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景區導遊詞4篇

景區導遊詞4篇

本文目錄2019景區導遊詞湖北武漢東湖風景區導遊詞湖南杜鵑花海景區導遊詞五龍潭風景區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

景區導遊詞4篇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湧着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湧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鼈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鼈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羣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説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説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遊覽的目的吧!現在,我們走上了景區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遊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台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裏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於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餘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於溢洪排沙;寶瓶口用於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於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藴涵着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説理,可能比較容易説明白一些。現在我們去看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裏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悦目,這五大建築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後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鬆”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裏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可謂是家喻户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裏多説,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傑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麼? ——這本來也不是,是用來降魔鎮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不識”。

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後殿,現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於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後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係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説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澤東,有人崇拜拿破崙,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產生傑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傑出的水利科學家。

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域比現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一心為民辦實事,多才能幹,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羣眾,依靠羣眾,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説,便是“走羣眾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係,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於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裏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1992年後,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庫”,燒紙錢的地方。農曆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裏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讚揚李冰的、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隻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衝出,直上雲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台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裏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再往下走,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着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總結,句精煉,涵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歲修都江堰的“六訣”——深淘灘、低作堰。“低作堰”是説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牀,在每年枯水季年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於人的足部為標準。現今淘灘,以看到四根卧鐵為標準,這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後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四根卧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這邊的“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稱為八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説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遇灣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鋭角,減緩衝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牀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石刻的經驗還有很多,有的我們在遊覽中再作解釋。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築,每逢清明節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官員來時,這裏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講究清靜無為的修煉和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諸葛亮派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護都江堰。

安瀾橋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遊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麼要修在這裏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牀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牀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經中所説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於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裏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裏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經”上説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後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牀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乾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裏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佔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着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後水勢便於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後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託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説,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佈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奮嗎!

離堆公園

從飛沙堰前行是離堆公園。

離堆公園是都江堰的市內入口,也是市區最美麗的園林,奇花異木、盆景藝術、叢林幽徑、處處讓人留連。其中有兩處我認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龍觀和新闢的文物陳列館。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範賢館”,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範長生而建。因範長生被人稱為“範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範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後受封為“大安王”和“應聖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説的二郎伏龍,最後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台階後,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峯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並排立着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藉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水,通稱“鎮水碑”。也有説鎮水碑不是鎮水,而是鎮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於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牀中撈出來。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焉”這段文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於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並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並不大。據推測,他的官位相當於現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

前殿的另一側,陳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於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後來以卧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蹟了。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於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

沿着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裏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XX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後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覆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後一層巖牆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牆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説她死後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卧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着這千年古堰。

現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裏面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於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湖北武漢東湖風景區導遊詞2019景區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遊覽著名的東湖風景區。

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東部,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之一,其湖面約為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灣之稱。東湖的湖面是這樣的廣闊,風景是這樣的優美,那麼大家知道東湖是怎麼形成的嗎?

其實東湖瀕臨長江,經青山港和長江相通,在江湖之間,發育着一片沖積平原,有長達十多公里的環湖長行高地,堤內形成相對低下的凹地,每當汛期,長江水位高於地表時,凹地上游來水便無法外瀉,於是,在窪地內的積水就形成了現在的東湖。

1949年以前的東湖幾基本上還是個荒湖,從五十年代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依其自然環境,東湖可被分為聽濤、落雁、白馬、磨山、吹笛、珞洪六個景區,但是現在對外開放的只有聽濤和磨山兩大景區。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和我一同進去遊覽。

進入了東湖的大門後,我們也就進入了聽濤風景區,現在我們所在的這一塊地方叫做黃鸝灣,這個名是來源於杜埔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裏沿湖垂柳拂岸,湖岸綠樹成蔭,也正合杜埔的詩意。

大家注意到了這邊的這些樹木了嗎?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古老植物水杉,在三百萬年以前它們曾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各個地區。水杉曾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學家認為已經滅絕了,但1945年我過森林工作者卻在湖北省利川市發現了水杉林區,成為轟動一時的世界新聞。為了紀念這一古老樹種在湖北省首次被發現,武漢市決定將水杉定為市樹,以其剛毅堅強、剛直不阿來象徵英雄的武漢人民。

象大家現在看到的一樣,水杉的葉子在每年的深秋時節都會變紅,在陽光下泛出金紅的光澤,十分耀眼。

繼續往東,我們就到了聽濤軒,聽濤軒的周圍種有翠竹、蒼松,在迎湖面石砌的護坡上,大家可以看到嵌有東坡居士書寫的“鬆坡”二的青石坡,石板上方有幾株蒼翠的勁鬆,挺立在陡峭的巖石岸邊,為這裏的景色增添了一些神韻。在聽濤軒的斜對面就是水雲鄉。

走過荷風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三層綠瓦圓柱的樓閣,這就是聽濤遊覽區的中心----行吟閣。它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建的,説到屈原,我想大家一定會是非常熟悉的,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戰國時期楚國人,他開始十分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因此他也常向楚懷王提出一些治國方針,對內實行“舉賢授能”的政策,對外實行“聯齊抗秦”的戰略,由於實施他這一套正確的方針,使得楚國一度強盛。而後來屈原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被放逐到江北,在楚襄王繼位後,他又被放逐到更遠的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在江南過了二十年流亡生活的屈原目睹國家的淪亡,於農歷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懷石投江,以身殉國,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保留了一個民族特色十分濃郁的端午節,而現在的武漢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特意為他修建了這座行吟閣,行吟閣是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為一正方形。在行吟閣裏有屈原的畫像以及生平簡介,還展示了他的一些著作。大家看行吟閣前的這尊塑像,通高達6.8米,塑像表現了屈原昂首視天、舉步欲行,吟《天問》的神態,流露出詩人被放逐後悲憤鬱結的心情,而“行吟閣”這個名則是出自《楚辭.漁父》中的“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

從行吟閣往南我們可以看到滄浪亭,黑瓦飛檐,其名也是出自《漁父》裏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由於行吟閣過落羽橋是一塊天然的三角洲,依地勢建有一個扇形的長廊,而又臨近湖岸,所以取名為“瀕湖畫廊”。畫廊後金桂夾道,可直達屈原紀念館。

我們遊覽完以行吟閣為中心的行吟澤畔後,順路往前,就是東湖的二十四景之一的“水天一色”。這裏主要是以長天樓為中心的景區,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碧潭觀魚,這是一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而這裏的小橋號稱九曲十八彎。東湖以盛產淡水魚而著稱,其中又以武昌魚最為名貴,別看這只是一條小小的魚,它身上的典故還真不少,三國時,吳王孫皓想從建業遷都武昌,就是現在的鄂州,陸凱上書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來加以勸阻,以後元朝的馬祖常也有“南遊莫忘武昌魚”的詩句,由此可見武昌魚的名聲可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傳開了,解放後,毛主席經常到武漢來視察,大都住在東湖風景區內,他曾在當時的聽濤酒家吃過武昌魚,1956年他的《水調歌頭.游泳》中也留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

我們再往前走,長天樓便躍入眼簾。這是一座保留着中國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在這裏休息,接待國際友人。站在長天樓上,憑欄遠眺,碧波萬傾,您是否也會有“秋水長天一色”的感歎呢?其實長天樓的名正是這樣得來的。

在長天樓右側的這是魯迅廣場,魯迅半身像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剛才我們遊覽過的行吟閣在聽濤景區的南面,而這魯迅廣場則是在聽濤風景區的北邊。一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另一個是紀念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可謂是天作地合。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就走到這裏,現在沿原路返回,也讓我們再一次欣賞東湖如畫的美景吧。

湖南杜鵑花海景區導遊詞2019景區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觀光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員×××,大家就叫我小×××好了。能為各位導遊是我的榮幸,我將熱忱為大家服務,預祝大家在陽明山玩得愉快。

陽明山是靈山福地,自古就有“名山千古仰,1萬家朝”的讚譽。自東漢起,這裏就是周邊地區的朝佛聖地,鼎盛時,山上有大小寺廟108座。據地方誌載:“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嶷。”意思是説陽明山是一座名山,她與九嶷山一樣秀美。境內有流泉飛瀑、奇峯怪石、雲山霧海和原始次生林等奇觀,年平均氣温14.2℃,森林覆蓋率98%,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38000個,素有“湘粵涼島”、“天然氧吧”和“嶺北生態畫卷”的美稱,尤其以十萬畝高山紅杜鵑最為有名,創下了面積最大的野生杜鵑花基地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稱為“天下第一杜鵑紅”。陽明山因為自然景觀秀美,歷史文化底藴深厚,被定為“湖南文學創作基地”和“《青年毛澤東》外景拍攝基地”,XX年,成功地入選湖南“新瀟湘八景”, 被評為“綠色中國環境文化示範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景區。

陽明山以生態和文化名揚全國,境內有小黃江源、萬壽寺、天下第一杜鵑紅、高山漂流、山盟石、風雲台等景區景點。每個景點都各具特色,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一起去遊覽吧。

天下第一杜鵑紅

人間四月芳菲盡,陽明杜鵑始盛開,今天我們遊覽杜鵑花海。這裏海拔高達1400多米,這是一片十萬餘畝的野生杜鵑花海,一片清一色的天然生長的杜鵑樹,從那面的陽明山頂到陽明山主峯望佛台,幾片山嶺相連,幾里路長。平時,杜鵑樹翠綠的葉子匯成綠色海洋,而每年的5月初左右,這裏便是一片杜鵑花的海洋。那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杜鵑花兒,一朵朵、一簇簇,漫山遍嶺,開滿了地,映紅了天,蜂兒在花叢中低吟,蝴蝶在花叢中起舞,小鳥兒在花叢中歡歌……別提有多麼美了!相傳,這片花海還是觀音娘娘賜給的呢!因為面積大,樹種純,花色多,顏色豔,XX年成功創下了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然而,這事情就是奇怪,山嶺的這面是花海,那邊卻是一片竹海,而在嶺南面卻只有青山綠水。大家過一陣到了山上,一看就知道了。

這是牽手亭。據説,因為這片野生花海,每年五月前後,吸引了天南地北的人前來賞花,紛紛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境界裏。有不少的青年男女在這裏一見鍾情,緣結百年之好。為紀念這片愛情熱土,就建了一個亭子,並取名為牽手亭。

這裏叫一天門(金雞報曉)。

好了,我們來看這尊石頭,它是不是像一隻大公雞呀?這是公雞的頭,這是翅膀,這是雞尾,這是雞爪,它還有一隻腳呢?在那頭呢,我們走過來看。現在我們來給它取個別名吧,叫什麼好呢?哎,對了,我們就叫它“金雞報曉”,好不好呀?

好了,我們現在再走過去看上面這尊大石頭。大家説這像不像八戒望月呀?嫦娥在月宮裏呢。看,這是豬八戒的頭,這是嘴……

我們現在站在這裏看對面那邊的石頭,那裏叫七祖拜觀音,那裏叫觀音合掌,那裏叫觀音送子。相傳,鄭秀峯禪師坐化成佛後的一天,觀音娘娘來到陽明山,站在望佛台上看望他,七祖佛爺知道之後,就立馬下殿來拜見觀音。觀音娘娘見了,就揮玉點化了這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七祖佛爺正奔走,見了這合掌,什麼都明白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仙台,從這裏一路往上,請各位數一數有多少位神仙?最上面那個最大的,有人説它是“0”,但實際上它是祖爺望母台。相傳,七祖佛爺鄭秀峯當年出家來到這裏,思念父母時,就是站在那尊大石上遙望家鄉的。觀音菩薩為了讓他安心1,所以就特賜了這一片杜鵑花海。

這裏叫二天門,此尊大石稱之為山盟石,石上的石頭稱之為愛情鳥,未婚的男女只要去摸一下大石上的那愛情鳥,就會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據説,來陽明山遊山玩水的男女,當他找到愛人時,都會跑到這裏來盟誓,這樣,他們的愛情就會牢不可破。站在這山盟石上,千山萬水盡收眼底,遠處的藍天白雲與自己齊平,山下的青山綠水之中有三兩民居……但必須注意安全!

這是仙女洞,相傳,當年觀音菩薩派來兩位仙女來播種這片杜鵑花海時,她們就是住在這裏。這兩塊石頭,人稱不可越雷池一步,又稱一步之遙。相傳,明朝時,歇馬庵有108個尼姑,白雲寺有108個和尚,兩寺庵的一些和尚尼姑不守佛門清規戒律,發生了苟且之事。明皇知道後,就派軍兵,在那邊高橋峯挖了一個深坑,堆上柴草燒起大火,命令這些和尚、尼姑跳火坑,凡跳得過去的就是貞潔女、童子身。結果只有1個尼姑和18個和尚跳過了火坑。那個尼姑就是明朝逃婚來的妙竹公主,後白日昇天,尊為“易德仙姑”。18個和尚後來成了“十八真人”。從此,這裏就設立了這一步石,兩寺庵的僧尼到此為止,不可越過此石而去。又傳大禹當年治水,與孽龍激戰,曾在試劍,故稱“試劍石”。

這是風雲台。據當地人傳講,抗日戰爭勝利後,一次1在南嶽召開高級會議,會議之後蔣介石聽説陽明山的七祖佛爺很靈驗,於是就祕密上了陽明山拜佛,卦簽上説“勝在川,敗走灣”,蔣介石當時不解,就來到這裏思考,終有所悟。後來,蔣介石去了台灣,就把那裏的草山改為陽明山,以表示他懷念這裏。雖然蔣介石先生早已謝世,但他的後人,遵照他的遺囑,於XX年,幾經周折,送來了一套“中華大藏經”。

XX年5月,在首屆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暨杜鵑花會上,大陸陽明山與台灣陽明山簽訂了旅遊合作協議,這兩座中華兄弟山將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紐帶之一,架設起兩岸旅遊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樑。

各位朋友,一路來我們遊覽的景點都是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主要的、核心的景點,公園內還有大黃江源瀑布羣、白雲寺、歇馬庵等一批特色景點正在開發建設當中。到這裏,我們的陽明山之行就基本結束了。跟大家在一起,我非常開心,感謝這一路來大家對我工作的配合和支持,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遊,但是大家卻是我遇見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旅程是我導遊生涯中最大的收穫。

也許大家坐上汽車,駛離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後,我們很少有再見面的機會,不過我希望大家能經常想起陽明山,想起陽明山求福得福、求官得官、求子得子的萬壽寺,想起陽明山燦爛的十萬畝杜鵑花海,想起還在建設中的大黃江源瀑布羣、歇馬庵、白雲寺等新景點,當大家下次重遊陽明山時,陽明山將會把她更動人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最後祝大家歸途愉快,來年杜鵑花爛漫時,我們再相會吧。

五龍潭風景區導遊詞2019景區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歡迎各位來到五龍潭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於寧波市郊鄞縣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景區屬山地型旅遊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景區內羣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主要特色。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遊樂休閒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現在我們的位置在龍觀鄉的青草灣,前邊五個龍潭所在的山峯是天井山,這裏都屬於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遊覽區。

五龍潭在歷史上成名已久,並留下了龍潭五井十二瀑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自古以來寧波民間篤信五龍潭靈驗,到天井山請龍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當地習俗,附近流傳着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説。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羣人物雕像就是一個關於五龍潭來歷的傳説故事。

大家看五座雕像中這位年長者是母親,名叫秀珍,另外幾個是她的孩子。傳説很久以前,秀珍還是姑娘的時候,有一天她去河邊挑水,忽然從河上游飄來一隻透紅的桃子,漂到她面前不肯離去,秀珍見桃子豐潤鮮紅,就將桃子吃下,誰知吃下桃子以後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桃子是東海龍王的龍種。後來秀珍產下一女三子。未曾出嫁先生子,秀珍母子遭到族人歧視,流落到街頭乞討。一次秀珍從外面乞討回到寄住的廟裏,打開門發現孩子們不見了,廟裏四條龍纏在柱子上玩耍,而這四條龍分明是自己的孩子,秀珍驚嚇過度,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了。醒來時秀珍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龍,原來上蒼有感秀珍愛子之心,不忍母子分離,就把秀珍也變成了一條龍,後人尊其為龍母娘娘。這五條神龍就都安居於龍觀的天井山,因此便有了五龍潭。

好,我們現在往溪谷深處走,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草木葱蘢,身在幽谷,這綠色彷彿從天而降,於是這亭子叫落翠亭。

大家朝左看,這座巨大的山峯叫百丈巖。巖上巨大的“龍”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我們鄞縣人沙孟海老先生在八十七歲高齡時留下的墨跡。“龍”前面的大瀑布,自巖頂飛流直下,叫百丈瀑。

各位遊客,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峯巒起伏,孰不知有五條龍神隱藏其中。據方誌記載,龍觀四周的五條龍神曾兩次被封為侯爵,名揚天下。傳説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大舉南侵,一路燒殺掠搶,直逼明州。宋高宗趙構越過姚江,躲進明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召集各路兵馬合力抗金,派大將軍鄭世忠抗守古鎮鄞江,金兵屢屢侵犯,相持月餘難分勝負,一日鄭大將軍忽然靈機一動,準備三牲福禮,趕到天井山,叩頭跪拜,祈求龍母娘娘相助,於是五條神龍即刻率兵出擊,發動水戰,很快就擊敗了金兵。金兵北撤,宋高宗臨安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高宗下旨五條神龍抗金有功,全都封為侯爵。龍母娘娘被封為聖賢龍母,管轄四明山諸龍神。

現在我們看溪流中間有一塊巨石,形似一張緊閉的嘴,叫閉嘴石。到了這裏大家要凝神屏氣,不宜嘈雜,不能驚攏了五龍潭神,因為馬上就到了五龍神堂。在這裏可以仔細聽溪流婉轉,如同龍吟。

好,我們現在來到五龍神堂,據史料記載,唐鹹通年間(公元860年-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禱龍神靈驗,在這天井山嶴建立了五龍神堂。五龍神堂又叫關龍廟,裏面供奉着五尊神靈,它們分別是龍王、關公、土地、野豬、蠶花娘娘等五位菩薩。大家知道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關公保財運發達和太平,土地爺保莊稼豐收,而蠶花娘娘是蠶神,我國是世界上蠶織娟最早的國家,因此蠶神在商朝就被列為國家的祀典對象。民間祭祀蠶神是為了保佑蠶繭的豐收。但是野豬為什麼也享受供奉呢?遊客們誰能猜出來。

其實野豬是一種食草動物,繁殖非常快,時常成羣出沒,侵害老百姓的糧食。人們防守無方,為拉攏野豬,立其為神,經常加以祭禮,祈求野豬不要侵害農作物,保佑五穀豐登。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候,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候。

現在我們來到第一井龍潭,這裏刻着"孚澤潭",是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皇上敕封的名稱。民間傳説此潭駐有青龍,又稱青龍潭。青龍主鎮東方,被稱為東方青帝。當地村民認為青龍可以保平安,賜與福惠,將這個潭看作"福"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皇帝告示天下,封五龍神為五侯,敕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在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敕封此潭叫第一井龍神孚澤顯佑候。

第二井龍潭叫昭澤潭,民間傳説潭裏駐有黑龍,所以又稱它為黑龍潭。黑龍王鎮北方,稱為北方黑帝,當地村民認為黑龍掌管男女官職,因此要求官先到此潭拜祭,這裏是"祿"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告示天下五龍神都被封為五爵。敕封黑龍神為靈澤王。後來,古代帝王兩次專門敕封五龍潭,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敕封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候,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蘇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示皇上,發聖旨封為第二井廣利昭澤侯。

前面我們看到的由峯叫玉泉峯,它是天井山五座山峯中最奇最秀的一座山,當地百姓稱它為狗頭頸,説它長得像狗的脖頸。還有人稱它為疊龍吟,説它像幾條龍頭上下相疊,仰頸長吟。最上面的一個石頭是龍的犄角,各位遊客你們看看它像什麼呢?

傳説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巖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着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裏,於是這裏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裏丟棄污物等等。傳説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裏歇息一晚,因此這裏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颳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裏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雲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屍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豔陽高照,萬里無雲,忽然間就是陰雲密佈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裏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麼?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遊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台,祭龍台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願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台建於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曆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後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後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現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着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峯景色吧。謝謝大家!

標籤: 導遊詞 景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7evz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