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裏,距北京約75公里,背後以朱山為依託,對面以石經山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雲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經而聞名於世,是京郊具有金石、書法、美術、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蹟,在北京以至全國諸多古寺名剎和佛教界佔有重要地位。1992年該寺被評為“北京十大人文旅遊累點”之一。房山縣西北部山嶽地帶,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關寺、雲蒙山龍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峯和以兜率寺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遺蹟文物,而石徑山雲居寺則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譽。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雲居寺創建於隋唐時代,歷代屢有重修擴建,成為華北地區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日軍炮火,現僅存遺址。寺東北1.5公里處石徑山上有藏徑洞九座,洞內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經板,連同寺院南端藏經穴中遼、金經板共143l2塊,鐫字數千萬。除去重複刻造者外,計刻經112O餘部,刻工精湛,為中國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特書。刻制雲居石徑的規模,遠超過北齊的音堂山摩崖石經和泰山經石峪刻經。

雲居寺名稱最早見於唐總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時代已具相當規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 上寺在石經山上,寺址已無考,下寺即今遺址。遼、金時代雲居寺因刻造石經知名,故有“石經寺”之稱。明代因在石經山東麓建東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稱“西峪寺” 清初又改稱“西域雲居禪林”,仍然保留着雲居之名。雲居寺歷代屢有修葺,最後的修繕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毀前的寺院規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層,殿宇六進。寺依山而建,每層院落逐步升高,各層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側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門前引泉水流過,清泉垂柳,山霧繚繞,自然環境頗為幽美,確實是一處修行佳處。“七七事變”後寺院被日軍炮火毀為一片廢墟,南塔也於此時被毀。在雲居寺遺址範圉內,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僅存遺物。所幸攝有云居寺被毀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復後,日方將當時照片送歸。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經東傳中國後,譯着經卷便是眾多僧人信徒“經久不息"的一項事業。但是紙張、絹綢、木板經卷,不僅易受風、火、水、蟲的破壞,也易受人為的損毀,歷史上兩次“法難"期間,大量的手寫佛經化為灰燼,戰爭兵火也給佛教寺院、佛像經籍帶來毀滅性災難。造樣就促使僧徒想方設法讓佛法傳承久遠。鑑於山東泰山、河北鼓山等處的摩崖刻經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靜琬認為經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長,於是繼承其師慧思遺志,選擇了盛產漢白玉、艾葉青石,又遠離幽州城的房山,開始了刻經於石、祕藏於室的艱鉅工捏。靜琬先是創建了石經山藏經洞和雲居寺,他發願造十二部石經。這一行動得到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支待。從隋大葉中到唐初,靜琬30年刻經不輟,每刻完一批石經就鑿洞封存起來。貞觀十三年(639年)靜琬入寂 他的第子玄導、僧儀、惠暹、玄法四代相續主持刻經,並得到金信公主奏賜經本四千多部作為底本,先後刻經百餘部,分藏於各藏經洞中。自隋至明,共開鑿藏經洞九個 藏石經版4559塊;遼金時又在寺南側挖穴,埋藏經版1O611塊。遼天慶七年(1120xx年)在穴旁築塔,即“雲居寺南塔”也稱“壓經塔”。

靜琬最初所刻石經146塊,一部分鑲嵌於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座開放式藏經洞,洞前有門可以進出,長寬各約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洞頂,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稱“千佛柱"。其餘各洞都是封閉式,裏面疊藏石經板,洞門封錮,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經是我國的石經寶庫,也是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文化、歷史、藝術以及佛教歷史和典籍都有重大價值和意義。遼金年代所刻石經,原以《契丹藏》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傳。近年來從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了《契用藏》殘卷,與房山石經對照,完全相同。房山石經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經,這在世界佛經史上是件大事。房山石經是原刻石板,沒有寫經傳抄所易產生的那種訛誤、版本校勘價值極高。同時,它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鏤刻技術精淇,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雕刻藝術的精品。所以問世後,即名聞遐邇。在書法藝術方面,隋代刻經已是高手所書,唐代刻經更具有隋唐書法的優美風格。從石經中也可以看到我國書法風格的變遷和文字演變(如:俗寫字,異體字,簡化字,武周時期新造字等)情況。石經中有許多經文後面附刻有題記,這些題記是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從1956年開始中國佛教協會和有關部門一起,對房山石經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發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將部分石經進行編號,上架展覽。

1981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學家羅焰在洞內研修之際,於原地面拜石下五釐米處,發現一方石,下有一洞穴,內存石函、銀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一號白玉石函,函蓋上刻有172個字,函內還刻有83字銘文。這些文字記述了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間,在石經山首次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情況。二號青石函,較上函略小;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原住持永劫”36字銘文。説明佛舍利在這裏已珍藏l320xx年之久。三號漢白玉石函,有楔狀抽斗蓋,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26字。四號鍍金銀函,四周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刻線圖案,蓋上有花卉圖案,內有木質彩繪香珠一顆、珍珠11顆。五號白玉函十分精巧,長寬各12釐米,高17釐米,裏面放有兩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有兩顆珍珠。

關於這些佛舍利的來歷,據記載:隋文帝曾從一印度僧人處得到佛舍利,並於仁壽元年(620xx年)、仁壽二年(620xx年)、仁壽四年(620xx年)三次向全國各州頒發佛舍利,地處幽州的弘業寺和智泉寺皆有幸得到。而這兩寺都距雲居寺不很遠。同時,雲居寺創始人靜碗法師原本是智泉寺僧人,是佛教天台宗慧思弟子,所似很可能當時皇帝也賜給了雲居寺佛舍利。《憨山大師夢遊集》和《帝京景物略》中曾記載明萬曆二十年在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發現了三粒佛舍利。當時萬曆皇帝的母親篤信佛教,於是迎入宮中供養三曰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內,但是記載中的三粒佛舍利,現存只有兩粒,據專家推斷,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萬曆皇帝母親迎人宮內供養時不慎遺失或是被私自留下。目前這兩粒佛舍利及相關文物被中國佛教協會保管,一俟雲居寺修復後,將送回雲居寺內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禮。

雲居寺周圍現存唐遼石塔及遼代磚塔共六座,互相拱衞,從而形成雲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觀。其中唐代(618-920xx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漢白玉為原料,精雕而成。塔分單層和密檐式兩種,平面呈方形,正面闢尖拱形門,內兩側刻披甲胄金剛武士,生動逼真。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0xx年)建的石塔內兩壁所刻渾目高鼻供養人形象,反映出盛唐時期民族團結的繁榮景象。這批石塔是北京地區現存最早古塔,成為研究唐代幽州地區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雲居寺所藏石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到現在還完好保存的石經就有14 278塊,分別藏在對面石經山上的9個洞內和雲居寺文物保管所裏。1961年3月,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兩座遼塔、八座唐塔、藏經洞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併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先後對遼代北塔進行了加固維修,安裝了避雷設施,為保護石經板蓋了石經庫,以使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貴文物代代相傳。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年4月1曰決定修復雲居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盧殿已竣工開放。原雲居寺千年遺物——漢白玉鐫刻的圓形山門雄姿也已復原。為更好地保護石經,避免風化剝蝕,現已決定於1999年9月9曰9目9時9分9秒,將全部石經全部重新祕封於地下。石經藏而天下安,這項舉措必成這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雲居寺因珍藏着15000餘塊石刻佛教大藏經被譽為"北京的敦煌"。在雲居寺周圍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內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羣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寶 庫。房山雲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歷經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千餘年,刻經1122部,3572卷,刻石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九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 之中。現又將木雕《龍藏經》7.7萬多塊,明代經2萬多卷運藏於寺。石經、紙經、木板經過這三種經本已稱為世界"三絕"。 陳列展覽有"石經展覽"。

雲居寺有五大院落六進殿宇,東接上方山,西俯拒馬河,佔地7萬多平方米,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並有南北兩塔對峙,歷史悠久,飽經滄桑。解放後,雲居寺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重現莊嚴。雲居寺古時亦有"碑海塔林"之稱,現存碑20餘塊、塔10餘座,是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經山在雲居寺東二里處,俗稱小西天。海拔450米。這裏不僅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處,4196塊隋唐石經為國之重寶,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為代表的眾多歷史遺蹟,具有極高的價值。

據考,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20xx年),僧人靜琬為維護正法,鐫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聞名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2

雲居寺創建於隋唐時代,歷代屢有重修擴建,成為華北地區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日軍炮火,現僅存遺址。寺東北1.5公里處石徑山上有藏徑洞九座,洞內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經板,連同寺院南端藏經穴中遼、金經板共143l2塊,鐫字數千萬。除去重複刻造者外,計刻經112o餘部,刻工精湛,為中國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特書。刻制雲居石徑的規模,遠超過北齊的音堂山摩崖石經和泰山經石峪刻經。

雲居寺名稱最早見於唐總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時代已具相當規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經山上,寺址已無考,下寺即今遺址。遼、金時代雲居寺因刻造石經知名,故有石經寺之稱。明代因在石經山東麓建東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稱西峪寺清初又改稱西域雲居禪林,仍然保留着雲居之名。

雲居寺歷代屢有修葺,最後的修繕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毀前的寺院規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層,殿宇六進。寺依山而建,每層院落逐步升高,各層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側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門前引泉水流過,清泉垂柳,山霧繚繞,自然環境頗為幽美,確實是一處修行佳處。七七事變後寺院被日軍炮火毀為一片廢墟,南塔也於此時被毀。在雲居寺遺址範圉內,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僅存遺物。所幸攝有云居寺被毀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復後,日方將當時照片送歸。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經東傳中國後,譯着經卷便是眾多僧人信徒經久不息的一項事業。但是紙張、絹綢、木板經卷,不僅易受風、火、水、蟲的破壞,也易受人為的損毀,歷史上兩次法難期間,大量的手寫佛經化為灰燼,戰爭兵火也給佛教寺院、佛像經籍帶來毀滅性災難。造樣就促使僧徒想方設法讓佛法傳承久遠。鑑於山東泰山、河北鼓山等處的摩崖刻經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靜琬認為經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長,於是繼承其師慧思遺志,選擇了盛產漢白玉、艾葉青石,又遠離幽州城的房山,開始了刻經於石、祕藏於室的艱鉅工捏。靜琬先是創建了石經山藏經洞和雲居寺,他發願造十二部石經。這一行動得到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支待。從隋大葉中到唐初,靜琬30年刻經不輟,每刻完一批石經就鑿洞封存起來。

貞觀十三年(639年)靜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導、僧儀、惠暹、玄法四代相續主持刻經,並得到金信公主奏賜經本四千多部作為底本,先後刻經百餘部,分藏於各藏經洞中。自隋至明,共開鑿藏經洞九個藏石經版4559塊;遼金時又在寺南側挖穴,埋藏經版1o611塊。遼天慶七年(1120xx年)在穴旁築塔,即雲居寺南塔也稱壓經塔。

靜琬最初所刻石經146塊,一部分鑲嵌於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座開放式藏經洞,洞前有門可以進出,長寬各約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洞頂,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稱千佛柱。其餘各洞都是封閉式,裏面疊藏石經板,洞門封錮,人不能出人。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密檐式石塔

房山區雲居寺及石經山上的唐代密檐式石塔就屬於這種早期的結構形式。矮小的塔基由兩層石板相疊而成,很不顯眼。塔身全部是用漢白玉建造,為四角形,並在第一層塔身內設佛龕,佛龕內的雕像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是唐代石雕藝術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觀賞價值。從第二層塔身開始,每層用疊澀法砌出塔檐,在塔頂處安置葫蘆形塔剎。

北方巨剎

雲居寺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 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迷人的秀麗風光,藴涵着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經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云居。

佛祖舍利

雲居寺不僅藏有佛教三絕與 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詞)意為屍體或身骨。相傳 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赤色 肉舍利兩顆,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 八大處的佛牙、陝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並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剎增添一份祥光瑞氣。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4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距市中心70公里。佔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羣構成我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作為世界上保存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入選“北京旅遊世界之最”,同年雲居寺塔及石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1997年以來連續四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旅遊景區”,同年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京郊環境建設示範景區”和“北京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20xx年榮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年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20xx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並有南北兩塔對峙;寺院坐西朝東,環山面水,形制宏偉,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1942年雲居寺被 日軍炮火夷為廢墟。1985年成立雲居寺修復綠化委員會,進行了一期修復工程和周邊綠化。1998年後,進行了石經回藏及二期修復工程。目前,雲居寺已恢復了昔日的莊嚴。

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着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石刻佛教大藏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620xx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象這樣大規模刊刻,歷史這樣長久,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文明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經”是一部自隋唐以來綿延千年的佛教經典,不僅在佛教研究、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藴藏着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而且在書法藝術上有着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石經山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約75公里處的白帶山麓,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全稱"西域雲居撣林",是佛教聖地,鼎盛時寺院內有僧數百。該寺及石經山藏經洞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經山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約75公里處的白帶山麓,白帶山因藏有石經,又稱石經山。雲居寺在房山區南尚樂。

雲居寺石經山風景區鄉水頭村,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全稱"西域雲居撣林"。寺廟原規模宏大,坐西朝東,依山而建,有五層院落,六進殿宇。中路有天王殿、毗盧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彌陀殿、大悲殿等,兩旁均有配殿。南北兩路設有客舍、行宮,兩側各有磚塔一座自隋唐以來,這裏一直是佛教聖地,鼎盛時寺院內有僧數百。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在抗戰期間毀於日本侵略軍之手,只有北端遼代磚塔倖存下來。解放後逐步恢復,並建起了石經展室和經版庫及文物陳列館。該寺已於1985年對外開放。

雲居寺保藏了完整的"石經"。佛教傳入中國後,發生過多次滅佛行動。雲居寺創始人隋代僧人靜琬的師傅慧思,鑑於南北朝時期的滅佛教訓,發願將佛經刻石收藏,以防教滅。靜琬承其師志,從隋大業年間至唐貞觀年間,就地取石刻經。靜琬圓寂後,他的四代弟子相繼主持刻經事業,歷代相承,直至明末清初才告結束。前後歷時近千年,刻經百餘部,經版萬餘塊,分別貯存於石經山藏經洞和雲居寺南塔下的藏經穴內。藏經洞分上下兩層,鑿有九個洞窟,其中,八個是封閉式的,裏面疊藏雙面刻字的石經版。另外一個是開放式的,也是九洞中最大的,名叫雷音洞。洞前有門窗,內有四根八稜石柱支撐洞頂,石柱各面雕有佛像共1054尊,故稱千佛柱。靜琬最初所刻石經版146方,鑲嵌在洞壁上。

雲居寺和石經山上還存有唐遼兩代小石塔十餘座,這些塔內雕像神態生動,線條流暢,顯示了唐遼時代建築和雕刻藝術的成就。雲居寺石經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古代文化、歷史、藝術和佛教歷史、典籍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該寺及石經山藏經洞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距市中心70公里。佔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羣構成我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作為世界上保存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入選“北京旅遊世界之最”,同年雲居寺塔及石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1997年以來連續四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旅遊景區”,同年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京郊環境建設示範景區”和“北京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20xx年榮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年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20xx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雲居寺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20xx年),至遼聖宗時期(公元983—1020xx年)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軍轟炸燬環。 雲居寺雖然被炮火所毀,但聞名於世的石刻大藏經埋藏地下,保存完好。

雲居寺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當時高僧靜琬繼承其師北齊南嶽慧思遺願,在石經山刻石造經。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靜琬逝後其弟子玄導、儀麼、慧暹、玄法又相繼主持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諸朝,延續千載,至明末。經版藏於石經山九個山洞中,其中藏經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稱雷音洞。

靜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塊石經鑲嵌於洞內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稱千佛柱。由於山洞藏經貯滿,遼金時代續刻的經版就沒再運上山,而藏於雲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塔已無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羅漢塔,高三十米。下部為樓閣式,中間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缽形,有相輪、寶頂。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現存古塔中極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雲二年(公元720xx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0xx年)間所建。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寺內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餘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經創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

北塔是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於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xx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

四座唐塔都有明確的紀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層,分單檐和密檐式兩種,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種佛像,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0xx年)所建的石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斷應為外國人形象,這與當時唐代與中西亞交流廣泛、大量任用外族為官有直接關係。雕刻的服飾十分華麗,線條細膩流暢,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雲居寺座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處的白帶山(又稱石經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稀世瑰寶、石刻佛教大藏經經——<房山石>著稱於世。 中國佛教協會於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國佛教界的協力下對這一舉世無雙的重大文化遺產進行了發掘,歷時三年,完成了發掘和拓印工作,並在隨後組織力量整理研究,編印了<房山石經>,現正在陸續出版中。雲居寺石經共鐫刻佛教經籍一千餘部、三千餘卷,有經版一萬四千多塊。它不僅是佛學研究的巨大寶藏,而且因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據唐金仙公主奉贈的宮廷抄錄本,遼金刻本是依據久已失傳的<契丹藏>,在文字上與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還是校勘現有佛教木刻經籍的實物根據。石刻對研究古代社會、探討金石、書法藝術的發展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雲居寺還供奉有佛舍利,這些佛舍利是1981年在雷音洞內地下發現,密封在層層套裝的五個石函、銀函、玉函中。

函蓋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內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寶。中國佛教協會1987年4月曾隆重舉行迎請法會,接待佛教徒瞻禮和國際友人觀光。雲居寺殿堂從1985年起由政府資助和海內外一些團體集資修復。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並有南北兩塔對峙;寺院坐西朝東,環山面水,形制宏偉,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1942年雲居寺被日軍炮火夷為廢墟。1985年成立雲居寺修復綠化委員會,進行了一期修復工程和周邊綠化。1998年後,進行了石經回藏及二期修復工程。目前,雲居寺已恢復了昔日的莊嚴。

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着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石刻佛教大藏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620xx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象這樣大規模刊刻,歷史這樣長久,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文明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經”是一部自隋唐以來綿延千年的佛教經典,不僅在佛教研究、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藴藏着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而且在書法藝術上有着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紙經現藏220xx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單刻佛經等。而其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妙蓮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寫成,被譽為“舌血真經”,尤為珍貴。

<龍藏>木經始刻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現存77000多塊,內容極為豐富,是集佛教傳入中國20xx年來譯著之大成。堪稱我國木板經書之最。世界上現存兩部漢文大藏經,一部為雲居寺現存的《龍藏》,另一部是韓國海印寺的<高麗藏>。

介紹北京雲居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雲居寺始建於唐貞觀五年(631),由僧人 靜琬創建。

至遼聖宗時期(公元983—1020xx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軍轟炸燬環。

20世紀50年代末,利用三年時間對石經進行發掘整理,並組織專家對房山石經進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經影印本》和《房山石經題紀彙編》等一批研究著作。

1974年房山區政府建立雲居寺文管所,1988年擴編成 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

1987年10月,雲居寺作為社會歷史類專題遺址博物館對國內外遊人開放。

1995年12月正式註冊登記為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雲居寺

景區修復

到20xx年9月9日,歷經五年的修復,雲居寺地標“ 南塔”終於復建完工。20xx年9月9日上午,雲居寺舉行南塔落成觀瞻儀式。由於是全國首例復建古塔,沒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據就是老照片。經過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艱苦復建,雲居寺南塔恢復了民國時舊貌。

20xx年,南塔復建完工,通體以青石材料為主。

1942年,原有的南塔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

現場:南塔十一層 檐角掛銅鈴

雲居寺中軸線南部,蒼松翠柏之間,可見一座青石磚塔巍峨挺立,與寺院北部的鐘樓式古塔遙相呼應。

此時通過航拍設備從空中俯瞰,雲居寺宛如一個面向東方的巨人,伸出南北兩臂,一手託着一尊寶塔。

復建的雲居寺南塔共十一層,通體使用的是青石等材料,每層檐角下還掛着銅鈴,山風拂過丁零作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e46g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