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風景區的導遊詞(通用15篇)

風景區的導遊詞(通用15篇)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

這尊高達20.8米的石佛,為彌勒佛盤坐造像。

風景區的導遊詞(通用15篇)

佛,乃是梵文音譯為漢語"佛陀"的簡稱。意譯,當為"覺者"。彌勒佛是佛教創世人--古印度迦毗羅衞國王子釋迦牟尼的轉世形象。以佛教的術語講,應叫它為轉世佛。

柯巖彌勒佛,寬頰廣額,螺形髮髻;法相敦厚慈祥,儀態文靜端莊;左手撫膝,右手屈舉,正作闡經説法狀。在雕刻工藝上可謂造詣頗高。

柯山石佛景觀形成於隋唐,而柯山石佛寺更名為普照寺,則為明萬曆年間。舊寺倒塌,副使黃猷吉發起重修。自明而清而民國,至當代,普照寺倒了又修,修了又倒。當代重建之普照寺,移址百米外于山坡之上,規模空前,內涵之豐富非舊寺所能相比,已自成柯巖一景。

雲骨

"雲骨"景點,位於石佛景點之東首,與石佛東西相對。這天下奇觀的雲骨幾乎是在石佛問世的同時,脱胎而出。

據傳,柯氏父、子、孫三代石工在開鑿石佛之際,注意到鄰近有一處孤巖頗具靈氣,便就勢將它鑿成一尊香爐。

石香爐既已存在,圍繞着它採石的石工們哪有不避讓之理。就這樣,周圍的巖石被挖去後,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石"的奇石便形成了。

這奇石,高30餘米,底圍4米可由三人合抱。底部扁形直立最薄處不足1米,當代徐金富先生為證實此説,特親手作過測量。奇石之中、上部形豐而凹凸險峻。遠遠望去,此奇石宛如一炷煙靄,裊裊升騰。故文人墨客賜它一個雅號"爐柱睛煙"。在距地面20餘米處,刻有兩個隸書大字:雲骨。系清光緒年間所刻。巖頂有一棵古柏,生命力之強令人驚歎。據當代一位專家測定,其壽命已逾千年。

相傳,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訪越至此,見此奇石,欣喜若狂,繞石三日,搭棚觀賞,不忍離去。後人便在其搭棚拜石處築亭紀念,亭曰"拜石亭",奇石與亭之間的一座小石橋則名為"繞石橋"。

拜石亭有一抱對:"萬匠削不盡,一柱空中全"。與"石魂"、"絕勝"、"天下第一石"一樣,表達了觀者對"雲骨"的讚美。

雲骨和大佛巖彼此出於同一座山巖,由於彼此所承載的文化不同,所擁有的崇拜者也就不同。前者知音多為知識分子,後者知音多為百姓大眾,當然也不乏專業佛教人士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2

"近代區"景點,包括"鑑湖三傑"及學界泰斗蔡元培、一代文豪魯迅等五人。

"鑑湖三傑"羣像在名士苑入口處,秋瑾站得稍高一點,差不多佔據了兩個人的位置。徐錫麟、陶成章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並肩而立,這情景似在回憶當年戰鬥的崢嶸歲月,表現了革命英烈風雨同舟,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儘管辛亥革命已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但人們面對該組雕塑,仍感到近代激越的革命風雲。"鑑湖三傑"羣像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在某次評選中,曾得過金獎。

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浮雕像位於"日月同輝台"附近,在像前突出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副巨大的眼鏡,反映了他非凡智慧和才氣。他在擔任孫中山臨時革命政府教育總長及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除八股文,實行男女同校,提倡百家爭鳴,鼓勵學術研究等革故鼎新的改革措施,對新文化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這副眼鏡意味深長,其寓意蔡元培先生的目光深遠,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是中華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無愧於"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稱號。由於該組塑像設計別具一格,雅俗共賞,所以,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

大文豪魯迅的浮雕像與蔡元培先生的浮雕像相鄰,是一個稜角分明的側面像和一隻挾着香煙的左手,浮雕石碑上還刻着他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對聯,刻劃出這位"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一代文化巨匠的風采,以及他無比犀利的洞察力和嫉惡如仇的性格。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3

"現代區"景點,位於魯迅先生浮雕像旁邊,四位現代科學巨匠--竺可楨、陳建功、錢三強和孫越崎靜坐在放着石塊草皮上,神態安詳,似在召喚着科學的未來,憧憬着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設計者力求避免依時代前後羅列的簡單模式,而強調類聚。在每個人物的細部處理上,則充分運用了現代雕刻藝術及其他多種藝術手法,旨在多側面地展示各個人物最本質的精神實質,使人物形象鮮活、豐滿,收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明顯藝術效果。

名士苑的主體建築為一座現代化的展館,由兩幢兩面坡建築及其連接體構成。坡頂上有叉狀結構,用以再現遠古時代的窩棚構架。入口處的石亭,借鑑於戰國銅屋模型,頂上為一鳥形柱。幹欄式平台踏步處有華表兩柱,上刻太陽鳥,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對鳥的崇拜。館中還配有觸摸電腦,名士資料及柯巖風光盡存磁盤,遊客可隨時檢索打印。整個展館佈局生動、合理、別緻,再現了紹興歷史上的名士風采。在顯要位置上,安放着周恩來總理的半身像。擁有周恩來,是當代紹興人的驕傲。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4

仙水洞,傍依鼎湖峯,洞口面溪,形如古鏡,古又稱“鏡巖”。有泉水從洞中石縫裏滲出,注於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質清淳甘涼,久蓄不腐,相傳軒轅黃帝曾用此水煉丹。飲之,能健身美容,延年益壽,故名仙水,唐代著名道士周景復飲此水80餘年而仙化,唐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有詩為證。我們來看投資者為他們的詩所立的石碑。我們從仙水洞內往北50米,看步虛山下面有幾條東西走向依山而生的巖溝,如車輪壓碾痕跡,傳説這是黃帝乘龍車登步虛山的轍跡,叫“軒轅轍跡”。

黃帝祠宇:前面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黃帝祠宇,它的前身叫縉雲堂,建於東晉,作為天下百姓祭祀黃帝的場所。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聽説縉雲山是黃帝觴百神聚四海神仙的地方,就下旨改稱縉雲山為仙都山、縉雲堂為黃帝祠宇,並由李白的從叔李陽冰(縉雲縣令、小篆書法家)撰額“黃帝祠宇”。我們看,現在這塊匾額就是根據李陽冰的手跡所制,其真跡石碑保存在縣博物館。宋代,朝廷崇道,下旨改為“玉虛宮”並進行擴建,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道教典籍稱仙都為玄都祈仙洞天,屬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但是,遺憾的是,到明末時,玉虛宮毀於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黃帝祠宇大殿是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東陽橫店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承建的仿唐建築羣,它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成為“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國南方祭祀朝拜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重要場所。接下去,請大家先進入主殿,朝拜一下我們的始祖黃帝,然後再參觀殿內的匾額、楹聯、壁畫及黃帝史蹟展覽館,感受一下黃帝文化的氛圍,更多地瞭解縉雲仙都黃帝文化的內涵。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5

"絕勝亭"景點,位於柯巖風景區的入口處。據正史記載,晉永和年間會稽內史先後為王述和王羲之。王述出於太原王氏,王羲之出於郎琊王氏,兩人之祖先同出於晉陽姬姓。前者屬典範的官場人物,説他主動向皇帝彙報,求得敕文而發起建成柯山石佛寺未嘗不可。後者屬文人型良吏,初見會稽佳山水便有終焉之志,後來又與支遁和尚結為良友。以此來看,説他有功於柯巖勝地的發展於理相通。當代重建之石構件仿唐式柯巖絕勝亭內,立有一碑,上書"柯巖絕勝"四字,所採用即是書聖王羲之的手跡。有些史書上隱露了兩人之間的某些"恩怨",一些研究者又加以突現,但對柯巖來説,晉永和年間的發展,則是青史中的重要一頁。一柱燭天、淨手池

"一柱燭天"和"淨手池"是圍繞"石佛"、"雲骨"的配套景點。自"絕勝亭"向右轉,有一座鐫刻着"一柱燭天"四字的照壁與雲骨遙遙相對。照壁前有一淨池,池水清澈。相傳,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淨手,表示虔誠,而求祈禱之靈驗。因當代所開掘的這座淨池,為石砌池壁,石欄四圍,加之人們觀念更新,故淨手無須再直接與水接觸,只須往池中上空象徵性淨手即可,名雲:"空浴"。

"蓮花聽音"景點,位於"一柱燭天"與"雲骨"之間,其間,用形態各異的蓮花石鋪就的甬道,將"一柱燭天"與巨形蓮花坪連結在一起。這塊巨型蓮花坪半徑9.9米,由99塊巨石拼接組成,意取"九九歸一",象徵"萬眾一心"。

蓮花在佛教中代表純潔無瑕,觀世音菩薩的座椅即由蓮花承託。而無論人們是否信佛,對於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皆有認同,故置景之好意人人都樂於接受。

踏着蓮花甬道,輕鬆愉快地登上蓮花坪,觀望磚雕迴音壁,可領略到壁上所刻佛教《金剛經》之陣陣佛氣。伴侶同遊,分立蓮花兩端,可以竊竊私語而享受共鳴之趣。逢天朗氣清,在10時10分之際,獨立蓮心,人影與佛影合在一條直線上,可進入"天神合一"之境界。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我們此刻就快到九華山,大家先聽小柯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樣待會到了,我們就能夠更快的進行遊覽了。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眾多。

遊九華山,首先要到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那裏,所以有“蓮花佛國”之稱。那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能夠在那裏住宿,並以此為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説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僅有巴掌那麼大了。

好了,我們到了,大家一次下車,跟着小柯我一齊進入景區,大家必須要注意我們的隊旗,不要掉隊,或者是走錯別的團隊裏。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7

風景使人陶醉,使人流連忘返。但讓我百看不厭的還是我的家鄉——縉雲。

説到縉雲,人們一定首先會想到那人間仙境,仙都。仙都,山清水秀,重巒疊嶂。它也在今年,獲評國家5A級景區。來到這就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古有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記》,現有我們縉雲的仙人之都。相傳在唐天寶年時就有彩雲環繞此山,山谷樂聲震天,山林增輝。當時有刺史苗奉倩以彩雲仙樂出現於縉雲山,上報於朝。唐玄宗驚歎道:“是仙人薈萃之都也!”便親手寫下“仙都”二字,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提到仙都,那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鼎湖峯”,這也是整個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它狀如春筍,直刺雲天,高約170。8米,頂部面積約為710平方米,底部面積為2787平方米,堪稱“天下第一峯”。峯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白居易曾用“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來描繪此天下奇觀。據説軒轅黃帝在峯頂用鼎煉丹,鼎重達千斤,把峯頂壓成了凹形,積水成了一片湖——鼎湖。軒轅黃帝昇天後,這也被人們稱為鼎湖峯。

雨後的鼎湖也是一片秀麗,清晨,霧籠罩着整個仙都,石筍若隱若現,像個害羞的姑娘。不一會兒,太陽從天邊升起,金光四射,白霧散開,湖水泛起層層漣漪。

鼎湖峯旁有小石峯也就是“小石筍”,就如孩子般依偎着母親。這小石峯高可平臍,酷似慈母身下的嬌兒,故又稱童子峯。鼎湖峯的背後就是步虛山,山上有千奇百怪的石頭,山腰有許多山洞,人們沿着盤道遠眺仙都的山光水色。

出了縣城東行幾公里就見山巒起伏,有兩塊屹立在山頂的巨石,這便是“婆媳巖”。婆巖略低朝北,如佝僂僵坐的老婆婆,惟妙惟肖,婦巖像有身無頭的年輕媳婦,這巖石是在批判媳婦的不孝而被老天懲罰。

縉雲風景甚美,縉雲人也是個個大方熱情,街坊鄰里相親相愛,人情味滿滿的小縣城。人們做好自己,保護環境,共同守護這美麗的家園。“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縉雲閣上每晚都會滾動的話。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保護這大好的江山,守護這片美好。讓我們一起共建美麗縉雲,守護這“仙人之都”。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陪同大家遊覽的導遊王萍,大家喊我王導就能夠了,在那裏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對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預祝本次遊覽圓滿順利。在今日的遊覽中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及時地提出,我必須本着合理而可能的原則,讓大家此行如意開心。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旅遊,下頭由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九華山的概況。

唐天寶年間,李白的一首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就芙蓉”,“九子山”從此更名“九華山”。

它是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旅遊示範點,安徽三大名山之一,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於世,素有“東南第一山”“蓮華佛國”等美譽。

九華山景色秀麗,古剎林立,現存寺院99座,其中9座寺院為全國重點寺院。

我們此刻來到了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的名稱取自佛經中“指地化城”的故事。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寺額高懸的是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匾。寺內這口古鐘,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鑄造精美,聲音洪亮。“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大家抬頭看,這座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此刻就讓我們乘坐地面纜車去遊覽百歲宮!

百歲宮這塊寺額匾上的“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是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題寫的。據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東崖峯摩天嶺禪居苦修百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其肉身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明白後封他為“應身菩薩”,這尊肉身就是無暇和尚。

接下來讓我們去天台看看,去天台要經過鳳凰鬆景區。鳳凰鬆位於九華山中閔園,是九華山的一大景觀。大家請看,鬆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鬆。此鬆史載見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有“天下第一鬆”的美譽。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説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四周羣山匍伏,周圍的巖石奇形怪狀。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天台“捧日亭”觀日出,其不亞於泰山。所以“天台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此刻我們來到了神光嶺肉身寶殿,那裏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金喬覺肉身。因他俗家姓金,被尊為“金地藏”。

唐玄宗開元年間,24歲的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渡海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于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

金喬覺潛心修煉七十五年,九十九歲在九華山圓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僧眾認定他是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

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構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

此殿莊嚴雄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入殿須登八十一級台階。大家看這兩塊匾額,上書“肉身寶殿”,下書“東南第一山”。殿宇面闊三間,地面平鋪漢白玉石。中央這座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面木質寶塔一座。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木塔外為漢白玉神台,上有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樑,塔內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級石塔。塔前懸着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燈火長明。

好了,各位遊客,今日的遊覽到這就結束了。十分感激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9

鼎湖峯,是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高170.8米,底面積2468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面臨好溪,拔地而起,孤高屹立,直插雲霄,譽為“天下第一峯”、“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更奇的是在這峯頂上還有一個小湖,湖裏的水一年四季不竭。相傳,這就是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然後跨龍昇天而去的地方,這湖就是被鼎所壓塌而成,故稱“鼎湖”。唐白居易用“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的詩句來描繪這天下奇觀。大家看,鼎湖峯右側有一小石筍、高40.7米,小而尖,與鼎峯峯一大一小相映生輝,像依偎在成人身旁的童子,叫童子峯,傳説這就是黃帝的兒子小昊化成的,他辦完父親交待的事,也就是把父親煉成的金丹埋在崑崙山下,帝位傳給黃帝之孫昌意後,毅然回到縉雲山中,永遠和當地的老百姓在一起。我們再到鼎湖峯腳下看,這一根根長得如針,顏色翠綠的草就是龍鬚草,當地人把龍鬚草織成草蓆,叫“龍鬚席”,這龍鬚席具有冬暖夏涼、安神養性、並能防治皮膚病等特點。其實,它的藥理作用還很多,大家不妨在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去找一找。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王曉芊,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

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説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藴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説,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衞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1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們光臨九華山參加遊覽。我很榮幸能夠擔任您們的導遊,陪同各位領略九華山人文風光的神韻,共同度過一段完美的時光。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眾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構成三裏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説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眾四五千人。此刻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那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那裏,所以有蓮花佛國之稱。那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能夠在那裏住宿,並以此為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

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2

在不遠的仙人洞橋東北的山谷中,明代兩位哲人王陽明和劉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對面。王陽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狀。而劉宗周的頭顱則被劈成兩半。劉宗周因當年講學於蕺山,世蕺山先生"。他為官清正敢諫,歷經三朝,上疏無數,雖屢遭貶斥,百折不回。明亡後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殺未遂,最後絕食而死。故此藝術家將其巨大頭顱成兩半相反而放,以大膽的藝術處理,向人們提示,他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思想家,更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哲學家。採用這種"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富有戲劇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則浮着馬臻、湯紹恩、戴琥這三位紹興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馬臻的塑像僅剩一個頭,且愁眉苦臉,似有滿腹委曲,這種特殊的設計,既表示他是被殺頭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體現了他生前為事業的勞心焦慮。而他像旁"功也鑑湖,淚也鑑湖"八個字,不僅是對馬臻一生的總結,也暗含了鑑湖是紹興的興衰所糸。好在人民並沒有忘記治水三青天的功績,除為他們建廟立祠外,其光輝業績也早載入了史冊。水池周圍的爛漫山花,則表達了後代人民對他們的懷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還有仰天長嘯的徐文長,把酒臨風,詩興大發的四明狂客賀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枴杖,正在翹首盼?quot;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陸游。而姚長子、葛雲飛母親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這一切,既強化了歷史的某一側面,又昭示了歷史的脈絡和精神承傳。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3

仙都位於浙江省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峯巖奇絕、山水神秀為特色,融田園風光、人文史蹟為一體以觀光、度假、科普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峯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整個風景區由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166.2平方公里。

鼎湖峯,又名“天柱峯”,東南以步虛山、仙都為屏,西北傍練溪碧水,高170.8平方米,底部面積2466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拔地而起直刺雲天,享有“天下第一峯”,“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之譽。它狀如春筍,故又稱石筍。峯巔蒼松翠柏間有一個小湖泊,相傳是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時,被鼎壓塌成湖,故稱鼎湖。鼎湖景點是整個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主要由仰峯洲、練金溪、鼎峯潭、登仙橋、鼎湖峯童子峯等組成。

芙蓉峽又稱鐵城,位於仙都九曲練溪、十里畫廊上游。自鼎湖向北溯好溪行,約五華里許到。沿途水,山野村舍,炊煙裊裊,雞犬聲聲,田園風光,清淳古樸。雄偉壯觀的芙蓉峽,三面圍抱,一谷出口,山頂似萬朵芙蓉競相開放,山壁象牆鐵壁,谷底長近百米,一道通天,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仙都的天然風景真美啊!那些奇峯異石使人留戀,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使人陶醉,那些離奇多趣的神話令人神往......讓我們來欣賞仙都風光的美妙,細細品味仙都文化的精髓吧!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到縉雲仙都來遊玩,我是仙都旅行社的導遊,大家可以稱我為"小沈",非常榮幸能為大家提供服務,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讓您度過愉快的一天,也能讓您真正感受到仙都這個仙人都市的魅力.

仙都是一處以峯巖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蹟為一體,以觀光避暑休閒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為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一個山明水秀、景物優美 、氣候宜人的遊覽勝地.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廓,山水飄逸,雲霧繚繞.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整個仙都的核心---鼎湖峯.鼎湖峯壯如春筍,又像一把利劍,直刺雲天.它高170.8米,底部面積為2468平方米,堪稱"天下第一峯"、"天下第一筍"。相傳軒轅黃帝在這兒鑄鼎煉丹,然後跨赤龍昇天而去.

現在我給大家介紹芙蓉峽。芙蓉峽越往裏走,峭壁越高,山谷越窄。最狹處,中裂如門,僅容一人穿過,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故叫鐵門峽。仙都的美景真是説也説不盡,道也道不完。“小沈”我真誠地希望您能在這得到美的享受,祝您玩得開心,遊得盡興!

風景區的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説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藴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説,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衞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了,有人説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m947m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