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青田石門洞導遊詞

青田石門洞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青田石門洞導遊詞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48萬海內外青田人,歡迎大家的光臨。我是導遊xxx,大家就叫我小x吧今天能夠認識你們並且能為你們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非常高興與大家認識在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青田石門洞。

【石門北岸碼頭】大家請看,在與我們一江之隔的對面,就是素有“桃源仙境”之美譽的石門洞風景名勝區。這裏1963年被浙江省確定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985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林業部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XX年由國家林業局晉升為國家森林公園,現在是又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離青田縣城30公里,距麗水40公里,距温州80公里。景區規劃面積為25.6平方公里,景區“印象石門”和“伯温懷古”兩大景區組成。兩大景區各具特色、相互媲美、連成一體,構成石門洞風景區的集林翠崖奇之優,人文薈萃之勝,飛瀑壯觀之美,氣候宜人之適等等特點,因此,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達官貴顯紛至沓來,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所以,這裏既有“洞天仙境”、“世外桃源”的清、幽、靈、古、奇、險、野、趣之特,又有“人文薈萃”、“神話世界”的博、大、精、深、美、趣之長。這裏既是一處宜觀光旅遊、休閒度假,亦可開展體育活動和深山野營等特種旅遊活動的風景名勝區,又是一部探古尋芳、與歷史對話,與名人同行的歷史百科全書。

首先,讓我們一起遊覽“印象石門”。

【甌訌麗影】各位團友,我們腳下這條江是浙江第二大河——甌江。它源起龍泉風陽山黃茅尖,幹流流經龍泉、雲和、麗水、青田、永嘉、温州注入東海,,全長388公里。江中有70多種淡水魚類和80多種軟體水產,其中娃娃魚、黿等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石門洞至青田河段為黿保護區段,據調查現僅有幾百餘隻。

大家請看,現代我們面對的兩座山峯壁立,對峙如門,故稱“石門”。左邊的山峯與後面的山脈相連,似蛟龍卧江喝水,所以叫“卧龍山”;右邊山峯形如一隻靜卧的老虎,所以叫“伏虎山”。那麼我們現在再換一種思維——我們左邊的山峯奇石嶙峋,古松林立,猶如古代的軍營旌旗林立,所以,也有人叫它“旗山”,我們左邊的山峯沉穩如磐,又圓又鼓,猶如一隻大鼓,所以,也有人叫它“鼓山”。龍與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徵,旗與鼓是古代軍事上的必用之物,所以,從這裏出來的人物都非等閒之輩。元朝末年,一代人豪劉基從這裏出山,輔佐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大明江山,近代的抗日名將陳誠從這裏走出,征戰一生,官至五星上將,最後被列為居蔣介石之後的民國第二號人物。

【石門渡口】現在我們到了石門洞的“洞口”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龍山山腰上那一根石柱,傳説那裏原來有兩根石柱,那是龍之兩角。公元1375年4月16日,劉基因遭胡惟庸等人陷害,倚柱吞金,含恨身亡。那夜天公發怒,於是風雨大作,雷電交加,龍角倒地,滾入山下,從此變成了“獨角龍”。

我們右邊懸崖邊上那棵樹根原先是青松挺拔的迎客鬆,多年前不幸被雷擊斷。現在它像石門洞的主人,歡迎着各位的到來。那老鬆後面的亭子叫“挹江亭”。在此亭可觀甌江兩岸的美麗景色。

【問津亭】我們面前的這座亭子叫“問津亭”,別看這座小小亭子毫不起眼,卻是大有來歷。這座亭子原叫“石門亭”始建於唐朝,至元朝初才改名“問津亭”。為什麼改名“問津亭”?是誰將其改名“問津亭”?説來話長。不知道團友裏有沒有研究宋史的專家,但是,我相信團友裏一定有喜歡唐宋詩詞的。在宋詩裏面,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慶全庵桃花》:“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首詩的作者名叫謝枋得。那麼,慶全庵在哪裏,謝枋得又是什麼人呢? 這首詩採用的典故是晉朝陶淵明的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記》。慶全庵是陶淵明虛構的地名。其實,謝枋得就是在石門洞寫下這首著名的詩,詩的題目中所説的“慶全庵”,其實就是指石門洞。那麼,謝枋得為什麼要到石門洞?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寫這首詩與這個小亭子又有什麼關係呢?且聽小x我慢慢道來。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著名詩人。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祜四年(公元1256年) ,謝枋得與文天祥、陳暨等人同科中進士。文天祥,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南宋民族英雄,他在《過零丁洋》一詩裏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下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名句,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那麼,陳暨是什麼人呢?陳暨是這裏上面1公里處的雄溪村人。如今稱同校讀書的為“同學”,古人稱同科得中功名的叫“同榜”。在寶祜四年考中的進士中,文天祥、謝枋得、陳暨三人最為要好。南宋末年,奸相賈似道獨霸朝綱,身為國子監司業陳暨不願與其同流合污,便辭官回鄉。景炎元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五月,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被元軍攻陷,左丞相文天祥赴元營談判被扣,從鎮江逃脱後,取海道下福州追尋南逃的趙是、趙爵兩王。當他沿甌江道經青田,欲拜訪同榜同榜加好友陳暨,卻逢陳暨剛剛病逝,文天祥便親往弔唁,並含淚寫下兩篇弔唁文章。那兩篇弔唁文章至今還在。遊客朋友中如有愛好宋史研究的,不妨專程前去拜讀拜讀那兩篇弔唁文章。

話説遠了,現在回過頭來,再説謝枋得。自寶祜四年考中的進士以後,官至江東提刑、江西詔諭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戰敗城陷,隱遁山中,流浪江湖,靠卜卦了教書度日。宋朝滅亡, 元朝廷慕謝枋得的人品才學,多次找他出任朝官,謝枋得堅辭不受,為逃避元朝廷的報復,謝枋得逃至青田石門洞,本想找同榜陳暨,誰知到了這裏才知道陳暨巳死。便來至石門洞隱居,一天,他在無意中讀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觸景生情,懷古撫今,便寫下《慶全庵桃花》一詩,他在詩裏所説的“桃源”就是指石門洞,他在詩裏所説的“秦”是暗指元政權,“避秦”就是指自己躲避元政權的威脅利誘。在寫此詩的當天,便取詩中最後的“問津”兩字,為此亭命名。在古文裏,“津”是渡口的意思,“問津”就是“問渡”的意思,隱居於此,怕人“問津”,怕人打擾,其心境可想而知。

可是,怕歸怕,最後謝枋得還是被元政權發現將其強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堅貞不屈,絕食而死。

這問津亭位於甌江畔,千多年來,因水患而屢遭毀壞,又屢次重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因此亭因洪水衝擊,破敗不堪,陳誠出資並委託當時的青田縣縣長鄭邁監督修繕,修繕後,鄭邁親筆在這亭上寫下一段文字:“此亭昔毀於水,坍圮迄今。現由陳辭修先生捐資重修……”。1935年4月,陳誠在對井崗山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時受傷,經蔣介石特批迴高市老家療養,在療養期間,陳誠由鄭邁陪同,遊覽石門洞,在此亭發現那一段文字,便馬上囑咐鄭邁把它刮掉,其淡泊之志由此可見一斑。現在請看這亭上一副對聯。上聯是“有門無門,是為佛門。”下聯是“是洞非洞,適成仙洞。”這就是古人對石門洞的最好寫照;這一對聯恰到好處地描述了石門洞“洞天福地”的神韻。石門洞有了“石門”,那麼“洞”在哪裏呢?請大家跟我的腳步去追尋。

【摩崖石刻】剛才説到南宋的謝枋得,現在説説另一位姓謝的大名人,那就是東晉的謝靈運。謝靈運(385~433年),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漢族,祖公元385年出生於會稽始寧,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説起謝靈運,可非同一般,他的祖父謝玄系東晉名將,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謝玄為先鋒,率8萬“北府兵”大破符堅的90萬之眾,創下中國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毛澤東同志非常欣賞謝玄,他在指揮中國革命戰爭的論著中多次提到“淝水之戰”。謝靈運的母親劉氏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外孫女,謝靈運本人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是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期間,乘舟遊覽甌江並前往縉雲仙都。船行到這裏時,天下起了暴雨,艄公只好將船劃到石門灣內躲避,當晚就宿在船上。夜裏謝靈運在船艙裏看不到幾頁書就打起盹來,朦朧之間似有一神仙邀他上岸遊玩。只見曲徑畫幽,翠鬆綠竹成林,青山秀水相映,一泓瀑布從天而瀉。次日一早醒來,遊興大增,便涉足探幽,果真發現與夢中一樣的“桃源仙境”,十分高興,就將它命名為“石門洞”,且稱之為“東吳第一勝事”。並在石門洞留下了《石門新營》、《石門最高頂》、《夜宿石門巖上》三部詩篇,留刻於石門洞崖壁之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此,石門洞名聲遠播。歷代文人墨客紛至踏來。如: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鄭復初、湯顯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一大批名人,他們在這裏賦詩題詞,留下了大量的文學、書法和旅遊價值極高的摩崖題刻。石門洞現有摩崖碑刻117處,是浙江省摩崖碑刻分佈密度最大的風景名勝區。接下來我簡單介紹一下旗鼓山的摩崖題刻,這裏摩崖題刻有篆、隸、魏、楷、草、行書書體皆備,風格各異,共有16處,有徐樹銘(清文學家、書法家)的隸書“石門洞天”;魯滌平(民國時當過浙江、江西省長)正(楷)書:山水清音;方亨鹹(早清書畫家、順治進士)的魏書“石門”;林惠臻的隸書“泉分清濁,阮元(湖廣、兩廣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江浙巡撫)正書,在清書畫家宋作梅題的“登雲槁”之下。阮元曾三次遊玩石門洞,並留下了三處摩崖題刻,另二處在飛瀑下的月洞裏。

大家請看,這邊的兩個字是“什麼字”?——“潛虹”!這是石門洞景區唯一一處篆體摩巖石刻。這是民國十年即1921年,杭州名士陳文斌來石門洞遊覽,天下了陣雨,雨後初晴在此看到一道彩虹把龍山、虎山連在一起,景色獨特,當場就寫下了別具一格的“潛虹”二字。

各位團友,大家來看遠處的山峯像誰的頭像?一位當代大文學家的頭像,。。。魯迅側面頭像,取那山峯為“魯迅峯”,從北到南看,依次為板刷頭髮,眉骨、眼睛、鼻樑、鬍子、下巴、喉結等;各處都描繪的那麼的惟妙惟肖。紹頭“魯迅”為何在青田石門洞出現?有人解道:青田劉基曾在紹興做過官,二人雖不同代,卻因秉性相似,心有靈犀。你看,魯迅到石門洞拜訪劉基來了。

【“石門洞”石刻旁】大家看到這裏有二處“石門洞”三字的摩崖題刻,上面那處為魏書,題書人及年代至今尚待於考證。下面正書“石門洞”三字為民國二十三年(即1934年)青田縣縣長鄭邁所題。

【上下求索】大家請看,右邊光頹頹的巖壁為石門洞鼓山的攀巖場地,當今,攀巖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的一項時尚的體育項目,富於挑戰性,集競技、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勇敢者的運動,攀巖起源於18世紀末的歐洲“阿爾卑斯山區”。攀巖曾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在甌洲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海拔3000至4000米的懸崖峭壁上,生前着一種珍奇的野花——“高山玫瑰”。當地居民一直流流傳這樣的風俗:當小夥子向姑娘求愛時,為了表示他對愛情的忠誠,就必須戰勝重重困難和危險,勇敢的攀上高山,採來“高山玫瑰”,獻給自己心愛的姑娘。直到今天,阿爾卑斯山區的居民仍保留這種習俗。大家若有興趣,待會遊玩飛瀑景區後,可以來此親身體驗一下攀巖的樂趣。

【問津橋】各位團友,這座石拱橋叫問津橋,建於明萬曆年間。説到小橋,遊客朋友可能馬上會想起元代馬致遠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詩句雖美,意境卻很淒涼。與我們今天站在橋上的感覺格格不入。所以,我想把馬致遠的詩句改動一下:“青藤綠樹飛花,小橋流水人家,古道春風車馬。相聚石門,樂翻了你我他”。呵呵,各位團友,小x獻醜了。相信團友們改詩的水平都比小x我強,現在我想請大家都露一手,都來改改馬致遠的詩句。

我們繼續往前走。現在我們左邊的這條小溪叫“鶴溪”,我們右邊的這條小溪叫“松溪”。沿着“鶴溪”我們走的是一條“名人蹤跡”之路;沿着“鶴溪”我們走的是一條“伯温求學”之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既然兩條路不同時走,我們還是沿着“鶴溪”的“名人蹤跡”之路走進去,然後再沿着“鶴溪”的 “伯温求學”之路走出來——這樣,就可讓“魚與熊掌”兩者兼而得之。

【催詩橋】這座石拱橋是為紀念詩人郭沫若在石門洞題詩而取名“催詩橋”。橋寬2.5米,長6米,橋欄做工精巧,以“龍”為主要裝飾。1962年,郭沫若遊石門洞,並即興賦詩:“橫過石門渡,劉基尚有祠。垂天飛瀑布,涼意喜催詩。”郭大詩人的意思是,石門洞的涼快可以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不知團友中有沒有詩人,想今天這美景如畫,涼意宜人,想必定能為您激發靈感。如能臨時創作出絕妙佳句,景區管委會一定會將您的大作認真收藏,您的大名也將會隨着千古流芳。

【國師樓】跨過“催詩橋”,那幢古色古香的樓房叫作“國師樓”,是專門研究劉基飲食文化的機構和場所。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劉基不但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美食家。在博大精深的“劉基文化”中,“劉基飲食文化”應占有一席之位。在“劉基飲食文化”譜系中,國師茶、國師餅、竹筒飯、國師豆腐湯、國師酒、國師宴、遊子思鄉、三元及第、輔天粥、六月筍等近百個食譜,至今還在青田的老百姓飲食中廣為流行。遊客朋友若有興趣,等走完我們的旅程,就去國師樓用餐,品嚐原汁原味的“劉基飲食文化”。

【軒轅丘】這塊平整的石頭名叫“軒轅丘”。小x在前面提到過:公元423年,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期間,乘舟去仙都途徑這裏,天下暴雨,謝靈運只好在石門灣內躲避。傳説謝靈運當晚夜宿扁舟,夢着一位神仙邀他上岸遊玩,一路行至這裏,那神仙説:“寡人乃軒轅氏矣,久聞謝君棋藝甚精,今特請謝君與寡人同下幾局。”至天亮夢醒時,夢境依然歷歷在目。謝靈運大為驚奇,遂棄舟上岸,沿着夢中的道路一路尋來,來到這裏,才發現竟與夢裏同軒轅皇帝下棋那塊一模一樣。謝靈運還在這裏發現瀑布、懸崖,發現這裏的參天古木,發現這裏的幽幽仙氣,便情不自禁被迷住了。自那以後,謝靈運便與石門洞結下不解之緣。並親自把這塊石頭取名為“軒轅丘”。身邊帶有棋子的團友如有興趣,不妨在這裏對弈一盤。

【龍虎石與藏書石】這誠意伯廟前又有兩塊巨石,左邊這塊狀如龍虎,盤距路旁,故稱“龍虎石”。謝靈運有詩讚這塊石頭為 “斑駁生虎紋,參差出龍鬚。”原來石門洞自古以來就有龍虎之氣,洞口有“龍虎”二山,這裏有“龍虎石”。所以,這裏出來劉伯温、陳誠;這裏引來中國曆代無數名人。右邊這塊叫“藏書石”。説到“藏書石”,這故事就更精彩了。傳説少年劉基在石門洞讀書時,有千年白猿精白猿仙姑仰慕劉基才華和大志,便與劉基談起戀愛,並贈送無字天書三部。別看平時這三部無字天書內無一字,而每當要緊關頭,卻出現若干文字,明白無誤地指出這要緊事該如何如何應付。後來劉基出山輔佐朱元璋,這本無字天書幫助劉基屢建奇功。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因喜歡劉基的學問和才華,便讓他擔任太子的老師,教太子讀書。有一天,劉基帶太子去外面玩,路上看到一隻小豬,太子問:“老師,這是什麼?” 劉基告訴太子:“這是小豬。” 太子問:“小豬是作什麼用的?”劉基説:“小豬養成大豬後,可以宰了吃。”當天晚上,太子回宮,把白天老師説的話告訴父皇。朱元璋一聽火了:“小豬養成大豬後,可以宰了吃。我姓朱,劉基的意思不就是説等我兒子長大了就殺嗎?這還了得!”這可急壞了身邊的馬皇后,馬皇后覺得皇上多心了,便百般解勸,無奈朱元璋怎麼也聽不進去。馬皇后急了,便心生一計,回皇后宮後準備了一隻桃子,命太監連夜送往劉基府中。劉基收到皇后送的桃子,一陣納悶,猛悟 “桃”與“逃”諧音,便馬上想到白天和太子有關“大豬、小豬”的對話是不是犯了皇上的大忌。他嚇出一身冷汗,便連夜逃出南京城,日夜兼程,逃至當年讀書的石門洞。也就是來至這塊石頭旁,想起當年在這裏讀書時遇上白猿仙姑,兩人多少次在這塊石頭旁卿卿我我,説古論今。想到這裏,劉基百感交集:自古伴君如伴虎,我自己説話不慎,犯了龍顏,雖一死也不足惜,只是辜負了白猿仙姑一番美意,是白猿仙姑贈送我天書,才讓我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如今大限將至,這天書卻萬萬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可是,皇帝權力通天,手下御林軍如狼似虎,怎樣才能保證天書的安全呢?就在這時,這塊石頭就是這一處“吱嘎”一聲開了一個小門,出現一個小洞,劉基不假思索,便把天書塞進小洞,又聽“吱嘎”一聲,小門居然自動關上。大家請看,這裏就是小門的門縫。時至今日,這天書還在這裏面,還在苦苦等待下一位治國大賢的到來。

【劉文成公祠】這裏是劉文成公祠。劉基,字伯温,去世後被追封“文成公”。所以,也有人尊稱他為“劉文成”。這裏過去為石門洞天樓,至明代(1525年)始建劉基祠,現有的祠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門口有楹聯:“名賢為社稷而生豈唯景星慶雲有光兩浙,文字得江山之助即此犁眉覆瓿並足千秋。”下面我們進祠堂參觀。

剛才我在“藏書石”前講的民間傳説。大家都知道,民間傳説是老百姓為表達內心對真、善、美的嚮往,對假、醜、惡的憎恨而創作的口頭文學,而不是史實。現在,我向大家説説有關劉基的史實——劉基、字伯温,公元13XX年出生於青田縣南田武陽村,14歲從師鄭復初在石門洞讀書,23歲考取進士,後因不得志棄官歸隱。

朱元璋率起義軍南下,攻佔金華、處州,後得知青田有這一奇人,再三邀請劉基出山,協助朱元璋奪取天下。劉基的《時務十八策》深得朱元璋歡心,輔助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勛,於是倍受朱元璋尊重,常叫他“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列為開國功臣,使他成為歷史上三大謀臣之一。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了我們的劉基像,上有“道教”的標誌——陰陽八卦圖,因為劉基對陰陽八卦很有研究。此外他還是文學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他的《郁離子》、《犁眉公集》、《覆瓿集》最為著名,據説《郁離子》是他在石門洞寫的一本鉅作。劉基他曾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劉基為人正直剛毅,受丞相胡惟庸誣陷,退隱故鄉,不問政事。但胡惟庸仍誣陷其蓄謀造反。當時劉基非常害怕,忙入朝請罪留在了京城。朱元璋雖不加罪;但因此剝奪了劉基俸祿。洪武八年三月,劉基憂憤成疾,朱元璋派人護送其迴歸故里。四月十六日,劉基逝世,終年65年。祠內圓柱形石柱上有楹聯三對:“北廟南宮一代興王皆易主,西園東壁先生遺址尚留名”;“巖壑養奇才得兩大鐘靈間氣,風塵識明主成一代開國元勛”;“世局如棋滄桑寄慨看洞前飛瀑石上藤蘿幸此地湖山無恙,六朝勝蹟興廢關情問康樂詞宗芝田伯爵比當年風景若何。” 三對楹聯既對劉基一生的豐功偉績作了很高的評價,又對歷史的滄桑和人才的無奈作了深刻的評點,相信團友們更能深刻理解其中之意,從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石門飛瀑】接下來我給各位團友介紹這石門飛瀑。她位於鶴溪尾端,是鶴溪中的最後一級瀑布,也是最奇特的一級。她的上面還有四級瀑布,過一會各位可以從右側繞上飛瀑頂端,沿溪深入觀看。這石門飛瀑從112.5米的懸崖上傾瀉而下,終年不竭,是浙東三瀑中水量最大的瀑布。清代著名文學家、旅行家袁枚曾寫了一本《浙東三瀑記》。將石門瀑布與天台石樑瀑布、雁蕩山大龍秋瀑布相媲美。他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石樑瀑布的特點是“武”,表現了自然雄奇之美。大龍湫以“無聲”為特點,展示出了柔情恬靜之美。而我們的石門瀑布以石門之巧、瀑布之奇為“石樑、龍湫”所不及。《浙東三瀑記》對石門飛瀑就作了生動的描繪:“其瀑在洞中,如巨蚌張口吞數百人。受瀑處寬百餘米,深百丈,疑蛟龍欲起。激盪之聲發壽鍾、鼓於甕內,此又石樑龍湫所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石門飛瀑在石門洞中,如一個巨蚌可以吞掉近百人,瀑布寬一畝,深一百丈,像一條蛟龍飛天而下,瀑布聲可傳千里,是天台山的石樑瀑布和雁蕩山的大龍湫所沒有的。充分描述了石門飛瀑的宏偉氣勢。1964年,郭沫若來石門洞,看到這飛瀑後,大聲讚歎説:“啊,比大龍湫瀑布氣勢還大!”所以,自那以後,這石門飛瀑被譽為“浙江第一瀑”。

各位團友,接下去我們在此再觀看瀑布左側的兩處奇觀。看那巖壁上有一處圓圈狀裂縫,每當冬春紅日西沉時,這底下各處皆暗,唯有此處留有餘光,故叫它為“日影巖”。那懸崖上面山腰中還有一個巖洞叫仙姑洞,可以從旗山繞走上去。這裏有則典故:據傳説劉基在石門洞書院日夜苦讀,每天深夜有一嬌豔女子扣門而入,自稱白猿仙姑,愛好讀書,喜聽讀書吟詩之聲,願與劉基為伴,久之感情日深,結為秦晉。後來,將“無字天書”三部贈送給劉基,使劉基策略過人。劉基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太祖封之為國師。劉基晚年隱退回鄉後,常來石門洞,而石門洞內美景依舊,仙姑無蹤。劉基惆然若失,常常獨自一人呆呆佇立在那仙姑洞旁,希再能一睹仙姑芳容,重温舊夢。

各位團友,觀看飛瀑以後,這飛瀑東面的旗山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它屬於中齡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約有4公頃。林中綠樹成蔭,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樹幹、樹葉、樹體千姿百態,景色秀麗。林地小道上覆蓋着厚厚的落葉層,行走其上如在柔軟的地毯上漫步。樹上百鳥鳴叫,伴隨着瀑布的流水聲,形成自然和諧的氣氛。身臨其境可給您一種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感覺。穿過樹林,在旗山中段上部有一奇特的巖洞,夏天涼爽宜人,冬天卻温暖如春,常年有絲絲縷縷清氣從洞口飄逸而出,故稱之為“透氣洞”。此洞是由這裏地質運動巖體構造縱裂錯位,局部覆蓋層塌陷而形成的。洞口直徑不到一平方米,洞口朝天,洞體與旗山中段山脈走向一致,且偏平,洞內橫直通徑交錯相通,充滿着神祕和樂趣。因時間關係,小x今天就不陪同大家去看“透氣洞”了。各位團友如有雅興就請在這裏的賓館住下,專門安排時間,去沐浴森林之清幽,探尋透氣洞之奇異。説不定洞中另有其他更為美貌的仙姑,若運氣好,還可以一睹仙姑的芳容,再送你幾部無字天書,讓你成為當代劉伯温。

由於瀑布流域上游是大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強,即使在冬季水量也較大,這在華東地區罕見。所以這石門瀑布萬古不竭,且形若垂練,濺如跳珠,散似銀霧,被稱為“天泉”、“聖水”。許多文人墨客觀瀑後靈感大發,吟詩題辭,大加讚頌。唐代大詩人李白為這寫詩歎道:“何年霹靂驚,雲散蒼崖裂。直上瀉銀河,萬古流不竭。”《牡丹亭》的作者,素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明朝湯顯祖在《石門泉》一詩裏這樣稱讚這瀑布:“春虛寒雨石門泉,遠似虹霓近若煙。獨洗蒼苔注云壑,懸飛白鶴繞青田。”在石門洞景區,有關飛瀑的詩、賦、題詞很多,由於時間關係,這裏我就不作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團友可以在這裏留宿幾天,自己細細尋找,細細品味。

【情侶巖】那飛瀑下青碧如藍,面積約三畝的水潭叫積銀潭,又叫龍潭。大家看潭中心那兩塊巖石,彷彿一對親密依偎的情侶,故叫夫妻巖或情侶巖。

有關情侶巖,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説:從前,麗水兩户財主,一户姓李,生了個男孩叫靈佑;一户姓孫,生個女兒叫青雲。他倆從小在一起讀書、遊戲,兩家很要好,就結了親家。不料好景不長,靈佑十歲那年,父親被人誣告裏通外番,殺頭抄家。幸好靈佑機靈無比,在混亂中逃走,逃到石門洞龍門寺求救,寺內主持看李靈佑身帶“佛氣”,便讓其遞度為僧,才避過一死。青雲知道了,心裏很難過,時常暗地裏哭泣,想念靈佑。不料半年後,青雲的母親生病死了,父親又娶了個妻房。這晚娘對青雲很刻毒,逼着青雲嫁給温州籍的處州府知府做偏房。青雲不肯,晚娘就串通知府,硬將聘禮送上門,擇定八月十五完婚。青雲看看婚期將近,無法以對,便生了一個心計,提出三個條件:第一要求温州知府給處州糧食幹擔;第二要到温州成婚;第三要坐花船去温州。知府一心想把青雲弄到手,就滿口答應了。八月十五那天,青雲穿着停當,天還沒亮就上了綵船去温州。中途,她趁人不備,跳到江裏。正好那天發大水,青雲一下被衝得沒了影。這天石門洞龍門寺一個年輕和尚,正要去募化,忽然看見江上有一具死屍漂到岸邊來,和尚趕緊將那死屍撈上來。一看,是個女的,胸口還有微微跳動。和尚忙脱下袈裟,蓋在她的身上。這時和尚犯難了,救她吧,男女有別,若被人看見,就是跳進甌江也洗不清;不救她吧,師傅講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正在猶豫,只聽一聲呻吟,那女人翻了一下身,吐出幾口水,睜開眼睛來。這時天已大亮,他們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競相互擁抱着大哭起來。原來,他們就是靈佑和青雲。他們重新相逢,再也不肯分開了。從此,靈佑仍舊在寺裏當和尚,青雲投到石門庵當尼姑。好在龍門寺與石門庵離得很近,他們每天可以在山上砍柴、下江挑水時相會。日子一長,消息傳到知府那裏。知府哪肯罷休,便派兵到石門洞捉拿。一天深夜,正當兩人相會時,忽見洞外火把滿天,人喊馬叫。靈佑、青雲知道大事不好,兩人拉着手,拼命奔逃。當逃到這瀑布下面的積銀潭邊時,知府的人馬趕到了。他們看看無路可逃,便緊緊抱着,雙雙跳下深潭。這裏,忽然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狂風猛吹,沙石亂飛。那知府和一班差役一個個被打得頭破血流。待到雨過天晴,只見潭上出現兩塊緊緊相抱着的巖石,那就是情侶巖。後來,地方人把龍門寺改為“靈佑寺”,石門庵改為“青雲庵”以紀念該對情侶。關於“靈佑寺”和“青雲庵”,等一會兒我們還要去親眼一睹,現在我們還是欣賞眼下景物。

【碑廊】這裏集中歷代名家為石門洞的題字書法碑刻,共計29方。以明清作品為主,其中,明嘉靖四年進士王道的正書 “飛泉”,明萬曆年間,温州周知劉正亨的“飛瀑”,書體瀟灑豪放、雄渾壯觀;清浙江巡撫使覺羅吉慶的“仙境”,清嘉慶都統德楞泰的“聖水”,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郭沫若的草書“詠石門洞”等等最為壯觀。

【烏龜石】大家看這塊石頭象什麼?象烏龜,對!當地人就叫它“烏龜石”。這裏還有一個傳説:據説當年劉基每天在石門洞秉燭夜讀,都有一位姑娘,自稱是拜佛女子前來與其談詩説詞,情投意合。這姑娘是寄宿在石門洞的千年狐仙,附近有一個千年烏龜精,早就垂涎狐仙的美色。一天烏龜精變成一個和尚,對劉基説看你面色不好,是被狐狸精迷住了,你若要保命,下一夜,當那姑娘到來時,你假裝肚疼,雙手捂着肚子在牀上打滾。第二夜那狐仙見劉基這般情景,忙從嘴裏吐出一顆狐丹,放在劉基口裏,囑咐劉基只含在嘴裏,千萬別吞下肚。誰知劉基一不小心,卻將狐丹滑落吞到肚裏去了。狐仙失去千年狐丹,自知死期即到,便對劉基説:我知你胸懷大志,仙丹給了你,我雖死不悔,只是那烏龜精太可惡了,競施奸計相害,現在奴走了,這裏留下一條神鞭,只要你在老和尚頭上敲三下,我的仇也就報了。説罷遞過神鞭,就不見了。劉基依狐仙所囑,用神鞭敲死了烏龜精,為自己的情人報了仇。烏龜精便成了一石龜留在此處,任人踐踏。

【觀瀑亭】各位團友,我們身旁的這座亭,叫“觀瀑亭”,正位於瀑布對面。它始建於唐代(744年),當初叫“噴雪亭”,宋朝經過重建,改名叫“銀河萬古亭”,明代又更名為“飛泉亭”。現在此亭於1987年重建,取得“觀瀑亭”。亭上有楹聯兩幅,一是:“莫道神龍慳見尾,鶴為霖雨濟蒼生”;另一幅為:“四季春秋無夏日,滿園風雨競晴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邀幾位好友,沏一壺龍井,坐在這亭上,品茶觀瀑,吟詩作對,暢談友情——那將是何等的愜意?

【月洞問古】,各位團友,我們身旁這個半月形的洞穴叫月洞。由凝灰巖塌陷而成,高數十丈,可避雨觀瀑。從這裏往飛瀑頂端看,可看到巖石圍成的完整“天洞”,瀑布就像天上神仙手裏寶瓶傾瀉而下的水柱,所以我們又叫“聖水”,這為石門洞的第二層含義,你發現了嗎?那麼第一層含義是什麼呢?早在唐代,這裏就被我國道教列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洞天。另外還有一層洞的含義大家總該發覺了,自從我們進了石門之後,是否感覺到自己一步步往洞裏走,這裏四周為羣山,彷彿自己就在洞中。

在月洞左側,有一塊平整如牀的巨石,就叫國師牀。據説劉伯温當年,天天坐在這裏讀書、背書,用手指在巖石上練習寫字,疲倦了就仰卧在巖石上,一邊觀測飛瀑銀泉,一邊吟詩作賦,日子久了,這塊巖石表面變得光滑平坦,宛如一張石牀,後人就稱它為“國師牀”。民間流傳這國師牀:女人睡了,桃花開;男人睡了,好運來;孩子睡了,長智慧;老人睡了,活百歲。團友們若有興趣,不妨上去在“國師牀”上躺一會兒。

這國師牀周圍有60多處摩崖題刻,是石門洞摩崖題刻最密集的地方,這裏有謝靈運(南朝宋詩人,古代山水詩的開宗)留刻的《石門新營》、《石門最高頂》二首;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在石牀前右距地約6米的懸崖上的題刻;少年劉基的老師鄭復初的兩處題刻;阮元的《石門觀瀑布一首》等兩處題刻,徐樹銘隸書兼篆體的《石門山靈》在石牀前斜壁處。

各位團友,接下去我們在此再觀看瀑布左側的兩處奇觀。看那巖壁上有一處圓圈狀裂縫,每當冬春紅日西沉時,這底下各處皆暗,唯有此處留有餘光,故叫它為“日影巖”。那懸崖上面山腰中還有一個巖洞叫仙姑洞,可以從旗山繞走上去。這裏有則典故:據傳説劉基在石門洞書院日夜苦讀,每天深夜有一嬌豔女子扣門而入,自稱良家女,愛好讀書,喜聽讀書吟詩之聲,與劉基為伴,久之感情日深,結為秦晉。後來,將“無字天書”三部贈送給劉基,使劉基策略過人。劉基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太祖封之為國師。劉基晚年隱退回鄉後,常來石門洞,站在那仙姑洞旁,希再能一睹仙姑芳容,重温舊夢。

【透氣洞】各位團友,觀看飛瀑以後,這飛瀑東面的旗山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它屬於中齡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約有4公頃。林中綠樹成蔭,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樹幹、樹葉、樹體千姿百態,景色秀麗。林地小道上覆蓋着厚厚的落葉層,行走其上如在柔軟的地毯上漫步。樹上百鳥鳴叫,伴隨着瀑布的流水聲,形成自然和諧的氣氛。身臨其境可給您一種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感覺。穿過樹林,在旗山中段上部有一奇特的巖洞,夏天涼爽如入海底,冬天卻温暖如春,常年有絲絲縷縷清氣從洞口飄逸而出,故稱之為“透氣洞”。此洞史籍中未見記載,系近年發現,它是由這裏地質運動巖體構造縱裂錯位,局部覆蓋層塌陷而形成的。洞口直徑不到一平方米,洞口朝天,洞體與旗山中段山脈走向一致,且偏平,洞內橫直通徑交錯相通,充滿着神祕和樂趣。各位有雅興就請去沐浴森林之清幽,探尋透氣洞、仙姑洞之奇異,去看一看仙姑洞中仙姑的芳容,1小時以後回碑廊附近集合。

【靈運草堂】“靈運草堂”原是謝靈運慕石門洞美景而在這裏搭建的一所茅草房。現在的“靈運草堂”是XX年景區管委會在原址重建。

【謝客堂】這裏名叫謝客堂,是人們為紀念謝靈運而建,始建於宋朝1099年。今址之堂為民國1919年重建。謝客堂後邊部分為青雲庵,始建於宋代1091年,原址在鼓山上,明代1621年遷建於現址。為歷代在此修行的尼姑住處。

【靈估寺】“靈佑寺”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由關永福為首籌資建成,供奉釋迦牟尼佛祖。“靈佑寺”據傳説原名“龍門寺”,後為紀念傳説中的小和尚李靈估而取名靈佑寺。這裏曾作石門書院,明朝以後,許多富家子弟曾來這寺裏潛心學問,終日與僧人為伴。他們來此求學,一來是圖這裏清靜,二來是想沾沾劉基的靈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政府還在這裏辦過“石門林業中學”。

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寺內現存的一口古鐘。這是清朝嘉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8XX年鑄的銅鐘,直徑為73釐米。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和初八是靈佑寺的“曬經節”,遊客和進香的善男信女特別多。什麼叫“曬經節”?看過《西遊記》的團友都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經,經歷了八十次磨難,取得真經。在回東土大唐的路上,經通天河,因忘記了為老黿在如來前面討封號,惹惱了老黿,把唐僧及隨帶的真經掀翻在茫茫大海之中,那一天正是農曆六月初六。唐僧無奈,上岸後只得將幾大摞被海水浸透的經卷攤在太陽底下曬晾,連曬三天,至初八才曬乾。為紀念唐僧取經的艱苦,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和初八兩天,這裏都要舉行“曬經節”,此風俗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盛行。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和初八,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雲集石門洞,蔚為壯觀。

【木魚巖和弄月池】這塊石頭人們稱之為“木魚巖”,用石敲擊,會發出敲打木魚的聲音。旁邊這兩窩不看起來毫不顯眼的小池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弄月池”,它的奇妙之處是無論遇上什麼樣的大旱,這兩口小池的水卻永遠不會乾涸。另外,兩池底部相通,所以兩池的水面永遠是一樣的高度。

【浣紗橋】這小橋名為為“浣紗橋”。也許遊客們會感到奇怪:只聽説西施“浣紗”,而西施的故鄉是在諸暨,她怎麼會在這裏“浣紗”呢?原來,此“浣紗”不是彼“浣紗”,而且比彼“浣紗”更耐人尋味。為什麼取這小橋為“浣紗橋”呢?這裏有個典故。説的是少年劉基在此求學時,有一天清晨,他正在早讀,自然聽見石橋那邊傳來棒槌敲打的聲音,開始他並不理睞,後來那聲音越來越響了。他懷着好奇心,朝響聲的地方走去,看見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在那裏浣紗,那“紗”堆得象“小山”一樣。劉基壯着膽問:“敢問大姐,這麼多紗,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洗完?”那姑娘一邊洗,一邊回答:“古人鐵桿能磨針,我這點紗算什麼呢?你是讀書人,要知道只有百温不厭,才會有高深學問,看來,你攻書還不專心呢?直羞得劉基滿面通紅。”從此,劉基更加勤奮攻書,常常通宵達旦。後來,他為了鞭策自己,便自號“百温”,後人把“百”字讀作“伯”,叫做“伯温”。攻夫不負有心人。劉伯温長大後,果然成為有學問的人。當他晚年重返石門洞時,想起那位紗女,就把這橋稱為“浣紗橋”。

【石門山莊】這幢小洋摟名為石門山莊,它的原名“亦桃源”。1934年,陳誠在對井崗山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時受傷,經蔣介石特批迴高市老家療養,時任青田縣縣長鄭邁得知這一消息,為方便陳誠先生回鄉到石門洞風景區遊覽休息或度假專門撥款而建。房子共三間,面積120平方米,建成後,陳誠先生曾在1935年4月回鄉遊石門洞時來此察看並在此休憩,當時還狠狠批評了鄭邁,説不該為他破費建房。而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至今,陳誠之子陳履安曾多次回鄉探親,而每次回鄉,他都要來此小憩,尋訪父親的舊蹤。

【石門書院】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石門書院”。“石門書院”,顧名思義,大家都能聯想到這裏是當劉基讀書的地方。大家猜對了,雖然這裏的建築都是近年新建,可這地址卻是劉基當年師從鄭復初讀書求學的地方。而且,其建築風格也是按元、明時期書院的四合院風格而建。在這裏面,有燒餅閣、,洗心齋、勸善宮、養生殿、許願林等五大部分,其中重點介紹劉基的《燒餅歌》。劉伯温《燒餅歌》,全文共計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仙所撰。其實,《燒餅歌》是劉基根據一定的“象數”規律,涉及到“象、數、理、佔”等玄學原理,對未來世事的預測。傳説有一日朱元璋在養心殿吃燒餅,才咬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進見,太祖連忙用碗蓋住燒餅,才召劉基入內。君臣禮畢,朱元璋問:“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裏面是被龍口咬了一口的燒餅也。”

朱元璋大驚,連忙以禮相待,動問以後這朱性天下的命運 如何,劉基隨即作七言長詩一首,並一一講解。朱元璋半信半疑,而後來一直到崇禎煤山自縊,清順治取代明王朝,276年曆史,期間重大事變居然全部應驗。於是,人們都説劉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神機妙算劉伯温”之説便由此而來。説到“神機妙算”,人們一定會想到諸葛亮。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才幹平平,不自量力,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卻把蜀國的整個國力耗空,最終導致滅亡。《三國志》裏極力讚美諸葛亮,那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其父陳式是諸葛亮一手提攜的愛將,陳家世代視諸葛亮為恩人。而《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曾經在朱元璋的對手張士誠手下為官。他和劉基是同一時代人,耳聞目睹當時中國一系列軍事、政治大事,他非常佩戴劉基的才幹。即又因張士誠被朱元璋所滅,其中自然離不開劉基的幫助,從而羅貫中對劉基是又敬又恨。所以他後來閒居寫《三國演義》,把劉基生平的許多重大軍事、政治活動都移花接木按在諸葛亮頭上。例如:火燒赤壁在《三國志》裏僅幾筆帶過,而在《三國演義》裏卻洋洋十萬字。其實,在《三國演義》裏,“火燒赤壁”的主要情節取材於“鄱陽湖朱元璋火燒陳友諒”。在這一戰役中,朱元璋手下有主戰主和眾説紛雲。劉基力排眾議,併為朱元璋設計,以火攻的方式打敗陳友諒,創下中國古代戰爭史中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其生活原型就是劉基。所以,從正確的歷史觀來説,造成劉基第一大冤案的罪魁禍首是朱元璋和胡惟庸,而造成劉基第二大冤案的罪魁禍首則是羅貫中。前者害了劉基的性命,而後者是無故埋沒了劉基本來應有的歷史功勛。

好了,我們且把為劉基翻案的任務留給歷史學家。現在我們來到了“許願林”。在這裏,有一條伏卧着的龍。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傳説中的“龍”,升能騰雲駕霧,潛則隱介藏鱗。龍更能為人們帶來好運,據傳説劉基初到石門洞讀書,天資平平。而在某天夜裏,劉基夢見一條五彩龍向他面授機宜,第二天,劉基便如大夢初醒,茅塞頓開,從此以後,讀書知一曉百,神會貫通,終成大器。所以,若是哪位團友心中若有什麼願望,不妨向這條彩龍許個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lvgd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