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寧夏導遊詞 >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

大家好!我是一名導遊,在此我代表這裏的工作人員向大家表示感謝。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同心清真大寺吧!

該寺位於同心縣城南2公里處。相傳始建於明初,中國古典建築風格(有研究表明原系一座喇嘛廟改建而成),明萬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曾3次重修擴建。1982~1983年由政府撥款再次修葺一新。該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建築面積為2870平方米。全寺分為內外兩院,外院較為寬敞,穆斯林重大節日常聚於此處會禮。

寺門前有長9米、高6米之照壁,為“月藏松柏”磚雕圖案。與照壁形成對照的是3個磚砌券門,鐫刻有阿拉伯文磚雕和花卉圖案,技藝精湛,栩栩如生。中門上書“清真寺”3個大字,左右兩個券門分別書寫有“忍心”、“忍耐”門額。券門上部原有四角攢尖頂的3層邦克樓一座,民國時期曾遭龍捲風破壞,,後改建為2層。從券門人內沿階而上,內院高台有禮拜大殿,座西朝東,視野開闊,殿前南北講堂各5間,與大殿形成三合院式佈局。大殿由兩座歇山頂和一個捲棚頂勾連搭,面闊5間,進深9間,內有20餘根明柱支撐,木板鋪地,牆壁裝飾有《古蘭經》文書法。

它始建與元末名初,坐落與聳出地面達7米之高的青磚枱面上,寺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築的磚牆照壁,中間刻飾有大幅花木磚雕,刀法細緻,構圖精美。由券門通過暗道可登上高達數米的基台,台上首先見到的是二層四角攢尖頂的喚拜樓,樓亭上綴滿了磚雕紋樣,柱枋之間鏤刻着硬木掛落,給人以玲瓏纖巧的感受。越過喚拜樓側的牆門,即進入禮拜大殿和南北講堂組成的大院落,其中禮拜大殿由前後兩殿勾連而成,可容一千餘人同時禮拜。

同心清真大寺還有一段光榮的革命歷史;1936年工農紅軍西征時,曾在這裏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實現了我國回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

聽了這麼多你對中國是不是有了更多的瞭解呢?感謝大家的參觀,我帶大家去更好玩的地方吧!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2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台。月台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台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脱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3

該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建築面積為2870平方米。全寺分為內外兩院,外院較為寬敞,穆斯林重大節日常聚於此處會禮。寺門前有長9米、高6米的照壁,為“月藏松柏”磚雕圖案。與照壁形成對照的是3個轉砌券門,鐫刻有阿拉伯文磚雕和花卉圖案,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中門-“清真寺”3個大字,左右兩個券門分別書寫有“忍心”、“忍耐”門額。券門上部原有四角攢尖頂的3層邦克樓一座,民國時期曾遭龍捲風破壞,後改建為2層。從券門入內沿階而上,內院高台有禮拜大殿,座西朝東,視野開闊,殿前南北講堂各5間,與大殿形成三合院式佈局。

大殿由兩座歇山頂和一個捲棚頂勾連搭,面闊5間,進深9間,內有20餘根明柱支撐,木板鋪地,牆壁裝飾有《古蘭經》文書法。大殿寬敞,可以容納千餘人同時禮拜。殿外裝飾精緻,翹檐斗拱,莊重樸素。

同心清真大寺不僅是穆斯林宗教活動場所,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文物建築。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經發動當地羣眾在此召開各界代表大會,併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1958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4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陝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佈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平均海拔為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峯敖包圪墶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温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温為5℃~9℃,晝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築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裏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後,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衞。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遊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餘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藴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藴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衞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羣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於元代。關於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於通婚和社會經濟關係,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徵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迴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築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羣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羣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羣眾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羣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着、飲食、起居衞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衞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淨。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煙,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製作油香、饊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眾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傑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築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並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5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台。月台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台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脱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

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最大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6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台。月台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台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脱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最大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7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台。月台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台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脱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最大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遊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藴博大精深,這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説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温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温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温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葱。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為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9

南關清真大寺位於銀川市城區東南角,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1920xx年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築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台,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迴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着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於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佈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築佈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0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在寧夏這片土地上轉了個彎,也成就了寧夏這座塞北江南。

作為回族自治州和回族聚居地,清真寺自然是隨處可見,相比於西寧的東關清真寺,蘭州的西關清真寺,作為寧夏的首府也有一座屬於銀川人的清真寺,它就是南關清真大寺。

從熱鬧的寧夏牛街穿過,便是南關清真大寺,而這個牛街也就是整個銀川最大的清真美食街,這裏有烤全羊、啤酒等等,數百家清真餐廳彙集在這裏,可以接納數千人就餐。

些烤串,走到南關清真大寺。清真寺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xx多平方米,主殿建築高26米,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同時作禮拜。

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高懸着新月標誌。大殿前兩側分別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了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佈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

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在這裏聚會,從事正常的宗教活動。

現在,南關清真寺不但是銀川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成為了該地區著名的旅遊景觀之一。不過進入清真寺還要收取門票,不像西寧的東關清真寺那樣。

宗教信仰自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走在清真寺內,看着那些虔誠的教眾,靜靜的默讀着他們的古蘭經,很多東西瞬間也便會去理解。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1

南關清真寺建成的歷史有好幾百年,由於戰爭等原因,多次遭到破壞。1949年以後,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不斷修復。1981年,寧夏地區的廣大穆斯林羣眾熱情募資,重建了這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羣體。

南關清真寺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寺位於銀川市南關南環東路。明末清初始建於南門外,1920xx年遷至城區,1953年經過擴建,成為一座擁有大殿63間、面積1200多平方米,南北配房41間,佔地為20多畝的建築羣,其規模居於當時銀川市區7座清真寺之首。原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殿堂門窗皆為紅松木,雕刻工藝精細,惜於“”中遭拆毀。1981年重建,改為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20xx年南關清真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開放。

寺廟整修

20xx年7月12日,有近420xx年曆史的銀川市南關清真寺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從即日起,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恢復開放。

南關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主任保進貴介紹説,這次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特地邀請原設計師姚復興進行修繕指導。南關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20xx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南關清真寺破舊不堪,亟待重建。1981年,在銀川市有關部門和當地回族羣眾的共同努力下,南關清真寺重建落成。20多年來,南關清真寺成為寧夏對外開放的窗口,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代表團和友人前來參觀。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2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重建於1981年,位於銀川市城區東南角,是銀川市回族羣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會聚於此,朝聖禮拜。

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1920xx年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築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台,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迴廊相連。樓頂正中聳立着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於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佈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築佈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3

南關清真大寺位於銀川市城區東南角,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1920xx年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築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台,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迴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着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於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佈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築佈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4

該寺由回族建築設計師姚復興主持設計。主體建築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禮拜大殿位於上層,沿着弧形階梯拾級而上,是二層平台,平台與大殿之間有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大殿呈正方形,邊長各21米,窯殿用漢白玉做成圓心複葉型壁龕形式,上刻《古蘭經》。大殿中部有4根綠色瓷磚貼面的方柱。

大殿頂部為一大穹頂,直徑為9.5米,四角各為一小穹頂。大小穹頂通體全綠,頂部均有寶瓶裝飾,其中大穹頂上的新月距面22米。大穹頂底部與殿內的方柱之間為圓柱形的鼓座,開設有24扇天窗,加上大殿內南北兩側各開6扇大窗,增加了殿內之光照亮度。此外,殿內還是19盞大宮燈,牆壁置雙管玉蘭燈。禮拜大殿下層為小禮拜殿、阿訇住房、會客室等,以迴廊相連接。以後,該寺在大殿前又添建了兩座方柱形的“邦克樓”和兩側長廊,使整個清真寺的風格渾然一體,典雅華美,莊重宏偉。殿前還有一噴水池,綠萍浮水,蓮荷映月,院內綠樹成蔭,春夏秋三季百花爭豔。

銀川南關大寺建築新穎,一度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標誌性建築物,加之該寺位於城區,交通方便,因而成為寧夏境內吸引國內外旅遊觀光客人最多的人文景點之一。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5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1920xx年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位於銀川市城區東南角,是銀川市回族羣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會聚於此,朝聖禮拜。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築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台,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迴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着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於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佈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築佈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6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重建於1981年,位於銀川市城區東南角,是銀川市回族羣眾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百上千的穆斯林會聚於此,朝聖禮拜。

南關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較為久遠。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銀川南關外“拱北”亭,規模較小。1920xx年將寺址遷入南關內,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動亂中被毀殆盡。1981年廣大穆斯林募資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關清真大寺主殿建築高26米,坐西朝東,寺院面積約1萬平方米。主殿為圓形拱頂兩層,上層是大殿、陽台,方形大禮拜殿可容納1300多人做禮拜。下層有寬敞的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辦公室、會客室等,皆以迴廊相連。

樓頂正中聳立着一大四小的綠色穹隆裝飾,大的居於中央,直徑9米,頂端高懸新月,小的直徑3米,分佈在樓頂四角,遠眺,綠色圓頂閃閃發光,十分壯麗。主樓前有通向上層的階梯,兩側種植花圃。殿前中部為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四周花木扶疏,兩邊各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寺院內還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松柏和各種樹木、花卉。整個建築佈局嚴整,結構緊湊,規模宏偉。

南關清真大寺以其別具一格、典雅莊重的特點,以及濃郁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成為自治區重點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觀之一。近年來,有9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使者、友人來訪。許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參觀做禮拜。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7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台。月台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台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脱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8

那裏是最接近陽光的地方,空氣因而透明;那裏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靈因而寧靜;那裏是最後的世外桃源,憧憬因而嚮往

昌都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是雪域高原的另一個世界,是鎖在橫斷山脈深處的一片淨土,孕育着神祕、孕育着恢弘、預支育着古老而獨特的高原文明。這裏湛藍的天空、蒼茫的草原、神山聖湖、亙古雪峯,無一不向世人昭示着永恆的魅力。而那獨特多姿的康巴風情、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也對人們充滿了無盡的誘惑。

昌都地處著名的橫斷山脈,這裏山高谷深,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以及它們的60多條支流像條條玉帶般盤繞其中。俯瞰昌都,萬峯突起,氣勢磅礴,座座山脈猶如巨龍昂首。遙望遠方,羣山崢嶸,江河縱橫,牛羊成羣,真讓人彷彿置身於雄偉壯麗的畫卷之中。

昌都地區高山峽谷相間排列,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大面積的森林,林海茫茫,一望無垠,樹種多達1500餘種,珍稀樹種繁多。

廣闊的森林和草原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地。在昌都,野生

動物多達400多種,約佔西藏的80%。珍稀動物有滇金絲猴、金錢豹、藏羚、白脣鹿、黑頸鶴、猞猁、盤羊、馬熊、錦雞等。在許多地方,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呈現出一派最美麗的自然畫卷。

昌都地形複雜,許多地方從谷底到山頂相差20xx多米。因此自然景色帶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山下是地毯似的草場,山腰是莽莽的森林,再上是五顏六色的杜鵑花叢,而山頂則是終年不化、重巒起伏的雪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地區的典型氣候特徵。

昌都不但風光秀美,人文景觀也獨具魅力。作為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人文景觀豐富獨特,多彩多姿,極具神祕色彩。茶馬古道的沿線囊括了西藏原始宗教到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寺廟。

昌都在藏語裏是水岔口的意思,扎曲、昂曲兩條河流在這裏交匯,成為瀾滄江的源頭。美麗的昌都鎮就坐落在這山與水之間。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19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夏首府銀川市西北50千米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佔地面積9300公頃,植被覆蓋率達70%,擁有各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八百餘種,是寧夏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山體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近萬公頃的範圍內,油松、杜鬆、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櫻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佈山谷溝壑。尤其是當您踏入國家森林公園的深處,登上青松嶺的峯頂,人處在蒼茫林海之中,低頭看百丈懸崖,放眼望鬱鬱葱葱。古鬆立於峭壁之間,殘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濤陣陣,雲霧濛濛,宏偉險峻的景觀給您一種迴歸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櫻桃谷景區全長2千米,因其遍佈了櫻桃等名貴野生植物而得名。初春時分,桃花盛開,奼紫嫣紅;盛夏季節,碩果累累,芳香迷人。櫻桃谷是由造山運動產生,谷地景色與山脊風光迥然不同,尤其是“一線天”、“雙獅峯”、“飛來石”等景點,充分體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無窮魅力。從這兒拾級而上,那色彩斑斕的奇花異草、甘甜爽口的櫻桃山杏、曲徑通幽的林間小道,都會使你感受到大自然與人類是那麼的親近、和諧。

賀蘭山陽光索道,是建設在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寧夏第一條高山旅遊觀光索道。它全長1200米,高差近百米,往返運行約20分鐘。乘坐索道,從山腳直達風景秀麗的“青松嶺”,輕鬆悠閒的觀山嶽、聽松濤、看飛瀑,盡情領略賀蘭山的自然風光。

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著名詞句,使賀蘭山的名字廣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嶺放眼望去,林木葱蘢、雲騰霧漫、氣象萬千。在蒼茫林海之中,還能看到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巖羊、嬉戲的藍馬雞。

寧夏南關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篇20

各位遊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景區是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該影視城地處銀川市城區西北,原為兩座古代城堡遺址,也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祕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讚為“神祕的寶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謝晉導演,叢姍、朱時茂主演的影片《牧馬人》在鎮北堡拍攝成功,榮獲“百花獎”後,影視奇才張藝謀又在這裏執導影片《紅高粱》,該片首次登上了“柏林金熊獎”的領獎台。鞏俐、姜文也幸運地從這片古堡廢墟中崛起,成為著名影星。滕文驥導演的影片《黃河謠》,又以古堡神祕魅力捧回了國際大獎——“蒙特利爾金獎”。此後,中國著名作家張賢亮在古堡開創了華夏西部影視城,先後有西影、台灣合拍的《五魁》《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北影、香港合拍的《方世玉之英雄出少年》《東邪西毒》;謝晉導演,謝添、斯琴高娃主演的《老人與狗》及《荒原女神》《征服者》等40部影片相繼在此拍攝成功,轟動了國內外影壇。著名導演黃建新,著名演員王玉梅、王馥荔、周裏京和台灣金馬獎得主張世,都在中國一絕的“西部影視城”展示過風采。由此給影視城帶來眾多榮譽: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中國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亞洲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風景名勝區。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大家請看前面的“知之門”,進人此門後就是明清一條街。鎮北堡主要由明城和清城組成,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人侵銀川城而設置的駐軍要塞,當地羣眾習慣稱其為“老堡”和“新堡”。據方誌記載,老堡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新堡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的老堡已被風蝕殆盡,僅存殘垣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0餘米。東面闢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有一斜坡可登上城牆。城牆寬5米,牆上築砌有1.8米高的堞牆垛口。城牆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在老堡明城裏現已開發了聚寶盆、牧馬人、文革大院、月亮門、關中城門、柴草店、盤絲洞、定州總管府、酒作坊、九兒居室、鐵匠營、遺址廊、招親台、龍門客棧、盤絲洞等景點。在老堡清城裏開發了甕城、幸運之門、神祕山洞、百花堂、影視一條街、古堡龜卦、都督府、牛魔王宮、觀音閣、展廳、明星犬舍、告子亭等景點,過會兒大家可以去自由遊覽。

各位遊客朋友,鎮北堡西部影城是一處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它保留和複製了在此拍攝過的著名電影電視的場景140多處,有內容豐富的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展廳、古代傢俱陳列室、藝術攝影展覽廳、個性化海報展廳,有集茶藝、點心、足浴、客房、網吧、棋牌服務於一體的馬纓花休閒中心、寧夏特色風味的食神府餐廳、旅遊紀念品商店、古裝攝影、騎射等多種娛樂活動,以及捏麪人、皮影、拉洋片、糖畫、草編、泥塑、剪紙、活字印刷、燙畫、布藝、刺繡、魔術表演、雜耍等民間藝術表演,同時配有全程免費講解服務,使遊客在遊樂中增長曆史知識、在玩耍中領略古人生活。影城還利用影視劇組留下的場景道具、服裝,製作MTV、影視短片、模仿秀表演,隨團拍攝旅遊錄像片,錄製成DVD光盤,在個人的家庭影院中欣賞,讓每一位遊客輕輕鬆鬆來旅遊,快快樂樂當明星。

各位遊客朋友,説起西部影視城,就不得不提當代著名作家張賢亮(1936—20xx年)。張賢亮出生於江蘇南京,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靈與肉》《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説作品,曾在當代中國文壇上名噪一時。他曾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説獎,有9部小説改編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牧馬人》《黑炮事件》《肖爾布拉克》《龍種》《異想天開》《我們是世界》《男人的風格》《老人與狗》《河的子孫》)。20世紀80年代,他將鎮北堡介紹給電影界後,影視劇組陸續來此取景拍攝,已成廢墟的鎮北堡開始引人注目。1992年,他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從此以後影視城名聲大振。20xx年9月27日,張賢亮因重病醫治無效在寧夏銀川去世,享年78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ingxia/696g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