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通用20篇)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通用20篇)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為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説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巖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在,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説佛法,教化眾生。據説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

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説,當釋迦牟尼佛説《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湧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眾説,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為多寶。當釋迦佛開啟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

於是,釋迦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説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眾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____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湧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為“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為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為窟檐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為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裏被稱為護國大寺,現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為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為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___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衞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眾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為太子洗澡,這天稱為“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眾,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説:“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為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為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脱人生擺脱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為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___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啟齒講經,佛身邊的諸____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為“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為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為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為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為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為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説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説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為“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説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為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為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為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為“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為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為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為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為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為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為佛殿窟,主像下龕為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為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後,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羣和樂伎羣。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於音樂窟內,彷彿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為是雲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雲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為“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雲岡模式”。這種模式,為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現在,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後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幹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個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教化眾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可以説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説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併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陝西發生蓋吳qy,在zyqy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於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後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後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後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説太武帝滅佛後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後悔,並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後,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説:“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五窟的內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為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為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氈披,胸着佩結帶,大裙齊胸,立於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為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着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徵。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為雲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徵。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説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為雲岡石窟的標誌。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為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説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雲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後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複雜。雲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為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襬密摺平行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迦、多寶並坐像,龕側雕釋迦涅盤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雕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迦修成佛後的鹿野苑初轉____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羣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為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僕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內容,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內容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託生淨土”、“騰神淨土”記載。淨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眾中廣為流傳。唐代的淨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淨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為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雲岡石窟的導遊暫時告一段落。通過遊覽雲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遊覽雲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説:“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峯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為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但是,當大家看到人為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為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後,政府曾多次撥鉅款保護和修葺雲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雲岡石窟的保護情況。由於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鉅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雲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遊客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後,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大家!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2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3

黃崖洞在山西省黎城縣境內,位於太行山脈的北端,海拔多在1500-20__米,地殼相對運動產生的巨大能量,把這裏的硬紅石英砂巖、頁巖層組成的山嶽切出道道峽谷,峭壁連綿數十公里,拔地而起,直衝雲霄。這種獨特而壯觀的地貌,與舉世聞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可以説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裏的山體和地形以及巖石的質地都比較適合攀巖運動。黃崖洞的巖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間,坡度絕大部分成直角,稱得上是巖壁博物館。各種巖石共存於一條巖壁上,如頁巖、砂巖、礫巖,也有蝕化的砂巖極陽朔的熔巖地貌。巖面上有許多造山運動留下的縱向裂縫,也有因河流切割、沖蝕形成的片巖層,窄的巖縫只能塞進小指,寬的巖縫可以擠進去兩個人,有一些天然的石柱、小樹,可以作攀巖的Pitch點。綿延的巖壁上,到處是這種可以攀爬的巖縫、裂隙、高矮不等,從30米到200米都有,難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條崖壁上會有不同的巖質,下面是頁巖,上面是蝕化的泥巖,有各種孔洞,絕對可以説是攀巖愛好者夢寐以求的野外攀巖場所。“小科羅拉多”、“一個被稱為比陽朔還牛的巖壁”。

黃崖洞不僅保留了許多當年華北最大兵工廠和黃崖洞保衞戰的遺蹟,而且,現在到黃崖洞旅遊,服務人員一律身穿八路軍服,導遊服務除一般的引路講解外,還租給遊客八路軍軍服,教遊客打綁腿,介紹打綁腿進山行路可減輕腿部疲勞等知識;為遊客着裝照相,在山裏為遊客高唱山歌、戰歌等特色服務。

主要遺蹟有:鎮倭塔、血花亭、吊橋天險、黃崖洞保衞戰烈士墓地、紀念碑、兵工廠車間遺址等等,其中最能讓人心靈震撼的要數當年左權將軍在此長期居住過的那間依崖而建,高不過兩米、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壘起的簡陋小屋,據稱它不但是當時將軍和同是抗日軍人的將軍零夫人的洞房,另外一個讓所有到過黃崖洞的人都感到肅然起敬的英雄景觀則是小號手崔振芳陣亡處。那時他只有17歲,他一人據守在位於懸崖上的石砌地工事裏,一氣就向衝上來的敵人投出了120多顆手榴彈,炸死了數十名曰寇,最後光榮殉國於此。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4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台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台孝經>>修蓋的碑亭。<<石台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台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稱石台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5

恆山位於渾源縣,渾源因地處渾河之源而得名,它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大縣,旅遊資源大縣,同時,也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裏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方面以黃芪qi、雜糧、蔬菜為主,現有黃芪26萬畝,有“黃芪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這裏有北嶽恆山和懸空寺。

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恆山風景區面積為147.5平方公里,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hui,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shun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sui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zhi、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6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我在廈門的姐姐也坐上飛機,趕回爺爺奶奶家和我們一起吃團圓飯。

今天,爺爺奶奶特意買了魚、蝦、排骨、雞蛋,羊肉還有很多蔬菜和水果,準備晚上給我們做豐盛的團圓大餐。晚上我們和爺爺奶奶一起做了清蒸魚、紅燒排骨、青豆蝦仁、烤羊腿、羊湯等等很多可口美味的大菜,全家十幾個人一起圍坐在桌子旁。

我們一家人打開電視,邊吃邊看中秋晚會。我們不時舉杯,互相祝賀,説一些祝福的話,比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每天開開心心,學業有成”等等,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吃完團圓飯,看完中秋晚會,我、姑姑、奶奶,姐姐和媽媽,一起把石榴呀,梨呀,蘋果呀,西瓜呀,等水果切成各種形狀,把它們和月餅,糕點等一起排擺在一個大盤子裏,放在陽台上,用來祭拜月亮公公。

第二天晚上。我們全家又一起去逛了忻州古城。順着古城大街一進去,最裏邊我們就看見了一個很大的舞台,我們坐在台下欣賞了一會兒樂隊的演奏,再往右拐,就看見一羣人踩着高蹺在邊跑邊跳邊唱歌,非常精彩。接下來我們就走到了傳統文化一條街,我還在那裏買了一個可以吹的老虎口哨,又過了一會兒我們又往左拐了,那裏就是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我們在裏面喝了羊湯,吃了羊雜碎,臭豆腐,羊肉串等小吃,我們還在那裏看了電影《紅海行動》。

那天我們還去了秀容書院,那是忻州第一所學府,那天真是太開心、太美滿、太美妙的一天了!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7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與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是文明遐邇的晉商發祥地之一,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清宮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明末清初,太谷達官富貴雲集,因資本一度集中而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

太谷縣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温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師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xx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製藥、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太谷縣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四十五畝糧田,適宜北方各種農作物生長,而且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

其中年產小麥0.6億公斤,玉米0.5億公斤;蔬菜種植9萬畝,總產量3.2億攻擊;紅棗、核桃產量1.4億公斤;水果產量1.2億公斤;色素種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億公斤;法國葡萄拈鬮葡萄種植3000畝;畜牧業方面已形成規模養殖小區206個,豬年飼養量38萬頭,豬年飼養量300萬隻,產蛋3700萬公斤。 通訊十分方便。城內程控交換機容量10000門,農村交換機容量5000門。人均擁有電話量名列全省前茅。無線尋呼機和移動電話暢通,實現了全國聯網漫遊。 科技、文化、醫療衞生髮達。本世紀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創辦了銘賢學校,目前縣境內還有“一大三專”,即山西農業大學和太谷師範學校,晉中衞校、山西交通技工學校等三所中等專業學校,縣內還駐有山西果樹研究所、山西生物製藥廠、兵器工業部753廠,航天工業部513所等研究單位和軍工企業,為我縣增添了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醫療衞生方面,縣內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晉中二院、人民醫院、中醫院、職工醫院等較強的理療體系。

本縣工業已初步形成瑪鋼、農機、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瑪鋼管件年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中華精品飛象牌農用車、“遠”字牌龜齡集和定坤丹、糖醛、樹脂、順酐、硫酸、水泥、鐵鍬、藥用曲頸安瓶及乳製品、電力金具、紙面石膏板等名優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享有教高聲譽。農業基礎交好,規模種植、養殖、林果業發展迅速,成為遠近聞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鄉和農副產品基地。同時,商業興盛,市場日益繁榮。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9

西華公園位於文山縣開化鎮西華山,於1931年被闢為公園,後經過擴建,增建了險峯、翠峯、伴月等亭閣,並建有“九龍”大型石雕。

36種名貴樹木,石壁上刻有虎豹等36種動物圖像,石階也全部修成36級一台,共6台216級,與文山縣216個村寨數目相吻合,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妙趣橫生。

園始建於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園依山而上,山勢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險要,巖洞寬敞如廳、幽然相通。山林碧綠蒼翠,山花如霞,樓間雕樑畫棟,匾額知鱗。亭台玲瓏別緻。雅靜宜人。乳石晶瑩剔透,色彩斑瀾,石階層層疊疊,尤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靜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憑欄遠眺。全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譽之為“文山大觀”。景點分別有險峯、翠峯、伴月、玉升、半山諸亭。稍息宮、靜雅軒、聚羣堂、曲橋池,七疊巖縈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龍匯”兀立其中。木蘭芬芳。柳影婆婆,紫微爭豔,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就是一座石灰巖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峯,飛崖削壁,由於長期的雨水侵蝕,峯腰羣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峯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峯,如參差劍鞘,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衞着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連雲的西華山主峯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只巨眼,因而稱“三眼洞”。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朝矗雲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裏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遊覽的處所了。其後,逐漸增修亭台,懸聯掛匾,立碑刻石,並改名為“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説:“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推三元洞乎!四壁天然無斧鑿痕,脱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彷彿似之。”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台層疊;沿着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雲樓、五升亭、伴月亭、險峯亭、翠峯亭、聚羣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葱綠的田野,那回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雲:“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島外,憑臨但見眾山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三元洞,欣然為《西華公園》題名,並有聯雲:“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平遙古城,一座小小的圍城,表面破落,內涵豐富!

走進平遙我不禁驚訝,周長不過六千餘米的古城承載了那麼豐厚的內容。古城西門彷彿時間隧道的洞口,從跨入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完全置身在古代漢民族城市的建築、經濟文化氛圍中,恍惚時光倒流。。。

低估了平遙。原以為頭一天已登古城牆,留下大半天走一圈內城時間夠了,不想最後我們不得不狂奔着趕赴下一個景點。此行最大的遺憾就是遊覽古城的時間太短了!最終通票上20個景點只到了12處。雖然剩餘的幾處與看過的某些景點內容小異大同,但我們仍覺遺憾!平遙的城牆、街市、票號、鏢局、當鋪、道觀、廟宇、縣衙署。。。每一處都想好好看。

然而,平遙值得細品的地方遠不止那些遊人摩肩接踵的開放景點。走在平遙的尋常巷陌間,不經意步入一家尋常庭院,都有可能令你感慨,讓你收穫意外。

兩千七百年曆史的平遙厚重、內斂,誰知它積澱了多少歷史碎片?!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説,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峯嶺,西為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雲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雲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雲洞”,又稱“白雲靈穴”。為恆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祕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舒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於天峯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築羣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佔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恆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嶽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餘,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恆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恆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遊雲”。與“金雞石”並稱“金雞玉羊”,為恆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嶽大夫之鬆,西嶽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恆金雞玉羊。

恆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築羣。整組建築佔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築。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嶽道士與佛教徒焚經鬥法,參加頭號鬥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於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恆山講經説法後,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裏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崑崙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恆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築,亭中豎高三米,寬90釐米,厚30釐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巖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台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恆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後,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説的就是此處。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鬥北一柱”,“仙山顯嶽”,“石壁凌雲”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嶽恆山的主峯“天峯嶺”。天峯嶺海拔20xx米,在五嶽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恆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於恆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嶽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恆山,神宗勒渝恆山北嶽住持道士的親筆聖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台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恆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於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築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長安遇漢鍾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祕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着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迴。

各位朋友!恆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説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漫山遊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雲霞。恆山桃花美麗嬌豔,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説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恆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恆山豹榆,是恆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幹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於恆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逝代將士製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説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恆山豹榆材質。

恆山的遊歷,會使您靈魂得到淨化,人格得以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峯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北嶽山川秀,風光在險峯。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那裏的景色迷人,山拔地而起、連綿不斷、層起彼伏,讓人記憶猶新,一去不想復返。

山西省還有許多旅遊景點,九龍壁就是其中一個: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即建築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牆壁,俗稱照牆、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後就慣稱影壁。

那裏一年四季無比涼爽,這裏的雜貨店從沒賣過空調和電扇,夏天睡覺還得蓋被子。清晨起來,空氣清新,從東望去,連綿不斷的山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到它的美。

山西省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省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呂梁地區沙棘和交城梨棗和駿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隰縣金梨等。

這就是我的家鄉,我最愛的山西省。啊!我愛它。愛它的美,它的好。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女土們、先生們:

週末閒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遊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遊,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於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有五峯,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粧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這裏屬暖温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闢有老頂山風景旅遊區,神農峯名勝旅遊區,林業科研考察區和動物養殖觀賞區四大景區。有的景區正處於開發建設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裏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遊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願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台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於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為羅漢眾神像。沿着洞旁的台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台,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後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築雕樑畫棟,氣勢宏大。風起雲湧,松濤怒吼時,站在這裏,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卧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峯峯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鬱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彷彿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温馨之中了。

在碧霞峯以西的山場,建有滴谷寺,也稱神農廟,始建於東晉,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寺周圍原有5座寺院,後被毀,院內散存宋、明、清柱基、經幢等。今天,這裏已成為老頂山林場辦公之所。在辦公樓西牆下,有一景點為古寒泉。石砌券洞護住泉眼,額嵌楷書“古寒泉”三字,泉水從雕刻的石龍嘴中流出,下有圓形石鑿小井。相傳,在建造寺院時,石龍嘴裏晝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為奇妙的是,龍嘴裏流出的穀子隨寺院人員的增減而增減。在快要竣工時,每天在龍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穀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龍嘴裏捅了幾下,誰知這一捅捅出了麻煩,龍嘴裏鑽出一對白鴿向遠方飛去,龍嘴裏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這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嚐嚐嗎?

最後,我們到百穀山的主峯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裏“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裏完成了人類由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炎帝的傳説及炎帝活動的遺蹟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請看銅像左側這一巨型石碑,它長6米,高3米,攜刻着關於炎帝在此創立光輝業績的碑文。放置銅像的平台用漢白玉欄杆圍繞,四周砌有護坡。銅像總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寬24米,長29米。基座又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層,每層高2米,表面為白色花崗巖貼面,有台階相通;第二部分為展廳,外高8米,紅色花崗巖貼面,正面鑲着長8米,高5米的銅板敷設的牛頭浮雕。您知道為什麼要刻牛頭嗎?因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他們的“圖騰”,也就是他們的氏族保護神的,這裏也隱含着炎帝馴養家畜,開創農業的不朽貢獻。基座上的炎帝銅像為全身站立像,披髮、赤臂,上身着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着一捆穀穗,其面部神態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計,突出體現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銅像面向着長治市區的方向,彷彿我們的祖先炎帝仍在關切地注視着他的子孫後代。

我們由基座後的台階進入展廳。這裏以圖片、文字説明、實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開創人類古代農業文明的偉大貢獻。炎帝銅像中間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穀穗處,這裏是一個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台,站在如此高度,上黨盆地遠近景物,盡收眼底,城廓、農舍、高樓、田園,可謂氣象萬千,讓人油然而升騰出一種偉大而謙恭的情愫,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各位朋友,今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看我們的祖先——炎帝一眼,讓我們這些有着相同血緣的炎黃子孫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母親裝扮得更加美麗。歡迎您再來遊覽!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解州古稱解樑,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豔,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佈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氲着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着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説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鬱葱葱,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週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鬚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樑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裏邊放着“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裏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裏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説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説是象徵歷史上山西 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緻,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着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説樓當項,正好對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5

今天,爸爸和媽媽和我去歷山旅遊。一路上,我就像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左看看,一片碧綠,右看看,還是一片碧綠,這邊的風景真是太美了!為了能更接近大自然,我悄悄地爬出了天窗,不料,被媽媽一把抓了回來,因為兩旁的綠色已經伸到了我們車子的天窗,一不小心就會把我的腦袋刮掉,雖然我有些不服,但是還是以安全為重,只能乖乖地回到了車裏。

順着蜿蜒的山路緩緩而上,我終於看到了“舜王坪”三個字,爸爸告訴我們:馬上就到了,我馬上雀躍起來。

下了車,我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山的路。本以為天氣會是暖洋洋的,恰恰相反,卻是冷嗖嗖的,這可苦了穿裙子的媽媽,只好加上爸爸的短褲禦寒,雖然回頭率很高,可是還是挺暖和的。一貫注意形象的媽媽也只好這樣子了。

一路上,遍地的花兒競相開放,遊人不時停下來觀賞拍照。終於到達山頂了,抬起頭,一片片白雲從眼前飄過,彷彿一伸手就能摘到。天是那麼藍,雲是那麼白,真是讓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從山頂向下放眼望去,更是一望無垠的草甸區,彷彿人間仙境一般。

下山的路上,我們還輪流玩了“兩人三足”遊戲,並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留念。接下來我們又去了女英峽。這是一個峽谷類景觀。

一路上,我們追逐着潺潺的流水;挑選着漂亮的五彩石;捕捉着機靈的小魚最讓我不捨的是:我和媽媽同時看上了一塊形似娃娃魚的五彩石。大約有二三百斤重,只好和它拍照留念,把記憶帶走,把小魚石留在河裏,繼續陪所有的遊客。

最讓我震撼的一個景觀——浮雕畫廊,足足有二百米長五十米寬。上面一塊塊突出的形狀像千軍萬馬,又似萬馬奔騰,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旅程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神奇的歷山。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崇福寺位於鯉城區崇福路,曾一度易名為崇勝寺。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寺中有大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方圓約15畝,寺分三個殿堂,規制風格獨特,前為彌勒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梧。前殿左側為善慶樓,右側為福祿閣。正中即為大雄寶殿,後殿供奉千手觀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築鐘鼓樓對稱。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樑,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實堪寶貴。

崇福寺擁有“三寶”,一為晉代所建的“應庚塔”,七層四丈,上有浮雕,雖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據傳該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便可使該方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二為“巨鼎”,高達六尺,直徑五尺,俗稱“千人鼎”;三為鐘樓所懸“巨鍾”,該鐘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純銅1600多斤鑄造而成。鍾高八尺,周身澆鑄楞嚴神咒。鐘聲洪亮,據傳鑄鐘之時,師傅臨行交代,必須待他走過洛陽江後才可以試敲,但徒弟性急,師傅走後不久,便忍不住試敲一下,果然洪亮無比,但卻未能遠達洛陽江。雖然如此,但鐘聲之洪亮,泉郡諸寺巨鍾,無出其右者,由此該寺曾一度名為“洪鐘寺”。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7

大家好!

我叫韓楷昕,是咱們山西博物院絲絛之路院的一名小解説員。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進行一次美妙的絲絛之遊,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滿意。開頭自然親切,自然引起解説。

大家可能都知道,絲絛之路從山西大同開始,一直到延伸到羅馬,整條路經過了二十幾個國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長的貿易之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位蹲跑銅武士俑,此文物的年限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前戰國時期。俑高40。6釐米,出士時間是1938年,出士地點是新源縣鞏乃斯河南現藏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要寫出其歷史價值或者歷史意義。

中國以前一個神祕的樓蘭古城,一直沿用到東晉時期。公元4世紀左右樓蘭古國神祕消失了,在此中國史籍中再沒有出現過,樓蘭人去哪了,一直是個謎?解説留有餘地,很吸引人。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一些舊石器時代,石器打製法裏有捶擊法、碰砧法、砸擊法。修整技術有:軟捶、壓剝法、間接打製法等等。要解説這裏有哪些代表性的石器。

今天我為大家的服務將告一段落了。我叫韓楷昕,希望大家記住我。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再次感謝!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8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19

山西省晉商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城內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晉商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城內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晉商文化為主要陳列內容的縣級博物館,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家研究晉商文化的博物館。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它當年的主人在縣城內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整個建築總面積為23628平方米,現已開發出5317平方米,是當時“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3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240間。明樓院、統樓院、欄杆院、戲台院巧妙組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捲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主次分明。牌樓巍峨壯觀,眺閣玲瓏精緻,院院之間有過廳,牌樓相隔,層次分明,活潑有趣。屋內屋外彩繪華麗,堆金瀝粉。木、石、磚雕俯仰可見,題材廣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國著名考古專家鄭孝燮先生由衷地讚歎,渠家大院的每一個建築構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是當之無愧的民居瑰寶。

大院外觀為城堡式,牆頭為垛口式女兒牆,內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每個四合小院都自成體系,而各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整個大院牆高院深、氣勢恢弘。其中石雕欄杆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台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稱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築特色。被建築專家讚譽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

渠家大院開發於1993年,經過了三年時間的籌建,於1996年9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祁縣渠家在晉商中頗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渠家開設的商業金融字號,商業資本高達 1000萬兩白銀,其發家過程、經營之道及其經商愛國、投資近代工業、熱心公益、興辦教育、發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中國近代商人興衰命運的縮影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即是以渠家為原型。現在館內陳展分晉商縱覽、著名商號、鉅商大賈、愛國義舉、商界盛世、晉劇淵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個展室,採取原狀陳列和系列展出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實物、圖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揭示晉商文化的,藝術地再現了渠氏家族窮通天下,雄闊經商的輝煌。

2022年山西聞名景點導遊詞 篇20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着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這裏殿宇、亭台、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

侍女像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築。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粧,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儘管她們職務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愠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着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聖寺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裏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於院中。奉聖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台

古稱蓮花台。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欄杆,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20xx年補鑄。據《太原縣誌》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樑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樑”,亦稱“板橋”,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樑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巖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水母端莊秀麗,據甕而坐,她束髮未竟,神態自若。

齊年柏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幾百年以前,就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來歌頌它的古老、蒼勁;刻於周柏旁的明末書畫家傅山先生的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獻 殿

在晉祠內魚沼飛樑之前。原為祭祀聖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建,經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琉璃雕花脊,樑架為徹上露明造,斗拱簡潔,出檐深遠,前後當心間闢門,其餘各間在檻牆之上安置櫺柵欄,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

《晉祠之鉻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 是貞觀二十年 (646)唐太宗李世民撰並書寫的。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書法骨格雄健,筆力奇逸,含有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是書法藝術中的珍品,可謂行書楷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mn39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