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山西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山西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着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這裏殿宇、亭台、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

侍女像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築。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粧,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儘管她們職務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愠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着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聖寺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裏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於院中。奉聖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台

古稱蓮花台。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欄杆,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20xx年補鑄。據《太原縣誌》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樑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樑”,亦稱“板橋”,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樑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巖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水母端莊秀麗,據甕而坐,她束髮未竟,神態自若。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2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迴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佈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鱗”、“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羣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羣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築羣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築羣內的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户,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傢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於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築羣的總體佈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着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着明代風格;大多數則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範。設立於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

崇寧堡建築羣的總體建築與紅門堡相似,建築意象為“虎卧西崗”的院落佈局,整體建築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牆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於明代風格。設立於崇寧堡內的“力羣美術館”,陳列着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羣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羣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它將歷史地傳之後世,並在文藝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千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3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0xx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0xx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0,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説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説,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着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説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百年來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擋險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蹟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於西周,擴建於明洪武3年(1370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殿內的五代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樑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餘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展的稀有之物;有遍佈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着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蹟,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考察平遙古城時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4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

古城位於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説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元,盛於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遊日記》曾寫麗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羣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城已有名。麗江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裏,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麗江古城,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麗江古城觀賞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登高憑勝,你可看古城形勢。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佔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你可觀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使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賞古城建築。古城建築全為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造、粗獷,而庭院佈置和房屋細部裝飾豐富而細膩,居民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四、入市過橋,你可一覽古城佈局。古城佈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加上石、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髮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5

騰衝熱海位於騰衝縣城西南20公里,面積約9平方公里,較大的氣泉、温泉羣共有80餘處,其中10個温泉羣的水温達90℃以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熱泉在呼呼噴湧。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騰衝熱海這樣面積之廣、泉眼之多、療效之好,實屬罕見。

騰衝系我國最為著名的“地熱之鄉”,全區目前發現有64各地熱活動區,温泉羣達80餘處,最高水温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也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的騰衝熱海。這裏青山環抱,一水喧騰,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各種地熱景觀類型豐富。目前開發了大小滾鍋、-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餘個景點。

這些温泉、汽泉,按化學萬分來分,又可分為碳酸泉、硫磺泉、硫酸泉等。在碳酸和硫磺泉區,草木茂盛,一片青綠;而硫酸泉區,一片長約80米,寬約40米地地面內,熱氣騰騰,到處是嘶嘶的響聲,地表砂石裸露,寸草不生,人們不敢涉足,成為天然“0”。 境內遍佈着温泉、沸泉、噴氣泉等不同形態和規模的熱泉上百處,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亦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處的澡塘河谷中的“熱海奇觀”。熱海公園青山環抱,一水喧騰,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熱海公園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數十處熱泉沸沸湧湧,不絕於時。一縷縷、一團團熱汽源源蒸騰,迷濛了天地萬物,大股大股的硫磺氣味不時嗆人口鼻。整個山谷迷迷茫茫、縹縹緲緲。看人,影影綽綽;看樹,模模糊湖;看山,峯拱巒揖……此情此景,幾乎同地理學家徐霞客350多年前所見一般無二:“遙望峽中蒸騰之氣,東西數處,鬱然勃發,如濃煙卷霧,東瀕大溪,西貫山峽……”蔚為壯觀。走近熱泉,但見“水與氣從中噴出,如有爐橐鼓風煽焰於下……猶熱若探湯。或躍時風從中卷,水輒旁射,攬人於數尺外,飛沫猶爍人面也”——還是徐霞客的描寫最為真切。

熱海循澡塘河穿煙撥霧選邐而行,千姿百態的熱泉景觀紛至諮來,美不勝收:“鼓鳴泉”,迴響着遠古的熱情;“珍珠泉”,綿綿不絕地把晶瑩的珍珠吐滿池盤;“眼鏡泉”,沉靜地注視着人世的滄桑;“獅子頭”,高昂着不屈的鬥志;“哈膜嘴”,竭力傾吐着胸中的熱忱;“戰火紛飛”,演繹着人類的殺伐;“花開遍地”,附麗着美好的習憧憬……還有“美女池”,熱海孕育的一塊翠光温潤的碧玉。熱流則掛於綠苔茸茸的斜崖懸壁之前,似柔柳輕搖,似薄綃曼舞,款款落入清澈見底、輕煙徐升的池面,敲擊出淙淙咚咚的古箏之音,另有一番天然風韻。到此一浴,不失為一種“豔福”。

如此恢宏壯麗的熱海自然奇觀,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人們的珍視和厚愛,90年代以來,騰衝人開發利用熱海的進程明顯加快。如今,寬敞的柏油大路直通熱谷,各種規格和檔次的賓館、飯莊、療養院及各類旅遊服務設施應有盡有,現代化的明麗建築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澡塘河畔,與熱汽蒸騰、泉湧石奇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來到“一温熱海”,盡情分享和體味這來自大地深處的無限温情。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6

打開世界地圖,如果在亞洲大陸上縱橫劃一個十字,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我們會發現,青海省格爾木市正好處在亞洲大陸的十字中。格爾木市背靠崑崙山,身居萬寶彙集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崑崙文化旅遊區。

崑崙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蕩蕩,橫貫東西數千裏;茫茫蒼蒼,雪峯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崑崙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智者,騷人墨客,劍客奇士,天涯遊子,遙望西天,情寄崑崙,用詩詞歌賦來表達他們對崑崙的嚮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的美詩,毛主席的“橫空出世,莽崑崙”的華章,成為吟詠崑崙的代表作。中華文化眾多的神話故事出自崑崙,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衞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 、《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説都提到崑崙山。

崑崙山東西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西段喀拉崑崙山是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祁連山、中支崑崙山、南支唐古拉山。崑崙山中萬壑縱橫,藴藏着無盡的壯美、神祕和富饒。

主要景觀

瑤池風景區湖水明澈如鏡,湖的四周草青沙白;在湛藍的天宇下,山色、天光、雲影在湖水中相依共舞,在寧靜安詳中透着仙氣和靈氣。

站在崑崙山口,東西崑崙盡收眼底。往東看,在靜寂的萬古雪野中,玉虛峯孤兀雄起,勢壓萬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觀。傳説中玉虛峯是西王母女兒玉虛公主的化身,山峯巍峨高聳,峯頂終年雲霧繚繞,白雪皚皚,山間奇峯怪石活靈活現,飛禽走獸不時出沒。山下綠茵草地上造型地貌廟宇宮殿錯落有致,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美麗畫卷。不遠處又有玉珠峯,相傳是西王母另一個女兒玉珠公主的化身。玉珠峯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巍峨壯觀,在主峯周圍海拔5400米以上雪峯有20餘座。玉珠峯南側冰雪地形各異,冰川末端形成為10餘米高的冰琴。玉珠峯南側高山草甸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經常有成羣的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活動。玉珠峯是登山愛好者體驗登山、學習冰雪技術的理想山峯,是理想的高山冰雪訓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

練場地。每年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愛好者,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初級登山愛好者登山探險的首選基地。

格爾木崑崙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區,地處柴達木盆地,它依託崑崙山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柴達木盆地豐富的資源,已經形成以工業旅遊、尋根朝覲、登山探險、歷史探古、文化旅遊等為主的西部旅遊中心。此旅遊區旅遊資源極其豐富:茶卡鹽湖、萬丈鹽橋使人走入夢幻般的鹽世界;納赤神泉被譽為“冰山甘露”,至今還流傳着當年文成公主一行進藏時在此歇息的佳話;生活在柴達木盆地的蒙古族在青海高原數百年的生活過程中,已經逐步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蒙古族風情;分佈在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為世界所罕見。遠遠望去,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似鯨魚、游龍在沙海中翻騰。近看猶如古城堡、金字塔、獸形、圓柱形……身臨其境,猶如進入迷宮。這樣宏大的雕琢工藝品,是大自然金國漫長地質時期鬼斧神工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

“仁者悦山,智者悦水”,在不斷的攀登中,我們可以見識崑崙的山、崑崙的水、崑崙的雲和崑崙的千秋雪,這就是崑崙的魅力所在。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7

包公園前身是包河公園,位於合肥老一環南環外,包河區蕪湖路。園區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全園以最權威、最翔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蠟像向世人展現這位生於斯、長於斯、坐鎮開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愛民如子、清正廉明、不畏權貴、執法不阿、鐵面無私的人格魅力。

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包河公園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了包公文化園,簡稱“包公園”,除包公祠、包公墓外,還新建了清風閣、包公紀念館、功德廣場、水面噴泉等。整個風景區莊嚴肅穆,環境優美;湖面波光漣漪,遊艇盪漾;兩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蘢,是人們拜謁先賢、觀賞遊覽的好去處。

包河公園因為包公祠、包公墓和清風閣而聞名。相傳包河的藕是無絲的,不過,包河由於水污染,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這樣的藕了。包河公園為環城公園中歷史文化景觀的代表,屬於環城公園中重要的一段,面積30.5公頃,其中水面15公頃。其南部地勢基本平坦,北部因拆毀原城而成,故由水濱至環城南路呈坡狀地勢分佈。

包公園景區內建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包河沿岸綠柳成行、蒲荷萬柄,包河中間碧波盪漾之中,有一狹長小島,刀上綠樹繁茂成蔭,花木齊爭鬥豔,在一片竹樹蔭之中,隱現着一座白牆青瓦、純樸典雅的古式建築,就是合肥有名的名勝古蹟之一的——包孝肅公祠。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8

城隍廟,位於市區內商城東城牆內側。是一處座北向南的古建築羣,佔地面積6600米。現存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後寢殿等建築物。因歷史變遷,原城隍廟裏許多建築遭到破壞,現存的這些主體建築基本保持着原貌。據《鄭縣誌》記載:該廟創建於元末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靈祐侯”,故又名“城隍靈祐侯廟”。弘治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六年(1520xx年)、隆慶四年(1570年)均曾重修。自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來又多次修葺,最近有關部門又撥專款進行了整修。

這組建築羣均為琉璃瓦,捲棚出廈,飛檐四出,建造精式捲棚,前殿、後殿和後窯聯結而成,稱為勾蓮塔式,建築面積為423平方米,紅漆木稜門上端懸有“無方淨域”、“其尊無對、”“澤被蒼生”匾額,殿內有阿拉伯文匾額兩塊、捲棚和前殿房頂由綠琉璃瓦覆蓋,後殿和後窯是灰筒板瓦蓋頂。脊上均為浮雕花草紋飾,整個大殿,古樸肅穆。

北大清真寺是穆斯林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關部門從1982年開始,分期進行修葺,現在大殿、望月樓、大門已維修完畢,面貌煥然一新,以迎接國內外宗教界人士的來訪。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9

潿洲島位於北海市東南面的0大海中,距北海市36海里,由南至北長65公里,由東至西寬6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島的最高海拔79米,島上住有20xx多户人家,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島上不但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氣候温暖濕潤,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宜人,具備世界旅遊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陽光sun、沙灘sand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島嶼;故素有“大蓬萊”仙島之稱。

潿洲島與北海銀灘隔海相望,為人山噴發堆凝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最年青的火山島,潿洲島海蝕、海積及溶巖景觀奇特,其沿海海水碧藍見底,海底活珊瑚、名貴海產瑰麗神奇,種類繁多;南部海蝕火山港灣奇特優美,沙灘迷人,邊漫步邊拾海螺、撿貝殼。其龜豕拱碧、滴水丹屏為北海景中二景。島上濃廕庇日,四季飄香。三婆廟、聖母廟和天主等建築各具特色。島民熱情好客,勤勞淳樸,古風可擷。1994年被闢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斜陽島位於潿洲島東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噴發堆積形成,距潿洲島9海里,距北海市區44海里,面積1.89平方公里。因從潿洲島可觀太陽斜照此島全景,又因該島橫亙在潿洲島東南面,南面為陽,故稱斜陽島。狀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中部凹陷,四周凸出。沿岸陵巖壁立下臨深淵,飛鯊怪魚,貝類珊瑚清晰可見。島上冬暖夏涼,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徑迷離,海蝕、海積及溶巖景觀奇特,是尋幽探險的樂園。

斜陽島上住着20xx多客家人,島民熱情好客,民風民俗淳樸。島上目前沒設菜市場,沒有小偷,各家各户捕撈回來的魚,吃不完,就放在岸邊海水裏,隨用隨取。到斜陽島來旅遊,可欣賞到形似原始生活的情調。

漫步島上,那濃郁的宗教氣氛,原始古樸的海島風情令人流連忘返。比較著名的景點有青蟹抱甌、龜豕拱碧、天主教堂、海底綵帶、島上觀日出、滴水丹屏及三婆廟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目前,潿洲島上有為旅遊者提供的配套服務設施,北海至潿洲島每天有往返輪班。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0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1

天涯海角遊覽區位於三亞市區西南23公里處,以美麗迷人的熱帶海濱自然風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而馳名中外。同時,她也是海南建省20週年第一亮麗品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海南第一品牌和海南旅遊系統創先爭優標杆企業。

1984年12月,三亞市正式成立天涯海角風景區管理處,由三亞市旅遊公司管理天涯海角事務。天涯海角遊覽區裏的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盤渾然一體,椰林、波濤、漁帆、鷗燕、雲霞輝映點襯,形成南國特有的椰風海韻,吸引了大批遊客的慕名前來。

“天涯海角”原是用於表達旅人客居異鄉的惆悵情結。經過千百年來承前啟後的積澱,這一成語已經積聚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間的意趣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詩句中可見一斑,而天涯海角遊覽區則承載了這一曼妙的文化意象。

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三位欽天監欽差奉康熙皇帝諭旨在下馬嶺海邊題刻“海判南天”石刻,以此為中國疆域的天地分界處。南天指的是太陽所行區域,“判”是一剖兩半之意,“海”則指南海。“海判南天”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南海”在“海判南天”處分為“天南海北”。在此石刻的東南面,還有另外一塊剖石,代表三亞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而“海判南天”石刻則代表這裏的北極高度。

清雍正年間(1720xx年),崖州知州程哲在天涯灣的一塊海濱巨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抗戰時期,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又在相鄰的巨石上題寫了“海角”二字。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的另一側題寫了“天涯海角遊覽區”七個大字。至此,天涯灣畔的這片濱海地帶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涯海角”。

除以上幾處奇石外,與“天涯”、“海角”石相隔不遠的“南天一柱”也是景區內一大自然奇觀。昂然挺立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濱、笑傲驚濤駭浪,頗有偉岸巨人般的凜凜風姿。展開1990版2元人民幣的背面,您會發現這精彩撼人的石景竟深入在華夏兒女每一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

文化的厚重與美麗的風光使天涯海角遊覽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地。1982年,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唱響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也正式成為海南及三亞旅遊繞不過的地標景觀。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南端火炬傳遞、20xx年的北京奧運火炬傳遞三亞首傳終點站傳遞、世界華人運動會南端聖火採集儀式及“愛國歌曲大家唱—海南篇”等大型慶典盛會均在天涯海角舉行。天涯海角真正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國際。如今,“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和“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等大型賽事,又使這裏成為情侶們表達忠貞愛情的聖殿和模特們展示美麗風采的舞台。

隨着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天涯海角遊覽區越來越富有現代、浪漫、時尚的氣息,前往此處遊覽的遊客將體驗到更多歡樂、浪漫與温馨。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2

少林寺,位於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峯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於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説嵩》中所説:“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於少室山陰,築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於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説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於石。

少林寺原有建築較多,分佈較廣。現在少林寺包羅的範圍除主體建築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峯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少溪河北岸,院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後大殿南北長300餘米,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後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築,創修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於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燬後,移於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係。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説:“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願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嶽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閣),1920xx年這三座重要建築都毀於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燬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説,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築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後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於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塑造有坐撣、唸經、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於十五年(1750年)遊祭中嶽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後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裏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築。此亭建於明代,現石柱上有題記。亭內神龕中供奉銅質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後進行重修,現為硬山建築。殿內正中的神龕裏,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牆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東、西和北牆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雲氣作底襯,並將五百羅漢區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於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築。因殿內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牆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牆繪寺僧徒手搏鬥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西側,原為清式建築,近年重修。神龕內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少林寺西側還有塔院等。據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現在塔院內有古塔兩座,同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遊人絡繹不絕。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3

織金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織金縣。

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蹟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樑、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佈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畔。

織金古建築多為倚崖傍洞或瀕水臨泉建造的幹欄式吊腳樓。大部建於“改土歸流”之後,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鬥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餘座。其後屢有修建,形成現在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

華橋位於城關鎮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淨跨15.7米,矢高約10米。

東山寺位於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東向西。依山就勢而建,由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觀音閣組成。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xx平方米。現存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前殿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闊2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7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頂。前帶廊,深2.1米,置斜靠背欄杆。正殿又名梵帝宮。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面闊16.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8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正殿前左廂為鐘樓,右廂為鼓樓。

回龍庵位於城關鎮清泉路東段南側。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十三年(1887)擴建、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後殿、右禪房、左山門、得月樓組成。佔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0平方米。後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4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1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式懸山青瓦頂。殿內設須彌座神龕。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得月樓面闊三間,通面闊8.36米,進深五間,通進深6.24米,帶周圍廊,深約1米。穿鬥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

炎帝廟位於城關鎮城南路中段東北側。建於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

太平橋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於康熙年間。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主孔淨跨23米許,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4

萬佛湖風景區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舒城縣城西南,距省會合肥不足80公里。以龍河口水庫為主體,南有萬佛名山,東有萬佛温泉(西湯池温泉),山水相依,樹擁花簇,被譽為“省城後花園”。

萬佛湖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湖泊型觀光旅遊風景區,環湖皆山,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量8.2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地表水二級甲類標準。這裏一碧萬頃,波光瀲灩,綠島浮動,百鳥翔集,舟帆點點。湖中66島,已有燕子、萬佛、釣魚;風情、藏仙、雙龍等11個島嶼開發風情表演、野生動物觀賞、水上飛機等遊樂項目。萬佛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有萬佛石林、摩崖石刻、海市蜃樓、幽谷新月、龍柏山道、左慈釣台、天池、觀音洞、人頭馬、杉木林、翠竹嶺、馬尾松坡、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世界上第一人工土石大壩-龍河口水庫大壩,就屹立於湖東大小梅山之間。亞洲鐵人三項賽和國際龍舟邀請賽曾在這裏舉辦。目前,年接待遊客的人次已躋身於安徽各風景名勝區前列。

與萬佛湖相依的萬佛山,主峯老佛頂海拔1539米。嶠巔鳥瞰,羣峯峭矗,形似一尊尊彌佛,拱衞於“佛祖”——老佛頂腳下,得“萬佛山”之名。萬佛山植被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20xx餘種,其中香果樹、銀縷梅、鵝掌楸、珍珠黃楊等30多種為國家級珍稀樹種。這裏還是動物的樂園,有鳥類近百種,獸類50多種,兩棲類及爬行類40餘種,其中屬國家級一、二類保護的有金貓、金錢豹、靈貓、斑狗、錦雞、娃娃魚和虎紋蛙等。萬佛山有大小36峯,北登主峯,可遊覽險峯奇景,如流砂崖、試心石、鯉魚背、關刀口和滑石坡等。

與萬佛湖相伴的萬佛温泉,原名“西湯池”,與廬江縣“東湯池”遙相呼應。清著名文學家戴名世曾沐浴於此,盛讚不已,作有《温泉記》,使之名揚天下。温泉面積達1.5萬平方米,與廬江東湯池温泉、巢湖半湯温泉同屬一個泉系,而萬佛温泉地處上游,水質特好,是典型高熱氡泉,富含16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常年水温68度左右,常來洗浴,健膚強身。開發利用萬佛温泉,已成萬佛湖總體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5

馬步芳公館始建於1942年6月(民國31年),耗資3000萬大洋,次年6月建成,為馬步芳私邸,取名為“馨廬”。 在馬公館裏許多建築的牆面鑲有玉石,故人們亦稱為“玉石公館”。公館由多個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園組成,各個院落的房舍佈置有序,結構嚴謹。構成了統一和諧的整體。位於公館南端的後花園栽種了名貴的花卉和樹木,還有亭榭,著名的“曉泉”也在其內。

馬步芳公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為民巷13號,省醫院附近。

最為完整的民國時的建築

“馬步芳公館”是青海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國時的建築,也是全國唯一一座選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具有 公館正門

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1986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館”保留下來的院落佔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餘平方米,共有房屋298間,分別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號院、西二號院、西三號院以及後花園等7個獨立而又聯繫的院落組成,各院和重要廳宅都有暗道相通,院落設計精巧,建築古樸典雅,整個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莊嚴和神祕的氣息。景區20xx年已經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公館的六個院落

前院

第一個即前院,是辦公和接待賓客的院子,這個院子裏有玉石廳、貴賓廳和東西兩廳。院子正中,擺放 玉石廳

着一台1942年的美式悍馬小吉普。

貴賓廳又稱為北房,是接待少數民族賓客的處所,面積139平方米,由中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左廂房內鋪設地毯,中間有一排低矮的小方桌。右廂房中,有一座仿俄式方形壁爐,壁爐表面由玉石鑲嵌,周圍飾有花紋圖案,做工精緻,別具一格。右廂房還有兩幅對聯,一幅是蔣中正的:一路沿溪花覆水,幾家深處碧藏樓。一幅則是紀曉嵐的真跡,錄姚步瀛詠梅詩: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玉石廳因內外牆面均用玉石砌成而得名,面積96平方米,該廳和公館其他建築所用的玉石,產於青海興 絕版珍貴照片,張學良和蔣介石唯一的合影!

海、互助等地,當地人稱“羊腦石”,其硬度不高,但質地細膩,做建築材料裝飾房屋,顯得雅緻、美觀。玉石廳是公館的客廳,用於接待來公館的貴賓。走進玉石廳,迎面是老式桌椅,牆上掛着許多當年的老照片,還有孫中山的畫像和-黨旗。

正院

第二個院落是正院,是馬步芳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這裏是當年青海省的政治、軍事中心,這個院子裏有馬步芳居室,他兒子馬繼援居室;馬繼援夫人張訓芬居住的小樓;另外還有副官、參謀樓及北會議廳和南接待廳。 “馨廬”

正院正中,立着一塊大理石,上面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馨廬”二字,“馨廬”取意是按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詞句“惟吾德馨”中的“馨”,“馨”字下是香,暗合馬家父子的名號“子香、少香”,“廬”取《陋室銘》中“諸葛武侯廬”的“廬”。

正院南北房和東北角小樓均為客房。南面是展銷玉石的玉石宮,門前擺放着一把太師椅,是用上百年的老樹根雕成的,寓意根成百年,添壽添福,時常有人到上面坐一坐。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6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峯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於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説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後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裏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築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麪食居多。

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7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裏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聞名中外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廣闊,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

1920xx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

以後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續不斷地在三星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賾索隱。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遺址並進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揚四海的則是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國寶重器的轟然顯世,震驚了世界。英國《獨立報》撰文説三星堆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後不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親臨三星堆遺址考察並將其定性為“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前-長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三星堆兩坑出土文物後,更是滿懷熱情地揮筆題下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頌詞。

1989年,四川考古部門對三星堆進行解剖,證明系由人工夯築而成;1990年,發掘東城牆局部並獲確認,同時發現3000多年前的土坯磚;1992年,試掘西城牆並獲確認;1994年,發現併發掘南城牆。至此,確證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東、西、南被三面城牆包圍,北以鴨子河為天然屏障,其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古城在中國同時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

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續時間近20xx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三星堆文化有着鮮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釐米,下部為三隻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釐米,厚1.8釐米,寬22釐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麼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傑作的青銅雞、有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不僅如此,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於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祕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隻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祕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作為集羣展現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範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於中原周邊文化滯後的謬誤。

的確,古史關於古蜀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楊雄《蜀王本紀》也只是蒐羅了一些關於古蜀歷史的傳説,難以勾勒出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對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魯迅先生都視之為“蓋古之巫書也”,因而,前人治古蜀歷,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年代較為久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只能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喟歎。

然而,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説,因三星堆而成為信史,史載在蜀地先後稱王的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三星堆最為繁盛的時期大抵屬魚鳧王時期,魚鳧,即俗稱的魚老鴰,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鳥及鳥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魚鷹者,很可能就是魚鳧的象徵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沒有發現可識讀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產生了高度發達的青銅器,並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場所,這些都是早期國家產生的標誌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兩坑本為祭祀的產物,三星堆的三個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築的祭壇,三星堆盛行諸神崇拜並以太陽神崇拜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當商品流通媒介貨幣的海貝,象徵財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已具有較為強大的綜合實力和相對穩定獨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話,古蜀國的源頭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證。

三星堆文物魅力無限,內涵豐厚,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其後相繼到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美國等國展出,所到之處,人頭攢動,觀者如潮。因而,我們毋需懷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世界文化遺產範疇。

儘管三星堆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但伴隨着三星堆文物的影響與日俱增,對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漸成一門顯學,我們相信隨着對三星堆不斷的發掘研究,謎底終有揭開的一天,神祕夢幻的三星堆古蜀國亦終將再現於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將以其無窮的魅力,閃耀出迷人的光華。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8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於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麼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徵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後眾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遊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後,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供人們旅遊度假的風景區。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為集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兼有療養、避暑、旅遊、觀光、科研、實習、自然生態保護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現成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景區資源,加快雞公山各項事業的發展,20xx年雞公山管理區成立,使原來景區面積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7平方公里,對整個景區及周邊保護地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旅遊資源統一利用。雞公山管理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歡迎各界朋友來山投資,共建旅遊大業。今後,雞公山人將以“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為目標,把雞公山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觀光休閒、商務會議、科研考察、培訓學習、避暑療養的勝地。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峯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並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對某些疾病如肺病、腳氣病、心臟病、氣管炎、高血壓都有特殊療效。再者有奇峯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雲霧所籠罩,被譽為“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温僅有23℃,同信陽市和“火爐”武漢温差居然達到4—7℃,“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可謂“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遊客朋友,即使在炎熱夏季你也得準備好春秋裝喲,不僅如此,雞公山的奇峯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房在石上建,樹在石旁生,草在石中長,花在石邊開,泉在石下流,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與其它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雞公山四季景色,變幻動人,春夏秋冬,時移景異,神奇莫測。雞公山東溝瀑布羣是以水景為主體的風景長廊,全長約二十里,姿色天成,野趣極濃,乘坐空中索道可前往。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也給雞公山蒙上神祕面紗。

雞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顯,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內涵。早在上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羣落,依山就勢,交相輝映,儼然是“萬國建築博覽會”。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是南北方的分界線,還是亞熱帶和暖温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裏安家落户,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xx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佔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採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上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這裏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和教學基地,是天然的綠色基因寶庫。

山西古蹟導遊詞 篇19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的重要名勝古蹟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景區,兩邊碧水綠樹,映襯着會稽山,處處散發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壇,遊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鐫“大禹陵”三字,系-同志於1995年5月15日視察大禹陵後所寫。通向禹陵的是一條長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盡頭是祭禹廣場。廣場上設有圖騰柱與九鼎台等建築,象徵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場地。禹廟前有一個水池,唐時賀知章定為放生池,名禹池。跨過禹池必須經過一座古石橋,名告成橋,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終於大功告成。

進入禹廟西轅門南側的櫺星門,沿石板鋪就順山勢逐級升高的百米甬道直達大禹陵碑亭。亭內有石碑,刻着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三個大字。1939年,-曾來祭祀大禹陵,並在此碑前留影。

大禹陵碑南側為禹祠,祠外北側有“禹穴”碑。祠內有“禹穴辯”碑,碑文為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祠內有前殿、後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築,為大禹後裔宗族祭祀的場所。

從大禹陵碑亭北側,順碑廊而下即為禹廟,為歷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

禹廟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為我國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築羣。從大禹陵下,進東轅門,自南而北的建築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櫺星門、午門、祭廳、大殿。

出禹王殿東門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內置有一石,名為“窆石”,“窆”為下葬之意,相傳此石是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頂有穿孔,是禹廟的鎮廟之寶,已被妥善保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7wjj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