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上海導遊詞 >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

文廟,坐落在文廟路215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的儒學聖地,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精選19篇)

元代始建的文廟,位於學宮街,1853年(清咸豐三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在文廟設指揮部,清軍攻陷上海縣城,文廟被炮火所毀。1855年(清咸豐五年)文廟在現址重建,佔地17畝。內有櫺星門、泮池、三頂橋、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等建築;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點;隙地遍種花木。當時已初具規模,但以後漸趨式微,猶如一顆明珠沉落於灰土之中。

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並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在“文革”期間,又遭到嚴重破壞。但改革開放以後,政府撥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築和景點,使文廟初步恢復原貌。

1995年根據“以舊區改造為重點,以道路建設和旅遊為先導”的發展戰略,南市區制定了文廟修繕、開發的方案,決定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法,爭取三年內完成。

文廟修繕開發總體格局分為祭祀線、休閒線和市場線。祭祀線從櫺星門、大成門、東西廡房;大成殿及其殿前石平台至崇聖祠,全部按明、清風格原貌修復。休閒線主要修復魁星閣、明倫堂、放生池、儒學署,新建文曲門、大中門、增設綠地、移植樹木,並在遊廊等處設“上海文化名人碑林”,弘揚上海建城700多年來文化名人的業績。市場線:重修尊經閣,開闢花圃、花壇,植樹栽花,並在尊經閣東西新建一條長約70米,高低起伏、寬窄相間的明清建築風格的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街市。另外,文廟沿老道前街、夢花街、學宮街三側破牆建造1-3層與文廟建築風格一致,且高低錯落有致的用房,開設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古玩、書畫軒、古錢幣、郵品等商店。屆時文廟及周圍將充滿傳統民俗文化特色,成為人們遊覽的好去處。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2

外灘,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她位於外白渡橋至南浦大橋的黃浦江西岸,全長4公里,是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外灘的東側是浩蕩的黃浦江和漂亮的外灘新堤岸,在這裏,遊客可以領略上海母新河----黃浦江的風采,遠眺對岸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或是散步於綠樹花壇之間,感受大都市園林的別有風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的明媚陽光。

外灘西側矗立着各種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築物,盡顯"遠東華爾街"風采,今天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建築羣。僅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1.5公里長的這一段,便鱗次櫛比矗立着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哥德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壁式等。伴着宏亮的鐘聲,海關大樓的身影總是最先引起來訪者的關注,海關大樓是外灘建築羣的主要建築,建於1920xx年,由英國設計家威爾遜設計。建築外觀具有歐洲古典和近代相揉合的折衷主義風格。大鐘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樣式製作,在英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黃浦公園建成於1868年8月,它東臨黃浦江,北依蘇州河,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園。隨着時代的變遷,公園經過多次改建。1989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改建。改建後的黃浦公園,佔地31畝,在保留原有樹木的同時,使綠化面積達10.92畝,並使公園的景點佈置也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公園正門內,有——位身軀偉岸的大型青銅工人雕塑,揚着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稱為“浦江潮”。在下沉式的圓島上,建有由-同志親筆書寫題名的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塔下設外灘歷史紀念館。雕塑四周,綠蔭環抱,花團錦簇,是遊客攝影留念的好地方;雕塑後面的紫藤架長廊,供人們休閒憩息;公園內的兩幅大板塊綠地草坪內,種有茂盛的白玉蘭、茶花、桂花……給人以賞心悦目之感。公園整體佈局得體,景點排錯落有致。風景美麗的黃浦公園,集觀光、休閒、教育於一體,是遊覽觀光的勝地。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為解放上海,建設上海立下丁不朽功勛,上海人民對這位老市長充滿敬意,為了懷念他,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南京東路外灘樹立這位老市長的塑像。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週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塑像南面是廣場湧泉,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着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着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黃,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3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寺名來源於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現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依次為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

天王殿側鐘樓高3層,懸有清光緒20xx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2米,直徑達1.3米,重5噸餘,“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着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曆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

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鐘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三百餘年曆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遊節慶活動。地址:徐彙區龍華路2853號。電話:021-64566085

小貼士

節慶:元旦迎新春撞龍華晚鐘、二月春節進香、四月清明祭陵、(農曆)三月三廟會、(十月)吉祥龍華遊、龍華皋鼓。

廟會:傳説農曆三月九年級是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涅槃日,龍華寺作為彌勒道場,(農曆)三月三舉行隆重的紀念法會。龍華每年這個時候香火最旺盛,吸引了很多民眾和小商販,形成了熱鬧的廟會。餐飲/住宿/購物龍華素齋頗為有名,每天中午食堂中都大排長龍。交通公交41、44、809、734、933、864、73、87、104、166、軌道三號線(龍漕路站下)。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4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館內除了展示李鄭屋漢墓外,旁邊還有兩個展覽廳,介紹漢墓的歷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該墓穴是香港政府於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的,從中共發掘出58件文物。從墓磚銘文的字體、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為受保護的法定古蹟。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通過文字、圖像、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0xx年至220xx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温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歷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20xx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采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5

襄樊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20xx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區和襄陽、南漳、谷城三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裏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古隆中 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山亙綿,旗山旋峙。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樑父巖、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羣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位於襄樊市襄陽城西隆中山東。從火車站做坐512路巴士,車費1元。在隆中車站停車並折返回城。下車後會有很多“電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區,也可步行過去。

牌坊亦稱牌樓,為昔時 旌 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亦屬此列,為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6

天涯海角遊覽區位於三亞市區西南23公里處,以美麗迷人的熱帶海濱自然風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而馳名中外。同時,她也是海南建省20週年第一亮麗品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海南第一品牌和海南旅遊系統創先爭優標杆企業。

1984年12月,三亞市正式成立天涯海角風景區管理處,由三亞市旅遊公司管理天涯海角事務。天涯海角遊覽區裏的碧海、青山、白沙、巨磊、礁盤渾然一體,椰林、波濤、漁帆、鷗燕、雲霞輝映點襯,形成南國特有的椰風海韻,吸引了大批遊客的慕名前來。

“天涯海角”原是用於表達旅人客居異鄉的惆悵情結。經過千百年來承前啟後的積澱,這一成語已經積聚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間的意趣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詩句中可見一斑,而天涯海角遊覽區則承載了這一曼妙的文化意象。

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三位欽天監欽差奉康熙皇帝諭旨在下馬嶺海邊題刻“海判南天”石刻,以此為中國疆域的天地分界處。南天指的是太陽所行區域,“判”是一剖兩半之意,“海”則指南海。“海判南天”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南海”在“海判南天”處分為“天南海北”。在此石刻的東南面,還有另外一塊剖石,代表三亞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而“海判南天”石刻則代表這裏的北極高度。

清雍正年間(1720xx年),崖州知州程哲在天涯灣的一塊海濱巨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抗戰時期,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又在相鄰的巨石上題寫了“海角”二字。1961年,郭沫若在“天涯”石的另一側題寫了“天涯海角遊覽區”七個大字。至此,天涯灣畔的這片濱海地帶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涯海角”。

除以上幾處奇石外,與“天涯”、“海角”石相隔不遠的“南天一柱”也是景區內一大自然奇觀。昂然挺立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濱、笑傲驚濤駭浪,頗有偉岸巨人般的凜凜風姿。展開1990版2元人民幣的背面,您會發現這精彩撼人的石景竟深入在華夏兒女每一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

文化的厚重與美麗的風光使天涯海角遊覽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地。1982年,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唱響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也正式成為海南及三亞旅遊繞不過的地標景觀。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南端火炬傳遞、20xx年的北京奧運火炬傳遞三亞首傳終點站傳遞、世界華人運動會南端聖火採集儀式及“愛國歌曲大家唱—海南篇”等大型慶典盛會均在天涯海角舉行。天涯海角真正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國際。如今,“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和“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等大型賽事,又使這裏成為情侶們表達忠貞愛情的聖殿和模特們展示美麗風采的舞台。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7

麗江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這裏既是著名的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遊人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吸引。看那遠方漂來的豬槽船,載着阿妹,向你招手,向你放喉:“啊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位於雲南寧蒗縣與四川鹽源縣之間的崇山峻嶺中,距寧蒗縣城69公里。湖面積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見度為12米,是雲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東流人雅礱江、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不僅水清,而且島美。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佈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遠看象一隻只綠色的船,飄浮在湖面。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裏無比島和裏格島,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遊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

瀘沽湖分為5個景區,分別是瀘沽湖及湖周邊的摩梭村落、永寧(扎美寺和永寧温泉)、阿夏幽谷、格母女神山和小落水村。

瀘沽湖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這裏是東方古老神祕的“女兒國”,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這裏的摩梭人是中國唯一的母系氏族。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

摩梭少女的風姿,獨木輕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漁歌,堪稱“湖上三絕”。在瀘沽湖的每個山灣村寨,你都可以看到那些穿着秀麗衣裝,落落大方,清秀美貌的摩梭姑娘。

瀘沽湖美麗的身形像一個馬蹄印,相傳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會那晚,因纏綿沉醉,男神跨上神馬剛準備離去時天就亮了,天亮後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馬被韁繩一緊而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窩,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東邊回頭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傷心的眼淚注滿了馬蹄窩,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這是一個被愛情的眼淚注滿的湖泊。你看懂它馬蹄印形的故事後,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準備好了一個暢遊“女兒國”的美麗心情。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8

西湖位於杭州市區西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總面積5.6平方公里,環湖一週約15公里,蘇堤與白堤把全湖隔為外湖、裏湖、嶽湖、西里湖和小南湖5個部分。

西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三面環山,秦時西湖還是一個海灣,北面寶石山,南面吳山,隔水相對是伸出海灣的岬角。海潮帶來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直至隋朝時將西湖與海水隔開,這種由古代淺海演變而成的湖泊在地質學上稱作“瀉湖”。

西湖風景優美,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極多。宋柳永有詞《望海潮》形容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重湖疊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可見宋時西湖盛況。

南宋畫院中的畫家馬遠、陳清波等,畫了許多西湖風景畫,這些山水風景畫的題名就是西湖十景的由來。清康熙帝南巡時題十景,勒石鐫碑成了名勝,一直沿用至今。十景為: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雙峯插雲、三潭印月、南屏晚鐘、雷峯夕照、麴院風荷、斷橋殘雪。

近幾年來,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景點的整修,1985年評選了西湖新十景:虎跑夢泉、龍井問茶、雲棲竹徑、滿隴桂雨、九溪煙樹、吳山天風、玉皇飛雲、寶石流露、阮墩環碧、黃龍吐翠。這新老十景的題名,使西湖充滿了詩情畫意。

西湖四時有花,四季景色不同,晨昏各異令人流連忘返。

杭州西湖如今已名聞世界,被譽為東方的瑞士。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9

風情浪漫,椰風海韻醉遊人。景色如畫,温泉奇特,在興隆華僑旅遊度假城,利用自然景觀興建亞洲風情園,遊客可以在園內瞭解到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及印度等國家建築風格。 興隆華僑農場,曾經接待安置過來自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國華僑,雖然歸國華僑在這裏已經居住20至50年,但他們仍然記得原僑的各種文化,大部分人會説純正的馬來西亞,印泥,泰國及越南等國的語言,保留着東南亞各國的生活方式,習俗。太陽河畔歌聲發,物內桃園在此中。在風情園遊客可以領略東南亞的文化,禮儀和飲食文化。欣賞那由印泥歸國華僑及其後裔表演的含有濃郁印泥民族風情的歌舞。遊客可以虔誠祭拜泰國的“四面佛”,並有機會品嚐東南亞風味的各種飲食。無論是輕歌慢舞或是狂舞勁歌都可享盡人生。與椰數相映,晶瑩剔透,在燈朦朧夜融融時分更顯醉人魅力。也是椰島東海旅遊風景線一顆璀璨的新星。興隆亞洲風情園可説是綠的世界,歌的海洋,美的環境。在那裏定會給您的浪漫之旅留下經典回憶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0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巖,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巖層是由碎屑紅巖,礫石巖和粉狀沙巖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巖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巖憩 。

丹霞山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位於粵北仁化縣城南九公里處,以“奇,險,美”著稱,因“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廣東一丹霞。”這是人們對丹霞山的讚美之語。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安家立業,騎着一匹棗紅色的駿馬,乘風駕雲。一天,他們來到洞庭湖上,忽見五嶺之南,湞水之畔,樹綠天碧,奇花似錦,百鳥翔集,彩蝶飛舞,景色甚為美麗,於是策馬南行,在一株高若蒼天的丹桂樹下停了下來。他們被這兒的奇山異水迷住了,於是便在這裏安居下來。這匹神馬也很留戀這兒,終日暢飲着這兒的澄澈悠悠的江水,年長月久,便化為一座峻秀壯麗的山巒,這山巒便是丹霞山。

丹霞山在今天的地質學上稱為“丹霞地形”。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早在二千多萬年前,丹霞山一帶原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湖身露出地面,巖層受風雨侵蝕,水流沖刷,才變成現在這樣的峯林奇觀。

丹霞山上有三個高峯,遠看三峯高聳對峙,如出天表,蜿蜒變化。寶峯峙其北,海螺峯居其中,長老峯倚其南,三峯之中又以海螺峯最為雄峻。丹霞山名勝古蹟甚多,除了別傳寺,錦石巖,海天門,一線天等景外,還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題刻。那些奇峯妙景,神形仙態,實在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1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峯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峯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餘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採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温。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產業謀發展”為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並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為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遊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浩渺的鄱陽湖在豐水季節,河湖一體,水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濕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內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餘里,構成了壯觀的水鄉大沙漠。保護區所在的吳城鎮,曾與景德鎮、樟樹、河口並列為江西四大名鎮。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2

盤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天津市北部薊縣境內,距天津120公里,西臨北京僅90公里,素稱“京東第一山”。

盤山主峯掛月峯,海拔864.4米,如春筍破天而立,雄渾巍峨,峭拔壯麗。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盤高懸峯顛,故名掛月峯。遊人登峯遠眺,晨可觀東海日出,夜可望京城燈火。峯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師建,因地臨絕頂,雲掩霧罩,敕賜今名。主峯前有紫蓋峯,形如傘蓋;後有自來峯,與掛月峯相連,峯頂建有八角重檐鍾亭,內懸巨鍾;東有九華峯,狀如蓮花;西有舞劍峯,峯頂一平如砥。盤山五峯攢簇,佛界譽為“東五台山”,羣巒競秀,景色如畫。

盤山雄偉險峻,峯巒疊嶂,雲海松濤,水石清奇,幽深迷人,以“五峯”、“八石”、“三盤之勝”而奇特稱絕。歷代曾建有72座寺廟,13座寶塔和皇家園林--靜寄山莊。清代乾隆皇帝28次遊覽盤山勝境,曾讚歎: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經過近年深度開發,恢復修建了入勝及天成寺、萬鬆寺、雲罩寺等一批寺廟,新闢了多處景點,並建成了達千米的盤山客運索道。

盤山風景色勝區歷史悠久,寺廟、佛塔等文物古蹟眾多,是有“東五台山”美譽的佛教勝地,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盤山最著名的景觀天成寺小區,座落在“三盤之勝”的下盤,清乾隆皇帝替身和尚雲海法師曾在此修行。寺院內有飛帛澗、涓涓泉,御碑、寶塔,以及虯枝四伸,形如傘蓋的千年古柏、古銀杏。寺內大雄寶殿、三聖殿、江山一覽閣、卧雲樓等建築,雄偉莊嚴,樸實素雅,既瀰漫着濃厚的佛教色彩,又具有宮苑氣氛和園林風格,使人流連忘返。

盤山最為著名的是盤山石刻。姿態萬千,形態各異,氣勢壯觀,分佈於盤山石刻星羅棋佈,有的刊鑿於碩巖峭壁,有的題刻於巨石之上;有太餘大字,也有方寸之書。這裏名人詩詞多,僅僅皇帝題記的詩文達300多首,是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詩集;這裏書法碑刻豐富,形成年代長,書法體例多,賦予盤山石勝景觀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鐫於東、西浮青嶺之間險峻山口東側巨石之上的“入勝”二字,字徑2米,楷書,出自清末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榮祿之手筆,落款仲華,筆力清秀挺健,瀟灑自如。出處於古詩:山色葱籠入勝境,空谷低迴溪流聲。恰到好處地形容遊人由此便開始了“入勝尋幽”的意境。

盤山的特色景觀是上盤松勝,萬千松樹,千姿百態,與懸崖奇石,清溪響澗相得益彰,構成了盤山絕妙的風景畫。盤山迎客鬆位於澗水之旁,八方橋畔,為盤山及到京、津地區著名的古樹名木之一。其幹圍八尺,高足三丈,枝杈伸展,微向前傾,似在揖手迎客,謂為盤山迎客鬆。迎客鬆蒼勁挺拔,與周圍茅亭、石橋、響澗,點綴在山谷之中,極其和諧自然。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3

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綠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為文風鼎盛之所,今為交通皖、浙、贛三省要地。全縣面積2947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人。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這裏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温為16.7度,年降水量為1821毫米。婺源古屬吳中楚尾,正式建制於唐開元20xx年(公元740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婺源,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江南曲阜”和“書鄉”。由宋而下,文風愈顯強勁,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選入《四庫全書》172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代文氣造傳世名流,文學家朱弁,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都從這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此外,婺源的民間藝術也十分富有,典雅的徽劇是京劇的源流之一,古樸的儺舞被稱為“古典舞蹈活化石”,甲路抬閣藝術享有“中華一絕”的美名,獨具韻致的茶藝表演風姿迷人......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

婺源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林地面積3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是全國十六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境內處處為景,猶如一個大公園,有人説她是“中國最美的鄉村”,也有人説她是“最後的香格里拉”。文公山、鴛鴦湖、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堪稱“生態奇觀”,江灣、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許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與青山綠水與粉牆黛瓦、飛檐戧角構成一幅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畫卷。在婺源,春可賞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觀漫山紅葉,冬可訪平湖鴛鴦。

婺源的物產中外馳名。“四色”(紅、綠、白、黑)是與“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築、古文化)一樣有着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內涵的地方特色產品,紅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被選入國宴;綠是婺源綠茶,它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色揚名天下,黑是“硯國名珠”龍尾硯,其“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徵廣為世人所知;白是江灣雪梨,體大肉厚,鬆脆香甜,當屬果中上品。此外還有甲路工藝傘、竹編、刺繡、木雕、根雕等民間工藝品,清華婺酒、賦春酒糟魚、香菇、筍乾、幹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婺源的交通也較為便利。營運班車已直達上海、杭州、深圳、廣東、温州、寧波、金華、常熟、南昌、九江、黃山等地,有旅遊車隊一家,從縣城大型停車場到達各景點,每20-30分鐘就有一輛公交車,交通十分便利。通訊上實現手機鄉鄉通,各景區均有電話。

婺源現有三星級賓館一家,準三星賓館二家,二星級賓館五家,旅遊定點賓館十八家,還有許多經濟實惠的小賓館和住宿樓,目前縣城已達牀位5000多個,各旅遊景區也有980個牀位。婺源旅遊定點購物場所四家,這些購物場所,地方特色濃厚,種類繁多,品種齊全,任君選購。具有婺源風情的休閒娛樂場所8家,旅遊服務機構--旅行社10家,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20xx年獲評為國家3A級旅遊區,20xx年能過ISO9000質量體系論證、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婺源的旅遊業將迅速走向成熟,成規模化,婺源旅遊市場逐漸走向繁榮、興旺。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4

青城山道教名山,著名旅遊景點。古稱天谷山。在都江堰市西南。 因青山四合,狀若城廓,故名。屬邛崍山系,處邛崍山東坡與成 都平原交接處,背靠岷山雪嶺,面向成都平原,山體主要由礫岸 組成,有36峯,最高峯海拔1600餘米。為道教第五洞天,全稱洞 天第五寶仙九室之天。

相傳東漢張陵在此後山(即大邑鶴鳴山)結茅,傳五斗米道 ,其子張衡、孫張魯也嗣法於此。晉範長生、隋趙昱及趙冕、唐 杜光庭等相繼來此修道。

有張天師降摩的擲筆槽、試劍石、天師手植銀杏樹、天師池 、唐玄宗手詔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鑄飛龍鐵鼎、杜光庭讀書枱 、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師像、明代木雕門屏等文物遺蹟。

歷代宮觀林立,至今尚存遺蹟38處。現存主要宮觀有建福宮 、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其中 天師洞和祖師殿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正一道,明末趨於衰落,清唐熙時武當 山全真龍門派道士士陳清覺來此山傳道,從比屬全真龍門派碧洞 宗,至今已傳13代,有36峯、8大洞、72小洞、108處勝景之説, 以“青城天下幽”著稱,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曾以青城後山為 根據地,並存明末張獻忠起義部隊駐紮的遺蹟。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5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羣),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xx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羣,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羣、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6

石林位於雲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餘公里處,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地上眾多的山川名勝景區中,雲南石林以其雄、奇、險、幽的地貌風光獨樹一幟。在世界溶巖地貌風光中。中國雲南石林又以其面積廣,巖柱高,小尺度造型見長,一定範圍內景點集中而獨佔鰲頭。

面對氣勢磅礴、逶迤連綿的石海,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問,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裏來的啊!對此,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走進石林大揭祕的行弄,試圖作出完美的回答。科學家説:兩三億年前這裏是一片0大海,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和物質進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滄海變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當地的老百姓説: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趕着羊羣一樣從遙遠的地方趕來的,本來要趕它們去阻擋肆虐的洪水,不知是神鞭失靈,或還是這羣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羣,戛然止步,無悔無怨地在這裏安了“家”。

石林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超然藝術傑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風景區內,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佈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説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敍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等景點為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佔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彷彿神宮般的石林,峯迴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峯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峯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着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着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遊”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為石林風景名勝區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淨透明,漣漪粼粼,湖面小島鬱鬱葱葱,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雲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地靈人傑,世界著名的敍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所以這裏又被譽為“阿詩瑪故鄉”。居住在這裏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至今仍然保持着別緻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澱得特別深厚。“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穿着節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羣山在這裏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着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火的光芒、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着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着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着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分明、四季如春”。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7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頤和園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張,大家可以稱我張導。今天就有我來帶領大家共同遊覽這個清代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頤和園共佔地290公頃,其中陸地四分之一,水面達到了四分之三。根據皇家園林建園的用途和特點,可將頤和園景區分為政治活動區,帝后生活區和風景遊覽區三個部分。這裏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也稱畫廊。因為在廊中有很多的彩繪,小朋友猜猜,有多少幅?多達14000餘幅,而且很少有重複。其人物畫多采用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例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所設計的內容時間跨度很大。

上海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9

主教山小堂建於澳門半島最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建造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於當時執行去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深信是神靈保佑,許下建堂諾言以謝神思。 看點

每年聖母花地瑪出遊從聖母玫瑰堂出發,最後到達主教山小堂,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好不熱鬧。 介紹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0xx年建於炮台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供在澳葡兵彌撒祈禱之用。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教堂建築以高聳的門樓為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着聖母塑像,教堂右則為鐘樓,鐘樓高聳入雲,十分莊嚴肅穆。教堂左則為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

教堂前是一片寬廣平台,平台盡處豎立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平台下有一路德聖母巖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即達洞前。巖洞前的空地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20xx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葬於此。洞內巖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的長石板,供教徒跪拜,懺悔。

教堂四周花徑通幽,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更可居高臨下,環視南西灣和中國大陸珠海市灣仔的風光,成為中外遊客喜到的熱門觀光點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ghai/rvgw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