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廣西導遊詞 >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 篇1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是我縣僅次於灕江的第二大河,素有“小灕江”之稱。發源於臨桂縣粘嶺,流經我縣金寶、白沙鎮、陽朔鎮、高田鎮的30多個村莊。在觀橋村東注入烏龜河水,到鳳樓村的青厄渡與金寶河匯合為田家河,至書童山流入灕江。遇龍河全長35.6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24平方公里。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在烏龜河與遇龍河交匯處及遇龍河上有二石料單拱橋,上為富里橋,下為遇龍橋,皆為古橋。橋體巍峨壯麗,古香古色,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在舊縣村,還有仙桂橋及歸義縣城遺址。仙桂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為單拱石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歸義縣城為唐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置,現遺正方形土築城牆,周長約800米,有東、南、西三門。遇龍河兩岸奇峯排列,竹木蒼翠,流水清澈,游魚可數,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雙流美景、夏棠佳勝、大小五指山、獅子山、八仙巖及新開發的世外桃源等。綠水青山、古蹟名勝與田園風光及濃郁的地方風情交匯在一起,是絕佳遊覽勝地。

到桂林,不遊灕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 遇龍河發源於臨桂縣的古裏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 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遊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假若把灕江比作風情萬種的大家閨秀的話,那麼,遇龍河就更應該是小家碧玉了。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出發,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寬5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別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吹過稻浪翻,白雲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着兩株古樹,彷彿如橋的兩個衞士,風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為一種不朽。由於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牆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彷彿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典雅素淨,很是耐看。 富里橋建於何年,已經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為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着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於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最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範。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彷彿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鍊,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身向下遊望去,羣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着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緻,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0xx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説,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説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佔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户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0xx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傳説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遊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着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也有説是她古名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為遇龍河。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 篇2

遇龍河位於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遇龍河兩岸山峯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葱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麪,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人們也稱"小灕江。

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 篇3

遇龍河位於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遇龍河兩岸山峯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葱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麪,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人們也稱"小灕江。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

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盪舟平湖,輕鬆愉悦,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

整個遇龍河景區是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各景點沒有人工雕琢痕跡、都市喧囂,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樸與純淨。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

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遊覽該景區可領略到可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地方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主要有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遇龍河畔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的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等。

桂林山水是“大家閨秀”,遇龍河是“小家碧玉。這裏更平靜,更舒適。灕江,江寬山高讓人讚歎,這裏水小山小兩岸盡是田間樹影更輕柔些。

富里橋:位於遇龍河上游,石結構單拱,長30米,寬5米,高10米,築於明代永樂年間,距今約500餘年歷史,造型美觀,水中倒影恰似一滿月。橋頭各有古樹一株,立橋頭觀田野,青山環抱,綠水繞莊,河壩浪花滾滾、溪水潺潺,田疇井然,阡陌如織,令人陶醉留連,是觀賞田園風光的最佳處。

古城遺址:遇龍河畔,仙桂橋上游約100米,有一四方泥壘城牆為歸義古城遺址。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設縣址於此,貞觀元年(公元620xx年)廢。遺址佔地39餘畝,現存有城牆。遺址對岸有一川巖,登巖憑眺,水天一碧,達10餘公里,巖內氣候冬暖百夏涼,不燥不濕,是天然讀書靜養之地,清咸豐年間桂林進士唐墨香曾在此講學;遺址東邊山有一東暉巖,巖內一溪流出,水質清瑩,經冬不涸。

八仙巖:隱藏在遇龍河畔遇龍村前的山峯中,明代有人題“懷安境”於石壁上,上有石洞坦平如室,寬約丈餘,層巖重疊如樓。洞內有形如圓月的扁石門;下又有七個小洞,深不可測。可謂洞中有洞,天外有天。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 篇4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是我縣僅次於灕江的第二大河,素有“小灕江”之稱。發源於臨桂縣粘嶺,流經我縣金寶、白沙鎮、陽朔鎮、高田鎮的30多個村莊。在觀橋村東注入烏龜河水,到鳳樓村的青厄渡與金寶河匯合為田家河,至書童山流入灕江。遇龍河全長35.6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24平方公里。

在烏龜河與遇龍河交匯處及遇龍河上有二石料單拱橋,上為富里橋,下為遇龍橋,皆為古橋。橋體巍峨壯麗,古香古色,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在舊縣村,還有仙桂橋及歸義縣城遺址。仙桂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為單拱石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歸義縣城為唐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置,現遺正方形土築城牆,周長約800米,有東、南、西三門。遇龍河兩岸奇峯排列,竹木蒼翠,流水清澈,游魚可數,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雙流美景、夏棠佳勝、大小五指山、獅子山、八仙巖及新開發的世外桃源等。綠水青山、古蹟名勝與田園風光及濃郁的地方風情交匯在一起,是絕佳遊覽勝地。

到桂林,不遊灕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 遇龍河發源於臨桂縣的古裏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 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遊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假若把灕江比作風情萬種的大家閨秀的話,那麼,遇龍河就更應該是小家碧玉了。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出發,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寬5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別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吹過稻浪翻,白雲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着兩株古樹,彷彿如橋的兩個衞士,風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為一種不朽。由於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牆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彷彿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典雅素淨,很是耐看。 富里橋建於何年,已經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為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着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於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最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範。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彷彿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鍊,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身向下遊望去,羣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着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緻,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0xx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説,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説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佔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户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0xx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傳説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遊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着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也有説是她古名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為遇龍河。

介紹廣西遇龍河的導遊詞範文 篇5

遇龍河位於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遇龍河兩岸山峯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葱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麪,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人們也稱"小灕江。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悦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angxi/3qmw44.html
專題