明代文徵明、唐伯虎,清代沈德潛、汪琬等人曾到此數遊,寫下優美詩章。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5

在碧波萬頃的渤海之濱,綿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偉的城樓,依山臨海,景色十分壯麗,這就是歷史名關,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山海關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的山海關關城和附近長城、城堡、墩台都是明代建築。據歷史記載,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軍魏國公徐達見這裏“襟山枕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於此”,建關設衞。“山海關”因關在山海之間而得名。

山海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部,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扼東北通向華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裏是關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戰時,則是兵家必爭之地。前人曾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瀋陽)之間的“鎖”是恰如其分的。山海關之所以又稱為“天下第一關”,乃極言其地勢險要,修築精巧,作用重大。當年,山海關關城周長8裏多,外有寬5丈、深2.5丈的護城河,城高4.1丈。城的四面各有一個關門,其東門曰“鎮東”,即“天下第一關”門。在關城的東西各築羅城,關城南北各築翼城,以駐軍隊,互為犄角。關城東數裏外又築威遠城、烽火台、敵台等附屬工程。以上這些建築,好像眾星捧月般拱衞着主體建築山海關關城,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起着長城東首要害重鎮的作用,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築藝術和軍事才能。

山海關東門城樓上懸掛着“天下第一關”匾額,這五個字每字高達1.6米,筆力頓挫凝重,雄勁渾厚。其中“一”字一筆,不顯淡薄;繁體“關”字筆畫雖多,不顯臃繁。匾額的藝術風格與關山險隘的建築格局十分諧調,使整個城樓顯得更加奇偉俊秀。它是明朝當地進士肖顯書寫的。現在,原匾收藏在箭樓內,樓外懸掛的是公元1920xx年摹刻的。

登上“天下第一關”城樓,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煙波浩渺;北望長城,蜿蜒起伏,氣勢磅礴。在那連綿起伏的城牆上,每隔半里或一里,就有敵台高聳,台上的箭窗宛如一隻只睜大的眼睛,注視着祖國的山河和原野。在城樓上,俯瞰附近座座敵樓、烽火台,凝視樓內兵器盔甲和青龍偃月刀的寒光,頓時感到關高城重,壁壘森嚴,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面對這一幅壯麗圖景,人們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曾經付出了多麼巨大的犧牲。

長城自關城蜿蜒南下,在南海口急驟轉折與海岸平行,在距山海關4公里的渤海入海。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俗稱“老龍頭”。如果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那麼長城入海的部分,就宛如這條巨龍在引頸戲水,“老龍頭”正是這條巨龍之首。伸入渤海的這段長城,築於渤海之濱,伏在燕山支脈松嶺高地之上,長674米,牆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延伸。“老龍頭”素來享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它英姿勃發,每日迎風擊浪,形成了海濱長城的獨特風貌,稱為萬里長城中的一絕。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6

德慶悦城龍母祖廟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悦城鎮五龍山下,悦城河與西江交匯處,秦漢期間興建。因歷代相傳悦城龍母樂善好施,能消災解難,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的農曆五月七年級到初八的龍母誕期,來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數以萬計,香港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成為一大奇觀。

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現在廟中還完整地保存着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一千多年來龍母祖廟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曾集中兩廣的能工巧匠,耗費巨資,花了七年的時間重建了這座龍母祖廟。1985年,社會公眾和港澳同胞集資300多萬元,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龍母祖廟是一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羣,也是一座凝聚了歷代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整個建築羣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相契,渾然一體。龍母祖廟建築羣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蟲、防雷性能,雖經百年風雨雷電,至今瓦不漏,牆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驚歎不已,稱為南方低水地區古建築的典範。特別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設計非常巧妙,溢流通暢快捷。每逢洪水侵浸,廟宇內外清潔如故,絕無淤泥。廟內樑、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歎為觀止。它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合稱為南方古建築“三瑰寶”,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7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xx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卧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歎。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8

響沙灣旅遊景區響沙灣地處陝西、山西、內蒙古金三角地帶,景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居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金三角”開發區中心,被稱作“黃河金腰帶上的金鈕釦”。響沙灣於1984年1月被開闢為旅遊景點,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xx年1月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一處自然生態、休閒度假景區。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開拓,景區現基本上形成一村(一粒沙度假村)、一港(響沙灣港)、四島(仙沙島、悦沙島、蓮沙島、福沙島)的格局。響沙灣港是進入沙漠的必經之地,也是遊客的集散地,從這裏可以乘坐衝浪車進入仙沙島、乘坐沙漠觀光小火車進入悦沙島。

仙沙島是響沙灣遊覽項目最集中的地方,有沙漠探險與高空滑索,衝浪與鞦韆,軌道自行車,各種精彩刺激的體驗活動,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遊客。在這裏還可以欣賞到驚險奇特的表演項目,高空走鋼絲,環球飛車,刀山,吃火,噴火,還有果老劇場的大型演出《沙漠雜技大世界》在歡迎您。

乘着沙漠深處的火車可到悦沙島休閒世界。在這能看到長長的駝鈴商隊,路過古老的蒙古部落,進入悦沙島,在這裏體驗藝術與體育帶來的愉悦,藝術體操、健美操、街舞、沙灘排球等。福沙島度假村位於景區沙漠深處的福沙島內,沙漠自然景觀環抱,五彩蒙古特色度假村,專享沙漠深處私密空間。度假村酒店新奇舒適,設施完備的客房讓您驚歎於是在沙漠深處,更可出門就已身在沙漠壯美畫卷中,瞬間融入迷人的大自然懷抱。最有特色的,就屬蓮沙度假島。這是一個以佛教文化為主的讓人真正放鬆的地方,入選20xx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度假酒店中唯一的中國酒店,是一個放鬆身體和心靈的地方。蓮沙度假島上碩大的蓮花酒店是地球上的唯一,不用磚、瓦、沙、石、水泥、鋼筋而建造的綠色建築,環保生態,是世界上最好的度假場所,被譽為心靈深處的一片淨土。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9

天涯海角遊覽區位於三亞市區西南23公里處,以美麗迷人的熱帶海濱自然風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而馳名中外。同時,她也是海南建省20週年第一亮麗品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海南第一品牌和海南旅遊系統創先爭優標杆企業。

1984年12月,三亞市正式成立天涯海角風景區管理處,由三亞市旅遊公司管理天涯海角事務。天涯海角遊覽區裏的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盤渾然一體,椰林、波濤、漁帆、鷗燕、雲霞輝映點襯,形成南國特有的椰風海韻,吸引了大批遊客的慕名前來。

“天涯海角”原是用於表達旅人客居異鄉的惆悵情結。經過千百年來承前啟後的積澱,這一成語已經積聚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間的意趣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詩句中可見一斑,而天涯海角遊覽區則承載了這一曼妙的文化意象。

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三位欽天監欽差奉康熙皇帝諭旨在下馬嶺海邊題刻“海判南天”石刻,以此為中國疆域的天地分界處。南天指的是太陽所行區域,“判”是一剖兩半之意,“海”則指南海。“海判南天”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南海”在“海判南天”處分為“天南海北”。在此石刻的東南面,還有另外一塊剖石,代表三亞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而“海判南天”石刻則代表這裏的北極高度。

清雍正年間(1720xx年),崖州知州程哲在天涯灣的一塊海濱巨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抗戰時期,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又在相鄰的巨石上題寫了“海角”二字。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的另一側題寫了“天涯海角遊覽區”七個大字。至此,天涯灣畔的這片濱海地帶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涯海角”。

除以上幾處奇石外,與“天涯”、“海角”石相隔不遠的“南天一柱”也是景區內一大自然奇觀。昂然挺立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濱、笑傲驚濤駭浪,頗有偉岸巨人般的凜凜風姿。展開1990版2元人民幣的背面,您會發現這精彩撼人的石景竟深入在華夏兒女每一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

文化的厚重與美麗的風光使天涯海角遊覽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地。1982年,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唱響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也正式成為海南及三亞旅遊繞不過的地標景觀。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南端火炬傳遞、20xx年的北京奧運火炬傳遞三亞首傳終點站傳遞、世界華人運動會南端聖火採集儀式及“愛國歌曲大家唱—海南篇”等大型慶典盛會均在天涯海角舉行。天涯海角真正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國際。如今,“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和“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等大型賽事,又使這裏成為情侶們表達忠貞愛情的聖殿和模特們展示美麗風采的舞台。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0

海口開心農場坐落於火山口地質公園南麓儒黃村村口,距離海口市區僅16公里,面朝火山口世界地質公園,背倚生態文明示範村美社村,由三亞熱帶天堂森林公園有限公司投資,是海口及周邊地區唯一一家集菜地採摘、休閒度假、手工體驗為一體的精品農家樂。

開心農場以火山口地區奇特的建築文化為載體,以火山巖村落豐富的民俗文化為精髓,提供既生態又現代,既淳樸又精緻的休閒生活。

開心農場佔地約50畝,擁有雙標客房16間、複式0套房16間,農家小院15棟。所有客房均嚴格按照五星級標準建設,並結合農場優美的自然環境,帶給您別樣的居住享受。15棟農家小院擁有各自獨立的主題風格,每棟小院都有兩到三間客房,有客廳、廚房、餐廳及超大陽台和種滿果蔬的菜園,在統一的標準建設的基礎上,依據主題進行裝潢佈置。

開心農場目前擁有的體驗式設施包括:花石間休閒會所、“路過咖啡”吧、開心餐廳(餐位300個,獨立包廂8個)、農家有機菜地、手工體驗作坊、會議室、游泳池、兒童遊樂設施、停車場,可為您提供家庭聚餐、休閒下午茶、菜地採摘、手工制豆腐、自行車騎行、游泳、騎馬等互動體驗項目,是您週末休閒、公司拓展、家庭聚會的最佳選擇。

20xx年,開心農場先後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農莊”評定、全國休閒農業創意精品大賽“設計創意銀獎”、全國休閒農業創意精品大賽中南賽區“園區創意優秀獎”,並被海南省農業廳評為農業重點項目和休閒農業示範點。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1

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景區位於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在距離大興安嶺最高峯黃崗峯約40公里的北大山上,國家AAAA級景區“阿斯哈圖”是蒙古語,意思是“險竣的巖石”。景區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3公里,佔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為1700米左右。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由於各方面工作業績突出,先後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國家生態旅遊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等多項殊榮。併成功打造了“山水草原,北方石林”這一旅遊品牌,成為內蒙古地區的著名景區。

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同雲南石林相比,雖然都叫“石林”,可形成的原因卻不同,石林的形狀也不同。雲南石林石頭的紋理是垂直上下的,似刀劈斧砍;而阿斯哈圖石林石頭的紋理是橫向的,一層一層,像千層餅。阿斯哈圖石林也叫做冰石林,是世界上罕見的、形態和成因在全球都具有代表性,並且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一種奇特地貌景觀。

舉目眺望,阿斯哈圖石林之間,那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偶有獐狍野鹿悠閒自得地穿行其中,草地上雜花繽紛,蝶舞蜂飛。給崢嶸挺拔的石林,平添了幾多温情,幾多風韻。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草原上,星星點點的氈房和成羣的牛羊,彷彿是在綠海中浮動。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共有四個核心景區,其中一景區:它是阿斯哈圖石林中最大的一個區,它將石林之秀、石林之美、石林之靈、石林之形集於一身,是石林中的代表性景區。主要景觀有:月亮城堡、魚尾塔、將軍牀、平衡石等。二景區最具代表性的有拴馬樁、三結義等景觀。三景區主要景區有試劍石和鯤鵬落草原等,鯤鵬展翅九萬里,棲居草原不思歸。翹首而卧的鯤鵬與藍天、草原相諧成趣,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卷。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地處高山草甸草原與原始白樺林的交匯地帶,這裏植被茂盛,植物資源豐富,因季節的不同而姿彩各異,魅力紛呈,可謂景因時移,景隨時轉。阿斯哈圖石林一年四季景色分明,春天,山花爛漫,蝶舞蜂忙,夏天,涼爽宜人,鳥語花香,秋天楓葉如丹,層林盡染,冬天羣山逶迤,銀裝素裹。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2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説“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着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藴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鉅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難怪20xx年APEC會議也特別青睞周莊,把她定為上海以外的舉辦地之一。

若要選中國最熱門的水鄉古鎮,周莊想必名列前茅。周莊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獨特的生活形態和風味。那絕不是一兩幢古建築、三四座老石橋,就能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氣息。你可憑個人的觀察力去發覺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駁岸和穿竹石欄;鑲嵌在岸邊,變化多端的纜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婦女;圍坐一起繡花聊天的老婦;街角的裁縫店;享受日光浴的馬桶;甚至民居洗滌後的流水聲……。畢竟,它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成為攝影師最愛捕捉的鏡頭。很難想象這麼一個小鎮,旺季一天內的最高遊覽人次竟可以達一萬以上。難怪有人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莊)。

周莊舊名貞體裏。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裏該名為周莊。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餘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澱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於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鎮建築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築;如元末明初鉅富沈萬三後裔所建的沈廳、明國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範。

周莊四面環水,為澤國,南北市河、後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築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為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藴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

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3

石林位於雲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餘公里處,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地上眾多的山川名勝景區中,雲南石林以其雄、奇、險、幽的地貌風光獨樹一幟。在世界溶巖地貌風光中。中國雲南石林又以其面積廣,巖柱高,小尺度造型見長,一定範圍內景點集中而獨佔鰲頭。

面對氣勢磅礴、逶迤連綿的石海,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問,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裏來的啊!對此,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走進石林大揭祕的行弄,試圖作出完美的回答。科學家説:兩三億年前這裏是一片0大海,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和物質進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滄海變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當地的老百姓説: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趕着羊羣一樣從遙遠的地方趕來的,本來要趕它們去阻擋肆虐的洪水,不知是神鞭失靈,或還是這羣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羣,戛然止步,無悔無怨地在這裏安了“家”。

石林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超然藝術傑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風景區內,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佈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説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敍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等景點為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佔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彷彿神宮般的石林,峯迴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峯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峯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着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着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遊”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為石林風景名勝區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淨透明,漣漪粼粼,湖面小島鬱鬱葱葱,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雲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地靈人傑,世界著名的敍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所以這裏又被譽為“阿詩瑪故鄉”。居住在這裏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至今仍然保持着別緻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澱得特別深厚。“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穿着節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羣山在這裏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着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火的光芒、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着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着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着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分明、四季如春”。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4

可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加入我們的這個旅遊團隊。這次我們將要去的是我國的煙台市,進行一次快樂的旅行,去欣賞着煙台冬日凝重的海。

大家都知道,我國東、南兩面臨海的城市居多,北面臨海的城市卻寥寥無幾,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在這一年四季的海上奇觀中,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象尤為獨特,堪稱一道壯麗的風景線,最具有代表性。秋去冬來,冬天,萬物凋零,可着煙台的海卻沒有一點睡意,相反,它的海水更加洶湧,它的氣勢更加磅礴。冬天。深褐色的海面顯得很凝重,它走出了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原。冬天的海平添了幾份濃重。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經常氣勢洶洶的掠過這片海域。小山似的湧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捨地撲向堤岸,能濺起數丈高的浪花。有時,它的力量大的可以把岸邊數百斤的石凳掀到幾十米遠的馬路中央。這可見煙台的海真是威力無比呀!

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許多煙台人和遊客們都會來觀賞着蔚為壯觀的景象。今天我們正巧遇到了。有這樣的景色大家難道還怕被這巨浪打濕衣服嗎?機不可失,快點來以這數丈高的巨浪作為背景拍照吧!在照片裏留下一道壯麗的風景線,留下美好的回憶吧!

關於煙台冬季的海的壯觀景象,今天我就介紹到這裏。同時,希望大家能快樂地度過這次旅行,最後,祝大家以充實和快樂為這此旅行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5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羣峯,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裏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餘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説;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户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説。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則有“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着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説聚訟不決。餘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説似在前頭,三國東吳於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説大約興起於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説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説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説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遠。

黃鶴樓歷來是“臨高台而極目”的絕佳去處,所謂“登臨送遠,遊必於是,宴必於是”,這種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騷人墨客來此,對景興懷,或體味清風明月,歎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遙領園野壯闊,抒請纓報國、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詠樓詩詞千餘首,楹聯近千副,文賦過百篇,匾額無算,而尤享盛譽者,莫過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崔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並稱名樓題詠三傑作。吟蹤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詠黃鶴樓的不朽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極盡此樓飄逸神態,也令武漢三鎮從此獲得“江城”雅號。詩以樓名世,樓以詩行遠,勝景與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發,並輝千秋。誠如清人楹聯所云:崔唱李酬,雙絕二詩傳世上;雲空鶴去,一樓千載峙江邊。這裏所謂“一樓千載峙江邊”,若指人們心中的黃鶴樓倚江永存,則十分恰當;若就物化建築而論,實情卻“謂是今樓異昔樓,一樓毀絕一樓修”。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0xx年)黃鵠磯頭築軍事瞭望台以降,千餘年間,黃鶴樓多數時段作為登臨遊憩、宴客送遠的勝地,其樓木製,故屢造屢毀,最後一座木結構古樓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個世紀後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麗的新樓,此為今人交相讚歎的“黃鶴百年歸”。

四川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6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裏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説,這裏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台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0lzdl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