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精選19篇)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精選19篇)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

大同善化寺就在大同市區,所以和同事一起去看了看,因為正在維修沒有開放,同事找了熟人帶我們進去參觀。裏面沒有鬧哄哄的人羣,感覺很不錯。不過出來的時候看見幾個老外進去,大概也是關係户的客人吧。善化寺20xx年大修過大雄寶殿,我居然沒有看出來。殿內彩色的壁畫沒有拼縫(據説是先切塊後拼湊的),大殿的樑柱都經過做舊處理(內裏用的是新木頭),不過內行一指點,果然發現雖然舊,但是絕對不破,好得很。比較意外地發現山門外有五龍壁(算是影壁吧?),很少有文獻提及這塊五龍壁的呢。雖説比大同的九龍壁的規格小了將近一半,但是也很壯觀!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精選19篇)

善化寺俗稱南寺,創建於唐,遼末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0xx年)有過一次大規模重建。寺內中軸線上佈置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西側有普賢閣。三聖殿與山門皆金代遺構,三聖殿內出現移柱作法。減柱、移柱成為遼金建築中常見的作法。

大雄寶殿建於遼,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結構為殿堂與廳堂混合型。殿內佛壇上供奉五方佛(東西南北中為五方),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為使謁拜空間開敞,將中部內柱減除。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設有鐘鼓二樓。殿內東西兩側磚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

因為一般進了殿堂都不許拍照,所以儘管有熟人領着,俺也遵守佛家法規,沒動過拍照的念想。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2

善化寺俗稱南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善化寺隅。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稱南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台之上。

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設有鐘鼓二樓。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 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殿內東西兩側磚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三聖殿是善化寺中殿,建於金代天會至皇統年間。正面佛壇之上供有“華嚴三聖”佛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西為普賢菩薩,東為文殊菩薩,故而此殿稱為三聖殿。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檐九的兩層樓閣,高高聳立於寺院之內,建於金代貞元二年。樓閣坐西向東,閣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

山門位於善化寺最前沿,也稱正門,門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羣,氣勢宏偉,粗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聖殿,後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左為文殊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

全寺佔地面積約20xx0平方米,整個佈局唐風猶存。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善化寺坐北朝南,漸次展開,層層迭高。前為山門,中為三聖殿,均為金時所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台之上。其左右為東西朵殿。東側為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寺院。寺內還保存着泥塑,壁畫,碑記等到珍貴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優美,個性突出,特別是二十四天王像,它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裝,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紗衣華似來自天竺國土,或身着鎧甲,襯皮毛以抵禦北國寒風。生活氣息濃郁。極富感染力。堪為國之瑰寶。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3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

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4

秦嶺主峯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准建立的陝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峯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為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複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樑脊齒狀,奇峯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讚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説,為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達公園。以森林公園為基礎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牀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遊索道,全長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為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雲海及冰川遺蹟等奇觀。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説,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豎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插入巖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悦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脱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脱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説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説‘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6

山西平遙古城導遊詞諸位遊客,大家好。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説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裏。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裏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着名畫家李苟、着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7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山西農業大學全體師生對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今天的解説員段志利,能夠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們美麗的校園我感到無比的榮幸,希望我的解説能讓大家更深入的瞭解我們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悠久的校園文化。在遊覽過程中如果您有什麼疑問或意見請一定提出來,我會盡力為大家解答,希望您在我校逗留期間能夠開心愉快。

農大,與晉商文化相伴相生,是以一種追求一流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書寫出科教興農造福人間的輝煌業績的高等學府。

我們現在看到的門樓,是我校在1997年時的舊校門,它是一座很古樸很有特色的門樓。而現在所用的這座校門是在我校百年校慶時所用的,大家可以看到它更具現代建築風格,校門那兒的“山西農業大學”六個字是彭真委員長親自題寫的。大家看一下這條路,它是尚用門樓做校門時學校的圍牆所在處,現在它南通工科和生科的教學樓,北通研究生宿舍樓。這片水泥板鋪就的地方是專為百年校慶所修建的噴泉。

山西農業大學是一所集農,林,牧,農工,農經為一體,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多學科綜合性發展的農林院校,也是山西唯一的高等農業院校。它位於山西省晉中盆地太谷縣。學校始建於1920xx年秋,是山西省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歷經銘賢學堂,銘賢農工專科學校,山西農學院等時期,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同年被列為全國重點農業院校,彭真委員長題寫校名。在跨越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以“甘於奉獻,樂業樂教”的教風,“勤奮學習,注重實踐”的

學風和“崇學事農,艱苦興校”的精神享譽海內外。

大家看位於我右手邊的這座建築,它是我校比較年輕的建築,建於20xx年,是我校現在的圖書館,其現有紙質藏書145萬冊,電子圖書50萬種,中外文期刊(含電子版)20xx餘種,形成了以農業,生物科學文獻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藏書體系。(大學的圖書館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大家在以後的學習及生活中一定要利用好圖書館這個資源。)

我校由於建築面積廣闊,所以建築整體趨於平緩,其最高建築也不過六層而已。而我們眼前的這座樓便是我校最高的建築——實驗大樓。實驗大樓又名科技樓,它的一層二層現在是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辦公地點,同時也是我校現在主要的微機室和語音室。三四五六層分別是園藝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辦公室,我校的編輯部也在他的六層。我們看到的前邊那方空地是我校校友作為回饋而建的音樂噴泉,當音樂響起,水花所演繹出的旋律給大家帶來的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山西農大是捐出來的大學,而我們眼前的這個建築就是美國人韓明為捐資建造的,它就是著名的韓氏樓。它是1920xx年韓明為先生為紀念其母親所建的,説起這個來其中還有一個小的故事。話説韓老夫人素懷博愛之心,屢次欲來中國,但是因為各方面原因都未能如願,於是臨終前將她的兩萬美金存款交給他的兒子韓明為,讓他捐給在當時已很有名氣的銘賢學堂建造宿舍所用,在當時作為男生宿舍它已設有淋浴,理髮店,衞生間等設施。現在是部分單身教職員工的宿舍以

及一些部分的辦公區。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棵毛白楊,它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歷經滄桑仍然蒼勁挺拔,她的成長也見證了農大的成長。

農大之美首先在風景,春華秋實,夏綠冬銀,當你跨進校門時,你定會為她的深邃幽遠,草木青青所陶醉,百年古樹蒼翠成行,繁華碧草吐露芬芳。更會讓你感動的是百年古建的磅礴雋秀與現代建築的高拔挺俊相映成趣。

那麼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我校的小操場了,小操場在晴天傍晚的時候,配上這長廊與兩邊的古典建築,是我校非常美的校園一景,我們學校的許多明信片就是在這裏取景的。對於小操場,它的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它始建於銘賢學堂之初,是當時銘賢學堂的主操場。大家有沒有覺得正對着的這個小房子與整個操場很不協調啊?其實雖然它確實很破舊卻是很有紀念價值的,它是當時銘賢學堂的主席台,在銘賢學堂20週年校慶時,蔣介石在夫人宋美玲的陪同下就是站在那個地方為全校師生作演講的。而那邊的主席台是我們在建成大操場前一直沿用的主席台,目前是我校教職工打羽毛球的地方。自從我校建起了大型的比較綜合化的操場後,在我們的小操場一般舉辦一些小型的足球比賽以及學校的一些文藝活動。今年我校為慶祝建黨九十年的大型紅歌比賽就是在這裏舉行的。

這裏的這些建築並不是建於同一時期的這個文化長廊就是後來為了應景而建的,現歸資源環境學院所管理。

這個亭子是九十年校慶時當地的政府和我校的一些校友共同出資建造的,在這個碑子上記錄的是學校的簡史。

銘賢學堂的選址是當時位於太谷孟家的花園,銘賢學堂的佔地就是當時孟家花園的遺址。在1920xx年孔祥熙歸國後,與公理會商議後,在太谷南關基督教公理會明道院“蒙館”的基礎上辦起了國小。校園其實就是一個小四合院。就在現在的太谷人民醫院的後院,那蒙館呢,就是中國封建時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後來受到西方的影響,就改名為學堂。

由於學生的不斷增加,四合院已經感覺到了擁擠,孔祥熙認為,長期這樣下去,很難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必須重新選擇新的校址。經過孔祥熙的考察,位於東關的孟家花園是最理想的辦學地址。 現在我們就正式步入銘賢學堂舊址——也是孟家花園的遺址。這些建築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仍然保存完整。我們現在看到的棋牌室和乒乓球室,是教職員工用於鍛鍊身體或是休閒娛樂的的地方。在過去,這些建築四面開窗,故又名四明廳。這裏的台階是後來人們加上去的,在過去這裏是淺淺的水,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台子上有水常年浸泡的痕跡。當時孟家的主客就是在這水上的四明廳賞景的。 接下來,咱們步入的這個寫有漢軒的地方呢就是當年的校長院,是孔祥熙先生生活工作過八年的地方。這個掛有統戰部的牌子的,就是當年孔祥熙先生的辦公室了,對面的供暖供水中心是他當年的警衞處。後面則是孔祥熙的寢室,內設有客廳、卧室、衞生間,採用地暖取暖方式,設施均適用先進。旁邊呢就是照顧他們起居的下人住的地方,現在是校產處。

節日的時候或者一些喜慶的日子的時候,就有一些龍舟;我們剛才走過的呢就是關於孟家花園遺址的部分,是保;在當時的銘賢學校非常的注重文化建設,目的就是利用;關於銘賢學堂增建的部分,在明信片上經常有這兩棟樓;左手邊的這個亭蘭樓是銘賢學堂時期的圖書館,“亭蘭;桂科學樓,“嘉桂”則取自宋靄齡、女士父親宋嘉樹和;正前方的這棟樓——職工之家,是當時亭蘭圖書館配套;六角亭:是

節日的時候或者一些喜慶的日子的時候,就有一些龍舟啊遊船啊等活動。

我們剛才走過的呢就是關於孟家花園遺址的部分,是保存最完整、最具有紀念和觀賞價值的地方。

在當時的銘賢學校非常的注重文化建設,目的就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感化、薰陶、塑造,以達到教育學生、陶冶學生、塑造學生的目的。在1920xx年高清效就這樣描述過銘賢學校的校園:跨進校門的頭一步,就看見“漸入佳境”四個大字。每一學期孔祥熙都要向學生們解釋為什麼要掛這一塊匾的含義,“學生唸書,讀到一個階段,老在那裏停留不前,固然不可,求學必須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往前走。必須如此,所求獲的學問方始是着實的,可用的,而且越學越有趣,越走越光明,這種讀書的方法,好有一比——倒食甘蔗,漸入佳境。”由求學論到為人,可見孔祥熙的用心良苦。

關於銘賢學堂增建的部分,在明信片上經常有這兩棟樓——亭蘭樓和嘉桂科學樓。他們是孔祥熙夫婦為了紀念雙方父母而專門請了美國的設計師墨菲設計建造的。整體都採用的是外中內西的風格。地板全是水磨石,有花紋,樓梯踏步及欄杆也全是水磨石體鑄成,用手工磨製。這種材料不會燃燒,可以防火,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成本也較高。

左手邊的這個亭蘭樓是銘賢學堂時期的圖書館,“亭蘭”取自孔祥熙父親孔和亭、母親龐玉蘭中的亭蘭二字。與其相對的那個建築是嘉

桂科學樓,“嘉桂”則取自宋靄齡、女士父親宋嘉樹和母親倪桂珍中嘉桂二字。在銘賢學堂時期是學生們的實驗室,因此叫為科學樓。在當時素來講究男尊女卑,建築業不例外,而這兩個建築是非常考究的,男在東,女在西。兩棟樓的建築面積一樣,可是孔祥熙先生為了體現男女平等就在西側的建築下多墊了一塊磚,因此西側的建築就比東側的建築高一塊磚。

正前方的這棟樓——職工之家,是當時亭蘭圖書館配套的閲覽室,它是由美國杭式基金會捐資建造的,因此也被稱為是航式樓,當時是為學校開展教學和公務活動場所,所以也稱為大禮堂。

六角亭:是從當時孟家花園的假山上移下來的。在它後面的是崇學樓,它主要呈現工字形。這棟大樓呢是我們在建成新圖書館之前的圖書館,現在是信息學院辦公的地點,園藝院的畫室和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亭子的右邊是現在的計財處,是由擔任副校長的田俊卿先生捐款興建的,因此也被稱為是“田氏樓”。

走出這兩個獅子之後,我們就走上了主幹道。聽説,俯看我校建築物時,以主樓為中心,幾個建築拼起來模模糊糊的能拼成一個“農“字。學校的校花是丁香花,就在路的兩旁,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每到四五月份的時候丁香花競相盛開,香氣怡人,整個校園沉浸在丁香花香之中。花香伴詩香,每年在丁香花盛開的時候我校的丁香花詩社便會以丁香為題開展詩會。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的小廣場,目前我們有很流行的小廣場英語,每天晚間九點到十點之間會有很多熱愛英語的同學來到這裏來

喊出他們對英語的激情,他們的口號是“生命源自對夢想的卓越追求”。 這棟樓建於1932年,建築面積375.6平方米,現在是紀委審計辦公室所在地。

從這裏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類似於之前看到的六角亭,其實呢它是八角的,也是從假山上移下來的,又名八角亭。由於我校建築別緻,風景宜人,所以很多劇組都來我校取景,其中非常有名的電視劇《亮劍》中的一景就取自這八角亭。

前邊的這棟白樓呢是組織部。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歷史吧,如果説山西大學堂的創建是義和團“扶洋滅清”運動失敗後“不得已”的收穫的話,那麼,銘賢學堂的建立則是中國“有識之士”懷着“銘賢”之心主動引進中國的。孔祥熙出生於1880年,十歲時隨父加入基督教,可以説他與基督教有着很深的淵源。“銘賢”二字,系孔祥熙命名,“蓋取紀念庚子為道殉難中西先烈”之意,其初衷是永遠銘記“美國傳教士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而是事實,銘賢學堂從一開始就以“學以事人”的校訓來面對世人。學以事人出於基督教《聖經》,孔祥熙選用這句宗教語言作為銘賢學堂的辦學宗旨,就是要表明自己“創辦學校,作育人才,以期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其精神內涵讓創建者和接受教育的人為之奮鬥和榮耀。

那麼那我們這邊的呢是我校的柏樹林,這裏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晚上可以散步,早上可以晨讀,是個很愜意的地方。

這邊的這座白色建築是黨委辦公室。

這個紅色的建築是校辦公室,又稱紅樓,1920xx年銘賢學堂接收設在太谷南關的貝露女校,改為女子部,1933年女子部由南關遷到銘賢學堂與男子部合併,是山西省實行男女合校的最早一所中學。而這紅樓便是女生宿舍樓了。在當時女部主任曾打趣的説“身在紅樓中可不能做紅樓夢啊。”

好了,走了一路,看了一路,也説了一路,希望我的解説能讓大家對農大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從而喜歡上農大,愛上農大。今天的解説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的合作,祝大家在農大過的愉快。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8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着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羣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目前的解州關帝廟,總佔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佔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説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羣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樑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着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峯嶺,西為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峯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羣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羣。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説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裏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巖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台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説的就是此處。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峯“天峯嶺”。天峯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台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説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説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説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峯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峯。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0

恆山位於渾源縣,渾源因地處渾河之源而得名,它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大縣,旅遊資源大縣,同時,也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裏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方面以黃芪qi、雜糧、蔬菜為主,現有黃芪26萬畝,有“黃芪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這裏有北嶽恆山和懸空寺。

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恆山風景區面積為147.5平方公里,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hui,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shun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sui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zhi、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山西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可可,今天我先帶大家去的地方是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因為這座古城的形狀象一隻烏龜,所以人們有又叫它“龜城”。

平遙古城的城牆很寬,城牆的上面鋪着很大的城磚。在城牆的瞭望口上架着幾門大炮,這是當時最厲害的武器,所以賜了個名字叫“神武大將軍”。人們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因為“不想做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再讓我們到縣衙去看看。縣衙坐北朝南,正門的兩邊蹲着兩隻大石獅子,開着大口看樣子很威武。衙門的門欄很高,兩扇大門又厚又重,漆着硃紅的顏色。走進院內,東西兩房是古代收税和納糧的地方,各有六個窯洞,寓意六六大順。再往裏走是一個很大的正殿,是古代縣太爺辦公的地方,上面掛着“明鏡高懸”的大匾,左右兩邊放着許多審堂用的刑具,讓人進去有一種森嚴的感覺。繞過大殿進入後院,是縣太爺吃飯和休息的地方,門口掛着一副對聯,意思是視人民如父母。為人民辦實事。

從縣衙出來,我們漫步在明清一條街。這裏全是明清時代的古建築,各個店鋪的門面和牌匾也是古代的樣式,如果人們穿上古代的服裝,就可以在這裏拍古裝劇了。這張照片就是我在這條街上照的。

最後一站讓我們到中國最早的銀行——日升昌票號去看看。在右側帳房裏塑着兩個蠟人像,一個像是在收錢,另一個在記帳。據説在這裏一個記帳的夥計,一年能掙到80兩銀子,在當時一兩銀子就可以買一畝地。銀票上有嚴密的防偽措施,為了防止老顧客破譯,120xx年就更換了300套密碼。來到後院,這裏的牆都是又厚又高,牆縫裏砌着好多錢幣。據説是為了顯示主人家的實力。

到這裏,平遙古城的旅遊也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2

陳廷敬以清廉正直聞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於是,他上書皇帝要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採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經常向康熙皇帝推薦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人,都是經他力薦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由於陳廷敬很有才華,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裏、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賜予他和喇沙裏、張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張,表裏綢緞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錢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陳廷敬於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兑銅錢一千,今則僅兑九百。造成師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説,

銷燬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兑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絕。”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產銅之地收税過重,致使銅礦開採寥寥無幾。應當減少師税收,讓百姓也來開採。開採的人多了,銅的產量自然就會增加。隨着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

陳廷敬這一上疏,送至朝廷後,康熙很重視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並付諸實行。

同年九月,陳廷敬升任左都御史。當時清廷內不少官員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陳廷敬深切痛恨。他於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慾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後“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

當時,由於農民賦役苛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後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豁免錢糧税收的一些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為維護清廷的統治,陳廷敬又上疏説:“總督巡撫的職責在於考察和指導吏員,這樣做才能使百姓長期安定下來,並不是讓吏員只明察於理事,儘自己的職責就夠了。孔子説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觸犯條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師檢查總督巡撫。這樣巡撫可能會説:‘問題師是在於那些吏員。如果吏員清廉能幹,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時就不會貪贓受賄,也不會蒐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於因觸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沒有這樣的能力,這就可以説是對上有罪。當然,也並不完全是官吏的罪過。上司清廉,則吏員自然不敢貪贓犯法,上司如貪贓不法,吏員雖然也想廉潔,然而卻是不大容易辦到的。

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貪贓受賄,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於察言觀色,逢迎上司,又哪裏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員的所做所為,就會説:‘這樣的人還能教導我嗎?’管教不聽,就用刑法。羣吏這樣做,是總督巡撫導致他們這樣做的。所以,當今首要的是總督巡撫要人選合格。他們要不為利慾所動。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員,吏員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都留心為民辦事。百姓就能夠休養生息。”他還建議,應給督撫下一通令,凡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這就會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對於巡持總督的考察,則要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為羣吏做出了榜樣。

陳廷敬的上疏,被朝廷採納了,並根據他所提內容,規定了若干條文,下諭實行。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3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於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裏一直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裏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峯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20xx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牀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 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

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 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 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 檐,結桅構有抬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説,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xx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説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4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 ,門前有石獅一對 ,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佔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佈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 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 ,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 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 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着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櫺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佈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阪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 、壁畫 、塑像 、背光 、琉璃、櫺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樑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 10 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 ,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 ,再現於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佈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歎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於崇福寺內,塔身則被台北國立博物館收藏。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寄託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佈,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着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後,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1945年,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館,爾後又運往中國台灣,在台北國立博物館棲居。

塔剎高57釐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歎: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5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峯嶺,西為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峯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羣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羣。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説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裏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巖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台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説的就是此處。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峯“天峯嶺”。天峯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台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説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説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説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峯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峯。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7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8

在遊覽完黃山白雲風景區,從西海的排雲亭往前,下一段雲梯般的石階,穿一段隧道,過一段懸於半空中的棧道,便來到西海峽谷中,這裏就是黃山的“夢幻景區”。西海峽谷風景區全長3200米,由登山步道、橋樑、隧洞、棧道和觀光纜車等組成。一期工程已建成開放。等到工程全部竣工,該景區將與白雲景區接通,可通向黃山西大門釣橋庵,也可實現西海景區——白雲景區——天海——光明頂——西海景區的循環,大大提高了黃山風景區的環境容量。

西海大峽谷融峯林景觀、峽谷奇觀於一體,以奇秀、清幽見長。這裏的峯林地貌不同於天都、蓮花那樣雄偉高聳的“錐狀峯林”,也有別於光明頂那樣的“脊狀峯林”,而是皺褶遍佈的“陡懸破碎狀峯林”。這裏的峯、樹比它處小巧靈秀,給人以袖珍的感覺。這裏草木繁多,綠意盎然。仰視羅列的奇峯,“仙女”們翹首天外,在繡花、在彈琴,山谷中迴盪的悠然風聲似她們綿軟甜美的歌聲。從這裏看“飛來石”,少了“飛”的感覺,猶如一口沉穩的大鐘。

山西善化寺導遊詞 篇19

玄中寺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20公里,是我國佛教淨土宗最早的發祥地,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曇鸞大師創建,到承明元年落成,距今已有1500餘年。宋、元以來,玄中寺幾毀兵火,元初由圓明禪師修復。元至正年間賜名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寺,因而得名玄中寺,又稱永寧寺。因寺地處石壁山中,故又稱石壁寺。

寺院創建人曇鸞,為北魏雁門人,初隨道士陶弘景學仙道,後接受了淨土門法,成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始祖。著有《天親淨土論》,影響很大,北魏孝文帝授諡號“神鸞”。到隋、唐時,玄中寺已成為道綽、善導兩位大師宣講佛教淨土佛學的道場。至唐貞觀年間,唐太宗以天子之尊,拜謁玄中寺。盛唐以後,玄中寺成為全國三大戒壇之一。後經日本僧人將佛教淨土宗教義傳回本國,公元1175年,日本僧人法然受善導大師所著《觀經疏》一書影響,便創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日本現在的東、西本願寺、知恩院等淨土宗,就是受中國淨土宗影響建立起來的,屬於中國玄中寺淨土宗系統。尊曇鸞、道綽、善導為中國佛教淨土宗之祖,故玄中寺為日本佛教淨土宗之“祖庭”。“淨土宗”按西方講,有“極樂世界”之意,中國佛門則稱之“淨土”,信奉“阿彌陀佛”。

玄中寺坐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部分,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其中天王殿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大雄寶殿居中,其左右各有一配院,配院前又有對稱的東西廂房,形成一個雅緻的協調佈局。1955年重建善法殿、萬佛殿、千佛閣及配殿,作工精細,仍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風格。寺東部山頂有一座兩層八角白色秋雲塔,坐落在蒼松翠柏之中。顯得格外絢麗壯觀。寺內還存有歷代名人的40餘幅碑碣和鐵鑄彌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均為珍貴文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povp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