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墓導遊詞(精選21篇)

墓導遊詞(精選21篇)

墓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墓導遊詞(精選21篇)

大家一路辛苦了,現在各位已經到達了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古語説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此,我代表內蒙古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來美麗的內蒙古做客,願美麗的草原給您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參觀的昭君墓,蒙古語為特木爾。烏虎兒,位於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現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築的,佔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台體狀,墓頂建有一座涼亭,是一座人工夯築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每年秋季,樹葉枯黃時,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稱這為“青冢”。墓地東側是歷代名人為昭君墓題寫的碑文,西側是文物陳列室。登上墓頂,我們會看到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會欣賞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她們分別指的是誰呢?噢,陳先生説得對,“沉魚”指的西施,“閉月”代表的是貂蟬,“羞花”暗喻的是楊貴妃,而落雁呢,指的就是王昭君,為什麼叫“落雁”呢?説起來,還有一個小小的典故呢!傳説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於是,從空中掉了下來,因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稱。

比起其他3位美女來,昭君不僅美而且她的也塞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後宮,昭君入掖庭後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

這位小姐問,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什麼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呢?關於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説呢!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後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説,她們入後宮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後宮爭得“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於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xx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並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其實,這只是一段流傳甚廣的傳説罷了。

公元前33年,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請求出行,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户負起進行交給她的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為民族友好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蹟,絕大多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單于就是“王”的意思,那麼昭君怎麼樣從一個漢宮宮女變成匈奴的閼氏呢?

這裏要從匈奴這一部落説起。匈奴是遊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它是古葷粥(xūn yù)即嚴狁(xiǎn yǚn)的後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由於當時西漢政權初建,國力微弱,再加上“異姓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鞏固,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公元前220xx年,高誼劉邦,發兵30多萬抗擊匈奴,不想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陸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長達7天7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面對困境,劉邦採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脱。

白登山之圍後,劉邦派劉敬前往匈奴去結和親之紙,在此後的六七十年間,和親成為漢朝對待匈奴的一種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充實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便開始採取積極的戰爭方針對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0xx年兩次決定性的出擊,使匈奴大敗而歸。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西漢,共同攻擊匈奴。而在匈奴貴族集團內部為爭奪“單于”這個最高的統治權力,出現了分裂與內訌,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兩去,就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和政敵爭壓最高統治權,兩次被近出走。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呼韓邪單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漢朝中央政府的幫助,也許能給自己打出一條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統一匈奴,扭轉局面,但是,等到漢朝消滅了郅支單于之後,呼韓邪單于下場就像郅支單于一樣局勢促使他進一步倒向漢朝。於是,從公元前49年開始,呼韓邪單于先後三次入漢韓,求見元帝,表示“願婿漢室以自親”,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將後宮待詔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為妻,封號“寧胡瘀氏”,於是就有了千古美談“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在漢匈關係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結束了漢匈兩族159多年的敵對狀態,把深受戰爭煎熬折磨的兩族人民從戰爭的火坑裏挽救出來,使兩族轉入和平友好的關係。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領導,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而在經濟文化方面,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從漢人那裏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築和打井;漢族文化也同樣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響,比如漢朝政府和民間養馬業的空前發達,就和匈奴馬匹的大量輸入,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對於兩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單于附漢為他們帶來了和平與富足。《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段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的幸福圖景。

所以,用歷史唯特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願望,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並穩定了民族關係,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 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各位團友,現今昭君墓已經成為內蒙古一處重要文物古蹟和人們來到達呼和浩特必遊的景點,對於今天的人們,用翦伯贊老先生的話來説是最恰當的,那就是:“王昭君已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女士們、先生們,昭君墓馬上就要到了,就讓我們一齊去參觀這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吧!

墓導遊詞 篇2

海瑞墓園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許子偉專程到海南監督修建的。其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濱涯村的海瑞墓,為一長方形陵園。四周為石砌圍牆,園內草木四季常青,環境整潔、寧靜、肅穆。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海瑞墓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萬曆十五年 (1587),海瑞卒於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消息傳到北京,萬曆皇帝下詔南京、北京二都舉行公祭,喪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專門派行人司行人,海瑞的同鄉、學生許子偉護送其靈柩回瓊州安葬。

萬曆十七年 (1589)二月廿二日,海瑞的靈柩終於運回海南,安葬在海口市濱涯村。

海瑞墓,位於海口市丘海大道39號,佔地面積10000㎡,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瑞墓歷代有重修。解放後,在1959年重修一次,1962年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11月,“_”之一的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成為的導火索,海瑞墓遭到破壞。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1983年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籌集資金再次重修被毀的海瑞墓主墓,並增建了海瑞陳列室。1996年4月,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社會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擴建了海瑞墓,增闢了海瑞紀念園。

現海瑞墓規模宏大,佈局嚴謹、風格獨特,是人們瞻仰古賢,欣賞文物的遊覽勝地。

海瑞是海南島瓊山縣人,生於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他40歲 中舉,最初在福建做官,後升任浙江省淳安縣知縣、嘉州通判等職,15 64年,海瑞升任户部雲南司主事,入朝為官,在任期間,大膽革除弊端, 懲辦權奸,為民請命,平反冤獄,深得民心,但也得罪了不少權貴。當 時明世宗酒色朝政,只想尋找長生不老藥,而朝廷上下無人敢諫。海瑞 視死如歸,自備棺木,上奏一本《治安疏》,結果鋃鐺入獄,世宗死後, 海瑞獲釋,官復原職。 1569年出任右僉都御史,欽差總督糧道巡撫應天十府。他秉公執法,打擊貪官污吏,使驕奢淫逸之風大為收斂。但不 久受到奸佞排擠,被罷官還鄉為民,在瓊山老家閒居16年。 72歲時, 海瑞被明神宗起用,到南京為官。 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同樣也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當吏部尚書時就被民眾稱讚甚至拿他的畫像當門神。據説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羣。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裏。關於他的傳説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説《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入骨三分。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是傑出的政治家、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死後財物只有俸銀8 兩、舊袍數件,但卻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他的靈柩還鄉啟程那天,南京市民罷市數天來悼念他。

墓導遊詞 篇3

朋友們,古今聞名的"南包公"海瑞是海南瓊山人。他那樸直、耿介、剛正不阿的品格,不為豪強所屈、不為失敗所嚇倒的堅強意志,始終為世人所祟敬,因此到海南旅遊的客人,都要到海瑞墓去憑弔一番。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區的濱涯村,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員監督修建的。傳説海瑞靈柩運至今墓址時,棺繩突然斷開,人們以為是海瑞自選風水寶地,於是就地下葬。墓園坐北面南,呈長方型,長約100米,寬近40米,佔地約七八畝,四周有圍牆。院內廣植綠草,遍種椰樹、松柏和綠竹、鮮花,顯得葱鬱蒼翠凝重靜穆。"翠竹綠椰千古長,猶留正氣在人寰"。參天椰樹那臨風挺拔的雄姿,似是在顯示着海瑞生前的凜然正氣。

進入陵園神道南端,南門之內有一高高聳立的石牌坊,橫額上書"粵東正氣"四個大字,陰刻丹紅,莊重古樸。這是明萬曆皇帝御筆所賜,是對海瑞生前為官的褒揚。

進了石牌坊正門,只見用花崗石條鋪砌的一百多米長的墓道,筆直伸向陵墓。墓道兩側對稱排列着神態各異的石羊、石馬、石獅、石龜和石人。原來的石壽龜背上鐫刻着一副對聯,曰:孰雲公無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雲公無孫?天下之人皆公孫。可惜這隻石壽龜在文革中被砸毀了,但對聯所表達的對傳説沒有後代的海瑞的無比愛戴,卻世代相傳。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節,海瑞墓前人山人海。眾多濱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還請來劇團在墓前公演三個晚上,幾百年來很少間斷。

神道盡頭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頂部圓錐形,用花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鐘。墓前有石碑,高3.3米,寬87釐米,上刻"皇明救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這是海瑞生前的官銜及死後的榮譽封號。"皇明敕葬"是説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資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稱。"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職。當時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職(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後皇上封贈的榮譽性官階,屬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給的溢號,意為事上竭誠,教人以善,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釋為"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塵之想",大體也符合海瑞為人的實際。墓碑的右上方題"欽差督造墳塋兼齋諭祭 文行人司行人許子偉撰",説明許子偉是奉皇帝派遣護送海瑞棺樞回故里並督造墓莖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寫人。左下方的落款刻"萬曆十七年己丑歲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吉日敬建",説明建墓的時間是明萬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園最珍貴的文物。

1961年,海瑞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海瑞墓在文革中被毀,幸而墓碑保存下來了。1982年1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海南行政公署撥款修復,並增設"海瑞陳列室"。傳説當年紅衞兵把把海瑞墓砸了個稀巴爛,連墓道旁的石龜也砸了。濱涯村的老百姓崇敬海瑞,認為石龜是海瑞的化身,便到了一隻小海龜,放置在海瑞墓園中原來安放大壽龜的地方,供人們祭祀。1982年政府主持重修海瑞墓時,按原樣重新雕刻了大壽龜,並在龜背上鐫刻重修記文。政府理解民情,把文革中老百姓祭祀了十幾年的小石龜移到墓園的草坪上,現在仍可看到。

海瑞墓室後面的部分,是近年海口市政府擴建的。先是海瑞雕塑坐像一尊,像前立六根燭台華表,以表旌海瑞精神熠熠生輝,光照後人。塑像後面是扇形四柱亭,稱"揚廉軒"。亭柱掛着海瑞所撰的兩副對聯。其曰:“政善民安歌道泰,風調雨順號時清";另一曰:"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表現了海瑞對國政、對為官的見解。亭院建三層結構的圓形樓,稱"清風閣";閣裏陳列着海瑞的生平事蹟及有關文物。

墓導遊詞 篇4

在南安市水頭康店覆船山麓的赤土坡上,墓為閩南風格,古樸莊嚴。墓前有石雕華表一對,高入雲表。左右側有旗杆夾數對。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體三排九室為三合土。解放後幾經修葺,並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1624-1662年)南安石井人,生於日本平户,七歲回國,青少年時在晉江安海讀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4月到翌年2月,鄭成功率領義軍東渡中國台灣,收復寶島,迫使荷蘭侵略者在投降書上簽字,在列強東侵的艱難時代,大長中華民族誌氣。他同時為開發建設中國台灣嘔心瀝血。1662年病卒於中國台灣承天府,葬於台南州仔尾。清康熙38年(1699年)中國台灣與清朝版圖劃一。

經康熙帝御批,由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遷葬回原籍鄭氏祖塋,一同遷葬有鄭成功子鄭經。

墓導遊詞 篇5

海瑞墓位於海口市西郊濱涯村,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峯,瓊山市府城鎮金花村人。舉鄉試入都,恩賜進士,初任南平教諭,後升任淳安知縣、興國知縣。在任內推行清丈、均搖,廉潔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雲南司主事,其時世宗寵信方士,專意齋蘸,妄求長生不死之藥,忽朝失政.無人敢諫,只有海瑞備死上疏。犯顏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入獄,世宗死後獲釋。

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天巡撫,任內譽主持疏浚吳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條鞭法”,遭到張居正等人的反對,被革職回鄉。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平反了一些冤獄,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歲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懲貪污官員,不久病逝於住所。

死後,朝廷賜祭八壇,贈太子少保,溢號忠介,造官員許子偉護靈樞歸葬。出殯那天,南京城裏萬人空巷,商者罷市,農者輟耕,大眾夾道送殯,哭奠者百里不絕。

墓導遊詞 篇6

旅遊界有這麼一種説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 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歷史文化遺存特別豐富,特別是古文化遺產中的漢代三絕,即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其中又以漢墓位列第一。

迄今為止,徐州漢墓已發掘清理近300座,在這些形式各異的漢墓中尤以十幾座漢代王侯陵墓最具規模,而在在這十幾座王侯陵墓中,龜山漢墓以其規模的巨大,建築的精美,神祕的色彩而獨佔鰲頭。

龜山漢墓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1981年被當地羣眾開山採石時發現。1985年,文物普查中徵集到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銅印,從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龜山漢墓是徐州漢墓中唯一確定了主人的墓葬。

我們來看一下龜山漢墓的平面圖。

現在我們來到劉注夫人的歌舞廳。大家看看墓室的頂部與我們前面看到的有什麼不同?是的, 上面有一個一個的是疙瘩。像一個個豐滿的乳房,所以被稱作“乳釘”。讓人不解的是,“乳釘”象徵什麼?為什麼要做它?有人説,那是象徵天上的星座。古人認為,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相互對應,人死星落。也有人説,那是一種裝飾,以避免墓室頂部的單調,反映了古人的一種審美意識。還有人認為,“乳釘”是女性的乳房形象,不然的話,為何“乳釘”單出現在夫人的墓室呢?

墓導遊詞 篇7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縣石井人,為明末清初反抗荷蘭侵略,收復和開發中國台灣的民族英雄。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揮師東渡,在中國台灣人民的支援下,於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侵略者投降,中國台灣迴歸祖國。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於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等靈柩。墓室三合土構築,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為鄭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華表1對,高14米,頂端雕坐獅;石夾板9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9年曾在墓內發現鄭成功佩戴的龍紋及鳥紋玉帶17塊,分別為大、中、小長方形和圓桃形狀,共出的還有頭髮、龍袍殘片、布靴面等珍貴文物。墳堆前設石供案桌和花崗巖石墓碑,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鄭新新介紹,鄭克塽在撰寫墓誌銘中明確寫鄭成功遺骸附葬於南安樂齋公瑩內。

但是,河南固始一份“鄭成功墓地考察報告”説,上個世紀70年代,河南固始發現“鄭成功之墓”,另外還有人發起“鄭成功真墓在何方”的討論,猜測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為了遮人耳目,寫下《鄭氏附葬祖父墓誌》聲稱鄭成功歸葬南安,其實可能早就設法把鄭成功父子祕密安葬在河南了。

廈門已故專家張宗洽《細説鄭成功》一書中分析,這一問題確實值得引起注意,遺憾的是河南固始之墓,早年未留下可靠考古資料,僅憑事後調查追記。另外,南安鄭成功墓1929年被盜,當時似乎未弄清所開二棺究竟是鄭成功夫婦或鄭經夫婦之棺。殊不知鄭經亦襲王爵,依制亦可用蟒袍、玉帶。文中認為,若後人有機會再重新整理南安鄭成功墓,或可弄個水落石出。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伍天輝先生表示,河南固始一説證據不足,鄭成功真墓即在南安,且列入國家文物保護。

近年來,有關鄭成功墓在何處的爭議不時發生。此前,河南固始縣稱在上世紀50年代挖掘到了鄭成功墓,研究鄭成功的有關專家對此説予以質疑。專家介紹,鄭成功靈柩於1699年遷葬南安水頭,歸附祖墓。1929年,鄭陵被盜。日前,記者再訪當年參與整理鄭成功墓的當事人後代及研究鄭成功的一些學者。

墓導遊詞 篇8

小龜山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漢墓分為南北兩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釐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一走進南甬道,一束紅色的激光從裏面射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保安措施,其實這束激光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裏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要延伸到1000公里外的西安才會相交。通道地平面內高外低,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還不知道當時是如何打出精度這麼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該墓於一九八一年二月被當地羣眾開山採石首次發現,同年十一月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南京博物院會同徐州市文化局先後對北墓道及整個墓葬進行發掘清理。一九八五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徵集了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銀印,從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一九九二年七月籌建,龜山漢墓第一期保護工程已於一九九三年六月竣工

龜山漢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墓室由人工開鑿而成。每條通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墓導遊詞 篇9

到了合肥,可以不去三孝口,四牌樓,也可以不逛長江路、淮河路,但是不可以不去包拯墓。

關於包拯的故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他是正義的化身和弱勢者的的保護神。因此,人們尊稱他為“包公”。

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讓許多人誤以為包公是河南開封人。其實,包公在開封為官才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他的出生地和歸葬地都在合肥。包拯一生六十餘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合肥這片土地上度過,他在這裏出生、成長、讀書、守孝,留下了許多遺蹟,千載高風,引人憑弔、詠歎。

包公出生於肥東縣的解集鄉小包村。至今,該村仍留有包氏宗祠、衣胞冢、包公井、放牛崗、鳳凰山、十三墩、荷花池等許多和包公有關的遺蹟。

包公墓園原在合肥市東郊15公里處的大興集。該墓始建於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199年即南宋慶元五年重修。重修後的墓道祭享有堂,墓道有門,植以鬆檜,繚以圍牆,規模甚大,成為瀘州一大名勝。

現在,包公墓已遷移到合肥市城南包河南畔,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佔地面積3公頃,園內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南臨蕪湖路,北近包河邊。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該墓園於1985年10月破土,1987年9月竣工,完全是按宋代《營造法式》建造而成。歷時近兩年。

進入墓園大門,一方高大的壁照首先映入眼中,上刻有“包孝肅公墓園”六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該字乃是著名書法家方紹武所寫。這方照壁乃是安徽目前最大的照壁。

一條神道穿過神門,直通享室,神道二旁乃是石人石馬等石刻羣。神門後是享堂,享堂中央高支神龕,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設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進香叩拜。這裏是後人祭拜包拯的地方。

享堂之後是包拯的墳墓,石龜背馱墓碑,碑上刻着“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之墓”。看來包拯官階最高為樞密副使,相當於國務院副。

包公墓綠樹圍護,青草覆蓋,顯得肅穆、威嚴。

我是在《七俠五義》、《小五義》等武俠小説中知道包公的,烏盆鳴冤,齊天廟遇李娘娘等故事伴着我走過了童年的時光。如今,站在包公墓前,一樁樁有關於包公的故事、傳説紛紛湧上心頭,敬畏之情油然而起。

在包公墓園內除了包公墓以外,還有附葬區和包拯墓室。附葬區有包拯的夫人董氏及嫡系子包繶和其孫墓葬,共五座。包拯墓室位於墓冢正下方,包拯遺骨就安放在金絲楠木棺具內。墓前置包拯墓銘,銘文石刻三千二佰餘字,乃是其同僚吳奎所撰寫。墓道進口朝北,自北向南再往東彎就是墓室。

墓道二側石壁上刻有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圖”和“接迎圖”,一位年輕的講解員口齒清楚,態度和藹,舉止大方,對其講解的內容十分熟悉,有問必答,並在其中插入一些傳説和歷史掌故,娓娓道來,遊者聽來十分滿意。

包拯為何被諡為孝肅?據講解員解釋,孝為孝敬父母。包拯在29歲中進士,但因母年邁而供養母親,至母亡又守孝三年才出門做官,此時已39歲。而肅的意思是忠直無畏,孝肅則為忠孝二全的意思。

安放包拯遺骨的棺木乃是用金絲楠木製成,據説甚為珍貴。當時工作人員聽説福建有該木,就派員前往福建尋找。福建某山林承包者聞説遷移包拯墓需該木,就不顧年老體弱,帶領子孫山上伐木,並免費贈送給墓園,結果僅用了九百多元錢就製成了棺木。恰巧,該承包者也是姓包,一時傳為佳話。

出包拯墓向西就到包公祠。包祠始建於1066年,但也屢建屢毀,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曾一度毀於戰火。晚清其間,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鴻章捐資2800兩白銀重建包公祠,如今的祠堂建築就是由李鴻章當年修建的。因此在合肥流傳了這麼一句佳話:“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位於包河公園的香花墩上,坐北朝南,雖不是很大,但四面環水,風景秀麗,徜徉其間,另有一種風味。包公祠四周由運河圍繞,為包公祠的護“祠”河,稱為包河。

包公祠主殿內放置包拯銅像一座,略清瘦,長鬚,並不象人們想象中那樣油黑鋥亮,額有月牙。據説,生活中的包公是“面目清秀,白臉長鬚”。

寫着“色正芒寒”的楹匾懸置在包拯銅像的正上方。左側放置着御賜的龍頭、虎頭、狗頭等三口鍘刀,當然這些鍘刀只是重修包公祠時的仿造品而已。

包公祠左邊是徊廊和水榭,右邊有一口“廉泉井”,據説若貪官污吏或為人心術不正者,若飲用廉泉井之水,將上吐下泄。後人為了保護廉泉井,在廉泉井處蓋了一座八角亭,名曰廉泉亭。我往井裏看了看,沒發現什麼特別的東西,但也不敢取而飲之。萬一不乾不淨,上吐下瀉事小,被人以為心術不正事大。

據説,在於寧波的包氏一脈,出了一個世界聞名的船王包玉剛。他們留存下來的家譜和埋在包公墓的家譜一字不差。原因是包氏這支血脈的祖先,當年被任命到浙江去做官,後來南宋滅亡。這些人淪為百姓,以商為主,不僅躲過了這場惡運,就連家譜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浙江出土的家譜和包公墓裏的家譜,可以説是1020xx年來發生的家譜流傳奇蹟。

人們歌頌包拯的鐵面無私,乃是對正義和公平的一種企盼。也是弱勢者的美好願望,希望有不畏權貴者為民做主,抑制豪強,還百姓以公道。

墓導遊詞 篇10

龜山漢墓位於徐州市九里山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側,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千古之謎

崖洞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餘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和結構,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塞石之謎南

甬道在發現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時處於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地來源於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於什麼地方?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並塞進甬道?

甬道設計施工精度之謎

墓葬開口位於龜山西側,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於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之謎

楚王棺室北面牆上清楚地顯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後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於巖石石質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麼偏偏出現在楚王棺室呢?

星宿分佈圖之謎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佈走向呈不規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佈,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註上應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説,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劉注前殿未解之謎

劉注前殿位於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徵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造之巧妙,令人歎為觀止。該佈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壼門之謎

據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後,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完成的。當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後,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計技術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裏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裏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説,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生誤鑿,為什麼偏偏發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牆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墓導遊詞 篇11

在南安市水頭康店覆船山麓的赤土坡上,墓為閩南風格,古樸莊嚴。墓前有石雕華表一對,高入雲表。左右側有旗杆夾數對。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體三排九室為三合土。解放後幾經修葺,並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1624-1662年)南安石井人,生於日本平户,七歲回國,青少年時在晉江安海讀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4月到翌年2月,鄭成功率領義軍東渡中國台灣,收復寶島,迫使荷蘭侵略者在投降書上簽字,在列強東侵的艱難時代,大長中華民族誌氣。他同時為開發建設中國台灣嘔心瀝血。1662年病卒於中國台灣承天府,葬於台南州仔尾。清康熙38年(1699年)中國台灣與清朝版圖劃一。

經康熙帝御批,由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遷葬回原籍鄭氏祖塋,一同遷葬有鄭成功子鄭經。

墓導遊詞 篇12

包公園,歷史悠久,古稱廬州,又名廬陽,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江淮之間、巢湖北岸,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總面積7266(市區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區127。94)萬。市內道路廣闊,綠樹成蔭,風景優美,既多現代建築,又有名勝古蹟,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為安徽省省會,合肥是全省經濟、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甲等開放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30餘所高級院校。高科技工業園、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等蜚聲中外。

“合肥”名稱之由來,説法不一。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載:“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淝。”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東淝河,這是一種説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説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裏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淝,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市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脣齒”的戰略位置,常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裏。兩千多年前,這裏就已開始形成商業都會。秦、漢在此設郡縣,明、清為廬州府治,時為安徽省省會,如今已是千檣鱗次、商賈輻湊的商 業都會。

合肥素有“綠色城市”、“花園城市”的美名,其環城公園便修建在合肥古城牆的基本之上,沿着起伏的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綠林帶及護城河,精築而成。環城公園總長約達9公里,分為六個景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銀河景區;湖巒相映、水碧楓赤的西山景區;林木葱蘢、芳草常青的環北景區。這樣的環城公園無城牆之隔閡,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風光。

近年來,合肥經濟突飛猛進,城建日新月異,五里飛虹東西飛架,廬州燈火流光溢彩。高新技巧開發區、經濟技巧開發區、龍崗工業區等鑲嵌周邊。淝水穿城而過,環城公園似翡翠項鍊;逍遙古津、包河秀色、瑤海公園等如珍珠散落其間;蜀山春曉、包公墓園、教弩梵鍾、吳王遺蹤,徜徉其間,弔古論今,讓人留戀忘返。

合肥的名勝古蹟甚多。從前有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鬆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八處,統稱 “廬陽八景”。其中巢湖夜月,四頂朝霞等景,現已不屬合肥市;鎮淮角韻等景,因天長日久,物換星移,已蕩然無存,成為歷史陳跡。現在的名勝古蹟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遙津,包公祠等最為著名。

合肥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名人輩出,星轉鬥移,改造開放給合肥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合肥市正以科學城、工業城、園林城、衞生城的嶄新姿態。

墓導遊詞 篇13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縣石井人,為明末清初反抗荷蘭侵略,收復和開發中國台灣的民族英雄。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揮師東渡,在中國台灣人民的支援下,於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侵略者投降,中國台灣迴歸祖國。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於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等靈柩。墓室三合土構築,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為鄭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華表1對,高14米,頂端雕坐獅;石夾板9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0xx年曾在墓內發現鄭成功佩戴的龍紋及鳥紋玉帶17塊,分別為大、中、小長方形和圓桃形狀,共出的還有頭髮、龍袍殘片、布靴面等珍貴文物。墳堆前設石供案桌和花崗巖石墓碑,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鄭新新介紹,鄭克塽在撰寫墓誌銘中明確寫鄭成功遺骸附葬於南安樂齋公瑩內。

但是,河南固始一份“鄭成功墓地考察報告”説,上個世紀70年代,河南固始發現“鄭成功之墓”,另外還有人發起“鄭成功真墓在何方”的討論,猜測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為了遮人耳目,寫下《鄭氏附葬祖父墓誌》聲稱鄭成功歸葬南安,其實可能早就設法把鄭成功父子祕密安葬在河南了。

廈門已故專家張宗洽《細説鄭成功》一書中分析,這一問題確實值得引起注意,遺憾的是河南固始之墓,早年未留下可靠考古資料,僅憑事後調查追記。另外,南安鄭成功墓1920xx年被盜,當時似乎未弄清所開二棺究竟是鄭成功夫婦或鄭經夫婦之棺。殊不知鄭經亦襲王爵,依制亦可用蟒袍、玉帶。文中認為,若後人有機會再重新整理南安鄭成功墓,或可弄個水落石出。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伍天輝先生表示,河南固始一説證據不足,鄭成功真墓即在南安,且列入國家文物保護。

近年來,有關鄭成功墓在何處的爭議不時發生。此前,河南固始縣稱在上世紀50年代挖掘到了鄭成功墓,研究鄭成功的有關專家對此説予以質疑。專家介紹,鄭成功靈柩於1699年遷葬南安水頭,歸附祖墓。1920xx年,鄭陵被盜。日前,記者再訪當年參與整理鄭成功墓的當事人後代及研究鄭成功的一些學者。

墓導遊詞 篇14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譽為“東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榮,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宗教遺蹟和偉大的方建築,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伊斯蘭教聖墓。伊斯蘭教聖墓位於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山青水秀,綠草有茵,是穆斯林嚮往的勝蹟。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目前它的教徒人數僅次於基督教徒。該教創立於公元七世紀初,創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紀20xx年代,阿拉伯半島原為多神教信仰地區,後來因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逐漸向一神教過渡。後來漢志地區有人根據社會需要,反對崇拜偶像,因此就創造一種不太拘泥於教條與儀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該教尊古萊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報應”等。它的產生為伊斯蘭教打下了思想基礎。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備統一阿拉伯民族的條件。因為當時不重視教義理論建設,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啟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後和阿拉伯半島的分裂,於是進入希拉山洞沉思。

據傳他在洞中聽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傳達真主的聲音,並確信真主選他為“先知”。真主向他啟示,他將成為真主的使者。於是,穆罕默德向人們轉達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嚴。因為穆罕默德宗教宣揚“一切順從安拉“,故稱“伊斯蘭”。伊斯蘭教的教徒就是順從安拉的人,故稱“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萊氏多神教徒和奴隸主貴族的殘酷迫害,於公元620xx年,便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麥地那,這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也因此被定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統”口號下,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封建神權的國家。並且迅速地發展傳教到周邊地區,因此便成為世界性宗教。

各位來賓,關於為什麼叫伊斯蘭教聖墓?可能大家還不一定清楚,我這裏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埋葬伊斯蘭教穆斯林賢人的墓葬。關於這個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志》據傳説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0xx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後留中國傳教。這就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的最早傳説,而傳到泉州更是傳説紛紛。相傳唐朝武德年間,泉州灣有一次鱷魚患難成災,漁民不能出海打魚,船運貨物無人裝卸,從南洋、阿拉伯等國來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時泉州灣的海外通商貿易突然受到了破壞,茶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堆積如山,不能順利出口外銷。外來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瑪瑙和香料等進口貨物也無法起卸,沸騰的泉州港頓時冷落窒息。就在這沒有驅鱷良策之時,忽有吏部官員奏書:“西方大食國聖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創始人,有四大門徒在中國傳教,聽説四人法力高強,烈日難灼體膚,雨水不濕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滅,定有驅鱷之神通。

“於是唐高祖李淵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頭纏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經典(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席坐頂禮。大唐皇帝問治鱷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啟奉:“真主降示經典,吾等奉天傳教,如善惡惡,驅鱷何難。”便朝西膜拜,口誦經文,舉手一招,御苑右樹忽移庭前,復一揮手,樹還原處。眾皆駭異。四人合掌大笑,為首的一人稱:“盤根古樹尚能招之即來,揮之而去,何況遊動的水族鱷魚”皇帝大悦,即封四人為“賢人”。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榮、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來驅鱷,三賢、四賢到了泉州果真率領眾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號,誦讀古蘭經文,其中一人撥劍遙指鱷羣立鱷魚蠢動淺灘,另一人雙臂高擎,即有一羣神鷹鼓翼而來,盤旋空際,爪抓巨石,向鱷魚投擲,霎時石如雨下,擊中鱷魚,不死則傷,只好逃離泉州灣。泉州灣又恢復正常的海運。

當時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託庇安寧,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發達,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並且與當地人通婚。就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他們有的還保留着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漢化,於是三賢、四賢就結廬在靈山並在此傳教。他們死了以後也就葬在這裏,因為夜裏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聖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裏來禮拜。後來隨着穆斯林教徒的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了通淮銜清淨寺,它是我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兩座花崗石雕的長方形墓蓋石,墓蓋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簡樸無華,襯托二位賢者的高潔品德。墓後是一個半月形迴廊環抱墓室,據説這樣象徵伊斯蘭象初月一樣純潔。這幾根造型特異的廊柱,上下兩端偏細,據主建築學家考證,為唐代柱式叫“梭柱”。這一考證為聖墓的歷史年代提供了實物佐證。迴廊正中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記載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0xx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聖賢修墓的過程,他們的這舉動表達了對真主的尊從。還有明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20xx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聖地麥加之前,專程到泉州來拜謁。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紀念。

這個風動石就是當年傳説中神鷹擲落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風吹則晃,手推則動,俗稱為“風動石”。也是福建省三個風動石之一。回教徒們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賜予平安的遺物。明朝嘉靖年間,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後人又勒上“天然機妙”四個字,因此便構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風動”。

千百年來,這座伊斯蘭教聖墓一直受到歷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護,它是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曆史文物。它猶如不朽的花朵,永遠開放在穆斯林的心中!

墓導遊詞 篇15

歌樂山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囚禁和犧牲在國民黨軍統集中營的革命烈士和11.27殉難烈士而修建的遺址類博物館。這樣看着看着,我便由此想到1949年11月27日那場血腥大屠殺,又想得到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在內心深處感到內疚。

白宮館最早是四川軍閥白駒的私人別墅。1939年被國民黨買下來了。裏面關押了陳然、劉國志、王樸,黃顯聲和楊虎城二位將軍,小蘿蔔頭一家等烈士都關押在這裏。小蘿蔔頭

名叫宋振中。他和他爸爸宋綺雲、媽媽徐林俠一同被關押進監獄時,才8個月大。1946年7月,小蘿蔔頭全家由桂林的息烽監獄轉囚到白宮館監獄,這時他已經到該上學的年齡,他渴望讀書,就經常到樓上二室黃顯聲將軍牢房去“上課”。黃將軍因在國民黨軍隊裏有較高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優待”,允許看報紙。黃顯聲將軍教小蘿蔔頭識字,做算術,還教他講俄語,同時也通過小蘿蔔頭向別的牢房傳遞從報紙上得到的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的消息。1949年9月6日晚上,小蘿蔔頭與父母一道被特務殘酷的殺害了,死時才僅僅8歲!讀了上面的一段話,我眼淚包不住了。

小蘿蔔頭的童年是多麼的悲慘,每天吃不飽,穿不暖,沒有進過一天學校,一隻鉛筆、一張紙對他來説比黃金還要寶貴、還要重要,他從來沒有看過一本書,沒有一本可以寫的本子,沒有筆和紙,就用小石頭在地上刻,沒有課本,他就用報紙充當。而我呢,吃得飽,穿得好,天天都能上學,鉛筆、本子堆積如山,還經常撕本子,扔鉛筆,我的小説、童話書、作文書堆滿了一張桌子。看完一本就不理那一本,像古董似的放在抽屜裏不管了。我有筆有本子,卻在上課時經常開小差、和同學講話,就是一百個我,也沒有小蘿蔔頭那麼刻苦。

自從讀了這本書,對我內心深處有很大的觸動,我決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刻苦學習,不再貪玩,勤儉節約,踏踏實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這樣才不會辜負革命先烈對我們的希望,長大才能對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墓導遊詞 篇1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落雁,傳説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於是,從空中掉了下來。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後宮,昭君入掖庭後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説: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後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説,她們入後宮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後宮爭得“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

於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xx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並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着王昭君。民間傳説,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

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裏,哪裏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裏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昭君墓。傳説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説,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峯,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墓導遊詞 篇17

龜山漢墓位於中國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充分體現了漢代粗獷豪放的美學風格。該墓於1981年被當地羣眾開山採石首次發現。

龜山漢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墓室共有十五間,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罕見。

龜山漢墓雕鑿十分精細,誤差極小,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如何完成這樣的工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另外,關於楚王棺室北面牆上真人大小的影子“楚王迎賓”的形成原因,成為龜山漢墓的最大一謎。

墓導遊詞 篇18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 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為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 武侯墓修於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於寢殿之後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35年。位於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 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後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户,號稱 “陝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於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為“卧龍先生”。劉備為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託,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着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為什麼叫“武侯墓”?是因為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為 “武鄉侯”,死後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為“武侯墓”。 現在的武侯墓區,總佔地面積片萬平方米,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進入陵園大門,便可以看到山門內側的兩幅壁畫,分別是“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臨終託付遺言”時的場景,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 經過拜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額上書“功蓋三分”四個大字。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座雄偉寬敞、莊嚴肅穆的大殿。 殿內正中神拿上端坐的便是集忠誠和智慧於一體的諸葛武侯,他左手持 《六稻》書卷,右手按膝,羽扇綸巾,氣定神閒,伊然一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態。兩書童侍立左右,一持寶劍,一棒印緩,拿下關興、張苞各持令箭、鋼鞭衞護兩側。威武雄壯、生動逼真的塑像,再現了當年的場景。武侯坐像後,還繪有屏風式壁畫四幅,內容都是家喻户曉的歷史故事,例如:定軍山下老黃忠刀劈夏侯淵;諸葛亮三氣周喻等。這些短小精悍的畫面,突現了當年曆史歲月裏最為精彩的瞬間。 大殿後這一形如“覆鬥”的墳冢,就是諸葛武侯的長眠之所,家高5-6米,方圓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牆,刻有很多的三國故事,以紀念這段歷史。墓向頭西腳東,暗示着“永懷西蜀,不忘北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鳳願,這也是孔明遺表中提出的,由費禕, 呈奏後主:“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吉日,親自送靈樞至定軍山安葬。墓家選在定軍山下,除了北伐曹魏八年之久而不忘統一大業外,更有喻意的是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是吸引着諸葛亮的又一根據。他一生研練着周易八卦,死後為自己算一清靜之所也是情理之中。當您登上定軍山,領略諸葛墓冢,只見九條山岡如巨龍騰伏,從四周翻滾而來匯聚於武侯墓,猶如壘起的屏障降服在周圍,故有 “九龍捧聖”之美譽。凡來拜謁者,無不興歎於此。在廟院之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古樸、通天的古柏,柏樹向來是“壽與天齊”的通靈、吉祥之物,而在諸葛墳冢一週分散着當時種植的翠柏54株,象徵着孔明的在生之年。這就是人們所稱的“護墓雙桂”。高30米以上,直徑1米以上,枝千四伸,猶如車蓋般遮護着墓冢。

墓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1624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並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讚:“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讚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鹹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中國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中國台灣。永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餘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台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中國台灣和開發中國台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中國台灣以後,他走訪四社,瞭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中國台灣島上,實行“寓兵於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

那時,中國台灣新闢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癧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鉅,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中國台灣海防,堅守陣地,免於荷蘭侵略者“復仇”,重佔中國台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於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於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曆五月初八病逝中國台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於中國台灣的台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後,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於南安縣,拊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重立墓碑。

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誌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誌)。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誌》。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裏面一層油漆硃紅鮮先澤,棺內佈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髮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採用水灰三合土構築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釐米,長15.8釐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佔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釐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杆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範圍,建築陵園大圍牆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築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遊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墓導遊詞 篇20

龜山漢墓是龜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由人工開鑿的兩條墓道和十五間墓室組成,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罕見。尤其是至今尚未揭開的四大謎團,吸引着海內外無數遊人。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完全是掏空山體而建。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有南北兩條甬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主次分明;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最奇異的是,兩甬道無限延伸後交匯於當時的首都長安。

漢墓中國西漢、新莽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開始於20世紀20xx年代,絕大部分是50年代以後進行的。漢墓分佈很廣,數量巨大,除西藏、中國台灣以外,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現。

分佈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墓,其中屬於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發掘的漢墓資料,對研究漢代的社會經濟、物質文化和喪葬制度,有重要價值。墓上設施 除繼承戰國以後在墓上堆築墳丘的作法外,貴族官僚墓還在墳丘四周用夯土築造圍牆以為塋域。東漢時期興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闕,闕前闢神道。

神道兩側還列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雕石像。墓的形制 從構築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築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築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築。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

墓導遊詞 篇21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1620xx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並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讚:“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讚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鹹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中國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中國台灣。永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餘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台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中國台灣和開發中國台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中國台灣以後,他走訪四社,瞭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中國台灣島上,實行“寓兵於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

那時,中國台灣新闢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癧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鉅,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中國台灣海防,堅守陣地,免於荷蘭侵略者“復仇”,重佔中國台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於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於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曆五月初八病逝中國台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於中國台灣的台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後,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於南安縣,拊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重立墓碑。

1920xx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誌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誌)。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誌》。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裏面一層油漆硃紅鮮先澤,棺內佈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髮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採用水灰三合土構築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釐米,長15.8釐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佔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釐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杆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範圍,建築陵園大圍牆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築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遊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6k94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