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景區導遊詞範文3篇

景區導遊詞範文3篇

本文目錄景區導遊詞範文日照竹洞天風景區導遊詞龍虎山仙水巖景區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

景區導遊詞範文3篇

歡迎來坐龍峽旅遊探險,很榮幸能為大家講解,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從這裏出發到峽谷入口處約有1000米路程,下面我邊走邊向各位介紹坐龍峽。

坐龍峽風景區位於古丈縣紅石林,與王村(芙蓉鎮)隔水相望。坐龍峽全長約6500米,最大高差達300餘米。多年以來坐龍峽一直隱逸於茫茫武陵山脈中,從未有人穿越,直至1993年才被一採藥者發現。

據專家考證,坐龍峽谷地貌是經由300萬年的地殼變化加之風蝕水流而成。它集俏、隱、幽、曠、奇、險、古、拙於一體,擁有“中國第一奇峽”的美譽。坐龍峽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峽谷、原始次生林、溪瀑組合成的奇幻自然風光和恍如隔世的古樸神祕土家風情,而被譽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坐龍峽擁有中國第一條特種遊道,所有遊道均建於峽谷深處,依山取勢,既經精心雕琢卻又渾然天成。要穿越遊道僅靠手足筋骨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堅強的意志以及對自然感恩的心,因而遊道又有“生命課堂”之稱。

關於坐龍峽“坐龍”的由來,有不少傳説。一説:相傳有一青一白二龍盤踞斷龍山,使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皇帝擔心二龍受民眾擁戴而改朝換代,自己皇位不保,於是令人釘住二龍。青龍被釘,而白龍卻一路狂奔,情急之下鑽入一條深幽險峻的峽谷中,也就是今天要遊覽的這條峽谷,坐龍峽因此得名。另一説:谷中每遇山雨驟降,谷鳴川應,猶如龍吟隱隱;遇日光垂照,麗影漫空,幻作矯游龍,令人歎為奇絕,而得“坐龍”之名。

現在我們到了峽谷入口,這裏是人工築壩形成的一個小型水庫,深10餘米,長150多米,最寬處僅幾米,碧波盪漾,涼風拂面。若溪水較大,便從大壩上翻出,形成瀑布,正午陽光直射便有彩虹懸於壩前,蔚為奇觀,壩內水面碧澄,兩岸雜木叢生,峭壁直立,時而有翠鶯啼鳴;箬竹與山竹比翠,倒映水中,相映成趣。遊人可乘舟蕩於水上,靜心欣賞兩岸秀色。

這是活龍潭,其形如壇,深不可測。潭的四周為絕壁,峭不可攀,遊人需從潭上天橋經過。一側石壁凹進,有石鐘乳懸掛。溪水從潭的側面注入,形成潭瀑,轟鳴作響。活龍潭之水從一石谷溢出,石谷窄而曲,兩人相跟,後者不見前者。谷上空卻有瀑布跌落,遊人需從瀑下經過。此瀑布在多雨季節,如簾似幕,轟然有聲;若是乾旱季節,便如鏈似線,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悠揚。正午至此,可見無數條彩虹彙集於此,人動虹動,如神龍復活。此潭相傳為斷龍山出逃白龍的主要居所,至今當地山民還保留着向潭中倒雞屎求雨的風俗。

這是雙虹潭,兩潭緊連。此潭水色黝碧,上游溪水跌落形成瀑布。潭的右邊石壁上十餘米以下無植物生長,巖石一層層地分佈,每層有橫紋加浪;再往上便植被茂密。有水從半壁的一棵大樹根下流出,形成瀑布,落入潭中,濺起了圈圈的漣漪。陽光直射時,漣漪起處有彩虹懸掛,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請看這裏,四周絕壁直立,數十米高的崖壁上植被遮天蔽日,如空中華蓋。自樹根、草叢、巖縫涓涓而出的泉水,掛出一串串水簾,集成了多處飛瀑,形如玉珠飛舞,聲似龍吟鳳鳴。

這是黑槽,實為一窄巖溝,深80餘米,長20餘米,寬僅0.3米左右。此處為整個峽谷內最難通行之處。若在溝內行走,只能彎腰側身,難辨晨昏。谷底溪水潺潺,由於天呈一線,每天正午僅有20分鐘可見陽光射入,那時粼粼波光倒映石壁,石壁間便有靈光閃動,形成許多奇特的圖案。槽中一巨石不知從何處跌落,卡在石壁之間,溪水流過叮咚有聲。

請看這半山腰石壁上有一天然石窟。石窟呈現半圓形,壁上有鐘乳石倒懸,僅可容三人彎腰而立。神奇之處在於石窟中間有一小型石鐘乳生長,酷似佛祖打坐,常有遊客攀爬上去拜求平安,據稱十分靈驗。

玉龍戲瀑,溪水從上游而下,突遇陡坎,分四級層層跌落,形成一掛高20餘米的瀑布落入潭中,潭中水色碧澄,有枯木亂插其中,兩邊石壁上有藤條垂掛。此處空間較大,遊人可於潭邊休息。陽光射入潭中時,粼粼波光便會反射到遊人身上,頻頻閃動,頗為奇妙。

此段行程平緩,在百米距離內散落着數個小潭。其形態各異、深淺有別,皆如柳宗元筆下那些雅緻的小潭,別有韻味。小溪似瀑隨山勢一路蜿蜒,將小潭逐個串聯,潺潺作響,如輕歌曼舞。受山泉滋潤,兩岸植被茂密,蒼翠欲滴,充滿了無限的生機。

金枝玉蘭瀑是核心景區最後一個絕佳景觀。其數百米高,10餘米長的懸崖絕壁,似利刃劈成。層層疊疊的金枝玉蘭順石壁盤根錯節而生,細葉搖動,如少女的秀髮流淌在圓潤細巧的肩上,細瀑旁生,如一條潔白的紗巾搭在秀髮上,十分雅緻。

半山泉位於核心景區的出口處,為一眼小泉,四季泉水不斷,泉水清冽甘甜。各位經過一路攀爬想必早已口乾舌燥,不妨用手捧得一口一飲而下,體會暢快淋漓的感覺,如取來毛巾擰上一把,更是神清氣爽,一路睏乏一掃而盡。

好了,我們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再見!

日照竹洞天風景區導遊詞景區導遊詞範文(2) | 返回目錄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光臨竹洞天風景區。我是景區導遊——今天,將由我為大家作景區景點介紹。

各位遊客,大家即將遊覽的竹洞天風景區是被譽為“北方第一竹”的日照市標誌性特色景區。景區總面積1000多畝。栽培各類竹品種100餘個。其中:毛竹面積400多畝,淡竹、斑竹、鋼竹、月竹、紫竹、金鑲玉竹等各色竹種500多畝。XX年,東港區旅遊局將這片自然資源開發建設為竹文化園、民俗文化園、少數民族歌舞劇院、農家樂生態園、遊樂園等多功能的特色旅遊景區,每年接待各地遊客二十萬餘人次。這裏既是人們觀竹、賞竹、識竹、詠竹,陶冶情操的良好去處,又是人們休閒、娛樂、健身、提神的天然氧吧。XX年4月開園以來景區先後被國家旅遊局和亞太旅遊聯合會評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時也被各地遊客稱道為 “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各位遊客,現在大家看到我的右手邊是我國曆代詩人詠竹詩詞長廊;左手邊是部分遊客留影和我國毛竹分佈圖及竹園簡介。現在,請大家隨我去參觀“江北第一竹”標誌碑和部分名貴竹子品種。

“江北第一竹”標誌碑:

現在大家看到的“江北第一竹”標誌碑是著名書法家王峯的大作。五個大道出了這個景區的特色所在。無論是面積還是種類,這裏稱作“北方第一竹園”是當之無愧的。在這裏我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這片毛竹園的成長史。“毛竹生南國,溯源至盤古,移植過江北,僑鄉當故土。”1972年,當地羣眾為發展多種經營,大膽試驗“南竹北移”,從浙江德清縣移來毛竹22株,栽培於此。標誌碑上的”將帥”是指毛竹園所在的將帥村。“幾經霜雪寒,數度旱澇苦,繁衍三十載,悄然成一族”。目前,景區毛竹已衍生到8萬多株。亭亭玉立的毛竹與園內的淡竹、紫竹、金鑲玉竹等幾十個品竹種和睦相處,繁榮共生,形成了一片靚麗的獨特風景。這個標誌碑小廣場的周邊就有10多個竹子品種。這種竹子叫金鑲玉竹,又稱金明竹,是比較耐寒的竹子品種。大家注意看,這種竹子的竿是黃色的,但它的凹槽部分卻是綠色的,前後在每一竹節中對稱生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邊大家看到的是紫竹,也叫墨竹,它可做笛子、簫等吹奏樂器,還可做釣魚杆。紫竹也是國畫大師最常畫的竹子品種。黃杆京竹周身黃色,當地叫它金杆竹。這幾株是非常稀有的品種,叫做“辣韭矢”,這種竹子葉子從根部就開始生長,而且竹節的部位較腫大。再來看一下箬竹,這種竹子竿矮、葉寬,樣子很象大姜,是北方園林美化常用的竹子品種。這種竹子是羅漢竹,在杆的下部或中間部分約十公分左右分佈着螺旋形狀的腫節。茶杆竹也是一種名貴的竹子品種,咱們與其它竹子會發現這種竹子的葉片在竹子的主杆上生長的,葉面寬大細長,屬於一種叢生竹。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種竹杆既粗又高的竹子就是毛竹。這是我們這個風景區主要的竹子品種。毛竹一共有四個品種,我們這個景區裏面就有三個,分別是綠毛竹、紫毛竹和花毛竹,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綠毛竹。

竹緣碑: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塊碑上刻了兩個:竹緣。它有兩層意思:一、説明大家來到的景區就是一個竹園;二、説明大家與竹有緣,與我們景區有緣,摸一摸竹緣碑,會給你帶來人緣、情緣和財緣。

高風亮節:

現在大家看到的“高風亮節”四個大,是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王裕晏同志遊覽竹洞天時的題詞。大家知道,歷朝歷代詠竹頌竹的詩作題詞無數。文人墨客都為竹子那種“盤根不錯節,修篁挺錚骨,聳拔雲靄間,虛懷仍如初”的風格氣質所傾慕折服。

竹葉碑:

接下來,大家來看一下這塊石碑。初看上去,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竹畫碑,但大家再仔細看一下,這原來是用一首竹葉作成的詩。也叫竹葉詩,這塊碑叫做竹葉詩碑。目前,在中國只有白帝城和西安碑林各有一塊。詩的內容是“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詩的作者鄭板橋以詩喻人,詩中藴含了他超凡清高的品格。

竹德亭:

竹德亭是為了褒揚竹子的品德而建造的。竹,雖無梅的俏姿,菊的豔麗,蘭的芳香,鬆的雄偉,然而竹高節虛心,品格正直,受人讚頌。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它不畏逆境,不俱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彎,是中華民族品德、品格的象徵性植物。

竹王:

這棵年齡五歲的竹子是竹林中最粗、最直、最高的竹子,所以被選為“竹王”,請大家猜猜看,竹王有多高、多粗?竹王一共有25米多高,“腰圍”48公分。請大家再猜一猜,竹王從發筍到長成,一共用了多長時間?這棵竹子僅僅用了30天的時間,就長成竹王了。竹子在發筍期,如果正趕上春雨綿綿水份充足,長得就非常快,有時一天就可以長高1-2米。而到了30天以後,它就不再長高、長粗,而轉向生長枝葉和韌性了。

“惠風和暢”碑:

現在大家看到這塊碑用的是書聖王羲之的體。“惠風和暢”四個在《蘭亭集序》中曾有出現。大家也許會問:為什麼“和”旁邊是個“日”旁呢?傳説是王羲之醉酒之後所寫,果真如此嗎?這已經是一個千古之迷了。

南竹北移紀念碑:這塊南竹北移紀念碑記載着這片毛竹林的歷史。1972年春天,為響應上級發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號召,當地羣眾從浙江省的德清縣移植來的67棵竹子。其中,22棵就栽培在堯王井旁邊。經過30多年的繁衍生息,發展成現在的這一大片近百畝的毛竹林。

堯王井:

傳説古代堯王的軍隊在此駐紮過,但軍中一直缺水,將士們不由得犯愁。後來堯王專門派了一位會打井的官員協助打井,選址於此,果然水勢旺盛,軍中感念堯王的恩德,遂將此井命名“堯王井”。這口井千百年來一直是當地農民的飲水井,景區建設時,略作整修。

大家請隨我去 “民俗文化園”參觀。去民俗文化園有三座橋可以通過,分別是狀元橋、將軍橋和平安橋。這就是狀元橋,旁邊那座鋼絲吊橋叫做將軍橋。大家通過狀元橋的時候要小心,請大家不要故意搖晃,注意安全。將軍橋每次僅限3人以下同時通過,有恐高症的朋友千萬別冒險。下邊是我們的水上娛樂區,劃竹排是自費項目,待會兒大家自由活動時,可以體驗一下小小竹排水中游的南方風情,以盡遊興。

民俗文化園:

民俗遊樂區由少數民族建築、歌舞劇院、民族村寨、民俗文化、大森林藝術館等景點組成。大家先跟我去民俗文化園參觀,一會兒給大家留出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先不要離隊分散。這條長廊的葡萄和瓜果請大家自覺愛護。各位遊客,左邊這坐竹木結構的建築物是民族歌舞劇院,過一會兒,請各位到歌舞劇院觀賞少數民族歌舞表演。

大森林藝術館:

這是一座雕刻藝術的殿堂。館內陳列的一百二十多件雕刻書法作品,都是祖氏父子親手書寫雕刻而成的力作,曾多次參加過北京、天津、西安博覽會和九九昆明世博會並獲獎。這裏陳列着兩個門類的藝術品,一是板刻書法作品。九四年在北京成功的舉辦過展覽,由光明日報社贊助,沈鵬、張承先等老一輩名人學者藝術家到會並研討,開拓了刻藝術的新境界,百家姓、心經等就是代表作。二是木結雕藝術,曾參加九九昆明世博會,各類作品的主旋律是謳歌時代精神,弘揚大森林文化,宣傳環境保護。

龍虎山仙水巖景區導遊詞景區導遊詞範文(3) | 返回目錄

各位團友:

歡迎你們來到國家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遊覽。龍虎山坐落在貴溪縣上清鎮附近。龍虎山有六大景區,仙水巖景區是六大景區之一。仙水巖風景區主要特點是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華夏一絕的崖墓羣和永遠純樸的古越民族文化。

今天,我們是水上游覽,將欣賞到碧綠的瀘溪河,欣賞到被當地老百姓戲稱為“十不得”的十大美景,欣賞到春秋時的崖墓羣及仿古“升棺”表演。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仙水巖景區大門。門樓是仿明清時代的牌坊建築,用料是混凝土仿石結構。門樓高10.15米,寬20米,坐東朝西。

現在,請各位朋友上船,遊覽的第一項目就是瀘溪泛舟。我們乘着古樸的木舟逆水而上,瀘溪河水特別的清、美、奇。它發源於福建省光澤縣的原始森林區,彙集36股山溪河水一路穿過峽,經雲台山、象山、聖井山、上清鎮、正一觀、仙水巖、馬祖巖入信江,進鄱陽湖最後匯入長江。瀘溪河全長286公里,在景區流長43公里。

仙水巖美在十景,當地稱十景為“十不得”。

“十不得”這個奇怪的名是怎麼得來的呢?據説與《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有關。傳説是:當年洪太尉在上清宮誤放的妖魔不止一百零八個,而是一百十八個,其中三十六個是天罡星,七十二個是地罡星,還有十個是人罡星。

天罡、地罡、人罡本都是上夫的星座,有天、地、人三才之稱,這一百十八個魔星性情耿直,脾氣倔強,經常諷刺嘲笑靠香火聚材、賴供果吃喝的神仙,弄得那幫坐享其成的大小尊神很不痛快,紛紛到玉皇大帝前告御狀,玉皇大帝也因於、地、人三才多次犯上而耿耿於懷,於是將一百十八魔星發配到龍虎山張天師處。

張天師素聞天、地、人三才法力高招,尤為人罡星,不僅道行高,而且手也巧,他們十人手中有種蓮花仙桃的、有紡紗織布的,有巧制木梳和古鼓的,也有煉丹修道的。於是張天師叫天罡、地罡助他驅鬼擒妖,令人罡星依據各自的特長為他效勞。但這一百十八個魔星膽大包天,拒絕張天師命令,尤其是十個人罡星,公然對張天師宣佈“十不得”。

玉皇大帝聞之氣得暴跳如雷,遂命令各路神仙協助張天師將一百十八個魔星統統打入了鎮妖井。被打入鎮妖井的十個人罡星至死不屈,吐盡體內元氣,自焚而化成了十座形態奇特的山巖——這就是我們將要遊覽的十大自然景觀。

一景:男女相依的夫妻峯,又稱“老婆背老公走不得”。《龍虎山志》載“雌雄石,在仙水巖下,兩石如人,抵背而立,呼公母石”。(據傳雌峯叫志貞,長得聰明貌美,當地一個大財主要娶她當“二房”,志貞不從,乃遭毀家傷夫之難。志貞背起丈夫急逃又被瀘溪河所阻。為了救她夫婦出苦海,張天師祭起定身法,將他們化為石,立於河邊,相依為命)。

二景:含風不動水中蓮,又稱“蓮花戴不得”仙桃石帝,有一叢石頭象蓮花瓣綻開,含風不動,相傳白蓮仙女違犯天條法規與龍虎山農民柳青結婚,玉帝派天兵下凡捉拿。她寧為玉碎也不迴天庭,結果附地自焚,落入瀘溪河化成了含風不動的水中蓮。

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傳説仙桃來自皇母娘娘的蟠桃會。當時孫悟空在天宮當一個管馬的小官,因沒有接到請柬而十分惱怒,大鬧天宮,隨後雋帶酒席上的仙桃逕直朝花果山飛去,飛經龍虎山時,口乾舌燥,抓耳撓腮,便從袋中取出一個仙桃咬了口,不料打下了個噴嚏,仙桃跌了下來,化成了仙桃石。

四景:天師煉丹的丹勺巖,又稱“丹勺用不得”。西漢末年,龍虎山有個冬不衣,夏不浴、渾身長綠毛的“綠毛仙”,隱居在碧魯洞用這把勺子煉丹。東漢年間,玉帝為了支持張道陵到龍虎山煉丹傳道,將“綠毛仙”召回天庭,丹勺就留下來給張道陵,這樣張道陵的九龍神丹就更靈驗了。

五景:紅紫斑瀾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龍虎山志》載,“雲錦石在一觀下,仙巖上流,嶄龍坑立數百餘丈,紅紫斑瀾,照輝溪水,光彩如錦”。傳説這是一塊披肩布,為七仙女親手織成,後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宮,便留下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遊遍名山大川的張道陵從翻陽湖上溯至瀘溪,見雲錦山如此壯美,便住下來,在此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才改為龍虎山。

六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道堂即道觀,據傳此石為一隻三腳龜所變,張天師要在石頂上建玄武觀,三腳龜不肯,將頭一伸,道堂倒塌。天師大怒,拔出寶劍鎮住龜頭,不準縮回,就成了如今險惡幽深的崖洞。

七景:孤峯獨秀的鐘鼓石,又稱“石鼓敲不得”。傳説石鼓原是神鼓,它先投奔張天師,後到龍虎山下擇居。

八景:天師試劍的試劍石,又稱“劍石試不得”。據傳張天師初到龍虎山煉丹,土地爺不肯:“這是我管轄的地方,豈容他人落腳?如何你真的道法通天,且用你的寶劍將此山劈開如何?”“如能劈開怎樣?”“我就依了你,讓你落户。”天師拔出寶劍唸唸有詞,一劍下去,入石十分,《龍虎山志》載曰:“試劍石,在仙巖隔峯,祖天師試劍於此入石十分,截然兩斷”。

九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傳説它是崑崙山上生長了千年的黃楊木精變的御梳,為皇后娘娘所專用。黃楊木精想下凡,故在皇后梳頭時變出一條大蛇,嚇得皇后逃命,御梳跌了下來,化為玉梳。

十景:華廈唯一的仙女巖,又稱“仙女配不得”。它已經與廣東丹霞山陽元石結為秦晉之好,於1995年8月18日舉行了“結親慶典”,成了曠世奇緣,風流佳話。我國著名散文家石英曾作《仙女巖記》立於巖前,稱此石為“華廈之唯一,域外更無多”。形容參觀者之盛況為“尋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陸並進”故稱為“天下第一絕景”。

請大家看右邊羣山——這就是華廈一絕的崖墓羣。在這些高崖絕壁上的壘壘洞穴內,散佈着數百座崖墓,巖洞大小不一,裏面陳放棺木,形式各異,聲單洞單葬,也有單洞羣葬和聯洞羣葬。最大的洞內有十幾具棺木,安放着一家族幾代人,這些崖墓距離水面10至60米,基本朝東,棺木大小不一,大多用巨大的整段楠木製成,形態上有幹欄式建築造型的屋脊棺,圓筒獨木的獨舟棺,方形棺等。大多數巖洞還安裝了封門板,其意不讓人看見洞內情況和防止鳥獸進入洞內搗亂,讓先人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極樂世界。 那麼,這些崖墓是如何形成的?碩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進絕壁之中的呢?這是一個讓世人難解的千古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開始對仙水巖一帶的的崖墓羣進行了考古發發掘,共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共235件,其中,有由細如髮絲的竹絲紡織而成的竹器製品,非常精緻,陶器中多為印紋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夾砂紅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絃和紡織工具物件的出土,為我國的音樂史和紡織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經文物部門鑑定,龍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崖墓,其年代久遠,數量之眾多,位置之險要,堪稱“華廈一絕”。

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裏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屬於幹越。他們居住幹欄房屋,信奉蛇(龍)圖騰,斷髮紋身,善於用船,鼓食水產。

一會兒大家可以看到崖墓仿古吊裝表演,瞭解崖墓安放的祕密。

各位遊客,前面就是我們去遊覽的許家村,這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獨具特色的小山村。許家村為什麼又叫“無蚊村”?據當地人介紹説,一是這裏地形好,環境獨特,後山巨大的蝙蝠洞,成千上萬只蝙蝠晚上出來吞食蚊子。二是村中有許多香樟、竹柏等名貴樹木,散發特別氣味,具有驅蚊特效。三是與張天師驅蚊孝母的故事有關。真正的謎底是什麼,也是聰明的遊客朋友遊覽完了後會有所啟發。

這裏是許氏門樓,門樓最初是許氏家庭祭禮天地的地方,後來發展成具有宗教色彩的公共場所,許氏門樓始建於明朝永樂中間,清朝乾隆時重修。上方橫匾“緒衍箕山”意思是説許姓家族老祖宗許由曾辭官隱居這裏。龍虎山是許姓的發源地。

游完許氏門樓,我們將乘竹筏漂流而下。整個仙水巖景區遊覽便全部結束了。最後,祝願各位旅途愉快,一路順風。

五龍潭風景區導遊詞2019景區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歡迎各位來到五龍潭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於寧波市郊鄞縣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景區屬山地型旅遊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景區內羣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主要特色。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遊樂休閒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現在我們的位置在龍觀鄉的青草灣,前邊五個龍潭所在的山峯是天井山,這裏都屬於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遊覽區。

五龍潭在歷史上成名已久,並留下了龍潭五井十二瀑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自古以來寧波民間篤信五龍潭靈驗,到天井山請龍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當地習俗,附近流傳着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説。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羣人物雕像就是一個關於五龍潭來歷的傳説故事。

大家看五座雕像中這位年長者是母親,名叫秀珍,另外幾個是她的孩子。傳説很久以前,秀珍還是姑娘的時候,有一天她去河邊挑水,忽然從河上游飄來一隻透紅的桃子,漂到她面前不肯離去,秀珍見桃子豐潤鮮紅,就將桃子吃下,誰知吃下桃子以後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桃子是東海龍王的龍種。後來秀珍產下一女三子。未曾出嫁先生子,秀珍母子遭到族人歧視,流落到街頭乞討。一次秀珍從外面乞討回到寄住的廟裏,打開門發現孩子們不見了,廟裏四條龍纏在柱子上玩耍,而這四條龍分明是自己的孩子,秀珍驚嚇過度,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了。醒來時秀珍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龍,原來上蒼有感秀珍愛子之心,不忍母子分離,就把秀珍也變成了一條龍,後人尊其為龍母娘娘。這五條神龍就都安居於龍觀的天井山,因此便有了五龍潭。

好,我們現在往溪谷深處走,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草木葱蘢,身在幽谷,這綠色彷彿從天而降,於是這亭子叫落翠亭。

大家朝左看,這座巨大的山峯叫百丈巖。巖上巨大的“龍”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我們鄞縣人沙孟海老先生在八十七歲高齡時留下的墨跡。“龍”前面的大瀑布,自巖頂飛流直下,叫百丈瀑。

各位遊客,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峯巒起伏,孰不知有五條龍神隱藏其中。據方誌記載,龍觀四周的五條龍神曾兩次被封為侯爵,名揚天下。傳説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大舉南侵,一路燒殺掠搶,直逼明州。宋高宗趙構越過姚江,躲進明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召集各路兵馬合力抗金,派大將軍鄭世忠抗守古鎮鄞江,金兵屢屢侵犯,相持月餘難分勝負,一日鄭大將軍忽然靈機一動,準備三牲福禮,趕到天井山,叩頭跪拜,祈求龍母娘娘相助,於是五條神龍即刻率兵出擊,發動水戰,很快就擊敗了金兵。金兵北撤,宋高宗臨安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高宗下旨五條神龍抗金有功,全都封為侯爵。龍母娘娘被封為聖賢龍母,管轄四明山諸龍神。

現在我們看溪流中間有一塊巨石,形似一張緊閉的嘴,叫閉嘴石。到了這裏大家要凝神屏氣,不宜嘈雜,不能驚攏了五龍潭神,因為馬上就到了五龍神堂。在這裏可以仔細聽溪流婉轉,如同龍吟。

好,我們現在來到五龍神堂,據史料記載,唐鹹通年間(公元860年-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禱龍神靈驗,在這天井山嶴建立了五龍神堂。五龍神堂又叫關龍廟,裏面供奉着五尊神靈,它們分別是龍王、關公、土地、野豬、蠶花娘娘等五位菩薩。大家知道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關公保財運發達和太平,土地爺保莊稼豐收,而蠶花娘娘是蠶神,我國是世界上蠶織娟最早的國家,因此蠶神在商朝就被列為國家的祀典對象。民間祭祀蠶神是為了保佑蠶繭的豐收。但是野豬為什麼也享受供奉呢?遊客們誰能猜出來。

其實野豬是一種食草動物,繁殖非常快,時常成羣出沒,侵害老百姓的糧食。人們防守無方,為拉攏野豬,立其為神,經常加以祭禮,祈求野豬不要侵害農作物,保佑五穀豐登。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候,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候。

現在我們來到第一井龍潭,這裏刻着"孚澤潭",是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皇上敕封的名稱。民間傳説此潭駐有青龍,又稱青龍潭。青龍主鎮東方,被稱為東方青帝。當地村民認為青龍可以保平安,賜與福惠,將這個潭看作"福"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皇帝告示天下,封五龍神為五侯,敕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在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敕封此潭叫第一井龍神孚澤顯佑候。

第二井龍潭叫昭澤潭,民間傳説潭裏駐有黑龍,所以又稱它為黑龍潭。黑龍王鎮北方,稱為北方黑帝,當地村民認為黑龍掌管男女官職,因此要求官先到此潭拜祭,這裏是"祿"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告示天下五龍神都被封為五爵。敕封黑龍神為靈澤王。後來,古代帝王兩次專門敕封五龍潭,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敕封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候,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蘇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示皇上,發聖旨封為第二井廣利昭澤侯。

前面我們看到的由峯叫玉泉峯,它是天井山五座山峯中最奇最秀的一座山,當地百姓稱它為狗頭頸,説它長得像狗的脖頸。還有人稱它為疊龍吟,説它像幾條龍頭上下相疊,仰頸長吟。最上面的一個石頭是龍的犄角,各位遊客你們看看它像什麼呢?

傳説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XX年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巖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着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裏,於是這裏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裏丟棄污物等等。傳説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裏歇息一晚,因此這裏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颳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裏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雲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屍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豔陽高照,萬里無雲,忽然間就是陰雲密佈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裏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麼?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遊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台,祭龍台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願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台建於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曆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後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後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現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着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峯景色吧。謝謝大家!

標籤: 範文 導遊詞 景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kmyl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