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 篇1

中京是遼代的五京之一,從遼統和二十一年(1020xx年)開始,到統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並設立了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裏,接待宋朝的使臣。遼亡後,金代改稱其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在此設大寧衞,永樂元年(1420xx年)撤銷衞所,從此淪為廢墟。1959年~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掘。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遼中京的城市佈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的佈局制度,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牆正中開闢有門,築有甕城,四角有角樓。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的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餘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的城牆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推測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街的兩側有對稱佈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經路各三條,東西向的緯路各五條,路寬4~15米。由這些街道組成的坊區,是漢族居住的地方。

外城的北部有寺廟、廊舍、驛館和官署的遺址。在城內西南角的山坡上,還分佈有密集的寺廟建築遺址。在外城南部的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的地方,保存有一座密檐式的磚塔,傳説建於遼聖宗時,是中京城內感聖寺的舍利塔,現稱“大明塔”;塔建在高約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高74米;塔外的第一層正面四面鑲嵌着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背面四面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銘刻着菩薩名;塔的造型渾厚,規模宏大,是遼代佛塔建築中的傑作。在該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稱“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可能是遼代末年或金代的建築。

內城在外城的中部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xx米,南北寬1500米。城內多是空曠的地方,從南牆正中的陽德門到宮城南門閶闔門,有一條寬約40米的大道。大道在閶闔門南約85米處,與一條寬15米的東西道路相交,這條東西道路兩端向北轉折,通入宮城。

宮城城址位於內城北部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1000米,宮城的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遺址,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都已不存,閶闔門東、西180米處,發現有寬約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的門址,三門都有寬約8米的道路通入宮城。閶闔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的宮殿遺址,東西兩掖門內則各有兩重宮殿遺址。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 篇2

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去遊覽的是以赫赫有名的大明塔為中心的遼中京旅遊區。遼中京是遼代五都之一,遺址位於寧城縣大明鎮,距縣城15公里,中京城始建於遼代第六帝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二十五年(1020xx年),距今已歷千年,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原城佈局仿宋都汴梁城,東西長八里,南北寬七裏半。城牆三重,分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呈“回”字型分佈。外城由護城河圍住。北宋名臣包拯、歐陽修、沈括、蘇轍先後使遼時,當下榻中京外城中的大同驛(專門接待宋使的賓館)。遼中京城曾一度被金、元、明等朝代沿用,後毀於明代。

城內大部分建築被毀,只有三座古塔、兩層土城牆和點將台得以保存。遼中京旅遊區的大明塔、金小塔、蓮花塔、古城牆、遼中京博物館,是遼文化旅遊者慕名而來、欣然遊覽的人文景觀與景點。大明塔西邊數十米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中京遺址”石碑標誌。大明塔位於遼中京遺址上,本為遼中京城內重要佛教建築。該塔是全國現存的體積最大的實心磚塔。大明塔約建於遼興宗重熙四年(1035年),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全塔由基座(高6米)、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80.22米,其基座平面呈正八邊形,每邊長14米,周長112米,直徑35.6米,體積龐大,是全國現存磚塔中最大、也是最好的一座,被譽為“神州第一塔”。在大明塔的第一層大檐下,每面都有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薩浮雕。

每面菩薩左右各有兩個脅侍,上端有一對飛天,八面菩薩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大明塔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塔頂白雲繚繞,周圍燕雀飛鳴;每層塔檐椽頭上懸掛着銅鈴,共計1350只,清風徐來,千鈴共鳴,如奏遼廷雅樂,讓人歎服遼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觀賞此塔,可從中領略清乾隆皇帝在《題大寧塔》詩中描述的“自遠早見鬱迢嬈,逼近欲瞻翻不易”的詩情畫意。大明塔雖歷經滄桑,但古韻猶存,凌空聳立,遠在數十公里外便能望見其綽約風姿。每當旅遊旺季,遊人雲集塔畔,塞北大地這一奇景則愈益顯示出其特有的歷史輝煌。1961年,大明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朋友們,我們從大明塔下環繞一週,抬頭仰望其卓然出世之風姿,誰不為之傾倒,為之心靈震撼呢?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 篇3

遼中京遼中京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里的鐵匠營子鄉和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後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

遼中京由城市佈局仿北宋汴京制度營建,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城牆全部用版築,現殘跡最高達4米,是遼代城址中保存得較好的一處城。

外城址

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城正中有門,並有甕城,四角有角樓,但未發現馬面。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道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城牆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有一座殘塔,現人稱“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較矮的與大明塔形狀相同的塔,現稱“小塔”。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內城址

位於外城中央偏北,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1500米。城南中央城門稱作“陽德門”。陽德門與皇城南之間有一條寬40米的大道,現在位於大明鎮城裏村最冥想的就是它的南面有一個遼代的著名大塔。

宮城址

。宮城即稱“大內”,位於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今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址。皇城南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宮殿址。據史料記載,這裏應是稱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別是聖宗及其母蕭太后的起居處。

現在的它雖然已經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可是它的文化影響這居住在這裏的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人。

這幅畫就是遼代僅存最完整的文化,每一年的農曆4月這裏都會有上萬的人們匯聚在這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稱為廟會。

大多為契丹族也就是現在的達斡爾族,可是城外最多的還是漢族,和少數的滿族。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 篇4

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神靈庇祐。教堂內設立的風信旗杆,為當時主要靠風力行駛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標。“風順”是“風信”粵語諧音,此名一出,讓教堂更具有中國化的親切意味。

風順堂的建立早於1569年,期間曾數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規模。而在1979年進行的粉飾裝修,亦使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采。教堂設計,雄偉壯觀,左右鐘樓並崎,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彌撒時搖動轟鳴用。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宏偉,巨大的樑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

祭壇內供奉着聖老楞佐的神像,穿着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聖老楞佐教堂與媽閣廟距離不遠,卻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國海神的前後呼應,見證了西方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共融,領略澳門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

教堂鄰近南灣及西灣,是拍拖的熱點,情侶在海風輕揉的提畔漫步,最是浪漫。現在沿海改建為南灣湖,又有另一種優雅。附近眾多酒吧食店,不單止適合情人前往,更是一眾良朋或家庭好去處。吃一頓印度、意大利或法國菜,然後欣賞五光十色的激光音樂噴泉,擁抱澳門獨有的輕散情懷。

遼中京旅遊導遊詞範文 篇5

大家好!下面由我來為大家介紹白城向海的美景!

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有__年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105400公頃。1992年,我國加入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後,向海即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冊》。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准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國家郵政局曾於__年7月30日發行《向海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借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句來描述丹頂鶴故鄉——向海的瑰麗景觀再恰當不過。向海位於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西北部,__年“向海鶴舞”被評為“吉林八景”之一,在中國吉林省享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之美譽,是吉林的象徵。

“鶴之故鄉、人間天堂”鶴鄉之前世今生,魂牽夢繞不了情。

乾隆皇帝曾在向海親筆題下“雲飛鶴舞,綠野仙蹤。福興聖地,瑞鼓祥鍾。”的碑文。

荷蘭親王貝恩哈德到向海觀光後,深有感觸地説:“這真是人間仙境!”

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其博先生考察向海後説:“我到過世界上50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象向海這樣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濕地生物,全球也不多了,這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

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審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國家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准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通榆縣境內。

向海在省內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之美譽。區內三大水系交匯貫通,從而形成向海水庫和興隆山水庫兩個大面積的蘆葦沼澤區。草原、湖泊、沼澤、沙丘、榆林、灌叢交錯相間,多種生物類型相互滲透,形成向海特有的生態自然景觀。區內共有鳥類293種,其中被稱為“濕地指示物種”的鶴類就有6種。一類保護珍禽丹頂鶴目前全世界僅有1500多隻,在向海就有60多隻。

鶴島:位於向海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西南4公里處,三面環水,一面臨山,植被多樣,灌木葱蘢,環島水域內,蒲草葦蕩高可過人,茂密連片,最值得一看的當然還要數人工馴化成功的半散養的丹頂鶴。

博物館:是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微觀縮影,體現了向海濕地特性,尤其各種動物栩栩如生。一幅幅白顴築巢,鶴翔雁舞,仙鶴育雛等真實照片,會把你帶入神奇的動物世界。

香海寺:1664年清朝順治初始,在向海建了一座喇嘛廟,取名“青海廟”,一九七二年在“破四舊”中毀掉。一九九四年始,對廟宇進行了重新修復,已故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將其題名為“香海寺”。寺內幾株參天古榆有幾百年的歷史,如今仍是枝繁葉茂,鬱鬱葱葱,人們還賦予古榆美麗動聽的傳説。

蒙古黃榆林:黃榆光觀區距縣城約60公里,那裏有一片亞洲最大的蒙古黃榆林,面積約50平方公里。蒙古黃榆樹是亞洲稀有樹種,屬於榆科、榆屬,是天然次生林,是乾旱地區沙丘崗地上特有的樹種。

向海保護區向海自然保護區最佳旅遊時間系湖河相容衝地貌類型,地勢平坦,河道極不明顯,湖泊、摹、沼澤、水庫相間分佈。沼澤地上生長着茂密的大片蘆葦,大大小小的水泡星羅棋佈,水深一般為3米。這裏年平均氣温4.9℃,年降雨量400-450毫米,年蒸發量在1890毫米,無霜期為170天左右。區內有霍林河、額穆泰河和洮兒河三條水系;窪地中的草甸和摹上,生長着大量草本植物,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放牧區。湖泊與草甸之間,沙丘交錯起伏,生長着天然的榆樹林。四周環境幽靜,魚類及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是各種水禽良好的餌料。大面積的蘆葦,為水禽的棲息繁殖提供了隱蔽的場所。現已調查記錄到鳥類有__年奏,丹頂鶴、白枕鶴、白鶴、蓑羽鶴、灰鶴、白鸛及許多雁、鴨、鷺、鷗陸續結隊而來,在這片廣闊的沼澤濕地中營巢產卵。

據悉,近年來,由於受嫩江流域來水持續偏枯影響,向海濕地嚴重萎縮,濕地面積鋭減,生態環境惡化。濕地面積從3.6萬公頃鋭減到0.36萬公頃,減幅達到90%。向海水庫水位已降至死水位以下,乾涸水面達43.4平方公里,佔水庫面積的63.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6evn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