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8篇)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8篇)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

“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8篇)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飄飄處處間。”

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的詩句,描寫到驪山的風光。優美的詩句把我引入到風光秀麗的驪山之中。

驪山位於西安東方,距西安有二十多公里。那裏樹木蒼鬱,遠遠望去好似一匹驪馬,驪山因此而得名。

山腳下,有風景優美的華清池,碧波盪漾。鬱鬱葱葱的樹林中鑲嵌着造型優美的亭台樓閣。有楊貴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貴妃池”。驪山的半山腰,有“捉蔣亭”。那是“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捉住蔣介石的地方。驪山東有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一號坑已經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雕塑精美,造型生動,。有將軍俑、士兵俑,有跪着的,有站着的,他們的着裝、頭式各不相同。他們一列列,一排排,陣容整齊,威武雄壯。因此而名揚中外,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驪山,是我遊過最優美的地方,我愛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風光。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們好!

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小丁”,名字叫丁一航。今天,

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驪山。

我們首先來到了驪山腳下,感覺驪山很高,突兀森鬱,樹

木非常多,讓我們來乘坐驪山索道吧,在上面,看臨潼非常

大,非常壯觀。有人這樣稱讚過:南視廣臨潼,西看古長安,

北望渭河水,俯覽華清宮,因此許多人看了都感到非常吃驚。

現在,我們來到了驪山頂上,先來到了鳥語林,林裏有許許多

多的鳥類,如:白鴿、鸚鵡,路上還可以看到野山雞。可以讓

人感覺到有一種大自然的感覺。接下來我們來到了道廟,裏面

曾是陝西省著名道人的聚集之地,至今裏面還有一些僧人在裏

面拜佛、唸經,我們也可以進去拜佛、求籤,以求平安。然後

我們來到了烽火台,這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的地方,當

時,周幽王得到了一個美女,名叫褒姒,但她整天悶悶不樂

的,周幽王為了讓他笑,就聽信了奸臣的話,在烽火台上點

火,諸侯以為敵人來了就領兵來看,結果撲了空,褒姒看了,

就給笑了起來。後來,敵人真的來了,諸侯以為是周幽王在和

褒姒玩,就沒來,結果周幽王被捕,周朝便衰落起來了,這就

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下面我

們來到的地方也同樣具有歷史意義,是“西安事變”的兵諫

亭,當時楊虎城、張學良等人帶兵在此地威脅蔣介石聯共抗

日,蔣介石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後來,才有了“國共合

作”。因此這個地方在全中國都非常有名。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我叫,是西安中國國際旅行社的英文導遊。我的司機師傅叫,車號:,他的車開的很好。今天為大家導遊,很高興和大家在一起度過這愉快的一天。我幹導遊工作已二十年了,我喜歡導遊工作,我將盡我的努力為大家服務,有什麼地方講不清楚,歡迎大家隨時提問。今天我們去遊驪山,驪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結合的旅遊勝地,它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遺址在方圓二十里的範圍之內如此集中如此絢麗多彩,非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遊驪山勝景,觀中華古今”確實當之無愧。整個旅程需要三個小時,祝大家旅途愉快

二.沿途導遊

從西安市去驪山風景區三十公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沿途要經過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國有句俗話叫“走馬觀花”,我們現在是走車觀花。

請諸位看看北邊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牆,這城牆非但是中國,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它建於十四世紀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為秦王坐陣西安。秦王特燒大磚,修建了它,包括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樓和城中的鐘,鼓樓。城牆周長十二公里,城牆上寬12—14米,可以十馬並行,費時八年方才完工。城外有寬約二十米護城河圍繞,城上女牆上有炮樓,牀子駑等守城利器。從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餘年,它從未在戰爭中被攻下過。這些年一些電影、電視劇涉及古代攻城戰守的場面,好多都是在這裏取景拍攝的。

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叫咸寧路,靠我們左邊,那林木叢生欄杆圍繞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園-----興慶公園,興慶公園舊址是大唐王朝興慶宮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長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餘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興慶宮是唐朝黃帝專門閒樂的大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便在這裏住過很久,大詩人李白還為她寫過有名的讚美詩《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興慶宮的南面為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們常喜歡清靜,來這裏讀書和複習功課。

現在我們的汽車在西安東二環路行駛,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來,西安和全國各大城市一樣,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陸續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外,,三環(第三環城路)以列入開鋪計劃之中。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4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譽的景緻旅行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而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裏始終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貨色連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絢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古蹟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延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故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遊幸離宮別館,繡嶺温湯皆成佳境。”

驪山美如錦繡,又名繡嶺,以石甕谷為界分為東繡嶺、西繡嶺。 驪山曾是帝王遊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蹟隨處可見,神話傳説層出不窮。“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落日斜陽裏彤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温湯流晝夜,多少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對驪山勝景及其歷史位置做了適當而正確地概括。遠在上古時代,這裏曾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之處;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上演了一幕“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歷史鬧劇;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墓建於驪山腳下,還留下了馳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唐朝時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戀情故事,就連逃難而來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遊玩吃苦,這是驪山滄桑的閲歷,也是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見證。

~ · · ·

驪山不僅天然景觀奇麗,而且有幾十個聞名的文物景點勝蹟,古往今來,驪山給人們留下美妙的回想,登驪山別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階路把有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 石甕谷、舉火樓、遇仙橋、秤錘石、雞上架、三元洞、風箏翻身等古蹟連在一起。遊人可拾級而上或乘坐驪山索道纜車登山至烽火台。縱目遠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條玉帶飛舞在綠野之間,俯視山下,風景如畫,遊人熙攘。

驪山半山腰有一塊上有金黃菌鏽的巨石,眺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紋。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外形似一隻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涼亭。這裏是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處。五十年代改名為“捉蔣亭”,並在亭內正面上方石壁上題詞,敍述“西安事變”大略經由。近年改名為“兵諫亭”。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5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 《古蹟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遊幸離宮別館,繡嶺温湯皆成佳境。”

名稱由來

傳説遠古時天塌地陷,百姓遭難。天神驪山老母帶着兩個女兒下界來煉石補天。驪山老母和大女兒煉石,小女兒變成一匹飛馬馱着母親和姐姐飛上飛下,最終補好了天。可是,有一條黑龍又從被天砸壞的地底鑽了出來,用洪水淹沒了大地。驪山老母和兩個女兒又制服了惡龍,拯救了人們。然後,她們開始煉石補地。等把地補嚴後,小女兒由於疲勞過度,沒有來得及變過本相就卧在地上休息了。等她一覺醒來,看到四周山清水秀,環境優雅,就決定留在這裏。她變成了一座大山,樣子很像一匹黑色的驪馬卧在人間。這就是驪山。

驪山傳説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峯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峯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峯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説中的女媧而建的。

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峯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裏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説,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延安革命舊址的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共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山革命舊址在延安北門內鳳凰山麓。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縣)遷到這裏。中共中央在此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中國代表大會、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鳳凰山麓有毛澤東舊居,毛澤東曾在這裏會見白求恩大夫。這裏還有紅軍總參謀部舊址、朱德舊居、劉伯承舊居等。1938年11月,日軍飛機轟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機關由此遷往楊家嶺。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領導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棗園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麗,環境清幽,交通方便,終年遊客不斷。1996年,第五屆中國大學生運動會“世紀之火”火炬傳遞活動採集“革命之火”火種的儀式在棗園隆重舉行。棗園已成為中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7

“陝北是個好地方!”毛澤東的名言令陝北聲名遠揚。陝北之北的榆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方神祕的聖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淵源、眾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藴、淳樸的風俗民情、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罕見的能源寶藏,集中凸顯了榆林驕人的特點,展現了榆林無限的魅力!

榆林獨特的自然環境。榆林市地處陝西北端,位於東經107ο28"—111ο15",北緯36ο57"—39ο34"之間,氣候屬暖温帶和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0℃,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榆林市 榆陽、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米脂、綏德、子洲、佳縣、吳堡、清澗1區11縣,總人口350多萬,面積43578平方公里,位於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長城橫跨東西,黃河縱貫南北,地域廣闊,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榆溪河、無定河兩岸水田連片,堪稱“塞上江南”;長城沿線有防護林帶,牛羊成羣;紅鹼淖和諸多沙湖魚肥水美,景色迷人;黃河岸邊廣植棗樹,盛產雜糧。

榆林悠久的歷史淵源。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邊小橋畔和橫山石馬土瓜 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而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榆林魚河堡和橫山油房頭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遍佈無定河兩岸和黃河邊。據《水經注》載,帝源水即當今榆溪河,學者稱榆林是黃帝部族的重要發祥地。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設置上郡,修築長城。公元420xx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統萬城建立大夏政權。北宋時期這裏是中原與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點地帶。質言之,從遠古時期起,在這方神聖的土地上就有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並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長劇。榆林城1986年已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榆林眾多的著名人物。歷史上秦朝扶蘇和蒙恬,漢朝李廣,唐朝尉遲敬德、郭子儀,宋代范仲淹、楊家將、折家將,明朝餘子俊等名將都曾鎮守於此。本市先後湧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楊家將楊繼業、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張獻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英雄人物。榆林是革命老區,民-主革命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1920xx年在綏德師範建立了陝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1920xx年發動的清澗起義是西北地區向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1935年中央紅軍到陝北後成為抗日戰爭總後方。毛澤東等轉戰陝北期間在我市8個縣30多個村莊戰鬥生活一年多。革命戰爭年代,榆林湧現出李子洲、高崗、劉瀾濤、馬文瑞、張達志、閻揆要、郭洪濤、賈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職業革命家。

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藴。從最近榆林毛烏素沙漠腹地和吳堡後寨子峁等處的龍山早期文化遺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長城、漢墓出土的大批畫像石和壁畫,唐宋以後修鑿的寺廟、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顯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氣息。唐杜甫詩《塞蘆子》、韋莊詩《綏州》是詠榆林山川抒發情懷的佳作。宋代范仲淹鎮守延綏時寫下《漁家傲?麟州秋詞》。科學家沈括駐守綏德時寫就名作《夢溪筆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石油命名的人。康熙帝巡榆林寫有《出塞》詩。毛澤東在清澗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大公報》主筆張季鸞發表大量時評。李健侯著作《永昌演義》。柳青創作《種穀記》、《銅牆鐵壁》。路遙寫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還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東方紅》,以及民間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澗道情、白雲山道教音樂、秧歌、嗩吶、道情、剪紙、石雕、泥塑等,都承載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藴。

榆林淳樸的風俗民情。榆林是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結合處,千百年來這裏是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的前沿,從而形成獨特的風俗民情,至今古老的習俗還有殘存。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戀故土,不肯遠徙,安於故習,不善經商。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勞儉樸,待人誠懇,好客守信,平素極能吃苦,也極能忍耐,堅韌不拔,敢於鬥爭,一旦奮起,堅強果敢。北部六縣區受草原文明影響畜牧業發達,羣眾住柳笆庵子、磚瓦房,喜吃肉食、飲白酒,許多人穿皮衣,好動。南部六縣以黃河文明為主,以農耕為主,羣眾住窯洞、食雜糧、穿布衣,戀故土,不喜外出。榆林人重婚喪禮儀,對傳統節日也頗重視。羣眾信仰呈多元化,無固定儀式,農村文娛活動少,所以羣眾好趕廟會,好看戲、聽説書,也藉機探親訪友、買賣貨物和談情説愛。

介紹陝西驪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小導,歡迎大家來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參觀。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因為1978年9月法國總理希拉剋在參觀後説:“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那麼在參觀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姓贏名政,他13歲繼位,22歲加冕親政,39歲時力挽狂瀾,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統一以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為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同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修築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直道”;統一車軌、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為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築長城;在南方開鑿興安運河;秦朝的疆域逐漸擴大。

1973年4月,幾位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陶俑殘片和古代青銅兵器開始,經考古工作者的鑽探、發掘,目前共發現三座兵馬俑坑,我們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編為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現在,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馬俑一號坑,它是整個軍陣的主體,也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為坑道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看出土陶俑6000餘件,戰車50餘乘,是一個戰車、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一號坑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組成,整個大軍基本面東而立。前鋒分三排,站在俑坑最東端的長廊裏,均手持長兵器;南北兩側合尾端分別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傭,他們是方陣的兩翼合後衞,擔任着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防止敵人旁敲側擊或從背後偷襲;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宏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説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燒製時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參觀二號坑,二號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一半,約為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型軍陣,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弩兵陣,在俑坑東端突出的部分;第二個是位於南半部的車兵陣;第三個是位於中部的位於中部的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第四個是位於北半部的騎兵陣。這四個方陣有機結合,能守能攻,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敏捷,可謂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的軍陣。二號坑是正在發掘中的俑坑,經初步挖掘,出土了很多典型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跪射傭,他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手握弓弩,做準備射擊狀,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再看看旁邊的這座將軍傭,他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翹尖履,雙手交叉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朵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

大家可能都聽過“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句名言,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相信三號坑的參觀將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僅有四馬、一車和68件陶俑。坑內武士環繞周壁、兩兩想向,夾道式排列,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銅殳。在二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並結合史料分析,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是整個軍陣的指揮中心——軍幕。

如果説兵馬俑是奇蹟,那麼銅車馬則是奇蹟中的奇蹟。1980年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座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了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着,因年代久遠木槨腐朽,上面填土重壓,銅車馬被砸成3000多個碎片。但慶幸的是,車馬坑未被盜掘,車的原始位置,車輿結構、系架關係基本清楚,經過考古學家近八年的修復,終於恢復了原貌,其中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在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考證,這兩輛銅車馬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製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遊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台曾使多少人讚歎不已!因此它們被稱為“青銅器之冠”。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輛銅車馬修復後的實物。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象徵着皇帝鑾駕的一部分。前車駕車人站立駕車,後車駕車坐姿駕車,根據古代的“立式為高,坐式為安”的原則,我們把前車叫“立車”,後車叫“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前車“立車”車體較小,通長2.25米,高1.52米,總重量1061公斤。高高的車棚蓋似車廂撐起的一柄傘,既能遮陽避雨,又使乘車者遠望四周,“傘”頂呈圓形,車廂為橫向長方形,因為古代的人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每個車輪上有三十根輻條,古代人以三十天為一個月,以車輪象徵着日月輪轉。當車子轉動起來,駕車人立於其中,頭頂天,腳踩地,就將一個“天圓地方”,日月輪迴的宇宙觀念藴含其中。接下來,我們看二號車“安車”,安車結構較為複雜,通長3.17,通高1.06米,總重量1241公斤。車上有一橢圓形的車棚蓋,車廂分為前後兩室,前室較小,供御手乘坐,後室寬大,有三窗一門,是主人乘坐的。此車也叫輼輬車,門窗“開之則涼,閉之則温”。公元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於河北沙丘,就用的是這種車運回咸陽的。

秦始皇兵馬俑自開館以來,已接納了海內外遊客4000多萬人,但目前發現的仍只是秦陵的冰山一角,隨着博物館的建成,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秦陵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洲賓朋的到來。屆時,歡迎大家再次光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xnnl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