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吐魯番導遊詞3篇大綱

吐魯番導遊詞3篇大綱

本文目錄吐魯番導遊詞吐魯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導遊詞吐魯番火焰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吐魯番導遊詞3篇大綱

你們好!人們稱“南京,武漢,重慶”為三大火爐,而我們吐魯番在6-8月間平均氣温高出它們8-10攝氏度。因此人們傳説:“吐魯番的縣太爺是坐在水缸裏辦公的,當然,這不過是一個笑話,但在熱沙中做熱療,在石頭上烙麪餅,在沙窩中烤雞蛋,卻並不是虛傳。

盆地因內熱外寒而形成大風,4-7月間年刮8級以上大風30多次,因此又有了”陸地風庫“的稱謂,三大風口之一的達阪城是天山風口,馬上就要到了。

請男士們稍加註意,前方我們即將駛入世界級民歌王——王洛濱老先生的歌中唱到的達阪城了。擦亮眼睛看看達阪城的姑娘到底是不是“兩隻眼睛真漂亮”,看到了美麗的姑娘嗎?沒有,那一定是她們害羞躲起來了,要不,都被過往的遊客們娶走了。王老的這首歌,人人都愛唱,可是我們當地的維族同胞對王老有點意見啊!他們説:“王老把我們寫得太傻了太不懂經濟核算了,姑娘嫁給你就夠可以了,還把妹妹再賠上,你們也太貪了”。你説有意思沒意思?

請大家注意看,窗外的樹為什麼都向一邊歪着?對了,這是百里風區,風口地段,大風常年向一個方向吹的結果。據説,達阪城的男子們的鬍子也是向一個方向歪着的,不信?你們找找看......

吐魯番以“四最”而名揚天下,您知道是哪“四最”嗎?最低,最幹,最熱,最甜。最低是指什麼呢?它是指吐魯番盆地的低窪地——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世界第二低窪池,僅次於死海。最幹就是指降水量最小,因為雨還未下到地面上,在半空中就被蒸發幹了。最熱呢,我們一會兒到了火焰山,你就會親自體驗到什麼才叫熱。

那麼,我有一個問題:廣州素稱“花城”,濟南為“泉城”,那麼吐魯番是叫什麼城呢?對,叫葡萄城。也許你們中的不少人就是被一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召喚來的。的確,能夠品嚐一串葡萄世界冠軍——吐魯番無核白葡萄,未必不是一件能炫耀平生的快事。美國加州的客人曾萬里迢迢來到吐市,專門考證出:吐魯番的葡萄含糖量世界第一。有民謠説:“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吐城的石榴頂呱呱,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

到了新疆,大家想不想做一天的新疆人?好,我現在教你們幾句在新疆地區能常用到的話,這也是今後向親朋介紹的資本。”亞克西姆塞斯——你好”,“勢合曼提——謝謝!”,在巴紮上,如果你能給維召爾史弟一定會少要你的“鋪路子”——錢的。

這裏就是讓人們“日啖葡萄三百顆,不辭長作高昌人”的葡萄溝,這高昌人便是今天的吐魯番人。看,這是馬奶子葡萄,這是玫瑰紅,這種就是最具盛譽的無核白,你們可以親自摘下來品嚐,是不是一嘗忘不掉?這裏的葡萄每5米種一株,現在年產早已超過5450噸,這葡萄長廊也超過6公里長,是不是神仙也不一定見過如此佳景,品嚐如此美味?滿目綠色,涼爽宜人,品這葡萄甜而不膩,想不想住在這“世界最甜的地方”?今天咱們吃不了葡萄可以兜着走,吐魯番的美景還多着呢,咱們還得抓緊時間去感受。

吐魯番地區在5-9月旅遊黃金季節,日温差大,6-8月間温差可達20攝氏度,所以人們常説“早穿皮襖午穿紗”。幫此這裏的葡萄水果最甜。好了,到了吐魯番不去一趟熱極——火焰山體驗酷熱,多少有點枉來一趟吐市。是不是心動,那上車付諸於行動吧,馬上開往火焰山。

傳説中有作惡多端的巨龍被上蒼用利劍劈成了十截,它就是我們今天的火焰山下十道溝。現在我們走的正是其中的一道溝,叫做木頭溝。從這裏你們往前方看,那有一橫卧的百里赤龍,起伏的山體上寸草不生,只有如煙似霧的氣流滾滾上長,像不像團團烈火在燃燒,動感十足。

這就是《西遊記》中唐僧四人被困的火焰山,火焰連綿百里,要不要下車去感受一下,什麼叫幹蒸?剛才的那段搓板路已讓我們體驗了免費按摩,現在是另一種體驗了。

《西遊記》中有一段文是這樣描述的:“八晨裏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進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汗哩。”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有點口乾舌燥,嗓底冒煙,熱風考臉,卟底發燙,瞳仁發疼,火燒火燎的熱感。這裏是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路過此地時的拴馬樁,那裏是新近建成的大漠館,想和唐僧四人合影留念的請抓緊時間,當心不要太親近火焰山,千萬別被捲入到那火山雲當中去,孫大聖可來不及現身去營救的。開個玩笑,不過如果沒有孫悟空借到的芭蕉扇,這太上老君當年煉丹爐裏的火炭,怕是要燒到天邊去了,只怕唐僧也難取回真經。

好了,上車去喝坎兒井的甜水,熱情的吐魯番人民在廣場舉行的麥西來甫歌舞會快開始了,我們可以一展歌喉,小試舞姿,看看新疆舞的魅力,學兩招。前方拐彎處,開窗的遊客一定會感受到涼爽了許多。對,有水有綠色,我們殃在到了木頭溝河牀的底部,那是一片高聳的白樺樹,枝葉葱綠,一條溪流平緩流淌,是啊,有水環繞着的地方就被濕潤滋生得鬱鬱葱葱,這就是西部的特色。

這一段行程和剛才火焰山的熱恍若隔世,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對比強烈的生態環境真讓人咋舌,真的不看不知道,新疆真奇妙。山脈,沙漠,戈壁,綠洲竟能如此和諧相生,那綠樹叢中隱約可見的幾片斷崖上,猜想一定有人的氣息。太對了,那裏便是著名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已嚴重損壞,但那繁榮與滄桑卻是歷史的明證。

您是否聽到了悠遠的古道駝鈴聲呢?出了千佛洞,我們現在返回廣場——西北最大的人民廣場,去參加麥西來甫盛會,去品嚐維吾爾民族風味小吃。

吐魯番柏孜克里千佛洞導遊詞吐魯番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佔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佈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於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於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蹟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這裏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裏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餘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台。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着入口處的台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遊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並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裏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題記,是研究古代文的寶貴資料。石窟羣的建築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於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於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着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羣 各位遊客: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佔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佈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於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於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蹟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這裏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裏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餘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台。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着入口處的台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遊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並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裏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題記,是研究古代文的寶貴資料。石窟羣的建築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於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於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着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羣中開鑿歷史最早的,大約開鑿於公元6至7世紀的南北朝後期。我們先來看17號窟中《地獄變》壁畫,酷似摩尼教具府圖,為全國所罕見。18號窟窟頂中心有一朵大蓮花,中間填充有三角、四葉等幾何圖案,淡雅肅穆,頗具民族特色。

下面我們再來參觀20號洞窟。窟內的壁畫繪製有高昌回鶻王和王后的圖像。只見高昌回鶻王頭戴蓮瓣形寶珠冠,身着圓領寬袖長袍,中束腰帶,腳着黑色長統靴,腰帶上佩系小刀、火石、碩、針筒等日常用物。王后體態豐盈,頭戴寶冠,身着翻領窄袖紅色大衣。畫像色彩豔麗,線條流暢,繪製精美。畫像旁標有回鵲文題記。這組壁畫有很高的藝術性,是整個千佛洞壁畫的代表作之一。遺憾的是壁畫原作陳列在德國柏林博物館,窟內展出的彩色照片是根據原作翻拍的。38號窟壁畫與前不同,是關於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後壁畫有三棵樹,樹下有許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現了對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摩尼教曾一度成為高昌回鶻王國的國教。接着我們來到幹佛洞下、木頭溝畔的82號83號洞窟,這是公元10至11世紀高昌回鎢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影窟。在這裏曾出土陶質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裝紙,上面留有墨色印記,説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樓大街南面。這件金箔包裝紙證明,在公元11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與宋王朝有相當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

遊客們,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壁畫中我們看到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的歷史,從而使我們對新疆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瞭解,新疆的過去是輝煌的,相信新疆的明天會更燦爛。

吐魯番火焰山導遊詞吐魯番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

眾所周知,全國最熱點的地方是吐魯番,而吐魯番最熱的是方當推火焰山。荒山禿嶺 、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最高氣温達47.8℃以上。每當盛夏,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煙雲繚繞,十分壯觀。

火焰山的得名→山體特色

遊客們,透過車窗,我們看到前方那座東西,猶如火龍橫卧在吐魯番盆地中央的赫紅色山體就是焰山。

火焰山的得名,主要源於其外觀形態。瞧!火焰山基巖裸露,赤褐色的砂巖在烈日的照耀下灼灼發光,熾熱的氣流滾滾上升,宛如萬道烈焰熊熊燃燒,“火焰山”之名,即由此而來,火焰山在古書上稱為赤石山,維吾爾語中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山。唐代詩人岑參次經過火焰山,寫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山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的詩句。明代旅行家陳誠也曾寫詩描述道:“一片青 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末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可以稱得上是對火焰山的生動寫照。

火焰山的山體呈東西走向的狹長狀,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峯為831.7米。別看火焰山外表寸草不生,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在山體處,卻隱藏着許多道濃陰蔽日、田園如畫的溝坎峽谷,著名有葡萄溝、吐峪溝、桃兒溝、木頭溝、勝金口峽谷等。在這些谷中,溪澗縈迴,瓜果飄香,花木葱蘢,景色迷人,儼然一派“火洲”中的“花果塢”景象。

火焰山的形成→最佳觀察點勝金口

或許有的遊客會問:火焰山是怎樣形成的?距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要追溯到1.4億年前,當時由於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出現短小的褶皺,地殼發生變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後,逐漸形成了山脈的雛形。此後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加上特殊的氣候環境,就呈現出如今的地質形狀。

遊客們,前面就是觀察火焰山構造的最佳位置勝金口,請各位下車,在有“火焰山”標誌的石座前攝影留念,然後再聽我講解。

勝金口西距吐魯番市30公里,連接新疆與內地的312國道,依傍木頭溝河橫切火焰山而過。勝金口山勢險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於勝金口的名,還有這麼一段來歷:從前當地的老百姓把勝金口叫做“滲盡口”,那是因為木頭溝河水流出天山後,越來越少,到了勝金口一帶的戈壁灘,河水幾乎滲得乾乾淨淨,因此稱它為“滲盡口”。後來人們覺得這個名不太吉利,便取其諧音改名為“勝金口”,於是一直沿用至今。

[火焰山的故事:《西遊記》神話→維吾爾民間傳説]遊客們,火焰山的得名,不僅由於它獨特的外觀構造,其充滿傳奇色彩的神話故事也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西遊記》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智鬥鐵扇公主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裏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描述雖系誇張,但四季皆熱、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徵,與火焰山的實際狀況完全吻合,可見作者不是憑空臆造的。

在老百姓的眼裏,善是最高的美,因而發生在火焰山的故事結局仍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在維吾爾族民間傳説中有了詳盡的表述。相傳在很早以前,天山深處有條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為此人們惶恐不安。當地的最高首領決心為民除害,屠殺惡龍,於是派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勇士去降伏惡龍。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哈拉和卓揮劍力劈惡龍,終於將惡龍制服,惡龍受傷後沿山旋轉,整座山脈被鮮血染成了紅色,因此,維吾爾人便把此山叫做“紅山”。

美好的傳説,深刻的含義,令人遐想。遊客們,當我們面對火焰山,停步仁立,凝思遙想,一定會覺得火焰山的奇景賞不夠,火焰山的故事聽不完。為使大家不留下遺憾,接下去遊覽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景點,都要從火焰山旁經過,因此我們可以從不同方位充分觀賞到火焰山的奇姿異彩。但願火焰山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標籤: 導遊詞 吐魯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8nyy0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