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精選15篇)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精選15篇)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

在五嶽中,恆山屬於最容易被忽略掉的。我十分喜歡讀金庸小説,要不是《笑傲江湖》描繪的恆山美景深深吸引我,我絕不會注意到它。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山西大同,我突然對恆山生髮出好奇心,心想:何不前去遊覽一翻呢?

峯迴路轉,南出渾源縣城八里,便是恆山。爸爸説:“遊恆山必遊懸空寺。”我們順着人流來到懸空寺腳下。我原以為懸空寺這個名字只是一個美麗的比喻,沒想到懸空寺真是懸在空中。我抬頭一望,只見一個建築羣紅綠相映,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在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系在半空。進得寺門,我的心不由得緊張起來。懸空寺南北像一條長龍,東西像一條窄窄的衣帶。樓梯又陡又窄,僅容一人。我心想,如果一個大胖子上來,懸空寺會不會坍塌呢?當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懸空寺至今已經1400多年,歷經風吹雨打,戰火紛飛,依然結結實實,我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和偉大。懸空寺是中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裏面的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儘管看不懂,但我能感覺到這裏一定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了。

遊覽完懸空寺就以為恆山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才剛剛開始。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懸空寺,繼續往山上爬去。走進高大、莊嚴、雄偉的崇靈門,便是傾斜40多度的103級台階,陡階兩面分別是青龍殿和白虎殿,迎面就是恆山的主殿——恆宗殿,該殿是明弘治十四年修建的,規模十分宏偉。大殿的西邊有一個樣子像古磬的大青石,如果你向它扔一塊石頭,它會發出像公雞鳴叫一樣的聲音,這一景觀被稱為“金雞報曉”。從大殿向東看,在翠壁丹崖處,有許多白石,遠遠望去,像羊在雲下吃草,十分有趣,這處景觀名叫“玉羊遊雲”。這兩處景觀合稱“金雞玉羊”。

游完橫宗殿,就離恆山的主峯——天峯嶺不遠了。我想:“那裏一定是最美的風景了。”不知道為什麼,本已軟綿綿的身體突然一下子充滿了力量。我幾乎以跑的速度,把一個個遊客甩在了後面,終於到達了峯頂。峯頂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北嶽恆山頂,海拔20__。1米”幾個遒勁的大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恆山,空氣清澈,在湛藍的天空背景下,遠方的蒼青色的羣山像起伏的波浪連綿不絕,蜿蜒山間的公路像一條飄帶隨風擺動。在羣山環抱處有一塊凹地,星星點點的民居散落其間,就像棋盤上黑白相間的棋子。

我被恆山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深深地折服了。站在天峯嶺上,我又想到了金庸小説描繪的江湖,在那裏,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低調的。或許正是因為低調,才使得恆山在五嶽中獨樹一幟。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説,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插入巖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悦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脱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脱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説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説‘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3

這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城牆雄偉、雉堞林立,房屋則樸實典雅、錯落有致,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築羣。

建築羣分內城、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建築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築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築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20xx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佈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禦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着“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裏,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專家介紹,整座建築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陳家從陳廷敬的祖父起興盛五代,敗落後,故居陸續住進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來,當地政府將村民遷出,並籌資20xx萬元對建築羣進行了修繕。同時,有關部門根據史書記載恢復了一些已經坍塌毀壞的建築,並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後成功地舉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研討會”、“皇城相府首屆文化藝術旅遊節”。

皇城相府不僅遊客、考古學者雲集,還被一些影視劇組看中。在這裏開拍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國》兩部電視劇。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4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為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説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巖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在,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説佛法,教化眾生。據説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

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説,當釋迦牟尼佛説《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湧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眾説,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為多寶。當釋迦佛開啟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

於是,釋迦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説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眾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____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湧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為“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為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為窟檐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為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裏被稱為護國大寺,現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為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為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___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衞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眾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為太子洗澡,這天稱為“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眾,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説:“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為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為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脱人生擺脱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為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___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啟齒講經,佛身邊的諸____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為“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為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為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為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為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為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説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説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為“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説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為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為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為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為“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為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為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為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為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為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為佛殿窟,主像下龕為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為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後,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羣和樂伎羣。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於音樂窟內,彷彿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為是雲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雲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為“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雲岡模式”。這種模式,為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現在,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後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幹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個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教化眾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可以説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説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併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陝西發生蓋吳qy,在zyqy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於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後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後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後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説太武帝滅佛後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後悔,並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後,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説:“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五窟的內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為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為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氈披,胸着佩結帶,大裙齊胸,立於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為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着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徵。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為雲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徵。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説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為雲岡石窟的標誌。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為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説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雲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後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複雜。雲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為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襬密摺平行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迦、多寶並坐像,龕側雕釋迦涅盤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雕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迦修成佛後的鹿野苑初轉____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羣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為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僕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內容,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內容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託生淨土”、“騰神淨土”記載。淨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眾中廣為流傳。唐代的淨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淨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為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雲岡石窟的導遊暫時告一段落。通過遊覽雲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遊覽雲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説:“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峯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為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但是,當大家看到人為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為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後,政府曾多次撥鉅款保護和修葺雲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雲岡石窟的保護情況。由於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鉅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雲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遊客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後,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大家!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5

大同善化寺就在大同市區,所以和同事一起去看了看,因為正在維修沒有開放,同事找了熟人帶我們進去參觀。裏面沒有鬧哄哄的人羣,感覺很不錯。不過出來的時候看見幾個老外進去,大概也是關係户的客人吧。善化寺20xx年大修過大雄寶殿,我居然沒有看出來。殿內彩色的壁畫沒有拼縫(據説是先切塊後拼湊的),大殿的樑柱都經過做舊處理(內裏用的是新木頭),不過內行一指點,果然發現雖然舊,但是絕對不破,好得很。比較意外地發現山門外有五龍壁(算是影壁吧?),很少有文獻提及這塊五龍壁的呢。雖説比大同的九龍壁的規格小了將近一半,但是也很壯觀!

善化寺俗稱南寺,創建於唐,遼末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0xx年)有過一次大規模重建。寺內中軸線上佈置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西側有普賢閣。三聖殿與山門皆金代遺構,三聖殿內出現移柱作法。減柱、移柱成為遼金建築中常見的作法。

大雄寶殿建於遼,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結構為殿堂與廳堂混合型。殿內佛壇上供奉五方佛(東西南北中為五方),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為使謁拜空間開敞,將中部內柱減除。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設有鐘鼓二樓。殿內東西兩側磚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

因為一般進了殿堂都不許拍照,所以儘管有熟人領着,俺也遵守佛家法規,沒動過拍照的念想。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6

菖蒲酒產于山西垣曲。菖蒲酒遠在漢代已名噪酒罈,為歷代帝王將相所喜用,並被列為歷代御膳香醪。據《後漢書》記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1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在《爭類統編》1書中也有:“美酒菖蒲香兩漢,1斛價抵5品官”之説。《明宮史》裏有:“宮眷內臣……初5年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的記載。到了清代,每年農曆“端陽節”,則“君臣痛飲菖蒲酒”。由此可見,菖蒲酒距今已有20__多年的釀造歷史。評酒家愛新覺羅.溥辦先生品嚐此酒之後,即興揮毫寫下7律1首《菖蒲酒頌》詩:名釀溯源肇炎漢,歷代曾聞列御膳。瓊漿玉液慶延齡,盈軼連牘見經傳。典故:歷代皇家都視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陽節”這1天,皇帝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1起品嚐,並要穿上“5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菖蒲酒是1種配製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藥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藥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藥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後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45度,糖度為12度。菖蒲酒之所以珍貴,主要在於它採用了當地特產9節菖蒲這種名貴中藥材。9節菖蒲生長在海拔1994米高的歷山之巔,素有“無志者難以求取”之説。採集僅限於農曆“小滿”前後10天左右的時間內。過早菖蒲漿不足,質差;過遲,菖蒲蒲苗枯萎,難尋。釀造菖蒲酒的水是歷山腳下舜王泉水。據説,此泉是舜王親手開鑿的。舜王泉水為礦泉水,常飲能醫治諸病,延年益壽。功效: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頭明目、輕身堅骨之功。常飲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宋代醫學家王懷隱所著《太平聖惠方》1書載:“菖蒲酒,主大風12,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菖蒲酒、治3106風、112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足見菖蒲酒確有抗衰老和強身健體之效。菖蒲酒的選料之精和釀造工藝之細,非同尋常。1個熟練工人1天只能精選3至5斤9節菖蒲;釀酒用的豌豆,須從大小不1的豌豆粒中篩選出最大的;高梁,須把每粒都破成6、8、10瓣方可;發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裏的進行;出酒則是在每日凌晨雞鳴之前,釀出之酒還要密封起來,存入地下,數年之後,方可飲用。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7

走過桑乾河,我們就正式進入渾源縣了,渾源縣地處山西東北部,面積為1900平方米,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裏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方面以黃芪、雜糧、蔬菜為主,現有黃芪26萬畝,使正北芪的主要產地,有“黃芪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北嶽恆山、懸空寺。恆山風景區面積為147.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為4a級風景區,是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我們知道恆山為五嶽之一,共108峯,自古恆山18景,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懸空寺。

好了,我們現在已來到停車場請大家下車隨我去參觀。

懸空寺創建於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寺廟有40餘間殿閣,它以西為正,大門朝南開,寺廟均為木質所建,樓體大都懸空,下面巖石支撐的十幾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個懸空寺就吊於半空之中,當地有這樣一句歌謠説: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那為什麼懸空寺要建在這麼高的而又不與地相接的地方呢?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分為了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聽信道長寇謙之的讒言,發現寺廟裏有兵器和女人,説寺廟是不乾淨的地方,一度滅佛,發生了太武帝滅佛事件,他將寇謙之請到京都平城,並在那裏設立了道壇。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也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的遺訓“上延宵客,下絕囂浮”修建了這座懸空寺。

那整個懸空寺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奇、險、巧”。那這三個字就體現在懸空寺的建築藝術,選址技巧以及其他各個方面。

我們可以看出寺廟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廟唯一腳踏實地的部分,它的佈局是三層樓閣。實際就是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平面的寺廟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它的配殿。懸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為珍貴,説它們尊貴是因為它們的塑造藝術是十分獨特的,它們是採用脱紗的工藝。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寶殿裏,塑造的時候,先用膠泥塑成泥胎,然後再外面用南方產的紵麻一層層的裹上。之後再磨光、上漆、貼金,最後從在塑像時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來,這樣塑像就像一個空的雞蛋殼一樣,中間是空的。這三尊塑像高50釐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裏最輕、最名貴的塑像。

那麼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懸在空中了,給人的感覺是十幾根木柱支撐整個寺廟,其實告訴大家大多數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們看到在每一部分起連接作用的是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有一些橫樑,這些橫樑是插入巖石中的,在修建的時候,將巖石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裏面放上錐形木楔,將橫樑做成剪刀形猛力砸進去,木楔就鑽入橫樑,外面的力氣越大,裏面咬合得就越緊,它們把力就壓在巖石上。我們看到的橫樑只是整個橫樑的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巖石中,這也就是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

那麼木頭就怕蟲蛀,而這裏木頭是用當地的鐵杉並經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擔心的。

此外,它的選址也體現了他的特點。首先我們看懸空寺對面的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一主峯—天峯嶺,海拔XX米,它為懸空寺擋住了太陽,就是在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日,懸空寺的日照時間也只是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再看懸空寺背靠的這座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二主峯——翠屏峯,大家可以伸出手,我們看懸空寺就被環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來,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着山崖,流進我們現在所在的山谷金龍峽裏,左右兩側的山崖又成弧形,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增大了風的阻力,再大的風到了這兒也就變成了微風。這樣風吹、日曬、雨淋都不會對懸空寺造成侵害,就難怪它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寺廟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在第三部分,也是最高處,這裏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殿宇——三教殿,裏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創始人,中間的釋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詳,左邊的孔子則是雙脣緊閉,橫眉怒目,心裏可能是有一些不平衡吧,右邊的老子卻是一幅仙風道骨,穩坐釣yu台的模樣。三位好像是在討論一件事情,不過1500多年了,他們的座次卻從未改變過,我們也就不便多説什麼了。

我們知道,恆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於一身,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保護,這也是懸空寺千年不毀的一個政治原因吧。

待會兒大家沿着樓梯登上寺廟,會發現在台階上游許多的小鐵釘,那麼木質樓閣出現小鐵釘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鐵定是定在樓梯上的,這樣大家上去的時候,踩到的是鐵定,而不會與木板直接發生摩擦,這樣就保護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種裝飾,三大家看鐵定得圖案,有的是繁星燦爛,有的是鐵水飛濺,更多的是蓮花狀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時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蓮,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我們順着山崖往下看,我們看到石壁上有兩個字:壯觀,可是我們發現,壯字多了一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參觀後揮筆寫下的,多了一點是説,懸空寺的壯美已不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了,它是比壯觀還要壯觀的。徐霞客曾來到次留下四字:天下巨觀。外國的建築學家也對懸空寺讚美不已。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感慨道:“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的懂得了畢加索所説‘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下面就讓我們去遊覽這座東方瑰寶吧。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8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

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9

今天,爸爸和媽媽和我去歷山旅遊。一路上,我就像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左看看,一片碧綠,右看看,還是一片碧綠,這邊的風景真是太美了!為了能更接近大自然,我悄悄地爬出了天窗,不料,被媽媽一把抓了回來,因為兩旁的綠色已經伸到了我們車子的天窗,一不小心就會把我的腦袋刮掉,雖然我有些不服,但是還是以安全為重,只能乖乖地回到了車裏。

順着蜿蜒的山路緩緩而上,我終於看到了“舜王坪”三個字,爸爸告訴我們:馬上就到了,我馬上雀躍起來。

下了車,我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山的路。本以為天氣會是暖洋洋的,恰恰相反,卻是冷嗖嗖的,這可苦了穿裙子的媽媽,只好加上爸爸的短褲禦寒,雖然回頭率很高,可是還是挺暖和的。一貫注意形象的媽媽也只好這樣子了。

一路上,遍地的花兒競相開放,遊人不時停下來觀賞拍照。終於到達山頂了,抬起頭,一片片白雲從眼前飄過,彷彿一伸手就能摘到。天是那麼藍,雲是那麼白,真是讓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從山頂向下放眼望去,更是一望無垠的草甸區,彷彿人間仙境一般。

下山的路上,我們還輪流玩了“兩人三足”遊戲,並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留念。接下來我們又去了女英峽。這是一個峽谷類景觀。

一路上,我們追逐着潺潺的流水;挑選着漂亮的五彩石;捕捉着機靈的小魚最讓我不捨的是:我和媽媽同時看上了一塊形似娃娃魚的五彩石。大約有二三百斤重,只好和它拍照留念,把記憶帶走,把小魚石留在河裏,繼續陪所有的遊客。

最讓我震撼的一個景觀——浮雕畫廊,足足有二百米長五十米寬。上面一塊塊突出的形狀像千軍萬馬,又似萬馬奔騰,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旅程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神奇的歷山。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峯嶺,西為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峯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羣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羣。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説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裏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巖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台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説的就是此處。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峯“天峯嶺”。天峯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台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説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説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説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峯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峯。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1

陳廷敬以清廉正直聞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於是,他上書皇帝要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採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經常向康熙皇帝推薦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人,都是經他力薦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由於陳廷敬很有才華,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裏、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賜予他和喇沙裏、張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張,表裏綢緞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錢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陳廷敬於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兑銅錢一千,今則僅兑九百。造成師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説,

銷燬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兑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絕。”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產銅之地收税過重,致使銅礦開採寥寥無幾。應當減少師税收,讓百姓也來開採。開採的人多了,銅的產量自然就會增加。隨着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

陳廷敬這一上疏,送至朝廷後,康熙很重視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並付諸實行。

同年九月,陳廷敬升任左都御史。當時清廷內不少官員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陳廷敬深切痛恨。他於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慾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後“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

當時,由於農民賦役苛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後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豁免錢糧税收的一些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為維護清廷的統治,陳廷敬又上疏説:“總督巡撫的職責在於考察和指導吏員,這樣做才能使百姓長期安定下來,並不是讓吏員只明察於理事,儘自己的職責就夠了。孔子説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觸犯條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師檢查總督巡撫。這樣巡撫可能會説:‘問題師是在於那些吏員。如果吏員清廉能幹,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時就不會貪贓受賄,也不會蒐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於因觸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沒有這樣的能力,這就可以説是對上有罪。當然,也並不完全是官吏的罪過。上司清廉,則吏員自然不敢貪贓犯法,上司如貪贓不法,吏員雖然也想廉潔,然而卻是不大容易辦到的。

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貪贓受賄,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於察言觀色,逢迎上司,又哪裏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員的所做所為,就會説:‘這樣的人還能教導我嗎?’管教不聽,就用刑法。羣吏這樣做,是總督巡撫導致他們這樣做的。所以,當今首要的是總督巡撫要人選合格。他們要不為利慾所動。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員,吏員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都留心為民辦事。百姓就能夠休養生息。”他還建議,應給督撫下一通令,凡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這就會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對於巡持總督的考察,則要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為羣吏做出了榜樣。

陳廷敬的上疏,被朝廷採納了,並根據他所提內容,規定了若干條文,下諭實行。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峯嶺,西為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峯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羣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羣。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説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裏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巖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台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説的就是此處。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峯“天峯嶺”。天峯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台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説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説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説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峯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峯。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説,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説,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插入巖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悦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脱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脱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説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説‘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美麗的山西恆山導遊詞 篇15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我在廈門的姐姐也坐上飛機,趕回爺爺奶奶家和我們一起吃團圓飯。

今天,爺爺奶奶特意買了魚、蝦、排骨、雞蛋,羊肉還有很多蔬菜和水果,準備晚上給我們做豐盛的團圓大餐。晚上我們和爺爺奶奶一起做了清蒸魚、紅燒排骨、青豆蝦仁、烤羊腿、羊湯等等很多可口美味的大菜,全家十幾個人一起圍坐在桌子旁。

我們一家人打開電視,邊吃邊看中秋晚會。我們不時舉杯,互相祝賀,説一些祝福的話,比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每天開開心心,學業有成”等等,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吃完團圓飯,看完中秋晚會,我、姑姑、奶奶,姐姐和媽媽,一起把石榴呀,梨呀,蘋果呀,西瓜呀,等水果切成各種形狀,把它們和月餅,糕點等一起排擺在一個大盤子裏,放在陽台上,用來祭拜月亮公公。

第二天晚上。我們全家又一起去逛了忻州古城。順着古城大街一進去,最裏邊我們就看見了一個很大的舞台,我們坐在台下欣賞了一會兒樂隊的演奏,再往右拐,就看見一羣人踩着高蹺在邊跑邊跳邊唱歌,非常精彩。接下來我們就走到了傳統文化一條街,我還在那裏買了一個可以吹的老虎口哨,又過了一會兒我們又往左拐了,那裏就是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我們在裏面喝了羊湯,吃了羊雜碎,臭豆腐,羊肉串等小吃,我們還在那裏看了電影《紅海行動》。

那天我們還去了秀容書院,那是忻州第一所學府,那天真是太開心、太美滿、太美妙的一天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redp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