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古鎮導遊詞(精選12篇)

古鎮導遊詞(精選12篇)

古鎮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木瀆古鎮旅遊!木瀆位於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個風景區,以吳越遺蹟、山林石景和木瀆古鎮為特色,既有山林之勝,又有園林之美。

古鎮導遊詞(精選12篇)

現在,我們就到木瀆古鎮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座石牌坊,上坊寫着“瑞門入勝”四個字,也就是説,當我們跨進這座吉祥門,就走進了古鎮悠遠的歷史畫卷。説起木瀆的“古”,我給大家講一下木瀆之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這裏大興土木,修姑蘇台,建館娃宮。木材源源而至,竟把這一帶的河流港瀆全部堵塞,稱為“積木塞瀆”。“木瀆”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這條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由伍子胥建議並率眾開鑿,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稱此河為“胥江”。

河邊的這條長廊稱河棚,全長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與民居邊成一體,為上街賣菜的菜農、船民和過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曬,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河棚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彷彿姑蘇園林中一道貼水的長廊,風姿綽約,平添了幾分美感。

大家看,這兒有兩座橋,一座叫“斜橋”,一座叫“邾巷橋”,兩橋一橫一堅,取袂而築,相依相偎,因而又稱“雙橋”。請看。從太湖來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銅坑的香溪在斜橋下合二為一,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斜橋分水”。

木瀆不僅是一個水鄉古鎮,由於鎮上私家園林眾多,因而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現在我們要參觀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見長的私家園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於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佔地約十畝。它的佈局為前宅後院,坐南朝北,有照牆、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羣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範。

這裏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邠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後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採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築結構較為別緻,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並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採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於一體的建築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釐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佔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着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進入內宅,我們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寶:磚雕門樓。這座磚雕門樓建於清嘉慶年間,磚雕內容均為戲文圖案,有“漁樵耕讀”、“太白醉灑”等,表現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間四字“通德高風”,既高風亮節的意思,是馮桂芬的又一位恩師潘世恩所寫。

內廳名叫芙蓉樓,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來表達主人的高潔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的意思。

後花園面積很大,園中有亭榭廊軒,點綴在紅花綠樹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們在山頂的含山亭可登高望遠,俊逸挺秀的“吳中第一山”靈巖山一下躍入您的眼簾,激起你對吳王、西施故事的無限遐思。

木瀆鎮上有兩處“雙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有“小雙橋”之稱的西安橋和小日暉橋。站在西安橋上向東望去,就是百步之遙的東安橋,兩橋一座精緻,一座雄麗,遙相呼應,俗稱“姐妹橋”。站在橋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漁火”。每逢夜幕降臨,岸上的萬家燈火,滿天閃爍的繁星與江中的點點漁火相映成輝,讓人留連忘返。

這是虹橋,始建於宋代。每當夕陽西下,放眼西望,可見夕陽正和香溪、虹橋形成一線。遲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綵綢,給兩岸的粉牆黛瓦披上襲朱紗,絢麗無比,這就是木瀆十景中著名的“虹橋晚照”。

我們現在正走在山塘街上,這是一條百年老街,當年康熙、乾隆就是沿着這條街登上靈巖山的。由於山塘街背倚靈巖。面臨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時候有許多達官貴族在此居住。接下來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末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古鬆園。

古鬆園的主人蔡少漁早年在上海經營洋貨生意,發達後回鄉造屋置地,有良田萬頃,從這幅《古鬆園鳥看圖》可以看出,古鬆園小巧精緻,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

穿過門廳,進入天井,回首可見一座磚雕門樓,門樓上下坊分別刻有“老子西遊入關”、“瘋僧掃秦”、“將相和”、“截江奪鬥”、“張羽傳書”、“甯戚飯牛”等一組歷史故事,字枋為“明德惟馨”,兩側兜肚分別為“張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尤其“張良拾履”中的拱橋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紋,生動逼真,有極強的質感,充分體現出雕刻技藝的精妙。

這是一座抬樑式大廳,是主人接待貴賓和操辦紅白喜事的地方。正廳為仿明建築,步杆和內四界的樑架上各有四對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稱紗帽廳。棹木上透雕了各種戲文故事,樑頭的山霧雲和抱樑云為“鶴鳴九皋”圖案,氣韻生動,精妙絕倫。最有意思的是明間樑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隻琵琶,名為“八音聯歡”,寓意喜慶歡樂。

這是樓廳,只五間,兩側有廂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隻倒掛花籃,樓上軒樑雕有十六隻鳳凰,因而人們又稱為“花籃樓”或“鳳凰樓”。鳳凰樓是東山雕花大樓的前期作品,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如出一轍,這裏的所有雕刻均為吉祥圖案,民間稱為“討口彩”,如明間檐枋由東而西分別刻有畫、書、信、元寶,稱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次間檐枋刻有花籃、箱子、寶劍、葫蘆等,俗稱“暗八仙”;廂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風火輪、珊瑚、銅鼓等八件寶物,雅稱“八寶”,樓下是“木瀆名人館”,介紹了木瀆鎮上66位歷史和當代名人,圖文並茂,大家看後會對木瀆歷史有更深層次的瞭解,樓上是“書法藝術館”,集中展示了我們木瀆“書法之鄉”100多位當地書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樓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古鬆園的後花園,在花園東側有一棵羅漢松,高逾十米,為明代遺物,據《吳縣誌》記載,此樹已有五百多年樹齡,蔡少漁“古鬆園”之名既因此樹而來。不遠處有一株銀杏,粗可盈抱,枝幹挺拔,秋天果實盈枝,初冬則滿樹金黃,為前宅後院帶來一片喜氣。

後花園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以雙層長廊把亭台樓閣連成一個整體,置身雙層曲廊之上,既可近攬古鬆翠色,又可這矚靈巖山景,這樣,古鬆園雖小,但於局面促之中,能領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為蘇州私家花園的精巧之作。

沿着山塘老街,我們繼續往前漫遊,身邊是靜靜流淌的香溪河,傳説吳越春秋時,西施住在靈巖山館娃宮裏,每日用香料沐浴,這洗粧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滿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着香溪漫步,我們就像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吳宮花草的芳香。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木瀆最大的私家園林——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它門對香溪,背靠靈巖,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遊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裏遊園、看戲、品茶、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順着門前的山塘街道,前往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這就是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經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遊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處,必賦詩題字。當他見到這條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絕,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口占七律一首。後來,這首七律被當地官員鐫刻於碑,置於亭內,與對面的明代怡泉亭兩相映照,成為古鎮一大景觀。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遊”之類的詩題得太多了,據説他在位的60年中,作詩達41800首,平均每天達2首,因此,後人對他的詩題和書法見仁見智多有褒貶。他自己也覺得題詩太多,説是“五集篇成四萬奇,自賺點筆過多詞”。但是,後人對乾隆的重臣,體紅客大學士劉墉的書法卻是推崇備至,稱他“濃墨宰相”,為一代書家之冠。現在我們看到的虹飲山房的匾額,就是由劉墉親筆題寫。

當年,乾隆皇帝住在靈巖山行宮,而那些詞臣隨扈則住在虹飲山房。據信吏記載:劉墉曾二度在虹飲山房下榻,與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這“程子四箴”四個大字,就是劉墉專門贈給徐士元的。這個“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學家程熙、程灝,兩人為親兄弟,同學於周敦,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官至崇政殿説書,反對王安石新政,主張“專人慾,存天理”,壁如寡婦再嫁,他認為是大逆不道。為封建統治者辯護。所謂“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讀書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這是虹飲山房的鎮園之寶:龍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當年康熙南巡駐蹕靈巖山行宮時的聖駕專座。後來乾隆遊木瀆時也坐過。它是用千年紫檀精製而成,九條金龍纏繞騰飛,顯示出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尊。這隻龍椅原來一直保存在靈巖山上,文革中論落民間,最近虹飲山房修復時從民間收受而來。

虹飲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徐士元有個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園中詩酒為樂,而且酒量極大,號稱“虹飲”又因宅園毗鄰虹橋,虹飲山房之名即由此而來。徐士元嗜飲卻從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規蹈矩,尤其對父母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為討二老歡心,他專門在園中建造了這座古戲台,每逢春秋佳日,請來戲班子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瀆,必遊虹飲山房,而且一定要在這裏看戲。據説,有一次,乾隆看戲看得高興,還親自登台,舞劍助興,這倒真有點與民同樂了。

不過,與乾隆爺一起看戲,一般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待遇,能在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戲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員,其他地方官員和鄉紳只能在戲台兩側的看樓裏觀賞,而且這戲台四周都有大內侍衞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內的。

在戲台兩側的廊牆上,陳列着明清及至民國時期吳地名人書寫的對聯65幅,稱為“吳中聯墨寶鑑”,所選名人大都與木瀆有關,而且都是書壇一代大家,有着極深的藝術造詣。廊內還陳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為重臣大吏、進士舉人榜書題寫,書法精美,風格各異,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橫生,極具收藏和欣賞審美價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盡情瀏覽一番,細細品嚐玩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東園,這裏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隱園,以老樹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稱。乾隆初年,此園被徐士元購得,增築廳堂四進,主要用於生活起居,又在後園中疏池開徑,疊石栽花,成為一處精巧雅緻的宅第園林,既可與古戲台娛樂區相連,又可自成一統,十分清靜閒適。

這是轎廳,名為“離茨堂”,是當年徐士元迎客停轎的地方。“離茨”二字出自《離騷》,有“茨錄施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句,“茨錄施”皆為惡草,徐士元將其借喻小人,告誡自己近君子,遠小人,故以此為轎廳之名。

這是大廳,主人舉辦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招待貴賓的地方。中堂為《古木慈鳥圖》。表達了徐士元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兩側字畫值得一讀,其中這幅《春山訪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詩作,詩意清新脱俗,寄託了詩人幽居隱逸的情懷。另一首是《夜讀山房》,作者談汝龍也是木瀆人,康熙南巡木瀆的時候,談汝龍作為木瀆秀才,當面向康熙獻詩一首,深得賞識,被欽取進京,入內庭任纂修,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祕書。

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這座東園為陳家購得。陳家的外孫女沈壽從小在這裏長大,隨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學習女紅,用功不輟,終成一代“刺繡皇后”。這座樓廳就是當年沈壽的繡樓,名“雪宦樓”,如今,我們在這裏佈設了沈壽紀念館,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沈壽的生平、藝術成就和獲獎情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桂花飄香時節,沈壽出生於吳縣,即現在的蘇州喬司空巷。沈壽7歲的時候,開始在木瀆外婆家生活,為姐姐沈立穿針引線,學習繡藝。第一幅作品為《鸚鴻圖》,12歲時繡成《秋雨月上圖》。驚動長輩,15歲就以繡藝聞名姑蘇。

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20歲的沈壽與紹興秀才、書畫家餘覺結婚,住在蘇州範莊前。五年後,隨餘覺遷居上海。

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沈壽與姐姐沈立、學生餘靜芬等人繡成“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兩幅壽屏,進獻慈禧,被慈禧磁後稱為“絕世神品”,人專旨農工商部領“四龍寶星”四等商勛,並親書“福”、“壽”二字分賜餘沈夫婦。沈壽原名沈立芸,得慈禧賜書後改名沈壽,並改號為“雪宦”。這時,朝廷採納農工商部建議,設立好繡工科,亦稱皇家繡工學校,沈壽為總教司,餘覺為外事總辦。11月,餘沈夫婦赴日本考察美術學校教學,第二年1月回國,帶回各種畫冊87本和刺繡小屏一架以及金線、顏料等,開始嘗試以西洋版畫及攝影圖片為繡稿,開創“仿真繡”技藝,其貢獻具有劃時代意義。

光緒三十二年,沈壽用“仿真繡”技藝繡制了我國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繡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參加意大利都朗博覽會獲一等獎,被授予“世界至大榮譽最高之卓越獎狀”,被譽為“神針”。

辛亥革命爆發,沈壽的女工繡工科解散,餘沈夫婦去天津創辦自立繡工傳習所,1920xx年,應張騫之邀,沈壽去南通任女工傳習所所長,為南通培養繡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國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博覽會,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獲博覽會一等獎,聲名遠播,被譽為“繡聖”。

1920xx年10月沈壽患病。卧病期間,沈壽口述自己一生繡技的經驗理論要點,由張騫手記整理成《雪宦繡譜》,開中國工藝專書之先河。在此期間,沈壽還抱病繡成了她一生中最後一幅作品《女優倍克像》。1920xx年6月8日(農曆五月九年級),沈壽病逝,終年47歲,葬南通黃泯山。

作為一代刺繡皇后,沈壽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刺繡藝術人才,為蘇繡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榮譽。這就是沈壽的大弟子金靜芬,解放後蘇州刺繡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位是沈壽的侄女沈粹縝,也就是鄒韜奮的夫人,這是他們的全家福,中間就是鄒家華。沈壽是蘇繡的驕傲,也是木瀆的驕傲。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園,這裏原來是明代東林黨人五心一的別墅,建成於崇禎四年,即1631年。當時,五心一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被削籍遣歸。先在蘇州建造田園居,也就是現在拙政園的東園部分,仍嫌城中煩囂,便在木瀆香溪之濱建秀野園,時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園中游觀酬唱,排遣情懷。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後做過太僕卿(相當於現在的中宣部副部長)、應天府甲(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少司寇(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

大家都知道,我們木瀆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園林古鎮,而且是乾隆六次到過的地方。因此,在修復虹飲山房過程中,我們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間有關清代皇牘文化的珍藏之物,現在,就請大家隨我去欣賞一下這些鎮園之寶,稀世珍品。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聖旨館,這裏陳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的二十道聖旨。平時,大家在古典戲劇和影視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一位皇宮太監手捧黃綾在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見過皇帝詔書和聖旨的人卻寥寥無幾。

那麼,真正的聖旨又是怎樣的呢?

所謂“聖旨”,是民間對皇帝“詔書”、“封詔”的尊稱。“詔書”專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當於現在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聘用文件”之類。“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聖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聖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長,寬33釐米。為什麼這樣長呢?一是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蹟。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思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後人。二是清代聖旨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於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聖旨的假冒偽造,古代聖旨還有它特定的防偽標誌。請看這些聖旨的兩端,有兩條上下翻飛的銀龍,中間是“奉天誥命”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聖威武,又動感壯美,這就是清代聖旨的防偽標記。

從聖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被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雲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

對於聖旨的保管,歷代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官員得到皇帝授予的聖旨後,就把聖旨小心翼翼地珍藏於祕箱內,而另外複製木刻匾牌懸掛於殿堂之上,以顯示家族之榮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盜導致毀失者,經申請複議,准許給予補給;如果是因為收藏保管不慎導致蟲蛀、損壞者,輕者罰俸祿六個月,重者革去官職;最為嚴重的就是將聖旨典當,則違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奪繳還外,還將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論處。

明清二代專門書寫聖旨的人稱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須是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學士,擅長書法,文采飛揚。我國著名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擔任過“庶吉士”,專門書寫聖旨。因此,歷代聖旨的字跡圓潤飄逸,行文遣詞相當洗練,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聖旨用料的質量,還反映了當時國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聖旨用綾都很講究,到了後期,用料越來越美。清看這幅光緒聖旨,它的用絲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樣了。偽“滿州帝國”傀儡皇帝溥儀索性將聖旨改為“指敍令”,其玉璽也由“司法部門”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後期因其專權保守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不過,她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達的這份公告全民的“一視同仁”懿旨中,卻有其非常進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廢除滿漢不準通婚的禁令;二、勸阻漢族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其恢復自然;三、禁止在漢女中選秀女。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一項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餘年中,有狀元750餘人,進士11萬餘人,舉人上百萬。中國曆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無不與這一制度有着密切的聯繫。西方文官考試製度的建立亦淵源於中國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觀。

這是一份由户部開出的“執照”,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姓名,如果該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沒有考試資格。考生持有這份“户部執照”後,就可以到國子監換取這份監照,等於現在的准考證。古代雖然沒有照相機,但可以通過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繪得一清二楚:“根據户部冊報,温世壽,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人,年十五歲,身巾、面白、無須------

這是一套光緒二十年河南鄉試題目。共分三場,第一場為“四書”三題,第二場為“五經”五題,第三場為“第”五道。這是一套完整的鄉試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賢鄉試卷1—3場真跡,十分珍貴。清鄉試要求嚴格,起首為考生姓名、面形、年齡、描述,後書三代姓名,並印有監考、關防以及收卷官(分內收掌、外收掌)、彌封官、卷八官等官印。鄉試考取者即為舉人,三年後方可進京參加會試、殿試。

這就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試卷——殿試卷。殿試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後改為保和殿)舉行,考中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一份殿試卷,雙面書寫,書法功力深厚,內容切題,用語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學習範本。

封建科舉考試可謂考場森嚴,但依然擋不住各種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這件絲綢夾帶長45釐米,寬38釐米把它雙面書寫對摺成兩部分,便於考生藏於鞋內。每個字只有2—3毫米,筆劃細如髮絲,書寫俊秀,共有2萬8千餘字,包含了《四書》的全部內容和批註。此書如此之小,顯然是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書商卻在扉頁上寫有“幸勿誤帶入場”的字樣,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無非是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餡而牽連到自己。

這裏展示的是清代官服、頂戴以及其它宮廷用品。

明清官員着補服源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朝沿用,文武官員各分一至九品,文官補子用禽鳥紋,武官補子用猛獸紋。各縫製在前胸和後背,是顯示官銜高低的明顯標誌。這裏陳列的是明朝二品文官補子,錦雞圖案,全部圖案用彩色金絲盤制而成;這是二品武官補子,獅子圖案。這裏還個別陳列着清朝五品文官的白?補子,六品文官的鷺鷥補子。

清代官服做工考究,配色鮮麗明朗,光澤眩目,生動雅潔,十分珍貴。這裏展示的有清代文武品官行褂、親王行褂,還有晚清的舒袖氅衣。

這是滿清官員的官帽和化翎。花翎是孔雀的羽毛,由皇帝賜戴,分三眼、雙眼和單眼三種。所謂眼,就是翎上似眼狀的環形花紋。三眼最貴,雙眼次之,單眼最次。清初,只有皇帝嫡親才能得到戴三眼花翎的賞賜,皇帝宗親有戴雙眼花翎的資格,五品以上內府大臣才能戴單眼花翎。到了乾隆時期,戴花翎的規定開始放寬,凡是為皇室做出重大貢獻的大臣也可以賜戴花翎,有的甚至可以戴三眼花翎。

各位遊客:我們已從琳琅滿目、富麗堂皇的清代皇牘文化藏品中走了出來,讓我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再來欣賞這座園林的美景吧。當年,東林黨人王心一構築的這座秀野園以水景取勝,池亭花木環池而構,參差錯落。在這裏,我們既可近攬水影鳥語,遠矚靈巖山色,還可聆聽西牆外千年古剎明月寺的隱隱梵鈴,令人心曠神怡,彷彿置身於塵外仙境一般。

這是建於明崇禎二年(公元1620xx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採用石料構成,顯得古雅拙樸。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寬三點一米,高約四點五米,屋頂採用歇山檐式,用八塊條石合蓋而成。“怡泉”為人名,馮怡泉與殷心揖是當年鎮上的兩位好朋友,馮對殷十分信任,曾將畢生積蓄的一百兩銀子存放於殷處,不久馮怡泉因病猝死,膝下無後,殷心揖就將馮怡泉寄存的一百兩銀子,開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這個特殊的方式來紀念亡友。人們對殷心揖重義輕利、高風亮節的君子風範讚歎不已,把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純真友誼的象徵。殷心揖的弟子寫有《井亭》詩:“遺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誰肯構,怡泉亭畔説怡泉。”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千年古剎——明月寺。明月寺建於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創,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道根重修,“文革”中曾遭毀,1993年修復開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樹林,每逢初春,“千樹萬樹梨花開”,成為古鎮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的詩句,傳誦一時。明月寺與靈巖山上的靈巖寺在佈局結構上相仿,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附近村鎮的老百姓平時喜歡到明月寺去寄託自己的祈盼。

這是一座明代古橋,名叫永安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個春秋。永安橋為單孔石拱橋,橋洞寬敞,倒影如環,葛蘿垂掛,古意盎然。當地的新婚男女或小兒滿月都有“走永安,祈福保平安”的習俗。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江南著名園林:嚴家花園。嚴家花園原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俗稱“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幾易其主,曾先後經歷了三位主人。第一代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蘇州大名士、《古詩源》作者沈德潛。後沈德潛官至太子太傅,被乾隆皇帝贊為“詩壇耆碩”。沈德潛原住蘇州葑門,雍正七年(1720xx年)遷隱木瀆,建屋築園,號“靈巖山居”,在此開館授徒。

道光八年(1820xx年),此園被木瀆詩人錢端溪買下,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起名“端園”。此時,宅園初具規模,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的讚美。

光緒二十八年(1920xx年),端園轉讓給木瀆首富嚴國馨。嚴氏買下端園後,由香山幫建築大師姚承祖率領能工巧匠重茸一新,嚴國馨的母親朱太夫人仰慕前賢,改“端園”為“羨園”。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兩次來蘇州調查古建築,對木瀆嚴家花園的佈局與局部處理推崇備至,認為此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代表作品,著名學者董軍教授也在他的《江南園林志》中,對嚴家花園作了重點介紹,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嚴家花園的建造者姚承祖大師更是把嚴家花園作為自己平生最滿意的作品,在他的著作《營造法源》中載有大量嚴家花園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這是羨園大廳,名叫尚賢堂,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曆史的明朝建築,因樑上有帽翅,俗稱紗帽廳;而廳中直柱均為楠木,故又稱楠木廳,此廳主要用於接待重要客人、舉辦紅白儀式、祭奠祖宗和商議族內大事。

作為一座江南名園,嚴家花園主要以其建築佈局疏密曲折,局部處理精巧著稱,體現出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整個花園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區。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廣玉蘭,此樹相傳為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時所種。

友于書屋是當年嚴家馨的子孫們用功勤讀的地方,嚴家以經商發跡,希望有後輩棄商從政,光耀門楣,果然,嚴氏子孫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擔任中國台灣“國民黨總統”嚴家淦先生。

書屋後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穿過假山,我們來到夏景區,夏園主要以賞荷為主,三兩好友置身廊內,陣陣消涼的荷風吹來,夾雜着一絲絲荷花的清香,讓人暑氣盡消,感覺來到了仙境一樣。在夏園內不同的角度欣賞這座湖石假山也別有情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響,再假山上尋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牆,以為這裏是花園的盡頭了,其實不然,只要繞過這座天繪峯,裏面就是另一個世界了。這裏是秋景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所以用黃褐色的黃石來堆砌假山,渲染一種秋收的喜慶氣氛。對面有座水榭,名“聞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當仲夏,這裏是丹桂飄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輪明月倒影水中,隨波盪漾,是賞秋月,聞桂花的最家去處,榭中有副對聯:“聞香思折桂,攻讀仰收螢”,寄託了園主期望子孫得中功名的美好願望。

再往前,就是見山樓和眺農樓,當年嚴家小姐們在樓上憑欄遠望,可看見對面靈巖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農人們在田間躬耕勞作的情景。

這座平台是園主特設的臨水舞台,四周的建築就是家人和親友聽曲賞戲的地方。站在這裏,我們彷彿看到了當年高朋滿座,歌舞昇平,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

順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條特色的長廊,它沿着地勢漸漸升高,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登上二樓,因而又叫爬山廊。這是蘇州私家園林中最長的一條爬山廊,有是嚴家花園中最具有識別特徵的建築。

我們現在以經來到了冬景區,這個景區以庭院建築為主,是園中建築密度最高的一個,主要有聽雨軒、蔬影齋、海棠書屋等,這些建築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三個小院既相隔有相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於變化,為冬日遊園增添了不少樂趣。冬園內分別有琴室、棋室、書房和畫室,是當年主人以詩會友、以琴棋書畫自娛的主要場所。

這裏是嚴家的內廳明是樓,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現在佈置了嚴氏家族史館,詳細介紹了嚴氏由來和嚴家後人的情況,嚴家是木瀆大族,其後人經商從政,名聲遠揚,代表人物有嚴家燦、嚴家淦、唐人等。

各位來賓,關於木瀆古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裏,木瀆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大家回去時可順帶一些時令鮮果或木瀆特產棗泥麻餅、石家醬方等,願大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最後祝大家旅途愉快,平安快樂,再見。

古鎮導遊詞 篇2

早在1200年前,詩仙李白就長歎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領導人為了不再讓後人繼續感歎蜀道的艱險,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在成都雙流縣,也就是我們現在這裏,修建了這座雙流機場,雙流機場它是位於成都雙流縣境內,因而因縣命名,機場距成都市區距離大約是15公里,按我們現在的行車速度,大約30分鐘就可到達成都市區。這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中,成都的雙流機場算是與市區距離較近的一個,這與上海的虹橋機場是相似的。如今的雙流機場已成為全國年旅客吞吐量排命第五的大型機場,因此它也成了四川喜迎海內外賓客的第一站了。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正駛向成都市區,外來的遊客來咱們成都大多是衝着四川的“三美”來的:

這第一美則是衝着我們四川美麗的風景名勝來的,從古到今一直都有四句話來形容四川的美景,“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四川的旅遊資源就像一張向外擴張的蜘蛛網,而成都就正好位於網心,所以成都歷來都是外來遊客們非常理想的中轉站!第二美便是衝着四川的美食來的。曾經是“吃在廣東”,如今可以説是吃在四川了,四川人很講究吃,也很喜歡吃,外來的朋友一來到成都,準會被熱情好客的成都人拉到街上去吃東西,都説成都是美食天堂,那成都到底有啥好吃的?成都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以及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成都火鍋,當然還有馳名中外的成都小吃了。

第三美便是衝着咱們成都的美女來的,有句話是這樣講的,到了北京知道自己官小,到了廣州知道自己錢少,到了海南知道自己身體不好,然而到了成都才發現自己結婚太早。四川自古就是個盛產美女的地方,比如:唐朝的楊玉環(楊貴妃),女皇武則天,著名的女詩人薛濤,以及司馬相如的愛妻卓文君等等,她們可算是絕代佳人了吧。四川省會成都歷來被人們稱之為是“中國第一粉城”,這個粉就是漂亮的意思了。成都的美女也是被親切的稱之為“粉子”。去年湖南衞視舉辦的超級女生,全國上下一片炒的是一片沸騰,其實超女最熱的地方還是屬於成都。這前五名裏的李宇春,張靚影,何潔她們都是來自成都,不知道咱們車上有沒有朋友是它們玉米、涼粉、盒飯?所以呢成都還不光是出美女,也有才女啊。那麼入鄉隨俗,小曾在這裏教大家一句成都話,打望!什麼意思呢,這打望在成都就是偷看美女的意思了。在成都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不光是女人喜歡逛街,相比之下,尤其像小曾這種單身男士更喜歡逛街,那麼逛街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打望美女了,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嘛。換句話説如果你生活在一座城市裏,一出門見到都是帥哥美女是不是心情都要好很多?這機場高速路收費站可謂是咱們成都的窗口之一,這裏的收費小姐都是按照空姐的標準選的。好了,各位,趁着我們張師傅在停車交費的時候,大家趕緊“打望”一下我們成都的美女吧。是不是很漂亮呢,當然,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一樣,或許你眼中的成都美女也並不是很漂亮,但是女孩子皮膚白這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俗話説一白遮百醜,成都女孩子的皮膚白跟咱們成都的天氣是有着密切關係的。

古鎮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被譽為“蜀漢第一古鎮”的千年古鎮——黃龍溪。我是大家今天的隨行導遊龍川,大家叫我小龍就可以了。

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很高興能為大家竭誠服務。大家不遠萬里,帶着一份對祖國的熱愛,對四川震後旅遊的一份關心,從遙遠的澳大利亞而來,着實讓小龍感動不已。鑑於大家馬上又要踏上回鄉的旅途,旅遊時間有限,那我將主要帶領大家參觀黃龍溪核心旅遊區的正街以及古碼頭。

黃龍溪位於成都市區西南方28公里處的雙流縣,憑藉雙流機場便捷的交通區位,黃龍溪越來越受到入境遊客的親睞。其實遠在三國時代,黃龍溪就以交通便利、商賈雲集而出名,錦江水和鹿溪河水在此交匯,綿延途徑樂山、宜賓並最終匯入長江。黃龍溪旅遊的精髓,就在於一個“古”字。除了歷史悠遠,它的古街、古廟、古榕樹、古衙門、古碼頭均嚮慕名至此的遊客們述説着她的千年古韻,而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黃龍溪七條古街之一的正街呢,則是這些景點的集中展示區,真所謂“一街三寺廟,悠遠佛文化”啊。

有一首歌唱得好,“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旅遊愛好者們從來都會對目的地的方方面面表現出極大地興趣,我想大家也應該對腳下的黃龍古街充滿好奇了吧!古街雖然歷經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至今仍保留完整。街面全由青石板鋪就,街面平均寬度3.44米,就相當於漢代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可見當時黃龍溪的繁華程度。街道兩旁廊柱排列有序,現共有明清民居76套,大部分為一樓一底。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説過中國五大傳統最具鄉土風情的住宅形式呢?well,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雲南的“一顆印”、客家的“圍龍屋”和廣西的“幹欄式”。其中廣西壯族的幹欄,又叫木樓、吊腳樓,多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在古鎮大家也可觀賞到臨江傍水而築的體現古蜀民居“幹欄”文化特色的“吊腳樓”建築風格。

好了,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氣勢宏偉,位於正街南首、坐西向東的寺廟呢,就是黃龍溪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龍寺了。你別看它門洞低矮,視野狹小,進去你就會發現古龍寺場院寬闊,建築物錯落有致。那古龍寺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一遊呢,那我們進去一看究竟吧!古龍寺以古寺廟、古戲台、古黃角樹 “三古”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成為一大特色。

正門上即為戲台,又名萬年台,據説是黃龍溪原有九個戲台中僅存的一個,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戲台與標準的戲台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對啦,標準的戲台兩旁還有兩個類似耳朵的建築物,名叫耳樓,但是由於場地的限制呢,這裏沒有建造。戲台前,也就是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呢,就是過去人們集會、交易、看戲的院壩。大家不難發現,院壩南北各有一棵據考有1700多年的黃葛樹。北邊一株樹幹分岔處的中央有約二尺見方的小廟,供奉着“黃葛大仙”,傳説只要摸摸樹身,即可消災祛病。南邊古榕樹,盤根錯節,其下嚴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廟。這兩棵古樹,廟騎樹、樹裹廟,堪稱天下一絕。黃葛樹主要產於我國華南、西南,川西栽培最佳。因其耐寒,是最常用的庭蔭樹、行道樹之一。另外,它還是重慶直轄市的市樹。黃龍溪古榕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從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叫阿西,她救了一隻小鹿。小鹿是南極仙翁的守山童子,感激阿西姑娘的救命之恩,求了一顆水珠解當地的旱災。但水珠不慎被旱龍吃了。小鹿童子於是勇殺旱龍,旱龍死後,成了可潤萬年的河水。小鹿童子最後也死了。人們見到山上一股赤水流入河水,那是小鹿童子的血。這就是古鎮以前叫“赤水”的由來。阿西姑娘則變成了古榕樹,守在河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兩個,把河水叫做鹿西河,叫着叫着就成了鹿溪河。

誒,不知大家有沒有聽到寺內正殿不時傳來的木魚敲擊聲呢,在古龍寺,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可是你們知道和尚們每天必頌的是什麼經文嗎?對啦,看來這位朋友對佛教有一定的瞭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被認為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全經僅用二百六十個字,就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既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也顯示出了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走過正殿,我們就來到了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築,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羣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細心地朋友可以發現,大雄寶殿的像設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三是正中佛壇背後的三大士或海島觀音像。但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並不完全相同。

好了,遊客朋友們,接下來我們就去參觀與古龍寺一牆之隔的“三縣衙門”吧!據資料介紹,民國以來這裏是華陽、仁壽和彭山三縣的聯合執法機構,故稱“三縣衙門”,它始建於清代,初為總爺衙門,職責有三: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務管理,三是治安管理。説到衙門,大家也許會聯想到大堂之上一塊匾曰“正大光明” 或者“明鏡高懸”,大堂之下是昏庸的縣太爺、奸詐陰險的師爺和凶神惡煞的衙役。一部天下衙門史,其實就是一部官欺民、官害民的赤裸裸的血淚史,真所謂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還是進去親身感受下古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狹路相逢利字當先”的衙門吧。

大家請看大門楹聯,上寫到“黃龍寶山伸出龍爪抱雞翅,白馬臨江勒轉馬頭望虎巖”,聯上的  六個地名巧妙的説明了衙門的管轄範圍,那大家可否猜出是哪六個地名呢?呵呵,有點難吧,那等會兒我們出來的時候再讓小龍告訴你們吧,大家請裏面走。一進大門,大家是不是被眼前的白色腳印給吸引住了呢?大家不妨一試,看自己的腳是否於其大小相仿。據説,這個腳印是古代華陽、仁壽兩縣的交界,現在我們腳踏兩界,是不是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呢!

為增強衙門的吸引力度,規劃時還在衙門走廊兩側牆壁上掛有歷年來在黃龍溪所拍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的劇照。江洲田園風情濃,遠處山丘樹蔭綠,自 1983年來,先後有180多部電影在此誕生,所以古鎮又被譽為“古鎮好萊塢”。黃龍溪古鎮之所以引起影視界人士關注,是因為這裏清代風格的街市建築仍然保存完好,集山、水、城於一體,體現了古人依託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並在1990年由中國貿易總公司出版的刊物《古鎮黃龍溪一瞥》中系統亮相全國,現在它已是全國十大名鎮之一,成都市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並在去年5月5日並評委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展示三縣衙門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發展黃龍溪的旅遊事業,在三縣衙門的原址上還開闢了黃龍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覽。衙門內放着許多古代公堂用具,大家可盡情觀賞,而且還可在高堂之上合影,過當一回縣官的癮兒。這裏呢,大家將有十分鐘的自由安排時間。

今天正值黃龍溪一年一度的放生節。放生節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正月初八,農曆4月15號,相傳是釋迦牟尼誕生、成佛、圓寂的日子。每年這一天,人們專心轉經朝佛,並把通過超度和唸經教化之後的魚等動物灑上淨水,經過唸經祈禱之後放生。有意思的是人們在上游放生,下游就有漁人用漁網打撈。在藏族,這一天也稱為窮人節,很多小商販停止營業,裝扮成乞丐,整個沿街都會有人給錢。

好了,遊客朋友們,接下來呢,我們將出古龍山門,一睹正街的傳統手工藝蜀錦;品嚐美味小吃陳麻花;體驗金戈鐵馬,齊發諸葛連弩;感受潮音寺、鎮江寺的悠悠佛思;追憶黃龍古戰場等。好了,我們出發吧!

古鎮導遊詞 篇4

溪口作為蔣介石的故里,本身就有幾分神祕感,加之這裏沿着寬闊的剡溪,依着以瀑布、溪水出彩的雪竇山,讓它成了一處熱門旅遊地。如今溪口風景區包含蔣氏故居、雪竇山兩大主要景區,值得你花上1-2天一探究竟。

景區兩個售票處分別在溪口鎮上的武嶺門(蔣氏故里門口),以及西邊兩景區交接處的遊客集散中心。溪口風景區的旅遊配套設施很完備,溪口客運站-武嶺門-遊客集散中心之間有綠色旅遊公交往返。蔣介石故里就在鎮上,去雪竇山景區可乘車至遊客集散中心,在此轉乘綠色觀光巴士(包含在雪竇山景區、統票門票內,可不限次乘坐)至三隱潭,而後開始雪竇山的遊覽。

行程安排: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溪口,建議安排2天時間。比較推薦的行程是:第一天中午到達溪口,午飯後遊玩雪竇山和山中的雪竇寺。晚上在溪口鎮上留宿,第二天上午前往蔣氏故里,下午去到蔣母陵園。這樣的行程直接購買景區統票比較划算,230元包含兩大景區景點和交通票,2天有效。若單對其中一個景區感興趣,也可單獨購買景區門票(當天有效)。

雪竇山攻略:

遊玩雪竇山大約需要大半天,山上最養眼的自然景觀是三隱潭的溪流與潭水,以及千丈巖的瀑布。由三隱潭出發,依次遊覽上、中、下三處潭水(約2小時),最後在下隱潭附近的觀光車西站乘觀光小火車去到千丈巖瀑布,轉乘索道去到妙高台看蔣介石別墅。在妙高台遠眺亭下湖的景色是許多遊客來到雪竇山的重要理由。

三隱潭到妙高台之間的小火車和索道需另付費50元,也有步道可以走上去,不過比較累而且花時間,更推薦坐交通工具。在索道上俯瞰下面的千丈巖瀑布很是壯觀。妙高台之後是常規的遊覽步道,一路下坡,很好走。不太久便可走到山下的雪竇寺,寺院比較新,可大致看看,這裏有一尊露天大佛非常搶眼,許多遊人在這兒“抱佛腳”求平安(約20元/次)。雪竇寺門口也有綠色觀光巴士站,乘車返回鎮上即可。這樣的安排是雪竇山最合理的走法,不僅能飽覽山上的看點,全程下坡,而且不走回頭路。

蔣氏故居攻略:

第二天早上由武嶺門開始參觀蔣氏故居景區,這裏的主要景點沿着剡溪邊的武嶺路步行街排列,步行遊覽即可。最值得一看的是入口附近的武嶺學校、小洋房和文昌閣。其中,文昌閣在武山上,曾是蔣宋的別墅,現在懸掛着宋美齡的畫作,是溪口風景最好的地方之一。

另外,經堂路附近的豐鎬房是蔣介石與毛福梅、蔣經國與蔣方良結婚的地方,中間天井有宋美齡所植的金銀花。裏面的匾額楹聯、雕刻堆塑也值得關注。西面的玉泰鹽鋪是蔣介石出生的地方,門額上刻着“清廬”二字。需要注意的是,景區有些小路通向外面的街道,遊覽時小心不要出了景區,門票只可用一次。

蔣母陵墓在兩景區交接處,包含在蔣氏故居景區門票內。陵園由蔣母墓道和杜鵑谷組成,風景很好。入口處有墓廬,曾是蔣介石的居所,有其手書的對聯,現在這裏是一個小型展覽室。蔣母墓道的雕刻很精美,杜鵑谷視野開闊,鬱鬱葱葱的山林、草坪讓人心曠神怡。

周邊推薦:

憑有效門票可免費參觀剡溪對面的王康樂藝術館。旁邊的民國大雜院(50元),以及三隱潭西面的徐鳧巖,時間充裕可以一併遊覽

古鎮導遊詞 篇5

西塘是一個江南水鄉古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的汾湖之濱嘉迸縣境內。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業集鎮。鎮內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著稱,是一個樸實、靜謐的具有濃郁水鄉風韻的小鎮。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鎮東南“橫亙乾巽”之六“斜塘”之諧音“西塘”而名。早在春秋戰國年代,這裏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有“吳根越角”之稱。相傳,伍子胥曾在西塘幫助吳國修築水利。

西塘現有水鄉古鎮的小橋、古街、石巷,又有它獨特的鄉韻。西塘民居大多建於明清年代,三、五進極為平常,六、七進也不少見,且都有宅弄相連,形成“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的景象。這些深宅大院“前街後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間又有較多的露天弄堂。據統計,全鎮有長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這些幽深窄長的小弄為西塘鎮壓增添了古樸與神祕。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是鎮上王姓家族子孫宅院之間的一條小弄。弄長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寬,是一條“獨行弄”。“石皮弄”是168塊簿簿的石板鋪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溝。小弄兩邊是高高的宅牆,由於年代久遠,牆面已斑駁陸離,讓人沉浸在古樸的歷史之中。

石皮弄東側的“種福堂”是目前鎮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淵的子孫們的宅院。相傳王淵隨宋康王趙構南渡時到江南。元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而定居嘉興,後又移居到了幽靜安寧的西塘鎮。“種福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這幢宅院共有七進,第三進就是“種福堂”正廳,東西各有兩條“備弄”。正廳對面的磚雕門樓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門樓。門樓上雕刻有“蘭、石、竹、菊”和“維、和、集、福”的字雕,既顯示出大户大家的氣派與主人的信仰,又使整個小院呈現出祥和的氣氛。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以前,西塘鎮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蓋,使趕集買賣、行人過往沒有日曬雨淋之苦。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以前,西塘鎮這樣的廊棚大約有數千米,現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灣街在古代是商業鬧市,這條石板路上不知直過多過名人學士、商賈農夫和行人遊客。

燒香港是西塘的一個有特色的去處,西塘人稱為“港”,其實就是“巷”字加上三點水,意思是“水巷”。古鎮內這樣的“水巷”有幾十條,比如“朱家港”、“飯籮港”、“窖匠港”、“十里港”、“來鳳港”等等。“燒香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兩邊有許多寺廟,如“聖堂”、“福源宮”、“東嶽廟”等等。“燒香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條長700米的小河道貌岸然兩邊有許多寺廟,如“聖堂”、“福源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各種船隻載着附近村民到西塘來燒香、趕廟會,這條小河道船接船,人擠人,熱鬧非凡。因此,小河就是名為“燒香港”。

西塘不但有優美的人文景觀,而且還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都曾到西塘尋幽探古。在明代到清代的420__年間,有名姓記載的進士19名、舉人31名。吳江詩人柳亞子曾多次來西塘與鎮上文士吟詩聚友,西塘參加南社的文人就有18人。西塘人世世代代喜愛琴棋書畫、養鳥種花。而且,西塘鎮民風淳樸,西塘人熱情好客,無論您走進哪條小弄或是哪家小院,你都會感受到千年文化古鎮那獨特的文化氣息。

古鎮導遊詞 篇6

前面豎立有碑文記載的是漁市拐碼頭,相傳是漁業行幫碼頭,昔時與別具特色的“木棧道”通連,接魚市拐、聯“台子壩”(古代社會活動中心),白沫江漁户、成都漁販聚集交易,極其熱鬧。不少成都漁商修房設棧,留下了風格獨特的漁棧和碼頭。現存栓船樁眼、栓馬鐵環、號子燈樁、木棧道架孔、揹負重物時上下的小石梯等足以令人遙想當年的繁華。

拾梯而上,我們來到的這條街就是長慶街了,長慶其名取“白沫江水源源流長,生民得福當慶”之意。與長慶街相連接的是福惠街,福惠連長慶,寓意吉祥。這條長慶街也是我們保留比較完好的一條古街道。現在所看到的老鐘錶鋪就是平樂古街歷史的見證,此修配鋪為古鎮居民修理日常生活用品及更換配件,已近百年。早期專營煤油燈芯,隨時代發展開始修理手電、鋼筆、翻配鑰匙等。工藝上主要用原始的木炭火爐加熱升温焊接,手工敲打製作。

在這條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傳統工藝,也可以購買到你稱心如意的旅遊產品。為了服務於商業活動,長慶古街均為梭式建築,高低錯落,木格窗花。臨街鋪面前設店堂,後為貨棧,多為上宅下店,或前店後棧中天井的一樓一底穿木結構。這條街以前是竹木市,主要賣竹編的篩子、背篼和木凳、木牀等。現在旅遊業發展起來了,許多店鋪就轉為經營旅遊商品了。

看前面就是“古鎮第一照”,這個照相館是民國時期邛崍最早的照相館之一了,裏面的主人家楊大爺從事攝影工作已經60餘年了,平樂古鎮現在保留的很多舊照片都是出自楊大爺之手,照相館也成為記載平樂影象歷史的“第一照”了。

平樂古鎮當年亦是紅色革命的地方,當年紅軍長征路經邛崍,在平樂留下深深足跡。現在我們看到的草鞋店裏面,就是當年紅軍長征所需用到的草鞋,這些草鞋純手工編造,打草鞋的大爺七十多歲高齡已打這草鞋幾十年了,懷着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並把草鞋店取名為“紅軍草鞋”。這間很古樸的草鞋店,不大的店子裏全陳列着老大爺的傑作,大家如果想學,可以在這裏看看大爺是如何將稻草變為草鞋的。

古鎮導遊詞 篇7

西市街鎮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暱喔油貨棧,西市街的大貨棧都是大四合院,上下兩層,有的是前後兩進,臨街還有店面。我們此刻看到的榮光店和四十眼窯院,後部都層層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貨棧之間有小山巷,共十三條,此刻巨匠看到的這是百川巷,垂直枚舉的冷巷既為各商號大院供給了交通便利,又有利於泄洪,可以想象當初磧口商人的聰明。因為都是做大生意的,所以那時磧口街上的“害災”(方言,指公益性事業所需的破耗)一般都在後街起(收),好比唱戲或修橋、修廟等等。在西市街,我重點向巨匠介紹榮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窯院、十義鏢局、廣生源等。

榮光店是那時聞名的大型糧油貨棧,榮光店的創始人王佩珩的父親,道光年間人,初到磧口買地的時辰,位於黃河干上的房基是一片亂山石坡,原首要價五百兩銀子,王父嫌貴沒買,幾天之後,他又要買時,要價漲到八百兩,他仍然猶躊躇豫沒有買,適值他在包頭濁氚摻的的長子佩珩回來,看了這塊基地,當即買下來,這時已經出價一千二百兩,後來榮光店因為接近黃河碼頭且經營有道,生意十分興隆,到鹹康年間時,王家資產有白銀30萬兩,水地上千畝。榮光店的望河樓是那時貨棧老闆品茶休閒與監工的處所,伴計們在他的看管下是涓滴不敢偷懶的。

天聚永是那時磧口最大的油店,是平易近國年間平遙人開設的。院子寬敞,儲存油簍的小窯洞並排有20多孔,一層屋頂上的小孔是“氣眼”,是那時貯存糧食所需。巨匠可以細心看看大門上、窗台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工具,這就是昔時搬運工人搬運完油簍後,總要隨手在門上、柱上擦一舶?麼不美觀,此刻已成為見證磧口繁榮的“油化石”。油是那時磧口的大宗生意,天天要卸幾萬斤。有平易近謠為證:“磧口街上盡是油,一天不馱滿街流”,又説:“磧口三天不貳油,汾陽店面上就點不着燈”。

古鎮導遊詞 篇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西遞牌樓

西遞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城東8公里處,因地處古徽州府之西,曾設驛站“鋪遞所”而得名。作為唐李後裔避難改胡姓世居之地,西遞村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相傳與績溪胡氏同宗的西遞胡氏始祖緣此營房聚落,主要是看中這塊盆地上的溪水逆東西行,認為非等閒之地。

西遞走馬樓

西遞村呈船形,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建築羣,就像一間間船艙,組成大船的船體;昔日村頭高大的喬木和13座牌樓,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風帆;村周圍連綿起伏的山巒,宛如大海的波濤;村前的月湖和上百畝良田簇擁着村子,恰似一艘遠航的巨輪停泊在寧靜的港灣裏。

當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準敕建這座石坊。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緻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佈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蹟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綵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裏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桃李園和西園

沿着青石板路走進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點為“曠古齋”。“曠古齋”堂名系今人給取的,寓廣博古徽文化之意,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手書。

出瑞玉庭前行數步,便是“桃李園”。桃李園亦建於清咸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塾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牆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

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天井和繡樓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設置,一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採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牆,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見天日。還有一種説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彙集於天井內,不至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繡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一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繡樓”。飛檐翹角的繡樓,建築別緻,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一點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綵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户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古鎮導遊詞 篇9

大家請隨我一起往外走,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嘉業樓的第二個部分——園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小池塘叫做蓮花池。周圍有我們江南人比較熟悉的太湖石,太湖石產自太湖周邊的山下,它分為幹石和水石兩種。幹石是石灰石在酸性土壤的長期侵蝕下形成的,而水石是水下的石灰石在湖水的不斷沖刷下形成的,所謂的水滴石穿也就是這個原理。但是現在太湖石的開採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市面上銷售的一些太湖石多半是人工用槍打孔製成的,所以大家如果有興趣用太湖石來裝點院落時就要當心咯。説到太湖石大家多半會聯想到咱們蘇州留園的“冠雲峯”、上海豫園的“玉玲瓏”以及南京玄武湖的觀音石。不過我們眼前就有一塊可以跟上面三塊名石媲美的太湖石,被譽為“南潯三大奇石”之首,石面有一小孔,人吹之,其聲似虎嘯,固名為“虎嘯石”。(可以現場表演一下,如果你的肺荷量比較大的話)它原為清朝學者阮元的故物,後來被劉承幹以五百銀圓的價格購得,置於藏書樓的花園當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嘉業樓四周是沒有圍牆的,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外圍的河道,使得四周的景色與嘉業藏書樓看起來渾然一體。這個設計正好與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不謀而合,可見當時樓主在書樓的設計上可謂是意識超前咯。

小蓮莊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也是至今鎮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園林之一。它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庸的私家花園。小蓮莊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劉庸和其次子劉錦藻共同規劃和修建,最後由劉承幹於一九二四年建成。前後歷時四十年。小蓮莊佔地二十七畝,因為仰慕元代書法家趙孟釜所以借用其建造的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

小蓮莊羣體建築由園林和劉氏家廟等幾個部分組成,園林分為外園和內園兩個部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先參觀一下小蓮莊中的建築部分。大家現在看到得是小蓮莊中的碑廊,裏面陳列着各個時期的名家書法石刻和題跋。其中最為著名是北劉庸“宰相劉羅鍋”所書的《顏平原劉太守序》,為行書體。清朝南北兩位著名的劉庸走到了一起,也算是一件歷史上的趣事。碑刻長廊旁邊的這座四面廳,叫做“淨香詩窟”,又名“升斗廳”,其建築結構堪稱中國一絕,為什麼這麼説呢,現在大家就請進入廳內一探究竟。大家可以抬頭向上看,有沒有看到頂上有一個倒扣的鬥?不用説另外一邊肯定是倒扣的升,這就是升斗廳得名的由來,相傳,當年園主特別喜歡結識有才之人並且也特別的會識人,每每有文人來園內做客,酒過三巡以後園主就會把他自己認為學識淵博的人請到鬥廳內品茶作詩,比喻這些人才高八斗,而次之的只能在升廳裏面喝茶了。

古鎮導遊詞 篇10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説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並擴建為前、中、後三隸殿堂的建築結構,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曆每年的八月八年級,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着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願望下,20__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准,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

古鎮導遊詞 篇11

前段時間,我們全家到靖港古鎮遊玩。進景區的大門第一眼見到的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石板排列很整齊,均勻,兩旁是白牆,黑瓦、木窗户的房子,古色古香,很有韻味。

一路走來,景區裏景點不少。我們先到了中共湖南省委舊址,裏面是一些紅衞兵的徽章、袖章和_的語錄。再到了恐龍化石館,裏面有一個恐龍骨化石和一個機器恐龍,它的聲音和真恐龍一樣,外形也一樣,很逼真,四周有三葉蟲的化石,還有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化石。然後我們去了軍艦展示基地,裏面有一艘舊軍艦,是60年代的,已經報廢了,軍艦的底艙有30個牀,可以睡30個士兵,有兩個駕駛艙,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

路上賣東西的店鋪很多。有專門賣秤的,秤很小,但很精緻,價格要30元,雖小但很有收藏價值;最有意思的是賣打火機的,有大的、小的、火柴形的,有手榴彈形的…琳琅滿目。古鎮的特產也很多,有薑糖、木槌酥、胡椒餅…

我們買了一些土特產,爸爸給我買了一把打火機手槍,我高興極了。靖港古鎮,不但古老,還有很多好東西,我喜歡這裏。

古鎮導遊詞 篇12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裏、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鬱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餘家。清代鎮上佈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後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乾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製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製藥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裏,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標籤: 導遊詞 古鎮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pe74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