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通用6篇)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通用6篇)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1

達裏諾爾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的西部,距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經棚鎮約90公里,保護區地跨達來諾日、達爾罕烏拉和阿其烏拉三個蘇木,保護區的西北部與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相鄰,南部為小騰格里沙地的東段,西以錫林郭勒盟和赤峯市的邊界為界,東距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80公里,保護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16°22′—117°00′,北緯43°11′—43°27′,總面積119413.55公頃。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通用6篇)

達裏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也是候鳥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達裏諾爾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濕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態系統,遍佈保護區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濕草甸等構成了佔保護區總面積35.8%的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它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起到了主導作用。保護區西北部的玄武巖台地及湖積平原上是寬闊坦蕩的大草原,這裏發育着內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義的慄鈣土禾草草原。在保護區南部的小騰格里沙地上是別具特色的榆樹疏林草原景觀區,它是草原地帶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在保護區東南部的波狀沙丘中,沙坨地植被與濕地植被鑲嵌分佈,這裏疏林、灌叢、草甸、植被及沼澤植被環狀分佈,從而構成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沙地草原景觀類型。

達裏諾爾自然保護區現已查明有鳥類16目36科160種。在保護區內分佈的國家重點動物中,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保護優先序列屬A級—1的有:黑顴、丹頂鶴、白枕鶴、大鴇、玉帶海雕、黃嘴白鷺等6種;屬A級—2的有:灰鶴、蓑羽鶴、大天鵝等3種;屬中國特有種B級的有:赤頸小天鵝、鳶、雀鷹、普通狂、白尾鷂、灰背隼、紅角隼、黃爪隼、長耳號鳥 等11種。

保護區的涉禽、遊禽的種類和數量在珍稀鳥類中佔絕對優勢,每當春秋兩季,都會有幾千只大天鵝和幾百只白枕鶴、灰鶴、蓑羽鶴等在此棲息,另外還有幾十只大鴇在該地區棲息繁衍。

該保護區有着多樣的生態系統及豐富的珍稀物種資源。從景觀生態系統看,保護區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巖台地——湖積平原——湖盆低地——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生態格局,與之相應的是台地平原及湖積平原植被——低濕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佈。另外,加上以達裏諾爾為中心的湖羣景觀、以達爾罕山和砧子山等組成的山地景觀,為豐富的物種資源提供了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區現已查明有鳥類160種,齧齒類15種,魚類21種,浮游植物72種,浮游動物36種,底棲動物20餘種,高等植物約434種。此外保護區境內還有幾種小型獸類。

保護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物種資源吸引着當今中外的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前來考察、參觀和旅遊,並給每一位來訪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保護區既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發展生態旅遊的最佳場所。這裏到處是景,到處是畫面,來到這裏,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保護區的西部、北部的玄武台地和湖積平原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景觀,這裏綠草茵茵,百花盛開,牛羊在草地上漫步,藍天與綠草間古樸的蒙古包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蒙古人”歌中唱到的“蒙古包的縷縷炊煙,輕輕地飄向藍天……”,使人真正感到藍天離我們那樣的近。

保護區南部的達爾罕山,綠樹成蔭,怪石林立,當你站在山頂可以一覽保護區的全貌。南部是連綿起伏的小騰格里沙地,那裏榆樹疏林、丘間低地、大小不等的水泡鑲嵌分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沙地草原景觀。在達爾罕的西麓,是波光瑩瑩的達裏湖,看上去真是海天一色,遠處的砧子山好像浮在水面,山下湖邊的柳灌叢和沙灘,是游泳、垂釣的最佳場所。

應昌路遺址,也稱魯王城,位於保護區的西部,西靠蘇布爾,南依耗來河,依山傍水,環境幽雅,這裏已被列入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城是元末惠宗妥歡鐵睦爾從大都逃出避難的地方,凡二年病故與此。宣光帝受,識裏達拉在應昌繼位,史書稱兆元。明初建應昌衞,成祖朱北征時,曾四次駐應昌,改名為清平鎮,後城毀於火廢去。

自應昌路向西為鯉魚泡子,這裏羣山環抱,環境幽雅,湖底遍佈泉眼。湖南岸的沙地是茂密的榆樹林,湖北岸是石質低山,傳説康熙皇帝曾在此釣魚。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2

恩格貝意為吉祥,地處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腹地達拉特旗段,離包頭60公里,歷史上,這裏曾綠草如茵,牛羊成羣,後植被破壞,漸次沙化,1989年,中德兩國在此實施風力發電項目,1990年,遠山正瑛教授率志願者前來治沙,至今,他已發動數千日本國民,前來種樹200萬顆。

恩格貝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腹地達拉特旗烏蘭鄉鎮內,總面積30萬畝,過去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如今他已被國家環保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享譽中外,充滿傳奇色彩。

恩格貝為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歷史上是一塊水草豐美、風景秀麗的地方,曾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這裏有默默無言的秦磚漢瓦,這裏有穆桂英徵西時築起的西元城;這裏曾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獨貴龍”運動領袖阿堯爾色那的大本營,這裏有五百抗日將士的忠烈魂;這裏的“天外神石”令人遐思萬千,這裏的“龍泉聖水”讓你氣爽神清,這裏的恩格貝召曾經經燈長明……,然而,戰亂、洪水、濫伐、濫墾終於讓黃沙抹平了這裏的景色,使牧人丟棄了草場,農人捨棄了家園。至1989年恩格貝示範區建立以前,30萬畝土地已幾乎見不到人煙。

萬里張平化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通過各種渠道瞭解這裏的開發情況;原0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親自來這裏考察並植樹。1990年,日本鳥取大學名譽教授、沙漠綠化實踐協會會長遠山正瑛先生以耄耋之年,帶領他的協力隊來恩格貝植樹,使恩格貝的建設具有了國際知名度。目前,示範區內栽植喬木300萬株,種植灌木3萬餘畝,種草5萬畝;引洪開發土地1.2萬畝,種植經濟作物1000餘畝,建起葡萄園兩處80畝、花園100畝、草籽基地300畝、苗圃250畝,植被覆蓋率由過去的5%達到了40%;利用水溝建成蓄水塘壩3處,總蓄水能力達到300萬立方米,沙害得到有效控制,水患得到徹底根治。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沙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新培育的恩格貝新品系白絨山羊被專家稱為我國最有前途的山羊;被人們譽為畜禽業“超級明星”的鴕鳥養殖,已成為恩格貝沙產業的龍頭產業,數量超萬隻,成為我國華北、西北地區最大的養殖基地;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植物成為搶手的綠色食品進入市場。

恩格貝現在已發展成為集沙漠珍禽動物觀賞、大漠風光觀賞、生態農業觀賞、沙生植物觀賞和遊客綜合服務為一體的著名旅遊區。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碧水藍天,綠樹清風,歷史人文,英雄業績,一起構成恩格貝豐厚的文化現象和旅遊資源,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遊者慕名而來。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3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羅布桑加拉錯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始具今日規模。-因召廟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500餘間,佔地300多畝,分佈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築,羣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

五當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枴區東北約45公里的吉忽倫圖蘇木五當溝內的大青山深處。

五當召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景區。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抗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五當召的主體建築,以八大經堂(現存六座)、三座-邸和一幢安放本召歷世-舍利塔的靈堂組成;另有僧房六十餘間以及塔寺附屬建築,全部房舍二千五百餘間,佔地300多畝。-

現存六大經堂為蘇古沁殿、洞科爾殿、卻伊日殿(顯教經堂)、當圪希德殿、阿會殿(密宗經堂)、日本倫殿(菩提道學經堂)等。蘇古沁殿為全寺-誦經之所。這些殿宇規模宏大,均為曲型的藏式建築羣。殿內塑像,壁畫,唐卡(卷軸佛畫)俱全,各殿各有特色,或立高達十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或供高達九米的黃教始0喀巴銅像,或0金剛像,或供奉白度母和綠度母塑像等。三座-府邸在阿會殿的南面,其中洞科爾-府規模宏大,為第二世-熱西尼瑪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所建。左右是接待多倫諾爾匯宗寺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和章嘉國師而建造的兩座府邸。[6]

建築物外牆潔白方整,開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頂為平板式四方形。主要建築坐落山谷內一處凸出的山坡上,包括蘇古沁獨宮、洞闊爾獨宮、當圪希獨宮、卻衣林獨宮、阿會獨宮、日木倫獨宮、甘珠爾府、章嘉府、蘇波爾蓋陵等,兩側還有一座座-居住的房舍。鼎盛時期廟內-有千多人。

蘇古沁獨宮坐落全廟的最前部,是舉行全體-誦經的場所。經堂內的立柱全用龍紋的栽絨毛毯包裹,地上滿鋪地毯,牆壁繪有彩色壁書,後廳及二、三層內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及歷代佛師。在蘇古沁獨宮西面與其並列的卻人林獨宮,是講授佛教教義的地方,殿內的十公尺高釋迦牟尼銅像是全召最大的銅鑄佛像。高踞這兩宮之上的,是洞闊爾獨宮,是講授天文、地理的場所,門楣上懸掛著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覺寺”匾額,宮前有講經台,是-學經和口試之處。阿會獨宮位於山坡最高處,是傳授醫學的學部。日木倫獨宮為教義學部,專門傳授-歷史、教義、教規。

主要建築位於山谷內一處突出的山坡上,主體建築由六殿、三府、一陵組成,兩側還建有一棟-舍房。全廟佔地面積約300餘畝,殿宇和倉房2500餘間,整個建築採用西藏式建築風格,平頂方形樓式結構,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其中最大的建築為蘇古沁獨宮,裏面供奉着最大的銅鑄佛像,以及釋迦牟尼,黃教創造人宗喀巴及歷代佛師,蘇古沁宮的西邊為講授佛教教義的卻依林獨宮。蘇古沁宮東側上面即為五當召的中心建築,洞闊爾獨宮,緊靠其後的為圪希德獨宮,另外還有阿會獨宮和日本倫獨宮。除六殿外,三府為甘珠爾府、章嘉府、洞闊爾佛爺府,以及山坡最上層的蘇波勒蓋陵,即塔陵。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4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公佈的4A級景區,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過整體維修後,更具宗教藝術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世界之最。普寧寺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公佈的4A級景區,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普寧寺是乾隆時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廟,是一所漢藏結合的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徵;後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融為一體,結合的相當完美

普寧寺始建於1775年,1961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廟佔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築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輝煌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整座寺廟平面佈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佈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20xx年,普寧寺被評為我國首批5A級佛教聖地。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地理位軒適中,建成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佔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台吉達瓦齊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寺。普寧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普寧”普天下安事羲。

普寧寺的總平面佈局呈縱深對稱式格局,一條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要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普寧寺的建築風格明顯分為兩部分,前部採用“伽藍七堂”式佈局,後部採用“蔓陀羅’式佈局。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5

國家地質公園——百里峽 百里峽由三條峽谷組成,全長105華里.峽谷分佈形如鹿角,最外邊一條被稱作 “蠍子溝”:全長25華里,在百里峽景區入口處有一“仙官引路”景點將遊人引進蠍子溝,此溝長達25華里,因溝中遍生蠍子草而得名。該草形如幼桑,如肌膚觸動其葉,頓覺疼痛難忍,但少時即愈。蠍子溝內有“龍潭映月”、“摩耳崖”、“鐵鎖崖”等壯景,令人歎為觀止。

中間的一條峽谷為“海棠峪”:因溝內遍佈海棠花而得名,全長35華里,此處翠壁兀立,叢巒萬仞,直插雲天,令人望而生畏。沿溝遊覽,奇險的“老虎嘴”,狹窄的“一線天”,維妙維肖的“回首觀音”,規模宏大的“下天橋”和“上天橋”等奇絕景觀,使遊人目不暇接。每逢仲夏時節,野生海棠花開滿溝谷,清香四溢。

第三條峽谷被稱作“十懸峽”,因溝內分佈着數十處弧形的懸崖而得名,全長45華里。此溝長達45華里,因峽谷內分佈着十幾處造型各異的懸崖而得名。進入峽谷,“抻牛湖”瀑布、靈芝山“水簾洞”、弧形懸崖形成的“不見天”、令人費解的“怪峯”、峭崖剔透的“雄獅出世”等景點映入遊人眼簾。可謂步步有景、如入童話世界。

三條峽谷全長105華里,故此得名“百里峽”。峽谷內奇巖聳立、絕壁萬仞、草木橫生,千奇百怪的巖溶壯景集雄、險、奇、幽為一體,構成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百里畫廊”。

內蒙古古蹟導遊詞 篇6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貞女祠始建於宋代以前,明萬曆年間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台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牆內有前後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廟後建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觀賞區——孟姜女原及東西配殿,再現我國四大民間傳説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

孟姜女廟是長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產物。初臨孟姜女廟的人,常常會感慨於108級石階深深地寓意,更感歎這小小廟宇歷經千年的頑強“生命力”。廟內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隴上橫額“萬古流芳”,兩邊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之情。譽為“天下第一奇聯”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ò;fú yú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表面看雖是文字遊戲,卻包含着人生哲理,讓後人產生無限遐想,從中可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藴和內涵。  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説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説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孟姜女廟傳説:  傳説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裏。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分享。忽聽葫蘆裏傳出一陣陣不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説:“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裏的長者來斷。長者説:“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裏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做完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在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雲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代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説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萬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潵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萬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飢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説邊連連告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43gzq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