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蘇堤導遊詞(精選15篇)

蘇堤導遊詞(精選15篇)

蘇堤導遊詞 篇1

西湖作為著名的風景地,許多中外名人對這情有獨鍾。毛澤東一生中共40次來杭州,最長的一次整整住了7個月之久,他把杭州當作“第二個家”。毛澤東常常稱讚西湖秀美,但他生前從未正式發表過描寫西湖的詩詞。中國偉人喜歡西湖,國際友人對西湖更是流連忘返。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兩次來杭州,他讚歎地説:“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而杭州是這個國家的心臟,我還要再來。”尼克松還把家鄉加利福尼亞州出產的紅杉樹送給了杭州。

蘇堤導遊詞(精選15篇)

我們船已緩緩啟動了。我先把整個遊湖的行程簡單的介紹一下:環湖一週的景點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區的名勝古蹟多達 30多處,沿湖們所能欣賞到的有西泠橋、秋瑾墓、西泠印社、樓外樓、中山公園等。孤山之後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終於斷橋殘雪,橋後還有著名的寶石流霞等景觀。欣賞完沿湖景色,我們再去湖中三島,遊船最後將在蘇堤靠岸。

現在船正在自西向東行駛,各位到的是孤山一帶的景色。孤山西接西泠橋,東連白堤,海拔35米,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間就已聞名,南宋理宗曾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為御花園。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雍正皇帝改行宮為聖因寺,與當時的靈隱寺、淨慈寺、照慶寺並稱“西湖四大叢林""。或許有的朋友要問: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為什麼要取名“孤山”呢?這是因為歷史上此山風景特別優美,一直被稱為孤家寡人皇帝所佔有,所以被為孤山。從地質學上講,孤山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巖組成的,整個鳥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被稱為西湖三絕。

大家再看前方那座環洞石拱橋,地處孤山西面,名叫西泠橋。它和斷橋、長橋並稱為西湖古代的三大情橋。

過了西泠橋,孤山後麓的綠樹叢中有尊漢白玉塑像,只見這位女英雄左手叉腰,右手按劍,目光炯炯,昂首注視前方,似在探求着革命的真理。她是誰呢?她就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為推翻清王朝,爭取民族獨立而壯烈犧牲的“鑑湖女俠”秋瑾。這尊塑像高2.7米,墓座高2米,正面碑石上該有孫中山手書“巾幗英雄”4個大字。秋瑾烈士的塑像,給了我們一種啟示:西湖的聞名,不僅僅是佔了山水之勝,它更因眾多的歷史人物而倍增光彩。在西湖風景區內,被譽為“湖上三傑”的岳飛、于謙、張蒼水,還有與秋瑾一起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近代發主革命者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安葬了西子湖畔。

我們的船繼續徐徐往東行駛,各位看到前面的一道粉牆,院內便是著名的西泠印社。印社右側,這幢中西合璧的建築,就是百年老店樓外樓。樓外樓創建於1848年,店名取自南宋詩人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名句。樓外樓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曾經接待過許多中外名人。樓外樓的當家名菜數西湖醋魚了,它是選用西湖中在規定範圍內養殖的草魚,先在清水中餓一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後烹製而成的。成菜後的西湖醋魚,色澤紅亮,肉味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風味名菜。

現在船已駛向中山公園,孤山的正門就在這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孤山既是一座風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孤山的地位在西湖景區中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藴藏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景區內有著名的“西湖天下景,”還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的放鶴亭。這些景點等上岸後我們起前往參觀。

中山公園旁,我們看到的這一組建築是新近修建落成的“浙江省博物館”。進而面陳列着上至7020xx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下到近現代的文物展品1700餘件。博物館後面的古建築是清代的皇家藏書樓文瀾閣,它是我國為珍藏《四庫全書》而修建的七大書閣之一。

請看前面那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台的重檐亭子已展現我們眼前,這座建於清代康熙年間的建築,名叫平湖秋月。它是白堤的起點,也是杭州的三大賞月勝地之一。歷史上杭州人中秋賞月有三大去處:湖中首推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山上應是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至於岸邊,就數這月白風清、水天共碧的平湖秋月了!

蘇堤導遊詞 篇2

蘇堤南起 南屏山麓,北到 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 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 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 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 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 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 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蘇堤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漫步在蘇堤上了。這兒是蘇堤的南端,我們沿着這條長堤一路往北,全程2.8公里。請各位邊遊覽邊聽我介紹。

杭州蘇堤是北宋元?五年(1090),詩人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

蘇東坡他是四川眉山人,姓蘇名軾,字子瞻,“東坡”是他的號。他生於公元1037年,卒於公元1101年,享年64歲。於北宋後期兩次來杭任職。他第一次來杭為官是在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了三年通判。通判的職位僅次於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第二次來杭任職是北宋哲宗元?四年至元?六年(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兩年。知州相當於市長。難怪杭州人喜歡説,蘇東坡是杭州的老市長。這位“老市長”給我們留下了“一湖,一堤,一傳世絕詩”,一湖即“西湖”,一堤“蘇堤”,一傳世絕詩即《飲湖上初晴後雨》。杭州也因他而建有“蘇東坡紀念館”、“東波路”、還出了一道名菜“東坡肉”,可見杭州人對蘇東坡的感情之深了。

蘇堤因景色迷人,環境幽靜而被人們俗稱為“情人堤”,它是情人們悠閒漫步,談情説愛的好去處。提上自北而南分別建有6座石拱橋,他們是跨虹橋、東浦橋、壓堤橋、望山橋、鎖瀾橋和映波橋。南宋年間,蘇堤先後闢建了亭台樓閣,成了湖上游覽的喧鬧之地。由於堤旁遍植各種花木,其中尤其以柳樹和桃樹為主,故有“西湖景緻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的民諺。元代的“錢塘十景”中此處又稱為“六橋煙柳”。蘇堤四季景色各異,尤以春天景色最令人心醉。由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蘇堤上的楊柳較之西湖別的地方的楊柳萌芽要早,因而它成了大自然的信使,率先告訴人們春天的來臨。清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題西湖十景時,選擇了南宋畫家的幾幅畫,改動了幾個字,以“蘇堤春曉”為十景之首。走在堤上,站在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各位團友,我們的遊湖結束後,我們經過南山路去雷鋒塔參觀遊覽)

蘇堤導遊詞 篇4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築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煙,春風駘蕩,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之為“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裏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餘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有詩為證: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後六橋重新加固並拓寬,橋欄杆全部採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路。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麴院風荷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下面我將帶大家遊覽代表西湖夏景的麴院風荷。麴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被稱之為“麴院荷風”。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讚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來麴院逐漸衰蕪。到了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改“麴院荷風”為“麴院風荷”,並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當時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如今的麴院風荷是一九八三年以來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嶽湖,竹素園、風荷,麴院和濱湖密林五大景區。公園周圍有岳飛廟,郭莊,杭州植物園等,組合成西湖北線常年遊人密集的遊覽熱線。

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我們現在所在的風荷景區。這裏以水面為主,分佈着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大家看,荷花都綻開自己一朵朵的粉嫩的花朵,蓮葉田田,菡苞婷婷,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此時感受曲苑風荷的情境,真的就是“紅粉靚梳粧,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如果登上那邊的迎薰閣遠眺,便可見到“接天碧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而乘坐遊船行走在荷花邊,看着那五分碧葉,四分荷花,更留一分與水,暑氣一掃而光。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是不是覺得所有的煩惱都化為烏有了呢?

幾多名品,數首讚歌,西湖如西子,淡粧又濃抹;荷花比佳人,意境亦如是啊,你看宋人楊萬里的一張大圖,“紅白蓮花共半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

平湖秋月

我們現在所到的地方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了。杭州人中秋賞月有三大去處:一是湖中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賞月;二是歷史上南宋皇城遺址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是在山上賞月;至於在西湖岸邊,首推這月白風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了。平湖秋月景區東臨白堤西端,南瀕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而是指秋夜於湖中泛舟盡攬秋風明月的情景。這可以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看出,如南宋孫鋭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雖在唐代時就建有望湖亭,但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裏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建景碑亭於其左。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閒。

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説過“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月光下的西湖,山溶水意,一派清絕,有多少人為之陶醉?平湖秋月三面臨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真是“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啊。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道出了平湖秋月平日賞景的絕妙之處啊!

斷橋殘雪

白堤盡頭的這座單孔石拱橋就是著名的斷橋了。這座橋看起來雖然很普通,但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卻是最大的。在《白蛇傳》中,白蛇娘子與許仙在此雨中相逢,借傘定情;又在此邂逅重逢,言歸於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因這段人與妖之間的奇情奇事,斷橋名望冠於西湖且蜚聲天下,享湖上第一情人橋之譽。斷橋之名得於唐朝,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50年代又經修飾的。

“斷橋殘雪”其名由來,眾説紛紜,一説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説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説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也有人説,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畫家取殘山剩水之意,於是擬出了橋名和景名,後一種説法似乎更可取。明末的張岱卻別立一説,他在《西湖夢尋》寫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樹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他認為“斷橋殘雪”,事實上是説月影。

“斷橋殘雪”景緻確實美不勝收,然而在斷橋上觀西湖雪景,更是銷魂。每當雪後初晴,佇立橋頭西眺北望,孤山、葛嶺一帶,樓台鋪瓊砌玉,湖山晶瑩朗澈,些許冷豔,些許悽清,勝卻喧譁熱鬧、綠濃紅盛多多,名列西湖十景當之無愧。難怪古人常説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了。

當然,斷橋觀景,不止冬日雪殘時分,明末畫家李流芳曾説:“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着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斷橋觀景,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花港觀魚

各位遊客,這就是杭州著名的花港觀魚公園。它位於西湖的西南角,前接柳絲葱蘢的蘇堤,北靠層巒疊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着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為一處以花、港、魚為主要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園林,是觀魚、賞花的好地方。據記載,從前在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有一條小溪流經此處流入西湖,叫做花港。水因山名,地以水名。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帶稱為花港了。而“花港觀魚”名稱,源於宋朝。當時,有個內侍官叫盧允升的,在這花港側畔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花園別墅,稱為“盧園”。園內栽種奇花異木,疊石為山,鑿地為池,引花港水於其中,畜養異色魚數十種,於是遊人萃集,雅士題詠,頗及一時之盛,堪稱勝觀。南宋寧宗時,宮廷畫院畫師祝穆、馬遠等創立西湖十景名目時,就把盧園觀魚也列為西湖十景的一景,題為“花港觀魚”。從此,這偏於西湖一隅的私家花園,就聞名遐邇了,成為西湖著名的遊覽勝地。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舊時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今天的花港觀魚公園佔地20多萬平方米,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等景區,是杭州人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也是外地遊客的必到之處。自20xx年公園免費開放之後,更是遊人如織。我們現在所在的紅魚池,是全園的主景,池中放養着數萬尾金鱗紅鯉,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大家可以在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然後倚橋欄俯看,可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的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在這裏縱情魚趣,真是魚躍人歡,其樂融融。

蘇堤導遊詞 篇5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得名的由來編輯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説,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裏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説,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蘇堤導遊詞 篇6

女們、先生們、小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西湖旅行社的導遊。我姓馬。大家可以稱呼我馬導,也可以喊我小馬,小朋友們就叫我馬叔叔吧。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西湖美景,先跟你們説説西湖吧。

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與南京玄武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峯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讚美。元朝時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風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山水秀色,點綴杭州,吸引遊客,撫慰眾生。

你們知道西湖有那十景嗎?等小編來告訴你。

西湖十景

西湖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佈,有的就位於湖上:

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峯夕照、雙峯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遊為快。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南宋時期詩詞提及西湖十景者甚多。十景的共同之點為景點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峯落照、南屏晚鐘、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峯插雲。宋亡後,西湖十景隨着杭州的衰落也一度不為人知。清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同時將兩峯插雲改為雙峯插雲雷峯落照(或稱雷峯夕照)改為雷峯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鍾。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康熙帝為十景題字後,當地官吏將御筆所書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詩詞,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十景名稱華美整齊之餘,亦充分運用了對偶(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峯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峯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蘇堤導遊詞 篇7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築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煙,春風駘蕩,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之為“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裏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餘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有詩為證: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後六橋重新加固並拓寬,橋欄杆全部採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路。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蘇堤導遊詞 篇8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 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上還栽植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一年四季,奼紫嫣紅,五彩繽紛。而時序變換,晨昏晴雨,氛圍不同,景色各異。如詩若畫的怡人風光,使蘇堤成了人們常年遊賞的地方。南宋時,這裏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舊事》記載清明節前後遊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斗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粧傀儡,蓮船戰馬,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蘇堤導遊詞 篇9

蘇堤南起 南屏山麓,北到 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 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 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 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 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 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 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蘇堤導遊詞 篇10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得名的由來編輯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説,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裏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説,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蘇堤導遊詞 篇11

蘇堤是北宋著名文人蘇軾(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當官時指揮20多萬人利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積而成。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説,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南宋(13世紀)以來,“蘇堤春曉”就是“西湖十景”之首。 長堤卧波,貫通了整個湖的南北兩側,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被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整條堤縱跨西湖南北兩岸的長堤,堤身用疏浚挖出的葑草和湖泥堆築而成。堤體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縱貫湖面,距湖西岸約500米,距湖東岸約2300米,把湖面分為西小東大的兩部分(面積比約為1:5)。

堤有6橋相接,現長2797米,堤寬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為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單孔半圓石拱橋,自南而北依次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束)浦、跨虹。

蘇堤導遊詞 篇12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得名的由來編輯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説,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裏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説,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蘇堤導遊詞 篇13

蘇堤南起 南屏山麓,北到 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 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 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 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 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 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 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蘇堤導遊詞 篇14

蘇堤南起 南屏山麓,北到 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 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 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 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 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 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 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蘇堤導遊詞 篇15

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堤寬平均36米。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築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批花草,還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煙,春風駘蕩,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之為“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裏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餘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有詩為證: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後六橋重新加固並拓寬,橋欄杆全部採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路。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麴院風荷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下面我將帶大家遊覽代表西湖夏景的麴院風荷。麴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被稱之為“麴院荷風”。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讚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來麴院逐漸衰蕪。到了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改“麴院荷風”為“麴院風荷”,並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當時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如今的麴院風荷是一九八三年以來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嶽湖,竹素園、風荷,麴院和濱湖密林五大景區。公園周圍有岳飛廟,郭莊,杭州植物園等,組合成西湖北線常年遊人密集的遊覽熱線。

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我們現在所在的風荷景區。這裏以水面為主,分佈着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大家看,荷花都綻開自己一朵朵的粉嫩的花朵,蓮葉田田,菡苞婷婷,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此時感受曲苑風荷的情境,真的就是“紅粉靚梳粧,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如果登上那邊的迎薰閣遠眺,便可見到“接天碧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而乘坐遊船行走在荷花邊,看着那五分碧葉,四分荷花,更留一分與水,暑氣一掃而光。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是不是覺得所有的煩惱都化為烏有了呢?

幾多名品,數首讚歌,西湖如西子,淡粧又濃抹;荷花比佳人,意境亦如是啊,你看宋人楊萬里的一張大圖,“紅白蓮花共半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粧半淡粧。”

平湖秋月

我們現在所到的地方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了。杭州人中秋賞月有三大去處:一是湖中三島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賞月;二是歷史上南宋皇城遺址鳳凰山坡的月巖景點,是在山上賞月;至於在西湖岸邊,首推這月白風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了。平湖秋月景區東臨白堤西端,南瀕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而是指秋夜於湖中泛舟盡攬秋風明月的情景。這可以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看出,如南宋孫鋭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雖在唐代時就建有望湖亭,但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裏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建景碑亭於其左。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閒。

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説過“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月光下的西湖,山溶水意,一派清絕,有多少人為之陶醉?平湖秋月三面臨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真是“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啊。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道出了平湖秋月平日賞景的絕妙之處啊!

斷橋殘雪

白堤盡頭的這座單孔石拱橋就是著名的斷橋了。這座橋看起來雖然很普通,但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卻是最大的。在《白蛇傳》中,白蛇娘子與許仙在此雨中相逢,借傘定情;又在此邂逅重逢,言歸於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因這段人與妖之間的奇情奇事,斷橋名望冠於西湖且蜚聲天下,享湖上第一情人橋之譽。斷橋之名得於唐朝,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50年代又經修飾的。

“斷橋殘雪”其名由來,眾説紛紜,一説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説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説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也有人説,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畫家取殘山剩水之意,於是擬出了橋名和景名,後一種説法似乎更可取。明末的張岱卻別立一説,他在《西湖夢尋》寫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樹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他認為“斷橋殘雪”,事實上是説月影。

“斷橋殘雪”景緻確實美不勝收,然而在斷橋上觀西湖雪景,更是銷魂。每當雪後初晴,佇立橋頭西眺北望,孤山、葛嶺一帶,樓台鋪瓊砌玉,湖山晶瑩朗澈,些許冷豔,些許悽清,勝卻喧譁熱鬧、綠濃紅盛多多,名列西湖十景當之無愧。難怪古人常説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了。

當然,斷橋觀景,不止冬日雪殘時分,明末畫家李流芳曾説:“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着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斷橋觀景,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花港觀魚

各位遊客,這就是杭州著名的花港觀魚公園。它位於西湖的西南角,前接柳絲葱蘢的蘇堤,北靠層巒疊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兩面鑲着翡翠框架的鏡子分嵌左右,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為一處以花、港、魚為主要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園林,是觀魚、賞花的好地方。據記載,從前在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有一條小溪流經此處流入西湖,叫做花港。水因山名,地以水名。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帶稱為花港了。而“花港觀魚”名稱,源於宋朝。當時,有個內侍官叫盧允升的,在這花港側畔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花園別墅,稱為“盧園”。園內栽種奇花異木,疊石為山,鑿地為池,引花港水於其中,畜養異色魚數十種,於是遊人萃集,雅士題詠,頗及一時之盛,堪稱勝觀。南宋寧宗時,宮廷畫院畫師祝穆、馬遠等創立西湖十景名目時,就把盧園觀魚也列為西湖十景的一景,題為“花港觀魚”。從此,這偏於西湖一隅的私家花園,就聞名遐邇了,成為西湖著名的遊覽勝地。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舊時的花港觀魚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今天的花港觀魚公園佔地20多萬平方米,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等景區,是杭州人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也是外地遊客的必到之處。自20xx年公園免費開放之後,更是遊人如織。我們現在所在的紅魚池,是全園的主景,池中放養着數萬尾金鱗紅鯉,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大家可以在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然後倚橋欄俯看,可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的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在這裏縱情魚趣,真是魚躍人歡,其樂融融。

標籤: 導遊詞 蘇堤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9yx4m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