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鹽城導遊詞

鹽城導遊詞

鹽城,東臨黃海,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15萬,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藴豐厚,交通便捷,以“東方濕地、水綠鹽城”而聞名。

鹽城導遊詞

鹽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縣以來,2100多年曆史,給古老的鹽阜大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鹽城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宋臣相陸秀夫、明代著名書法家宋曹的故鄉,是全國著名的雜技之鄉、淮劇之鄉、煙花之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鹽城還是我國重要的革命老區之一,曾有“西有延安,東有鹽城”之説,擁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

鹽城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塗面積683萬畝,佔江蘇省灘塗總面積的75,全國的1/7。灘塗濕地擁有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個在建的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和一個國內面積最大的岸外沙洲??東沙。這裏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鶴舞鹿鳴,一派原始生態風光,是近百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和近千種動植物棲息生長地,世界野生丹頂鶴和麋鹿種羣數的60和25生活在這裏,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鹽城西部地處裏下河地區腹地,大縱湖、九龍口、馬家蕩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這裏物產豐饒,風景如畫,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淵遠流長、豐富多彩,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被人們譽為“金灘銀蕩”、“魚米之鄉”。

目前,鹽城正積極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公園、亞洲東部最佳的生態旅遊樂園”。鹽城旅遊將以鮮明主題形象、較高資源品位、獨特景觀形態、巨大生態效應和較強旅遊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賓朋。

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美麗的鹽城、開放的鹽城歡迎您!

鹽城十景

"鹽城十景"評選概況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由鹽城市委宣傳部、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鹽城市旅遊局、鹽城市建設局、鹽城市文化局、鹽城市廣電局、鹽阜大眾報社等七單位聯合主辦,鹽城市旅遊局承辦,鹽城市農業銀行參於策劃的"鹽城十景"評選活動,從2001年6月份開始,歷時半年,經過徵集參評單位、組委會篩選、羣眾投票、專家評議、評委會評定等程序,於2001年12月18日揭曉公佈評選結果。入圍的10個景點是:

海天鶴鄉--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金灘珍鹿--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枯枝奇豔--鹽城枯枝牡丹園

縱湖秋色--鹽都縣大縱湖風景區

九龍戲珠--建湖縣九龍口

鐵軍豐碑--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施公遺蹤--施耐庵紀念館

西溪古韻--東台市泰山寺

金塔流輝--鹽城市農行大廈

迎賓集賢--鹽城市迎賓公園

這些景點是改革開放特別是1983年建市以來,我市新建、擴建、重建的一批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城市公園和標誌性建築中的優秀代表,它們反映了時代特點,體現了鹽城新形象。

鹽城市旅遊業起步於80年代中後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基礎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旅遊接待條件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三帶一區"的旅遊發展格局,即東部沿海灘塗自然風光帶;中部通榆路沿線人文景觀帶;西部裏下河水鄉民俗風情旅遊帶和鹽城市區以新四軍紀念館等景點組成的旅遊區。"鹽城十景"的評選,有效地強化了廣大市民的旅遊意識,在全市上下營造了一個宣傳旅遊,參與旅遊的社會氛圍,為我市旅遊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羣眾基礎。

·寒山寺導遊詞 ·江蘇周莊導遊詞 ·揚州瘦西湖導遊詞 ·淮安市導遊詞 ·夫子廟導遊詞%

地方特產

東台魚湯麪原系宮廷食品,其湯濃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為傳統名點。1924年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建湖藕粉圓子已有百年曆史。以上等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嬌嫩肥澤,柔軟豐滿,甜而不膩,桂香滿口,享譽中外。

生熗條蝦條蝦是鹽城沿海地區的特產。製法獨特:將生蝦先加鹽、麴酒殺菌去腥後,再加入腐乳汁、白醬油、白糖等輔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燉鯔魚鯔魚是鹽城名特海產,肉肥味美,配以豬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筍片等,上籠以旺火蒸熟。燉熟的鯔魚肉呈蒜瓣狀,湯清味濃,色澤美觀,鮮嫩可口。

燴素魚皮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呈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鹽城奇園蟹黃包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個大膘肥黃多的活母蟹和精面為原料製作,味道極鮮美,尤以奇園菜館的蟹黃包為佳,故名。

首烏糕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製成,味道鮮美,色質透明,可養生,可治白髮,已成宴席佳品。

四鰓鱸魚產於響水縣的灌河。嘴大、鱗細、體側扁。菜花時節魚體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又稱“菜花鱸魚”。魚頭部有重疊的鰓紋,看似四鰓。肉質細嫩,魚湯味鮮,可與雞汁媲美,舊時曾為貢品。

鹽城糖麻花又名油繩,相傳已有2000多年曆史。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

楊五香腸生產歷史悠久,最早為東台台城楊五薰燒店製作經營,故名。楊五香腸色澤鮮豔,味道鮮美,被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阜寧大糕已有2000多年曆史,糕片白如雪,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

伍佑醉螺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其特點是:香、甜、脆、嫩,為助餐佐酒的佳餚。

大縱湖醉蟹大縱湖蟹個大黃多。洗淨後,配以鹽城麴酒、米酒、淮鹽、花椒等原料醉制。該品具有外觀似活、肉質細嫩、味醇濃郁、醉氣惹人、佐酒品鮮、營養豐富、不需烹調、攜帶方便八大特色,為宴席、旅遊、饋贈的佳品。

龍岡茌梨產於鹽都縣龍岡鎮北的沙崗地帶,該梨形似紡錘,味似嫩菱,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關評比會上曾三次奪魁。

葛武嫩薑片鹽都縣葛武醬製品廠生產,特點是鮮甜脆嫩、形如薄紙、美味可口。其製法是精選寒露前三天採收的鮮嫩生薑,經過13道工序製作而成。

旅遊文化

鹽城與鹽

黃海之濱,有一片北距黃淮不遠,南離長江很近的地域,這裏地勢平坦,氣候温和,河湖密佈,草木馨香,這塊1.5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名叫鹽城。鹽城自古以來與鹽相依共存,結下了數千年不解之緣。鹽城的歷史,是一部像鹽一樣晶瑩透剔的鹽文化史;鹽城又是一座與鹽一樣內涵豐厚的鹽博物館,十分耐人尋味與觀瞻。

鹽史

鹽城生來產鹽。在古代,淮河在鹽城北部出海,西周時這裏被稱為"淮夷之地"。漢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邊煮海水為鹽。淮地有南北,鹽城與揚州、南通等在淮南,這些地方產的鹽,稱淮南鹽。西漢初,這裏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封地的一部分,他靠煮鹽獲利,富可敵國,於是便起兵造反,爭奪皇位。漢朝廷認識到鹽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物資,又是與社稷安全休慼相關的物資,鹽利又大,大臣桑弘羊發表了《鹽鐵論》,力呈鹽鐵由朝廷控制的必要。因此,漢武帝時,"籠天下鹽鐵",實行鹽鐵官管,由政府募民利鹽,官收、官運、官銷。後來,管理的官員稱為鹽鐵官。不久前在鹽城出土了一件古代製鹽的大鐵盤,上面鑄有鹽官鑄發的字樣,説明古代製鹽緊緊控制在鹽官手中。以後歷代王朝都從漢制,鹽務由中央統治機構直接管理,漢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農管,唐代由户部管,宋代特設提舉鹽事司管鹽,元代由中書省管,清代設巡鹽御史。下面有專門的、嚴密的管理體系,地方官員不準插手。銷售則由鹽務管理機構選定、批准的鹽商經辦。普通百姓如果違禁制鹽、運鹽、販賣鹽,則要受到重處。

製鹽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鹽;宋以後發展為先將海水製成含鹽量較高的滷水,然後再用鍋、釒敝以滷水煎鹽;從清末開始,逐步發展為利用太陽的熱力來曬鹽。技術的改進使鹽產量不斷增加,朝廷從中獲利也越來越豐厚。從唐至明、清,鹽賦收入,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元代人説:"國家財富,鹽利為盛"。鹽賦佔當時國家總收入的80%。而鹽城是淮鹽的集中產地,淮鹽賦税收入又佔全國鹽課税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由於滄海桑田之變,黃海海岸線不斷向東淤積延伸,鹽產地不斷向北部遷移,但鹽城的中、北部黃海海岸邊,現在仍舊是國家的重要產鹽基地。

鹽名

鹽城生來"姓"鹽。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另立一縣,稱鹽瀆縣。瀆,是溝渠或水道的意思,那麼,鹽瀆就是鹽河的意思了。這是皇帝首次正式給鹽城賜姓"鹽"。東晉安帝時,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這個名字一直延到如今。縣裏的其他地名,許多也與鹽相關。歷代朝廷為管鹽政,從上到下設立了嚴密的管理機構,比如元朝,鹽政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級管理機構是行中書省--鹽運司--分司--場--團--鹽户(有的朝代稱亭户)。古代的淮南和淮北鹽政專職管理機構--鹽運司,分設在揚州和淮安,鹽城一帶是鹽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因此,當地的地名多與場、倉、團、鹽户姓氏有關,明代嘉靖年間繪製的一張兩淮鹽場圖上,共有30處鹽場,其中13處在現在的鹽城境內。著名的鹽場有:《水滸》作者施耐庵和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故里白駒場,《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撰書地草堰場。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產地伍佑場,以及丁溪場、劉莊場、西團、便倉……鹽城的地名又有許多與古代的製鹽方式及工具有關。煮海水要用許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來曬乾、堆垛備用,於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樑垛這些地名。煮鹽要有灶、鍋、釒敝這些用具,於是便有許多小村莊叫做某灶、某釒敝。鹽城古代又有許多運鹽的河道,將鹽由水路向南運往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向北運往黃河與淮河的交匯處淮安,最重要的一條運鹽河叫串場河,它是清代開掘的人工運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十多個鹽場之間,是鹽城運鹽的大通道。地名"姓"鹽,古代如此,現在還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鹽城市郊區撤區建縣,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是鹽都,仍舊"姓"鹽。據鹽城有關方面統計,鹽城境內數百個地名,其中三分之二與鹽有關,它們都"姓"鹽。

鹽城鹽官多名人。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因此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擇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們要麼是有才幹的能人,要麼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層鹽官靠理鹽政時業績頗佳而升為朝廷大官。北宋時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曾先後被派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這個鹽倉監,只是監管白駒、丁溪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和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務管理所所長。西溪在鹽城的東台境內,是鹽倉監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寫出了"一首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新詞的著名詞人。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詞,詞牌名《浣溪沙》,據研究考證,這首詞就作於西溪。詞裏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他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大約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有些不滿意。但他在任時,還是有些政績的,不僅理好了鹽務,還在西溪辦學,培養人才,西溪一帶,不是鹽商便是鹽民,為他們培養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來,當地人沒有忘記他,還將附近的一條溪流稱作晏溪。後來,他到朝廷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繼任鹽倉監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任上寫了一首以牡丹花自況的詩,"異香濃豔壓羣芳,何事栽培近海崖?開向東風應有恨,憑淮移入五侯家?"他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不滿意到了發牢騷的程度,內心很痛苦。但據當地人説,他的鹽倉監還是當得不錯的,所以,後來也當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則寫了一首題為《至西溪感賦》的五言詩:"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參知兩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呂夷簡。范仲淹在西溪不僅鹽倉監當得認真、出色,而且還自告奮勇、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眾修築了一條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連雲港附近)全長181華里的捍海大堤,擋住了兇險的海潮,保衞了堤內人民的生命財產,當然也保住了堤西的鹽場。這條大堤,被後世人稱為"范公堤"。范仲淹後來也因才幹出眾而當了參知政事。西溪一個小地方,三個小鹽官,後來都當上了丞相,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鹽景

鹽城的鹽景真迷人。鹽能成為美景,這是筆者去鹽產區之前所萬萬沒有想到的。數千年來,淮鹽的生產製作,已經由原來的以柴、草煮海水為鹽,逐步演進為利用太陽的熱能來曬鹽了。煮鹽,要耗用無數的柴草做燃料,還會給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據説,那時在鹽城500多公里的海岸邊,"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海空之間,濃煙滾滾,水氣燻人。灶丁人日夜在鹽灶邊燒火,向鍋釒敝上澆滷水、刮鹽、挑鹽……,風吹日曬,煙熏火燎。曬鹽就大不相同了,是在漲潮時,讓潮水湧入蓄水渠道,叫做納潮。然後用揚水機把海水注入曬鹽池曝曬,蒸發水份,待池中海水曬成鹽份較高的滷水,再將滷水集中到結晶池中,使滷水在池中再受陽光曝曬,使鹽份結晶為鹽。以後,再用機器把原鹽粉碎,去除雜物,加工成食用鹽、營養鹽、醫藥用鹽、工業用鹽。整個製鹽過程不用燃料,少用能源,消除污染,減輕勞動強度,特別是,會給人們造成一道美得無與倫比的風景線--在藍天之下,大海之邊,一眼望不到邊的鹽池中,結滿了鹽花。它們亮晶晶,光閃閃,如同霜粉雪團、瓊瑤脂玉、珍珠粒、水晶塊、玻璃片……收鹽的時候,鹽工們先把鹽堆積起來,海邊如同長出了一座座白色的二十來米高的小山。穿行其間,讓人聯想起黃海對岸日本的著名風景地--富士山。鹽城境內一馬平川,本來沒有山,老天爺大約感到自己不公道,就給鹽城送來了數不盡、看不完的白色的鹽山,它們在藍色的天,黃色的海,紅豔豔的太陽光,以及遠處綠色的蘆葦灘陪襯下,實在是美不勝收!在這種景色中瀏覽,不亦樂乎!

不僅如此,古人還給鹽城留下了運鹽的河道,集散碼頭,鹽官府衙遺址,鹽商住宅,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議事廳,制滷的滷池、盤鐵、鹽灶、鹽鍋、鹽……

標籤: 導遊詞 鹽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jwgk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