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3篇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3篇

金界壕遺址建於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紀,是金朝為抵禦西部蒙古諸族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金界壕遺址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3篇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1:

朋友們,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和歷代長城一樣,系軍事防禦工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金太宗完顏晟(shènɡ)天會年間(1123~1134年)開始修築,至金章宗完顏王景 承安年間(1196~1220xx年)完成,全長5000公里。通過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的是東北路金長城的南段,包括內外支線共4條,其遺址宛然可見。

第一條,外線(北支),自蒙古國的扎德蓋特西側起向南,經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霍林河礦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毛蓋溝特門牧場、索倫鎮草根台嘎查、索倫馬場,向東北至扎賚特旗。

第二條,內線(南支),自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起向北,經科爾沁右翼中旗、霍林河、突泉縣寶石鄉,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嘎查、滿族屯鄉滿都拉吐嘎查、索倫馬場,向東北至扎賚特旗的吉日根。第三條,介於內外線之間,自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草地起,經通遼市扎魯特旗、霍林河北、科爾沁右翼中旗吐列毛都農場4分場向北,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桃合木蘇木烏審一合嘎查、樹木溝鄉、滿族屯鄉滿都拉吐嘎查,合入內線長城。第四條,在內線以南,自扎賚特旗的吉日根以東的內線長城南下,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好仁蘇木保門管理區至古蹟鄉古蹟村的南山下止。

金界壕多建於山腳下或山腰間,如遇淺山平原則蜿伏其上,壕塹在外,堤牆在內,壕牆並列,剖面呈梯形,以利攔堵敵人——蒙古騎兵南下。多就地取材,夯土結構,現存堤牆高達2米,低處1米。沿界壕內側,每隔5公里建有一座邊堡。邊堡多建於靠近緩山,視野開闊、水源豐富、山口要道之處,一般距界壕1公里左右,與前方附壕小堡及其兩側馬面壕牆遙相呼應,擴大防守面,利於調兵遣將,以應戰事急需。

堡牆邊長200米左右,多為夯土板築,有護城壕、馬面、角樓、內城和房屋等建築設施。當時每堡駐守戍户約30户左右,帶有家口。戰時守邊作戰,平時進行農耕、畜牧、修築房屋,間或也以狩獵為戲。遊覽金界壕遺址,可瞭解金長城的歷史作用,加深對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之結晶的認識。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2:

金界壕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從公元1120xx年開始修建,直到1198年前後才最終成形,最初興築在較為平緩的草原地帶,後來繼續興築的也多選擇在山麓的緩坡和平地上,如需通山樑時也都通過較低的山坳。它不同於秦漢和明長城興築在橫亙的大山脊嶺 之上,雄據山險扼守,因此界壕挖成後不久很容易被風沙掩埋, 蒙古鐵騎在突擊時只需少量柴草和沙土就可埋平一段界壕,成為向南進攻的通道,所以金界壕不能起到阻擋騎兵的作用,竭盡國家財力人力的防禦工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成吉思汗在戰勝乃蠻部後,世居在乃蠻部南面的汪古部,本是為金王朝守衞西南路界壕的。成吉思汗與汪古部長阿剌兀思剔吉勿裏結為姻親關係後,蒙古汗國的大軍順利通過界壕,從汪古部管領的東勝州( 內蒙古 托克托縣)渡過黃河,直搗關中、河南地帶,與自西北路境南下的蒙古軍會合,終於覆滅了 金朝。金界壕邊堡從此成為遺蹟,供後人憑弔。

據《金史》記載,又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反覆調查後,確定了3條主線。在大興安嶺以南的界壕分別屬於東北路、臨黃路、西北路、西南路管轄,東、西兩端只有一條主線,中間有很長的南、北兩條主線。東端從呼倫貝爾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尼爾基鎮七家子村南的老龍頭開始,直到興安盟的科右前旗滿族屯鄉分為南、北兩線。南線從滿族屯鄉開始,向南入突泉縣,西南經科右中旗、扎賚特旗、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折向西經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再折向西南入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再西至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幹敖包蘇木與北線相連,經包頭市達茂聯合旗入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廟溝村止 。

即金界壕東起 呼倫貝爾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南經 索倫、 突泉、 克什克騰旗 貢格爾草原、 錫林郭勒盟藍旗直至陰山黃河後套平原全程計1500公里。另外還修築了外線和複線,外線自 額爾古納河北岸經 滿洲裏市北直到蒙古國;複線從克旗天合園鄉至廣興源鄉。即金界壕遺址主要分佈在中國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還有一小部分在俄羅斯和 蒙古。金界壕於地上所能看到的長度,約5500公里。以走向而言可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 。

金界壕遺址導遊詞範文3:

金界壕遺址建於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紀,是金朝為抵禦西部蒙古諸族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這種以壕塹、土堞、邊堡、關隘、古城為一體的巨大土石混築工程,僅次於我國的萬里長城。金界壕全長6500餘公里,分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分佈在黑龍江段的界壕全長213.36公里,依不同地勢和段落有單線和複線區別,主要配置有邊堡21座,邊關隘口2處,大型屯兵古城4座。

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屬於嫩江平原西北端;西部地勢高峻,山勢渾圓雄峻,林海莽莽茂密。海拔高度最低處180米,最高處為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海拔在1000米以上。它連貫了黑龍江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區,既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省區界,又是黑龍江省甘南縣、龍江縣、碾子山區與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翰爾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扎賚特旗的縣、市、旗界。

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起自甘南縣燈塔村,經過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止於龍江縣東北溝村。分佈在9個鄉鎮,25個村,75個屯,經過大小河流18條,公路17條,大車道及村屯道52條,沖溝182個。黑龍江段界壕大部分穿行於羣山峻嶺之中,順山勢綿延起伏,宛如一條巨龍橫卧於大興安嶺東部,邊堡之間保持“密而不繁”、“疏而不露”的佈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偉大力量。20xx年6月25日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jnkm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